没有学位,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钱财和当权的朋友。出身贫苦的鞋匠学徒,竟把圣经翻译成二十多种语文,并成为近代宣道的先锋。他的名言:"望神行大事,为神作大事”,扩大了基督徒的远象。
维廉克理(William Carey, 1761-1834)于1761年八月十七日生于英国保罗司浦 (Paulerspury, Northamptonshire),十四岁时,去作鞋匠学徒。十八岁那年,有一天,他在外面商店使用一枚假币,被人发现,回来后心甚不安。有个同事的青年,看出他心中的不安,把福音介绍给他。他在神面前祷告认罪,悔改重生了。 克理感到把福音真光照进黑暗的负担。他在寝室的壁上,悬挂一幅世界地图,天天为了失丧的灵魂祷告。这个小人物的心,扩展到广大的世界。同时,照着神所给他的异象,积极准备自己。神给他语文恩赐,克理着心研究,精通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并意大利文和荷兰文。 他从1783年,就是浸礼会的会友;1787年,被按立为家乡附近一教会的牧师,仍然兼作制鞋业。但他早已预备好福音的鞋了。
1789年,克理受聘任莱斯特(Leicester)浸信会牧师。三年后,发表基督徒应尽力传福音使外邦人归正。那年,教会的年会在North Hamptonshire举行,他在会中分发,并向大会提议讨论"大使命”。当时的大会主席John C Ryland 当众教训他说:"年轻人,坐下!当神要叫外邦人悔改时,祂知道怎样去作,用不着你我操心。”
不过,克理并没有长久安坐不动。他进一步联合十二位教牧,组成英国浸礼会宣道协会,会员缴纳会费,支持国外宣教工作。在那年五月三十日,克理宣讲了一篇划时代的信息,经文取自以赛亚书第五十四章2至3节: 要扩张你帐幕之地,张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长你的绳子,坚固你的橛子。因为你要向左向右开展;你的后裔必得多国为业,又使荒凉的城邑有人居住。
信息中的名言:"望神作大事,为神作大事”,为许多人辗转传诵。 近代宣教运动的火焰燃起了!
1793年,新差会派遣克理和多马(John Thomas)医生,到印度加尔各答。 次年,克理请求退出宣教士名单,因他受任Mudnabati蓝靛制作厂的监督,在经济上自给。他讲道,教导,并开始翻译圣经成孟加拉文。他的宣教异象,和英国的政策不能合辙,被迫离开英国殖民地地区;克理挈家迁移到近加尔各答的丹麦社区塞兰坡(Serampur)。
1799年,马士曼 (Joshua Marshman,1768-1837), 和华德(William Ward, 1769-1823)等到印度与克理同工。马士曼出身织布工人,也是语文学者,后来成为更正教第一本中文圣经的翻译者(1822年出版)。因为英浸宣会支持的经费有限,马士曼夫妇创立了三所学校,其中二所教导欧洲人子弟,一所为印度儿童。克理则在威廉堡大学 (Fort William College) 教授东方语文,继续三十年;以所得薪资,加上马士曼收的学费,后来发展了二十六个教会,一百二十六所学校,学生达一万余名。华德学过印刷及新闻,后奉献勤修神学,参与宣道事工;是杰出的印刷者。三人同心合意,配搭洽当,是最理想的团队,称为"塞兰坡三子”(Serampore Trio), 组成了独立宣道会,并设有印刷厂,印发圣经及书籍。英国政治家,国会议员兼人权运动者卫博福(William Wilberforce)称之为"英国的殊荣”。
克理把圣经译为孟加拉文(Bengali),北印度文(Hindi),梵文(Sanskrit),阿萨姆文(Assamese),及Oriya, Marthi语文。并将部分圣经译成其他二十九种语文及方言,又编订六种不同语文的文法及字典。加上与马士曼合译的,使印度共有四十四种圣经译本。他们也把印度文学中的史诗,和中国古典文学,译英文介绍给西方。
1800年,第一个印度教徒,受浸成为基督徒。 克理不仅自己传福音,更鼓励印度信徒作宣教士;这在当时是崭新的宣教战略观念。为了促进文化和社会福利,他首创印度的医药宣教事工,储蓄银行,并神学院,女童学校,和孟加拉文报纸。他也建立了印度第一所现代印刷所,造纸厂,和蒸气火车。他也翻译西方的农业及园艺书籍介绍到印度,并推广农业改良试验;于1820年,成立了印度农艺学会。
他关心社会问题。印度有个传统的恶俗,就是把寡妇用火烧死,给亡夫殉葬,称为"苏替”(Suttee, 梵文作Sati);克理深深恨恶,以为是极不人道。他得到了印度"大圣人”泰戈尔(Maharidhi Debendranath Tagore, 诺贝尔文学奖诗人泰戈尔的父亲)的支持,1829年,正式禁除了这恶俗。
1834年六月九日,维廉克理服事了远方的人四十二年后,在印度塞兰坡逝世。 他的宣教行动,激励后来宣教差会相继建立。他也编写了孟加拉文字典及文法书,被尊为"孟加拉文之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印度的大诗人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 1861-1941), 于1913年,成为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亚洲人; 他的得奖作品是诗祭(Gitanjali),是用孟加拉文写成,后来自己译为英文。
这位印度的使徒维廉克理,为了遵行主的"大使命”,作近代宣教的先锋,把一生奉献给遥远神秘的印度次大陆。环境是那么困难,成就是那么大,更唤醒了教会,注意从事宣教运动,所结累代的果子,无法数计。在他长卧之处的墓碑上,却写着:
贫穷,可怜,无助的小虫,我落在主慈爱的臂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