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意而行

  为何以色列中有这样缺了一支派的事呢?(士二一:3)

神安排以色列的十二个儿子,成为十二个支派。但激烈的内战过后,一个支派几乎被残杀净尽。痛定思痛,想到这是给整体带来极大的伤害。在战争中,没有人愿意失败,尽一切的方法,务求胜利。战争的结果,失败者是惨败,受尽家破人亡的孤单和悲痛;而胜利者发现,自己也没有快乐。他们不是欢乐奏凯,而是集体到伯特利,坐在神面前省思,直到晚上,放声痛哭说:“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啊,为何以色列中有这样缺了一支派的事呢?"(士二一:2,3)

这邪恶事件所引起的战争,是进入迦南以来第一次的整体行动;而那悲剧的结果,给以色列人的心灵上,印下了深深的国家观念。在内战的惨痛经历中,会发现了对方居然也是“弟兄"(士二O:23二一:6):

以色列人为他们的弟兄便雅悯后悔说:“如今以色列中绝了一个支派了!"

人就是这样奇怪,到失去一个肢体的时候,才发现那肢体存在的可贵。冷酷自义的行动,只带来后悔。便雅悯全支派倒在刀下,只剩下六百残余的男丁。也许他们该想到在讨伐的军事行动之前,如果先有劝告,警责,情形会不同。

为了补救既成的错误,以色列人采取另一次行动:因为基列雅比人没有参与攻打便雅悯的义战,屠杀他们的全城人口,只留下未婚的四百少女,配与便雅悯支派剩下的男丁为妻;另外缺数的二百,则抢掳示罗在节期跳舞的女子充额。这种违背他人意愿,强以自己的意志加之于人,也是战争预想不到的代价。(士二一:7-23)

士师记的主调是“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二一:25)。这黑暗时代的结束,引进以色列历史上黎明的曙光,合神心意的王大卫出现,带来了规律,形成统一强盛的国家,人民安居乐业的升平景象。

民主并不等于是美德。古代的民主,只是政体交替的形制之一,全然不是优越;而近代的民主,是基于认识人的罪性和败坏,而建立制衡的法制,是基督教的精神。教会不可人云亦云,效法世界,要以真理为标准,“存着爱心...叫基督的平安在你们心里作主"(西三:14,15),使感谢荣耀归于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