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人進入迦南之後,他們給神立了一個在地上的辦事處,在那個地址可以找到神。
但屬神的人,並不是對那個建築有特別興趣,而是從心裡渴慕神,因此連帶愛慕神的居所。
他的心願是朝見神。因此,他說:“耶和華啊,你的居所何等可愛!我羡慕渴想耶和華的院宇,我的心腸,我的肉體,向永生神呼籲。”(詩八四:1,2)
他的“朝聖”之旅,不是去看一個地方或建築,而是去朝見神。物質的地方,不論多麼華美,只能滿足眼目,有時耶可能激起敬肅懷想的感情,但那不能代替看見神。史實很清楚,那些一生住在耶路撒冷的人,跟神並沒有關係,甚至住在地上的聖殿,在那裡任職,以宗教為業的人,有的也不認識神,而神也不認識他們,並且厭棄他們,把他們逐出去;不止一次,神讓他們受仇敵欺凌,最後被擄,流落外邦。
正如離家的浪子,在窮困之中,才想起父家;人常是在遠離神的困苦環境,渴慕神。他想到“人離本處飄流,好像雀鳥離窩游飛”(箴二七:8),孤苦無依, 而低賤的麻雀,卻能在神的殿找到棲宿的地方;連變遷不定的燕子,也能夠有搭窩孵雛的處所。因此,他的心轉向神。他不再羡慕世上的福,而仰望神,“想往錫安大道”,走向上的道路(詩八四:10-11):
這是何等的轉變!他不再爭取世上的榮耀,而只求能親近神,即使是看門也好,以能進到神的門為滿足。要親近神必須有從世俗分別出來的心志:雖然行走疲倦,也不願再跟惡人同處,連短住在同帳棚也不願。因為他知道,神能賜給他今世的恩惠,永世的榮耀,世上短暫的虛榮福分,又何足介意?
“神既不愛惜祂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嗎?”(羅八:32)這包括我們想得到的,和想不到的福分。基督徒過客旅寄居的生活,卻不是要尋找甚麼建築,而是尋求神的面,在世有主的同在,並仰望主的國度,在祂的榮耀裡永遠同住,事奉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