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兒子﹕浪子與良子﹖

  一個人有兩個兒子(路一五﹕11)

聖經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羅三﹕10)這樣說來,兩個兒子也無一例外。聖經說義人存在的的機會不高於零,我們不能說有百分之五十。“不用悔改的義人”,只是假定的狀況,實際並不存在﹔自以為義而不悔改的,倒不缺乏。

浪子的改心

浪子的墮落,不是從離家才開始﹔當他心裡一有了“我應得”的念頭,就已經離開了父親。在外的放蕩,流離,困苦,使他學會了一件功課﹕知道“我不配”(路一五﹕12,19),是改心的開始,使他轉向,歸回,進到父親的愛和父家的豐盛。放蕩,耗盡所有,窮苦,放豬,飢餓,吃豆莢,都還不夠,必須知道自己不配。因為不配得而得著,正是“恩典”的意義。

慈父的愛心

父親不是不知道兒子,但他愛兒子,願意兒子知道自己﹔“就把產業分給他們”。父親尚在而要遺產,是很忤逆的事,但慈父沒有攔阻。浪子窮困歸來,父親遠遠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相迎擁抱。父親不加責罰,而且“快樂起來”慶祝設筵(路一五﹕12,20,24)。

良子的狹心

大兒子行為良好,只是弟弟離家他不曾尋找,弟弟回家他不肯見面。他對父親的抱怨是,我服事你(我應得),“你並沒有給我”﹔“你這個兒子”(不配稱先生令弟)敗壞,在外流浪歸來,“你倒為他”(不配的他)宰牛歡慶﹗(路一五﹕29,30)以為別人不配,自然應得是法利賽人的心理。但父親不管他的不認兄弟,仍然說﹕“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路一五﹕32)

兩個兒子都是浪子,並沒有差別,沒有一個是良子﹔所差的,只是悔改的浪子,與不悔改的浪子。如果自以為是良子,那就是走上了浪子的道路。

今天,你是真的回家了嗎﹖是否已經穿上了華美的義袍,戴上了權柄的戒指,上面有父親的名字﹖是否腳上穿了福音的鞋,有分於享受神家的一切豐富﹖如果不,是甚麼攔阻不能得到神的恩典呢﹖自知不配,才可得恩典;如果自以為應得,恩典對他就失去了意義,是邁上作浪子之路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