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只仰望人,等別人用湯匙餵養,就要一輩子作嬰孩,不用指望長進。約書亞是偉大的領袖,英勇的將才﹔但跟從他的人,很容易養成躲在偉大領袖蔭下的習慣,凡事仰望領袖,不想自己獨立進取。正像大樹之下,草不沾霜;卻也少沾雨露和陽光。
進到約但河西之後,猶大和約瑟的子孫,已經各自分得產業,還有七個支派,沒有踏上自己的領地。
那時,以色列人還沒正式建成聯邦,既沒有王,也沒有國都,示羅地處中央,耶和華的會幕和約櫃在那裡,情形有些像是臨時首都。
我們難以想像,渡過約但河,進入應許之地,已經六七年了,有那麼多的群眾,仍然不知道他們的永久住址在哪裡。他們是怎樣過活的?難道他們依舊住在帳棚裡,過難民營一般的生活?
可能的原因,是他們聚集在一起,自由自在的游牧為生,採食當地的果實,無憂無慮,苟安下去,過一天,算一天,沒有長遠計畫。也可能是好幾個支派共聚在那裡,感覺過得很滿意;而那七個支派,都是比較族小人少,安於現狀,沒有甚麼雄心大志。既然沒有外敵來侵攻,又有甚麼不好?總之,他們如此遷延了好幾年。
那時,十二支派的聯邦軍事行動,已經結束,但約書亞看到這麼多人,如此沒有長久的打算,總不是辦法,心裡著急。
約書亞激勵他們,每支派派三個代表,去勘察地界,以便正式分地給他們。雖然即將解甲歸田,這位年老的統帥,還是鼓勵他們,以神的應許為目標,作當作的事。
人的惰性,使他容易苟且偷安,不知進取。因此,貪戀溫暖安全的雛鷹,需要“鷹攪動巢窩”(申三二:11),才肯展翅飛騰。有時,神藉著環境的改變,患難逼迫臨到,為的使祂的子民起飛。有時,聖靈感動屬靈的領袖,像在埃及地的摩西,像在約但河西的約書亞,激動百姓的心,叫人知道不要坐而不動,要起來前去得地,進展到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