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哭的先知

 

 但願我的頭為水我的眼為淚的泉源(耶九﹕1)

醉生夢死的人,不知道將來臨的危險,只為今天生活。這種生活方式,在任何時代都是普遍的。但神所揀選的人,看見罪惡氾濫,毀滅即將來到,他充溢著愛的心,惟願國破家亡的結局,能夠避免,急切的希望國民轉回,歸向神,神的震怒就不至臨到。因此,先知一面責備,一面流淚。如果沒有流淚的愛心,就沒有怒責的資格。

先知耶利米,對他的百姓具有兩種矛盾的情感:他同情百姓的痛苦,因為愛他們而哭泣;他恨他們的罪,罪是招致神責罰的原因,所以他寧願離開他們出去,與那罪惡的城分別。

  但願我的頭為水,我的眼為淚的泉源,我好為我百姓中被殺的人晝夜哭泣。惟願我在曠野有行路人住宿之處,使我可以離開我的民出去...(耶九:1,2)

神的僕人既不能與他的國民分開,又不能不見他們將要受的刑罰;他所能作的,只有為這背道的國哀痛哭泣。

聖徒看見罪惡,如果無動於衷,不僅是錯誤,而且是可憂的事。羅得雖然算不上聖徒的典範,而且常被用為貪愛現今世界的例子,但他住在所多瑪,看到城裡罪惡的情形,“他的義心就天天傷痛”(彼後二:8)。這顯明他不喜歡不義。

使徒保羅信主以後,一直受猶太人的迫害。但他說:“我是大有憂愁,心裡時常傷痛;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羅九:2,3)這位心靈柔軟的使徒,對腓立比人也是如此:“有許多人行事,事基督十字架的仇敵,我屢次告訴你們,現在又流淚告訴你們,他們的結局就是沉淪”(腓三:18,19)。不論甚麼人,保羅不願意看到他們滅亡。這是基督耶穌的心。

神子基督耶穌到世上來,受猶太人的反對。但“耶穌快到耶路撒冷,看見城,就為它哀哭”(路一九:41)。因為主知道它將要遇到的結局。城中的人不接受主的教訓,不知道眷顧它的時候,主卻憐憫他們。這是神愛世人,不論甚麼人。

耶利米被稱為哀哭的先知,因為他有主的心,知道人違背神的結局。人看他的工作是不成功的;但他對神忠心,對人有深切的愛。求主興起這樣的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