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意而行

  為何以色列中有這樣缺了一支派的事呢﹖(士二一﹕3)

神安排以色列的十二個兒子,成為十二個支派。但激烈的內戰過後,一個支派幾乎被殘殺凈盡。痛定思痛,想到這是給整體帶來極大的傷害。在戰爭中,沒有人願意失敗,盡一切的方法,務求勝利。戰爭的結果,失敗者是慘敗,受盡家破人亡的孤單和悲痛;而勝利者發現,自己也沒有快樂。他們不是歡樂奏凱,而是集體到伯特利,坐在神面前省思,直到晚上,放聲痛哭說:“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啊,為何以色列中有這樣缺了一支派的事呢?”(士二一:2,3)

這邪惡事件所引起的戰爭,是進入迦南以來第一次的整體行動;而那悲劇的結果,給以色列人的心靈上,印下了深深的國家觀念。在內戰的慘痛經歷中,會發現了對方居然也是“弟兄”(士二O:23二一:6):

以色列人為他們的弟兄便雅憫後悔說:“如今以色列中絕了一個支派了!”

人就是這樣奇怪,到失去一個肢體的時候,才發現那肢體存在的可貴。冷酷自義的行動,只帶來後悔。便雅憫全支派倒在刀下,只剩下六百殘餘的男丁。也許他們該想到在討伐的軍事行動之前,如果先有勸告,警責,情形會不同。

為了補救既成的錯誤,以色列人采取另一次行動:因為基列雅比人沒有參與攻打便雅憫的義戰,屠殺他們的全城人口,只留下未婚的四百少女,配與便雅憫支派剩下的男丁為妻;另外缺數的二百,則搶擄示羅在節期跳舞的女子充額。這種違背他人意願,強以自己的意志加之於人,也是戰爭預想不到的代價。(士二一:7-23)

士師記的主調是“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二一:25)。這黑暗時代的結束,引進以色列歷史上黎明的曙光,合神心意的王大衛出現,帶來了規律,形成統一強盛的國家,人民安居樂業的昇平景象。

民主並不等於是美德。古代的民主,只是政體交替的形制之一,全然不是優越;而近代的民主,是基於認識人的罪性和敗壞,而建立制衡的法制,是基督教的精神。教會不可人云亦云,效法世界,要以真理為標準,“存著愛心...叫基督的平安在你們心裡作主”(西三:14,15),使感謝榮耀歸於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