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的基本條件,是認知復興的需要,和復興的可能。
現實的景況,不論如何悲慘,總不該認為那是正常的,是不可能改變的。
活潑的盼望:先知哈巴谷知道現況不理想,但人的失敗,不能阻礙神的得勝。他禱告:“耶和華啊,求你在這些年間,復興你的作為,在這些年間顯明出來;在發怒的時候,以憐憫為念。”(哈一:2)他在困苦的現實裡,像大衛一樣,向神舉起心來,作“流離歌”為禱告(見詩七:詩題),因為他堅信立約的神,是信實可靠的,有恩典,有憐憫,不忘記施恩。
勇敢的忍耐﹕看見局勢不好,明哲保身,轉變方向逃走,是一般的反應﹔但先知卻“安靜等候災難之日臨到,犯境之民上來。”(哈三﹕16)這是真的處變不驚。
一般人以為對我好就是好,現在好才是好。先知哈巴谷不因環境而氣餒,因為看見神的大能,相信祂的應許必然成就。雖然,還要等許多年,到主前539年十月二十九日,巴比倫的審判才實現。在目前,他不是看不見現實的經濟情況,同國家的現況一樣的衰敗,沒有可以樂觀的理由,甚至生活可能陷入困難;但他能唱出美好的信心之歌。他的歌聲,響徹許多個世代,鼓舞無數灰心失望的人,使他們繼續走艱難的十架道路。
穩健的行動:人不能靠自己的力量,過滿足神的生活。先知說:“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祂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哈三:19)他像大衛一樣,知道人是脆弱的,失敗的,惟有靠聖靈行事,才可行在高度傾斜的山坡上,而得保守安穩,不至於滑跌(詩一八:33)。這描繪出神賜恩給義人,使他完全倚靠主,得到超自然的力量,雖處艱難而能夠得勝(賽四O:29-31)。他不是僅勉強苦撐持,而還口中“出嘉美的言語”(創四九:21)。
聖徒在世界上,不免有苦難,而且比世人有更多的苦難,因為要加上同主受苦的分(啟一:9)。但能因主而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