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縵元帥患大痲瘋,是不能醫治的病,也是給他帶來羞辱的病。在求治無門之下,他接受了擄來的使女建議﹕“去見撒瑪利亞的先知,必能治好”(王上五﹕1-7)。這不是一個完全正確的信息,乃縵所採取的外交管道,也不是正確當循的路線。
我豈是神呢?
乃縵帶著亞蘭王盛氣凌人的信,到了撒瑪利亞﹔他沒有給自己找到醫治,卻為撒瑪利亞帶來了焦慮恐慌。撒瑪利亞的王宮裡,不缺穿細軟衣服的人,卻沒有能治好大痲瘋的先知。這無法解決的難題,使以色列王以為是亞蘭王要尋端起釁,找了個無理的借口。他說:“我豈是神,能使人死,使人活呢?”
先知以利沙知道了,立即表示:“可使那人到我這裡來,他就知道以色列中有先知了。”(王下五:7,8)先知的話不是誇揚自己,不是靠自己,而是有信心,知道在神沒有難成的事。
豈不更好嗎?
先知權威的語氣,使王送來了哈曼將軍。但先知特地沒有出來迎見他,卻經過使者傳話,要他到約但河沐浴七次,就必得潔凈。真先知沒有逢迎勢利的習慣,聽見了門口車馬喧騰,卻故意不出來恭迎。受人奉承慣了的大將軍,聽了大為氣憤:“我本國的河水,豈不比以色列一切的水更好嗎?”本土文化在他心中作祟,吃不下這口氣。(王下五:11,12)
你豈不作嗎?
乃縵的僕人看出了問題的癥結:攔阻人不能得恩典的,是人的驕傲。約但河的水,並沒有治癒任何以色列患大痲瘋的病人,對亞蘭的大元帥,卻是對症下藥。乃縵思省之下,謙卑接受了治療:下約但河沐浴七次,“他的肉就復原,像小孩子的肉,他就潔凈了。”(王下五:14)
八百多年之後,拿撒勒人耶穌指出:在許多長大痲瘋的人中,“除了敘利亞國的乃縵,沒有一個得潔凈的。”得恩典不在於種族,需要的是謙卑,信而接受。(路四:27)
今天仍然是如此。使人謙卑,是神僕人的責任。先知必須有風骨,不是見了權勢就低頭;對小民小心服事,對大官更顯偉大。你有滿車金銀,我有滿心自尊;特別是治好病之後,更持守廉潔,因為那是神的作為,人不能居功,免致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