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人不以神的話為滿足,去追求另外的宗教經驗。聖經說﹕“人當以訓誨法度為標準”(賽八﹕20),但他們卻走向偏邪,事奉各式各樣的外邦偶像。神就以公義的天平待他們﹕“你們怎樣離棄耶和華,在你們的地上事奉外邦神,也必照樣在不屬你們的地上事奉外邦人。”(耶五﹕19)結果,在神忍耐的盡頭,藉著亞述王,把他們被擄到外邦﹔在那裡,他們可以任意盡量事奉外邦的偶像,還加上事奉外邦人。
北國以色列最後的王何細亞,在弱不能自保的情況中,反覆無常;本來靠亞述的保護而得苟存,服事亞述王。他竟然自找麻煩,背叛亞述,“差人去見埃及王梭,不照往年所行的給他進貢。”這是自速其亡:招致亞述王的圍攻,終於722B.C.城破國亡,人民被擄到亞述(王下一七:1-4)。
亞述王撒珥根二世,推行徙民的政策:為了防止亡國的人民進行復國,把他們移往外地,把佔領地區忠於亞述的民族,移來填充。這樣,分化了他們的國家觀念,減弱了造反的可能性,也造成了文化和宗教的混雜。
亡國後的撒瑪利亞城邑,漸漸修復了,景物依舊。只是其中的住民改變了。從巴比倫,古他,亞瓦,哈馬,和西法瓦音遷移來的人,代替了原來的以色列人。他們與當地剩下的人民通婚,產生了混合的兒女,成了後來的“撒瑪利亞人”;也帶來了他們自己的宗教,造成了雜亂的信仰。
這就是混合宗教的寫照。神吩咐以色列人,作聖潔祭司的國度,與地上萬民有分別,才可教導外邦認識真神。但他們一直不肯分別,效法外邦的惡行,聖經說他們是“賣了自己”,失了自己的身分和異象(王下一七:13-17),被神趕出去。
“本土神學”並不是甚麼了不起的新發明,原來在許多年前就有,不過那是受咒詛的產品,絕沒有甚麼可羡慕的。聖徒應當遵照神的旨意,拒絕混合宗教;要明白上面來的啟示,用神全備的真理,改變人心,潔凈文化,道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