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怨的反應

  不是要詳細窺探傾覆這地嗎(代上一九﹕3)

人的心中充滿了惡,常會往最壞處想,失去了解別人善意的能力;以至當人用誠實和愛心待他的時候,他會以為是另有用意,居心叵測,不僅處處設防,還會以惡報善。

亞捫鄰接以色列國,當大衛逃難的時候,受過亞捫王拿轄的一點恩惠,微小到沒有正式記錄;但大衛受人滴水之恩,心中念念不忘。不幸,大衛登上王位不久,拿轄王就崩逝了。既已無從報答拿轄,大衛就想到他的兒子。

  大衛說:“我要照哈嫩的父親拿轄厚待我的恩典厚待哈嫩。”於是大衛差遣使者為他喪父安慰他...亞捫人的首領對哈嫩說:“大衛差人來安慰你,你想他是尊敬你父親...不是為詳細窺探,傾覆這地嗎?”(代上一九:2,3)

人的心裡存著惡念,遇到機會,就很方便的應用出來。哈嫩生活長大在政治環境,知道很多的宮廷鉤心鬥角;新近登上王位,國事未定,自然有猜忌疑慮。臣僕提出的意見,顯然合於他的防衛心態。於是他不加查究,就採取進一步敵對行動:轉念之間,將好心當作惡意;下令把安置在接待使臣官舍的來使,揪下到市場,為了泄憤並羞辱以色列,把使臣們的鬚髮剃掉,衣服的下半截割去,露出下體,打發他們回去。這樣的行動會招來怎樣的反應,是可以想得到的。哈嫩倒很聰明,動員亞捫人,展開軍備競賽;不惜用一千他連得銀子的鉅資,招兵買馬,從鄰國募集了大批的雇勇,與大衛交戰。結果,兩次遭受重大的挫敗。本來神沒有叫以色列人同亞捫人為敵,更禁止他們侵略亞捫人的土地(申二:19),彼此可以和平相處;是亞嫩以小人之心,測君子之腹,蓄意鑄仇,自招災禍。

神的兒子主基督耶穌到世上來,周游四方行善事,從沒有過一件惡行;當時的宗教人卻反對祂,控告祂,誣加各樣的惡名,稱祂是“誘惑人的”(太二七:63);說祂“無非是靠著鬼王別西卜”趕鬼;那正足證明,“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太一二:24,34,35)。心存惡念的人,連世界上唯一完全良善的人,都信不下去,反對,毀謗,最後釘祂在十字架上。人既然反對主,信徒也難以希望更好的待遇。

雖然受人誤會,被人攻擊,神的兒女總要盡力為善,不問人反應如何。監察人心的神,照祂的公義,與義人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