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IIIM神學教育資源中心
IIIM神學教育資源中心創建於1997年,是一個非營利的基督教機構,致力於「聖道教育,面向全球,免費提供」的使命。 為要滿足當今全球不斷增長的基督徒領袖培訓的需要,我們製作和發行了這套純正的、基於聖經的神學教程,主要面向那些沒有可能通過其它渠道接觸培訓材料的基督徒領袖。通過建立捐賑網絡,IIIM已經有了一套低成本培訓全球基督教傳道人和領袖的方法,採用方便使用的多媒體神學教程,現已有五種語言(英文、西班牙文、俄文、中文和阿拉伯文)。所有的課程都是在本機構寫作,設計和製作,其形式和質量上與本機構於2009年美國歷史頻道(History Channelc)在使用動畫和教育 專項上獲得傑出視頻「泰利獎」的兩個作品十分類似。我們的材料採用多種渠道傳遞,包括DVD,文字印刷,網絡視頻,衛星電視,電台和電視。
有關於本事工更多的信息,及其如何參與在其中,敬請登陸我們的網站www.thirdmill.org.
我們若問那些沒有傳統的猶太教或基督教背景的人,「為什麼有人要研究舊約?」他們的回答基本上會有兩個方向,比較積極的回答可能是這樣:「舊約很古老,但我們還是要研究它,因為裡面有一些東西我們今天仍能借鑒。」而比較消極的回答可能是,「實際上,舊約太古老,與我們毫不相干,一點兒都不值得讀。」
然而,當虔誠的基督徒聽到其它人對舊約發表這樣的觀點時,不由自主就沮喪退卻。作為基督徒,我們相信舊約是神的話,是神所默示的聖經。因此我們不免懷疑:人們怎麼會那樣談論聖經?但是,讓我們同樣吃驚的是,當我們問一些基督徒,「為什麼有人要研究舊約?」很多人的回答竟然和非基督徒一樣。充其量會說,「我們研究舊約是因為,舊約裡有一點東西我們今天仍然有用。」最差的回答是,甚至有些基督徒也會說:「說實話,舊約太古老,與我們今天毫不相干,一點兒都不值得讀。」
本課是整個舊約縱覽系列課程的第一課。我們把這個系列定名為「舊約的國度、聖約和正典」。正像名字所顯示的,這些課程將集中在舊約的三個主要方面。我們會看到,整個舊約圍繞神的國度這一主題而聯結在一起,而神的國度是透過歷史中神與他子民的立約來運作的,同時透過舊約正典,這些聖約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應用在神子民的特殊需要上。
我們本課的標題是,「為什麼要研究舊約?」在我們直接講述舊約中的國度、聖約和正典之前,我們將在第一課著眼一個預備性問題,就是舊約的重要性和相關性。實際上,很多非常虔誠的基督徒也覺得,舊約根本不值得仔細地研究。
本課我們將討論學習舊約重要性的三個原因。第一,我們將看到舊約的久遠性把我們和舊約分開,使舊約的研究變得很困難。第二,我們將考究舊約和現今時代的相關性。第三,我們將探討一些方法,把舊約應用到我們的當代生活。我們先來看舊約似乎常常離我們很遙遠這一事實。
多年來,我發現很多學生在學習舊約時,經歷一個基本相似、幾乎可以預測的過程。孩童時期,或者我們剛信主的時候,人們就告訴我們舊約是神的話語,是默示的,是無誤的。在此影響下,我們大多都斷定舊約只是包含了一些基督徒人生容易應用的教導。現在,只要我們一談論到範圍較大的主題,例如神的聖潔、以色列的盼望,或者戒命,如「不可偷盜」或「不可殺人」,我們覺得輕車熟路,普普通通。但當我們更仔細研究舊約時,不同的情況就會發生。我們越深入的探討,我們越會發現舊約所陳述的方方面面都至關重要,而不是普普通通。實際上,我們讀得越深,就越沒有輕車熟路的感覺,我們大都覺得像是在一個遙遠陌生的地方。
當我們探討為什麼舊約似乎離我們如此遙遠,集中在下面兩點可以幫助我們的理解:第一,造成這種久遠性的原因,是什麼讓舊約跟我們變得如此生疏;第二,我們經歷到的久遠性的種類,及其舊約中我們發現的陌生事物的類型。首先 ,讓我們來看一看一些主要原因,為甚麼我們常常感到和舊約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
原因
非基督徒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來宣稱舊約對當代人的陌生性,當然,他們的一些評價是合理的,有事實根據的,但是,他們大部分的觀點僅僅是由於他們的不信。不信的人沒有得救的信心,可以導致他們誇大舊約的陌生性。當你不相信神時,一本討論神的書當然看起來就非常奇怪,當你不相信基督時,一本關於為神的子民預備基督的書也自然是很陌生的。所以,當聽到非信徒說舊約和當代生活毫無關聯,我們一點也不奇怪。
但是信徒怎麼樣呢?我們相信聖經中的神,我們也跟隨基督,為什麼我們也感到和舊約有距離感呢?至少舊約有兩個特徵使我們感到它的陌生性,一方面,透過一個有機的過程神把舊約默示給人們。另一方面,透過神的遷就過程使人明白,神利用舊約來完成他的旨意。這兩個特徵,有機的默示和神的遷就,導致了我們對舊約很多的陌生感。讓我們首先思想有機的默示過程。
有機的默示
我們經常把歷史上福音派基督徒關於聖經是神所默示的觀點稱作「有機的默示」。我們用這一術語表示聖靈藉著原作者的個性、經歷、和意圖來寫聖經。也就是說,藉著聖靈特殊的引導,人類作者自己決定要寫什麼。聖經不是來自機械的默示,神祇是把人類的作者當作被動的信息管道;聖經也不是浪漫的默示,好像神祇是鼓動聖經的作者來讚揚宗教的東西。相反,神謹慎地掌控聖經的內容,為的是沒有錯誤,可以正確地稱為神的話。但是神這樣做是透過一個過程,依賴和反映人類作者的個性和目的。
思想彼得在彼得後書3:15-16提到保羅書信的方式:
並且要以我主長久忍耐為得救的因由,就如我們所親愛的兄弟保羅,照著所賜給他的智慧寫了信給你們。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講論這事。信中有些難明白的,那無學問、不堅固的人強解,如強解別的經書一樣,就自取沉淪。(彼得後書第3章15-16節)
這段經文,使徒彼得確認保羅的書信是照著神賜給他的智慧寫的,換句話說,神的靈啟示了保羅的書信,因此這些書信不僅僅是人類著述,也是神的著述。然而,彼得也肯定保羅的個性貫穿在這些書信中。注意彼得怎樣說,「保羅照著所賜給他的智慧寫了信。」這些經文仍然是保羅的書信。那麼,我們可以看到,從彼得的觀點,使徒保羅書信的形成包含了神和人類作者共同運作的過程。
舊約也是同樣的情形,這就是為什麼舊約的律法不但被稱為神的律法,同時也稱為摩西的律法。這些律法來自上帝,但是是透過摩西。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詩篇被稱為是大衛的詩篇。雖然神是舊約的終極作者,但是他也藉著聖潔的人們來寫這些書,同時,這些作者寫的時候也反映他們自己的個性、意圖和情形。
當你思想的時候,不難發現聖經的人類作者本身就使我們覺得舊約離我們很遠。舊約的所有作者都是古代人,他們都生活在古老的近東地區,他們的思想和寫作和當時的人們一樣。同樣的道理,因為他們的著述都在基督道成肉身之前,舊約的作者不可能像我們今天一樣,有完全發展的基督神學,結果是,當你和我學習舊約的時候,我們很快就發現舊約的世界和我們當代的世界非常不一樣。由於這個原因,舊約常常看起來陌生而且不熟悉。
除了聖經作者的有機默示所產生的困難之外,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神的遷就也使我們和舊約有距離感。
神的遷就
「遷就」是神學家使用的一個術語來描述這樣一個事實,每當神向人類啟示他自己的時候,他以有限的人的方式來顯現說話,因為終而言人對神是無法完全理解的,所以每逢他顯現自己的時候,他就降卑為人,向我們說「兒語」。否則,我們不可能理解神所說的隻言片語。你可以回憶以賽亞書55:8-9節的話,
「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以賽亞書第55章8-9節)
神超乎一切 – 他的無限超越我們的有限 – 他一切所有的啟示都要遷就到人類可接納的程度,這樣,至少我們中的一些人可以理解、信從他的啟示。
那麼,很重要是要認識到舊約中,神並沒有把他自己僅僅籠統的遷就給所有人類。他是用人類的語言,用有限的人類能明白的方式來說話。但是他把舊約設置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即居住在古近東地區的猶太人的經歷。他設計的經文首先能夠被古時的以色列人明白。因為舊約原本的讀者是古猶太人,所以神讓人用古希伯來文和亞蘭文來撰寫聖經。神把十戒刻在石板上,因為這是當時各國書寫重要文件的標準方式。另外,我們發現,舊約中故事題材、詩篇、智慧文學和律法書的文學手法,都隨從古代近東地區的文學風格,這樣可以使當時神的子民明白神要向他們說什麼。由於這個原因,當我們學習舊約時,我們會不斷遇到這樣的現實,那就是舊約是寫給和我們十分不同的人,是按照古代以色列人的能力和需要而寫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舊約聖經對於你我來說,常常看起來很像一個陌生領域,因為它既是有機的默示,同時也經過神的遷就來適應最初以色列人的讀者。舊約的作者和讀者生活在古代,跟我們現今不一樣。從這個原因上說,我們經常感到我們自己和舊約之間有很大的差距。
我們既然已經明白了舊約遙遠性的兩個原因,現在讓我們轉到第二個方面:談談我們自己和舊約之間相差很遠的種類或類型,有哪些我們遇到東西使我們覺得舊約很陌生?
種類
不用說,我們不可能一一列舉所有舊約中看起來對我們陌生的地方,但是為了達到我們的目的,我們可以思想舊約和我們之間存在的三種基本的距離感。第一,神學距離 –作為新約信徒,我們所信仰的和舊約中所展示的神學觀念有所不同;第二、文化距離 – 我們當代文化和舊約聖經裡特殊的古代近東文化環境的差異;第三、個人距離 – 作為個人,你我和舊約中相關人物的差異。
現在,我們都應該認識到神學、文化和個人這三個生活層面不能完全彼此分開,而是以各種方式深深地互相交織,彼此影響,我們現今時代是這樣,舊約時代也是這樣。因此,以三種不同形式的差距來探討這些問題,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膚淺性,然而,不論如何,這樣依然會幫助我們來分別處理這些問題。那麼首先讓我們看看當我們研究舊約時,遇到的神學方面的差距。
神學的
學習舊約最明顯的障礙之一就是我們所感受到的舊約神學和新約基督教神學之間的差異。當提到神學距離的時候,我們主要指的是舊約作者所領受的啟示和基督徒所領受的較全備的啟示之間的歷史區別。我們心中有一個概念,就是舊約很多有關神以及我們同他的關係的教導,與我們從新約中領受的大大不同,至少乍看之下是如此。每個讀舊約的基督徒都覺得,舊約所陳述的神學觀點和新約的神學觀點或多或少的顯得相互不一致。
讓我們想一想這些神學差異的例子。比如,神讓亞伯拉罕獻他的兒子, 但是如果今天有人告訴我們,神要他獻上他兒子,我們會怎樣想?我們甚至根本不會認真地思想這個神學主張。還有,在摩西的時代,神要信靠他的百姓從埃及長途跋涉到應許之地,尋求拯救。但是如果我們看到一群基督徒真地在曠野中跋涉去尋求救恩,我們肯定覺得這種行為不可思議。在舊約中,我們還看到有一些人通過發做拿細耳人的誓言,不剃自己的頭發來奉獻自己,服事神,我們肯定覺得很奇怪,神竟然很喜悅這種發誓。另外,舊約中,神規定聖殿是他的百姓唯一敬拜他的地方,違背者就要處死。但現在,我們卻堅信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正確地敬拜神。那時,神要求人們獻上動物作為贖罪祭,今天,我們覺得這種宗教禮儀對動物太殘忍,也羞辱耶穌基督的贖祭。舊約時代,上帝下令毀滅迦南地的全城,包括婦女和小孩, 但我們很難想像, 在當代戰爭中,上帝會允許這樣的事情。
舊約讓我們相信神做這樣的事情,顯然和新約差距很大,難道我們不都有一點困惑嗎?這樣神學差異的例子舉不勝舉。無論怎麼樣說,我們和舊約之間肯定存在神學上的差異。
文化的
除了我們看到得舊約和新約之間的神學距離,我們當代世界和古代近東地區的文化差異,也導致舊約看起來像一個很遙遠陌生的地方。當提到我們和舊約的文化差異,我們想到舊約裡面的人物、原作者和原讀者的生活層次,都表明他們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文化特點。每次我們讀到或想像古代的生活,無論是在以色列、迦南、埃及、亞述、巴比倫、或者很多其它地方的古文化,我們都感受到我們和舊約之間的差距。我們所遇到的舊約中的人物,有數不清的文化理念、價值和習慣,就像我們今天一樣。但是他們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和地區導致了那些理念、風俗和習慣與我們的不同。
文化差距的產生是由於人類社會不斷地變化,社會結構的更替,舊的習俗看起來有諸多不適。 你能想像回到200年前你自己的文化是什麼樣子嗎?這種差異可能會使大部分人感覺不舒服,我們可能需要很長時間去適應。如果面對我們自己的文化,在這樣短的時間裡都會是這樣,那麼,我們難道不期望在我們和舊約之間應當找到更多的差異嗎?古代近東地區和我們當代世界的差距如此巨大,難免在舊約中我們讀到的很到東西顯得極其陌生。
讓我們來考量一下,在舊約的文化層面裡使我們感覺生疏遙遠的幾個例子。從世俗的標準,舊約世界很大程度上是農耕社會,我們讀到,農業和漁業貫穿整個舊約,但是,很多當代城市居民很難想像這種古代生活方式的基本形態;我們讀到舊約中包辦婚姻,很多當代人很驚訝,年輕的夫婦怎樣能夠忍受這樣的風俗;我們也讀到舊約中的人,實行一夫多妻,挑戰我們現在完美的一夫一妻制;我們發現舊約中存在奴隸制度,我們對這種風俗感到困惑;我們也看到舊約時代的文化充斥著帝王制度的社會結構。能成為顯赫帝國的一部分被認為是最理想的社會結構,這幾乎是每一個古代近東的文化,也包括以色列,他們對我們當代社會的民主政治幾乎一概不知。當我們看到舊約生活的這些和其它類似的特點,我們經常不知怎樣處理這些困惑,聖經中深含了這麼多跟我們差距如此大的文化環境,我們怎麼辦?當我們讀舊約時,這些,還有其它很多文化差異會使我們感受到我們自己和舊約之間的巨大鴻溝。
個人的
除了存在於我們和舊約之間的神學距離和文化距離之外,還有第三種距離,就是個人距離。當我們提到個人距離或差異,是指這樣一個事實,就是生活在舊約時代的人和我們當代的人, 在很多方面都不相同。我們和他們之間的鴻溝常常包括了人類本身的個人因素。
當然,舊約的人物也不是和我們完全不同,後面的課程我們會看到,我們和他們在很多重要的方面一模一樣。但在其它一些方面,和我們在心智上有明顯的不同。其實,這也不奇怪,畢竟,他們的觀念出自他們所生存的神學和文化的世界。
一方面,要認識到舊約時代,許多人的屬靈經歷和我們今天的屬靈經歷大不一樣,他們可以看到天上的異象,可以聽到神的聲音,他們可以直接與天使摔跤。現在,讓我們暫時停下來,問自己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有這樣的屬靈經歷,你會有怎樣的不同?如果你看到從神而來的異象,聽到從神而來的聲音,能夠和天使摔跤,你會是什麼樣的人?我想如果我們今天有這樣的經歷,那我們會完全地被改變。認識到這個現象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舊約那些如此經歷神的人們,和我們有很大的不同。
另一方面,要考慮到,由於文化的影響,我們是什麼樣的人。舊約人們的一些文化角色,對於我們來說,非常奇怪。他們有國王、皇后、農民、為奴的。舊約中的人忍受古代戰爭的殘忍和饑荒瘟疫的威脅。我們讀到在一場戰鬥中,一個年輕的男孩勇敢的面對一個巨人;一個年輕的女子帶領軍隊前去打仗;我們聽到在埃及為奴的人們絕望的哀求。今天,我們幾乎沒有人面臨這樣的情景;結果,我們就很難理解,當人們經歷這些的時候,他們的思想情感是什麼。
因此,當開始本課程學習的時候,我們應當有思想準備,承認舊約在很多方面和我們有差距。聖經的這一部分不是在我們當代世界裡寫成的,結果就是,我們會不斷遇到舊約在神學方面、文化方面和個人方面與我們的差異。
既然我們已經看了舊約和我們存在差距的原因和種類,我們就轉到第二個主題:舊約和我們的人生有什麼相關?為什麼我們應該期待這樣一本久遠的書,會向我們今天的人說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其實,這個問題有很多答案,然而,毫無疑問,最重要的回答是我們之所以仍然期待舊約對我們的人生很重要,是因為新約這樣教導我們。
不幸的是,如果我們今天對新約的任何教導有誤解的話,就是出在這一點上。太多的基督徒,當他們讀新約的時候好像新約教導我們舊約已經過時,好像新約已經除去我們對舊約的需求。但實際上,新約的教導正好相反,正如我們要看到的,新約告訴我們舊約對基督徒的生活是絕對重要的。除非我們從舊約中汲取引導,否則我們沒有辦法在基督裡取得完全的生命。
新約透過各種方式教導我們,舊約和我們今天的生活相關,但是我們只著重談兩點:第一,我們看看耶穌的教導,第二,我們看看保羅的教導。首先,讓我們思想耶穌是怎樣教導有關舊約的相關性。
耶穌的教導
為了能夠得到有關耶穌教導舊約對於今天重要性的一個平衡的觀點,我們先簡要看一下耶穌教導的兩個特徵:第一,他對舊約表面上看起來負面的評論,第二,他對舊約相關性的正面積極肯定。首先讓我們看一看耶穌的一些教導,乍看起來好像是對舊約負面的評論。
負面的評論
很多基督徒相信耶穌否定了舊約和我們今天人生的相關性,他們會翻到馬太福音5-7章登山寶訓,作為支持他們觀點的證據。一方面,在登山寶訓中,耶穌涉及到一些倫理問題,他處理這些問題的方法給很多人一個印象,就是他實際上反對舊約的教導。聽聽下面熟悉的經節。馬太福音5:21-22講到殺人時,這樣說:
「你們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不可殺人』,又說:『凡殺人的 ,難免受審判。』只是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審判。」(馬太福音第5章21-22節)
馬太福音5:27-28耶穌提到姦淫時,這樣說:
「你們聽見有話說:『不可姦淫。』只是我告訴你們: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裡已經與她犯姦淫了。」(馬太福音第5章27-28節)
馬太福音5:31-32講到離婚時,這樣說:
「又有話說:『人若休妻,就當給她休書。』只是我告訴你們:凡休妻的,若不是為淫亂的緣故,就是叫她作淫婦了;人若娶這被休的婦人,也是犯姦淫了。」(馬太福音第5章31-32節)
馬太福音5:33-34講到起誓時,耶穌又用同樣的模式:
「你們又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不可背誓,所起的誓,總要向主謹守。』 只是我告訴你們,什麼誓都不可起。」(馬太福音第5章33-34節)
馬太福音5:38-39論到復仇時,這樣說,
「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馬太福音第5章38-39節)
最後,馬太福音5:43-44,基督講到愛仇敵的問題,
「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 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馬太福音第5章43-44節)
現在,所有的基督徒都同意耶穌是神最高的啟示,他的教導應該比舊約的教導更全備。他切入問題的實質,同時又延伸到舊約無法達到的最遠的範疇。但遺憾的是,很多基督徒,粗淺的理解這些經文,認為耶穌這些有關殺人、姦淫、離婚、起誓、復仇和愛仇敵的觀點,實際上和舊約的教導相牴觸,他們通常是這樣推理的:他們說,舊約教導實際的殺人是錯的,而耶穌卻關心的是心裡充滿的仇恨;舊約禁止實際上的姦淫,而耶穌的談論進深到心裡的姦淫,關於離婚,很多人相信舊約允許離婚的原因範圍較廣,而耶穌不同意舊約的教導,堅持淫亂是離婚的唯一理由。關於起誓,他們爭論道,舊約說不要食言,但是耶穌教導他的跟隨者什麼誓都不可起。同樣是這些人,他們常常相信舊約認可一種私人的復仇慣例,「以眼還眼,」但耶穌教導我們應該饒恕。他們認定舊約教導要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而耶穌把這個命令擴展到也要愛你的仇敵。
如果這些對耶穌教導的流行看法從某個角度碰巧是正確的話,那麼我們的想法是合情合理的,即耶穌來,是要把他的跟隨者從舊約的倫理束縛中釋放出來。但是當我們仔細推敲耶穌在馬太福音第五章所講的,發現這種觀點和耶穌的本意南轅北轍。儘管耶穌的啟示大於舊約的啟示,但是他不會以任何方式和舊約的教導相牴觸。相反,他的意圖是透過反駁一些普遍對舊約教導的誤解來肯定舊約。
為了正確理解耶穌的教導,我們需要明白耶穌在馬太福音第五章所講的和舊約本身沒有任何衝突,相反,他是反對文士和法利塞人的解經方式。在耶穌時代,其實只有極少的人能夠直接接觸聖經。由於這個原因,以色列普通百姓對聖經的瞭解主要依賴宗教領袖的解釋。我們會看到,耶穌在我們剛剛讀到馬太福音5章所作的對比,是把他的觀點和文士與法利塞人對舊約解釋的傳統觀點相對照,耶穌的觀點和舊約是完全吻合的,許多細節都證明了這一點。
首先,我們應該注意到耶穌所涉及的是人所教導的和人所聽到的事情,換句話說,他所針對的是來自人的口頭傳統,而不是舊約本身的教導。當耶穌和其它新約人物提到舊約的時候,他們是指「所記載」和「所讀到」的,新約聖經中沒有任何地方記載耶穌以這種方式反駁舊約。但是在登山寶訓中,耶穌反對的是宗教領袖對人們「所說」的東西,他反對的是人們「所聽」到的東西。簡單的說,耶穌把文士與法利塞人所說的和他所說的作對照。耶穌不是在反對舊約所記載的,而是在反對以色列教師們所遺留下來的口頭傳統。這就是為什麼他一直提到「有話說」,而不是提到「經上記載。」
按照這種想法,我們應更深入地看看到底耶穌對這些舊約的口頭解釋說了什麼,讓我們思想耶穌所做的比較。關於殺人的問題,雖然很多人相信耶穌把不可殺人的概念擴展到不可恨人,但是舊約不但處罰殺人犯,而且也處罰神子民中間惹事生非的人。詩篇133篇1節極好地表達了舊約中神的子民之間應有的完美和諧融洽的關係: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詩篇133篇1節)
在耶穌那個時代,當時流行的傳統是只要不導致身體的死亡,惹是生非的人可以免罪。與此相反,耶穌反對這些錯誤的教導,重申舊約準確的標準,他把禁止殺人和禁止仇恨結合起來。
關於姦淫問題,很多人認為耶穌把身體的淫亂擴展到心裡的淫亂,但是同樣,很容易發現耶穌沒有反對或誇大舊約的要求。畢竟,舊約不僅要求人們禁止身體的淫亂,而且也禁止貪戀,即心裡的淫亂。就像出埃及記20:17說的,
「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出埃及記第20章17節)
第十條戒命很清楚地說明不可貪戀別人的妻子,因此,耶穌的教訓不是否定舊約,而是重申舊約的律法。
關於離婚(休妻)問題,很多人再一次解釋說耶穌不同意舊約的教導。但是,我們必須明白,在耶穌那個時代,以色列很多宗教領袖相信,舊約的律法賦予他們權利,只要有任何現實的原因,他們都可以休妻,只要寫下休書就行,然而,我們都知道舊約很清楚地指出神並不喜悅這樣的行為。正如瑪拉基書2:16說的,
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說,「休妻的事…是我所恨惡的。」(瑪拉基書第2章16節)
在馬太福音19:3-9,耶穌更詳盡地描述他對休妻的立場,他說的很清楚,他反對離婚是基於舊約本身,特別是基於有關亞當和夏娃的創造描述。
關於起誓的問題,很多人以為耶穌是反對舊約起誓的慣例,但是同樣,耶穌不是在反對舊約的教導,而反對對舊約教導的曲解。很顯然,耶穌那個時代,有一些人教導說,只要一個人沒有發誓他一定會遵守他的諾言,說謊話是可以的。耶穌不同意這種教導,堅持舊約禁止任何形式的謊言,不僅僅是沒有信守誓約的謊言。正如箴言6:16-17說的,
耶和華所恨惡的有六樣、連他心所憎惡的共有七樣,就是高傲的眼、撒謊的舌…(箴言第6章16-17節)
這就是為什麼耶穌在馬太福音5:37接著說,
「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馬太福音第5章37節)
耶穌沒有不同意舊約,而是表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口頭傳統沒有達到舊約的標準。
關於復仇的問題,很多人相信舊約允許人們復仇,耶穌卻不允許。但是,最初在出埃及記21:24提到的「以眼還眼」的舊約律法,是用來指導以色列首領在正式法庭上的斷案標準。簡單地說,就是審判官應該按照犯罪事實,公正合理地給出他們的裁定和判罰。這個標準從來不是要應用於個人之間的事情。相反,在個人之間,舊約教導人們要有仁慈和憐憫。就如我們在利未記19:18讀到的,
「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我是耶和華。」(利未記第19章18節)
在耶穌那個時代,「以眼還眼」已經被認為是神許可的個人之間的復仇方法,人們認為不論別人對你有什麼傷害,你都有權給他同樣的傷害。但是耶穌不同意這樣對律法的曲解,而是肯定了舊約的教導,我們應該在個人關係上顯示我們的愛心。
最後,關於愛仇敵的問題,很多人也錯誤地認為舊約教導恨你的仇敵是可以的。耶穌時代有一些教師,從利未記19:18的戒命中 「愛你的鄰舍」 做了明顯推斷,認為與之相反的「恨你的仇敵」應該是理所當然的同樣適用。然而,舊約本身從來沒有說過類似的話。實際上,出埃及記23:4,我們讀到怎麼樣對待敵人的教導,
「若遇見你仇敵的牛、或驢、失迷了路,總要牽回來交給他。」(出埃及記第23章4節)
所以,同樣,耶穌沒有把他的觀點和舊約相比較,而是,他反對他那個時代錯誤的解釋,重述舊約的正確教導。
如果我們設想耶穌的教導違背舊約本身,那我們真是大大地誤解了耶穌的教訓。我們將會明白,耶穌經常向人們展現舊約的方向所在,解釋舊約所預示的信仰和慣例,從這個意義上講,他的教導更高地超越了舊約,更多地揭示神的性情和他對百姓的旨意。但是耶穌從來沒有反對舊約和舊約的教導,恰恰相反,他反對錯誤地解釋舊約教導。
清楚了表面上耶穌對舊約負面的評論其實是對舊約的肯定之後,我們回頭再看下面這些耶穌對舊約權威性和相關性持肯定態度的經文,就很容易明白。
正面的肯定
一般而言,從很多方面我們都可以瞭解基督對舊約經文持積極肯定的見解,例如,他經常提到舊約經文是他自己教導的基礎;在登山變相,彰顯他的榮耀時,他站在律法的頒布者摩西和先知之首以利亞之間。並且,在他的一生中,耶穌把他全人都委身於順服舊約所有的教導。
但是有關耶穌對舊約持肯定態度的一些特殊例子,我們還是要看一看登山寶訓。聽聽耶穌在馬太福音5:17-18所說的,
「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 (馬太福音第5章17-18節)
這裡耶穌強有力的說明他來不是要廢除律法和先知,他強調舊約的每個細節,小到一點一畫都要有效地保留,直到世界的末了。
不幸的是,很多時候,基督徒理解耶穌在這裡所說的和耶穌真正的意思正好相反,他們看到「我來不是要廢除而是成全,」 就認為耶穌的意思是,「我來不是要廢除(舊約),而是把它變得毫不相關。」但是,看耶穌接下來在馬太福音5:19所說的話,我們就知道這不是耶穌的意思,
「所以,無論何人廢掉這誡命中最小的一條,又教訓人這樣作,他在天國要稱為最小的;但無論何人遵行這誡命,又教訓人遵行,他在天國要稱為大的。」 (馬太福音第5章19節)
注意耶穌這裡所說的,如果有人未能遵守,或者慫恿別人忽視即使戒命中最小的一條,他們在天國要稱為最小的。耶穌知道文士和法利賽人對舊約的處理是帶有選擇性的,所以,他堅持他的門徒要肯定和順從舊約全部的教導,而不只是有所選擇。基督期待他忠心的跟隨者們服從舊約的每一個細節。
實際上,他對舊約的權威堅持不懈,宣稱如果我們完全順從舊約,我們就會比文士和法利賽人有更美好的結局。正如耶穌在馬太福音5:20說的,
「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馬太福音第5章20節)
那麼我們都應該承認,耶穌這裡所講的話會產生各種各樣實際的問題,順從舊約的教導,對當代的社會意味著什麼?今天的基督徒怎樣遵守舊約,直至最小的戒命?這個系列課程將會闡述些重要的問題,但是,到此為止,我們僅僅持守耶穌明明白白所教導的基本原則就足夠了。耶穌要他的門徒把舊約當成神的命令,他們不應否定它的相關性,而是應該學習並遵守它的方方面面。
保羅的教導
既然我們已經明白耶穌如何教導我們,舊約和基督徒的人生息息相關,我們就轉過頭來,簡單地看看保羅的見證。為了能夠理解保羅對舊約的肯定,我們將用同樣的方式,探討保羅對舊約的評論。首先,我們要講一講保羅表面看起來對舊約律法的負面評論,接下來,我們要思考他對舊約相關性的正面肯定。讓我們先來講保羅表面看起來對舊約律法的負面評論。
負面的評論
不幸的是,今天很多基督徒相信保羅對舊約是真的持負面的態度,這些真誠的基督徒用很多保羅書信的經文來控訴保羅,但是為了便於討論起見,我們只看一個例子。請看加拉太書3:1-6:
無知的加拉太人哪,耶穌基督釘十字架,已經活畫在你們眼前,誰又迷惑了你們呢?我只要問你們這一件:你們受了聖靈,是因行律法呢?是因聽信福音呢?你們既靠聖靈入門,如今還靠肉身成全嗎?你們是這樣的無知嗎?你們受苦如此之多,都是徒然的嗎?難道果真是徒然的嗎?那賜給你們聖靈,又在你們中間行異能的,是因你們行律法呢?是因你們聽信福音呢?(加拉太書第3章1-6節)
現在我們應該很容易承認,保羅相信耶穌比舊約更多地啟示父神和他的旨意,保羅相信新約信仰的啟示更為全備。但是,常常一些出於良好願望的基督徒讀這些經文時,認為保羅相信舊約和我們毫不相關。但是,實際上,保羅沒有否定舊約的相關性,他只是反對對舊約的誤用。
特別是,在第2節,保羅問加拉太人他們接受聖靈是因律法或是因信心;第3節他問他們的依靠。他們既靠聖靈入門後,還要來靠肉身成全嗎?在第5節,他問聖靈所行的異能,是因他們遵行律法還是因他們聽信福音。每一種情況,保羅的要點在於,基督教信仰的祝福,不是因為遵行律法,而是因為信靠基督的福音。
保羅這些,還有其它類似的陳述,讓很多人認為保羅否定舊約的權威性和相關性,並且用基督教信仰和聖靈來取而代之。實際上,這類辯論經常認定,一旦認為舊約和基督徒的日常生活有關,就是背離福音。
然而,當仔細察看這些經文的上下文關係,我們會發現,和耶穌一樣,保羅不是反對舊約本身,他是在反對濫用舊約,保羅堅定不移地反對舊約被誤用為律法主義的宗教工具,其宣稱救恩是靠行為來成全的。在這段經文中,保羅反對一些教師的錯誤教導,把加拉太人置於律法的審判之下,說救恩是靠行律法而得。和這些錯誤的教導相反,保羅強調基督的福音和舊約的真正教導是相輔相成的。聽聽第3章後面,保羅講到的情景,第10-13節,
凡以行律法為本的,都是被咒詛的;因為經上記著:「凡不常照律法書上所記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詛。」沒有一個人靠著律法在神面前稱義,這是明顯的;因為經上說:「義人必因信得生。」律法原不本乎信,只說:「行這些事的,就必因此活著。」基督既為我們受了咒詛,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因為經上記著:「凡掛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加拉太書第3章10-13節)
這段話很清楚,保羅反對那些靠遵行律法得救的人,他反對那些靠律法稱義的人,如果這是我們宗教慣例的話,我們肯定會被咒詛,因為我們永遠不能完全守住律法。唯一逃過這個咒詛的方法就是透過對基督的信心,他已經為我們受了咒詛。
但保羅是在反對舊約本身嗎?他真地認為舊約真正的教導和基督徒毫不相干嗎?完全不是!實際上,保羅引用舊約來證明唯獨因信稱義的真理,加拉太書3:11他引用哈巴谷書2:4先知的話,
義人因信得生。(哈巴谷書第2章4節)
按照保羅的觀點,基督教福音唯獨因信稱義實際上是符合舊約的教導。
我們既然已經瞭解了保羅表面看起來對舊約律法的負面評論,實際上是針對錯誤地把舊約看成是個靠行為稱義的制度而言的負面評論,這點可以幫助我們看到使徒保羅強調舊約對基督徒的權威性和相關性。
正面的肯定
概括來講,保羅無數次提到舊約來證明他自己的神學觀點,直接引用舊約和間接提及舊約的情況出現在保羅的整個書信中。確切地講,保羅也教訓基督徒應該期望舊約和他們的人生息息相關。思想他在羅馬書15:4說的話,
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叫我們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著盼望。(羅馬書第15章4節)
根據這段經文,在發揚和保守我們基督徒的盼望中,舊約的作用至關重要,當我們讀舊約的故事、詩篇、應許和審判的時候,我們在基督裡的盼望就會增長。
當然毫無疑問,保羅最強烈,也最清楚地肯定舊約的相關性是在提摩太后書3:16: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摩太后書第3章16節)
大多數基督徒都熟悉這節經文,但我們常常把「聖經」這個詞設想成新約,是的,毫無疑問這些話暗含了我們對新約的觀點,但是在別處,當保羅寫信給提摩太提到「聖經」的時候,他心裡特別指的是舊約。因此,聽聽舊約能夠給我們多麼美妙的東西,舊約能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行各樣的善事。一句話,保羅說舊約和我們如此息息相關,在基督徒人生中必不可少。
因此,當我們開始舊約的學習時候,我們不但必須認識到我們和舊約之間存在著差距,而且我們也必須明白新約要我們滿懷期望,知道舊約和我們今天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學習舊約不是花時間在毫無相關的事情上,實際上,學習舊約能使我們從中獲得得救的智慧。
現在,我們要轉向我們本課的第三個主題:如何把舊約應用到我們今天的生活中。
從我們本課簡單的討論中,我們已經很顯然的看到,理解和應用舊約的任務是十分巨大的。現在,令人欣慰的是聖靈在幫助基督徒學習並應用舊約,實際上,聖靈對我們的帶領和教導,遠遠超過靠我們自己努力所能達到的。但是,肯定這個事實的同時,我們千萬不能使我們自己自鳴得意,期望聖靈能替我們包辦萬事。相反,在神的面前,我們自己有責任,千方百計盡我們最大的可能,掌握並且接受來學習如何負責任地應用舊約的這一挑戰。使徒保羅在提摩太后書2:15向提摩太提到這種責任,
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摩太后書第2章15節)
要探討舊約對當代基督徒的應用,我們會簡略談到三個方面:首先,我們探討我們應用舊約時所面臨的挑戰,第二,能夠把這本古老的書應用到我們今天的一些連接點,第三,當我們應用舊約時,我們必須考慮的一些發展變化。
挑戰
當我們試圖理解並應用舊約到我們今天生活時,我們面臨的挑戰是什麼?有很多種方法來表述這種挑戰,但是我們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個中心環節:我們必須學習怎樣彌補我們自己和舊約之間的差距,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克服把我們和舊約分開的遙遠性,以致我們能使它和我們今天連接起來。
讓我們使這個問題盡量簡單明瞭,正像我們看到的,上帝把舊約賜給他生活在遠古時代的百姓,使他們能夠在他們的那個時代為神而活,但我們也瞭解到,他把舊約也賜給我們,使我們也靠它而活。但是我們生活在和舊約非常不同的時代,因此,由於這個因素,我們和舊約之間存在差距,存在鴻溝,使我們很難知道如何把舊約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因此,如果以負責任的方式把舊約應用到我們的現今生活,我們必須處理三件事情:第一,我們必需瞭解舊約形成時的那個遠古世界;第二,我們必需跨越我們和舊約之間的歷史鴻溝,瞭解到我們當代世界和舊約世界的不同情形;第三,我們必需把我們從舊約中所學到的,跨越隔閡,應用到今天我們自身和其它人的生活中。
提到舊約對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敘述時,聽聽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0:11是如何概括這種應用的挑戰,保羅說,
他們遭遇這些事,都要作為鑒戒;並且寫在經上,正是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哥林多前書第10章11節)
請注意,保羅在這裡所說的至少有三件事情對我們很重要,首先,他提到事件和記載,「遭遇這些事…並且寫在經上。」第二,保羅提到他自己和其它在哥林多的基督徒,他說,他們「寫在經上,正是警戒我們。」第三,保羅提到了哥林多人和古代事件及記載之間的差距,他把基督徒描述為「末世的人。」這些話顯示了保羅非常清楚,新約的信徒和舊約的信徒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時代。我們處在末世,是歷史完成的時間,從使徒的這些話,我們要明白,舊約應用的挑戰是我們必需預備處理遠古世界,處理我們之間的時間差異,處理我們現在世界。
第一點,把舊約恰當的應用到我們現在生活意味著要把我們當代的世界丟到腦後,我們首要的任務是按著舊約本身的觀點解釋舊約。當然,這一點,沒有人可以做的完美,我們沒有辦法完全徹底地擺脫我們當代的觀點,然而,我們都知道,假裝一本古書是直接為我們寫的,和真誠地試圖在歷史背景中讀一本書,是不一樣的。每一個認真學習舊約的學生必須扣緊歷史事實,我們閱讀和應用的這本書是為幾千年前的人們特別而寫的。從很重要的意義上講,我們不是在聽上帝和受感的作者們直接向我們講話,而我們是在旁聽他們講給其它人的話。
由於這個原因,我們必需經常要問,這些經文原本的意思是什麼?舊約經文的原意確定了神最初的方向,即神想要他的百姓從舊約裡學習的東西,他們的優先次序是什麼?他們相信的是什麼?他們的情形怎樣?他們怎樣理解舊約的經文?接下來的系列課程,我們要學習怎樣通過回到原本作者和原始聽眾的世界來閱讀舊約。
第二點,為了恰當地應用舊約,我們必須仔細的考察舊約和我們當代之間的這段時期,領會聖經信仰的發展和各樣的聯繫。我們將會看到,舊約的教導隨著時間而發展成熟。某件事神不是對他的百姓只說一次而已,以後永不涉及這一話題。正好相反,在舊約和我們當代這段歷史期間,神啟示了更多。這些增加的啟示,其中一些出現在舊約,其中一些出現在新約。但是,所有的情況下,為了彌補差距,我們需要從神說過的一切話中來考慮。
第三點,舊約應用的挑戰是我們也必須堅定地持守一個觀念,就是舊約被寫的時候也考慮到這些未來的人們。像保羅說的,舊約是「為我們而寫」。 作為這個時代的信徒,這個事實要求我們關注,我們所應該有的責任。神今天子民的需要,在很多方面,和神過去子民的需要極為相似,同時,今天的需要也是新的和不同的。如果我們今天能夠有效的應用舊約,我們就必須要瞭解我們自己和那些需要應用的人。
既然我們已經明白了,人們要把舊約應用到我們當代生活時所面臨的挑戰,我們就轉到應用這個主題的第二個方面。什麼連接線能使我們把舊約時代的教導,跨越歷史的鴻溝,應用到我們當今世界來?什麼樣的共通性能使之成為可能?
連接
因為任何一本書和某個人的人生有關聯,讀者和書的內容之間必須有某種的連接。這本書能夠應用,從某種程度上,書中所講的和讀者人生的經歷必須有足夠的共性。一般的書是這樣的道理,舊約尤其是同樣的道理。因此,在這點上,我們需要問:舊約的世界和我們的世界有哪些聯繫,使舊約可以應用到或者關係到我們今天的生活?
有很多種方法我們可以用來把這些聯繫歸類,但是我發現,在三個方面思想我們和舊約原本聽眾持有的共同性,對我們會很有幫助。具體地說,就是我們有同一位神,我們生活在同樣的世界,以及我們是同一類人。讓我們逐一來討論這三個連接線。
同一位神
首先,當我們一起學習舊約的時候,我們應當時時記得這個事實,就是新約時代基督徒的神和我們在舊約中讀到的是同一位神。今天,忠心的基督徒敬拜和服事的神,與在耶穌出生前、那些古代忠心的以色列人就已經服事的,是同一位神。
我們服事的是同一位神,這個事實建立了很重要的連接線,因為聖經教導我們,神是不可改變的、神是永不改變的。他是昨日和今日都一樣的神。這裡,我們需要小心,聖經教導我們神是不改變的,但是這種不變性只在某些方面。不變性不是指神不做事,不是指他靜止不動。相反,正如傳統基督教神學講的,神的不變性體現在三個方面:神的不改變是指神永恆的定旨、神的性情或屬性,以及他聖約的應許不改變,讓我們來探討神在這些方面的不改變,使我們確定今天的神和舊約時代的神是同一位神。
首先,神永恆的定旨不改變,聖經清楚地教導我們,神已經做的以及正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神永不改變、統一計劃的一部分。正像先知以賽亞在以賽亞書46:10說的,
我從起初指明末後的事,從古時言明未成的事,說:我的籌算必立定,凡我所喜悅的,我必成就。(以賽亞書第46章10節)
在這系列課程中,我們將要詳細地來探討這永恆計劃的目的和方向, 但是此時,我們只要意識到神永恆計劃的不變性,就是在教導我們他在舊約的目的和新約的目的本是一致的就足夠了。不管我們看到新約和舊約如何的不同,這兩本約書不是代表兩個不同的計劃,也不是一個替代另一個,或者彼此互相矛盾。正好相反,舊約和新約是神整個統一計劃的不同階段或步驟,他們已經或者將要推動歷史向著一個不變的目標前進。
第二點,神的性情或屬性不改變。神在不同的時期顯明他性情的不同方面,有時顯明憐憫、有時表示義怒,但是他永遠一致的性情—或者說他永遠的本性—從不改變。聽聽希伯來書的作者在希伯來書1:10-12提到基督永恆性是怎樣說的,
「主啊,你起初立了地的根基,天也是你手所造的。天地都要滅沒,你卻要長存;天地都要象衣服漸漸舊了;你要將天地捲起來,像一件外衣,天地就都改變了。惟有你永不改變,你的年數沒有窮盡。」 (希伯來書第1章10-12節)
還有雅各書1:17說,
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在他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雅各書第1章17節)
我們的神不改變,相反,他的性情始終如一。
不幸的是,我們這個時代,很多基督徒懷疑神性情的一致性,他們的反應好像說神在早期的聖經裡面有一套屬性,後來又有另外一套屬性。我記得我還是個6歲小孩子的時候,我的主日學老師給我們講約書亞攻打耶利哥的故事。當她講完的時候,看著我們整個教室所有的孩子,說,「孩子們,舊約的神很壞,那個時候他甚至要殺死小孩子。但是上帝現在改變了,在新約中,上帝愛每一個人,你們是不是很高興活在新約而不是活在舊約時代?」當然, 我們都會為此而高興。我們沒有人願意象耶利哥的小孩子一樣被殺掉。
其實,我的主日學老師的願望很好,但是她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神的性情從舊約以來一直不改變。正相反,他在新約中的審判和舊約中的是全然的一致。他在新約中的愛和舊約中的是一慣的。神的性情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是這樣,他是不改變的。
神不改變的屬性使我們有理由相信,舊約和我們今天的生活息息相關,不管從表面上看來,舊約中神的作為和新約中神的作為有多麼的不同,我們必須肯定聖經的教導,神的性情永不改變。神在舊約中一切的作為都體現他的性情,因為他的性情一點也不改變。我們可以確信神在新約中的行為也和他的永恆屬性一致。如果舊約的信徒和新約的信徒擁有的是有相同屬性的同一位神,我們應該期望看到神在舊約對待信徒的方式和神在新約中對待信徒的方式極為類似。因此,這種類似使舊約和我們的人生息息相關。
現在我們來看第三點,貫穿整個聖經,神聖約的應許也不改變,神要成就他與他的百姓所立的約,從不落空。這裡,我們也要很小心。聖經裡,很多次神對百姓的威嚇和對百姓的許諾卻沒有實現 —— 但是威嚇和許諾不是神聖約的應許。聖約的應許是指神發誓要做的事情,這種聖約的誓言是信實可靠的。像希伯來書6:17說的,
照樣,神願意為那承受應許的人格外顯明他的旨意是不更改的,就起誓為證。(希伯來書第6章17節)
神的聖約不改變。上帝在創世紀9:16曾應許,任何時候看見天空的彩虹,他會記起與諾亞所立的永約,永遠不再用洪水毀滅世界。在創世紀17章,上帝三次應許他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是永遠的約;而在歷代志上16:15-18,大衛回想神與先祖所立永恆的約,賜給以色列應許之地。撒母耳記下23:5,大衛提到神與他所立永遠的約,使他的後裔坐在以色列的王位上,雖然以色列人失信背約,猶大和大衛的家被擄,但是神依然持守他與他們所立的約。以西結書16:59-60,這樣說,
「主耶和華如此說:你這輕看誓言,背棄盟約的,我必照你所行的待你。然而我要追念在你幼年時與你所立的約,也要與你立定永約。」 (以西結書第16章59-60節)
我們必須承認在新約中,上帝似乎有時地忘記了或者擱置了他的一些應許。但是實際情況是:當我們正確理解聖經時,請記住上帝沒有改變,我們會發現每一個聖約的應許都已實現或將要實現。由於這個原因,我們有理由相信,舊約對新約時代的基督徒的益處更為豐富。上帝曾給舊約的信徒很多的應許,從而我們可以確信,在新約中神會一直持守他的應許。
既然我們已經瞭解到,新約和舊約之間被同一位神這個事實連接起來,那麼我們應該轉到舊約信仰和今天基督徒信仰之間的第二種連接: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世界。
同樣世界
一句話,舊約來自並且描述的是你我今天居住的同一個世界,舊約信徒的信仰不是來自另外一個宇宙。它是在這個地球上發展來的,因此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擁有共同的歷史,共同的環境,這些事實應該使我們看到新約信仰和舊約信仰之間至少有兩種聯繫。第一,舊約為解釋我們現今的經歷提供背景知識,第二,舊約描述的情景可以和我們今天很多的經歷相呼應。讓我們來探討一下,當我們說舊約為我們的信仰經歷提供歷史背景,我們指的是什麼?
舊約中一個很明顯但也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它記載了無數的事件和教導。這些就形成了新約期間的事件和教導的背景,舊約事件的發生不是孤立無援,也不是胡編亂造,他們是實實在在所發生的歷史事實,而且很多事件在世界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
例如,出埃及記中,為以色列人所頒布的十條戒命為新約的道德教導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背景。同樣,神揀選大衛作為神的子民永遠國度的君王,為耶穌是大衛的子孫提供了歷史背景。以色列被擄到外幫這個歷史事實,為耶穌宣稱他來要使被擄的得釋放提供了背景。利用這些以及其它無數的方式,使得舊約和我們新約的生活有關,因為舊約提供了這些歷史背景。
現在來看第二點,舊約和我們有關聯是因為舊約的事件和我們基督徒信仰相呼應。我們都知道這個諺語,「歷史往往會重演」,因而我們明白過去發生的很多事件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和舊約的信徒一樣,我們生活在一個神創造的世界,但是這個世界已經犯罪墮落。舊約中的信徒面對來自世人和魔鬼權勢的對抗,今天我們也面對同樣的對抗。他們依靠神的幫助來勝過,我們也需要神的幫助來勝過。新舊約的相呼應是廣泛的,一旦我們超越表面的差異就會發現在很多方面,我們生活的環境與舊約的作者和聽眾所生存的環境都非常地相似。
第三點,舊約和我們現今之間的另一個連接線,來自我們所涉及、所面對的是同一種人的這個事實。
同一類人
雖然在古代舊約的人和我們當代人之間表面上有很多不同,但是也有很多基本的連貫性,這種連貫性把我們和生活在舊約時代的人們聯合起來。至少在三個方面我們是同一類人:所有的人都是神的形象,我們都墮落犯罪,人被區分為在與神有關係的聖約中的人和不在聖約中的人。
首先,所有的人類,不管什麼時候的人,或者什麼地方的人,都是神的形象,從舊約到新約都清楚地教導了這一點。創世紀1:27 這樣說,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象造男造女。(創世紀第1章27節)
此外,在創世紀9:6,我們看到即使在犯罪墮落之後,人仍然是神的形象,經文這樣說,
「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因為神造人,是照自己的形象造的。」(創世紀第9章6節)
除了這些,新約也確定所有的人都是神的形象,雅各書3:9說,
我們用舌頭頌讚那為主、為父的,又用舌頭咒詛那照著 神形象被造的人。(雅各書第3章9節)
還有象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1:7說的,
男人…是神的形象和榮耀。(哥林多前書第11章7節)
在接下來的系列課程裡,我們會講到很多關於什麼是神的形象的問題,然而在此我們說,即使不是完全地對全人類而言,從某種程度上講,人類持有很多共同的特點。過去,教會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一些事實上,即人類都是理性的;我們都有特殊的語言能力;而且我們是具有道德性和宗教性的被造物。
從聖經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要小心,千萬不能誇大舊約的人物和當代人的差距,從深層次看,生活在當代的人和那些古時候的人沒有太大的差別。雖然,我們和他們不完全一樣,但是我們可以斷定,支配我們人生的理性、語言能力、道德性也同樣存在他們的人生中,由於這些原因,我們有充分的信心相信舊約適用於我們今天的生活。原初寫舊約的人、原初看舊約的人和我們一樣,都是神的形象。
第二點,我們和舊約的人們相似是因為,所有的人都犯罪墮落。我們都很熟悉保羅在羅馬書3:12很有名的話:
都是偏離正路,一同變為無用;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羅馬書第3章12節)
使徒保羅很清楚地說明所有的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 不但新約這樣教導,所羅門在列王記上8:46奉獻聖殿時,也基本上說相同的話,
「世上沒有不犯罪的人。」(列王記上第8章46節)
因為我們和舊約的人共同擁有墮落後神的形象,所以我們很容易就能理會舊約人們離開神去犯罪的傾向,我們也很容易瞭解為什麼舊約的作者們把焦點放在罪和墮落上面。我們和舊約在這個層面上相連結,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和原初讀舊約的人一樣,都是罪人。舊約的中心集中在罪人的救贖上面,這和新約是完全一致。神在舊約中向犯罪的人們所說的話,和生活在今天的罪人一樣有關。
第三點,由於人類犯罪墮落,按照各人與神的不同關係,人類總是可以被分成為不同的群體。你可以回想在西奈山上,出埃及記19:6,神提到他與以色列民特殊的聖約關係:
「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埃及記第19章6節)
同時,在彼得前書2:9,使徒彼得引用這節經文,應用到新約的教會,
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彼得前書第2章9節)
舊約的人們和新約的人們儘管存在著差異,但是仍然有一個長久的連接線。人類根據與神的關係而區分開來。有很多種方式可以來表述人類的這種區分,其中一個很有幫助的方法是,縱觀聖經神把人類區分為三個群體。第一是那些失喪的人,因為他們在神的聖約之外;第二是那些在神的聖約中,但依然失喪,沒有從罪中得到拯救;第三是那些在神的聖約中,因信稱義,永遠得救的人。這三種人存在於舊約中,也存在於現今新約時代中。由於這些平行的類似性,我們期待舊約和我們有相關性是恰當的,人類被區分開來,舊約的時候是這樣,今天也是這樣。結果,神對以色列所說的話,也是對我們所說的話。
所以當試圖把舊約應用到今天,我們應該記得在我們和舊約之間至少存在三個連接線,我們服事的是同一位神,生活在同樣的一個世界,我們是同樣的一類人。
既然我們已經瞭解到了同樣的一位神,同樣的一個世界,同樣的一類人,是怎樣把我們與舊約連接起來,我們現在就把我們的注意力轉到舊約與新約之間的發展上來。
發展
我們可以用許多種方法來探討這個主題,但是我們只是簡單遵循上面我們談到的三個連接線所形成的模式。我們需要瞭解時代的發展、文化的發展和個人的發展。
時代
首先,儘管我們知道我們面對是舊約和新約中都不改變的神,但我們必須認識到上帝在不同的時代和時期分別不同地啟示他自己。聖經歷史是長期記載神向他的子民一點一點,逐漸啟示自己的方式,正像救恩歷史是一步步邁向神所命定的終點。簡單來講,亞伯拉罕比挪亞更認識神,摩西又比亞伯拉罕更多認識神,大衛又比摩西多,神向新約信徒對自己的啟示比以往任何時候的啟示都多。希伯來的作者在希伯來書1:1-2特別強調這一點,
神既在古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的曉諭列祖,就在這末世,藉著他兒子曉諭我們。(希伯來書第1章1-2節)
不幸的是,在我們生活的今天,在時代性的考量上有太多的混亂,而這種考量又是我們把舊約應用到我們今天所必需要的。很多基督徒相信舊約適用於我們是正確的,但是他們用不同的方式把舊約的信息應用到我們今天,在這問題上,儘管有很多變化,我們只考慮三種主要的傾向。
在這些傾向的一端是幾種偏激的立場,這些立場主張只發揚聖經信仰的斷片觀點。這些基督徒強調聖經不同時代的差別。實際上,他們太注重我們現在和舊約時代的差別,所以他們傾向於只把在舊約中不斷重複出現在新約的東西才應用給當代信徒。只要新約沒有提到的舊約教導或者慣例,這些基督徒就認為已經對今天不適用了。
在這些傾向的另一端,是另外幾種偏激的立場,他們呆板地把聖經信仰的看成不變的。這些基督徒著重強調在聖經的各個時期都保持不變的事情,實際上,他們認為舊約和新約如此的統一,只要新約沒有提到的舊約的教導或者慣例,這些基督徒都認為我們應該盡量隨從舊約。
在這些課程中,我們將會避開這兩個極端,採用另外一個方法來處理聖經的時代,即把聖經歷史看成既是統一的又是發展的,我們的觀點試圖平等地看待整個聖經歷史中保持不變的事情和已經發展的事情,我們認為所有的舊約內容與我們都有關係,但是舊約的各個階段也已經變化。我們不會視舊約的哪一部分與我們今天無關,也不會不假思索神在新約給我們的啟示,而全盤應用舊約的一切教導。相反,舊約的一切教導要透過新約的過濾,必須經歷時代的調整變化。一句話,發展的模式認為整個舊約對我們都是有關聯的,具有權威性的,但是整個舊約也要根據新約來應用。
這種發展的模式遵循的是使徒保羅應用救恩歷史的模式。在加拉太書3:24,他提到聖經歷史的階段,就像小孩子成長的階段:
這樣,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引我們到基督那裡,使我們因信稱義。(加拉太書第3章24節)
舊約的信仰象給小孩子的教導,新約教導像是給大人的教導。
現在,讓我們思想保羅用來描述聖經信仰發展的類比。通常,我們會給小孩子們一些適當的規則,「不要在馬路上玩,不要碰爐子。」但是,當小孩子長大後,我們不再要求他們不要在馬路上玩,或遠離爐子,畢竟,他們是大人了,但是給小孩子定規則的目的,我們確實要讓成年人記得這些道理。我們希望成年人記得馬路和爐子是危險的,通過、觸摸的時候要小心。把一個大人限制在一個2歲小孩子的規則中是愚蠢的,同樣,如果忘了一個2歲小孩規則中的道理,也是愚蠢的。
接下來的課程中,我們會看到關於聖經信仰同樣的道理。在很多方面,舊約就像給小孩子的規則,原意是要適當地給出舊約時代以色列民的屬靈光景。現在,作為新約的信徒,我們可能進入兩個愚蠢的方向,第一,我們可能設法回到舊約時代,模仿舊約時代的信仰,好像我們自己生活在那個時代。但是,這樣會否定基督和他偉大的救恩工作。第二,我們可能試圖想說舊約和我們毫無關係,我們現在是新約的信徒。但是這也是錯的。舊約教導我們很多關於基督教信仰的問題。聖經信仰發展的模式,教我們要重視和順從舊約的權柄,同時意識到我們是那些末世已經來到了的承受者 。
文化
第二點,為了今天能全面理解舊約,我們必須要考慮文化的發展,如果我們要把我們的生活和舊約的經文相聯接起來,我們需要考慮舊約所代表的文化和我們當代文化之間的變化。
要認識文化的發展,一方面,我們要留意我們自己和舊約之間的文化相似點。我們面對什麼樣的文化模式和亞伯拉罕的經歷相類似?我們的文化怎樣和大衛的文化相像?另外一方面,我們要考量存在的文化差異,從舊約的古代社會以來,人類文化發生了怎樣深刻的變化?哪一些風俗習慣不同?我們必需回答這些問題,而且當我們把舊約應用到我們當代生活的時,對舊約的經文,在文化方面要進行適當地調整。
個人
第三點,把舊約應用到我們今天,我們要進行個人方面的調整,我們要考慮分別對待舊約時代的人和我們當代的人。舊約的人們和生活在當代的人們有相當多的相似點。 但是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當代人和古代人有很多不同點,如果我們希望能夠適當地應用舊約的古老經文,我們就需要考慮這些個人的變化。
例如,我們都需要問這樣的問題,我們個人的生活怎樣和我們看到的舊約中人的生活相比較?我們的社會角色是什麼?我們的屬靈狀況是什麼?和舊約不同的人物相比較,我們怎樣服事神?和我們看到的舊約中的人相比較,我們的思想、行為和感情怎樣?透過比較古代舊約的人們和當代人的變化,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如何把舊約應用到我們今天。
當我們繼續學習這些課程的時候,我們將會不斷地瞭解到,在準備好從舊約穿越到我們今天時,我們需要考慮到舊約中特定主題的時代、文化、以及個人的發展。如果我們不太在意這些問題,我們不可能按照神的心意來處理好舊約。
本節課中,我們探討了為什麼基督徒學習舊約很重要。我們意識到我們和這本遠古的書卷之間存在距離,但是我們也看到新約特別強調舊約和我們息息相關。它仍然具有權柄指導我們基督徒的生活。而且最後,我們也瞭解到把舊約應用到我們今天生活的過程步驟,我們必須要時刻考量舊約主題隨著時間發展變化的方式,以及在當代社會中如何應用。
這節課,我們只涉及了一點點初步的、但卻十分重要的東西。當我們繼續下面《舊約的國度、聖約和正典》的縱覽課程時,我們必需把這些思想牢記在心。這樣,我們會發現舊約是一個豐富屬靈力量來源的佳美之地,是神在每個時代裡賜給他子民的厚禮。
關於IIIM神學教育資源中心
IIIM神學教育資源中心創建於1997年,是一個非營利的基督教機構,致力於「聖道教育,面向全球,免費提供」的使命。 為要滿足當今全球不斷增長的基督徒領袖培訓的需要,我們製作和發行了這套純正的、基於聖經的神學教程,主要面向那些沒有可能通過其它渠道接觸培訓材料的基督徒領袖。通過建立捐賑網絡,IIIM已經有了一套低成本培訓全球基督教傳道人和領袖的方法,採用方便使用的多媒體神學教程,現已有五種語言(英文、西班牙文、俄文、中文和阿拉伯文)。所有的課程都是在本機構寫作,設計和製作,其形式和質量上與本機構於2009年美國歷史頻道(History Channelc)在使用動畫和教育 專項上獲得傑出視頻「泰利獎」的兩個作品十分類似。我們的材料採用多種渠道傳遞,包括DVD,文字印刷,網絡視頻,衛星電視,電台和電視。
有關於本事工更多的信息,及其如何參與在其中,敬請登陸我們的網站www.thirdmill.org.
英文中有一個習慣用語,描述那些太注意細節、而失掉大局的人,我們常常說這種人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其實,很多文化都有這樣的說法,所以不難理解其中所表達的含義。當我們流連於過多的瑣碎細節時,很容易被旁枝末節所迷惑,從而就失去了對較大的,較重要部分的清楚認識。因此,每當此時,我們要經常彼此提醒,重新回頭看看大的畫面是什麼。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舊約使人很容易注意細節而忽略大的畫面。舊約內容極其廣泛,涵蓋了眾多的人物、地點、事件,神學教導,以及道德規範,為此緣故就很容易使我們忽略舊約聖經自身所具有的內在統一性。為了克服這種混亂,和隨之而來的困惑經歷,我們需要回過頭來,重新瞭解舊約整個大的畫面。
本課是我們題為「舊約的國度、聖約和正典」的舊約縱覽的第二課。這個系列中,我們將瞭解到,舊約所論及的是有關神的國度,這個國度以神的聖約來執行,從而透過整本的舊約正典,在具體的環境中得到解釋和應用。本課題為「神的國度」,從中我們將看到,對聖經中有關神國神學或神掌權的正確理解,會給掌握整本舊約提供其中一個最全面和最一致的立場。
本課,我們將探討有關神國度的聖經教導的四個層面。首先,我們要從廣義和狹義上看一看聖經中是如何論及神的國度;第二,我們要看看太古歷史——也就是人類最早歷史階段中神的國度;第三,我們要探討在舊約以色列歷史中神的國度;最後,我們要看一看新約中神的國度。透過這四個主題,我們將會對舊約有一個全面一致的認識。讓我們首先來看看舊約在廣義和狹義上怎樣提到神的國度。
課程的開始,我們有必要解釋兩種觀點,這兩種觀點對於正確理解神的國度非常重要。第一,從廣義的角度,我們發現舊約教導我們神的主權是完全的,是不變的;第二,從狹義的角度,我們發現神的國度是隨著歷史而發展變化的。首先,讓我們對神的主權是完全不變有一個較為全面的看法。
不變的
聖經中有一個再清楚不過的教導,就是:神是創造者,神對所有的創造物進行護理;沒有其他別的神為造物主。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上帝對他的創造界擁有不可動搖的統治權,過去是如此,將來也是如此。詩篇93的第1節和第2節,我們看到對尊貴的造物主的讚美:
耶和華作王,他以威嚴為衣穿上...以能力為衣,以能力束腰,世界就堅定,不得動搖。你的寶座從太初立定,你從亙古就有。(詩篇93的第1-2節)
以此來看,舊約中以色列人的信仰和其他鄰國的宗教大大不同。鄰國的宗教教導他們,很多神爭奪主權,這些神的能力隨著歷史環境的變化而消長。在一些情況下,這些神會隨著每的季節的輪替而起起落落。而在另一些情況下,這些神會隨著他們支持的國家經歷戰爭勝利時而興盛,經歷戰爭失敗時而沒落。
但是聖經中的信仰概念不是這樣,雅威,就是以色列的神,是所有萬物,包括天上的被造物——那些所謂的眾神的獨一的創造者,護理者,和統治者。從此種意義上講,神做王的主權永不改變。所有的創造物過去、現在、將來都屬他的國度。
一般來講, 相信神一直統治萬物非常重要,但同等重要的是,我們也必須從第二個方面,即狹義上,認識到聖經上教導我們神的國度是發展的。
發展的
從狹義的觀念上講,神的國度是發展的,起起落落的, 但是最終,它發展到一定程度,會擴展到整個世界。我們也將看到,當聖經上講到神的王權和神的國度時,通常有它的歷史性含義在裡面。從這個觀點思想神國的進程時,最簡潔的方法之一, 就是從主禱文的開頭幾句話來看。馬太福音6:9-10,耶穌把整個舊約中神的國,概括在他教門徒如何禱告的主禱文中,他這樣教導說,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願你的國降臨;
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馬太福音第6章9-10節)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從廣義上講,上帝一直統管萬有,包括地上所有的,耶穌的這些話可能讓我們感到疑惑,耶穌教導我們禱告說,「願你的國降臨」是什麼意思? 一個已經存在了的東西,怎麼還會要求它降臨?
其實,簡單地說,耶穌指的是,舊約教導我們神的王權是一個發展性的、歷史性的王權,耶穌說神的國要降臨在地上,要改變全地,使地上的能反映天上的。此外,請注意,耶穌在馬太福音6:9-10的表達方法。他使用希伯來的舊體詩格式,耶穌所闡述的神的國包括了三個平行的層面。首先,他要求尊神的名為聖。更確切地說,他的另一層意思是當神的國降臨時,神的名就會被一直地尊崇為聖。接著,他解釋神的國降臨是什麼意思,耶穌說,神的國降臨,就是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耶穌教導我們禱告,祈求神將他的國降臨在地上,使他的國在地上就像在天上一樣,使神的名能夠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被尊崇為聖。耶穌知道神已經統管全地,他也知道舊約曾經應許,將來神要救贖、恢復全地、使全地完美無瑕,彰顯天堂的奇妙。耶穌在那個時代祈求神的國降臨在地上,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耶穌所關心的是,在地上發生的事、和將要發生的事。神要把他在天的統治擴張到地上,使他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一樣。
為了理解神怎樣使他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要先看一看但以理書7章所描繪的,神在天上做王的情景,但以理書7:9-10這樣說,
「我觀看,見有寶座設立,上頭坐著亙古常在者。他的衣服潔白如雪,頭髮如純淨的羊毛。寶座乃火焰,其輪乃烈火。從他面前有火象河發出。事奉他的有千千,在他面前侍立的有萬萬。」(但以理書第7章9-10節)
這個描述沒有什麼與眾不同,和聖經中其他地方每次提到神在天上的殿,場景的描述是一樣。但是,從神在天上做王的這個畫面裡,我們應該指出至少兩個層面。
一方面,神在天上做王的時候,神向所有的被造物顯現他自己,這是一種特殊榮耀的同在。就像聖經教導的,神的無所不在,就是神可以同時出現在任何的地方;但是在地上神的無處不在卻不能被看見。然而,在天上,神坐在他的寶座上,穿著潔白如雪、閃閃發光的衣服,頭髮如純淨的羊毛。他的寶座乃火焰,烈火從寶座中發出。神在寶座上的特殊顯現,無與倫比,榮光顯赫,光彩奪目,充滿天上。
現在,讓我們比較一下神在天上寶座的榮耀和地上的榮耀。在地上,我們所看到的,最多不過是神在天上無與倫比榮光的模糊反映。是的,我們從創造的奇妙看到神的榮耀,但是和神在天上的榮耀相比,這不算什麼。因此,耶穌禱告說,求神的國降臨在地上,如同在天上,耶穌心中的一個意思,就是神在天上光彩奪目、無比特殊的同在也應該充滿全地,如同充滿在天上一樣。
這就是使徒約翰描寫耶穌基督再來時,新耶路撒冷將從天上降臨到地上,心裡面所想的。在啟示錄21:23,他寫道,
那城內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 神的榮耀光照,又有羔羊為城的燈。(啟示錄第21章23節)
因此,耶穌教導我們禱告求神的國降臨在地上,如同在天上,其中所隱含的部分意思就是,我們應該求神自己來到地上,彰顯他自己的榮耀和尊貴。
另外一方面,我們也需要明白,神在天上寶座前的榮耀光彩顯現,帶來一定的果效。但以理書7:10說,
「事奉他的有千千,在他面前侍立的有萬萬。」(但以理書第7章10節)
無數的被造物在神的寶座前事奉他,敬拜他,謙卑地聽命於他。
神天上的國降臨在地上的第二個結果是神榮耀同在之後產生的影響。目前在地上,人類是很容易背叛神的。實際上,大部分被造的活物都是如此,神的仇敵,包括靈界和人類,都抵擋神做王。但是將來,當基督再來的時候,神特殊的榮耀將顯現在全地,地上的萬物一部分要滅亡,另一部分要按照神的旨意事奉神,像在天上的情形一樣。這就是為什麼使徒保羅在腓立比書2:10能夠這樣說,
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腓立比書2:10)
故此,我們知道,耶穌向我們所展現的神的國是發展的、歷史性的、是在全地上要實現的。耶穌渴望神的榮耀因著神在地上特殊的同在而彰顯在全地,從而神的旨意能夠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一樣。耶穌要我們和他一起分享這個將來的異象。
我們已經從廣義和狹義的角度區別了神的統治,現在我們看一看舊約怎樣和諧一致地記述神的國在地上的發展,在此,我們看一看創世記1:1-11:9中神的國,這一段時期通常被稱為太古歷史。
探討這段太古歷史,我們從三個問題著手:第一,聖經的這一部分如何詳細說明神的國在地上的地理位置;第二,怎樣確認此時神國度中的國民;第三,怎樣描述神的國在地上的初期發展。讓我們首先看看太古歷史時期如何確立神的國在地上的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創世記的前幾章解釋了神起初如何將他的國度建立地上,我們從兩個步驟來看看神榮耀的統治是怎樣從地域的角度表現出來的,第一,我們要查考,起初神為他在地上將要做王所作的準備;第二,我們要看看,神怎樣計劃,在地上從一個中心的位置來開始他的統治,然後把他統治的區域擴展到整個世界。讓我們先來探討神起初為了在世界上建立他的國度所作的預備。
起初的預備
創世記第1章,集中在神首先預備這個世界成為他的國度,創世記1:1是本章的標題經節:
起初,神創造天地。(創世記第1章1節)
標題經節之後,接下來,創世記1:2-2:3,記述神隨即開始創造世界,神從三個結構使這個世界成為榮耀統治的地方。
第一部分,創造的故事從創世記1:2開始,當時的世界雜亂混沌,神要除去這種雜亂混沌。這節經文是這樣描述大地的:
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 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創世記第1章2節)
這節經文包含了兩個重要的東西。一方面,大地是「空虛混沌,」被黑暗所籠罩,雜亂無章。從這一點上來講,此時的大地無法令人賞心悅目,極不完美。「空虛混沌」在舊約其他的地方用來指曠野荒漠,無人居住之地。除此之外,「黑暗」和「淵」在聖經中具有消極意義,地球的起初時刻,是環境惡略、生息皆無。
但是,另一方面,第二節也同時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事實:在混沌初始之時,「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代表光和生命的神不願讓大地處於雜亂無章的狀況。他要驅逐黑暗、無生命氣息的東西。
創造的第二部分,記載在創世記1:3-31,就是六天有次序的創造。這些經文解釋了神怎樣創造這個世界,成為他的國度,很多解經家指出,這六天展現了一個清晰的模式,顯示了神在創造世界中的智慧和目的。
前三天,神解決的是世界的混沌雜亂,後三天,神解決的是世界的空虛無物,而且,神在這兩個三天裡的作為,以奇妙的方式,彼此呼應,相得益彰。第一天,神創造了白晝,把黑暗限制在夜裡,相應地,第四天,神在空中設置太陽、月亮、和眾星,按次序管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神造出空氣,把空氣以上的水和空氣以下的水分開,接著,在第五天,神創造飛鳥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神又創造水裡的生物,充滿在水中;第三天,神使天下的水聚在一起,形成鬱鬱蔥蔥肥沃的旱地,相應,在第六天,神創造牲畜野獸和人類,充滿地面。神用他的話創造世界,把空虛混沌的大地變得井然有序,顯示了神卓越的智慧和能力。
這裡,我們應該特別注意一下3-31節不斷重複的主題,創世記第一章特別告訴我們,神看他所創造的一切都是好的。31節,我門注意到,第六天,神看他的創造之工甚好。
當聖經說神的創造很好,部分的意思是指,神對他的創造之工感到滿意,有道德上的意義,因為神有效地抑制了混沌、黑暗、和深淵,因為神使世界變得井然有序,這裡「好」(希伯來文tov)字的翻譯不僅僅是指好,這裡的用法,還有舊約其他地方的用法,也表示「喜悅」、「高興」、甚至「美麗」的意思。在第六天,上帝按照他的心意和願望改變了世界,使世界變成一個美麗的地方、討神喜悅的地方。
這就是為什麼2:1-3有關創造敘述的第三部分提到安息日,創世記第一章的開始,神對創造並不滿意,但是在創世記2:1-3,神卻喜悅他所作的。實際上,神是如此喜悅他對大地的初步安排,就歇了他的工,把第七天定為聖日,又稱安息日。總之,神很滿意他對大地所做的初步準備,為要把全地變成他所希望之地。
我們已經看到,神開始預備大地成為討他喜悅的地方,但是我們也需要注意到,神在地上的重要目的需要進一步展開。
持續的發展
儘管神在第一周的創造中所作的一切,但是還沒有把整個世界變成奇妙的樂園,創世記第二章讓我們注意到一個事實,就是當整個世界在一定程度上變得井然有序時,實際上只有一個地方能夠稱為樂園。看看創世記2:8-9對這個地方的描述:
耶和華 神在東方的伊甸立了一個園子。。。耶和華 神使各樣的樹從地裡長出來,可以悅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園子當中又有生命樹和分別善惡的樹。(創世記第2章8-9節)
我們可以這樣來想,神處理全地的方式,就像藝術家繪畫之前在他們畫布上所畫的素描,神沒有在大地這塊畫布上立刻塗滿顏色,神祇是為他在全地的目標建立了一個基本的次序和定位,但他的繪畫還沒有完成。
雖然如此,神還是用絢麗的色彩在地的一點劃了一筆,使之成為神創造的中心,這個地方成為伊甸,希伯來文的意思是「令人愉快的」,「使人高興的」,這個地方是神特別喜悅的地方。伊甸的中心是個園子,一個極其美麗的地方,一個引人入勝的綠洲,一個富麗堂皇的王宮樂園。雖然神在創造中無所不在,可以隨處無影無蹤地同在,但是神還是選擇伊甸這個地方,尤其是其中的伊甸園,成為他特殊同在的地方,在這個地方,神在地上能夠榮耀地顯現他自己。但是這個園子和這塊地,只是地球的一點而已,世界其餘的地方雖然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秩序,但是仍有很多的需要。
我們已經看到神為他在地上的統治,所作的最初的準備,伊甸和其中樂園成為美妙絢麗、歡樂喜悅的中心,現在讓我們轉到人類初始階段的的第二個主題:神國度中的子民。至此,神已經設立人類成為神國的僕人,神的器皿,透過他們,使全地成為神的國度。
國中人民
神把人安置在伊甸園,透過神對人的評價,人類特殊的角色就明朗了。雖然起初創造的次序是好的 – 甚至是甚好 – ,但是,創世記2:18卻說,
耶和華 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創世記第2章18節)
神看他所造的是「好」的,但是發現在特殊神聖的樂園裡面還有「不好」:亞當沒有妻子。但是,為何說「不好」?也就是說,這個工作是如此的巨大,神所創造的第一個人沒有辦法獨自完成。
為什麼這個任務對一個人來說太大了呢?我們可以透過人類的角色來看,聖經用兩種方式描述人類的角色。神使亞當和夏娃以祭司、神的代理作為副的攝政王、或皇家的代表來服事他。
祭司
第一點,神給亞當和夏娃祭司的身份,神要他們來管理大地,敬拜尊崇神,我們已經看到在天上神的寶座前,所有的創造物就是這樣,亞當和夏娃在地上也該如此行。創世記2:15這樣說,
耶和華 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創世記第2章15節)
乍看之下,我們可能認為,神僅僅是讓亞當和夏娃成為看園子的,但實際上,遠遠超越看園子,起初,當摩西和以色列人讀到「修理看守」這個詞時,其重要意義非同尋常。
例如,民數記3:8,有類似的措辭,用來表示祭司或者利未人在神的會幕裡的工作,經文是這樣說的:
「又要看守會幕的器具,並守所吩咐以色列人的,辦理帳幕的事。」(民數記第3章8節)
聖經描述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的任務的方式,呼應了利未人作為神祭司職份的專門描述。
亞當和夏娃被安置在神的園子裡,這個地方是神在地上特殊同在的地方,很像摩西時代的帳幕。他們透過美化、管理園子,在敬拜萬王之王中,行使祭司的職責,亞當和夏娃在他們神聖的住處,以祭司的職位來服事上帝。
神的代理
第二點,亞當和夏娃同時也被按立為皇族,神的代理,實際上,他們是君尊的皇家祭司。我們在創世記1:26可以看到對亞當和夏娃這樣的描述: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創世記第1章26節)
我們都知道,這節經文,以及其他經文稱人有「神的形象和樣式。」過去,神學家通常認為,這句話表明了人類是有理性、有道德的創造物,但這並不是創世記第1章的焦點。
為了理解擁有神的形象的重要性,我們需要瞭解古代舊約的世界,以色列以和鄰國的情形。那時國王或皇帝普遍地被尊稱為「形象」、「樣式」、甚至「天子」。國王或者皇帝擁有這些稱呼是因為在舊約時代,人們相信皇家貴族和一般百姓不一樣,在世界上具有特殊的角色。國王處在天地之間,人們相信國王和皇帝有特權瞭解上天神明的旨意和智慧,然後用他們的王權在地上執行天上的旨意。借用耶穌主禱文的語言,就是國王們要瞭解學習神的旨意,並以他們皇家的特權將神的旨意執行在地上。
我們可以看出來,摩西對他的時代而言是多麼的徹底,因為他宣稱所有的人 —不僅僅是國王或皇帝—都是神的形象。根據舊約聖經,所有的人類都被造成為神的代理,代替神和為了神來管理全地,並確保神的旨意在這裡被完成,就像古代的國王被認為是諸神的代表來統治世界一樣。
這種王的形象解釋了為什麼上帝在創世記1:27-28描述人類的角色。摩西在這些經文裡這樣寫: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象造男造女。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世記第1章27-28節)
我們按照如下方式概括一下作為神形象的尊貴角色:我們已經知道,神在創造中建立一個秩序和美麗的標準,他把人類安置在奇妙、聖潔的園子裡面,以祭司的身份服事神。但是神也要他尊貴的形象者生養眾多,充滿地面;而不僅僅是充滿伊甸園,神也命令他們不僅僅只是管理伊甸園,而是管理整個地面。
天上的大君王任命人類作為其國度擴展疆界的器皿。人類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使全地成為神的樂園,使神的旨意能夠行在地上,在全地以神的祭司來服事神。在全球範圍裡擴展神的國度,是神把人類放在地球上的根本目的。
我們已經瞭解神開始為他的王國確立了國土和國民,接下來,我們概括一下,太古時期,神的國度在地上的發展。
發展
我們把摩西在這個階段的記載歸納為三點。第一,我們會提到對大君王宇宙性的背叛;第二,我們要看人類的墮落怎樣達到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以致得到嚴厲的懲罰;第三點,我們將發現儘管人類的墮落,神依然顯明瞭在地上實現其國度的長期計劃。讓我們先看看發生在地上的背叛。
宇宙性的背叛
亞當和夏娃沒有把神的旨意實行在全地,相反,卻順從了蛇的誘惑,違背他們的上帝,吃了禁果,其結果是,他們沒能把伊甸園的美好擴展到地極,相反,他們卻被逐出伊甸園,活在神的咒詛之下。
即便如此,人類作為神國度建造者的使命沒有完全消失,亞當和夏娃仍然應該要敬拜上帝,他們仍然應該要生養眾多,他們仍然應該支配大地。然而,因為他們的悖逆,他們和全地一起被咒詛,所以,生養眾多和管理全地變得困難重重,挫折失敗,痛苦不堪。關於生養眾多,神在創世記3:16對夏娃說,
「我必多多加增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創世記第3章16節)
關於支配大地,在創世記3:17,神這樣指示亞當,
「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創世記第3章17節)
人沒有在相對輕鬆和無盡的榮耀中完成他們作為神形象的使命,卻被迫以神的形象住在充滿惡意的世界,經歷著痛苦和虛浮。
敗壞和審判
第二點,太古時期,人類繼續追求著一個墮落的道路,最終導致神嚴厲的審判。在人類犯罪之前,生孩子會產生更多神的形象,即忠實的代理和祭司。但是,亞當和夏娃犯罪了,不能再說他所有的後裔都是對神忠心的,實際上,按照他們的罪性,他們的後裔沒有一個能夠是信實的,除非神把他們從罪權勢中救贖出來。
令人傷心的是,人類的絕大多數繼續悖逆上帝,亞當和夏娃的第一個兒子,該隱,殺了他兄弟亞伯。創世記第4章該隱的家譜告訴我們,隨著該隱家族的發展,統治地面的時候,他們的悖逆更甚。作為神的高貴祭司,該隱的後裔沒有建立人類的文明,敬拜上帝,擴展神的旨意在地上,而是抬高他們自己,建立拒絕上帝統治的文化。實際上,隨著時間的變遷,人類的罪惡變得極大,以致神決定要滅絕人類。創世記6:5-7說,
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耶和華說:「我要將所造的人和走獸,並昆蟲,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因為我造他們後悔了。」(創世記第6章5-7節)
長期計劃
然而,第三點,太古歷史也告訴我們,神設計了一個長期的策略,要在世界上擴展他的國度。實際上,隨著人類的墮落,神決定要揀選一部分人,救他們脫離罪的權勢,透過他們來建立神的國度,神對這些神形象的擁有者顯示他救贖的憐憫,使他們能夠完成神的目的。
第一次提到這個長期的策略是在創世記3:15,亞當和夏娃犯罪之後,立即被暗示出來。當時,上帝咒詛鼓動亞當和夏娃犯罪的蛇,神說,
「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創世記第3章15節)
實際上,神在這裡應許,即使撒旦和隨從撒旦的人們會繼續迫害夏娃的後裔,但是夏娃真正的後裔,即被救贖的人,能夠打碎蛇的頭,戰勝曾經引誘他們進行宇宙性背叛的那一位惡者。這就是為什麼保羅在羅馬書16:20讓羅馬的基督徒確信的:
賜平安的 神快要將撒但踐踏在你們腳下。(羅馬書第16章20節)
被贖的盼望從亞當和夏娃的時代,一直延續到我們今天的時代。
該隱的這一支血統越來越墮落,與其相對照,第三個兒子塞特的出生,延續了忠心的亞伯。像創世記5章的家譜告訴我們的,塞特和他的後裔用他們的人生敬重神,在地上尋求神的旨意行。甚至當地上的罪惡變得非常嚴重,神用洪水毀滅世界時還是如此。塞特的一個後裔,就是挪亞,非常忠心,在神眼前蒙恩。當洪水毀滅全地的時候,神將挪亞和他的全家拯救出來。
太古歷史時期在創世記8:21-22結束,此時,神為他長久、複雜的救贖計劃鋪路,借助這個計劃,神被贖的子民將要實現他們作為神形象的目的,創世記8:21-22這樣說,
「 我不再因人的緣故咒詛地(人從小時心裡懷著惡念),也不再按著我才行的,滅各種的活物了。地還存留的時候,稼穡、寒暑、冬夏、晝夜,就永不停息了。」(創世記第8章21-22節)
請注意神的動機,他知道即使被救贖的人們仍然是軟弱的、有罪的,他也知道罪會繼續對墮落的形象帶來災難。因此,天上的君王統籌他所造的萬物,使他們能夠為人類提供長期穩定的環境。之所以需要穩定性的原因,創世記9:1講得清清楚楚,
神賜福給挪亞和他的兒子,對他們說:「你們要生養眾多,遍滿了地。」(創世記第9章1節)
總之,神在自然界中保持穩定性,除去洪水的威脅,是被救贖的神形象們,能夠完成人類起初的使命。
神知道聖經其他的部分會講得清楚,神國度延伸的路途不是連續平坦的,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神知道他自己的子民也會跌到,神知道那些抵擋他國度僕人的人會興起來,然後失敗。因此,他在自然界中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新秩序,為了能夠在遙遠的將來有一天,他被救贖的、忠心的形象擁有者們能夠在墮落的世界中,完成擴展神國度的使命。
所以,從歷史的演進來看,神的國度從伊甸園開始,要透過神的祭司,就是神形象的擁有者—人類來擴展到全地。儘管由於罪的介入而使之變得複雜,但是神制定了一個長久的歷史性計劃,救贖一部分他形象的擁有者,使他們能夠把神的國度帶到地上,就像在天上一樣,太古時代所描繪的這些基本輪廓,為聖經的其餘歷史進程奠定了基礎。
我們既然已經知道神的國怎樣在人類歷史的最初已經開始,我們就已準備好進入下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這個階段覆蓋舊約的絕大部分:這個時期是神特別對待他的選民以色列。
從舊約的觀點來看,古代以色列國的歷史表明了神的國在地如同在天的降臨,已經前進了很大的一步。
為了明白神的國在以色列的發展,我們也將要看三個主題。第一,我們將探討這個歷史時期神國度的地理位置。第二,我們將要看國度中的國民。第三,我們將要查考這個階段國度的進展。那麼,讓我們首先看看神的國在以色列國中的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我們討論這個階段神國的位置,其中一個最好的方法,就是從以色列的祖先,亞伯拉罕開始,因為亞伯拉罕是以色列之父,神對亞伯拉罕的呼召,為神要透過以色列所作的一切奠定了基礎。創世記12:1-3記載神第一次呼召亞伯拉罕成為神的僕人,神這樣說,
「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世記第12章1-3節)
注意神在第一節所說的話,他呼召亞伯拉罕離開他在米索布達米的本土,遷移到亞伯拉罕不知道的地方。
接著12章往下讀,我們發現神帶領亞伯拉罕從處在米索布達米平原南部的烏爾到米索布達米平原北部的哈蘭,後來從哈蘭到迦南地,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聖地,當亞伯拉罕到達迦南的時候,神應許亞伯拉罕的後裔將得這塊特定的地域為業,舊約其餘的部分講得很清楚,從那時開始,亞伯拉罕的應許之地成為神在世界上施展作為的地理中心。
亞伯拉罕被呼召到應許之地,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幫助我們理解神國的地理位置,首先,我們將看到,神呼召亞伯拉罕和以色列在他國度原來的中心服事他,第二,我們將看到神要以色列把神的國擴展到原來中心之外。讓我們先來看看神呼召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在神國度的原來的中心地帶服事他。
原來的中心
正如我們已經知道的,伊甸是起初神的國度在地上的中心。不幸的是,很多解經家錯誤地認為,伊甸在米索布達米。因此,他們也錯誤地認為亞伯拉罕實際上從伊甸園附近離開,遷移到迦南。但是,聖經描繪出亞伯拉罕的應許之和伊甸園之間有著緊密的連結。
事實上,神呼召亞伯拉罕回到伊甸園附近,而不是遠離伊甸園。看看上帝在創世記2:10-14對伊甸園邊界的描述,
「有河從伊甸流出來滋潤那園子,從那裡分為四道:第一道名叫比遜,就是環繞哈腓拉全地的。… 第二道河名叫基訓,就是環繞古實全地的。第三道河名叫希底結,… 第四道河就是伯拉河。」(創世記第2章10-14節)
四條河構成了伊甸園的邊界:比遜河和基訓河,大約位於埃及地的東北部和迦南地的西南部之間,而希底結河和伯拉河,則與迦南的東北部相關。
參考這些地理位置對我們很重要,因為應許之地有類似的邊界。在創世記15:18我們讀到這些話,
「 我已賜給你的後裔,從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創世記第15章18節)
目前,大多數的解經家都同意「埃及河」不是指尼羅河,而是埃及東北部眾多小河中的一條。但是無論怎樣,我們能明白神應許給亞伯拉罕的土地,東北以伯拉河為邊界,西南以埃及河為邊界,正如我們已經知道的,應許之地的地理邊界反映伊甸園的邊界。我們是在把伊甸園和迦南地連在一起,雖然這種聯繫到底緊密到何種程度還有待商榷,但是至少有一點是很清楚的,神呼召亞伯拉罕進迦南地,就是呼召他回到亞當和夏娃起初服事神的地方。因此,就像伊甸園在起初被設立成為神在地上同在的中心,人在太古歷史時期失敗後,神呼召他特殊的僕人亞伯拉罕重新回到這個地理的中心,開始重新建立神的國。
應許之地和伊甸園之間聯繫的第二個含意是,神把這片土地賜給以色列,本身不是終點,而是神要擴張他統治到地極的一個集結地。
延伸
應許之地不是亞伯拉罕和以色列人地域上的終極目標—它遠遠小於神在地上的整個國度。再看看創世記12:3,
「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世記第12章3節)
透過對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的反應態度而受到祝福和咒詛的過程,地上的萬族最終都會得到祝福,這個應許不僅僅指亞伯拉罕的信仰怎樣—即現在基督徒的信仰怎樣—傳到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言語,當然這也是一個方面。這節經文也是指地域上來說的,亞伯拉罕的祝福傳到整個地球上的千家萬戶。
這就是為什麼使徒保羅在羅馬書4:13這樣概括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
因為神應許亞伯拉罕和他後裔,必得承受世界(地球)。(羅馬書第4章13節)
神沒有應許讓亞伯拉罕繼承一小片土地,他得到的應許是整個世界。迦南地只是整個繼承物—即全世界的預付定金而已。
神國度的擴張,超越起初應許之地的範圍,以不大的規模在舊約各個不同時期不斷發展。在摩西及其以後的時間,兩個半支派佔領約旦河以東的土地;在列王統治時期,以色列的疆界向北、向東、向南擴展。在舊約以色列時間,神國度的中心在迦南地,但是就在那時,神的國度已經開始向全地擴張。
在我們留意舊約以色列時期神國的地理位置的同時,現在把注意力轉到神國度的子民上。
國中人民
這個時期,神子民的歷史非常複雜,因此,我們需要限定在幾個顯著突出的部分。不過,我們仍然能夠看到以色列在神國度中使命的大圖畫,以及如何與神在起初為人類設定的目的上相吻合。我們查考三件事:第一,以色列作為神國度中特殊的選民;第二,這些選民組成祭司的國度;第三,選派專職祭司和國王,領導國度中的子民。首先,我們看一看以色列被揀選為神特殊的子民。
選民以色列人
我們應該記得,在太古歷史時期,隨著罪進入世界,神在整個人類中揀選一個家庭,作為神在世界的特殊形象侍奉神。
最早在創世記5章,我們看到一個單獨特殊家庭的模式,亞當的兒子,塞特,成為人類一支正直公義的祖先。後來,神藉著他的後裔挪亞保存塞特的家族。你會記得,挪亞有三個兒子:閃、含和雅弗,但是,只有閃是神特別揀選的形象或後裔。從閃而出的後裔,又有一個人被揀選出來繼續這個特殊使命,就是亞伯拉罕。接下來,亞伯拉罕生以撒是個神跡,以撒繼續這個被選的血統。再接下來,以撒生雅各,就是以色列,成為神特殊的尊貴形象的擁有者。最後,雅各生12個兒子,約瑟和他的弟兄們,這12個兒子成為以色列國12個支派的祖先。神深愛這12個支派,賜給他們特別的資格,稱為神的百姓,神愛他們如同長子一樣。在人類萬族中,以色列各支派是神國度中特殊的百姓。
祭司的國度
第二點,當神揀選以色列眾支派時,為了實現起初賦予亞當和夏娃祭司和王室的角色,神使他們組成一個祭司的國度。在出埃及記19:4-6,神的話毫不含糊,他宣稱,以色列在建立神的國度中要扮演這個特殊的角色。這些話是以色列在西奈山下安營的時候講的,
「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們都看見了;且看見我如鷹將你們背在翅膀上,帶來歸我。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因為全地都是我的。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埃及記第19章4-6節)
注意神提到以色列12個支派時所說的,以色列是「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國民。」就如我們看到的,他們應該「聖潔」,意思是,特殊,分別出來,和其他民區別開來。更精確的說,他們要成為「祭司的國度」或者說祭司式的國度。
以色列被選派為祭司的國度,表明以色列要繼續完成起初亞當和夏娃所擁有的雙重角色,我們還記得亞當和夏娃被召做神尊貴的祭司,這裡我們看見以色列的各支派也被召做神國度的祭司。
祭司和國王
第三點,雖然以色列作為整體擁有成為神尊貴祭司的特權,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隨著他們成為一個強國,一些以色列人要特別成為祭司和君王的職位。一般來講,整個以色列國被神分別為聖,成為神特殊祭司的國度,但是神最終會在以色列內,揀選一些人和一些家族,成為神特別的形象,以祭司和君王的職分來服侍他,帶領整個民族,以聖潔事奉神。
正如出埃及記告訴我們的,亞倫和他的後裔要作為神的祭司來服事神,他們主要在帳幕和聖殿中帶領以色列進入神的同在,獻上敬拜、祭物和讚美。後來,大衛和他的後裔被任命為神百姓的君王。他們是神特殊的僕人,主要從國家政治的角度來服侍神。
我們已經討論了舊約以色列時代,神國度中的地理位置和國民,現在,我們花一點時間來看看這個時期國度的發展。
發展
令人傷心的是,以色列的歷史和太古歷史有許多相像之處,既有完全積極的成就,也夾雜著極度的失敗。神的國度有所進展,但是由於人類的犯罪,這些進步遠沒有達到最終的目的;他們沒有把神的國度擴展到地極。
這一段的聖經歷史冗長繁雜,因此,我們只能涉及一些顯著突出的部分。這一時期神國度的發展,我們從三個階段來講:第一,應許階段;第二,出埃及以及征服階段;第三,以色列王國時期。
應許期
首先,我們來查看應許階段的情況。在此,請記著在以色列的族長時期,即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和以色列12個支派的首領時期,神為以色列的將來賜下許多應許,這些應許主要分成兩大類,第一,後裔繁多的應許,第二,治理全地的應許。就像神讓亞當和夏娃生養眾多神的形象,神也應許亞伯拉罕的後裔數不勝數。創世記15:5記載了神對亞伯拉罕極大的應許,
「你向天觀看,數算眾星,能數得過來嗎?」又對他說:「你的後裔將要如此。」(創世記第15章5節)
我們已經知道,亞伯拉罕以及他的後裔被揀選,要帶領人類完成神形象的擁有者的使命,這個使命,其中一部分要透過生養聖潔的後代來完成,以便使被救贖的人類能夠像天上的星星一樣不可勝數。這就是為什麼以撒的出生有那麼大的壓力,以撒的出生是發生在撒拉和亞伯拉罕身上的神跡。這也是為什麼聖經故事大量集中在以撒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12個兒子的原因。神的子民在舊約已經生養眾多,即使在應許的初期階段。這就是為什麼在以色列國中,生養眾多神形象的擁有者是貫穿舊約聖經的重要主題。
不但如此,聖經有關族長時期的故事也集中在土地的應許上,神不但應許亞伯拉罕眾多的後裔,而且也應許他的後裔要得迦南聖地為業。創世記15:7這樣說,
耶和華又對他說:「我是耶和華,曾領你出了迦勒底的吾珥,為要將這地賜你為業。」(創世記第15章7節)
正如神指示亞當和夏娃要支配管理大地,他也應許他特殊的選民以色列要支配和享受應許之地的繁榮。
這就是為什麼亞伯拉罕在迦南買了一小塊象徵性的土地,作為他們家族的墓地。此外,這也是為什麼雅各暫時離開應許之地,即使面對更多的危險,也要回來。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麼約瑟在臨死的時候囑咐以色列人一定要離開埃及,回到應許之地。在族長時期,作為進一步擴張神國度的子民,神應許以色列生養眾多,治理應許地。
出埃及和征服期
在舊約以色列歷史中,神的國度降臨在地上的第二個主要階段是出埃及和征服時期。有一段經文特別清楚地說明,在這一階段,神和以色列同工,要在地上建立他的王國。特別是,摩西和以色列人過紅海後,出埃及記15:1-18記載了他們很有名的詩歌,這段經文是聖經上第一次很清楚地講到神做王的主題。在這段詩歌裡,有許多奇妙關於神國的主題,但是我們只提及一處。從出埃及記15:13,我們可以看出摩西對將來的信心
「你憑慈愛,領了你所贖的百姓;你憑能力,引他們到了你的聖所。」(出埃及記第15章13節)
請注意,以色列人讚美神,是因為神帶領他們來到他的聖所。我們已經明白,和伊甸園一樣,應許之地要成為神在地上神聖同在的中心,不但如此,我們也應注意到,經文中的「領」(希伯來文:ra`a)字,直接字面的翻譯應為「牧羊人」,古代近東地區和聖經上,都普遍使用「牧養」來描述國王的作為。神像牧羊人一樣帶領他的百姓來到他的聖所。
神的王權和王國這個主題也出現在出埃及記15:17-18,紅海詩歌的結尾處,
「你要將他們領進去,栽於你產業的山上。耶和華啊!就是你為自己所造的住處;主啊!就是你手所建立的聖所。耶和華必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出埃及記第15章17-18節)
根據這段經文,神帶領以色列來到聖山,聖所,也就是聖經後面告訴我們的耶路撒冷。那麼這個聖山聖所的性質是什麼呢?首先,摩西說,是神的「住處」(希伯來語:yashav),同樣,翻譯成「住處」(希伯來語:yashav)這個詞經常是指「國王登基」。根據這段經文王權的主題,對聖山最好的理解應是神登基做王的地方。
這就是為什麼,緊接著,18節就清楚直接用的君王的言語讚美神,
「耶和華必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出埃及記第15章18節)
神作為以色列的王,帶領這個民族進入應許之地,神的意圖是要塑造他們,使他們成為環繞在神寶座周圍的子民。換句話說,出埃及和征服的目的是要在地上建立神的統治,確立神的王權,建造神的國度,直到永永遠遠。
王國期
在神國的第三個階段,是舊約以色列重要的時期,可以認為是帝國階段,這個時間的以色列已經成為擁有國王和聖殿的國家。很遺憾,人類君王在神對以色列的計劃中的地位,存在一些爭議。後面的課程,我們會仔細地查考一個事實,就是神一直希望以色列有一個人來做君王,以及這個王權在以色列的發展。但是現在,我們只是簡單地看一看,神一旦立了大衛和大衛的後裔為神子民的君王之後,神的國度怎樣往前發展。
大衛和他的兒子所羅門把王的居所和聖殿建在耶路撒冷,以此使神在地上的國度向前進。一方面,大衛在耶路撒冷王位的建立,就是代表神在地上統治的王室的建立。歷代志上29:23這樣描述大衛家的王位:
於是所羅門坐在耶和華所賜的位上,接續他父親大衛作王。(歷代志上第29章23節)
大衛的王位就是耶和華的王位,大衛的王室帶領以色列民,代表神的王權。大衛和他的子孫被提升為官吏的角色,以升高的神的形象帶領其他神的形象。
另一方面,大衛為神建造殿宇做準備,最終是由所羅門來完成。聖經一般指這殿宇是神的「家」或者「神的殿」。在殿宇中,一些人被設立為祭司,來帶領以色列國,就是敬拜服事神的祭司之國。同時,所羅門把大衛帶到耶路撒冷的約櫃安放在聖殿的中心,約櫃所代表的意義重大,按照大衛的話,約櫃是神的腳凳。歷代志上28:2這樣說,
「我心裡本想建造殿宇,安放耶和華的約櫃,作為我 神的腳凳,我已經預備建造的材料。」(歷代志上第28章2節)
神的寶座在天上,但是他寶座的腳凳就是安放在耶路撒冷聖殿中的約櫃,事實是,所羅門把耶路撒冷變成了大衛家的都城,同時,也是神自己尊貴的聖所。
因此,我們看到,大衛和所羅門時代,以色列已經從亞伯拉罕時期的遊牧部落,經過出埃及、征服而到建國,最終變成了有自己的國王,在耶路撒冷聖城建殿的大帝國。神的國度在以色列國中建立起來。
那麼,把以色列建成一個帝國的盼望和目的是什麼?一句話,神帶領他的百姓經過這些階段,透過以色列的王,也就是神特殊的奴僕君王,神的統治能夠擴展到地極。在詩篇72第1節到17節,看看詩人是如何表達這個終極目的的,
神啊!求你將判斷的權柄賜給王,將公義賜給王的兒子。…他要執掌權柄,從這海直到那海,從大河直到地極。… 諸王都要叩拜他,萬國都要事奉他。… 他的名要存到永遠,要留傳如日之久;人要因他蒙福,萬國要稱他有福。(詩篇72第1,8,11,17節)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幾個重要的主題。第一,詩人為大衛的家禱告,祝福大衛的朝代能夠正直、公義。詩人知道這樣的話,大衛的統治將會極大地擴展,大衛的家將要統治整個地面,他的王權將從這海到那海,諸王和萬國都要事奉坐在大衛寶座上、有神的公義和正直的王。神特殊的僕人,以色列的王,要擴展神的統治到世界萬國。
但是為什麼神國度的擴展會發生?目的是什麼?其實,詩篇72篇,以其妙的方式宣稱,以色列歷史的帝國階段的目的,就是要實現神揀選以色列起初的目的。
你可能記得在創世記12:3,當神呼召亞伯拉漢的時候,神心中有一個目標,就是:
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亞伯拉罕)得福。(創世記第12章3節)
但是,這個對亞伯拉罕的應許怎樣實現呢?
那麼,讓我們再看看詩篇72:17,這節經文說,透過大衛家的正直和公義的統治,
人要因他蒙福,萬國要稱他有福。(詩篇第72篇17節)
創世記12:3的暗示十分明顯,神揀選亞伯拉罕最初的目標,最終在大衛家實現,把神的祝福擴展到萬族。
最後,我們要問,以色列最初的目的在大衛王朝實現的結果是什麼?為什麼是由大衛的家把亞伯拉罕的祝福擴展出去?簡單地來講,這結果就是要把神榮耀的統治從迦南地一直擴展到全地的每一個角落。這就是為什麼詩篇72篇19節以對神極大的讚美來結尾,
他榮耀的名,也當稱頌,直到永遠。願他的榮耀,充滿全地。阿們!阿們!(詩篇72篇19節)
詩篇72篇末節,表明以色列發展變化,包括從族長時期的應許,經過出埃及,征服迦南,直到成為帝國, 都揭示出其最終的目標。國度的這些階段都是為了有意把神的榮耀充滿全地。當神的國度從以色列的邊界,透過大衛家的統治,擴展到地極的時候,神榮耀的同在將充滿全世界,就像在天上一樣。
我們已經瞭解了神的國度在初期歷史階段和舊約以色列歷史階段的發展背景,現在,我們就轉到最後一個主題:新約中神的國度。作為基督的跟隨者,如果我們要把舊約恰當地應用到我們今天的生活,就必需明白神的國度在新約的觀點。
每個基督徒都同意,整個耶穌信息的中心,整個新約的中心,就是福音。但是,我們常常認識不到新約的福音,或者說是有關基督的好消息是舊約神的國度主題的外延。馬太在馬太福音4:23這樣概括耶穌的教導:
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馬太福音第4章23節)
耶穌傳講福音,或稱為好消息,但是,這個好消息是什麼好消息?就是關於神國度的信息。正是這個原因,我們對整個新約的中心、對我們所信、對別人所傳的福音的理解,將直接依賴於我們對神國度的正確理解和掌握。
我們探討新約中神國度的主題,依然按照我們探討聖經歷史中其他階段的三個問題來進行。首先,我們看看新約怎樣提及國度的地理位置;第二,我們要講到國度中的人民;第三,我們要探討新約時期神國的發展。讓我們先來看看神的國度在新約中的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在許多方面,新約中神國度的位置,和舊約有相同的定位。首先,新約表明神國度位置的中心是在以色列地帶;第二,新約教導我們神的國度向全地擴展。讓我們先看看新約時代在以色列中,神國度的地理位置。
中心
知道新約中神國度的中心在以色列,我們一點也不奇怪。我們已經知道這個模式在舊約中重複了好幾次,最初,神在地上國度的中心是在伊甸園,接著,以色列國在摩西的帶領下,為了建立神的國度,回到伊甸園附近區域。因此,新約階段,神的國度,再一次從以色列地開始。
實在不難發現,以色列地是新約時期神國度的地域中心。我們都知道,以色列是耶穌出生的地方,長大的地方,呼召他門徒的地方,開展他事工的地方,他在這裡為我們而死,他在這裡復活、在這裡升天。除了孩童時期有一小段時間在埃及,耶穌在應許之地度過了他整個的一生。
理解為什麼神的國即使在新約時代也以應許之地為中心,可以幫助我們記得神的子民在這個時期的情況。舊約時候,神已經祝福以色列國。神帶領他們,從族長時期的半遊牧民族,到摩西和約書亞時期成為一個國家;最後到大衛和所羅門的領導下,變成榮耀的帝國,擁有自己的都城、皇宮和聖殿。這些都是神在地上統治的巨大進步。但是,正如舊約告訴我們的,以色列人在神大大祝福他們的時候,卻大大地悖逆神,神就使他的百姓離開聖地,被擄到外幫。到耶穌那個時代,以色列人被擄、分散到世界各地,被五個外幫帝國強暴統治數百年,這五個帝國分別是:亞述、巴比倫、瑪代和波斯、希臘、羅馬。
雖然很多當代基督徒不知道,但是耶穌來到世界就是要結束被擄的時代。他來就是要呼召神公義的剩餘的子民,重新建立神的國度。路加福音4:17-19記載了耶穌最早的講道,路加是這樣寫的,
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他,他就打開,找到一處寫著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 神悅納人的禧年。」(路加福音第4章17-19節)
在拿撒勒的會堂,耶穌讀的是以賽亞書61章上的一段預言,應許被擄的人有一天要重新回到應許之地。以賽亞的預言提到了「貧窮的」、「被擄的」、「瞎眼的」、「受壓制的」 – 這些詞在以賽亞61章用來描述被擄的以色列人。但是請注意預言所說的:有人要傳講「好消息」就是福音、「得自由」、「得看見」以及「得釋放」。好消息要被傳講給那些曾經被外幫人強橫壓制的人們。誰來傳講這個好消息?耶穌!正如路加在路加福音4:20-21所記載的:
於是把書卷起來,交還執事,就坐下。會堂裡的人都定睛看他。耶穌對他們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路加福音第4章20-21節)
耶穌是神所膏抹的,要向以色列人宣講好消息,他們被擄的日子結束了。
擴展
新約中神的國度以應許之地為中心,明白這一點很重要,但,同等重要的是,要明白,新約中神的國要擴展到整個世界。實際上,新約教導我們,將來擴展到世界範圍的盼望會在基督裡真正實現,和前面的每一個歷史階段相同,新約中,神依然計劃要把他的國度從應許之地擴展到整個世界。
我們已經瞭解到,在主禱文中,耶穌教導他的門徒為這個世界範圍的國度禱告。馬太福音6:10,耶穌教導我們這樣禱告,
「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馬太福音第6章10節)
這個主題貫穿耶穌在地上的整個事工。實際上,耶穌時常提醒他的門徒要專注在傳遍天下這個目標。馬太福音24:14,耶穌這樣告訴他的門徒:
「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馬太福音第24章14節)
神的國來臨,這個福音的信息要傳遍天下,耶穌才會再來。
把新約中神國的地理位置記在心裡,現在,我們把我們的注意力轉到新約時期神國中的國民。
國中人民
我們已經看到,起初,神要神在全地的國度能反映天上的國度。這需要透過的他的形象,即人類,來完成。但是,由於罪的介入,人類不再能擔任這個任務。因此,神揀選特殊的人民,把他們從罪中救贖出來,使他們能夠繼續這個工作。這群特殊的人最終成為以色列民族。隨著舊約歷史的發展,神在以色列民內又提升一些特殊的人,即君王和祭司,在國度的使命中,帶領神被救贖的百姓。
這些相同的問題也同樣出現在新約,為了領會新約提到這些事情的方式,我們將要涉及到兩個主題:第一,基督代表神完美傑出的形象;第二,基督徒是神被救贖的形象。讓我們首先思想耶穌作為神的形象無與倫比的地位。
基督
很悲哀,但卻是事實,現今的福音派基督徒常常對三位一體中的第二位,即永恆的道變成肉身,不太瞭解。我們可以準確無誤地承認耶穌是神,我們也大講特講他在十字架上替我們而死,而且從死裡復活,但是,現代基督徒很少明白為了成就這些事情,為什麼耶穌一定要成為人的樣式。其實,理解為什麼神成為我們中的一個,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看看人類在神的國度中的使命,以及耶穌完成這個使命的方式。這個使命有兩個特別的事實值得我們注意:第一,耶穌是末後的亞當這個事實;第二,耶穌是我們的祭司和君王這個事實。
我們都很熟悉,使徒保羅在亞當和基督之間看到一種對應關係,在他的書信裡面好幾次提到這種聯繫。簡單來講,耶穌逆轉了亞當帶來的咒詛,因為亞當犯的罪,使全人類都被定罪,而因耶穌的順服,成就了人類作為神形象的使命。哥林多前書15:21-22或許是保羅的觀點最簡潔的表達,這段經文這樣說:
死既是因一人而來,死人復活也是因一人而來。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裡眾人也都要復活。(哥林多前書第15章21-22節)
注意,這段話和我們應該所期待比較一下,我們可能期望保羅能這樣說,「死既是因一人而來,死人復活是因著神的大能。」當然,就意思來說,這也沒有錯,但是這不是保羅在這裡要說的重點。
相反,保羅說因為人類的死,因著一人而來,就是因著亞當而來。人類從死裡復活到永生,也要因著一個人而來,就是因著基督而來。亞當是神不忠實的形象,因此,他給我們帶來死亡;但是,基督是神忠實完美的形象。因此,他帶給我們復活的生命。
基督死在亞當犯罪的咒詛之下,成為所有信他之人的挽回祭。所以,因著他的義,耶穌得到神的賞賜,這個賞賜既包括他勝過死亡,也包括他統治一切的被造界。這就是新約如此注重耶穌人性的一個原因。他是末後的亞當,耶穌做為人完成了人類從起初就應該要做的一切。透過基督的努力,神國度的目的必將實現。
除了擁有神完美的形象,基督也同時履行國度的祭司和君王的職責。你可能還記得亞當和夏娃作為王的祭司來事奉神,而且,神召以色列成為祭司的國度,以色列民族也由神為他們設立的領袖們來帶領:包括君王和以大祭司為首的祭司們。因此,新約說基督是我們的大祭司和君王,我們一點也不會感到奇怪。例如,希伯來的作者重複強調基督的大祭司身份,正像他在希伯來書4:14節寫的:
我們既然有一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就是 神的兒子耶穌。(希伯來書第4章14節)
除此之外,整本新約把耶穌稱為大衛的子孫,來完成大衛君王的職責。事實上,當馬利亞被告知耶穌的降生時,天使在路加福音1:32-33這樣說,
「他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主 神要把他祖大衛的位給他。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他的國也沒有窮盡。」(路加福音第1章32-33節)
因為基督完美地履行了君王的職責,在他的帶領下,神的國度永遠沒有窮盡。有耶穌作為君王和祭司,神的國真正的會來到地上,就像在天上一樣。
毫無疑問,基督是新約時代神國度中最重要的人,但是,如果我們把他的跟隨者排除在國度外面的話,我們就錯了。
信徒
新約剛開始,亞伯拉罕的後裔,猶太人在國度中負有特殊的責任,不但包括耶穌和他的猶太使徒,而且也包括在五旬節聚集的整個早期教會。五旬節那一天,神召聚一群從世界各地而來的,忠實的以色列剩餘者,來聽信福音。
之後,神的國迅速擴展到以色列之外,到羅馬帝國的遙遠地區。甚至有很多其他國家的外幫人悔改得救,新約教導我們任何跟隨耶穌的人,不管是猶太人或是外幫人,都是神的子民,都負有建立神國度的責任。這就是為什麼新約提到基督徒是神重建的形象,正如保羅在以弗所書4:24所說的,
並且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 神的形象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以弗所書第4章24節)
這也是為什麼彼得說,根據舊約以色列的職責,新約的教會,既包括猶太,也包括外幫人。在彼得前書2:9,他這樣說,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 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得前書第2章9節)
在此,彼得回應出埃及記19:6的經文,那裡稱以色列為祭司的國度。通過這個引用,彼得很清楚地表示,世界各族的基督徒被召,共同分享舊約以色列的目標:在地上建立並擴展神的國度。當我們跟隨基督,活在聖靈的能力中,我們都是神國度中特殊的,被揀選的器皿。
我們既然已經明白了新約時代國度的地理位置和國民,現在我們轉到最後的主題:新約時代神國度的發展。
發展
在許多方面,新約中神國度的發展,是整本聖經中我們發現最根本的概念之一。正如後面的課程我們將要講到的,當我們讀舊約先知書的時候,很容易有這樣的印象,一旦基督降臨到地上,神的國度會迅速而至,邪惡勢力馬上就會從地上根除,神榮耀的同在會充滿全地,地上也全是神數不清的子民,永永遠遠地事奉、敬拜神。實際上,這是耶穌那個時代大多數人期待發生的事情,但是耶穌很強烈地對這種期待提出了挑戰,以致以色列大多數的人都拒絕跟從他,不承認他就是他們的彌賽亞。
概括新約中神國發展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透過耶穌芥菜中的比喻。聽聽耶穌在馬太福音13:31-32談到神國的時候所說的話,
「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田里。這原是百種裡最小的,等到長起來,卻比各樣的菜都大,且成了樹。」(馬太福音第13章31-32節)
在這個簡短的比喻裡面,耶穌解釋了神的國不是突然急風暴雨式地而來,而是從小開始,像芥菜種一樣,但是,國度會隨這時間長大,像一顆成熟、高大的芥菜樹一樣,成為世界上史無前例的最大的王國。
新約的其他部分告訴我們,新約階段的國度,從耶穌在地上的事工開始,以相對較小的、安靜的方式發展。但是最後,當基督再來時,他的國度要擴展到全地。透過這一系列的課程,我們會反覆地提到新約中神國發展的三個主要階段。
國度的奠基
第一,我們會提到國度在耶穌和使徒的事工中開始或奠基。二千多年前,耶穌和他的門徒把神榮耀的國度在地上開始。這就是為什麼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2:20提到教會:
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以弗所書第2章20節)
國度的延續
第二,我們要講到國度的延續,橫跨整個教會歷史,從第一和第二世紀到耶穌基督的再來,就是我們生活的時期。在這段時期,我們遵行神的旨意,把發展神的國度放在最優先的地位。就像耶穌在馬太福音6:33宣稱的,
「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馬太福音第6章33節)
我們生命的每一天,就是要為神國度的原因,在全世界傳揚福音,建立教會,改變文化。
國度的成全
第三,我們會提到國度的成全,就是耶穌基督再來的時候,完成神的計劃,把整個世界變成神的國度。聽聽約翰在啟示錄11:15-16,描述基督再來時,神國度的方式:
第七位天使吹號,天上就有大聲音說:「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啟示錄第11章15-16節)
當基督第二次降臨時,整個世上的國就成了神和基督的國,直到永永遠。
作為生活在今天的基督徒,我們回顧我們的主在2000年前,為國度的奠基所做的工作。今天,在國度的延續期,我們努力擴展神的國度;並且,我們要為基督將來要把神的國度帶到地上就像在天上一樣 來禱告、作工、和盼望。這就是我們基督教信仰的中心,也就是舊約信仰的中心。舊約中對神國所有的盼望,在基督裡,透過這三個階段而實現,即神國度的奠基、神國的延續以及神國的成全。
這一課我們已經介紹了神的國度這一聖經重要主題,是領會舊約宏大畫面的最好的方法之一。我們已經明白,神從起初就計劃要使他在天的統治降臨到地上。我們也已經看到神怎樣在太古的階段、以色列國的歷史階段、以及新約世代,向著這個目標邁進。當我們繼續我們的舊約縱覽時,我們會反覆地回到國度這個主題,因為這是整個舊約中最全面、最統一的主題。這樣一來,我們這些新約時期的基督徒就有機會,把舊約聖經作為我們今天人生的引導,為天上的王和他的國度而活。
關於IIIM神學教育資源中心
IIIM神學教育資源中心創建於1997年,是一個非營利的基督教機構,致力於「聖道教育,面向全球,免費提供」的使命。 為要滿足當今全球不斷增長的基督徒領袖培訓的需要,我們製作和發行了這套純正的、基於聖經的神學教程,主要面向那些沒有可能通過其它渠道接觸培訓材料的基督徒領袖。通過建立捐賑網絡,IIIM已經有了一套低成本培訓全球基督教傳道人和領袖的方法,採用方便使用的多媒體神學教程,現已有五種語言(英文、西班牙文、俄文、中文和阿拉伯文)。所有的課程都是在本機構寫作,設計和製作,其形式和質量上與本機構於2009年美國歷史頻道(History Channelc)在使用動畫和教育 專項上獲得傑出視頻「泰利獎」的兩個作品十分類似。我們的材料採用多種渠道傳遞,包括DVD,文字印刷,網絡視頻,衛星電視,電台和電視。
有關於本事工更多的信息,及其如何參與在其中,敬請登陸我們的網站www.thirdmill.org.
如果你是一個國王,一個專制君主,你將如何統治你的王國?你將如何處理你統治時期國家的發展和遇到的挫折?你將會如何對待國外的敵人和朋友?你又將如何處理國內的叛徒和忠心的臣僕?
當我們學習舊約時,這些都是很好的、我們可以自我發問的問題。畢竟,舊約所講明的是神作為至聖的王,要建立並擴展他的王國,直到地極。他的國度歷史久遠,有前進,也有後退,在神的王國之外,有仇敵,也有朋友,在神的王國之內,有叛徒,也有忠心的臣僕。因此,神如何決定來統治他的王國或國度?神怎樣治理國度內的生命?聖經的答案是——神透過聖約來治理他的國度。
本課是「國度、聖約和舊約正典」系列的第三課。這個舊約綜覽中,我們將瞭解整本舊約講的是有關神的國度、神透過聖約來治理這個國度、透過舊約或者舊約正典來向神的子民解釋並應用聖約。
本課的題目為「神的聖約」,因為我們要探討,在舊約歷史中,神怎樣透過建立一系列的盟約來治理他的國度,一旦我們掌握了這些聖約的輪廓,我們就會更清楚地看到神的約怎樣引導舊約中神子民的人生,我們也會更清楚地明白這些聖約怎樣引導我們現今的人生。
我們將從四個部分來探討神的聖約:第一,我們要查考神的國度和神的聖約之間的基本關係;第二,我們要查考舊約中聖約的歷史發展;第三,我們要探討聖約中的人生動態;第四,我們要探討聖約中的子民。首先,我們來談神的國和他的聖約之間的關係。
上一課,我們涉及到一個事實,就是整本舊約統一在神的國降臨在地上如同在天上這個主題上。本課,我們將要瞭解,「聖約」的概念也很接近舊約信仰的中心。舊約中聖約的重要性從很多方面表現出來,比如,常常翻譯成「盟約」(希伯來文:berit)的詞出現大約287次。書中關於神國的聖約一詞的突出地位常常產生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神的聖約怎樣涉及到神的國度?這兩個極其重要的聖經概念之間有什麼樣內在的聯繫?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從兩點來看:第一,我們將要介紹最近的一些考古發現,這些考古發現提供了理解聖經盟約基本特點的背景;第二,我們也要看一看,這些發現怎樣幫助我們瞭解神的國和神的約之間內在的聖經聯繫。讓我們先簡單描述最近的一些和我們研究聖經聖約相關的考古發現。
考古發現
有關舊約其中一個很值得注意的事情就是,舊約不是一個神話故事,裡面所記載的事件確確實實在天底下發生過的,而且就發生在古代中東地區。作為當代人研讀舊約聖經最令人興奮的情況之一,就是透過最近的一些考古發現,我們有幸比瞭解到更多有關聖經的古代世界。我們比過去的基督徒知道的更多。結果,我們發現有了這些背景知識,就增強了對舊約的理解。尤其是想要理解舊約中的聖約,這些背景就更顯得更加重要。上個世紀裡,發現了很多有關古代以色列周圍國家的文化和文明,幫助我們更多的體察聖經聖約的突出特點。
許多古代文獻幫助我們更徹底地瞭解聖約,但是,就我們現在學習的目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發現,就是一組文獻的出土,這些文獻是宗主國和附庸(諸侯)國的條約。其實,不要讓這些術語困擾你,「宗主國」一詞和拉丁文的「凱撒(Caesar)」、俄文的「沙皇(Czar)」、德文的「皇帝(Kaiser)」都是同一個詞根,簡單的意思就是「皇帝」。當然,「附庸(諸侯)國(Vassal)」一詞的意思是「臣僕、從僕」,或者在此處的意思是,「皇帝的臣僕」。一個宗主國和附庸(諸侯)國的條約是一個大國王(宗主國)和一個小國王或國家間所達成的國際協定。在這些條約內,小的國王和國家是大的國王的臣僕。
聖經中的古代世界是一個王國的世界,從很多方面,這個政治現實在古代近東地區占主導地位,以致影響人們生活中幾乎每一件事情的思維方式。若是論及到王國的形成過程、維繫方式、以及治理方法,情況就更加如此。古代世界,一些強大的國王,像埃及法老、赫人有勢力的國君、以及亞述的帝王,往往會透過佔領或吞併臨近弱小的國家和城邦來擴張他們的王國,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國際關係都用一摸一樣的方式來處理,但是,大多數這樣的關係都要透過我們現在所說的宗主——附庸國的條約來形成和處理。宗主國和附庸國的條約對學習舊約很重要,重要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我們只特別涉及一個主要的思想:就是宗主國和附庸國的條約是國王設計來治理他們的各諸侯國的。
為了幫助領略一下這些君王治理的特色,我們先來描述一個典型的宗主國和附庸國間條約的內容。幾乎毫無例外,這些古代條約的範本都遵循三個有軌可循的模式。第一,條約的開始就會強調國王向他的附庸國所顯示出王的慈愛和善良。在條約起初的導言裡,國王把自己看成是配受讚美的榮耀的君王。歷史上有一段時期,導言後面還緊接著一個有關歷史的序言,在序言裡,國王會歷數他為子民所作的許多歷史公績。
宗主國和附庸國的條約的第二個主要部分主要集中在要求附庸國的忠心上面,條約清楚地說明附庸國需要順服的方面,詳細列出規則條令,解釋附庸國怎樣按照期望要求生活在宗主王國裡面。
宗主國和附庸國的條約的第三主要部分,強調附庸國忠心以及不忠心所導致的後果。條約應許忠心的僕人將來會得到祝福和報償;同時,條約也威嚇不忠心的僕人要從他們的國王受到種種的詛咒和懲罰。
當然,條約中還包括其他的部分,比如,為條約文件提供安全妥善的保存,祈求神做為見證人來看顧條約中的條文,以便條約得以執行而不被忘掉。然而,宗主——附庸國之間關係的中心是用下列這種方式來表述的。強大的國王宣稱他們對較小的附庸國及其國王負有仁義慈愛,因為這種仁愛,宗主國要求他們的附庸國要忠心,對於附庸國的忠心和不忠心,他們列出很多積極和消極的後果,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宗主國和附庸國條約的這三個主要特點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明白舊約中聖約的性質,以及他們如何與神的國相關聯。
有了宗主國和附庸國條約的概念,我們現在看看在我們探討聖約和國度的關係時,他們能給我們提供什麼樣的見解。
聖經見解
首先從廣義上講,我們應該說約或者berit這個概念描述了很多種關係。它指出朋友之間、夫妻之間、政治領袖之間、部落之間以及國家之間的關係。在舊約中,這些關係統稱為立約的關係,因為這種立約以相互的職責和期望把人們彼此正式束縛起來。但是這種關係繁雜不同,他們的盟約在很多方面也不一樣。不僅如此,聖經有時把這些不同的盟約關係與神和他百姓之間的關係相比較。比如,我們與神的關係被描寫成婚姻的關係、家庭結合的關係、以及朋友的關係。因此,從不同種類的盟約,我們可以對我們自己和神有很多的瞭解。
但是,本課我們涉及的不是這種廣義範圍內的類比,而是舊約中一個特別類型的盟約,就是神的聖約。這些聖約是神自己和他的百姓所立的約。舊約中,神總共立了6個主要的聖約,即神分別與亞當、挪亞、亞伯拉罕、摩西、大衛和基督所立的約。這一課,我們主要的興趣在於理解這些聖約的特點以及他們怎樣和神的國聯繫起來。
我們將在本課探討這6個盟約,但是在此,我們以其中的一個,即與摩西所立的約為例,簡要地來看看宗主國和附庸國的條約如何幫助我們理解舊約中聖約的特點。神與摩西所立的這個盟約尤其符合我們的目的,因為神在這個約裡面比舊約中其他的約向我們彰顯更多的內容。
當我們看神與摩西所立的約,非常明顯,其結構和古代近東宗主國和附庸國條約的結構極為類似。摩西的約包含了宗主國和附庸國條約中相同的三個結構成分,這種相似性可以從根本上幫助我們理解神的聖約,也就是神作為大君王——即以色列的大君王,來治理他國度的方式。
在此,看一段特別的經文,可能會幫助我們明白這種相似性。出埃及記19:4-6,神透過摩西以這種方式和以色列立約:
「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們都看見了;且看見我如鷹將你們背在翅膀上,帶來歸我。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因為全地都是我的。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埃及記第19章4-6節)
這幾節經文的場景是神和以色列立約時的情景,當時以色列在去應許之地的路途中,聚集在西奈山下。這些極其相近地反映了宗主國和附庸國條約的三個主要結構。
你可能回憶起宗主國和附庸國條約有三個主要部分:陳明國王的慈愛;要求附庸國效忠;以及忠心和不忠心所帶來的後果。極為有趣的是,在出埃及記19:4-6中介紹的摩西之約,也同樣有這三個利害關係。
首先,神提醒以色列百姓,他曾恩慈地從把他們從埃及為奴之地帶領出來,以此彰顯他的慈愛。正如他在出埃及記19:4所說的,
「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們都看見了;且看見我如鷹將你們背在翅膀上,帶來歸我。」(出埃及記第19章4節)
和古代近東地區的國王一樣,神提醒以色列百姓記著他曾經是他們的王,他曾經行了大事,把他們從埃及地拯救出來,而且,正是在神對他的百姓慈愛的境況下,神與他們立約。
第二,神要人們對他忠心。再看出埃及記19:5:
「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因為全地都是我的。」(出埃及記第19章5節)
和古代近東地區的宗主國一樣,神要求他的人類臣僕忠心。雖然摩西之約是基於神的憐憫,而不是人的行為,但是神仍然要他的僕人們忠心,摩西的律法清楚的說明了表示他們忠心的多種方式,神期望人們遵守聖約的規定。
第三,摩西之約也設定了神的百姓忠心和不忠心的後果。出埃及記19:5-6清楚地表示了這一部分。
「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因為全地都是我的。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埃及記第19章5-6節)
和古代近東的國王一樣,神很清楚地說明,如果百姓忠心,他們就會受到大大的祝福,這個祝福是極寶貴財產,就是祭司的國度。暗含的意思就是,如果他們不忠心他們不但沒有這些很大的祝福,反而會受到咒祖。
因此,我們看到宗主國和附庸國條約的三個結構模式,也出現在神與摩西的立約中:就像宗主國宣稱對他們的附庸國有慈愛那樣,當神和以色列立約時,他首先建立對他們的慈愛;接下來提出神期望人類對他要忠心;然後,立約又具體提到如果人們對神忠心的話,會受到祝福,反之,將受到咒祖的後果。
摩西之約反映了宗主國和附庸國條約的這些組成部分,這個事實證明了當神和他的百姓立約時,從基本的標準上,神向以色列顯示了他是他們的大君王,是他們的國王,而且,他要他的子民知道他們是他的臣僕。舊約中的聖約從根本上講,是神安排的。神的國和聖約密不可分,因為聖約是神統管神國的方式。這些約是神國的行政治理,要帶領神的國向最終擴展到地極的這一方向發展。
我們既然已經瞭解聖約的一個基本功用,就是治理或支配神國的人生,那麼,現在我們要看看第二個主題:舊約聖經中聖約的歷史發展。
正如我們在前面的課程所看到的,舊約中,神國的歷史是綜合複雜的,神的國度在向其目標,即擴張到全地發展時,經歷了很多不同的階段或時代。在此,我們要看看在神國度的每一個階段或時期,神設立不同的聖約,來著重處理國度中不同時期人們面臨和遭遇到的特殊問題。我們可以有很多方式來處理舊約中聖約的發展歷史,但是,我們將從三個主要的階段來探討這個歷史問題。第一,普世性的約;第二,國家或民族性的約;第三,新約。
正如我們已經提到的,總共有6個主要的聖約涵蓋整個舊約歷史:即神分別與亞當、挪亞、亞伯拉罕、摩西、大衛、基督立約。配合前面課程中我們提到的神國度的歷史階段,我們要把這六個約分成三個組。我們要講到在太古歷史中,神與亞當、挪亞所立的普遍性的約;我們會講到神揀選以色列國作為他的特殊子民時,與亞伯拉罕、摩西和大衛所立的國家性的約;我們也會講到神國的新約階段,神在基督裡所立的新約。因此,當我們處理這些神的聖約時,我們會分別考查這三組聖約在舊約歷史中的發展。讓我們先來看看在太古歷史中神所設立的普遍性的約。
普世性之約
我們說神與亞當和挪亞所立的約是「普遍」性的約,是因為這些約是神和所有人類之間的約。在太古歷史時期,當設立這些約的時候,神還沒有認定以色列作為他的特殊選民。與此相反,亞當和挪亞代表了各個族群和不同國家中的每一個人,必然的結果是,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將會影響到他們之後所有的人類。
這些普遍性的聖約,滿足了太古時期神國度治理和運作的需要。正是在這個時期,神建立了他國度的最基本性的次序和安排,來支配和管理著神與整個人類至始至終的關係。我們將按照時間順序來考查這些普世性的約,從亞當之約開始,再轉到挪亞之約,讓我們先看看神與亞當立的約。
亞當
我們都知道,亞當是上帝創造的第一個人,因此,當我們說亞當之約時,我們指的是能想到的人類最早的歷史階段。一點也不奇怪,我們發現聖經關於亞當之約的教導,集中在人類生活的幾個最基本的方面。
亞當之約出現在創世記前三章神創造世界的記載之中。其實,我們應該稍微提一下,一些基督徒並不同意神和亞當有正式立約,這些信徒中大部分人的觀點基於這樣一個事實,即「約」這個詞在創世記的前三章並沒有出現,有一些人還爭論說在這幾章中沒有發現聖約的基本輪廓。然而,有三點證據強有力地顯示了神的的確確與人類的代表亞當有立約的關係。首先,像我們在本課的後面要看到的,聖約的基本成分都確實出現在創世記的1-3章。神的慈愛,人類忠心的要求以及忠心和不忠心帶來的後果都出現在這些章節裡面。
神與亞當立約的第二個證據是在何西阿書6:7,經文這樣說,
「他們卻如亞當[也可以譯成人]背約,在境內向我行事詭詐。」(何西阿書第6章7節)
這段經文把以色列的罪和亞當在伊甸園所犯的罪相比較,提到他們兩者都違背了神的盟約,以色列背約正如亞當在伊甸園裡背約一樣。
神與亞當立約的第三個證據出現在創世記6:18,這節經文是聖經中第一次正式使用「約」這個詞,創世記6:18中,上帝對諾亞這樣說,
「我卻要與你立約,…」(創世記第6章18節)
這節經文很重要,因為翻譯成「我要…立」這個詞語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含義「開始或重新設立一個約」,而是「重申、確認」一個已經存在的約。諾亞之約的出現是確認前面已經存在的盟約,即神與亞當所立之約。
無論我們稱神對亞當的安排是不是一個「盟約」,很顯然,神和亞當建立了一個嚴肅的關係,而亞當代表了整個人類。這個與亞當的安排或盟約的焦點是建立了神與人類關係最基本的形態。由於這個原因,我們可以稱之為根基之約。這個盟約中,神為人類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設立了基本的生存模式。亞當和夏娃被指定作為神尊貴祭司的形象,要把神的國擴展到地極。但是他們被引誘,他們失敗了。他們遭受了他們悖逆的痛苦,但是神卻仍舊給他們希望。簡而言之,亞當之約設置了長久以來人類和神之間關係的範疇,設立了我們在他國度中的使命基礎。
挪亞
第二個普遍性的約,就是神與挪亞立的約,這個約有很多東西可講,但是我們只是簡單介紹一些聖經中突出記載的中心議題。挪亞之約也是建立在神國度的太古階段,涉及到一些全人類都要面臨的最根本問題。
神與挪亞的約記載在創世記的兩章經文裡面,即創世記6章和9章。神在創世記6:18這樣說,
「我卻要與你立約,你同你的妻,與兒子、兒婦,都要進入方舟。」(創世記第6章18節)
正如我們已經提到的,挪亞之約不是一個自成一體、全新的約,它實際上是一個確認的約,也就是說,是對神與亞當之約或安排的進一步完善。
與挪亞立約強調的重點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在洪水之後,神在實質上確立了這個約。創世記9:9-11,這樣記載這個盟約:
「我與你們和你們的後裔立約,並與……一切活物……立約……凡有血肉的,不再被洪水滅絕。」(創世記第9章9-11節)
就如我們這裡看到的,神與挪亞所立的約,以某種重要的方式,影響了從那個時候起一切的活物。
挪亞之約的設立確定了創造次序的穩定性,由於這個原因,此約可稱為穩定之約。你可以記起,在前面的課程,我們瞭解到當挪亞和他的家離開方舟時,神知道人類嚴重的罪的傾向性,而且表明了實現其國度目的的長期計劃。創世記8:21-22說,
「我不再因人的緣故咒詛地,人從小時心裡懷著惡念,也不再按著我才行的,滅各種的活物了。地還存留的時候,稼穡、寒暑、冬夏、晝夜,就永不停息了。」 (創世記第8章21-22節)
為了保證這個計劃,神與挪亞立約,應許自然要保持穩定,以便人類能夠在墮落的世界中繁衍下去。這個普世性的約,和與亞當所立的約一樣,建立了人類生存的基本結構,適應於任何地方、任何時候和任何民族。
我們既然已經瞭解到,神怎樣透過與亞當和挪亞立約,建立其國度的基本次序,保障其國度的目的,我們就把注意力轉到以色列開始進入神國度中心的歷史時期。
國家性之約
當神的國從太古時代進入到神特別注重以色列的時期,神設立三個民族或國家性的盟約。我們稱這些盟約為「國家性的約」,是因為他們主要涉及的是作為神特別的選民以色列人。我們將以時代順序來看看這些國家性的約,從亞伯拉罕開始,接著到摩西,最後是大衛。
亞伯拉罕
因為第一個國家性的約是與亞伯拉罕所立的,所以亞伯拉罕就被稱為全以色列之父,創世記第15章和17章清楚地提到了亞伯拉罕之約。第一次提到神與亞伯拉罕立約出現在創世記15:18,
「當那日,耶和華與亞伯蘭立約。」(創世記第15章18節)
這裡所說的「立約」,字面意思就是「簽約」,是表示開始一個盟約關係的正常方式。接著,幾年之後,神詳細闡明了他與這位族長的盟約,在創世記17:1-2,這樣說,
「我是全能的神,你當在我面前作完全人,我就與你立約。」(創世記第17章1-2節)
這段經文,神「確認」或者「建造」以前他在15章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這個詞和創世記6:18所用的詞是一樣的,當時,神向諾亞確認他先前於亞當所立的約。
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很重要,因為它將以色列民族跟地上很多別的民族分別出來,成為神特別的器皿,要把神在天上的國帶到整個地上。這個過程的第一步就是為這個民族設立一個異象,神應許亞伯拉罕有眾多的後裔,以及可以建立國家的土地,以此來建立神的國。因著這個原因,亞伯拉罕之約可以稱之為應許之約。就像創世記15:18記載的,
當那日,耶和華與亞伯蘭立約,說:「我已賜給你的後裔。」(創世記第15章18節)
而且創世記17:2也說,
「我就與你立約,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創世記第17章2節)
這些聖約的應許,為以色列人作為神國中子民的全部盼望,設立了一個永遠的異象。
摩西d confirmsn Genesis 15. covenant that he had previously made with Adam. and Noah, but that he was beginning a new kind
以色列人遷到埃及,遭受奴役之苦後,神帶領他們進入到國家之約的第二階段,就是與摩西所立之約。與摩西所立之約和亞伯拉罕之約緊密相連,從許多方面,它增進了亞伯拉罕之約,摩西沒有把他自己看成是前所未有的,相反,摩西常常提到亞伯拉罕之約是他在國度中所有工作的基礎。在出埃及記32:13中,摩西代表民族這樣懇求神:
「求你記念你的僕人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你曾指著自己起誓說:『我必使你們的後裔象天上的星那樣多,並且我所應許的這全地,必給你們的後裔,他們要永遠承受為業。』」(出埃及記第32章13節)
與摩西的國家之約不是一個取代了亞伯拉罕之約的全新之約,相反,它是建立在神與亞伯拉罕所立之約的基礎之上,與之融洽一致,相得益彰。
我們曉得神透過摩西與以色列人所立的聖約,主要記載在出埃及記的19-24章,當神在西奈山下聚集以色列12個支派,使他們形成一個國家,一個政治上一體的子民,雖然在摩西之前,神的百姓也有規章制度,但是,和任何一個新興的國家一樣,那個時候,以色列所需要的東西,其中一個主要的就是一套律法系統,一套規章制度來治理國家的生活,因此,神賜給以色列人十條戒命和約書來指導整個國家,由於這個原因,和摩西所立之約可以稱之為律法之約。
實際上,摩西之約十分強調律法,以致當以色列民同意參與這個聖約時,他們的承諾是以對神律法承諾的形式出現。出埃及記19:7-8這樣說,
摩西…將耶和華所吩咐他的話,都在他們面前陳明。百姓都同聲回答說:「凡耶和華所說的,我們都要遵行。」(出埃及記第19章7-8節)
因此,我們看到神與以色列人的第二個盟約是與摩西所立的盟約,這個盟約是一個強調神律法的盟約。
大衛
現在我應該轉到大衛王時期的以色列之約,這個時期以色列已經成為一個完全成熟的王國。大衛之約也是一個國家性的約,因此它和前面的摩西之約息息相關。所羅門在歷代志下6:16說得很清楚,神對大衛的應許依賴於對摩西律法的信實,經文這樣說,
「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啊!你所應許你僕人我父大衛的話說:『你的子孫若謹慎自已的行為,遵守我的律法,像你在我面前所行的一樣,就不斷人坐以色列的國位。』現在求你應驗這話。」(歷代志下第6章16節)
大衛之約建立在以前神與以色列人所立之約的基礎之上。
雖然我們無法確切知道具體的什麼時間神與大衛立了此約,但是詩篇89篇這段經文清楚地說明了大衛之約的內容。詩篇89:3-4這樣講述神對大衛的應許,
「我與我所揀選的人立了約,向我的僕人大衛起了誓。我要建立你的後裔,直到永遠;要建立你的寶座,直到萬代。」(詩篇第89篇3-4節)
這段經文指出大衛之約主要集中在以色列的王權上,更精確的說,這個約應許大衛他的後裔要永遠坐在以色列的王位上。當大衛成為神百姓的君王之後,他通過把以色列變為一個王朝來祝福他的國家,也就是說,他帶領他們進入國度發展的更高一層。為保障國家將來的祝福,神應許穩固的永久王位繼承方式,即設立一個王朝。所以,我們可以把大衛的約稱之為以色列的王權之約。
新約
既然我們對普遍性的約和國家性的約有了一定的基本理解,現在讓我們看一看貫穿神國度最後一個階段的盟約:即新約。除了我們已經看到的5個聖約之外,舊約的先知提到在神國度的最後階段,將會有一個新約,他們宣稱這個新約比以前任何一個盟約都偉大。
聖經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了這個新約,但是耶利米書31章和以西結書37章是兩處很重要的經文。耶利米書31:31中這樣提到「新約」:
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耶利米書第31章31節)
先知以西結在幾個場合下都提到這一相同盟約是永久的平安之約,以西結書37:26這樣說,
「並且我要與他們立平安的約,作為永約。我也要將他們安置在本地,使他們的人數增多;又在他們中間設立我的聖所,直到永遠。」(以西結書第37章26節)
所有的基督徒都知道,當保羅提醒哥林多人耶穌在最後的晚餐時所說話,他很清楚地表明這個永遠的、平安的新約在基督裡面實現了,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1:25這樣記載耶穌的話:
「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哥林多前書第11章25節)
神透過在基督裡的新約來治理神國的最後階段,我們稱之為新約時代。這個新約的設立是為了在這個階段治理神的百姓,而這個時期是神要完成在太古時期所建立的,又透過以色列國而增進的國度目標。由於這個原因,最好把它看作成全之約。
這個成全之約是為了治理那些結束被虜,將神的國擴展到地極的神的百姓而設立的。新約是神的承諾,他要將他的子民變為被饒恕和被救贖的族類,能夠全力服事神,而永不失敗。耶利米在耶利米書31:31-34 這樣描述這種變化:
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他們各人不再教導自己的鄰舍和自己的弟兄說:『你該認識耶和華。』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認識我。我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惡。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利米書第31章31-34節)
就如前面課程我們看到的一樣,神國度最後階段的來臨分三個時期。它的開始時期是透過基督在地上的事工以及使徒的工作;它的發展時期就是我們現在的時間;它的完成時期只有在基督再來,成就一切事情之時。
牢記新約國度中的這個三個時期,對於理解神如何建立新約非常重要。從很多方面,新約的結果也來自三個階段。新約的轉換從基督的第一次來開始生效,新約的發展則是要跨越整個基督教會的歷史。然而,只有當基督再來時,新約最終的實現才會發生。當那一天來臨時,新約將是神整個所有聖約歷史的完全實現。從而神在亞當之約、挪亞之約、亞伯拉罕之約、摩西之約、和大衛之約治理中的終極目的就在新約裡完全的達成。
既然已經明白了聖約是神在歷史中,治理其國度的手段和方式,我們就轉到第三個主題:聖約的動態。每一個約是怎樣協調支配神與人之間的互動?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指出重要的一點,就是有一些經文是直接地涉及到神正式進入與人類立約或者確認盟約關係的那個時刻,因而這些經文對每一個盟約分別強調其不同的重點。但是在這些不同重點的背後,我們需要更多地瞭解有關聖約人生的動態。
亞當之約強調在世界開始之初需要建立一個特定的基本模式;挪亞之約強調自然的穩定性;亞伯拉罕之約著重神的應許;摩西之約強調神的律法;大衛之約突顯了大衛王朝是神特別揀選的王室;而新約則是強調圓滿實現。但是,這些著重點不是對聖約人生的綜合描述,而只是提到了這些聖約特定的突出部分。為了看到聖約裡,一個更全面的、動態的人生畫面,我們必需認識到聖約中的人生,包含了遠比這些著重點更多的要素。
亞當和神立約的關係,不能簡單地說它僅僅涉及了一些基礎;挪亞時期,人類和神之間的互動不僅僅只包含了自然的穩定;亞伯拉罕時期,與神的關係也超越了應許之外的很多事情;神在摩西時代的治理也不僅僅局限在神律法的範疇;大衛時期,神和他百姓之間的關係,也不是僅僅參照大衛的王朝;新約中,與神有約的人生遠比約的成就這個重點要更為複雜。
在我們探討聖約的人生時,我們會瞭解到,所有的聖約都遵循相同的基本安排,就是我們已經看到的古代近東宗主國和附庸國條的三個模式的結構。神聖約中的人生動態常常包含了神的慈愛,對人類忠心的要求,以及人忠心和不忠心所帶來的後果。
為瞭解明舊約中聖約的動態,我們要看看這三個因素在舊約的每一個聖約怎樣出現。首先,我們要看一下起初普遍性的盟約;第二,我們要看看神與以色列所立的國家性之約的動態;第三,我們要看看這些動態在基督的新約裡面如何呈現。讓我們先看看最初普遍性的盟約。
普世性之約
太古歷史時期,神與亞當建立了基礎之約,與挪亞建立了自然穩定之約,但是這些聖約之下的人生則包含了更大範圍之內的東西,可以歸納在神的慈愛,人類的忠心,和人類忠心及不忠心所產生後果這三個條款之下。我們簡單看一下,在初始時期的每一個約裡都是這樣:首先是與亞當的約,接著是與挪亞的約。
亞當
第一點,即使在人類第一個男人和女人犯罪之前,神已向他們施行了很多慈愛。他為人類預備了這個世界,使之從混沌狀態變為次序井然。神為亞當和夏娃創造了一個壯麗輝煌的伊甸園,讓他們居住,賜給他們各種各樣的特權,這些慈愛的舉動為神與人類第一個立約的方式做了鋪墊。
第二點,亞當之約也要求人類忠誠守信,除了要求亞當和夏娃以神的形象來服事之外,神用分別善惡樹來試驗他們的忠心。神在創世記2:16-17吩咐說,
「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創世記第2章16-17節)
亞當時期,在聖約下的人生,神要求人類要忠心是無可否認的。
第三點,亞當和夏娃的忠心和不忠心都會產生一定的後果。神非常清楚地告訴亞當和夏娃,如果他們不忠心而吃了禁果,他們的後果就是要遭到咒祖。就像神在創世記2:17告訴他們的:
「…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世記第2章17節)
其暗含的意思就是,如果亞當和夏娃通過了這個試驗,他們就會得到大大的祝福,就是他們可以服事神,擴展神的國度。
因此,神與亞當之約的關係也包含了因忠心和不忠心而帶來的後果。所有適合於亞當和夏娃的情形,同樣適合於他們的後裔,和神一起的人生繼續包含了神的慈愛、人類的忠心以及其帶來的後果。
挪亞
除了和亞當的盟約之外,在這三個聖約動態上,神也涉及到挪亞及其後裔。
首先,神的慈愛預備了諾亞之約的方式。當神按照其公義的審判,決定要毀滅人類的時候,他也定意要救諾亞及其全家。創世記6:8這樣說,
惟有挪亞在耶和華眼前蒙恩。(創世記第6章8節)
神向挪亞和他的全家施行了極大的慈愛。
第二,神要求挪亞對神忠心。神吩咐挪亞建造方舟,聚集動物。聽聽創世記6:18-19,與挪亞立約和挪亞的責任的關聯是何等的接近,這段經文這樣說,
「我卻要與你立約,你…要進入方舟。凡有血肉的活物,每樣兩個,一公一母,你要帶進方舟,好在你那裡保全人生。」(創世記第6章18-19節)
挪亞有責任和他的家人一起進入方舟,把動物也帶進方舟,保全他們的性命。甚至在洪水之後,神重申挪亞的責任,就是要作為神的形象來完成人類的使命。還有其他的事情,神在創世記9:7說,
「你們要生養眾多,在地上昌盛繁茂。」(創世記第9章7節)
諾亞之約的重點在神對自然穩定的應許上,這並沒有排除諾亞以及其所代表的人類對神的忠心。
第三,挪亞時代,也存在人類忠心和不忠心所帶來的後果。挪亞自己對神很忠心,因此,神喜悅他在洪水之後給神的獻祭,祝福他,給他一個穩定的世界。就像創世記8:20-21所說的,
挪亞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拿各類潔淨的牲畜、飛鳥,獻在壇上為燔祭。耶和華聞那馨香之氣,就心裡說:「我不再因人的緣故咒詛地(人從小時心裡懷著惡念),也不再按著我才行的,滅各種的活物了。」(創世記第8章20-21節)
但是神也清楚地表明,如果違背神就會遭受咒詛的嚴厲後果。比如,在創世記9:6,神說,殺人的人將要受到咒詛,
「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必被人所流;」(創世記第9章6節)
聖約中人生的三個動態也繼續適用於挪亞整個的後裔。
國家性之約
所有在太古時期的普遍性之約中顯示的真理,也同樣適用在神與以色列所立的國家性之約中。亞伯拉罕之約的重點在應許上,摩西之約則強調律法,大衛之約的重點是大衛家永遠的王位,這三個約都遵循宗主國和附庸國條約的模式。上帝的慈愛,人類的忠心以及人忠心與否導致的後果,這些動態要素都出現在這三個約聖約的不同階段中。再一次,我們要按他們出現的次序逐個看一看這些聖約:首先是亞伯拉罕;接著是摩西;最後是大衛。
亞伯拉罕
亞伯拉罕之約強調對以色列的後裔和土地的應許,但是這個時期,約的三個動態都依然運作。第一,神向亞伯拉罕彰顯極大的慈愛,比如,在最初呼召亞伯拉罕的時候,也就是在與神立約的很多年前,神就向神亞伯拉罕顯明極大的慈愛,神在創世記12:2這樣說,
「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創世記第12章2節)
亞伯拉罕整個的人生中,神向以色列的這位族長大施憐憫,赦免其罪,稱他為義,在患難中保護他。
第二,神也要求這位族長忠心,比如,即使在神最初呼召的時後,也要求亞伯拉罕遵守。創世記12:1我們看到神這樣吩咐他: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創世記第12章1節)
神要求亞伯拉罕離開他的本地和父家,到一個他從來沒有見過的地方。請聽創世記17:1-2,在神與亞伯拉罕確認他的約時,怎樣提醒亞伯拉罕要忠心:
「我是全能的神,你當在我面前作完全人,我就與你立約,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創世記第17章1-2節)
儘管很多基督徒看不到這一點,但是,亞伯拉罕與神的立約關係不全部都是應許;和舊約中其他全部的聖約一樣,神要求亞伯拉罕忠心順服。
第三,亞伯拉罕的忠心或者不忠心會有不同的結果,這一點,神說的非常清楚。我們再聽聽創世記17:1-2,神要求亞伯拉罕要忠心,尤其注意第二節祝福的結果,
「我是全能的 神,你當在我面前作完全人,」(創世記第17章1節)
接著第二節
「我就與你立約,使你的後裔極其繁多。」(創世記第17章2節)
神明確地說亞伯拉罕後裔的繁盛是忠心的結果。相應地,神也說,不忠心將帶來嚴重的咒祖,創世記17:10-14,神這樣告訴亞伯拉罕說,
「你們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禮,這就是我與你並你的後裔所立的約,是你們所當遵守的。… 但不受割禮的男子,必從民中剪除,因他背了我的約。」(創世記第17章10-14節)
神要求割禮作為承諾對盟約忠心的記號,以致以色列男人當中任何人不受割禮,就要遭受從神的民中被剪除的咒詛,被排除在聖約人生的祝福之外。這三個盟約動態密切相連地出現於亞伯拉罕的約中,而且從亞伯拉罕到下一個摩西之約之間,繼續掌控、治理著神子民的人生。
摩西
神與以色列民族設立的第二個盟約是與摩西所立之約。我們已經知道,這個盟約的重點是神的律法,因為設立這個約的時候,正是神要將以色列從部落民族變為一個統一的國家。但是,如果認為在摩西之約下的人生沒有其他的聖約所包含的動態,那就大錯特錯了。為了證明所有約的動態都出現在摩西之約裡面,讓我們簡單看一下這個約的核心,就是十條戒命。
十條戒命中,在引入神的律法之前的序言裡面,神的慈愛就清晰可見。你可能記起來,在出埃及記20:2,十條戒命的開始是這樣的,
「我是耶和華你的 神,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出埃及記第20章2節)
神與摩西的約不是行為之約,而是憐憫和恩典之約。雖然如此,十條戒命說得很清楚,神要求他的子民要忠心,就像出埃及記20:3,第一條戒命所說的,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出埃及記第20章3節)
神的恩典和人的忠心並不衝突;相反,它支持而且導致忠心的要求。除此之外,在出埃及記20:4-6,十戒提到忠心或不忠心而產生的後果,
「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 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出埃及記第20章4-6節)
出現在十戒中約的動態從摩西時代一直延展到大衛之約時的所有人生。
大衛
神與以色列民族所立的最後一個盟約,就是大衛之約,強調了神要建立大衛的後裔成為治理以色列的永久王朝。然而,當我們從大的畫面來看時,很顯然,以色列王權的恩賜也來自神的慈愛、人類的忠心及其後果這樣的環境中。詩篇89:3-4這樣論及神與大衛的約:
「我與我所揀選的人立了約,向我的僕人大衛起了誓。我要建立你的後裔,直到永遠;要建立你的寶座,直到萬代。」(詩篇第89篇3-4節)
這些經文反映了神向大衛所顯示的慈愛。他揀選大衛,建立大衛及其子孫成為治理以色列的永久王朝。但是神要求他們忠心,而且警告由於不忠心所產生的嚴重後果,詩篇89:30-32這樣說,
「倘若他的子孫離棄我的律法,不照我的典章行……我就要用杖責罰他們的過犯,用鞭責罰他們的罪孽。」(詩篇第89篇30-32節)
如果大衛的子孫離棄了神的律法,他們會受到嚴厲懲罰,另外一方面,如果大衛的子孫忠心於神,他們就會受到大大的祝福。我們讀以色列的歷史,從大衛時代直到舊約結束時期,顯而易見,這些約的動態依然是盟約人生中的特點。因此,三個約的動態都出現在舊約時期以色列的每一個聖約裡面。
把普遍性之約和國家性之約裡面的人生動態存在心裡,我們已經準備好轉到新約,就是成全之約。
新約
透過舊約的諸約來治理運作而逐步發展的神的國度,因著耶穌基督親自設立新約的事工而到達它的高潮。雖然如此,就像在其他聖約裡面那樣,基本聖經盟約的動態在基督的新約裡面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新約中包含神的慈愛。當神設立新約時,神應許向被虜的子民大施恩慈。像耶利米書31:34說的,
「我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惡。」(耶利米書第31章34節)
新約以這種以及其他很多方式清楚地顯示神的仁慈。
同時,人類的忠心也是新約的一個因素。神沒有答應除去他的律法,也沒有要求人們不去遵守。相反,他要求人們的忠心。但是神也在耶利米書31:33應許說,
「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耶利米書第31章33節)
這節經文教導我們神會給他的子民一顆喜愛律法的心,這樣,人們可以從心底裡順服他。
最後,忠心的結果也是顯然的,像耶利米書31:33說的,
「我要作他們的 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 (耶利米書第31章33節)
這個結構提供了一種確據,神要帶給他的子民極大的祝福,因為他們要遵守盟約的職責。
我們必需時常記住,遵循神的國在基督裡末後世代的模式,新約是通過三個階段來產生其果效的。新約的奠基階段是在耶穌的第一次降臨和使徒們的事工中;新約的延續貫穿在整個教會歷史中,透過基督在教會裡掌權,以多種方式開花結果;最後,新約的成全是在神國度的成就階段,當耶穌基督在榮耀中二次降臨時,到達其完全的地步。
首先,新約的奠基是因為基督完成了他在地上的事工。基督忠心於所有盟約的要求,從他出生起,他從來沒有違背過他的天父,不僅如此,因為基督替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做了贖罪祭,他的義就算在所有在基督裡有得救信心的人身上。基督一次性的獻祭是如此的完全,不需要重複。希伯來書的作者在希伯來書10:12-14如此說,
「但基督獻了一次永遠的贖罪祭,就在神的右邊坐下了;… 因為他一次獻祭,便叫那得以成聖的人永遠完全。」(希伯來書第10章12-14節)
80.因為這個贖罪祭,新約就已拉開的序幕。就像希伯來書作者在希伯來書9:12-15所講的,
「〔基督〕用自己的血,只一次進入聖所,成了永遠贖罪的事……,為此,他作了新約的中保。」 (希伯來書第9章12-15節)
神介入歷史,通過差遣他的兒子遵守神律法的每一部分,並以自己獻上當作完全無瑕的贖罪祭,來設立新約。基督的贖罪祭為那些在基督裡有得救信心的人,帶來永久的赦免。
儘管基督第一次降臨的救贖工作非常重要,但是新約的偉大救恩也依賴於基督在新約中,持續作中保的工作。日復一日,基督在天上父神的寶座前替他的百姓代求。再一次,希伯來書的作者指出這個事實,希伯來書7:24-25這樣說,
「這位(耶穌)既是永遠常存的,他祭司的職任就長久不更換。凡靠著他進到 神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因為他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希伯來書第7章24-25節)
因為基督作王且替我們代求,我們可以確信基督將帶領所有在他裡面有信心的人,度過我們現在面臨的試探和困難。
最後,因為耶穌已經替我們付了罪債,而且繼續替我們代求,我們可以確信將來有一天耶穌會第二次降臨,完成新約裡面所有的應許。像希伯來書的作者在希伯來書9:28解釋的,
像這樣,基督既然一次被獻,擔當了多人的罪,將來要向那等候他的人第二次顯現,並與罪無關,乃是為拯救他們。(希伯來書第9章28節)
當那一天到來時,每一個相信基督的人將在神永遠的新天新地的國度裡面,得到完全的聖潔和永遠的生命。因此,當我們讀到關於聖經裡的盟約時,記著每個聖約階段都有其與眾不同的重點,這是非常明智的。但是我們也同時必需牢記,與神有約的人生包含比這些重點更多的要素。神聖約裡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包含了全範圍的約的動態。
我們已經明白聖約裡的人生如何伴隨三個約的動態:神向人施的慈愛,人要忠心的要求,及其忠心或不忠心所產生的結果。現在,我們轉到我們最後的主題:聖約中的子民。
誰是神約中的子民?哪些人包含在神的約中,哪些人不包含在裡面?這些不同的人怎樣涉及到神聖約的動態?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涉及兩個方面:第一,我們將探討人類不同的分類;第二,我們將要看一看約的動態對這些不同人群的應用。讓我們首先來看看人類根據與神聖約的關係應有的分類方式。
人類的分類
很遺憾,我們生活在一個對聖約的子民非常模糊不清的時代。極大程度上,福音派基督徒認為在世界上有兩種人:信徒和非信徒,得救的和沒有得救的。其實,這種基本分類一點沒有錯,聖經也很多次這樣說。但是這樣會產生問題,因為很多福音派把信徒和在神的聖約裡面有份的人劃等號,而把非信徒和在神的聖約之外的人等同起來。按照這種想法,只有兩種人,任何得救的人都是在神的聖約裡面的人,任何沒有得救的人就是在聖約之外的人。
但是,當我們仔細察看聖約中的子民時,很快就明顯地發現這種簡單的二分法,沒有辦法充分地描述人類狀態。為了找到一個比較適當的方式來考慮人的分類,我們著眼於兩個問題:第一,聖約之內人的分類;第二,那些包含在聖約之內的人和那些排除在聖約之外的人之間的分類。
聖約之內的人
第一點,我們應注意到,聖經中每一個聖約都出現重要的人的分類。舊約中每一個盟約中都同時包含了信徒和非信徒。在亞當之約和挪亞之約中,這點不難發現。他們嚴格地被稱為普遍性的約,是因為所有的人,不管信徒或者非信徒,都因這些聖約而與神有關聯。亞當之約中設立的基本原則,同時適用於那些有得救信心的人和那些沒有得救信心的人。挪亞之約中神對自然穩定的應許,同時適用於信徒和非信徒。因此,在太古歷史時期,在世界上有兩種人:在神的約中的真信徒和同樣也在神的約中的非信徒。
亞伯拉罕、摩西、大衛的國家之約也具有類似情況,每個盟約同時都包含了信徒和非信徒。舊約裡面很清楚,經過這麼多世紀,證明大多數的以色列人不是信徒,儘管他們也在神的約裡面。整個國家作為聖約中的百姓,只有一些是真信徒,從他們的罪中永遠得救。因此,以色列的國家之約包含了信徒和非信徒。這樣看來,神與以色列所立的國家之約中的百姓,和神與亞當、挪亞所立的普遍性之約中的百姓非常相似。
現在,當我們考慮到關於新約的約中之民時,會出現另外一個複雜因素。新約中的應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約中的每一個人都是真信徒。聽一聽耶利米在耶利米書31:34這樣強調這個事實:
「他們各人不再教導自己的鄰舍和自己的弟兄說:『你該認識耶和華。』因為他們從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認識我。我要赦免他們的罪孽,不再記念他們的罪惡。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利米書第31章34節)
新約的盼望在於神的百姓要完全地從罪中得救贖。每個人都要認識耶和華,毫無例外。
但是,這是新約的最終目的,同時,我們還必需再次記得,新約時期,神國的完成需要三個階段:在耶穌基督的第一次降臨時奠基;在現今的教會中延續;在基督第二次榮耀降臨時圓滿完成。換句話說,新約的盼望不是在耶穌基督第一次降臨時,就突然完全徹底地完成。
其結果是,在基督再次降臨,帶來完全的救恩之前,新約中同時存在信徒和非信徒。一方面,新約中的人包含了經歷基督裡得救信心的男女,不論猶太人還是外幫人,他們是基督的寶血買贖回來的真信徒,而且永永遠遠的因信稱義。另外一方面,新約中的人也包含了猶太人和外幫人中的假信徒,雖然他們沒有得救的信心,但是他們卻經歷了一定的新約祝福。
在約翰一書2:19,使徒約翰提到教會中不信的人時這樣說,
他們從我們中間出去,卻不是屬我們的;若是屬我們的,就必仍舊與我們同在;他們出去,顯明都不是屬我們的。(約翰一書第2章19節)
使徒在這裡寫到有關離開基督信仰的人,他說,從一種意義上講,他們是「屬於我們的」,也就是說,他們是基督教會的一部分。但是,他又說,因為離開信仰,他們很明顯是「不屬於我們的」。也就是說,他們不是真信徒。那麼,約翰怎麼知道這個呢?像他說的,如果他們真的屬於我們,他們應該與我們同在。也就是說,他們應該持守信仰到底。
我們都知道,教會的花名冊中包含了從罪中得救的人和沒有得救的人。沒有人宣稱在新約中的每個人都是真正得救的人。即使我們不能常常分辨他們,但是新約明確地教導我們,在基督第二次降臨之前,教會,也就是新約的團體,同時包含了真信徒和假信徒。
包含在約內和排除在約外的人
第二點,我們也必需認識到,在特定聖約之內的人和在特定聖約之外的人之間具有的重要分別。我們知道,每個人都包含在與亞當和挪亞立的普遍性的約裡面。沒有人排除在這些約所建立的根基原則和自然穩定之外。但是神一旦揀選以色列人作為他特殊的子民,人類的情形也就發生了變化。
隨著以色列民被揀選作為神的聖約之民,就增加了複雜性。我們已經知道,亞伯拉罕、摩西、和大衛之約中同時包含了信徒和非信徒,但是這些盟約是與一群人所立的,這群人包括以色列人和少數歸入以色列的外幫人,這意味著,在極大程度上,外幫民族被排除在這些約之外。準確地講,所有的人,包括外幫人都是普遍性之約中的人,但是外幫人卻不包括在以色列的國家之約以內。在以弗所書2:12,保羅這樣描述以弗所的沒有信主之前的外幫人,
那時,你們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 神。(以弗所書第2章12節)
在以色列國家性約外面的人,沒有神,也沒有盼望。因此,到國家性之約的時候,實際上,世界上有三種人:那些在以色列聖約之內的真信徒;那些在以色列聖約之內的假信徒;那些在以色列聖約之外的人。
新約中也具有相同的三種情況。我們已經看到的,耶穌基督在榮耀裡第二次降臨之前,新約中同時包含信徒和非信徒。但是,除了新約中這兩種人之外,我們也必需加上第三類,拒絕福音的男男女女,就是那些宣稱他們不是基督徒的人,那些不屬於教會的人。他們被排除在信仰之約以外。而在舊約國家性之約期間,那些在聖約之外的人基本上是外幫人,現在,耶穌基督已經來了,那些在新約之外的人既有猶太人,也有外幫人,他們都不屬於基督,或者他的教會。
因此,我們瞭解,根據和聖約的關係,聖經以多種方式把人分類。普遍性的約包含了所有的人,信徒和非信徒;國家性的約把大部分的外幫人排除在外,但是,也包含了以色列中信徒和非信徒;直到耶穌基督再來潔淨他的教會之前,新約把沒有基督信仰的猶太人和外幫人排除在外,但是同時也包含了猶太人和外幫人中的信徒和非信徒。
我們既然已經明白了,人類根據與聖約的關係分成不同的類別,我們就轉到另外一個問題:這些約的動態——神的慈愛,人類的忠心,人類忠心和不忠心而導致的後果——是如何應用到這些不同類別的人上?
動態的應用
當我們讀舊約,試圖理解經文的原意,而且怎樣應用到我們今天的人生,重要的是,我們要記得,舊約時代最初讀舊約的以色列人和我們今天讀舊約的基督徒,都面臨一個相似的三種類別的人:聖約外面的人,聖約裡面的非信徒,聖約裡面的真信徒。
這意味著,如果我們希望明白約的動態如何應用到生活在舊約時代的人們,然後把原意的不同層面和我們今天聯繫起來,我們就必需經常聯想到著三種人。讓我們首先看看約的動態怎樣應用到那些不包括在以色列國家之約和新約之內的非信徒。
排除在約外的非信徒
雖然這些非信徒實際上失落的人,他們的確與亞當和挪亞之約有份,因而他們的人生也受到所有這些聖約動態的影響。第一點,所有的非信徒都經歷了神向所有人施的恩慈。正如耶穌在馬太福音5:44-48所說的,
「你們天父 ... 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馬太福音第5章44-48節)
我們經常稱這些祝福為「普遍恩典」,因為這些不是拯救的憐憫,而是向所有人施發的恩典。
第二點,即使在國家之約和新約外面的非信徒也有義務向他們的造物主忠心,很多在聖約之外的非信徒至少對神啟示給以色列和教會的特殊啟示有一定的瞭解,這些瞭解要求他們有責任忠心。但是,除此之外,即使那些對舊約和新約教導沒有任何知識的人,也應透過普通啟示或自然啟示,基本瞭解他們有責任服事上帝。正像保羅在羅馬書1:20說的,
「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第1章20節)
因此,即使在以色列之約和新約之外的非信徒,也有一個最基本的責任敬拜服事他們的造物主。
第三點,在國家之約和新約外面的非信徒也經歷他們行為所帶來的後果,有些時候,當非信徒按真理行事為人時,神會給予他們暫時的祝福。即使這些非信徒活在智慧中的話,也有益處。另外一些時候,對於他們的惡行,神給予暫時的懲罰。儘管盟約之外的人有這些混合的經歷,當基督再來時,這些不信的人得不到從神來永遠的祝福,他們要接受神永遠的審判。無論是處在當初以色列國家之約以外的非信徒,還是現在新約以外的非信徒,都以這些方式經歷著普遍性盟約的動態。
包含在約內的非信徒
我們所涉及的第二類人是那些處在以色列國家之約和新約之內的非信徒。聖約的動態怎樣應用到他們身上呢?第一點,神已經向這些人比那些在聖約之外的人顯示更多的慈愛和憐憫。不錯,他們沒有得到得救的恩典,因為他們不是真正的信徒。然而,在舊約時,與以色列有份會有極大的優勢,就像在新約中,如果與教會有份會有極大的優勢一樣。當使徒保羅描述不信的以色列人的好處時,談到這種參與神特殊盟約的優勢,羅馬書9:4這樣說,
他們是以色列人,那兒子的名分、榮耀、諸約、律法、禮儀、應許、都是他們的。(羅馬書第9章4節)
神對在以色列國家之約和新約中的非信徒比在這些聖約之外的非信徒彰顯更大的憐憫。
舊約中,不信的猶太人從埃及被救出來,他們在西乃山接受神的律法,他們佔領應許之地,他們在大衛及其子孫的統治下受到祝福。同樣,新約教會的非信徒受真信徒的牧養照顧,他們在講道中聽到神的話,他們分享聖靈的工作。以此或其他方式,在特殊聖約團體中的非信徒得到極大的從上帝而來的恩慈。
第二點,這些在以色列國家之約和新約中的非信徒,因為在約中而受到這些益處,相應地,他們也要求更高的忠心。他們對神的旨意的知識比在聖約之外的非信徒瞭解得更多,所以,他們也被要求更多的順服和服事,正如耶穌在路加福音12:48講的,
「多給誰,就向誰多取。」(路加福音第12章48節)
那些聽到神話語真理的人,那些知道神道路的人,有責任對神更加忠心。
第三點,在國家性之約和新約中的非信徒,也經歷他們忠心和不忠心所帶來的後果。一方面,他們在今生會受到強化的祝福或者懲罰,也就是,受到很多不同類型的短暫祝福或咒詛。但是,另外一方面,當基督再來時,在神的聖約裡面的非信徒只有一個結果:就是永久的咒祖,永久的審判。因為他們不相信神在基督裡面的應許,他們仍然失落在罪中,落入永久的懲罰。
希伯來書的作者如此警告新約裡對非信徒的永久性審判,他在希伯來書10:28-29這樣說,
人干犯摩西的律法,…… 尚且不得憐恤而死;何況人踐踏 神的兒子,將那使他成聖之約的血當作平常,又褻慢施恩的聖靈,你們想,他要受的刑罰該怎樣加重呢!(希伯來書第10章28-29節)
注意,這些人是被「約的血」「成聖」的,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是得救的。他們只是被分別為聖,他們只是在神的約裡面而已。當這些人違背神時,他們常常不同程度的這樣做,只有一個結果,就是神永遠的審判,這個審判是為神的仇敵所預備的。這個審判是更加嚴厲的,因為他們得到的恩慈也是巨大的。
因此我們看到,神的慈愛、人的忠心、及其後果,這些約的動態對於在國家性之約和新約之內的非信徒而言會更為強化。但是,最終的結果,如果這些非信徒不悔改,沒有得救的信心,他們就會遭受神永遠的審判。
包含在約內的信徒
我們讀舊約而且使之應用到今天所必需涉及的第三類人,是聖約中真正的信徒。這些人是神奇妙的特殊子民,在基督裡注定有不可奪去的永生。在他們身上,有神完全測不透的慈愛,包括罪得赦免,與神永遠的同在,正如保羅在羅馬書8:1-2說的,
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因為賜生命聖靈的律,在基督耶穌裡釋放了我,使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羅馬書第8章1-2節)
同時,當我們在神的律法裡面不被定罪時,我們也被要求忠心順服神,感謝神在基督裡為我們所成就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羅馬書8:7,保羅繼續拿信徒和非信徒相比較,他說,
原來體貼肉體的,就是與神為仇;因為不服神的律法。(羅馬書第8章7節)
相對應,愛神的就順服他的律法,因此,羅馬書8:12-13,保羅加上這些話,
弟兄們,這樣看來,我們(要)…治死身體的惡行。(羅馬書第8章12-13節)
換句話說,信徒有責任和非信徒生活的不一樣,也就是說,他們有責任順服神的律法,這樣做不是為了掙得救恩,而是為了尊崇神。
象舊約中的以色列人,基督徒必需遵守聖經的原則規定,來檢驗證明他們的信心,舊約中真正的信徒被要求遵守摩西的律法,以此試驗他們的信心,就如摩西在申命記8:2告訴百姓的,
你也要記念耶和華你的 神在曠野引導你,這四十年,是要苦煉你,試驗你,要知道你心內如何,肯守他的誡命不肯。(申命記第8章2節)
新約中的基督徒也要求同樣的試驗,保羅在哥林多後書13:5告訴哥林多人,
你們總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沒有,也要自己試驗。豈不知你們若不是可棄絕的,就有耶穌基督在你們心裡嗎?(哥林多後第13章5節)
基督是完全順服的 神的兒子,他的義歸於我們,使我們確信有永遠的救恩。然而,在我們平常的生活中,我們要證明神已經給我們的救恩,保羅在腓立比書2:12鼓勵腓立比人說,
就當恐懼戰兢,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腓立比書第2章12節)
第三點,舊約和新約中真的信徒要體驗他們忠心或不忠心而帶來的後果。一方面,真信徒會經歷神暫時的祝福和懲罰,最小程度上,我們被賦予聖靈的祝福,除此,神常常甚至給他的子民肉身上的祝福,但是,反過來也是一樣,希伯來書的作者解釋神透過管教來訓練他的真子民,希伯來書12:6寫道,
因為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希伯來書第12章6節)
此時此刻,儘管這些現今的人生有這些混合經歷,但是最終,聖約中的非信徒和聖約中真正的信徒將有很大的不同,那些有得救信心的人只有,也只能有一個結果。當基督在榮耀中再次降臨時,只有真信徒將經歷神永久的祝福,就像我們在啟示錄21:7讀到的,
得勝的,必承受這些為業;我要作他的 神,他要作我的兒子。(啟示錄第21章7節)
當我們繼續學習這個舊約系列時,我們有必要常常記得這三種人類的分類,以及盟約的動態如何應用到他們身上。當我們記得在國家性之約和新約之外的非信徒、在國家性之約和新約之內的非信徒,和這些約之內的真實信徒之間的差別,我們就能裝備好理解舊約對最初的讀者以色列的應用,我們也更能裝備好瞭解怎樣應用到我們今天。
舊約的每一段經文都在警告、鼓勵最初的讀者去思想他們與聖約關係的狀況,我們今天也必須這樣作。舊約隨處都呼召那些在以色列之約外面的非信徒,要他們自己歸向神,進入神的聖約裡面,否則就要受到神永遠的審判。今天,舊約也同樣呼召那些在新約之外的人。最初,舊約呼召那些在以色列國家之約裡面不信的人,現在也同樣呼召那些在新約之內不信的人,憑信心接受神在基督裡面的救恩應許,否則就要面臨永遠嚴厲的審判,因為他們違背了與神的盟約關係。舊約曾經呼召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中真正的信徒,現在也呼召在新約裡面真正的信徒,要他們記得神向他們所施的憐憫,要他們忠心活在神面前來證明他們的信心,並要他們不斷盼望在神的國度完成時,新天新地中永遠的生命。
當我們記得如何將聖約的動態應用到這些不同種類的人群時,我們就能明白應該怎樣把舊約應用到我們的人生和我們周圍其他人的人生裡。我們今天讀舊約時,我們要詢問每一段經文如何呼籲聖約之外的非信徒,進入神的新約裡面。我們也要詢問每一段經文如何呼求新約之內不信的人,使他們朝著在基督裡有得救信心的方向邁進。我們也要尋求每一段經文,如何呼召新約裡面真正的信徒要繼續不斷地增強他們的信心,在基督的新約裡忠心感恩的生活。
本課,我們介紹了有關聖約的聖經教導。我們已經瞭解到,神透過盟約的安排來治理他的國度;我們已經看到,舊約中的每一個聖約分別強調了神的國,在不同歷史時期所要求的特殊事情;我們已經探討了與神在聖約關係裡的動態,並明白這些約的動態如何應用到過去和現在的不同人群的人生中。
當我們繼續學習這個舊約縱覽的課程時,我們將要時不時地回到聖約的這個主題上。聖約構成了舊約中的以色列信仰人生的結構和動態,同樣,他們也構成了我們今天人生信仰的結構和動態。
關於IIIM神學教育資源中心
IIIM神學教育資源中心創建於1997年,是一個非營利的基督教機構,致力於「聖道教育,面向全球,免費提供」的使命。 為要滿足當今全球不斷增長的基督徒領袖培訓的需要,我們製作和發行了這套純正的、基於聖經的神學教程,主要面向那些沒有可能通過其它渠道接觸培訓材料的基督徒領袖。通過建立捐賑網絡,IIIM已經有了一套低成本培訓全球基督教傳道人和領袖的方法,採用方便使用的多媒體神學教程,現已有五種語言(英文、西班牙文、俄文、中文和阿拉伯文)。所有的課程都是在本機構寫作,設計和製作,其形式和質量上與本機構於2009年美國歷史頻道(History Channelc)在使用動畫和教育 專項上獲得傑出視頻「泰利獎」的兩個作品十分類似。我們的材料採用多種渠道傳遞,包括DVD,文字印刷,網絡視頻,衛星電視,電台和電視。
有關於本事工更多的信息,及其如何參與在其中,敬請登陸我們的網站www.thirdmill.org.
當我們要長途旅行時,問一個對路程很熟悉的人要一份詳細可靠的指南,常常很有幫助。當然,知道要去的大概方向自然很有重要,有一個大的藍圖也非常有好處。但是,在路途中我們往往面臨複雜的情況,需要在適當的時候,合適的地點,決定一個正確的轉向。因此,有詳細的地圖指引就變得非常有益處。
對基督的跟隨者來說,有些事情也是這樣的。我們正行走在一條最偉大的人生旅途中,這個旅途的盡頭就是神的國如同在天上情形降臨在地上。牢記這個最終的結局致關重要,它有助於我們瞭解整體的畫面。但是,行走在這個基督信仰的路途中時,有時情形就會變得很複雜,我們需要的不光是這些廣泛的概念和一般的原則,我們還需要有權威性的詳細指導。而透過舊約聖經正典,神已經把這些詳細的權威性指導給了我們。
本課是舊約綜纜《國度、聖約和舊約正典》的第四課。在前面的幾課中,我們已經瞭解到,舊約講的是有關神的國度和神透過聖約來治理他的國度。然而,我們把本課定名為「舊約正典」,舊約是我們的「正典」,正典是一個古老的詞,意思是我們的「標準」或者「尺度」,這個正典為神的百姓生活在神的聖約中和尋求神的國度時,提供了權威性的、詳盡指導。
本課,我們將探討舊約正典如何向我們呈現更為詳細的指導,以及我們如何發掘這些指導。我們將會看到,舊約主要用三種方法來教導神的百姓,我們用三個比喻分別來描述這些方法。第一,舊約對於我們就像一面的鏡子,以極大的權威反映出了我們所關切的基本問題和主題。第二,舊約對於我們就像一扇通向歷史的窗口,可以看到如何確鑿地記載了過去發生的重大事件,以此引導神的百姓去服事神;第三,我們看舊約就像一幅圖畫,透過神揀選的人類作者所創作的一系列文學描繪,以此獨特的方式影響著神的百姓,不但過去是如此,並且應用在歷世歷代中。
這些不同的方法主要是表達出教導的不同側重點。然而,為了便於我們的研讀,我們會逐個分開來看。我們開始先來看舊約正典像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研讀它時帶來的問題和興趣。
你是否注意到,當你和很多朋友們一起讀一本書的時候,一些東西會引起你的興趣,而另外一些東西會引起別人的興趣?如果你問這些人,「這一章,你讀到最重要的內容是什麼?」得到的答案往往會是因人而異,大家各抒己見。很多時候,不是一個人正確或者另外一個人錯誤,而是每個人閱讀時注意的重點不一樣,因為大家所注重的都是自己認為很重要的東西。
讀書的時候,我們常常把它當作一面鏡子,以我們的興趣和愛好來反射我們自己。男人找到的是他們所關心的東西,而女人常常發現的是她們感興趣的事情。老年人和年輕人,這人和那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都以強調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東西,來回應我們所讀的。與此基本相同,忠信的基督徒把舊約看成一面鏡子,常常反映他們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我們尋求舊約怎樣談到我們所關心的事情和問題,即使那些主題在我們所讀的聖經段落中是次要的,並不引人注目。我們稱這種研讀舊約正典的方法叫「主題式分析(Thematic analysis)」,因為這個方法著重在我們認為很重要的主題上。
為了探討舊約的主題式分析,我們涉及兩個問題,第一,主題式分析的基礎;第二,主題式分析的焦點。讓我們首先來看看用主題式分析法研讀舊約的基礎,也就是用這種方法的理由是什麼?
基礎
至少有兩種方式讓我們看到,主題式分析是發掘舊約正典權威性指導的一個合適工具。第一,聖經本身的特徵鼓勵我們用這種方法去研讀;第二,我們有聖經作者和聖經人物使用主題式分析法的例證。讓我們來看看聖經的特性如何證實主題式分析法。
聖經特徵
主題式分析是一個研讀舊約合適的方法,原因是象大多數著名的重要長篇文本一樣,舊約的經文涉及到很多不同的主題。這些主題每一次都蘊含著不止一個要點。不幸的是,很多好心的基督徒常常過於簡單化地理解舊約經文的含義,他們的做法好像是聖經經文提供的是一個微小激光光柱的掃瞄信息。一段經文說的是這個意思,而另一段經文說的是另一個意思。這些信徒常常只注重這些經文主要的或突出的主題,而忽略這些經文同時涉及到其他次要的主題。
但是仔細地解經幫助我們明白舊約經文的意思實際上相當的複雜。與其說它是一個激光光柱,多不如說這些經文的意思更接近一個逐漸擴散的光柱。首先,有一些主題十分重要,總體經文鮮明地照耀在這些主題上。我們稱這些主題為這段經文的突出性主題(prominent themes)。其次,經文以較為邊緣的方式涉及的其他主題,好像是被弱光照到的。我們稱這些主題是這段經文的次要性主題(minor themes);最後,一些主題太偏離這段經文的主要關注點,從實用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說經文的這些主題幾乎接近無光照的地方。我們稱這些主題為無關性主題(extraneous themes)。主題式分析法包含這些主題的範圍,而且常常關注這些經文涉及的次要的或者非重點的主題。如果這些次要的主題引起我們的興趣,他們就成為我們主題式分析中的主要研究對象。
為了明白我們所說的意思,讓我們看看聖經的第一句話,也就是創世記1:1說,
「起初神創造天地。」( 創世記第1章1節)
如果我們自問,「這節經文教導我們什麼?」乍看之下,我們的答案可能很簡單:創世記1:1告訴我們「神創造世界」。我們大多可能會同意這是一個合理的方法來概述這節經文的意思。但是,如果我們把自己限定在這個中心主題上,我們就忽略了這節經文所涉及的很多和這個中心主題一樣正確的其他主題。
那麼,這節經文含有多少的主題或主旨?實際上,我們可以列舉很多個。除了談到神創造世界這個事實之外,這節經文也涉及很多神學主題,比如,「有一位神」,「神在創世之前就存在」,同時也告訴我們「神有能力從無造有」,「應該承認神是創造者」。創世記1:1也涉及很多有關創造世界的事情。它告訴我們「有一個創造事件」、「創造界不是自存的」、「天空是創造界的一個空間」以及「地球是創造界的一個空間。」因為這節經文涉及了這些次要的主題,我們的焦點可以合理地集中到任何一個主題上面。
如果象創世記1:1這樣短短的一節經文就包含這麼多的主題,可以想像更長的經文段落會出現多少的主題。舊約的大部分經文提到這麼多的主題,這些主題可以與我們的興趣和問題有著無數的關聯,只要我們細心地把突出性主題和次要性主題,從無關性主題中分別出來,那麼,用主題式分析法來認識舊約具有權威性的詳細指導就十分恰當了。
聖經例證
另一個途徑來瞭解主題式分析法的合宜性,是應該注意到受聖靈感動默示的聖經作者,他們也用這種方式。如果我們看看他們的例子,顯而易見,他們常常注意舊約經文所涉及的相對次要方面的主題,因為這些方面符合他們自己的興趣。看看希伯來書11:32-34當中的顯著例子:
若要一一細說,基甸、巴拉、參孫、耶弗他、大衛、撒母耳,和眾先知的事,時候就不夠了。他們因著信,制伏了敵國,行了公義,得了應許,堵了獅子的口,滅了烈火的猛勢,脫了刀劍的鋒刃;軟弱變為剛強,爭戰顯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軍。(希伯來書第11章32-34節)
凡熟悉士師記中耶弗他和參孫故事的人,都知道士師記並沒有以讚許的方式來表現這兩個人物。士師記的突出性主題幾乎毫無例外地包含了這段歷史時期內以色列領袖人格和道德上的失敗,包括耶弗他和參孫。事實上,我們會在後面的課程中看到,突出強調這些失敗的目的是為了證明士師們沒有能力帶領神的百姓。
然而,士師記確實也提到相對來說較為次要的主題,當耶弗他和參孫在信心上歸向神的時候,他們都曾經有幾次戰勝過神的敵人。因此,希伯來的作者在尋求他自己問題答案的時候,能夠突出這些人的正面成績。即使希伯來書的作者把主題式的方法應用到士師記中,強調對他來說很重要的主題,但他也忠實於士師記的原文,使自己服從舊約正典之下。
既然我們已經看到用主題式分析法,來探討舊約權威性的信息是合宜的,那麼,我們就把我們的注意力轉到主題式分析法所主要關注的焦點上。
焦點
由於引起我們興趣的主題,因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而千變萬化,所以我們發現大量主題式研讀舊約就一點也不奇怪了。同時,當基督徒尋求他們自己問題的答案時,我們也能夠識別出他們遵循的某種趨向。我們首先提到的焦點是教義;接著是強調榜樣的例證;第三是注意個人的需要。
教義
透過主題式分析來研讀舊約最有影響的方法,或許就是用來奠定基督教的教義。幾千年來,舊約已經被看作是神學真理的來源,這些真理被神學家整理成教義。
一個富有成效的主題式分析方法,就是去問一些來自於傳統的系統神學範疇裡所面臨的問題。例如,我們可以問道,這段經文談到神的什麼屬性?談到人類的狀況是什麼?在這段經文裡涉及到審判和救恩的教義是什麼?幾乎每一段舊約的經文都適合問這樣類似的問題,因為聖經廣泛地講到這些內容。但是我們總應該意識這樣的事實,就是這些主題不一定是我們讀到一些特定經文中的主要關切點。這些主題常常是出自於我們在研究傳統的神學時,自己的興趣和需要。
這種主題式的焦點常常採用經文證據的形式、簡要引用舊約特定經文的形式,來證明教義的立場。每當我們讀一本有關係統神學、信仰告白或者正式的信經時,幾乎每次,都會發現它們引用一連串的聖經經文來支持其教義立場。不幸的是,有時用經文證據來支持的教義和所引用的經文其實很不相關。當這些有意引用的經文和所要支持的教義出現風馬牛不相及的時候,那麼教義立場就顯得草率,或者甚至不真實。實際上,一些神學家如此不謹慎地錯誤引用舊約經文,以致使其他人對經文證據的方法全盤否定。但是,僅僅因為對經文的濫用而放棄經文證據的方法卻不是明智之舉。良好精確的經文證據對研究聖經章節的主題經常是有效的而且是很有幫助的,即使這些主題不是章節的中心主題。
榜樣例證
另外一個主題分析的形式和榜樣例證有關,我們往往在舊約中找尋我們應該傚法或抵制的人物形象。不幸的是,基督徒由於錯誤處理聖經人物的思想、言語和行為而導致濫用這個研讀舊約方式,因為他們沒有牢記聖經廣泛和原則性的教導,情況往往就是基督徒把一些人物形象作為榜樣加以讚揚,而這些人物實際上不應該成為特別的榜樣和形象。這種濫用波及很廣,以致很多學者也拒絕這種主題式分析形式。但是,儘管被濫用,對榜樣例證的主題式分析仍然很有其價值。
例如,請思想撒母耳記上17章中大衛和歌利亞的故事。講道的人不斷講說大衛是一個榜樣,我們常常聽讚揚大衛拒絕披戴掃羅的鎧甲,相信神的能力,打敗歌利亞。他的態度、言行和行為被看成我們需要在神裡面有信心和從神得勝的行為典範。
令人傷心的是,最近幾十年來,很多解經家堅持認為,把這段經文中的大衛當作信心典範的做法是完全偏離了要點。不錯,這個故事的突出性的主題是神要高舉大衛,取代掃羅做以色列的王。但是這也決不是意味著,這是這段經文唯一主題。大衛的信心是他得勝的泉源,這是故事的主要細節,因為它解釋了神建立大衛和興起大衛王朝的其中一個原因。所以,把大衛的信心看作是這段經文的次要主題也是對的,學習他的榜樣也是對的。
事實是舊約充滿了要傚法或拒絕的榜樣,搜尋這些榜樣來探求舊約有權威的、詳細的教導是合適的方法
個人需要
第三點,基督徒要獲得一些個人所較關心之事的引導,比如尋求來自個人掙扎和個人需要的一些問題的答案,使用舊約主題式分析就變得十分合宜。
我們都聽過以舊約為主題的講道,比如,如何做一個好的父親或母親,工作中如何成功,如何敬拜上帝,怎樣處理個人和情感的掙扎。透過主題式分析的方法來正確地看待舊約經文,常常會涉及到這些很實際的問題。
例如,牧者們常常會分析大衛作為一個父親的失敗,也從雅各為了妻子做14年的苦力中得到原則。牧師們還會用麥基洗得和亞伯拉罕的故事為例來說明主日早上敬拜的成分,他們也查看以利亞在迦密山之後,靈裡面低沉的情感掙扎。
主題式分析法把舊約作為一面鏡子來看待,很有價值,不容忽視。當我們尋求探討舊約正典詳細有權威的教導時,我們完全有理由把注意力集中到神呈現給我們的所有主題上面,甚至那些次要的關注點。
既然已經明白了透過主題式分析法,能把舊約作為一面鏡子來認識舊約正典中詳細有權威的教導,現在我們可以轉到我們的第二個主題:把舊約作為歷史的一個窗口來研讀。
當我們讀一本記載過去事件的書,很自然,我們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到所描寫的歷史事件上。有時我們盡然全神貫注到歷史當中,會完全忘了顧及有關我們目前自己的人生問題,甚至略過這本書本身所涉及的很多其他方面,諸如,它的文學風格和藝術表現手法。與此相反,我們瀏覽整本書好像它是過去的一個窗口,想像所描述事件在當時是怎樣的發生。
同樣道理,舊約正典描述的是很久以前的社會,基督徒順服舊約的權威,其中一個現存的方法就是利用舊約作為一個窗口,瞭解過去所發生的事件,聖經所記載的救恩歷史。因為著重點在歷史上,我們稱這種探討舊約正典的方法為歷史性分析法。用這種方法,我們瞭解過去的歷史事件、思想它們的重要性、並且把歷史的經驗教訓應用到我們的人生中。
無論如何,忠實的基督徒一直是把舊約看作是歷史的窗口。即使在主題式分析方法占主導的早期教會中,舊約的歷史性也沒有被忽略。然而,在過去的四百年中,尤其是最近100年來,這個事實變得更加明顯,人們認識到舊約正典最重要的特徵之一,就是舊約展現的是神對待他的百姓或與他的百姓交往的歷史。結果,我們就看到,現今很多基督徒用歷史性分析方法研究舊約正典,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舊約所提到的歷史層面上。
為了探討舊約正典的歷史性分析,我們要看兩個問題:首先,歷史性分析的基礎或理由;然後,歷史性分析的焦點。讓我們先來探究以歷史窗口的角度來研讀舊約的合理基礎。
基礎
有無數方法可以證明舊約歷史性分析的合理正確性,但是我們需要將我們的討論僅僅限定在兩個考慮上面。一方面,聖經本身的特點鼓勵我們把舊約看作一個歷史的窗口;另一方面,很顯然,聖經中很多的例子也支持我們用歷史性分析法來正確研究舊約。讓我們首先思想聖經特點的本身,就為歷史性分析法提供了一個堅實可靠的基礎。
聖經特徵
根據耶穌及其他使徒們的教導,基督徒確定舊約是神所默示的,就是「神呼出的氣」。就如保羅在大家都熟悉的提摩太后書3:16所說的,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摩太后書第3章16節)
在這些課程中,我們對舊約的研究建立在我們確信聖經是從神而來的基礎之上,即聖經是神呼出的氣息這個事實,意思就是,舊約說是正確的事情,就是正確的事情。
我們可以這樣說,舊約對歷史上所發生的事情作了很多的陳述。當我們考慮這些陳述,以及和歷史事實之間的關係時,作為跟隨基督的人,我們確定聖經所作的每一個歷史陳述都與真實的歷史事實一致。舊約教導說發生了某事,這個教導就包含神自己的權柄。因此,我們可以確定這個事件就是真正的發生了。
然而,每一個熟悉舊約的人都知道,舊約和歷史事實之間的一致對應性是需要加以解釋的。
首先,我們必需要牢記,舊約對歷史的記載是具有高度的選擇性,省略的部分大大地超過所記載的部分。你可能記得在約翰福音21:25,使徒約翰關於耶穌生平的記載,這樣說,
耶穌所行的事還有許多;若是一一地都寫出來,我想,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約翰福音第21章25節)
假如一本只是記載一個人他人生中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書,都無法在整個世界裡容下,那麼,我們就應該充分地意識到,舊約中所記載和描述的只是數千年的歷史當中,所發生的無數個事件之中很少的一部分。
第二點,我們必需承認,對舊約歷史的可靠性有很多異議。不是每一個人都承認舊約的歷史陳述和真實的歷史事實之間具有對應性。有時,聖經和歷史的一致性遭到質疑僅僅是出於不信。不管怎麼講,舊約正典畢竟不是一部世俗歷史;在舊約的歷史觀點中,神和超自然的能力起了主要作用。因此,不信的人常常發現很難將舊約和歷史相連起來。當然,與此相反,基督跟隨者們在相信舊約所描寫的這個超然的世界方面,應當是毫無障礙。
與此同時,一些對舊約歷史可靠性的否定甚至常常對信徒產生一種挑戰,因為這些否定的論據來自一些學者。很多有名望的考古學家、地質學家以及其他科學家提出一系列的證據資料,確信這些資料否定了舊約歷史的可靠性。地質學家對有關創造世界的記載和挪亞時代全球範圍的大洪水提出質疑。考古學家對應許之地征服的時間和性質提出質疑,同時也懷疑以色列和猶大列王們對應的時間,以及舊約提到的戰爭和其它事件的結果。
不幸的是,這些科學爭論有時甚至說服了基督徒,以致否定舊約的歷史可靠性。實際上,我們今天常常聽到一些好意的神學家斷言說,舊約中只有一些大的事件是像所記載的那樣,真的發生了。有時他們則提到舊約的歷史,不是發生在現實時空下的歷史事件,只是象徵性的「救恩歷史」或「救贖歷史」,只有太古時期的以色列人相信真的發生了,而現在有學問的人知道這種事情不可能發生。至於這些神學家所關心的是,舊約只在它的神學原則和道德原則上是全然可靠的。然而,事實上,舊約有關神學和道德的教導絕對離不開其歷史的真實陳述。如果人們否定舊約歷史的可靠性,也就同時破壞了相應的神學和道德教導的可靠性。
除了這些情況之外,我們還是應當承認舊約記錄和歷史之間的相互對應性不是那麼的顯然易見。為什麼會這樣?什麼東西使舊約歷史的可靠性變得模糊不清?
至少有三個原因,導致舊約有時看起來似乎和其他歷史資料相衝突。首先,科學家有時會錯誤地理解了那些支撐他們論點的證據。即使我們盡可能尊重考古學家和其他科學家,毫無疑問的是,他們仍然會出現差錯。他們的結論常常要根據以後的證據而不斷修正。
例如,兩百年前,很多專家學者堅持認為舊約有關赫人的記載有誤。但是上個世紀的考古學家發現赫人文化。實際上,赫人留下來的很多著作對舊約的研究提供了很多豐富的見解。同樣,一個世紀前,一個主流的學術觀點認為,舊約有關出埃及和征服迦南的日期發生於公元前1400年,是太早了。然而,最近這些年,重新評價考古學的資料,提出一個新的有力的論點,卻是支持聖經的觀點,即使是不信的人都傾向同意聖經的記載。這些以及其他無數的例子都證明,如果舊約和科學的觀點不一致的時候,是科學家們錯了。
第二,有時,聖經記載和歷史之間明顯的不一致是來自我們對聖經的誤解。這種情形很經典的例子就是,發生在17世紀初,伽利略和教會權威之間的爭鬥。伽利略稱地球是繞著太陽轉,而教會卻堅持太陽繞著地球轉。這個爭論大部分是圍繞約書亞記10:13而起的,經文這樣說,
於是日頭停留,月亮止住,…… 日頭在天當中停住,不急速下落,約有一日之久。(約書亞記第10章13節)
很多世紀以來,教會把這節經文照字面意思來教導太陽停下來,有段時間不繞地球來轉動,從而排除了太陽系的可能性。
然而,今天科學研究已經更確實地證實,白天和黑夜是由於地球繞地軸自轉而產生的。結果,很多現代的基督徒約書亞記10:13的理解和他們的歷史先輩們的理解完全不同。我們知道日頭奇跡般地為約書亞停留,但是,我們也知道日頭的停留只是以約書亞在地球上位置而言的一個表面現象。我們現在可能知道這節經文和其他類似的經文所用的是通常的 「現象性語言」,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日常語,和「日出」、「日落」是一樣的。科學對太陽系的有力證據不會使我們拒絕舊約歷史的可信性,相反,這樣能幫助我們糾正我們對舊約聖經的解釋。
第三,有時,科學觀點和我們對聖經解釋都不正確。因為我們知道科學家和解經家都會犯錯,所以,我們必需保留有可能進一步調查研究的空間,以便證實雙方的爭論都錯了。對科學和舊約兩方面小心細緻的研究,或許將來有一天會顯示舊約記載和歷史事實之間確實有互相一致對應。
我們必須時常記著,歷史事實和我們對舊約聖經解釋之間的一些顯著差異可能永遠解決不了。人類的罪性和有限性常常很難達到最終解決辦法。每一個學科的研究領域,都會向我們對舊約歷史可靠性的信心,繼續不斷地提出新的挑戰,我們不可能期待逐個的全部解決。在很多很有能力的科學家中間也存在無數沒有辦法解決的爭論。對舊約的解釋也是這樣。我們可能常常得到一定程度的理解,甚至提供一些可能答案,但是仍然不能達到消除一切問題的地步。
不管舊約和科學家之間出現什麼爭論,忠心的基督徒必需認定聖經的默示性建立了舊約的歷史權威。有了這種對舊約歷史可靠性的信心,我們才能把舊約作為權威的歷史窗口加以正確透徹地研究。
既然我們已經明白了舊約的歷史性分析是由聖經的特點所決定的,我們就轉向來看這個觀點的第二個基礎:聖經中的例證。
聖經例證
舊約和新約的全部經文,沒有任何一處聖經的作者懷疑舊約歷史的確實性。
我們用兩處明顯的經文來作實例,說明這點。
首先,考慮歷代志的作者在家譜的記載上怎樣依賴舊約的歷史事實。歷代志上1:1-4,作者這樣開始他的家譜記載,
亞當生塞特;塞特生以挪士;以挪士生該南;該南生瑪勒列;瑪勒列生雅列;雅列生以諾;以諾生瑪土撒拉;瑪土撒拉生拉麥;拉麥生挪亞;挪亞生閃、含、雅弗。(歷代志上第1章1-4節)
對於當代的基督徒來說,歷代志的作者在這裡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參考創世記前五章,把他們作為可靠的歷史事實。從創世記的開始,他提到了13個人的名字,現代大多數人認為聖經對這些人的記載是來自傳說或者編造的。但是歷代志的作者證明了他完全信靠創世記前幾章的歷史可靠性。他使用創世記,就像他尊重舊約的其他經卷那樣,把它們作為有權威的歷史窗口。
同樣地,思想路加在使徒行傳第7章記載司提反講道的例子。使用了舊約的很多部分,司提反提到了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摩西、亞倫、約書亞,大衛和所羅門,都是歷史人物,他確定舊約聖經上對他們的記載都是歷史事實。司提反所關心的是,舊約的歷史記載都是真實的,而且這個歷史記載是他呼召其猶太人同胞悔改信靠耶穌的根本基礎。
聖經的作者和人物反覆不斷地表明,他們相信舊約的歷史陳述和歷史事實之間相互的一致性。他們把舊約當作歷史的窗口,就他們當時的情況從歷史中得出神學結論。我們今天也要同樣的跟隨先賢們的足跡行。
焦點
我們既然已經明白把舊約看成有權威的歷史窗口,是合理的研讀舊約聖經的方法,我們現在就進入我們的第二主題:歷史性分析的焦點是什麼?這種研究舊約聖經方法的目標是什麼?
上個世紀,出現一個流行的歷史性分析形式,稱作「聖經神學」,現在,這個名詞包含一個廣泛的意義,涉及幾種當代不同的聖經研究方法。但是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個聖經神學形式,其焦點可描述為兩個基本步驟:第一,設立「共時鏡像」,把舊約歷史的某一階段看成一個瞬間單元來研究;第二,進行「歷時追蹤」,在整個歷史演變中來看每個事件之間的聯繫。當然,從很多方面,這兩個步驟彼此相關、互為配合的。聖經神學家經常二者交替融合使用。但是,為了配合我們的目的,我們要分開單獨討論。首先,讓我們看一看設立共時鏡像的過程。
共時鏡像
共時鏡像的方法中,聖經神學家把舊約分成不同的時段,探討在這些時期內聖經的教導是什麼。他們主要集中在聖經歷史的片斷,總結那個時期發生的一系列複雜事件,把他們看成一個同時代的個體單元,一個時間片斷。隨著舊約的神學中心,他們常常集中在這些事件怎樣刻畫神和他百姓之間的互動。結果,舊約的每一個時期都會產生一個共時鏡像。
這裡我們需要小心,我們前面的課程已經看到,舊約歷史象河水流向大海一樣川流不息,聖經歷史的發展是統一的,不是切割成截然不同的片斷,而是向著神國度更偉大的藍圖不斷演進。因此,把舊約劃分成不同的階段總是有人為的因素,就像把一條長河分成截然不同的河段一樣。就像在不同的地點,人們可以把河流進行分段,從而得到不同的益處,同樣地,人們也有很多種有益的方式,來分割舊約歷史產生出不同的共時鏡像。
事實上,我們用來把舊約劃分成不同時代的標準,會極大地影響我們的劃分。
例如,在本系列前面的課程中,講到神的國在地上的發展時,我們是按照太古時期和以色列國家歷史時期來講。當然,在這些舊約分期之外,我們加上了新約時期。這些劃分顯示了神國度計劃的主要步驟。
在討論聖約的那一課裡,我們談到普世性的聖約時代和以色列的聖約時代,我們同時加上新約的時代。接著,我們將普世性的約細分為亞當時期的基礎之約和挪亞時期的穩定之約;將以色列的國家之約時代細分為亞伯拉罕時期的應許之約、摩西時期的律法之約和大衛時期的王權之約。同樣地,我們又加上基督裡的新約——完成之約。這些劃分幫助我們明白神如何用聖約來管理他的國度。
把舊約劃分成共時時段的另外一種方式,出現在韋斯敏斯特信仰告白的第七章。它是按照人類犯罪前和犯罪後,以神對待人類有重大的改變為標準來劃分。信仰告白把舊約歷史劃分為亞當犯罪前的「行為之約或工作之約」時期,和涵蓋其他聖經歷史的「恩典之約」時期。接著,信仰告白又將「恩典之約」劃分為兩個部分:在「律法之下」,即舊約時代,和在「福音之下」,即新約時代。
上個世紀,備受尊敬的聖經神學家范氏 . 紀哈德(Geerhardus Vos),根據神的啟示形式和內容的主要變化為標準來劃分舊約。他將墮落前稱為「前救贖時代」;緊接著亞當和夏娃的犯罪和被逐出伊甸園,稱為「最初救贖時代」;從墮落到挪亞洪水日子的時代;從洪水之後和過渡到族長時代;族長時代;摩西時代;摩西之後的先知時代;當然,他也提到新約時代。范氏這樣劃分,因為他相信神啟示的形式和內容中發生的主要變化,推動著歷史從一個時代發展到另一個時代。
一旦確定了一個時間段,聖經神學家的工作就是集中在一系列歷史事件的關聯上,從而揭示出這時間段中上帝的作為和旨意。當然,在每一個歷史階段所發生的一切歷史事件都是相互關聯的。但是,在一段特定的時期,一些事件比另外一些事件起到更大的塑造作用。聖經神學家特別著重舊約每一階段裡那些有影響性的或者關鍵性的事件。
例如,聖經神學家可能集中在舊約歷史的一個片斷,常常是眾所周知的應許階段、以色列族長時期,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他們常常看到神在這個時間,主要透過直接說話、異象、異夢的方式啟示自己;他們注意到對特定的民族描述集中到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後代上;他們發現這些先祖們在很多祭壇上進行敬拜;他們描述到給這些先祖們將擁有眾多後裔的應許;同時,他們也注意到神給這些先祖們土地應許的重要性。這些觀察試圖把族長時期作為一個整體來描述,確定整個時間段中起主要作用的塑造事件。
聖經神學家也可能選擇著重探討律法時代,就是摩西帶領以色列出埃及,征戰進入神應許之地的時代。這段時期,神用不同的方式啟示自己,但是主要的是透過摩西的律法來顯示。特定的種族描述集中在以色列如何發展成為一個國家上。帳幕被建造,並成為集中敬拜的中心。以色列的人數大大加增;神帶領以色列佔領應許之地。這些事件刻畫了摩西時代的整個特徵,使我們對這段聖經歷史時期有一個瞬間的鏡像畫面。
歷時追蹤
除了聖經歷史中特定階段的共時鏡像之外,神學導向的歷史性分析常常運用第二個步驟,就是歷時追蹤。「歷時追蹤」這個術語就是「穿越年代」的意思。因此,歷時追蹤的焦點在於,聖經事件在整個歷史中,從一個時代到另外一個時代,彼此之間的聯繫。
我們這樣來概述建立一個歷時追蹤的過程。當確定了每一個階段塑造性的主要事件,每個時代與其緊密相關的事件就顯而易見了。這些事件彼此之間的聯繫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但是聖經神學家注意這些聯繫,追蹤探索所發生的系列事件,如何反映出一個歷史階段到另一歷史階段的發展。不同時代的歷史事件之間的比較,常常可以顯明舊約遵循的航道、方向和路線。它們能使我們領悟到神國度的發展進程。
讓我們看一個歷時追蹤的例子。我們可以按時代順序從族長的應許時期開始。為了達成我們的目的,我們將集中在神給亞伯拉罕迦南地的應許上面。創世紀15:18這樣說,
當那日,耶和華與亞伯蘭立約,說:「我已賜給你的後裔,從埃及河直到幼發拉底大河之地。」(創世紀第15章18節)
從其他地方我們也可以看得到,這個時期,神應許亞伯拉罕把迦南地賜給他的後裔,這個事件是族長時期一整套塑造事件系列的中心。
但是,在族長時期,單一地理解神應許土地的事件遠遠不夠,聖經神學家也想知道,「過去什麼樣的背景形成了擁有迦南地的應許?而且將來的事件怎樣揭示這個應許的重要性?」所以,他們就轉向一個歷時追蹤方法來加深他們對這個事件的理解。
追溯回顧,我們轉到聖經歷史的最早時期,即從亞當延伸到挪亞的太古歷史時期。正如我們在另外一課學到的,這個時期,神首先確定了人類作為他的代理,並指示人類管理支配全地。創世紀1:28這樣記載,
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世紀第1章28節)
起初,神創造人類,並命定人類作為他在全地的代理之時,這個世界沒有犯罪,因此,支配管理是一個不必經過辛酸困苦、就可以達到的目標。但是罪惡使治理的過程變得複雜棘手,使人類的努力變得困難重重、收效甚微。正如神自己在創世紀3:17-19這樣對亞當說,
「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你必汗流滿面才得餬口,直到你歸了土。」(創世紀第3章17-19節)
然而,即使在犯罪墮落之後,神仍然期望人類繼續爭取治理大地。即使在人類的罪惡不斷增長,以致神在挪亞的日子想要毀滅世界之時,神仍然持守他的計劃,把他的國度透過他信實的子民帶到地上。創世紀9:1,洪水過後,神立即指示挪亞說,
「你們要生養眾多,遍滿了地。」(創世紀第9章1節)
從太古歷史的記載中,我們知道儘管由於罪惡而變得困難重重,但是,上帝仍然期望被救贖的人類能夠征服治理全地,就和他起初的命令一樣。
瞭解這個背景可以幫助我們明白神給族長們土地的應許,使實現神呼召人類進行治理全地這一目標,向前邁進了一步。在太古時代,神呼召他自己的形象擁有者們,透過在罪惡虛浮的世界中進行治理來在地上建立神的國度。後來,這種治理有了進一步的表達,就是在神呼召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佔領所應許的迦南地。
在族長時期完成這一步的本身並不是結束:神對族長們土地的應許只是邁向將來更加美好成就的一步。正如神在創世紀22:18應許亞伯拉罕的,
「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創世紀第22章18節)
這節經文提醒我們,神把應許之地賜給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作為一個立足點,一個起點,以此,他們要帶領地上的萬族走向救贖的祝福,敬畏神,進行支配治理全地,就像神最初對人類的命令一樣。
因此,我們對人類支配治理的歷時追蹤就應該向前進到出埃及和進迦南階段,就是摩西和他的僕人約書亞的時代。這個階段,神把應許之地建立成以色列的國土。神讓以色列佔領這塊土地,使神對族長們的應許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就如神在約書亞記1:6對約書亞說的,
「你當剛強壯膽,因為你必使這百姓承受那地為業,就是我向他們列祖起誓應許賜給他們的地。」(就如神在約書亞記第1章6節)
人類最初進行治理的使命和設計、神應許給亞伯拉罕的土地,隨著以色列對應許之地的佔領而又往前邁進了一步。
在出埃及和征服時期對土地的最初佔領隨著以色列擁有自己的國王和聖殿而進一步發展。這個時期,以色列抵禦外敵來保障領土,成為成熟的大王國。大衛家室對國家提供著安全保障,進一步鞏固而且擴展了最初佔領的土地。但是這個階段王國早期的情況也預示了將來有一天,大衛家族公義的治理將能夠達到完全統治全地的地步。我們從詩篇72:8-17能夠讀出從大衛的後裔而來的這種盼望:
他要執掌權柄,從這海直到那海,從大河直到地極。… 諸王都要叩拜他,萬國都要事奉他。… 人要因他蒙福,萬國要稱他有福。(詩篇第72章8-17節)
王國時期的盼望在於大衛的家要保證對神充滿信心,以及王國向外擴展,為全地帶來救贖,並忠實地治理全地。
不幸的是,在被擄時期和失敗的復興期,大衛家這個偉大的盼望面臨一個可怕的崩潰,沒有走向進一步的實現,而是完全失敗的時期。這段時期成了神的百姓統治全地的一個倒退時期。神的審判臨到他的百姓,使南國和北國的人都離開他們的地土,被擄掠到外幫。不但如此,這段時期的結果也是失敗。由於神的憐憫,神將一部分百姓帶領回來,興起了大衛的後裔所羅巴伯,作為百姓的領袖,使他在列國面前得勝。哈該書2:7-9節這樣說,
「我必震動萬國;萬國的珍寶,必都運來,我就使這殿滿了榮耀。… 這殿後來的榮耀,必大過先前的榮耀。在這地方我必賜平安。」(哈該書第2章7-9節)
如果以色列一直很忠心,就會得勝,救贖統治的祝福就會開始擴展到全地。但是一次又一次,歸回的以色列民違背上帝。因此,祝福和擴展一直沒有成就。實際上,復興變成了極大的失敗。
要亞伯拉罕和挪亞實行統治的呼召,對族長們的應許,在出埃及和征服時期國家的建立,君王時期的成功,早期復興的希望,都土崩瓦解。到舊約的最後時期,人類要統治全地,進而達成擴展神國度的目的遭到了破壞。
就是在這一點上,基督教聖經神學家開始轉向聖經歷史的最後階段,新約中的歷史高潮,新約向基督徒鄭重宣告神在基督裡的工作,已開始扭轉過去被擄時期的失敗,復興時期的失敗,並實現被贖的人類對全地的統治。耶穌來翻轉了被擄的咒詛,讓人脫離罪的轄制,帶來自由和救贖,讓任何跟隨他的人,就可以有權和他一起在全地治理。就如耶穌自己在啟示錄2:26說的,
「那得勝又遵守我命令到底的,我要賜給他權柄制伏列國。」(啟示錄第2章26節)
這個歷史性分析的例證應該很顯然的說明,歷史性分析可以提供很多幫助。舊約是神與人類之間關係往來的權威性記載。透過瞭解整本舊約背後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有很多種方式來順從舊約正典,以它作為我們權柄性的詳細指導。
我們已經明白,舊約既像一面鏡子透過主題式分析,又像一扇窗口透過歷史性分析,來引領我們,那麼,我們就該轉到研讀舊約的第三個比喻,一幅圖畫的比喻。
或許你去過一個收藏精美藝術品的博物館,或者你曾經看過一些著名油畫作品的照片。仔細地欣賞一幅著名的油畫令人愉快,但是讀一讀畫家的生平以及畫這幅畫的時間背景,也會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可以對著油畫沉思,特別注意它們的藝術品質。但是我們也能注意到藝術家怎樣透過他們的著色、線條、和質感來向人們表達他們的觀點和情感。
同樣,我們可以把舊約經卷當成一幅圖畫,透過一個過程,我們稱之為文學性分析的方法來研究。使用這種方法,我們把舊約經卷看成集大成的文學作品,這些書卷都是精心寫成的。我們不但學會欣賞舊約的文學藝術,而且我們也探討理解舊約的作者怎樣透過他們的努力,向原初的讀者們表達他們的立場。同時,以文學性分析來探討舊約時,我們會發現舊約正典甚至在更多的方面對我們發揮淋漓盡致的權威作用。
基督徒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考慮聖經各卷書的文學價值,但是,直到最近幾年人們才把這個方法置於顯著地位。過去,大多數的神學家通常使用主題式分析和歷史性分析的方法來研究聖經。但是最近幾十年,很多學者已經強調一切信息的嘗試,無論是聖經的之內或是聖經之外的,都超過解釋者們的興趣和歷史的事實所要表達的。基本上,作者精心地組織他們的素材,來表達他們自己的立場,竭盡全力影響他們讀者們的人生和看法。文學性分析的目的在於揭示舊約聖經作者這種特意的傳達能力。他們對最初寫作對象的傳達能力,以及應用到我們現今人生時,所具有的同樣能力。
為了探討如何把舊約看成一幅圖畫,我們使用和前面一樣的方法。首先,我們會談到使用文學性分析這種方法的基礎或理由;然後,我們探討文學性分析的焦點。讓我們先來看看使用文學性分析的道理,為什麼這種研究舊約的方法是站得住腳的?
基礎
文學性分析的合理性可以從很多方面來論證,但是本課程我們將著重兩個比較熟悉的原因,來理解為什麼文學性分析的方法對研究舊約很有幫助。第一,舊約本身的特點指出這種方法的合理性;第二,我們從聖經作者的例證說明這種方法研究舊約的重要性。首先,我們來思考舊約本身的特點如何指出文學性分析的價值。
聖經特徵
從許多方面講,論證用文學性分析方法研究舊約的合理性,不需要花費太大氣力。從舊約本身幾個明顯的特點就可以確認。第一,舊約正典以不同書卷或文學單元組成;第二,這些書卷顯示精密深奧的文學素質;第三,舊約的書卷展現了大量不同的文學題材。讓我們首先看看舊約正典以不同書卷或文學單元組成這個事實。
從最基本的層次上講,文學性分析的方法基於整本舊約是文學大成這一事實,有不同的文學單元組成。快速瀏覽一下現代聖經的目錄發現舊約包含39卷書,我們大多都很熟悉這些書卷:創世紀,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 約書亞記,士師記, 路得記,撒母耳記上下,列王記上下,歷代志上下,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約伯記,詩篇,箴言,傳道書,雅歌,以賽亞書,耶利米書,耶利米哀歌,以西結書,但以理書,何西阿書,約珥書,阿摩司書,俄巴底亞書,約拿書,彌迦書,那鴻書,哈巴谷書,西番雅書,哈該書,撒迦利亞書,和瑪拉基書。
熟悉這些經卷目錄很重要,同樣重要的是,當我們從文學性分析的角度去研究這些書卷的時候,應該在腦子裡面記住幾個特點。首先,我們現今舊約每卷書的名字並不是起初聖經正典的名字。一些書名來自比較古老的猶太傳統,一些來自非常有影響的舊約古希臘文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還有一些來自更晚些時候的基督教傳統。但是在這裡,最重要的細節是與撒母耳記上下、列王記上下、及其歷代志上下有關。我們現代聖經裡面的這六卷書,最初只是三卷書:撒母耳記,列王記和歷代志。除了這個之外,許多解經家指出像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這兩卷書起初可能也是一卷。當我們用文學性分析的方法來讀舊約聖經時候,我們會關心到查驗舊約最初所列經卷的構成單元。因此,很有必要記住這些特徵。
第二點,舊約中各卷書的順序在整個歷史中也不一樣。我們現代聖經的順序主要取決於希臘文七十士譯本的傳統。但是以猶太人的傳統,舊約聖經的後半部分和我們的不一樣,稱之為聖卷,包括以下幾書卷:詩篇,箴言,約伯記,雅歌,路得記,耶利米哀歌,傳道書,以斯帖記,但以理書,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和歷代記上下。
總體來說,儘管存在這些差異,仍然很明顯,舊約正典是一部文學經典的全集,因此,我們分析它們的時候,保持文學單元的完整性是再適當不過了。
與主題式分析和歷史性分析相比較,透過文學性分析的方法把舊約看成一幅圖畫,嘗試按照舊約本身的結構模式來構架我們對舊約理解的結構模式。在文學性分析中,我們尋求以舊約正典裡文學單元的編排方式,來安排我們的神學性評估。當然極端來說,為了避免重新安排整理我們在舊約裡面的發現,唯一完美的方法,就是精確地保持舊約正典的原樣:不要分析、不要解釋、不要應用-甚至都不用翻譯。所以,有一些重新安排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文學性分析尋求最小限度地重新整理,尋求文學單元,以及舊約自己的優先次序。當我們以圖畫來研究舊約時,我們探討辨別每卷書截然不同的神學重點,創始記的就是創世記,出埃及記的就是出埃及記,利未記的就是利未記,民數記的就是民數記,申命記的就是申命記,依此類推。除此之外,我們要盡量強調原來就是強調的地方;這些書卷裡面突出的地方,也是我們解釋時要突出的地方。
舊約正典與其說包含了主題和歷史元素,不如說包含了文學單元,除了這個事實之外,舊約書卷展現了精美豐富的文學品質,這個事實也證明了文學性分析的方法的合理性。如果舊約書卷是一些簡單膚淺、毫無趣味的散文,文學性分析或許也就不那麼重要了。但是舊約書卷文學上精美豐富性,要求我們仔細注重他們的文學特質。
就一般經驗而言,我們都知道有些著作比其他一些著作展現較為複雜的文體,以及錯綜複雜的文學藝術。例如,如果購物單寫成詞語華麗的十四行詩,就令人奇怪了。一個臨時備忘錄就不會像一篇精美小說那樣有藝術魅力。我們讀一些簡單的作品,通常不需要為了充分地理解內容而特別注意他們的文學性。但是,當我們讀一部著名小說或一首情誼怏然的詩,看到他們的複雜性,為了能完全充分地欣賞,我們必須注意到他們精美的文學品質,分析辨別作者老練深奧文學技巧來幫助我們理解其中含義。
實際上,考古學家發掘了舊約時代大量不同的文字材料。我們有簡單的信函、清單、收據、以及其他類似的,這些都沒有什麼文學複雜性。但是考古學家從古代近東地區發掘了奇妙的文學作品。這些聖經時代偉大的文化包含精美的神話和傳說、複雜的法律文獻、多樣的宗教禮儀原文。很多人聽說過以努瑪.以利施、吉加墨史詩、以及巴力的循環。這些都是著名文學作品的寫作都是非常精美複雜。
但是毫無疑問,舊約的書卷在古代世界也是屬於著名的精美文學著作之列。有哪一個劇本比約伯記更為深奧複雜?有哪個敘事體比創世記的結構更加錯綜複雜?有哪首詩比詩篇23篇更令人長久不忘?以最高的標準來講,舊約的各個書卷和當時古代世界最偉大文化中的最偉大文獻的文學藝術相比,至少是並駕齊驅甚至超越其上。
不幸的是,基督徒著重主題和歷史性的興趣時,常常忽略文學性。實際上,舊約文本的文學品質本身賦予了它們極強的傳達能力。舊約文學的藝術特性正是舊約作者們傳遞和表達他們信息的重要方法。只有我們理解了如何欣賞他們的文學品質,我們才能明白舊約書卷溝通傳達的力量-有意識的影響。由於這個原因,當我們要把我們自己完全順服在舊約的權柄之下時,文學性分析就變得非常重要。
使用文學性分析,除了是因為舊約包含文學單元和展現精美深奧的文學品質之外,我們用文學性分析的方法來研究舊約,是因為它也包含了豐富多樣的文學體裁。舊約正典不是一成不變地使用一種寫作方法,從頭到尾平鋪直敘。相反,它蘊涵不同的風景,有高山、河流、湖泊、肥沃的平原、沙漠和海洋。換句話說,舊約的書卷代表不同的體裁和各樣的文學類型。
一些舊約的書卷以敘事為主導,比如創始記、民數記、約書亞記、士師記和路德記。這些書只有一小部分混合了其他的體裁、象家譜、詩歌、敬拜和社會規章。其他一些書卷是以詩體為主導:比如詩篇、約伯記、和阿摩司書。還有其他的一些書卷主要以散文為風格,比如,傳道書和瑪拉基書。除此之外,申命記這樣的書是以講論為主。我們可以一直列舉下去。
認識到舊約有不同的體裁非常重要,因為每一種體裁都有自己的慣例,都有自己傳遞其影響的方式。我們必須瞭解每一個體裁傳遞作者本意以及能使我們讀聖經時應用這些知識的方法,律法必需按律法來讀,講論必需以講論來讀,故事就是要按故事來讀,詩歌就按詩歌來歌唱,格言就按格言來讀,異象就要讀成異象,家譜部分就是要讀成家普。為了揭示舊約經文能夠改變我們生命的巨大力量,我們必需考慮舊約作者採用什麼樣的文學體裁,以此來向他們的讀者們傳達信息。因此,這類的文學體裁考量就成了文學性分析的根本核心。
聖經例證
除了聖經本身的特點之外,文學性分析也基於聖經人物和作者,用這種方式來尋求舊約對我們的引導這一事實。實際上,我們可以說每一次聖經的作者解釋舊約經文,特別注意人類作者向其讀者的主要用意,他們主要使用文學性分析的方法。
例如,馬可福音10:4,在處理申命記24:1中提到的離婚的問題時,耶穌著重在文學性分析上。我們讀這段經文,知道一些法利賽人在這件事上考問耶穌說,
「摩西許人寫了休書便可以休妻。」(馬可福音第10章4節)
在耶穌時代,一些法利賽人解釋這節經文,教導說一個人可以以任何實際的接口休妻,只要他寫一個休書即可。但是,耶穌注重以文學角度來更正這種錯誤的解釋。耶穌在馬可福音10:5這樣解釋申命記24:1,
「摩西因為你們的心硬,所以寫這條例給你們。」(馬可福音第10章5節)
耶穌指出來摩西允許離婚,是對以色列人心硬的一個遷就。
這裡為了我們的目的,明白耶穌沒有單單只看申命記24章的文字,只解釋它的語法和內在品性。相反,根據對作者摩西的瞭解,和以色列人作為最初的寫作對象,耶穌以此來清楚地看待這段經文。他知道以色列人的心剛硬,他明白律法傳給以色列人時,摩西對以色列人的關切。法利賽人沒有能夠適當考慮文學所涉及的,尤其是摩西對其心硬讀者的用意。然而,耶穌知道這些事實的重要性,正確地總結了摩西的規條實際上是一種遷就,而不是理想。
另外一個文學性分析的例子是在加拉太書4:22-24節,聽一聽保羅怎樣寫道舊約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並她兒子以撒的故事,還有撒拉的使女夏甲並她的兒子以實馬利的故事,
因為律法上記著,亞伯拉罕有兩個兒子:一個是使女生的,一個是自主之婦人生的。然而那使女所生的,是按著血氣生的;那自主之婦人所生的,是憑著應許生的。這都是比方:那兩個婦人就是兩約。(加拉太書第4章22-24節)
當然,這段經文和涉及到的複雜背景有太多需要加以解說的,但是讓我們專注到保羅這裡解經的中心點。24節,保羅說亞伯拉罕與撒拉和以撒,以及與夏甲和以實馬利的之間的彼此關係,「這都是比方」因為他們「就是兩個約」。換句話說,保羅明白亞伯拉罕和這些人物的關係,暗含一個極大的神學概念,表明人活在與神的聖約關係之中。
為了領會這些神學含義,讓我們先來看看亞伯拉罕人生中的事件。創始記記載的很清楚,與神相關的兩條道路中,亞伯拉罕面臨一個選擇:一條路是撒拉和以撒,另一條路是夏甲和以實馬利。一方面,當依賴神,相信神持守他的應許要從撒拉生一個孩子,亞伯拉罕忠實於神。依賴神和神的應許這條路很艱難,但卻是神的祝福之路。另外一方面,當依賴他自己人為的努力,透過埃及使女夏甲生孩子,亞伯拉罕不忠實於神。這條路依賴自己的努力,結果是亞伯拉罕落在神的審判裡。記住這些簡單的模式,我們轉到摩西利用這些模式,帶領以色列進入應許之地。
當然,在摩西描述亞伯拉罕的生平時,他是全然知道亞伯拉罕的選擇所具有的重大意義。事實上,他在創世記講述的這些故事中,所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正是當年以色列讀者們要面對的。 一方面,摩西呼召以色列忠實於神,透過依賴神會實現他的應許,讓他們進入應許之地,依賴神和神的應許這條路很艱難,但卻是祝福之路。另外一方面,摩西呼召以色列百姓不要依賴自己的努力,轉回埃及地,像亞伯拉罕轉向埃及使女夏甲那樣。回頭的結果將會導致神對以色列的審判。
跟隨摩西的原意,保羅把這些故事應用到加拉太的眾教會所面臨的選擇。加拉太人需要在保羅所傳真實的福音和耶路撒冷一些人所傳虛假的福音之間,做一個選擇。真實的福音是一種救恩,這種救恩來自完全純粹地相信神在基督裡的應許。虛假的福音叫人離開對神應許的信心,依靠人的努力遵守律法來獲得救恩。就像保羅在加拉太書裡面說的,那些相信神的應許,順從真福音的人,就是撒拉的兒女,是承受應許的。但是,那些順從錯誤福音,則是夏甲的兒女,是不能承受救恩的禮物。保羅闡述的很清楚,真實的福音,相信神的應許會帶來祝福,虛假的福音,順從律法,只有帶來審判。這就是保羅關注文學性分析,注重摩西在創始記故事中文學描繪的人物,從而導致他能把創始記恰如其份地應用到加拉太的教會。
既然我們已經瞭解把舊約看成一個文學圖像的原因,現在我們就轉到文學性分析的焦點。用這個方法研究舊約,我們應該關注什麼?我們的著重點是什麼?
焦點
有很多方式我們可以描述文學性分析的焦點,但是為了配合我們的目的,我們考慮三方面的焦點是有幫助的。首先,我們關注經文的作者;第二,我們注重經文起初寫作的對象;第三,我們關切研究具體的文本或經文。讓我們先來思想探討舊約作者的重要性。
作者
毫無疑問,神是整本舊約根本的作者。他啟示監督整本舊約正典的寫作。但是,就像我們在另外一門課裡面學到的,這種默示是有機的默示。神使用人類作者的背景、思想、感情、和意願來創作聖經的各個書卷。讀舊約的時候,我們應該考慮到這些人類的因素。當我們考慮注重作者時,我們應該研究兩個方向:一方面,要明白存在一些危險;另一方面,要知道也有大量的益處。
當我們注重舊約的作者陷入一種推測的時候,會出現很多的危險。過去,很多解經家注重作者的方式會產生雜亂交織的心理學猜測和社會學猜測。他們這樣做,部分地是提出這類的問題:作者精確的身份,他們面臨的具體情況,以及他們神學動機的細枝末節。這些問題可能看起來很要緊,但是同樣要緊的是,如果我們尋求答案超過我們所知道的,我們就會根據我們膚淺的猜測來解釋聖經。這種過於注重作者的現象可以稱之為「意圖的謬誤」,過於強調我們重建作者的意圖。
但是,另外一方面,如果我們小心謹慎,盡職盡責,注重作者會給我們很多好處。後面的課程我們會學到,我們可能沒有辦法知道聖經作者的方方面面,但是我們所知道的仍然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他們所寫的。我們對作者的身份、他們主要的情況、以及他們基本的神學動機,能夠有不同程度瞭解。
以歷代志的作者或通稱為歷代志編者為例。我們不知道這個人到底是誰,我們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確切的社會地位,以及他生存的年代和寫這卷書的具體時間。我們對他的心理趨向和他的個性優點和缺點知之甚少。因此,我們解釋他的書時,如果過度依賴這些考量會使我們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假設上面。
然而,我們可以從舊約本身來獲得關於作者很有價值的信息。例如,我們知道歷代志作者的生活和寫作時間大約在被擄之後的某個時間,許多以色列返回應許之地。這一點比較確定,因為歷代志上9:1-44 的家譜記載了返回的人的名單,以及書卷的最後一節,即歷代志下36:23,提到了波斯王古列(Cyrus the Persian)的詔令,要猶太人回歸他們的本地。
我們也知道他是受過教育的以色列精英分子之一,他大量引用撒母耳記和列王記的內容,也參考其他經卷。不但如此,像在歷代志上27:24節中,作者提到王室編年史的內容,像在歷代志下9:29節,作者甚至參考舊約聖經中沒有出現的先知預言書集。
除此之外,把他的書與撒母耳記和列王記相比,我們知道編者有很多重要的神學立場。他非常委身大衛家室的慣例以及耶路撒冷聖殿的潔淨。他不斷重複提到摩西的律法是以色列信心和生活的指導。由於注意到他如何列舉很多例子,說明犯罪和順服的直接後果,因這一代極度地忠誠或不忠誠,我們就知道歷代志的作者很注重神祝福和咒詛他百姓的方式。
我們還可以講道其他一些關於歷代志作者的信仰和盼望方面的事情,但是關鍵點在這裡:我們有足夠地對歷代志作者的知識,可以用來分析他使用各種文學技巧來影響他原本讀者的途徑。另外,我們對其他聖經作者就瞭解的就更多,以至於我們釋經時通常專注於作者本身必能產生相當大的益處。
對像
除了將焦點放在作者本身以外,對舊約盡職盡責的文學性分析也要考慮最初的寫作對象。他們的情況是什麼?他們讀聖經的時候,對他們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們探討舊約書卷的作者時,有危險,也有益處,同樣,注重聖經起初寫作對象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明白既有危險,也有益處。
一方面,就像對待聖經的作者,一些文學性分析的形式存在太多的猜測,而另外一些就過分注重寫作對象的詳細知識。他們猜測寫作對象的詳細身份,他們重建寫作對像詳細的情況,他們憑空想像讀者的心理狀況,也過多誇大想像讀者的優缺點。如果這些東西在解經中占中心位置,我們就會再一次冒險進入心理和社會的猜測裡面。由於這個原因,對於過多注重寫作對象的現象,我們稱之為「感動的謬誤。」
以歷代志為例,我們實在不知道歷代志的作者是否只寫給特定的一群人,比如祭司或大衛的家人,或者寫給一般的平民。我們不知道有多少人拒絕或者順服這卷書。我們也不確定讀者是生活在以斯拉和尼希米之前的時代、相同的時代、還是之後的時代。毫無疑問,知道這些東西可能對我們的解經有額外的光照,但是,現在我們沒有辦法確定這些情況,如果我們不對寫作對像妄加猜測,我們的解釋反而會更加盡職盡責。
然而,同時,考量寫作的對象又可以使我們得到很多的益處,因為我們常常可以知道很多有用的一般信息。一般來講,我們知道選定的讀者即使不能讀,但是也明白古希伯來文。我們也常知道他們的大概位置,我們也知道他們經歷的一些重大的事件,我們知道在眾多的人群中,一些人在神面前忠實聖約的責任,而有一些人不忠實於聖約的責任。
就歷代志來說,我們還是知道很多關於最初讀者的信息。歷代志上9章家譜的記載結束時,提到返回應許之地之人的名單,這個事實表明歷代志的作者在應許之地寫給和他生活在一起的人們。我們從哈該書、撒迦利亞書、瑪拉基書、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等書卷中,也知道他們一般的社會狀況。這是一個艱難時期,和先知的盼望相反,只有一些以色列人返回了應許之地,聖殿的敬拜軟弱無力,大衛家的王位沒有重新建立,國家面臨經濟危機。同時,以色列面臨頻繁的衝突和戰爭的威脅。我們能夠十分清楚地瞭解讀者的這些狀況,而不會陷入憑空的猜測。
我們對原初讀者的瞭解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的欣賞歷代志的目的,以及最初的用意。結果,對歷代志每一段獨特經文的解釋,就會遵循我們對起初讀者的瞭解而進行。
我們已經觸及到了對作者和讀者進行瞭解的重要性,我們應該轉到舊約文學性分析的第三個,也是主要的焦點:對文本自身的關注。
文本
我們使用「文本」(Document)這個詞,是指我們看到的舊約經文的任何部分,無論是一兩個句子、一兩節經文、或者一部分經文,一整章經文、一卷書的一部分、一整卷書、幾卷書、或者是整本的舊約正典。簡而言之,文學性分析的核心就是我們要專注在文本上。
不幸的是,最近幾十年,許多解經家強烈呼籲,經文本身就是我們解經所需要的全部。在考量作者和讀者時,為了試圖避免不確定性,這些學者辯論說,我們沒有必要重視經卷的作者和寫作的對象。實際上,這不是一個安全的方向,因為同一個文獻,不論是聖經之內的,或是聖經之外的,不同的作者,寫給不同的人,意義就大不相同。解釋的人單單注重文本自身,而忽略文本的作者和寫作對象,就會弄錯,我們可以稱這個錯誤為「刻畫的謬誤」,對文本本身寄予太多期望。
為了舉例說明以作者和讀者的角度去仔細考慮經文文本,我們來看看歷代志下33:1-20記載瑪拿西的統治。我們研究這段經文的時候,最有利的是我們可以來比較列王記下21:1-18對瑪拿西統治的記載。實際上,聖靈帶領歷代志的作者借用列王記下21章的內容,重新改寫、取捨和增加,這些方面對文學性分析法是至關緊要的。讓我們先看看列王記下的記載。
列王記下21章分成5個對稱的部分:首先,第1節,瑪拿西開始作王;第二,2-9節,瑪拿西犯拜偶像的罪;第三,10-15節,先知譴責瑪拿西;第四,16節,瑪拿西其他的暴力罪行;第五,17-18節,瑪拿西統治的結束。
這個大綱顯示,列王記下21章,對瑪拿西刻畫自始至終都是邪惡的。開始介紹他是個大罪人,故事的第二部分詳細說明他敬拜偶像,他用偶像玷污聖殿,帶領百姓行惡,要比周圍的迦南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敘述的第三部分,總述神的先知極其可怕地譴責瑪拿西。根據這幾節經文,瑪拿西的罪最終導致耶路撒冷的被毀和他的百姓被擄到外幫。記述的第四部分,提到瑪拿西使耶路撒冷也充滿了無辜人的血。最後第五部分,記載瑪拿西的死和埋葬。列王記下21章顯示,在瑪拿西的人生中沒有表現出什麼被救贖的特徵。
讓我們現在來看看歷代志下33章對瑪拿西統治的記載。此記載與列王記下21章的沒有矛盾,但卻是很不一樣。歷代志下33:1-20節,也分成5個主要部分:首先,第1節,瑪拿西開始作王,主要是直接引用列王記下;第二,2-9節,敘述瑪拿西敬拜偶像,和列王記下21:1-9只是略微有所不同。至此,歷代志下的記載基本類似與列王記下的記載。兩卷書都把瑪拿西介紹為大罪人。
但是,歷代志下33章第三、第四和第五部分的記載和列王記下的記載就有很大不一樣。第三部分,10-13節,歷代志的作者,沒有選擇像列王記下記載先知的預言,說猶大將來會被擄到外幫。相反,作者記載說,在他的有生之年瑪拿西本人要被擄到巴比倫。然而在被擄之地,瑪拿西認罪悔改,得到饒恕。接著,在第4部分,14-17節,沒有提到瑪拿西的暴力罪行,作者卻記載瑪拿西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聖城,在聖殿恢復對神應有的敬拜。最後,歷代志下33:18-20節,瑪拿西的統治結束,也擴展了列王記下的敘述,提到了另一處瑪拿西悔改禱告的事實。
通過和列王記下做比較,歷代志作者的記載就更加的正面。兩者都記述了瑪拿西可怕的罪行。列王記下記載了先知的譴責和瑪拿西對耶路撒冷居民的暴行。但是歷代志的作者略去了列王記記載的這部分故事。相反地,歷代志的作者增加了瑪拿西被擄到外族,悔改,被饒恕的記載。他也增加了瑪拿西返回耶路撒冷,修復聖城和聖殿。最後,雖然兩者都以記載了瑪拿西的死為結束,歷代志下增加了瑪拿西悔改的提示。因此,一句話,列王記下展現的瑪拿西是一個頑固的罪人,但是歷代志下所展現的是一個悔改的罪人。
考慮到列王記下和歷代志下這兩個類似記載的比較,我們必需問另外一個文學問題,為什麼這兩個記載如此不同?為什麼他們對瑪拿西的生活表現出如此不同的觀點?總而言之,這種不同只能解釋為列王記和歷代志的作者不同,寫作的對象也不同,每一位作者有他自己的目的來描述瑪拿西統治。
後面的課程我們會學習到,列王記作者的記載主要是解釋被擄到巴比倫,為什麼耶路撒冷被毀,以及為什麼他們會被驅逐出應許之地。他的答案就是瑪拿西的罪帶來了整個國家的懲罰。但是,就如我們所看到的,歷代志作者的情形就不一樣,他在被擄後記載歷史,試圖激發復興回歸的群體努力向前,忠心地服事神。
因此,歷代志作者略去、增加了一些有關瑪拿西的真實情形,來配合他的目的。他這樣作是透過揭示瑪拿西人生的細節,來比較當時他同時代的以色列讀者的人生細節。瑪拿西犯極大的罪,他們也犯極大的罪。瑪拿西曾被擄到巴比倫,他們也曾被擄到巴比倫。瑪拿西曾經認罪悔改,被神饒恕,他們也是這樣。最重要的是,一旦瑪拿西返回,他就重新修了建耶路撒冷城,恢復了應有的敬拜。這對作者當時的寫作對像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他們願意以瑪拿西為榜樣,在耶路撒冷城修建和恢復對神應有的敬拜嗎?歷代志作者的主要觀點是,如果那個導致了猶大國被擄的國王,在他回歸國土後,都能夠重建和復興王國,那麼,作者寫作的對象們也應該能作同樣的事。
這個簡單的對歷代志下33章記載有關瑪拿西統治的文學性分析,可以說明舊約文學如何傳達權威性信息的欣賞價值。我們考量了書卷的作者、寫作的對象、以及舊約文本的文學特性,我們就能夠更加明白舊約正典每一部分主要的寫作目的。瞭解這些目的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舊約的權威信息,這些信息不單是寫給起初的讀者,也是寫給今天的我們。
本課,我們探討了舊約是一本充滿權威的書,是一本神的百姓面臨各種境況時,用來引領他們的正典經卷。我們已經看到神的百姓如何以三種方式來順服在舊約正典的權柄之下。當把舊約作為一面鏡子來進行主題式分析時,我們瞭解到舊約經文各個主題的重要意義,包括次要主題,都回答了我們生活裡面的所出現的問題;在把聖經作為一扇窗口進行歷史性分析時,我們又瞭解到舊約所記載歷史事件的重大意義;當把聖經作為一幅圖畫進行文學性分析時 ,我們瞭解到如何看出舊約經文有計劃地,要對神的百姓產生的關鍵性影響或意義。
當我們繼續研讀舊約縱覽這個系列的時候,我們會不斷來回重複這三種方法。從這三個有益的觀點來探討舊約,不僅幫助我們理解舊約聖經怎樣在過去引領神的百姓,同時也幫助我們明白,即便是在今天,舊約從很多方面都是引領我們人生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