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IIIM神學教育資源中心
IIIM神學教育資源中心創建於1997年,是一個非營利的基督教機構,致力於「聖道教育,面向全球,免費提供」的使命。 為要滿足當今全球不斷增長的基督徒領袖培訓的需要,我們製作和發行了這套純正的、基於聖經的神學教程,主要面向那些沒有可能通過其它渠道接觸培訓材料的基督徒領袖。通過建立捐賑網絡,IIIM已經有了一套低成本培訓全球基督教傳道人和領袖的方法,採用方便使用的多媒體神學教程,現已有五種語言(英文、西班牙文、俄文、中文和阿拉伯文)。所有的課程都是在本機構寫作,設計和製作,其形式和質量上與本機構於2009年美國歷史頻道(History Channelc)在使用動畫和教育 專項上獲得傑出視頻「泰利獎」的兩個作品十分類似。我們的材料採用多種渠道傳遞,包括DVD,文字印刷,網絡視頻,衛星電視,電台和電視。
有關於本事工更多的信息,及其如何參與在其中,敬請登陸我們的網站www.thirdmill.org.
目錄
你有沒有注意到,新聞消息對我們生活有多麼的重要? 我們從周圍世界得到的各種信息都在影響著我們的觀點、價值、計劃,及其我們生活的其它許多方面。有時候消息事件重要到一個地步,它們導致了我們整個世界觀的改變。
其實,我們停下思想這個問題時,聖經本身好比一種真實消息的特寫。它記錄了貫穿歷史與上帝百姓相關的、各種好的和壞的消息。每當我們研讀這些敘述時,它們就在很多方面影響改變了我們。
但毫無疑問,聖經可以告訴我們的最好消息,就是我們簡單稱之為「好消息」或「福音」的一系列的報道。它們是對我們主和救主耶穌基督的位格和作為的記敘,此記述改變了我們的生命 。
這是我們「福音書」系列的第一課。在這個系列裡我們要探索由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所寫,關於耶穌基督生平和事奉的聖經書卷。在題為「福音書介紹」的這一課中,我們要對這些書卷有一個基本的定位取向,幫助我們更清楚認識它們,更完備地把它們應用到我們今天的生活當中。
在我們的「福音書介紹」中,我們要觸及四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第一,我們要按照它們的文學特徵來看這幾卷福音書。第二,我們要看看它們 在教會中的地位。第三,我們要思想福音書之間的一致性。第四,我們要探索使它們彼此分別的差異性。讓我們首先來看這些福音書的文學特徵。
通常我們讀文學作品時,我們會對所讀文學作品的文體類別有些基本認識,這將指導我們如何解讀它和面對它。例如,若是你在讀一本歷史性小說,你不會期待它是合乎事實的歷史記載,那樣你就不會被誤導。若是你在讀一本短篇小說集,你知道它不是一本連載故事,你絕不會那樣來讀它。我們的確需要對我們所讀作品的文體類別有大致的認識,明白不同文學題材特有的手法慣例。〔理查德·鮑克漢姆博士〕
我們要從兩個視角來探索福音書的文學特徵。首先,我們要看福音書的文學體裁,它們總體的文學特徵。第二,我們要討論它們的歷史可靠性。讓我們首先來看四福音的 文學體裁。
文學體裁
一般來講,文學體裁就是文學的類別或類型。基本來說,文學體裁是按照它們的文學形式和功能而彼此區別的。例如它們的敘述風格,或者它們對比喻性用語的使用。
聖經包含了許多不同的文學體裁。例如有 歷史敘述,好像舊約聖經中關於大衛的故事。另外一種文學體裁是詩歌,好像詩篇。書信是另外一種文學體裁,還有其它種類,比如預言等等的種類。每一種文學體裁都有它自己的常規,它自己的溝通方式。這就是我們之所以要認識福音書的文學體裁的重要原因。如果我們首先明白它們如何地教導,我們就更容易明白它們在教導什麼。
要明白福音書是如何與人溝通,我們打算分三步來認識和描述它們的文學體裁。第一,我們要作一些普遍的陳述,指出福音書是歷史敘述的類別。第二,我們要把它們和一種具體的歷史敘述,就是希臘—羅馬傳記作比較。第三,我們要把福音書和聖經歷史敘述,比如舊約聖經中的歷史書作比較。讓我們首先從歷史敘述這個廣泛類別開始。
歷史敘述
歷史敘述講述的是活在過去之人的故事,關注發生在他們那個年代的作為和事件。在基本的層面上,福音書是歷史敘述,因為它們記載了耶穌基督的生平和事奉。
大量的聖經書卷和福音書都刻意用敘述體寫成,原因在於我們是愛講故事的人。當我們沉浸在偉大的故事中時,我們會很自然的投入,不光是頭腦,還包括我們的內心,甚至我們的身體感官。同時,故事也能使我們透過他人的經歷體嘗人生。這就是為何故事能有如此大感染力的原因。因此,當福音以其特有的文學體裁,敘事體的方式向我們迎面走來時,不僅能讓我們學習有關耶穌的真理,而且能直接個體的經歷到祂,看到上帝的國——天國大能的臨到;不只是聽到天國的宣告,還看到耶穌的憐憫,耶穌愛卑微的人,好像身臨其境地聽祂在講故事,確實活出故事中那種阻擋驕傲之人,賜恩給謙卑之人的景象。福音書採用的故事和文學體裁也使得我們能夠跟隨耶穌的腳蹤行,正如當年的門徒那樣。……以敘事形式向我們講述故事,也使得我們能按此方式跟隨耶穌。我們自己可以與故事中人物的失敗和成功緊密相連,尋求在我們自己的人生故事中忠實地為主而活。〔約拿單·潘寧頓博士〕
在古代世界的世俗作品中,典型來說,歷史敘述是按三大部分發展的。敘述的開始介紹人物,樹立起人物要達到的一個目標。 中段常常引出人物要成功實現目標就要克服的挑戰或障礙。結束是事件記敘的終結。它通常表明人物是怎樣實現或沒有實現他們的目標的。
福音書依照了這同樣的基本大綱。每一捲開始都是介紹耶穌是故事的主人公,描述他通過建立上帝的國度達成救恩的目標。每一卷福音書都繼續表明對耶穌權柄和工作的挑戰。每一卷結尾的時候都描寫了耶穌在地上事奉的結果。因為這些類似之處,幾乎所有人都同意 歷史敘述是福音書總體的文學體裁。
希臘-羅馬傳記
在歷史敘述這個更大類別之內,一些解經家提出福音書屬於一個更小的敘述組別,即人所說的希臘—羅馬傳記類型。
我們要分兩步來看福音書和希臘—羅馬傳記之間的這些比較。首先我們要看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其次我們要看它們的一些差別所在。讓我們從它們的相似之處開始。
相似之處
古代的傳記詳細記述了偉大領袖的生平。希臘—羅馬傳記儘管包括了很多不同的人物和故事,但它們描述這些人物和故事,為的是要凸顯身為主人公的領袖。它們為領袖的思想辯護,讓一代接一代的人永遠記住他的作為。在這些方面福音書和古代的傳記相似。
在這些事實當中,我們看到它們與一些古代傳記的對應之處,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包括了對耶穌降生的敘述,所有四福音書都詳細描寫了耶穌的死,。福音書追溯耶穌生平的事件時,也依照了古代傳記的常規。和其他古代傳記作家一樣,福音書的作者用不同的方式安排敘述在耶穌降生和受死之間的事件。有時他們按年代排列。有時他們按照主題把事情集中起來。有時他們甚至根據地理因素排列這些事件。
是的,我認為意識到這一點十分重要。首先,我們都該意識到,福音書基本上是按著時間順序構成的。例如,它們大都先講到施洗約翰的受洗,接著,你才看到耶穌的受洗,然後,是耶穌的事奉,最後,才是耶穌的被捕,祂的受審,祂被釘十字架和復活等。因此,從整體的角度來看,它是根據時間順序寫成的。但是同時,如果你比較兩本福音書,你會發現在某些地方,事件或是話語會以不同的次序出現。只有我們認為福音書刻意或宣稱自己在每一個角度上都是要給出精準的時間次序,我才會覺得這會是個問題。然而,實際上多數的作者和大多數敘事體,許可作者不必一定要按著時間順序來編排他的素材。例如,我們經常看到邏輯性的次序,或者我們看到按著某一主題組合在一起內容。……其實早期的基督徒,例如尤西比烏,這位第四世紀初葉的基督教歷史學家和主教,就注意到福音書中的次序不同是一個被人們普遍瞭解的事情,而且當時的讀者們根本就不會對此感到有什麼困擾,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認為作者們的寫作會刻意嚴格地遵循時間上的順序。 〔大衛·瑞德林斯博士〕
希臘—羅馬傳記的另外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它們講述過去發生的事件,把它們當作歷史的現實,以致過去是與現在有差別的。傳記聚焦在記載具體的、歷史性的個人,所具有獨特的、不可重複的生平與貢獻。
總的來講,古代的傳記作家努力調查和保存準確的口頭和書面記錄。請看由受人尊重的傳記作家,普魯塔克( Plutarch)提供的一個例子。此人生活的年代大約是從主後46年到120年。普魯塔克是一位世俗的希臘歷史學家,他寫作的年代是主後70年前後,大約與福音書成書是在同一時期。他在他的著作《西塞羅傳》中一開始是講述西塞羅父母的背景,但承認關於西塞羅的父親,其資料具有局限性。
人常說西塞羅的母親哈維婭既出生於名門,也過著悠遊的生活;但關於他的父親,除了極端的事情,卻什麼都沒有記載。儘管一些人認為他是一位蒸洗工的兒子,學習這門手藝,其他人卻把他家族的起源追溯回到圖魯斯·阿提烏斯,此人是沃爾斯奇人的一位傑出君王,與羅馬人開戰,受人敬仰。
關於西塞羅的父母,普魯塔克謹慎地把事實與推測分開,這表明至少一些古代的傳記作家是關注歷史的細節,對精確性感興趣。福音書有證據表明,它們的記載在謹慎方面絲毫不遜於普魯塔克。
一般來講,說福音書是在傳記文學在希臘—羅馬世界廣受歡迎的年代寫成的歷史敘述,這是很有道理的。這種廣泛的對傳記的開放接受,是很有可能鼓勵了福音書作者去完成他們的任務,使他們採納了這些傳記的一些形式上的常規筆法。
但儘管福音書和希臘—羅馬傳記之間存在著類似之處,但它們也有顯著的差別。
差別
儘管我們可以提到幾種差別,但我們只會集中來看三樣。第一,福音書在它們針對的讀者方面與希臘—羅馬傳記不同。
古代的傳記通常是寫給廣泛的讀者,而福音書則是寫給相對專門的初期基督教會的讀者。儘管它們表現出傳記的某些特徵,但在根本上它們是為了在教會內部作信仰方面的用途。從福音書是多麼迅速被用在教會固定的教導和敬拜中,我們可以證實它們具備有這種專門目的。
第二,福音書在它們的強調方面與傳記有所不同。希臘—羅馬傳記典型來說是強調它們主人公的個人素質,鼓勵其他人傚法他們的生活和為人。儘管在很多方面耶穌的生活是我們的榜樣,但福音書有一種明顯不同的聚焦點。它們強調耶穌的獨特之處。它們聚焦在這個事實之上,就是他是將上帝顯明出來,救贖他的百姓,而這是其他人所不能做到的。這就是福音書的記敘為何用如此大的篇幅來描寫耶穌生命的最後一周,即受難周的原因。
第三,福音書和古代傳記表現的是不同的文化。傳記表明的是希臘—羅馬的喜好、價值和生活方式。福音書是更大大受到猶太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受舊約聖經的影響。即使在路加福音,這本最受希臘文化和思想影響的福音書中,情況也是如此。
結論就是,福音書和希臘—羅馬傳記有一些顯著的相似之處。這些相似之處可以發出一些亮光,讓人明白福音書的含義。但鑒於它們之間顯著的差別,很清楚福音書並不能簡單歸屬於希臘—羅馬傳記文學體裁的範疇。
我們已經從一般歷史敘述和希臘—羅馬傳記的方面看了福音書,現在我們準備把它們和聖經歷史敘述這種文學體裁作一個比較。
聖經歷史敘述
福音書與典型的歷史敘述相似,甚至與希臘—羅馬傳記相似,但它們與舊約聖經歷史敘述最相似。這不應當令我們驚奇。畢竟舊約聖經敘述是福音書作者擁有的聖經的一部分,從每一位福音書作者多次引用舊約聖經來看,我們可以肯定他們熟悉舊約聖經—很有可能比今天大多數基督徒是熟悉得多。他們對舊約聖經的熟悉影響了他們如何來完成他們的任務。
而且福音書作者和舊約聖經歷史敘述的作者都是為著一個類似的目的寫作,就是解釋和捍衛上帝與他百姓所立的聖約。例如出埃及記1到19章的歷史敘述為出埃及記20到24章的摩西之約提供了歷史基礎。
比如,在出埃及記24章8節這樣的經文裡,這樣的目的是很明顯的,當中我們看到這敘述:
摩西將血灑在百姓身上,說:「你看,這是立約的血,是耶和華按這一切話與你們立約的憑據。」(出埃及記24章8節)
其它的聖經敘述,如約書亞記1到23章,為約書亞記24章的聖約更新提供了基礎。士師記和撒母耳記上的敘述是撒母耳記下第7章的大衛之約的歷史基礎。類似地,福音書為耶穌建立的新約提供了歷史根基。
請聽路加在路加福音22章20節的敘述是怎樣反映出我們剛剛讀過的出埃及記24章第8節的記敘的:
飯後(耶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路加福音22章20節)
概括說來,我們把福音書和其它已知的文學體裁作比較時,它們與聖經歷史敘述最相似。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在每一個方面都與聖經歷史敘述完全一樣。畢竟它們確實借用了希臘—羅馬傳記的一些特徵。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福音書是一種新型的聖經歷史敘述。 所以我們讀福音書時,把福音書首要看作是聖經歷史敘述,這對我們會有幫助。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它們集中在耶穌身上的傳記式的重點,按照其他人物與他的關係來解釋這些人物。
在探索了福音書的文學體裁之後,我們準備來看福音書作為對耶穌的歷史敘述,它們的可靠性這個問題。
可靠性
貫穿歷史,可靠的歷史學家和不可靠的歷史學家之間,可靠的資料來源和不可靠的資料來源之間始終存在著分別。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四福音書的作者們所作的關於耶穌生平的記載,究竟是可靠還是不可靠?儘管我們今天的標準和他們依照的標準並非完全一樣,但有大量的證據表明,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擁有資料來源和動機,來書寫關於耶穌的可靠記敘。
雖然我們有無數的方法可以證明福音書是對耶穌生平可靠的歷史記載,但我們只要集中注意力來看六個證據。
途徑
第一,福音書作者有途徑得到關於他們記載事件的記錄。就像今天一樣,古時的世人期望可靠的歷史學家可以有途徑得到與他們記載的題目相關的許多事實。
請再來看羅馬歷史學家普魯塔克。他在《笛摩昔尼斯生平》一開頭的地方說明了一般文化對歷史學家的治學要求:
若任何人決定要寫一本歷史書……首先和超過一切最要緊的……就是擁有大量各種各樣的書,並且……..他自己要傾聽和瞭解那些逃過作家的筆端,更忠實地保存在人們記憶中的事實,免得他的作品在許多事上有所不足。
正如我們這裡看到的,普魯塔克堅信一位可靠的歷史學家需要有獲得可靠資料來源的途徑。他非常重視仔細敘述一切可以得到的資料來源,包括書面的記敘和口傳的敘述。
每一位福音書作者,如果不是耶穌生平的目擊證人,就是與耶穌生平的目擊證人有直接聯繫。因為馬太和約翰是耶穌的門徒,對於他們記載的許多事件,他們是身處現場。馬可是彼得的親密同伴,直接受教於他。而路加則是與保羅一起旅行,為他寫的福音書尋找可靠的目擊證人。 請聽路加在路加福音1章1到3節是怎樣說的:
有好些人提筆作書,述說在我們中間所成就的事,是照傳道的人,從起初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路加在路加福音1章1-3節)
公正
其次,我們在福音書高度的公正中,也可以看到它們的歷史可靠性。古時對好的傳記作品的標準,要求歷史學家在記載歷史時公正誠實。人期望他們報告全範圍的細節,包括那些對所描述的信息不一定是有利的細節。
在這一方面,很突出的就是福音書作者如此經常描述耶穌門徒的失敗。就馬太和約翰而言,這意味著描述他們自己個人的失敗。如果一些釋經家是對的話,那個在馬可福音14章51到52節中那從客西馬尼園赤身逃走的少年人,就是馬可本人,那麼,馬可也描述了他自己的缺點。毫無例外,所有福音書的作者都揭露了耶穌的門徒作為一個整體他們的失敗,承認他們初期教會運動的領袖遠非完人。
只舉一個例子,馬可福音 6 章51和52節記載了門徒不明白耶穌行神跡給5000人吃飽的事:
他們心裡十分驚奇,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那分餅的事,心裡還是愚頑。(馬可福音 6 章51-52節)
福音書作者一次又一次記載了耶穌門徒的誤解和道德方面的失敗。但如果提到這些失敗,這有可能削弱教會領袖的權柄和可敬程度,那麼福音書作者為什麼還要記載這些事呢?
許多讀者對描寫門徒們失敗的事實大為不解,為他們在福音書中的認知遲鈍感到難堪。請允許我這麼說,這其實在表明福音傳統的可靠性:我們傳福音的人其實已經得到了主的預備,包括那些使得最早期教會領袖們看上去不夠光彩的事,至少是不那麼好的事。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正是見證了我們福音書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大衛·鮑烏爾博士〕
我的看法是這樣,門徒們在他們個人故事中表現得很差勁,這正是福音書真實性最強有力的論據。比方,若是你讀古代巴比倫,亞述,或者羅馬帝國的列王歷史,它們講得都是從勝利走向勝利,輝煌,輝煌,再輝煌,請來看我光輝燦爛的豐功偉績。然而,當我們今天回溯歷史,卻看到實際上的事實並非那樣。我們回望和思考門徒們的人生時,你知道,他們實際上就是這樣的。試想一下這點:哪有這麼愚蠢的人去編造一個這樣的宗教,說他們的大英雄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要知道這是煽動和違背羅馬政權的證明和結局,而當時是羅馬人在統治;同時也是指控猶太人謀殺的明證,而這些人正是當時他們福音書的主要讀者群。你絕不會編造者這樣的事情,除非它的確真實地發生過。〔但·多瑞奧尼博士〕
證實
第三,我們對福音書作者可靠的信心,因著其他歷史資料來源的證實而得到增強。羅馬和猶太人的歷史學家都證實了福音書敘述的幾個宣稱,就連現代考古學也已經找到證據,證明他們的記載是真實的。
例如,像小普林尼、斯維都尼亞、塔西陀和阿非加納斯這樣的希臘—羅馬歷史學家,都提到了耶穌生平的一些基本資料,被釘十字架而死,以及持久性的影響力。
我們有第一世紀猶太曆史學家約瑟夫,他記載了在羅馬統治下的猶太人歷史,在裡面他提到耶穌和一群跟隨祂的人。我們還有第一世紀的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他和約瑟夫是同時代的人,他記載了耶穌和他的跟隨者們。甚至猶太人的塔木德裡面都提到了耶穌的真實存在。〔司蒂文·蘇拉卡斯博士〕
我認為有一種普遍的方法,讓我們在思考福音書的可靠性方面,處在了一個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有利的地位,我們現在比五十年前對第一世紀猶太巴勒斯坦的認識,大大推進了許多。通過像死海古卷這類文獻的發現,通過對我們已經擁有的那個時期猶太文獻的更多研究,藉著考古學進展,我們確實瞭解的更多。聖地考古學以持續不斷步伐,有新的發現。因此,我們對耶穌當年事奉發生的確實情形,就有了大量的認識。從而我們可以從許多不同方面,來探求福音書裡的事情是否合乎情理的與這些背景情形吻合。比如,在那個特定的背景下,把耶穌視為猶太教師究竟合宜嗎?我認為總體而言,我們可以說這是與那時的背景相當吻合的。而且如果我們意識到,在主後66-70年猶太人反抗起義之後,猶太巴勒斯坦當然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那麼我們用來測試福音書是否與當時確定情形吻合的這個特定時期,其實是一個有限的時段,而不能簡單地使用猶太人反抗起義之後的歷史情形作對比。我們不應該期待福音書裡的所有素材,都要與我們瞭解的第一世紀早期猶太教的情形相關吻合。〔理查德·鮑克漢姆博士〕
訓練
相信福音書記敘可靠的第四個原因,就是耶穌門徒接受的訓練應當教導他們怎樣保存對他話語和作為的準確記載。
在猶太人的文化當中,作門徒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生活方式。事實上,門徒的希伯來文是talmid,意思是學生,學習者。具體來說,一位門徒就是某一位智者或拉比的學生。而且,在耶穌當時的猶太人文化中,向拉比學習的其中一種關鍵操練就是記憶。作他門徒的其中一項責任就是學習他們老師的話語和智慧。 請聽耶穌在路加福音6章40節對他的門徒說的話:
學生不能高過先生,凡學成了的不過和先生一樣。(路加福音6章40節)
耶穌是指所有跟從他的人都要學習,按照他的教導和作為塑造他們的生命。
與耶穌最親密的十二門徒具有極大的責任,要學習耶穌的教導,而其他許多向耶穌學習的人也是一樣把他極多的教訓存在記憶當中。
神學方面的確信
第五,我們絕不可低估了這個事實,就是福音書作者具有強烈的神學的確信,這種確信強調記錄需要是真實可靠的。例如使徒在約翰福音20章31節寫了這番話:
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約翰福音20章31節)
在這一段經文中,約翰說得清清楚楚,人只有認識和接受關於耶穌的真理,他們才可以接受這上帝恩賜的生命。
馬太類似地在他寫的福音書的28章19和20節記載了耶穌說的這番話: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馬太福音28章19-20節)
在這裡馬太說耶穌的門徒有責任把耶穌命令他們的每一件事教導人。他們作為真正跟從耶穌的人,是不能忽略真實記錄他所言所行的需要。
福音書作者記錄耶穌生平的事件,並不只是因為它們具有歷史價值的緣故。相反,他們知道相信耶穌遠不止是瞭解關於他的歷史事實。但他們也清楚,真實的信心是不可能建立在虛假或有誤的歷史記載之上的。他們既清楚有準確地表明了耶穌的 所言與所行,因為他們希望他們的讀者相信那位真正的耶穌,歷史上的耶穌。
聖靈
第六,和所有聖經書卷的作者一樣,上帝沒有任憑福音書的作者自己來寫他們對耶穌言行的記載。聖靈帶領了他們來做這件工作。
聖經的默示是極其重要的教義,因為這給了所有聖經書卷一位終極的作者。因此,當我們考察福音書時,我們看到四位不同的作者,給了我們有關耶穌的四重視角,我們當然需要懂得這些視角,但是更要意識到正是聖靈默示了所有的福音書。為此他們會有十分不同的神學目的,起初書寫的不同讀者,和他們自身的背景和與耶穌的經歷,儘管基於人類作者我們有著多元性,但是,在它們中間我們卻享有那美妙的合一性。……聖靈對於聖經的默示當然不會抹殺人類的因素,或是人類作品的成分,但卻意味著這些人類作者的貢獻,恰恰正是上帝原本的計劃,就要透過這些人來達成。〔埃瑞克·索尼斯博士〕
請聽耶穌在約翰福音14章25和26節說的話:
我還與你們同住的時候,已將這些話對你們說了。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 (約翰福音14章25-26節)
不管耶穌的門徒記性有多麼好,他們都不能掌握一切的事情。這就是耶穌應許並差遣聖靈到他的門徒這裡來的原因。聖靈使他們想起歷世歷代的教會需要知道的關於耶穌所言所行的事。約翰在他寫的福音書的21章25節中寫道:
耶穌所行的事,還有許多,若是一一的都寫出來,我想所寫的書,就是世界也容不下去了。(約翰福音21章25節)
很有意思的是,當你和人們談論起耶穌的身份時,你若問他們誰是耶穌,有人會說他是一個猶太拉比,是教師,或者,有人會宣稱如果你來考察世界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人對耶穌有不同的看法。然而,在上帝的智慧裡,上帝透過聖靈對其見證人的引導,用四本彼此互補記錄寫下了受托的信仰內涵,這就是我們現有的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福音,因此透過作者們親身經歷的或是他的第一手素材,我們確實有著一套在聖靈保守下見證人的見證記載,作為一個有權威的歷史標準。因此,如果任何人說,噢耶穌說過這話,或耶穌做了這事,或耶穌沒有行過這事等等,我們在這裡已有成文的,無法否認的記載,我們可以回到上帝已經給我們的信仰試金石。〔羅伯德·普拉莫博士〕
我們已經講了福音書的文學特徵,我們就準備來看它們在教會中的地位,即它們是權威的書面經文。我們要思想福音書的寫作成書,以及它們作為上帝話語的真實性,以此來瞭解它們在教會中的地位。讓我們首先來看它們的寫作成書。
寫作成書
我們講到福音書的寫作成書時,我們想到的是它們是怎樣寫成的。它們的作者是誰?他們為什麼要寫這些書卷?他們是怎樣寫成這些書卷的?像這些的問題是基督徒非常需要瞭解的,因為有數不清的解經家已經是聚焦它們成書的人為過程,以此削弱這些書卷從上帝而來的權威。但是好消息就是,認真的考證使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福音書不僅是人類作者的作品,它們無疑也必是上帝的話語。
我們要看與福音書的寫作成書相關的三件事。首先我們要探索不同的福音書敘述之間的相似之處。第二,我們要察看一些人提出來解釋這些相似之處的寫作理論。第三,我們要就我們應該對這些理論持有的確信度作一些評論。讓我們首先來看福音書之間的相似之處。
相似之處
儘管是分別成書,但馬太,馬可和路加所寫的福音記敘常被分成一類,被稱為對觀福音書。對觀這個詞就是一起看的意思,被用來描述這些福音書,因為它們主要是涵括同樣的材料。它們包括很多對耶穌言行的相同敘述。它們記載耶穌說的同一段話時,常常使用一模一樣的用詞。
例如我們看耶穌對一位癱子的醫治。在馬太福音9章6節,我們看到對主的話語和作為的這樣敘述:
「但要叫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就對癱子說:「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馬太福音9章6節)
現在來看馬可福音2章10和11節:
「但要叫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就對癱子說:「我吩咐你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馬可福音2章10-11節)
再一次,在路加福音5章24節,我們看到這句話:
「但要叫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就對癱子說:「我吩咐你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路加福音5章24節)
在這個例子裡,我們看到每一卷對觀福音書都包含了對同一個神跡故事的幾乎字字相同的記敘。至少在三卷對觀福音書的其中兩卷中,出現的其他對應故事包括:醫治一位大麻風患者,在迦百農趕鬼,醫治彼得的岳母,平靜海浪,使睚魯死去的女兒復活,賦予十二門徒權柄,耶穌在水面行走,治好一個人枯萎的手,用幾塊餅和幾條魚給五千人吃飽,以及耶穌登山變相。
三本福音書,馬太、馬可和路加,通常被稱為是符類或對觀福音書,因為它們在某種含義上,實際是從類似的角度和視野,來表述這些真實發生的人與事。因此,有時給人印象是,或許它們有點多餘?為何我們需要三本類似的書?難道一本不夠嗎?嗯?其實如果我們失去三本對觀福音書中的任何一本,都是悲哀的事,因為它們實際上都從稍微不同的側重點提供各自獨特的貢獻,很有價值來比較它們之間的這些差異。根據馬可的福音要比其他福音書更具有鮮艷的色彩,比方,實際上它對一些故事的講述要更為詳細,儘管這是本最短的福音書,但它講到的故事卻較長。而馬太在更長篇幅中卻都將這些故事壓縮簡化了,因為他力圖包括更多的內容在他寫的福音書裡。尤其馬太記錄了耶穌的大段教導,而在馬可寫的福音書裡,卻奇怪的省略了耶穌的大多數教導。從而馬太的筆下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具有權柄、教導性的耶穌,因此,如果你想要瞭解耶穌教導的濃縮概要,馬太福音就十分合適。但是,路加福音給我們什麼呢?其實,路加給了我們更多的一些教導,路加尤其給我們比馬太更多的耶穌講的比喻,他也還給我們更多耶穌人性的畫像,一個接觸各種類型的人物,一位涉足廣泛,慈愛,眷顧人類的耶穌。有人認為路加不光是一位醫生,他也是一位相當深刻的心理學家,他能夠準確傳遞人類的不同情感。因此,我認為在這三本福音書裡,我們獲得了三種非常珍貴,十分不同的記錄,值得我們看重它們中間的每一本。〔彼得·瓦爾科爾博士〕
我認為我們之所以會有三本基本同樣的福音書來記載耶穌的生平的根本原因,就在於耶穌其人的豐富和美妙實在難以用一本記載來述說和展現。因此,當我們思想上帝在此的用意時,就知道沒有哪一位作者能夠為我們窮盡的展示出耶穌所成就的,耶穌所說的和耶穌所作的深刻的豐富含義。另外,我還想補充一點的,就是我們應當對這三本符類福音書差異有敏銳感。沒錯,它們基本上十分一致,但是,每一本福音書都有其各自的特點和色彩。因此,一方面它們都在向我們講述著耶穌作了什麼,他成就了什麼的基本故事;同時,另一方面,不同的福音書也向我們展示出耶穌的不同層面。因此,這就有點像萬花筒的情形,所有的事情都在萬花筒裡,但是,當你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的時候,你就看到耶穌其人的不同寫真。因此,我們認識到上帝的智慧,聖靈默示給我們的耶穌有多重層面。〔湯姆·史瑞納博士〕
與對觀福音書形成對比的是,約翰寫的福音書中大部分的材料是獨有的。儘管約翰也記載了耶穌在水面上行走和餵飽五千人,但他包括了許多事件,是對觀福音書中沒有記載的。例如,只有約翰記載了耶穌變水為酒,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交談,以及耶穌使拉撒路從死裡復活。
但儘管耶穌事奉與生平的故事在四本福音書中各有不同,但所有四卷福音書都見證了耶穌受洗,耶穌與他的門徒最後的晚餐,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死,以及耶穌從死裡復活。
福音書之間的類似之處和不同地方導致人提出很多彼此對立的解釋。所以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福音書的寫作理論。.
寫作理論
因為對觀福音書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學者們發展出許多關於它們寫作成書歷史的理論。這些理論常常是相當複雜的,我們一開始研究這些理論時,這可能讓人感到糊塗。我們可以這樣概括那些最流行的理論:大多數的解經家相信馬可福音是首先成書的,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使用了馬可福音的材料,可能還使用了其他來源的材料。但還有一些解經家相信馬太福音是首先成書的,馬可福音使用了馬太福音的材料,路加福音使用了馬太福音和馬馬可福音的材料。還有其他人相信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是基於我們不再擁有的特定來源,而馬可福音則使用了這兩卷福音書的材料。因此你可以看到,就連比較這些理論的基本特點都會讓人覺得有一點混亂。
與之相對的是,約翰福音的寫作成書是相當簡單。大多數的解經家認同,他是在第一世紀將近結束時寫作,熟悉至少一卷,可能熟悉所有的對觀福音書敘述。有時人們認為他避免複述很多他知道對觀福音書已經提到的材料,選擇提供對他事奉的人群最密切相關的額外信息。
理解了這些寫作理論之後,就讓我們來談一談我們對理論應該持有的確信度。
確信度
我們一開始就應該看到,聖經作者經常使用口頭和書面的傳統 — 這並不破壞他們所受的默示或權威。所以相信福音書作者中有任何一位依靠從前的來源材料,這在原則上並無問題。正如路加在路加福音1章1到3節所寫的:
有好些人提筆作書,述說在我們中間所成就的事,是照傳道的人,從起初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路加福音1章1-3節)
所有其他福音書作者看來都有得到類似資料來源的途徑,儘管他們不像路加那樣公開提到這一點。如果我們認同大多數解經家的觀點,即馬可首先寫作成書,他沒有任何之前寫成的福音書作參考,而幾乎肯定是使用了口傳的傳統,至少從他的好友彼得那裡得到這些傳統。路加和馬太很有可能使用馬可福音作為樣板。除了這一點,馬太和約翰有他們自己對耶穌生平和教導的回憶。並且所有四位作者都無誤地受到聖靈的監督,正如我們之前看到的那樣。
概括來說,我們可以大致欣賞關於四福音書各卷之間關係的理論,但我們無需覺得非要明白它們一切錯綜複雜的地方,或者堅信它們當中的任何一種。這些理論給我們得到的就是這種確信,即每一位福音書作者都有能力從多個資料來源獲取信息,組織起對耶穌基督的生平與教導的可靠敘述。當我們看到他們敘述重疊的地方,我們就有機會思想福音書作者不同的視角,不必介它們出現的次序。當我們看到只在其中一本福音書中出現的材料時,我們可以參照那位作者的目的,對此加以研究。
在思想了四本福音書的寫作成書之後,我們準備來講一講福音書的真實性這個問題。
真實性
在教會初期的前幾個世紀,人們對使徒時代的哪些書卷是真正屬於新約聖經持有不同看法。一些初期教會領袖不是吧我們現在的新約聖經裡的所有書卷都承認是聖經正典。其他人相信除了我們現在擁有的27卷書之外,我們還應該加上額外的書卷。
但這些爭論卻沒有涉及到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寫的福音書。這四本福音書 — 只有它們 — 才是總被上帝忠心的教會接納為真實的和具有權威的。
例如,生活在主後185到232年之間的第三世紀教父奧利金,論證說只有我們現在在新約聖經裡擁有的四本福音書才是真實的。
生活在主後263到大約340年之間的教會歷史學家優西比烏引用了奧利金的話。請聽優西比烏在他的著作《教會史》卷六25章中引用奧利金所說的那句話:
四福音書……是天底下上帝的教會唯一無可辯駁的經書。
除此之外,生活在主後130到202年之間的早一個世紀的教父愛任紐,在他的著作《反異端》卷三,7章8段中概括講到一個四重的福音。請看他是怎樣寫道的:
福音書比它們現在的數目更多或更少都是不可能的……向人顯現的他[就是耶穌],已經在四方面賜給我們福音,但這是由同一位聖靈維繫在一起的。
愛任紐說他不曉得有什麼時候,這四本福音書中有任何一本是受人質疑,或者除這四本以外,還有任何別的福音書在教會的敬拜當中使用。
可信賴的作者
初期教會大膽相信這四本福音書,其中至少有三個原因。第一,教會接受這幾卷福音書是真實的,因為它們是由它們題目中提到其姓名的可信賴作者寫成的。
很有可能這四本福音書原來是不帶作者名字的。但也有可能它們第一次發表時,認識它們作者的人們就接受了它們,也許甚至人們寫信散發這些書卷,指出它們的作者是誰。從最早的時候開始,基督教文獻就把這幾卷福音書和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的名字聯繫在一起 — 我們從新約聖經可以得知,這四個人是有好名聲的教會領袖。
使徒的批准
第二,也是因著這些書卷是得到使徒的批准,初期基督徒也就相信這幾本福音書在正典中的地位。
馬太和約翰是使徒,耶穌話語和作為的目擊證人。人認為馬可從彼得那裡得到他的大部分材料,彼得在彼得前書5章13節充滿感情地稱馬可是「我兒子」。就像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路加在路加福音1章1到4節解釋了他的作品是建基在目擊證人的敘述上。
而且優西比烏在他的《教會史》中記載說,使徒約翰在寫他自己的福音書之前,是親自認可了所有其他三本福音書。請聽優西比烏在他著作的卷3,24章是怎樣講到使徒約翰的:
已經提到的三本福音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已經傳到所有人手中,也傳到他自己手中,他們說他接受它們,見證它們的真實性。
教會的見證
第三,所有四本福音書都得到第一世紀教會見證的支持。所有四本福音書成書的時間都有了一定時候,足以讓耶穌生平和事奉的目擊證人可以有時間拒絕或證實它們的敘述。正如實際發生的情況,目擊證人在非常早的時候就把這些福音書接納進入教會,這就證實了它們的真實性。
上帝以祂的聖言見證自己的聲音。但是為了幫助我們的認知,我們可以查驗聖經中涉及的歷史事件,從而我們可以知道它們的確與我們從其它來源得知的歷史事件,有著對應的關係。從更加廣泛的層面上,我們可以查看社會境況,政治氣候,地理狀況,及其其它所有聖經涉及到的廣泛議題,發現它們與經文寫成的歷史時期的情形相互一致,包括福音書書寫成文的第一世紀巴勒斯坦的情形。……當我們查看聖經中特定的歷史事件,和它們所描述的歷史條件和環境時,這就為我們瞭解它們宣稱自身發生的時代提供了一個合理的基礎,同時透過聖靈的見證,我們就獲得一個實在的確信,它們真是上帝的聖言。因此,在早期教會的第一、第二世紀中,我們目前瞭解的福音書,這四本正典的福音書,是被普遍接納視為出自使徒之手或具有使徒權柄,被視為是對耶穌所行、所是、和所言的忠實可靠的見證。〔麥克爾·葛羅道牧師〕
我們有許多的理由相信,福音書的可靠與默示特性,其中我們有許多事實,我們可以說是可靠的事實……或許我可以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見證人用他們的自己生命保證和密封了此見證。你或許會想,也許在這些被逼迫、鞭打、入獄和釘十字架的人群中會有一位說,「其實,你知道嗎,這一切其實只是一個編造的故事而已。」他們可是為他們所說的而死的。當然,我們都知道會有人願意為某些原因而死,甚至也經常會有人因謊言而死。但是,很多因謊言而死的人並不知道那些本是謊言!有少數人會為他們知道的謊言而死,如果這樣能給他們在有生之年,帶來巨大的權力、財富、或名聲的話。可是這些見證人一樣都沒有。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是無名小輩,他們到處逃避,他們十分貧窮,他們成為祭物,他們遭毒打,甚至致死。但是,沒有一個人收回聲明,公開認錯。因此,我們對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有十分的把握。〔但·多瑞奧尼博士〕
現在我們已經看了福音書的文學特徵,看了它們在教會中的地位,我們準備來看所有四卷新約聖經福音書之間的一致性。
我們看福音書之間的一致性時,首先要證實每一卷書都講了關於上帝國度的同一個故事,其次來察看它們對[耶穌]的強調,強調他是把上帝國度帶來的那一位。讓我們首先證實每一卷新約聖經福音書都講述了同一個慣穿一致的故事。
同一個故事
就普遍意義而言,我們可以說在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寫的書、所講的故事就是福音。事實上,這就是這些書卷本身被稱作「福音書」的原因。它們是講述福音故事的書。那麼,到底什麼是福音故事?
希臘文euangelion [εὐαγγέλιον] 這個單詞翻譯為福音,意思就是好消息。所以當聖經講到耶穌的福音時,它是指關於耶穌的好消息。但這好消息到底是什麼?耶穌是誰?福音書講述了關於他的什麼樣的故事?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明白「福音」這個單詞在古代世界有時是指一種類型非常具體的消息。具體來說,當爭戰的國王或皇帝征服新的領土時,他們有時候把宣佈他們得勝的皇家詔書稱為「好消息」的宣告。使用「福音」,「好消息」這個詞,是宣告一位君王得勝,他的統治要給他的百姓帶來祝福。事實上,這也是有時候這個詞在舊約聖經中的用法。
例如聽以賽亞書52章第7節所說的話:
那報佳音,傳平安,報好信,傳救恩的,對錫安說,「你的上帝作王了。」這人的腳登山何等佳美。(以賽亞書52章第7節)
以賽亞在這一段中預見到在環繞耶路撒冷的眾山上,報信人奇妙的臨到,宣告以色列被擄的時候滿了的佳音,好消息。他們宣告因著上帝在萬有之上作王而帶來的平安和救恩。
在以賽亞預言的上下文中,上帝作王 — 在地上建立他的國度 — 就是以色列和猶大的百姓需要聽到的好消息。這是在上帝的王權之下,他們要脫離他們的仇敵得享安息,永遠生活在上帝遍佈全世界的國度中。
但是,在以賽亞的時候上帝還沒有成就此事。以賽亞的預言是展望在將來有一天,上帝要帶著大能降臨在全地作王。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報告的好消息,就是這一天已經最終在耶穌身上實現了。福音書作者全部都講了同一個故事,指回耶穌,說他就是帶來上帝國度,應驗舊約聖經預言的那一位。而他們則是腳蹤佳美、傳報佳音的人,宣告上帝的國度藉著它最終的君王耶穌已經臨到地上。國度降臨的這一個故事提供了所有四本福音書都擁有的總體一致性。
明白了這個事實,當我們發現到新約聖經福音書使用像「福音」、「傳福音」這樣的詞,遠比用有關上帝國度的詞要少得多,我們也不會令人感到太驚奇。在馬太、馬可、路加和約翰福音中,不同形式的「福音」這個詞子只是出現在23節的經文中,與之對照的是,像「君王」,「上帝的國」,以及馬太福音特有的「天國」這樣的詞被使用了大約150次。
現在,我們知道所有福音書都是講關於上帝國度的同一個故事,讓我們來看它們是強調耶穌 是把上帝國度帶來的君王。
耶穌
我們要分三部分對耶穌和國度進行討論。第一,我們要看一些證明,即福音書要證明耶穌帶來了國度。第二,我們要描述聖經用來講述耶穌和國度的詞彙。第三,我們要看耶穌是分階段帶來國度。讓我們首先看耶穌帶來國度的一些證據。
證據
福音書使用很多不同的方法,宣告上帝的國度在耶穌裡降臨。但為了達到我們這一課的目的,我們只是關注三種方法。我們要提的上帝國度的第一個證據,就是耶穌勝過鬼魔的能力。請聽耶穌在馬太福音12章28節所說的話:
我若靠著上帝的靈趕鬼,這就是上帝的國臨到你們了。(馬太福音12章28節)
在這一段經文中,耶穌剛剛把一個鬼趕了出去。他趕鬼的能力證明他已經引入上帝的國度。
福音書證明上帝的國度已經降臨的第二種方法,就是表明耶穌醫治病人和使死人復活的能力。
福音書經常表明,耶穌醫治的能力,以及他賦予他門徒的這同樣的能力,是他已經帶來上帝國度的證據。我們在馬太福音4章23和24節,8章5到13節和10章7和8節看到這個主題。我們也在路加福音9章1到11節,10章9節,以及很多其它地方看到這一點。國度的降臨也表現在耶穌赦罪的權柄上。
請聽以賽亞在以賽亞書33章22到24節對彌賽亞的降臨作了什麼預言:
因為耶和華是審判我們的,耶和華是給我們設律法的,耶和華是我們的王。他必拯救我們……城內居民必不說,「我病了。」其中居住的百姓罪孽都赦免了。(以賽亞書33章22-24節)
以賽亞表明醫治和赦罪是上帝作為君王應有的特權。他預言當彌賽亞在地上恢復上帝的國度時,醫治和赦免最終要藉著彌賽亞臨到。
這正是耶穌所行的。他呼召百姓進入上帝的國度。他向他們提供 生命,而不是死亡。這是拯救的信息,拯救脫離罪的信息。請聽耶穌在馬可福音2章9到11節的講論:
「或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行走,哪一樣容易呢?但要叫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就對癱子說:我吩咐你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馬可福音2章9-11節)
耶穌令人驚訝地宣告,作為國度在他裡面同在的人子,他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
在耶穌裡上帝的掌權已經臨到。上帝作王,上帝的國度臨到了地上。這意味著對上帝百姓的祝福,這意味著以賽亞如此多年前已經預言的上帝的平安已經終於來到了。
我們思想裡有了對這些證據的認識,就讓我們來談一談福音書用來講論耶穌和國度的詞彙。
詞彙
基督徒有時候不是馬上就能看到福音書對上帝國度的強調,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福音書作者使用了如此眾多不同的用詞來談論它。顯然他們用了如王和國這樣的詞,但他們也使用了如作王,掌權,權柄,寶座,大衛的子孫以及很多其它指向上帝的主權和掌管的詞。
新約作者們使用各種詞彙談論上帝的國,不光是用明顯的字句,也還用相關的概念。例如,我們從耶穌的職分,如Christos基督,看到這樣的關聯,基督意思是彌賽亞,受膏者,這是舊約聖經談論君王,大衛子孫的用詞。或者,我們從Kurios, 主,這個詞看到這點,這個耶穌的稱號,也是論及祂的君王職分,就如當時的凱撒大帝。凱撒當時也用主這個稱號。而在新約作者們當時的背景和時代裡,人們都知道主這個詞所表達的權柄。當然,就我們所知最為重要的短語就是上帝的國,或者是用馬太特定的詞語天國。因此,這個短語表達了兩個方面。一方面它在論及基督治理他子民一個特定範圍,這不光是個文字概念,更類似於上帝掌權,上帝治理他子民的權柄。另一方面,它所涉及的概念,比如順服的概念,此概念不是直接明顯地表明上帝的國,但是,它的確隱含了君王的權柄,呼召那些與耶穌建立關係的人要有相應的順服,甚至要來敬拜祂。〔貴葛·派銳博士〕
只舉一個例子,在馬可福音2章1到12節,耶穌治好那癱子的故事中並沒有用到「王」和「國」這樣的詞。第10節卻讓我們不得不看到整個故事國度的含義,耶穌說:「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上帝的國度已經在耶穌醫治的作為和赦罪的宣告中臨到地上。事實上,對照舊約聖經描寫上帝國度榮耀有福實質的預言,以這些預言為背景,耶穌所行的每一件善事都是以一種或另外一種的方式讓人體會到上帝國度的臨在。
從舊約聖經對上帝國度的期待和盼望著眼,尤其是以賽亞書,以上帝臨在的治理和掌權來建立祂的國度,是恢復時期的盼望,到那時地上一切都要復原完美。為此,我們看到從耶穌的事奉,和福音書自身實現的事情之一,就是耶穌的醫治事奉,他復原人們的身體,讓死了的兒子復活,醫治血漏病人,使瘸子行走,讓瞎子看見。這些不僅是以護教的方式來見證耶穌的能力和權柄,它們當然是護教;它們不僅是彰顯上帝的大能,它們實際上更是見證上帝在地掌權的極大盼望,即祂王權的恢復,祂國度的恢復正在來臨,而且已經在耶穌裡來到了。因此,這是我們看到上帝國度彰顯的眾多方式之一,即使它本身從語言上似乎與上帝的國沒有關聯。〔約拿單·潘寧頓博士〕
我們已經看了耶穌帶來上帝國度的一些證據,思想了福音書用來講論耶穌的國度的詞彙,就讓我們簡單描述一下耶穌帶來國度的階段。
階段
耶穌教導說他提供給人對國度的現今經歷,並不是事情的全部。國度的另外一個階段還未臨到。在將來的某一點上,上帝的國度要帶著一切的完滿降臨。 耶穌在路加福音21章27到28節描述了這將來的日子:
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有能力,有大榮耀,駕雲降臨。一有這些事,你們就當挺身昂首。因為你們得贖的日子近了。(路加福音21章27-28節)
很多猶太人神學家解釋舊約聖經教導說,彌賽亞來的時候,他要立刻除去罪和死亡的舊世代,用上帝國度的新世代取而代之。
但是耶穌表明,他是分階段帶來國度。他在他地上事奉期間開啟國度,現在他在天上作王,這是國度的延續。要在將來他再來的時候國度得到完滿或成全。
在猶太教啟示預言中,一切的現實都是被分成兩個時段:現今的邪惡世代和將來的榮耀世代。它期待著當上帝宣告在祂國度的終結時,將來的世代就會以天翻地覆,突然、絕對的方式臨到。 你會一下子就從前國度期進入了國度期,國度的世代。然而在新約聖經中,你得到是我稱為延長的新約末世論。因此,猶太教啟示預言設想的國度期,被分成兩個世代,現今世代和將來世代,或天國的已然和天國的未然。〔大衛·鮑烏爾博士〕
當我們談到上帝的國,我們經常談到它已經來臨,同時實際上我們仍然期待國度將來的來臨。事實上,耶穌教導我們如何禱告時,正是這樣表達的——「願你的國降臨……如同行在天上。」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因為君王已經來了,他已經登基做王,祂就在地上建立了祂的國度。另一方面,我們還在等待他的再來。基督的第二次降臨必將是把他第一次做成之事全然成就的日子,把涉及到的一切最終實現。因此,從這種意義上說,每一個信徒都有責任帶著福音進入這個世界,宣揚大君王將要來臨。因此我們呼召人預備基督再來的日子。同時,正如我們作為信徒現在就已經享有基督作主的特權,我們活在了他現今的王權中,卻仍然等待著一切都要實現的那日,這不光關乎我們人類,其實還關係到整個創造界。〔西門·沃伯特博士〕
因此,第一世紀大多數的猶太人不接受基督,就不必奇怪了,因為他描述的國度看起來不像他們盼望和要得到的國度。他們盼望有一位君王和一個國度,是要推翻羅馬,解放猶太人脫離羅馬帝國的壓迫。當耶穌表明他對成為這樣的王不感興趣時,很多人轉身離開,就像我們在路加福音17章20到25節,約翰福音6章60到69節看到的那樣。
當然,這種拒絕最終導致了耶穌被處死。福音書極大的諷刺就是,耶穌被釘十字架而死,這既是反對他王權的敵意高峰,同時也是他王權和國度的得勝。他的復活和升天是通往他在天父上帝右邊寶座的道路。正如路加在使徒行傳1章3節記載的那樣,這就是耶穌為何使用他復活和升天之間40天的時間,來教導他的門徒有關上帝國度的原因。
在馬太福音28章18節,耶穌就在升天之前這樣說:
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馬太福音28章18節)
上帝的國度是福音的主題,把四福音書中耶穌生平的各種事件聯繫在一起。福音書宣告了好消息,上帝信守他的應許,祂的國度已經在耶穌裡降臨。耶穌得勝的生命向我們保證,有一天他要再來使他的國度成為圓滿,給我們帶來這國度一切的完全祝福。
在這一課,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按照福音書的文學特徵看了福音書,察看了它們在教會中的地位,思想了它們的一致性。到了這裡,我們準備來討論讓福音書彼此有別的差異性。
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所有四本福音書都陳述了上帝國度降臨的這同一個故事,但每一本福音書都是按自己的方式來陳述。我們要在兩個主要方面探索這種差異性。首先我們要看把福音書敘述合併起來時遇到的一些看似的難點。其次我們要看每一本福音書特有的強調之處。讓我們首先從看似的難點入手。
看似的難點
我們讀福音書的時候,最打動人的印象就是它們彼此是多麼相似。然而有一些地方,福音書的記載似乎是在講不同的事情。當然大多數的這些差異是如此之小,以致它們不能在任何嚴肅的程度上被稱作為是矛盾。然而有少數差異確實令一些讀者感到不安,所以很重要的是,我們要看一看一些最明顯的看似是難點的地方。
時間順序
一些最常見的難點與時間順序有關,不同的福音書中描寫事件的順序似乎不同。
作為傳記敘述,每一卷福音書都跟從同一條基本時間線。每一卷都以耶穌的降生開始,然後向他的受死發展,最後講到他的復活。但它們經常按照不同的順序列舉耶穌生平的其他事件,原因是福音書有時候按照一世紀時相當為人接受,但可能達不到我們現代要求的優先次序來把事件組合起來。福音書有時候不是嚴格按照時間順序的先後,而是按照主題或地理因素安排事件的順序。例如馬可在馬可福音第6章1-6節講述了耶穌在他的家鄉遭人拒絕的故事,但是路加把它放在敘述更前面的地方,在路加福音4章14到30節,讓這成為耶穌公開事奉的第一個故事。路加福音比馬可福音更突出這個故事,它甚至講述了這個故事一個更長的版本,強調拒絕這個主題。
福音書作者對嚴格按照時間順序,記載保留耶穌事奉事件的興趣,遠比不上對清楚傳遞國度在他的教導和作為中降臨的興趣。
省略
第二種的差異性在於在一卷或多卷的福音書中資料的省略。例如約翰在他的福音書中沒有提到主餐的設立。我們可以在幾方面解釋像這樣的省略。它們可能很簡單只是出於不同作者的強調之處,或者也可能是由於後來的福音書作者覺得沒有需要重複之前福音書作者書卷中出現的部分。不管情況如何,省略並不意味著福音書作者之間有不一致或矛盾的地方。
想一想你參與的,涉及到多個人的交談。不是每一個說話的人都覺得有必要重複其他人講過的每一件事。每個人而是關注加入他自己具體的看見,也許加上某些新的細節,可能帶有不同的強調之處。
聖經時不時明確地這樣記敘。例如在歷代志下9章29節,作者明確說他省略其他作者已經記載的細節。在歷代志下這卷書中這樣的情況至少在另外三次發生,在列王記上下是經常發生。所以看到一位福音書作者省略了另外一位已經提到的重要資料,這不應當使我們感到吃驚。
不同的事件
第三種常見的看似難點,是出於發生耶穌事奉工作中不同事件之間的相似之處。這就是說,有時候兩卷福音書看起來是從不同的方面描述同樣的事件,但它們可能實際上是在描述兩個相似,但卻不同的事件。
很重要的是要記住,耶穌是一位巡迴傳道人。這就是說,他從一個地方去到另外一個地方。他也在不同的地方行了許多相同類型的神跡,醫治了許多瞎眼或瘸腿的人。當然耶穌一次又一次回應了許多相同的問題和挑戰。
除此之外,人還在不同的場合用類似的方式回應耶穌。請看路加福音7章36到50節,以及馬可福音14章3到9節對耶穌受膏抹的記敘。在路加福音中,耶穌是在一位法利賽人的家中,但在馬可福音,他是在長大麻風的西門家裡。這些不是對同一事件的矛盾記載,而是對兩個不同事件的記載。
不同的講道
第四種看似的難點,是由有類似內容的不同講道引起的混亂。
關於這一點,其中一個最出名的例子就是耶穌在馬太福音5章1節到7章29節的登山寶訓,是在山上關於他的福音講道,而路加記載的類似教導是在路加福音6章17到49節。在馬太福音5章1節,我們被告知這是發生在山邊,但在路加福音6章17節,我們被告知這發生在平地上。
至少有三種方式面對這個難點。第一種,馬太和路加可能論及的就是耶穌,在同一時間和地點的同一篇講道。加利利海的西南邊,並非是崎嶇險峻的山脈,而是高出海平面的起伏不平的山坡。整個高地上也有許多塊地方是相對的平緩之地,因此,同樣的地理環境,可以按馬太的描述稱為山邊,或按路加的描述稱為平地。第二種,這可能是古代合併講道做法的一個例子,把耶穌在不同場合講的事情一起放在一篇講道裡。這是古代歷史學家使用的一種技巧,對此人不會質疑他們的誠實或可靠。第三種,也有可能耶穌在不同的兩天,在兩個不同的環境中,傳講了兩篇非常類似的講道,一篇是在山邊,一篇是在平地上傳的。因著耶穌事奉的風格,人認為耶穌會對不熟悉他教導的新聽眾重複他的許多教訓,這種想法肯定是有道理的。
通過留意使福音書中的差別協調起來成為一致的不同方法,我們可以肯定它們對耶穌生平和事奉的一致見證是真實的。是的,在細節上存在著看似的差異之處,但這些不同種類的差異,每一樣都有合理的解釋。當我們發現耶穌在不同的場合教導同樣的事,我們就能看到他事奉和信息的連貫一致,可以找到不同的方法把他的教訓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之中。
我們瞭解經文中四福音書看似的難點,以此開始看四福音書中的差異。到了現在,我們準備好了通過探索它們特有的強調之處,以此來繼續看它們的差異。
不同的強調之處
因為每一卷福音書都是由一位獨特的人寫成,他把自己的視角和關注帶進他對耶穌生平和事奉的敘述中,所以,福音書之間就存在差異。我們知道四福音書中每一卷都是聖靈默示的,相信每一個敘述都沒有錯誤,因此,不會與其他敘述相矛盾。但這並不意味著之間沒有差異。正是聖靈使用了人類作者的個性、興趣和事奉光景,塑造出了它們之間的這些差異。所以,如果我們要在聖靈祝福我們的所有方面都得到祝福,就一定要在讀福音書的時候,考慮到福音書的獨特處理方法。
在生活中的很多場景中,我們發現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談論同一個事實。任何看過小孩子玩耍的人都知道,一件事可能會有多個、兼容的解釋。每一個孩子對所玩的遊戲都有自己的看法。只有通過傾聽他們每一個人講遊戲的事情,我們才能把一幅關於真正發生過的事情的畫面拼起來。一個孩子可能對玩具的顏色深感興奮,另外一個人可能對描述玩具造成的聲響更感興趣,另外一個人可能很興奮地講跑來跑去的事情。這些不同的視角並不彼此矛盾,但它們確實表明,每一個孩子都發現,遊戲的一些部分要比其他部分更有趣。
類似地,每一位福音書作者自己的興趣和關注是反映在他對福音故事的敘述當中。沒有兩個敘述看起來是完全一樣的。所有的新約聖經福音故事都是在描述同一位耶穌,但它們常常用很不一樣的方法講到他,凸顯他事奉的不同方面。
我們有四本福音書,但只有一位耶穌。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什麼呢?其實,首先要意識到,這是早期基督教會的智慧,他們發現耶穌實在太豐富了,無法將祂包含在一個畫像裡。福音書就像是耶穌的畫像,在四本福音正典中都能認出耶穌,但是,與此同時,他們卻是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來描繪耶穌的特徵。我來給你一個例證,在約翰福音中,我們基本上沒有耶穌的比喻和趕鬼的記載。在馬可福音中,耶穌被描述成講比喻的高手,經常行神跡,並在馬可福音的開頭部分還有趕鬼。其實,這都是耶穌不同的畫像,卻仍舊是同一位耶穌。……每一位福音書的作者都有一個稍許不同的角度。當然不是一個人視祂為基督,另一位認為祂不是,而是它們強調不同的重點,來啟示耶穌是怎樣一位猶太人的彌賽亞,而祂同時又是普天下的救主。因此,他們享受那種自由的,在聖靈的默示下,自由地強調耶穌事奉的不同層面和不同的部分,用不同的方式來呈現問題,和給出答案。〔本·維瑟瑞頓博士〕
福音書有很多不同的特徵和主題,但在介紹性的本課當中,我們要聚焦在每一卷福音書回答兩個問題的方式上。這兩個問題是:耶穌是誰?以及我們應當怎樣跟從耶穌?讓我們首先來看馬太福音是怎樣回答這兩個重要問題的。
在馬太福音中耶穌是誰?
在所有的福音書作者當中,馬太最關心要表達耶穌就是舊約聖經預言的以色列的彌賽亞君王。
稍舉幾個例子,馬太提到耶穌君王身份的地方包括:2章2節,博士問他們可以在哪裡找到「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7章21到23節,耶穌作為主,說不是所有稱他為「主」的人他都接納他們進入天國;20章20到28節,使徒雅各和約翰的母親要求耶穌賦予她的兩位兒子在他國度裡在他身邊的特權位置;25章31到46節,耶穌講了一個他在末日作為君王審判的比喻;27章37節,馬太諷刺地提到羅馬士兵把一塊牌子掛在釘十字架的耶穌的頭上方,這牌子寫道:「這是猶太人的王耶穌。」
人盼望上帝的彌賽亞君王要把上帝的彌賽亞國度帶到地上,他要救以色列脫離被擄和它的仇敵,他要以公義掌權,建立和平興旺。耶穌做了所有這一切,但不是按照猶太人期望的方式去做的。請聽耶穌在馬太福音5章17節所說的話:
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馬太福音5章17節)
耶穌知道很多見證他的事奉的猶太人會以為他在毀壞上帝的律法,不能應驗舊約聖經的應許。所以他特別清楚地強調,即使看起來並非如此,他仍是在成全律法和先知。
不僅在這段經文中,而且一次又一次馬太記載耶穌成全了舊約聖經的這個或那個方面,證明他確實是以色列的彌賽亞君王。
那麼根據馬太福音,我們應當怎樣跟從耶穌?耶穌守全了上帝的律法,但這並不是他所做的一切。他說遵守律法外在的要求還不夠,上帝總是要求他的國民從心而出順服他。福音的好消息就是上帝的國度已經降臨,給上帝的百姓帶來赦罪和拯救,賜給我們新的、順服的心。我們被改變的心給了我們力量和動機,讓我們帶著愛、感恩和喜樂的順服來跟從耶穌。
當我們談到要從心裡順服上帝時,人心實在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詞彙。我教導我們的弟兄姐妹要從頭腦意念,到心裡,再到手。這就是我們應該怎樣順服祂,我們應該怎樣愛祂的方式。頭腦往往是我們想像力的出發點,意念中樞,而我們應當盡我們全部的意念去愛上帝;我們應當盡我們全部的情感來愛上帝;應當盡我們全部的手腳力量來愛上帝。因此,心並不意味著你心臟中跳動的東西。它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術語。因此,我們會從外在方式上愛上帝嗎?的確我們需要。但是,也要以我們裡面的情感來愛上帝。我們要全方位地愛上帝,因此,我相信心這個詞是指向所有的層面。〔馬太·弗瑞德曼博士〕
我們已經看了馬太福音是怎樣回答我們的這兩個問題的,現在讓我們來看馬可福音是怎樣說的。
在馬可福音中耶穌是誰?
首先,根據馬可福音,耶穌是誰?馬可貫穿他的敘述,都在強調耶穌是上帝受苦的兒子,勝過上帝百姓的仇敵。馬可記載了很多耶穌行的神跡的例子,表明他有能力勝過邪惡的勢力。儘管馬可福音比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短得多,但它記載了幾乎同樣多的神跡 — 一共有十八件之多。
在馬可福音一開始的地方,我們就看到耶穌是上帝得勝和受苦的兒子。就在第一章,施洗約翰預言了耶穌的降臨,然後耶穌開始他公開的事奉。他受洗,在曠野中受試探,呼召他的第一批門徒,趕走邪靈,醫治許多人各樣的疾病。即使僅從表面來讀這內容豐富、發展迅速的敘述,我們也可以看到耶穌正在行使大能勝過上帝國度的仇敵。更仔細來看,我們就發現馬可從耶穌開始事奉的起頭就把他描寫為是上帝受苦的兒子。
例如在馬可福音1章12、13節我們看到耶穌受洗後的這個敘述:
聖靈就把耶穌催到曠野裡去。他在曠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試探,並與野獸同在一處,且有天使來伺候他。(馬可福音1章12-13節)
耶穌從他公開事奉的第一刻開始就受到撒但猛烈的攻擊。隨著耶穌遭受逼迫和拒絕,他是受苦僕人的這個畫面就貫穿在馬可福音之中不斷發展。
那麼馬可說我們應該怎樣跟從耶穌這位受苦的得勝者?一方面,馬可福音沒有給基督徒人生包裹上一層糖衣。馬可福音把作主門徒描寫為是一個困難、通常是讓人有挫敗感的過程,在當中我們不僅受苦,還會犯錯失敗。事實上,馬可福音的一個特徵,就是耶穌的門徒是多麼經常不能理解他,憑信心作出回應。在馬可福音4章40節,耶穌在想他的門徒到底有沒有信心;在6章52節,門徒「心裡愚頑」;在7章18節,耶穌責備門徒「不明白」,因為他們不能認識他的教訓;在9章18節,門徒無法趕出一個邪靈;在9章38到41節,門徒錯誤地企圖攔阻一個趕鬼的人,因為他們並不認識他;在14章當中,一位門徒向當局出賣耶穌,一個否認與耶穌有任何關係,其餘的人則拋棄了他。
馬可福音的這個強調之處教導我們至少兩件關於跟從耶穌的事。第一,我們就像門徒一樣,並不總是能理解耶穌。實際上,我們可能誤解了聖經裡的許多事情。所以我們需要有足夠的謙卑,認識到我們都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學習。這其中的一部分就是,我們需要憑信心接受聖經的教訓,認識到即使上帝的話語在我們看來是奇怪,或者好像有錯,它仍就是真的。
第二,困難和受苦對基督徒來說是不可避免的。有很多危險,有很多試探,要讓我們掉頭不去跟從他。請聽耶穌在馬可福音8章34,35節是怎樣說的: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馬可福音8章34-35節)
耶穌教導說,我們需要在向他委身的事情上忠心。我們要願意像耶穌受苦一樣受苦,抵擋試探和靈裡的攻擊。但請注意這一段中的其他事情:耶穌不僅是上帝受苦 的兒子,他也是上帝得勝的兒子。事實上,他是通過他受苦的死得勝。如果我們在為上帝的國度受苦這方面忠心跟從他,我們就要得到永生的賞賜。
受苦有個效果,能讓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因為痛苦讓我們認識到,目前的這些不是所有的實現,我活著的目的要比這些經歷的更多,在這其中我仍然要信靠上帝,因為我深知我在基督裡所擁有的,遠大於目前我的安慰,我的安全,和我的幸福及其我能關心的一切。〔約翰·麥靳磊博士〕
耶穌是作為一個受苦的僕人來到這裡。因此,任何要跟隨基督的人,在他們的人生中需要經歷過相當程度的受苦。這在很大程度決定了耶穌是誰,而我們來到的就是這個充滿苦難的世界。如果我們是祂事奉的一部分,我們就需要在我們自己的人生中讓受苦佔有一席之地。不光是我們自己的受苦,還有其他人的受苦,就是我們實際上是與悲哀的人同哀,讓他們的患難進入我們的人生,成為其中的一部分,並在這樣的背景下事奉。當我們帶著受苦的預備進入這個世界,意識到這是在我們跟隨基督時,上帝要我們事奉的主要方式之一,我們就開始明白上帝的心意。借此,上帝在煉淨我們。這就是患難生……品格(老練),品格生盼望,盼望生堅忍。從此我們就能夠在我們的人生裡,看見上帝煉淨我們的作為,這一點在患難中要比其他任何情形表現的更加顯著。〔埃瑞克·索尼斯博士〕
看了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之後,讓我們來看路加福音是怎樣回答我們提出的關於耶穌和他門徒的問題的。
在路加福音中耶穌是誰?
路加福音通過宣告耶穌是世人大有憐憫的救主,回答了「耶穌是誰」這個問題。耶穌把上帝的救恩帶給富人和窮人,帶給宗教領袖,帶給被社會遺棄的人。耶穌的好消息是給每一個人的 — 甚至是給那些不為人留意,遭人藐視的人的。路加用許多方法強調了這一點。在很多男人認為婦女是低人一等的時候,耶穌尊榮馬利亞和馬大兩姊妹。路加記載了比喻和敘述,把婦女、病人和癱瘓的人,甚至非猶太人說成是值得讚揚和傚法的人。耶穌稱讚那位在聖殿把她一點點的畢生積蓄奉獻出來的寡婦。路加講述了一位遭人蔑視的稅吏撒該的故事,他對耶穌的回應是路加所有的讀者當傚法的榜樣。路加一次又一次記載了耶穌對那些遭到社會拒絕或忽視的人的關懷。
只舉一個例子,請聽路加福音 7章12到16節的這個敘述:
將近城門,有一個死人被抬出來;這人是他母親獨生的兒子,他母親又是寡婦;……主看見那寡婦就憐憫她,對她說:「不要哭。」 於是進前按著槓,抬的人就站住了。耶穌說:「少年人,我吩咐你,起來!」那死人就坐起,並且說話。耶穌便把他交給他母親。眾人都驚奇,歸榮耀與上帝說:「有大先知在我們中間興起來了!」又說:「上帝眷顧了他的百姓!」(路加福音7章12-16節)
在一世紀的羅馬世界,一位失去兒子的寡婦是得不到什麼供養的幫助,沒有什麼機會能找到工作。路加通過強調耶穌對她的憐憫,指出主作為救主動工,甚至是為窮人和無助的人作的。正如這記敘結尾時人所議論的,耶穌對窮人和沒有能力的人的服事,證明上帝眷顧了他的百姓。
那麼,路加福音是怎樣回答第二個問題:我們應當怎樣跟從耶穌?與路加對窮人的關注保持一致,我們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憐憫他人。我們應當看顧窮人,努力滿足他們的需要。我們應當心甘情願奉獻我們的財物、食物、金錢和時間來支持他們。事實就是,上帝經常派遣滿有愛心的基督徒來回答窮人的禱告。正如耶穌在路加福音12章33節所說:
你們要變賣所有的周濟人,為自己預備永不壞的錢囊,用不盡的財寶在天上,就是賊不能近,蟲不能蛀的地方。 (路加福音12章33節)
當我們看顧耶穌的百姓,忠心跟從他的時候,他就用永遠的產業獎賞我們。
我們跟從耶穌的另外一種方式,是有信心地以這個事實為安息,就是上帝也必要滿足我們的需要。
請聽耶穌在路加福音12章22到31節所說的話:
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為身體憂慮穿什麼……你們不要求吃什麼,喝什麼,也不要掛心……你們只要求他的國,這些東西就必加給你們了。 (路加福音12章22-31節)
作為上帝國度的一員,我們可以相信,我們偉大的君王耶穌基督要看顧我們,滿足我們的需要。
信靠救主的這個側重要點是和路加福音另外兩個主題,就是平安和喜樂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例如,在靠近路加福音開頭的地方,在2章10到14節,我們看到天使的這個宣告:
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路加福音2章10-14節)
在22章之後,路加用與開始一樣的方式結束他的福音書。在故事結束的地方,門徒跟從耶穌,經歷天使在前面第2章預言的喜樂。
在約翰福音20章,有三次耶穌說,「願你們平安!」我不會認為他只是在打招呼。我認為他是在說,這就是現實的根基。儘管你們剛剛經過痛苦,你們失去了你所愛的人,你絕沒有想到我會能夠活著回來,你們將來馬上會在羅馬的獨裁統治下,你們目前就活在逼迫下,將來的情況會更加嚴重。我想要你們知道我在這裡與你們同在,每當我在這裡的時候,我就帶來根本性的平安。我就是你們的喜樂。因此,無論發生什麼,無論你們人生外面發生了什麼,無論你人生裡面發生了什麼,如果你認識我,那麼,這裡就有真正平安的基礎。聖經平安的原文是Shalom,就是無論出現什麼樣的局面,都有一個整全性的公義掌權和上帝的治理。此時,我一定會帶來喜樂的。我在這裡不單單是安撫你們。我在這裡要帶給你真的喜樂,超越情感的喜樂。喜樂是一種積極的認知,你們要意識到是我在掌管整個的世界,任何的事情不經過我,是無法能夠臨到你們身上的,這就是耶穌的意思。我特別喜歡保羅表達的方式,在他談到聖靈的果子時,他說,當聖靈來到基督徒的生命中,你的全人都充滿愛;接下來的詞是你將擁有喜樂與和平。並且我認為這些方面是無法分割的,其實,保羅又加了6個特質。然而,這裡的要點就在於當上帝的愛遮蓋我或進入我心,帶來的回應就不再是活在我自己解讀的現實裡了,而我們自己的現實往往是相當地玩世不恭,十分悲觀絕望,非常負面消極的。可是,當耶穌同在時,唯一的回應就是我有平安。祂已經將祂復活的能力帶入了我的生命,我就有喜樂,我就有盼望,因為在基督裡,就無法失敗。在基督裡就沒有支離破碎,祂要將一切方面都整全的、完全的歸一。〔比爾·烏瑞博士〕
請聽路加在24章52,53節最後說的話:
他們就拜他,大大地歡喜,回耶路撒冷去,常在殿裡稱頌上帝。(路加福音24章52-53節)
在路加福音,跟從耶穌意味著以我們的救恩和上帝一切的祝福為喜樂,平安地在他裡面享受安息,信靠他要滿足我們一切的需要;並願意被他使用,把這些同樣的祝福帶給其他人。
我們看了馬太、馬可和路加福音是怎樣回答「耶穌是誰?」,「我們應當怎樣跟從他?」這些問題後,現在準備來思想約翰福音是怎樣獨特地回答這些問題的。
在約翰福音中耶穌是誰?
約翰在他寫的福音書中把耶穌描寫成是上帝的兒子,實現拯救的亙古計劃。約翰強調耶穌身為上帝兒子的身份,講到耶穌與他的父的獨特關係。耶穌是對他的父的終極啟示,是唯一那位能夠把永生賜給那些相信他的人。例如,其他三位福音書作者以耶穌的誕生或他在地上開始事奉作為敘述的開始,而約翰表述他的福音記載說,上帝的兒子在創造中就與父同在一起,而現在父要通過祂獨一的兒子被啟示彰顯出來。
約翰傳遞這個榮耀信息的另外一種方法,就是記載耶穌所說的「我是」這一系列話。在這些陳述中,耶穌暗指自己享有上帝的聖約名稱「雅威」,這有時被翻譯作「耶和華」。在出埃及記3章14節,上帝親自解釋,「雅威」這個名字實質上就是「我是」,「我存有」的意思。耶穌在約翰福音6章35節說「我是生命的糧」時,他就是在暗指這名說的。我們也在8章12節和9章5節所說的「我是世上的光」中看到這一點。在10章7和9節,我們看到「我就是門」,在11章25節所說的是「我是復活和生命」,在14章6節,所說的是「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在15章1節,我們讀到「我是真葡萄樹」。在8章58節,耶穌發出那高潮性的宣告,「就有了我」,即「我是」。在每一個這些例子當中,耶穌都宣告他自己是那佩戴著上帝在舊約中的聖名,親身把上帝顯明出來的那一位。
耶穌在上帝永恆拯救計劃中所處的中心地位,在約翰福音17章他在所作的大祭司般的禱告中明顯地表現了出來。請聽耶穌在約翰福音17章24節禱告了什麼:
父啊,我在哪裡,願你所賜給我的人也同我在哪裡,叫他們看見你所賜給我的榮耀;因為創立世界以前,你已經愛我了。(約翰福音17章24節)
耶穌把跟從他的人得救和父在創立世界以前對子的愛聯繫起來。他說的要點就是,我們得救,是父對耶穌的愛的大大流露。
那麼如果約翰把耶穌描繪為成就亙古拯救計劃的上帝的兒子,約翰福音是怎樣回答我們的第二個問題的?我們應該怎樣跟從耶穌?
根據約翰福音,我們跟從耶穌的首要方式,就是得到上帝的愛,彼此顯出這同樣的愛。在許多方面耶穌設立了這個榜樣,讓我們跟隨而行。例如我們在約翰福音17章23和26節看到這一點,在當中耶穌說到父對子的愛。在耶穌成就亙古拯救計劃的背後,是父對子的亙古的愛。所以在約翰福音中作門徒的標記是愛,這是有理由的。正如耶穌在約翰福音13章34和35節對跟從他的人說的那樣:
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章34-35節)
根據約翰福音,我們用耶穌的愛彼此相愛,我們就是在跟從他了。
就是這樣,作主門徒既由愛開始,也是在愛中進行的。上帝對我們的愛開啟了我們作主門徒的歷程。而上帝的愛藉著我們彼此之間的表達,這是我們作主門徒的表現。這幫助我們明白,約翰為什麼在他寫的福音書中始終稱自己是「耶穌所愛的門徒」,而不是「那發出愛的門徒」。他知道不管他有何等彼此相愛的能力,這都是出於耶穌對他深深的愛。跟從耶穌的人,首先為祂所愛,然後,他們蒙召彼此相愛。
有人或許認為如果在四福音書中有各自獨特的差異,從某種程度上,它們就是彼此矛盾的,它們在談論相互牴觸的故事。然而,我完全不這麼看。我認為四福音書向我們呈現了耶穌故事的四個相容互補的角度。四福音書有一個共同一致概念,它們都在講述上帝道成肉身、成為人、進入世界,拯救罪人脫離罪和死亡的偉大故事。每一本福音書從各自不同的角度,著力刻畫祂生平的不同細節,但是,這些信息和角度不是彼此矛盾,反而是彼此相容互補。〔斯提夫·考恩博士〕
這一課帶領我們來學習福音書,我們看了它們的文學特徵,注意到福音書是可靠的歷史敘述。我們也看了它們在教會中的地位,看到它們是新約聖經真實的一部分。我們還看了它們彼此之間的比較,發現它們都講述了關於上帝國度的同一個故事,儘管每一卷書都按自己不同的方式描繪耶穌和作主門徒的含義。
對每一個基督徒來說,認識福音書是至關重要的。我們不論在今生,還是來生,都把我們的信靠交在我們從未面對面見過的耶穌手裡。我們知道的關於他的每一件事,我們都是通過他的話語,特別是通過福音書知道的。我們希望在這概要性的這一課裡學到的,已經能預備我們更加深入地探索每一本福音書,去認識每一本福音書作者的信息是怎樣深深影響著我們的信仰和人生。
關於IIIM神學教育資源中心
IIIM神學教育資源中心創建於1997年,是一個非營利的基督教機構,致力於「聖道教育,面向全球,免費提供」的使命。 為要滿足當今全球不斷增長的基督徒領袖培訓的需要,我們製作和發行了這套純正的、基於聖經的神學教程,主要面向那些沒有可能通過其它渠道接觸培訓材料的基督徒領袖。通過建立捐賑網絡,IIIM已經有了一套低成本培訓全球基督教傳道人和領袖的方法,採用方便使用的多媒體神學教程,現已有五種語言(英文、西班牙文、俄文、中文和阿拉伯文)。所有的課程都是在本機構寫作,設計和製作,其形式和質量上與本機構於2009年美國歷史頻道(History Channelc)在使用動畫和教育 專項上獲得傑出視頻「泰利獎」的兩個作品十分類似。我們的材料採用多種渠道傳遞,包括DVD,文字印刷,網絡視頻,衛星電視,電台和電視。
有關於本事工更多的信息,及其如何參與在其中,敬請登陸我們的網站www.thirdmill.org.
目錄
在1919年,比利時國王阿爾伯特乘火車旅行橫貫北美大陸。他可算得上是個 火車機車方面的權威,所以在一段路程中他打扮成一位工程師,親自駕駛。在下一個車站,歡呼的群眾尋找國王阿爾伯特,卻找不到他。他們期望國王該有他應的樣子,要按特定方式行事。所以,他們就認不出那位穿著法蘭絨襯衫,帶著鐵路職工帽子的高個兒,其實他就是比利時國王。
從一個角度來看,馬太福音講了一個類似的故事。它是關於一位君王,就是耶穌,猶太人的王的故事。但在,那時很多人認不出他,因為他看上去不像人們期望的樣子,他行事也不像他們期望的方式。他確實是一位絕然不同的君王。
這是我們「福音書」系列的第二課,我們把這一課的標題定為「馬太福音」,因為我們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一本福音書,馬太福音上。
我們對馬太福音的學習要分成三部分。第一,我們要來看馬太寫的這卷書的背景。第二,我們要探索它的結構和內容。第三,我們要看看馬太福音的一些主要主題。讓我們從馬太福音的背景開始。
許多人都問,「為何我需要知道聖經的這些背景情形?我只需讀一本忠實的聖經譯本, 就可以明白它的意思。」 我要說的是,沒有背景情形,文本就成了你想要它是什麼就是什麼的托詞。問題在於所有的古代文本都具有特定的歷史、文學、修辭和考古背景,而這些背景與我們當代的情形極為不同。有人曾經說過,「歷史就像是外國的情形」。他們那時做法與現今不同。……過去與現在有著巨大的差異,而要杜絕弄錯時代——把我們當代所有假設一古腦地讀到過去文本裡的錯誤,最好辦法就是仔細瞭解聖經的背景。〔本·維瑟瑞頓博士〕
當我們解讀聖經書卷時,瞭解背景資料十分重要。比如誰是作者,歷史情形是怎樣的。這正是因為在作者寫作書卷時,他們假設他們的讀者群共享著的同樣文化和思維方式,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的讀者們是能夠瞭解他們所陳述的那些更加廣泛的處境。因此,在許多情況下,我們的任務就是識別作者是誰,他有怎樣的文化背景,好使我們從更加廣泛的文化和歷史中獲取更加豐富的光照,以便填補這些假設和當時的狀況。〔詹姆斯·哈密爾頓博士〕
我們要分三步來討論馬太福音的背景。第一,我們要講述馬太是這卷書的作者。第二,我們要講一講馬太原本讀者。第三,我們要看馬太寫作的情形或處境。讓我們首先來看這本福音書的作者這個問題。
作者
每次我們研讀一本書、一封信,或者任何其他作品時,如果瞭解作者,會很有幫助。畢竟我們對作者和他的情況越瞭解,我們就越能做好準備來瞭解他看問題的角度和他寫作的意思。我們研讀聖經也是如此。我們對聖經的作者越瞭解,我們就越是準備好了來認識他們要教導我們學習的功課。所以,當我們來看馬太福音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問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誰寫了這卷書?」
我們要分兩個階段來看馬太福音的作者。首先我們要證明傳統觀點,就是這卷書是使徒馬太寫的,他是耶穌起初十二門徒中的一位。其次,我們要探索馬太的個人歷史。讓我們從這卷福音書是馬太寫的這個傳統觀點開始。
傳統的觀點
我認為我們可以很確定的說,馬太,使徒馬太,其實就是馬太福音的作者,儘管某些當代的學者們對此持懷疑態度。首先,我們知道早期的教父們是疑心很重的。其實,這麼說還不到位。他們是絕對地反對接受任何偽造作品成為真正的正典文本,讓其成為默示的聖經書卷的一部分。……其次,有關馬太福音的作者目前決不存在其他任何有說服力的傳統。我們能有的唯一傳統就是馬太寫了這本福音書。……第三,如果是因為其他緣故,而不是歷史事實,早期教會想要將此卷福音書與某個人的名字聯繫起來,他們大可隨便取一個名字,或是隨便挑一個使徒的名字為此書命名,如果這樣話,他們選用馬太就太笨了。原因在於馬太是個稅吏,他的職業是令猶太人絕對鄙視的。而馬太福音卻主要是本寫給猶太聽眾的福音書,想要使他們確信耶穌就是彌賽亞。也就是說,我們有這本寫給猶太人的福音書,目的要說服他們耶穌就是他們的彌撒亞,可是,卻選了馬太這個猶奸當作這本福音書的作者?這的確太不可思議了。人們之所以將馬太的名字與馬太福音聯繫起來的唯一理由,就是他們有著可靠、確實的理由,相信正是馬太實際上寫了此書。〔斯提夫·考恩博士〕
認為馬太寫了第一卷福音書的傳統觀點,始於教會一開始的前幾個世紀。這卷福音書的每一本古代抄本都包括了一個標題,這標題把這本書歸為是馬太所寫,只是歸為是馬太所寫。我們沒有證據表明這卷福音書在眾教會中流傳時,馬太的名字沒有附在其上。
認為第一卷福音書是由馬太所寫的第一批人當中,其中一位是拉波利城的帕皮亞。帕皮亞生活的年代是從一世紀末到二世紀。他代表的是我們能夠得到的教會歷史最早時期的觀點。
在大約主後325年時寫書的教會歷史學家,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在他寫的《教會歷史》卷三,39章16段中記載了帕皮亞關於馬太福音作者身份的見證。請聽帕皮亞的話:
馬太按順序安排神諭。
在此我們看到,在二世紀初期,帕皮亞把馬太福音歸為是馬太所寫。也值得留意的是,優西比烏引用帕皮亞的話,為的是證實他自己認為馬太寫了第一卷福音書的觀點。
另外一位初期教父 — 里昂的愛任紐 — 他是在大約主後180年的時候寫書,也把第一卷福音書歸為是馬太所寫。請聽他在《反異端》卷三,1章1段中是怎樣說的:
在彼得和保羅在羅馬傳道,立下教會根基的時候,馬太也用猶太人自己的方言,在他們當中發表了一卷寫成文字的福音書。
特土良生活在稍後的時期,是從主後155年到 230年。他在他的著作《反馬吉安》卷四,2章中證實了馬太的作者身份:
所以在使徒當中,約翰和馬太首先把真道諄諄教誨在我們心裡……路加和馬可後來將它更新。
就愛任紐和特土良而言,是馬太寫了這卷福音書。初期教會認同他們的認定,把馬太是第一卷福音書的作者作為確定的事加以接受。
很重要的也是要認識到,這些關於馬太作者身份的初期主張,因著馬太相對的隱姓埋名而變得更有說服力。大致來說,如果教會或者其他人要把一卷福音書歸於是他們自己挑選的一位使徒所寫,以此令它被人信服,他們很有可能就會選擇其中一位更出名的門徒。但是福音書中極少提到馬太,這樣人就不大可能作假,把他的名字與這卷福音書聯繫起來。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第一世紀目擊人見證的重大含義。那時,目擊人的見證受到極大的重視,沒有一個聲稱是目擊見證的會遭到輕視。在那時,你幾乎可以把描述目擊發生的事件等同於神聖的事。我們還知道在第二世紀初葉,一個叫帕皮亞的教父寫道馬太福音是由使徒馬太寫成。因帕皮亞存活的時期,他有極大的可能與使徒們有著直接的接觸。我想說的最後理由是,我們之所以確信馬太福音是由使徒馬太寫成,在於雖然馬太的名字在馬太福音書中並沒有提及,事實是從我們最早的記錄表明,馬太福音的流傳從來都是與使徒馬太的名字連在一起,作為此福音書的作者和權柄。〔麥克爾·葛羅道牧師〕
當然一些現代評判學者就像他們質疑很多其他關於聖經作者的傳統觀點一樣,懷疑馬太是否寫了第一卷福音書。但是,古代認定馬太是這卷福音書作者的總體說服力,連同古代根本沒有任何對此的挑戰,使我們有很強的理由相信他寫了這卷書。
現在我們已經看了傳統觀點,就是馬太寫了第一卷福音書,就要來看馬太的個人歷史。
個人歷史
聖經告訴我們一些關於馬太個人歷史的重要事實。例如,聖經提到他是一個猶太人,也是一個稅吏。我們要來看這兩個細節,首先從馬太是一個猶太人這個事實開始。
馬太的猶太人傳承在幾方面顯明出來。一方面,他是耶穌十二門徒的其中一位,這些門徒都是猶太人。另一方面,馬太有猶太人的名字。馬太這個名字本身就是一個猶太人的名字,出於希伯來文舊約聖經。我們在馬可福音2章14節和路加福音5章28節看到的他的另外一個名字叫利未,這是以色列其中一個支派的名字。所以這兩個名字都表明馬太是猶太人。古代基督徒記載說馬太能用希伯來文書寫,這也暗示他的猶太人出身。
馬太的猶太人傳承是理解他寫的這卷福音書的重要背景,因為這有助於我們解釋他明顯的具猶太人色彩的強調之處。我們要在本課後面的地方,更詳細地研究他寫的這卷福音書的猶太人特徵。所以現在為了舉例說明,我們只舉一個例子。
在馬太福音 15章24節,馬太記載耶穌作了如下宣告:
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馬太福音 15章24節)
馬太超過任何其他福音書,強調耶穌是特別到以色列民這裡來的。
除了馬太的猶太人傳承,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他的生平細節,就是他是一個稅吏。
在第一世紀,在巴勒斯坦很多猶太人代表羅馬帝國收稅。這些稅吏當中,一些人是徵收從一個地區運到另外一個地區的貨物的關稅,他們是私營企業家,付錢給統治者,購買收稅的權利。他們通過提高向人徵收的稅款獲利。結果就是這些稅吏被人看作是勒索犯和強盜 — 他們得到這種名聲,往往是名副其實的。
出於這個原因,在猶太人同胞眼中,猶太人作稅吏的是雙重有罪。第一,他們是遭人恨惡的羅馬佔領軍的代理人。第二,他們為了自己得利掠奪自己的人民。事實上,人們認為他們如此邪惡和不值得信賴,以致初期拉比的文書中禁止他們在猶太人的法庭上作證。而且向稅吏說謊,是被人認可的事,甚至人稱讚這是一種有根據的造反行為。
請聽馬太在馬太福音9章9到10節是怎樣記載他自己被耶穌呼召的:
耶穌……看見一個人名叫馬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起來跟從了耶穌。耶穌在屋裡坐席的時候,有好些稅吏和罪人來,與耶穌和他的門徒一同坐席。(馬太福音9章9-10節)
馬太非常坦誠地作自我描述,公開承認他和其他稅吏在耶穌那個時候是和「罪人」聯繫在一起的。馬太這樣做,就把自己、耶穌和他寫的福音書和猶太人領導階層對立起來。馬太福音經常表現出這種分歧。
例如請聽耶穌是怎樣在馬太福音21章31,32節批評猶太人領袖的:
我實在告訴你們,稅吏和娼妓倒比你們先進上帝的國。因為約翰遵著義路到你們這裡來,你們卻不信他;稅吏和娼妓倒信他。你們看見了,後來還是不懊悔去信他。(馬太福音21章31-32節)
馬太願意公開講到他自己有罪的個人歷史,這可能也和他寫的福音書的另外一個強調之處有關,我們會在這一課稍後的地方更詳細來看這個問題。馬太比任何其他福音書作者更強調耶穌是一位謙卑的君王,呼籲跟從他的人要謙卑的這個事實。馬太承認他過往的事情,就坦然承認他自己需要恩典,宣告他願意跟從這位呼召他、向他發出挑戰的君王。耶穌把他從一位跟從希律的犯罪僕人改變成為一位天國福音的謙卑僕人。
在我們的人生中,謙卑表現應該是當好事臨到其他人身上,當然也包括臨到我們時,我們從心裡高興,我們十分滿足。尤其是當其他人蒸蒸日上,當其他人取得榮譽或他們的工作有顯著成果時,我們依舊因這些事為他們高興快樂。我們會為此感謝上帝,我們首先想要尊榮和感謝上帝。我們想要在一切的事上為上帝而活,而不只是為我們自己的緣故。因此,謙卑就應當是不再關注自己的利益得到實現,而是首先關心上帝的利益得以實現,無論是透過其他人,還是透過我。〔約翰·麥靳磊博士〕
現在我們已經得出結論,就是接受馬太寫了第一卷福音書的傳統觀點是正確的,對他的個人歷史也稍微瞭解了一點,我們就要來探索馬太為他們寫書的那些原本讀者的身份這個問題。
原本讀者
馬太沒有具體指出他的原本讀者是哪些人,但是他給了我們一些關於他們的線索。正如我們要看到的,馬太看來主要是為了猶太基督徒讀者寫了這卷書。
正如我們在前面一課提到的那樣,所有福音書都是特別為著基督徒讀者而寫的。但是馬太福音的幾個強調之處,是它特別適合出於猶太人背景的基督徒讀者閱讀。例如馬太比任何其他福音書作者都更多地引用舊約聖經經文。他經常指出耶穌應驗舊約預言的方式,他特別強調耶穌是那位彌賽亞君王,是猶太人已經等候了好幾個世紀的。他對猶太人問題的強調也表現在耶穌與猶太人不信的領袖之間的衝突上,馬太對這些事情的描寫要比任何其他福音書作者的描寫更為詳細。馬太也最關注耶穌與舊約律法的關係,特別強調他是舊約律法的主。
在這一課後面的地方,我們要來更詳細看其後一些這樣的強調之處。所以在這裡我們只要簡單舉出兩個例子,說明馬太是為著一群猶太人讀者寫這卷書的,我們要從馬太對天國這個詞的用法開始。
在前面的一課,我們注意到所有四卷福音書都由上帝的國這個主題聯繫在一起。但是馬太很少用到「上帝的 國」這個說法。他而是普遍使用「天 國」這個詞。馬太福音是聖經中唯一使用這個術語的書卷。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這兩個詞都指同一件事。
基於對上帝的敬畏,猶太人經常避免使用上帝的名,或任何近似的稱謂,這樣他們不至於不小心妄稱了上帝的名。他們常用的一種方式就是用「天」這個詞代替「上帝」這個詞。這正是馬太使用「天國」這個詞語時的緣由。當我們對照符類福音書對應的經文時,我們會看到其他福音書的作者使用「上帝的國」,而馬太卻用「天國」。
馬太使用了,「天國」這個詞語,這個詞語幾乎遍及了他的福音書,而對應在其他的福音書中,使用的是「上帝的國」。我認為偶然少數的地方馬太用到「上帝的國」這個詞,是因為馬太作為猶太人的基督徒,他知道上帝的名太神聖了,不敢隨便用。因此,用了「天」作為特指上帝的一個方式。在其他的福音書中,我們讀到,「我得罪了天」,意思就是,「我得罪了上帝」。因此,當我們聽到「天國」這個詞語時,會有誤解的危險。我們會以為這是個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天上的國嗎,無法看見。但是,事實上,作者是在談論上帝的國,涉及到這個理念,即上帝現在正透過耶穌切實的要成為這個世界的君王。因此,如果基督徒誤解了「天國」的真正含義,是相當危險。實際上,耶穌的意思是,「上帝是大君王,正在透過我在地上成為主宰。」〔彼得·瓦爾科爾博士〕
請聽馬可在馬可福音4章30和31節對芥菜種比喻的記載:
耶穌又說:「上帝的國,我們可用什麼比較呢?可用什麼比喻表明呢?好像一粒芥菜種,種在地裡的時候,雖比地上的百種都小。」(馬可福音4章30-31節)
馬可在這裡使用了平常的詞語形式:上帝的國。但請聽馬太福音13章31所說的這個比喻的馬太版本:
他又設個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田里。」(馬太福音13章31節)
馬太詳述這同一件事時,使用了天國這個說法,而馬可則使用了「上帝的國」這個詞。
當你把馬太講到天國的經文與馬可、路加福音中類似的經文比較,他們稱之為上帝的國,這就是一種確定的方式看到作者們是在提及相同的概念,他們在提及同樣的事情。……然而,馬太的天國,雖然其意思就是上帝的國,在馬太的語言中它還具有更多喚起意義。……當你讀馬太福音時,總體而言你會看到一個主題,就是將地上的人類與上帝在天上的國度對比。按上帝心意治理的國度,被稱之為天國;按人意的方式治理、掌權、運作和行動的範圍,我們可以稱之為這世上的國。……對馬太來說,談論天國是一種大有能力的方式,他能感受到這個世上現有的,與我們在天之父所掌管、治理,應許最終要帶到地上的,這兩者之間的巨大差異。……因此,在馬太的語言中使用天國是要讓我們感受和體會到上帝掌管的、卻尚未全然來臨的,與這個地上掌權、治理和運行的一切之間的不同,正是因著兩個實體之間存在的對比,馬太使用了天國來幫助我們感受、品嚐和盼望上帝天國來臨的時刻。〔約拿單·潘寧頓博士〕
許多學者認為馬太保留了耶穌對猶太大眾說話的方式,馬可和其他新約聖經作者使用「上帝的國」這個詞,為的是讓耶穌的意思對範圍更廣的讀者顯得更清楚。但不管是不是這樣,馬太使用「天國」這個詞是更支持了他原本讀者是猶太人的這種觀點。
指出馬太福音的讀者是猶太人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馬太的做法認定他的讀者對猶太人的習俗有充分的瞭解。只舉一個例子,在馬太福音15章1和 2節,馬太記載了這個事件:
那時,有法利賽人和文士從耶路撒冷來見耶穌,說:「你的門徒為什麼犯古人的遺傳呢?因為吃飯的時候,他們不洗手。」(馬太福音15章1- 2節)
馬可把這同一個故事放在他寫的福音書的7章1到5節,但是馬可加上了三節經文解釋猶太人洗手的風俗,以便他的羅馬人讀者能明白這個風俗。馬太覺得沒有必要為他的讀者增加這種解釋。
現在,假設馬太真的是為猶太人的讀者寫這卷書,但他的福音書有一個特點,看來是與這不協調的。在幾個地方馬太引用耶穌用亞蘭文說的話,然後把這些亞蘭文的話翻譯成他的讀者所用的語言。
例如請聽馬太福音27章46節說的話:
耶穌大聲喊著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馬太福音27章46節)
即使馬太的讀者主要是猶太人,他為什麼還這樣寫,對此人有不同解釋。首先,即使他的讀者主要是猶太人,但也不完全是猶太人。所以他可能是為了他讀者當中的非猶太人而把這些翻譯加了上去。第二,馬太的讀者可能包括了生活在巴勒斯坦以外,不懂亞蘭文的人。第三,馬太可能只是很簡單地從另外一個來源抄錄了這信息。例如馬太福音27章46節的翻譯也出現在馬可福音15章34節,馬太可能使用了它作為來源。
無論如何,證據的份量有力提示了馬太首要是為了猶太人基督徒寫他的福音書,為的是通過講述許多對他們特別重要的問題,來增強他們對耶穌的信心。
我們已經研究了第一卷福音書的作者和讀者,我們就準備好來看它寫作的情形。
情形
我們說一本書的「情形」時,我們想到幾件事情,是與它的歷史脈絡相關的 — 比如像它寫作的時間, 它實際寫作的地點,它的心目中讀者的分佈,以及它寫作的目的等等的事。瞭解一本書是在何時、何地、為何人所寫,為何要寫,這就給我們很多關於它的來龍去脈的信息。這會大大幫助我們明白它的歷史背景,它使用的文法和詞彙,它的宗教和社會觀,以及它的修辭策略。這種信息轉過來幫助我們明白這本書,把它適當的應用出來。
我們要來看馬太福音寫作情形的三個方面:首先,寫作的時間;第二,作者和讀者所在的位置;第三,馬太寫作的目的。讓我們從馬太福音寫作的時間開始。
時間
首先,正如大多數學者認為的那樣,馬太很有可能是使用了馬可福音作為他的其中一個資料來源。正如我們在後面一課要看到的一樣,馬可福音有可能是在主後64年左右成書的。如果這是正確的話,那麼馬太寫作的最早時間很有可能是在主後一世紀60年代中到60年代末。
第二,馬太是耶穌的使徒。這意味著他與耶穌一道事奉,很有可能是在主後30年時,他已經是一位成年人。所以除非馬太異常長壽,否則他寫作的最後時間就會是在一世紀將要結束的時候。
這使得馬太寫作的時間範圍變得相當廣闊。但是我們可以留意馬太寫作中的一個細節,在這個範圍內收窄可能的成書時間。具體來說,馬太經常提到聖殿,以及撒都該人,這些人與聖殿的關係密切。提到的這些事大部分是歷史性的,但少數幾件提示,在馬太寫作的時候,聖殿和撒都該人還是主要的因素。因為聖殿是在主後70年被毀的,那麼如果馬太是在此時之前寫作,這些提到的事情就是最講得通了。
鑒於所有的證據,看來最佳結論就是馬太在主後一世紀60年代後期,可能是在主後67或68年左右寫成他的福音書。要在這個問題上得出肯定的結論是不可能的。但所幸的是,雖然瞭解馬太寫作的大概時間對人會有幫助,但他寫福音書的準確時間對解釋他的教導來說幾乎不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已經看了這卷福音書的寫作時間,現在讓我們轉過來看作者和讀者的地理位置這個問題。
位置
我們應該在開始的時候指出,學者對這卷福音書的位置有所爭論,所以我們不應該把我們的結論當作是教條一般。即使如此仍有一些細節是值得留意的。
一開始要講,因為馬太主要是為猶太人基督徒寫作,最有可能他是為著一群生活在猶太人口相當稠密地區的人寫他的福音書。巴勒斯坦是一個明顯可能的地方,因為它是猶太人傳統的家園,並且因為他們是集中居住在那個地方。
但是在敘利亞部分的地方猶太人的人口也相當多。伊格那丟是敘利亞安提阿的主教,是教父當中最早表明熟悉馬太福音的人。出於這個原因,一些學者論證說馬太是為在敘利亞安提阿的信徒寫這卷書的。
當然我們不能排除有一種可能性,就是馬太心目中有更廣泛的讀者,是為分佈在地中海世界的全體猶太人基督徒寫的。
巴勒斯坦,敘利亞或羅馬帝國之內任何其他有相當多猶太人的地區,都可能是一卷像馬太福音這樣,具有強烈猶太人特徵的福音書的合適成書目的地。
在第一世紀,猶太人遍佈了整個羅馬帝國,還到了東方。這種散居可上溯到巴比倫的被擄時期,從那時起就有不少的猶太人生活在巴勒斯坦以外。之後,他們繼續居住在遠東地區,就是當時的美索不達米亞,當今的伊拉克,然後又到了敘利亞,大馬士革,然後進一步四處「分散」,這個詞用來指猶太人的散居。之後,向西進入小亞細亞,當今的土耳其,還有遠之羅馬,猶太人到了羅馬的台伯河邊,還有南行到北非的。我們在福音書中讀到古利奈人,西門,是從北非來到耶路撒冷的人。因此,猶太人那時居住的區域橫跨整個東羅馬,還要進一步延伸到東邊。〔彼得·瓦爾科爾博士〕
我們已經講了馬太福音的時間和位置,現在我們可以來看馬太寫他的福音書的目的。
目的
廣泛來說,馬太寫福音書,因為關於耶穌是誰,他做了什麼的真實歷史是至關重要。但他也有更狹義、更直接的目的。具體來說,馬太是為猶太基督徒寫作,為的是培育他們以耶穌作他們的彌賽亞君王的信心。
馬太寫福音書的時候,歸信基督教的猶太人遭受猶太當權者的強烈排斥,也經常被他們從前的朋友和家人拒絕。使徒行傳記載得很清楚,在當時的地中海世界,受逼迫成了猶太人基督徒的一種生活方式。
正如我們在使徒行傳8章1節看到的:
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使徒行傳8章1節)
因著逼迫的緣故,跟從耶穌,以他作為他們的彌賽亞的猶太人必然面對試探,要回到他們從前的生活當中,放棄基督教信仰。馬太回應這種試探,寫這卷福音書提醒他們耶穌是真正的彌賽亞,帶來天國。他的福音書是一個鼓勵人的故事,一個安慰人的故事。但它也是一個挑戰人的故事,因為耶穌不是按照他們很多人期望的那樣帶來天國,天國的要求是高昂的。
在這個處境中,馬太向他的讀者保證,耶穌已經開始應驗舊約聖經對彌賽亞國度的期望。與此同時,天國還沒有完全。所以馬太寫福音書也是為了鼓勵猶太人信徒保持忠心,直到君王他自己再來,使萬事成全 — 直到耶穌毀滅他國度的仇敵,迎接他忠心的子民來完全經歷他國度的祝福。
這就是馬太如此經常提到天國這個主題的原因。事實上,他在他寫的福音書中使用「王」和「國」這些詞超過75次。其他三位福音書作者加在一起使用的次數要少於110次。對馬太來說,鼓勵和挑戰他的猶太人讀者的最好辦法,就是把他們的彌賽亞君王和他國度的故事講給他們聽。
在馬太福音中,我們發現特別強調天國。馬太福音是以耶穌的家譜作為開始的,刻意展示耶穌是大衛王合法的繼承人。這個大衛家的君王就是拿撒勒人耶穌。……他的聽眾,原本讀者,主要是猶太人,我們相信這本書是在向他們這些人說,這就是你們正當合法的君王。……馬太強調天國以其具體的方式顯現,正如他在這本福音書中所展示的那樣,天國這個詞語特指耶穌對全部人類和所有領域的治理。這是一個關係到權柄的問題。……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總是問耶穌,你憑什麼權柄做這些事?這本福音書是以這樣的話作結尾的答案,耶穌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這個國度理念遠超出人們當時期待和尋找的大衛民族性的範疇。這個陳述表明馬太在宣告基督是統管創造界每一寸領域的君王。〔吉姆·梅坡爾斯博士〕
現在我們已經研究了馬太福音的背景,讓我們來看這卷書的結構和內容。
關於馬太福音結構的一些特徵,學者們之間有著相當一致的看法。這種認同是出於馬太已經給了我們一個對人很有幫助的線索的緣故。在書中五個不同的地方,馬太使用了諸如「耶穌講完了這些話」這樣的說法,以此來表明福音書中主要的轉折點。有時候像這樣的話看來是一個部分最後的一句話,其他時候它是一個下部分的第一句話。無論如何,它總是表明有一個主要轉折點。
按照這些結構方面的標誌點,大多數學者都認同馬太福音分成七個部分。有五個主要部分,由馬太福音7章28節,11章1節,13章53節,19章1節和 26章1節的轉折陳述分隔開來。馬太福音也包括一個引言式的敘述和一個結尾的敘述。
馬太福音的這每一個部分都進一步講述了耶穌這位把天國帶到地上的彌賽亞君王的故事。
讓我們更詳細來看這每一個部分,從馬太福音1章1節到2章23節的前言開始。
引言:彌賽亞君王
馬太福音的引言向我們介紹了耶穌是彌賽亞君王,它由兩段落組成:一段家譜和一段耶穌嬰孩期敘述。
家譜
這家譜是位於馬太福音1章1節到17節。從技術方面來講,第一節實際上是一個介紹或標題,馬太在當中概括了他的要點,就是耶穌是以色列的彌賽亞君王。
馬太福音1章1節內容如下:
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耶穌基督的家譜:(馬太福音1章1節)
馬太從一開始就特別強調以色列的王大衛,以及猶太民族的祖宗亞伯拉罕。
跟在這介紹性的陳述之後,這家譜本身從第2節開始。根據馬太福音1章17節,這家譜是分成三塊,每一塊都包括十四代。第一塊從上帝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開始,在這約中亞伯拉罕得到應許,他的後裔要統治全世界。
第二塊以大衛王,以及上帝應許通過建立永久的大衛王朝,以此成就他與亞伯拉罕的聖約為開始。這第二塊以上帝的百姓因他們的罪和背約而被擄離開應許之地作為結束。
這家譜的第三塊,從被擄一直到耶穌的出生。以色列已經背棄了上帝的聖約,落在他約的咒詛之下。但是上帝仍計劃通過成就他對亞伯拉罕和大衛的應許來祝福以色列。以色列過去的君王失敗了,但現在以色列最後一位君王,那位要成就以色列結局的已經終於到來。
耶穌祖先的這份名單在馬太福音1章16節結束,在那裡我們看到這句話:
雅各生約瑟,就是馬利亞的丈夫;那稱為基督的耶穌,是從馬利亞生的。(馬太福音1章16節)
馬太以這樣的方式證明,耶穌通過他的父親約瑟完全可以合法申張王權,要得著大衛的寶座。
彌賽亞一定要是大衛的後裔,因為這是基於先知的啟示;因為它就是這樣預言的。這一直可回溯到創世記中,預言正是猶太支派的後裔必生出將來的君王。這個預言當然就在大衛,大衛王自己身上應驗了,他是以色列最偉大的君王。在他之後的每一個王,都是用他來做標準衡量他們的是非功過。當然,另外就是我們還有上帝與大衛自己建立的聖約。在大衛向先知拿單提議為主建立居所,即建立聖殿之後,拿單回來對他說,「你不必為主建立居所,主耶和華要為你建立家室。」這裡的家室一詞,他要表達的意思是王朝。這預言出現在撒母耳記下7章,上帝要為大衛建立家室就是要建立他永遠的國度,他的後裔要在大衛的寶座上永遠掌權,此預言成為後來關於彌賽亞預言的根基。因此,當先知們在以色列失敗後,回頭談到此事時,特別是大衛王朝、大衛國度的失敗,在他們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時,都盼望上帝恢復大衛王朝昔日的榮耀;就是要透過大衛自己根苗,上帝要興起一個君王。……因此,君王,彌賽亞無論如何都必須出自大衛的後裔。〔馬可·斯特勞斯博士〕
接著耶穌的家譜之後,我們看到關於他的嬰孩期敘述。
嬰孩期敘述
關於耶穌的嬰孩期敘述是從馬太福音1章18節到2章23節。這一段落相當簡短 — 只有31節經文,與之相比路加福音有116節經文。在這個段落,馬太的目的相當集中。五塊簡短的經文,每一塊都是為了關注一個中心事實:身為彌賽亞的耶穌已經降生。每一塊都講了一個簡短的故事,然後解釋這個故事是如何應驗了舊約聖經對彌賽亞的預言。
我們從對耶穌嬰孩期敘述中瞭解到的其中一件最有意思的事,就是他沒有一位人的父親,而是有上帝作他的父親,正是如此。聖靈讓馬利亞懷孕,儘管她還是一位處女。
在這裡,一些批判基督教信仰的人認為,這是耶穌家譜的一個弱點,因為他不是按照肉身出於約瑟,他而是通過約瑟宣告擁有大衛的寶座。但聖經上的家譜,如那些記載在歷代志上1到9章的家譜,常常通過收養的父來追溯先祖,這是一個人所共知的事實。
而且,因為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他也是具有完全的神性,這意味著他能夠完全遵守上帝的聖約。若僅僅是人類君王的話,他們是從未能夠完全遵守過上帝的聖約。所以這也是為何他們無法承受上帝應許亞伯拉罕和大衛的完全的聖約祝福。於是,上帝差遣他完全的兒子作王,為要保證他的聖約可以得到遵守,以致他祝福的應許可以得到成就。
十分清楚彌賽亞作為人要來自大衛的家族,這裡包含了許多重要的真理。但是,同樣重要的是這位彌賽亞也必須是上帝,需要具有神性。為何是這樣呢?其實終極而言,因為我們人類在上帝面前的問題是我們犯罪得罪了祂。祂必須要提供解答,祂必須提供解決辦法。當我們談論起赦罪的問題時,我們要意識到我們的罪在上帝面前不是個祂可以忽略不計的事情。這不是件祂能說,「我會對你們矮子裡拔將軍的」,或「只要你盡了你最大的能力」的事情。上帝是聖潔的上帝,上帝是公義和正直的。我們無法讓祂忽略我們的罪。這意味著要求祂否定祂自己。因此, 要讓祂來赦免我們,祂必須要採取主動。終極來說,祂必須提供一個辦法,能夠滿足祂自己公義的要求。必須祂自己來實現。其實,在你讀舊約的時候,這一點經常重複出現。你可以想到,比如約拿書2章9節:「救恩出於耶和華。」就是說上帝自己必須提供拯救。正是上帝自己必須提供解法。正是上帝自己必須赦免。因此,如果透過彌賽亞獲得拯救,祂必須要代表我們,他必須要是人,然而,祂必須也是主耶和華。來臨的主,就是救贖的主,能滿足祂的聖潔和公義的主。這就是為何彌賽亞必須要是上帝的原因。〔司提反·威樂姆博士〕
馬太在對他寫的福音書的引言中表明耶穌是彌賽亞君王,大衛那位作王的子孫,領受上帝應許亞伯拉罕和以色列人的完全祝福。就這樣,馬太為他此書的餘下部分的主題,就是那奇妙的好消息作好了鋪墊。
接著引言部分的,是福音書按文學特徵劃分的五大部分。這五部分每一個都由兩段落組成:一個敘述部分,在當中馬太描寫耶穌做了什麼,接著的是一個講論部分,在當中馬太記載耶穌說了什麼。
天國福音
馬太福音的第一大部分講述了天國福音的故事。這個部分從馬太福音3章1節開始直到7章29節。
彌賽亞君王已經降臨
敘述段落從馬太福音2章1節開始,在4章25節結束。馬太在這裡宣告彌賽亞君王已經降臨,他已經把天國帶到地上。
敘述部分的第一塊是馬太福音3章1節到12節,在其中施洗約翰宣告上帝的彌賽亞很快要來,要用聖靈給他的百姓施洗。因為上帝審判他背道的百姓,聖靈有400年時間在以色列是相對不活躍。但現在,正如舊約先知預言的那樣,新的一日要破曉,上帝的靈要澆灌下來。
在馬太福音3章13到17節,敘述段落繼續講到耶穌的受洗。在這件事中,聖靈降臨在耶穌身上,為他的彌賽亞事奉膏抹他,父從天上宣告,「這是我的愛子」,把詩篇2篇7節的君王稱號應用在耶穌身上。
上帝的聲音也是指著以賽亞書42章1和2節的那位受苦的僕人說的,描寫耶穌是那一位「我心裡所喜悅的」。耶穌是作王的彌賽亞,但是他要作一位不一樣的君王。他要通過受苦成就上帝對他的呼召。
在馬太福音4章1到11節,這敘述段落接下來的故事當中,撒但對耶穌委身要作為王的受苦彌賽亞發出挑戰。他三次試探耶穌,要他作一位無需受苦的彌賽亞,實質上是在說:「不要像一個人一樣挨饑受餓,無需受苦就能震驚人們來相信,不要通過受苦就可統治萬國。」但每次耶穌都拒絕走那否認他這受苦彌賽亞身份特徵的輕鬆途徑。
然後在馬太福音4章12到17節耶穌開始傳講天國的福音,以此開始他公開的彌賽亞使命。
請聽馬太是怎樣在馬太福音4章17節概括耶穌傳講的信息的:
從那時候耶穌就傳起道來,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馬太福音4章17節)
按照馬太的說法,耶穌傳講的好消息就是天國近了 — 耶穌通過他自己的事奉,將要把天國帶到地上,而這國是給所有悔改他們的罪,忠心跟從耶穌,以他作君王的人的。
在馬太福音中使用了「天國」,只有在馬太福音中是這樣的。我認為這與「上帝的國」是同義詞。我同意多數學者的看法,這兩者之間沒有區別。耶穌所描述天國近了,或是有些譯本用「到手邊了」,這個事實表明在某種程度上,上帝在末世的治理已經隨著耶穌的位格和工作來到了。但是,在另一種含義上還在等待它的完成,這裡的術語是「成全」,這要等到耶穌第二次來時才會發生。因此,用術語來表達的話,基督徒是活在辯證的存在裡。他們的一隻腳已經踏進了上帝末世的國度(已然),而另一隻腳還在等待上帝末世的國度(未然)。因此,這的確極大地挑戰了基督教的門徒人生,使我們人生和人生抉擇,我們的人生觀,要不斷平衡地體現出在什麼程度上天國已經在這裡了,在什麼方面天國還尚未實現。〔大衛·鮑烏爾博士〕
當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傳講福音,吩咐人悔改,因為上帝的國就在手邊了,或近了,他是在說幾件事情。首先祂在講,在祂身上上帝的國臨到了,來到了他們中間。祂透過祂權柄性的教導,祂趕鬼和制伏鬼魔,還有祂醫治的事奉,都清楚展現了這個國度的到來。因此,耶穌說的第一件事,就是國度和王權在「我身上」臨到了你們中間。此外,祂說的另一件事就是這國度正在來臨,在地上國度尚未到達它完全的地步,但是,將來必有一天上帝全然的掌權會讓人人可見、無法否認。 在耶穌講論天國近了時,這就是祂要表達的意思。……因此,呼召人悔改是因為上帝的國近了,耶穌在傳召人服從這個君王;正是通過他們的順服,透過他們的遵從,藉著他們實際地跟隨這個君王,他們就被納入,或者是重新成為上帝聖約的子民。為此,如此這般對君王的順服就是通過悔改來表徵的。〔貴葛·派銳博士〕
在馬太福音4章18節到22節,耶穌呼召他的門徒。這畫面是彌賽亞君王招募他國度領袖的畫面。
在這之後,馬太在馬太福音4章23到25節預告了這卷福音書接下來的兩個部分。他宣告耶穌在加利利走遍四方,教導和醫治眾人。馬太福音5到7章舉例說明了他的教導,而8到9章舉例說明了他的醫治。
登山寶訓
現在我們已經看了馬太對天國福音的敘述,就讓我們轉過來看在馬太福音5章1節到7章29節中伴隨的講論。這段講論通常被稱為登山寶訓。耶穌在這教導中描寫了天國公民義的生活。他七次明確提到天國,整篇講道是圍繞這個主題進行。
耶穌一次又一次強調,義發出的挑戰要比猶太教領袖想像的艱巨得多,他也強調天國公民的天父比他們想像的要與人親近得多,更樂意要祝福他們,這兩個成雙成對的觀念合在一起,賦予了這篇講道獨具的特色。
只看登山寶訓的一個例子:耶穌對姦淫罪的教導。耶穌教導說上帝的律法要求的比表面看律法所表明的要更多,比猶太教拉比一般教導的要求更多。
請聽耶穌在馬太福音5章27和28節說的話:
「你們聽見有話說:『不可姦淫。』只是我告訴你們,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裡已經與她犯姦淫了。」(馬太福音5章27-28節)
耶穌說有話說的時候,他是在講當時猶太拉比對聖經一般的解釋。一些拉比教導說,舊約誡命禁止姦淫,但他們沒有面對更基本的人心的問題。但耶穌指出即使在舊約的時候也是實在的某樣東西:上帝不僅要控制外在的行為,他還要順服從人心開始。
我認為有時候,我們會對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認為在舊約中上帝的要求只是外部性的象徵——祂要他的子民受割禮;祂要求各種獻祭;祂要他們遵守各種特殊的節期——這些都是些外在的宗教儀式和表述。然後,來到新約,現在是有關心靈的宗教了——上帝要我們的心靈;祂要我們的愛慕。但是,事實上並不是這麼回事,我不認為如此,如果一個人開始仔細察看舊約聖經的內容,尤其是先知書的話。例如,先知約爾說,「你們要撕裂心腸,不撕裂衣服。」 這就是直接反對只顧外表的宗教。此處,上帝不是要他們對祂有外面的禮儀形式,更要求他們有內心的改變。祂想要正是他們的內心,就是構成他們是誰的本質。其實,你也可以在其它地方看到這一點,如在詩篇103篇:「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凡在我裡面的,也要稱頌他的聖名!」你聽,詩人在呼召上帝的子民要用構成他們心靈和本質的一切來稱頌祂和敬拜祂的聖名。因此,所謂關注心靈是新約的教導,而舊約信仰並不關注內心的這類看法,其實根本無法公正的對待舊約中上帝在聖約中與他子民之間那豐富全方位的現實情形。〔馬可·伽格尼廉特博士〕
耶穌強調從心而出的順服,這讓他在5章5節把天國公民描寫成是「溫柔的」,在5章6節把他們說成是「飢渴慕義的人」,在5章8節說他們是「清心的人」。耶穌當然知道在天國完全降臨之前,跟從他的人將不會被完全改變成為這樣的公民,但他仍勸勉他們在這之前要成為義。請聽他在馬太福音5章48節說的話:
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馬太福音5章48節)
在一種意義上,這命令是不可能實現的 — 沒有人可以像上帝一樣完全。這不應該讓我們絕望。相反,耶穌也給了我們滿有恩惠、鼓勵人的應許。他在整篇講道中向忠心跟從他的人保證,國度已經屬於我們。
例如在登山寶訓中,我們在馬太福音5章3節到10節看到八福。在中間的六福應許,在將來天國帶著它一切的完全降臨的日子,人要領受這些祝福。但是第一和最後一個祝福不同 — 耶穌說他的百姓已經得到天國的這些祝福。
請聽耶穌在馬太福音5章3節和10節是怎樣闡述這些祝福的:
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馬太福音5章3,10節)
應對跟從耶穌要面臨實在極大挑戰的,是那同樣極大的真實應許,即上帝國度的能力已經正在把我們改變成為他國中義的公民。
在馬太福音的第一大部分裡,馬太把人的注意力引向耶穌事奉的目的和信息,以此強調天國的福音。耶穌正是把天國帶給上帝百姓,那位期待已久的彌賽亞君王,他教導他們關於那國度改變人生命的大能。並且他應許他們,如果他們忠心到底,就要在國度完全降臨成全時繼承它極大的祝福。
國度的擴展
馬太福音第二大部分講的是國度的擴展,這部分是從馬太福音8章1節到11章1節。
耶穌的神跡和反應
講述國度擴展的敘述段落是從馬太福音8章1節到9章38節。它是關於耶穌 的神跡和反應的故事,描述不同的人對耶穌神跡的回應。
這個段落敘述可以分成十一個片斷,涉及到耶穌與不同的人和事:在8章1到4節-大麻風病人,在8章5到13節-千夫長的僕人,在8章14到17節-彼得岳母,在8章18至27節-風暴,在8章28至34節-兩個被鬼附的,在9章1到8節-一位癱子,在9章9到17節-稅吏和罪人,在9章18到26節-女孩和婦人,在9章27到31節-兩個瞎子,在9章32到34節-再次趕鬼。最後,在9章35到38節以描述耶穌的憐憫結束了這一大段落。
時間只容許我們對這些耶穌生平事件作一些觀察。在馬太福音8章1到4節,祂使大麻風病人痊癒,在8章5到13節醫治千夫長的僕人,在8章14到17節醫治彼得的岳母,在9章1到8節醫治一位癱子,在9章20到22節醫治血漏婦人,在9章27到31節醫治兩個瞎子,這一切都表明祂施行了祂那勝過疾病的國度能力。
在馬太福音9章18到26節 ,他也使一個死去的姑娘復活,證明他甚至有勝過死亡本身的能力和權柄。在馬太福音8章23到27節,耶穌通過平息風暴,證明他掌管大自然的能力。
除此之外,在馬太福音8章28到34節,耶穌通過把鬼從兩個住在墓地裡的人身上趕出去,在9章32到34節,把鬼從一個啞巴身上趕出去,以此證明他勝過撒但國度的能力。在9章9到17節,呼召馬太成為門徒,引入了一長段處理耶穌與稅吏和罪人在一起的質疑。耶穌呼召馬太放棄稅吏的生活,開始他的新生活。這個改變一點都不亞於任何的神跡。稅吏和罪人的轉變是那樣的巨大,導致馬太馬上受到感動,描寫耶穌與稅吏和罪人一同坐席的場面,因為他禁不住要解釋他們喜樂的原因。
馬太除了關注耶穌的能力,也讓人注意群眾對耶穌能力的反應。簡單說來,他們十分吃驚。我們在像馬太福音8章27節和34節,9章8,26,31和33節這樣的地方看到這一點。他們的驚奇通常往往導致他們反對耶穌。
一些人就是不信,以此反對耶穌,猶太人的領袖特別是這樣,他們公開批評耶穌。一些人懼怕耶穌,就像馬太福音8章34節表明的那樣。其他人被嚇著或被震驚,就像在馬太福音9章3節裡的情形一樣。偶然的時候,人反對耶穌,好像是出於好意,如9章14節的情形 —儘管這仍是錯誤的。有時候人拒絕耶穌,因為他們故意拒絕他們知道是真的事情,如馬太福音9章34節表明的那樣。令人難過的是,隨著耶穌繼續事奉,對他的反對變得越來越明顯。
你察看新約聖經時,可能一個最令人困惑的事情,就是在他們親眼看到那些神跡時,卻竟然拒絕基督。聖經說人們都為耶穌所行的神跡,一次又一次地驚奇萬分。當我們思量這個問題,他們怎麼會那樣做時,我認為我們需要查考馬太福音22章29節。耶穌對法利賽人說,「你們錯了,因為不明白聖經,也不曉得神的大能。」雖然,從上下文中得知,祂是對撒都該人講的,但是,我認為同樣適用於法利賽人和律法教師。他們把錯誤的看法教導給人。人們對於將要來的彌賽亞的期待已經被錯誤教導所扭曲。我認為我們今天該從中得到極大的教訓。那些不按正意分解上帝之道的人,錯誤的教導人們,在人們中製造著那些錯誤的期待。而且,我認為這正是第一世紀發生在以色列人中的悲劇。他們盼望著彌賽亞來,你可以說只是一個民族的必勝信念。而當耶穌來到時,儘管祂在他們中間行了即空前又絕後的奇事,卻由於那些領袖們對基督的攻擊,不斷地詆毀祂行的神跡,導致他們最終對耶穌的拒絕。 他們醜化耶穌,指控祂是靠魔鬼的能力來做這些奇事。最終,悲哀的是,儘管人們都看到了這些神跡,經過數十年、數代人的錯誤教訓,那些當權者、宗教領袖終於使得許多人的心偏離基督。〔吉姆·梅坡爾斯博士〕
馬太在9章35到38節描寫了耶穌對眾人的憐憫,以此結束對耶穌大能神跡的這個敘述段落。請看馬太在馬太福音9章36到38節的敘述。
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馬太福音9章36-38節)
耶穌明白他的百姓不接受他作君王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曾經遭受他們許多領袖的苦待,受到他們錯誤的教導。但他也知道他的神跡在令他們內心軟化,使他們願意來跟從他。所以他教導門徒祈求,求上帝興起傳福音的人和義的領袖 — 興起那些把失喪的人帶進在地上上帝的天國,教導他們怎樣作這國義的公民。
君王使節
在看了馬太對國度擴展的敘述段落之後,讓我們來看在馬太福音10章1節到11章1節的對應講論段落。這講論是聚焦在作為君王使節和代表的門徒身上。
在這個段落,耶穌回應了他在之前敘述部分結束的地方發出的挑戰。耶穌在命令跟從他的人向上帝求興起傳福音的人和領袖之後,通過賦予十二門徒能力,命令他們就像他自己一樣,用言行宣告國度的臨到,以此擴展他自己所作的國度事奉。
正如我們在馬太福音10章7,8節看到的一樣,耶穌用這些話差遣他們:
隨走隨傳,說:『天國近了。』醫治病人,叫死人復活,叫長大麻風的潔淨,把鬼趕出去。(馬太福音10章7-8節)
耶穌在差派他的門徒出去之前給了他們許多警告。他們傚法耶穌的榜樣,生活就不會輕鬆。世人不會善待他們,他們要受苦,他們要受人譏笑、被捕、被殺。
但是耶穌也應許,他們的事奉要得到他們天父的祝福,最終國度的生命是屬於他們的。請聽耶穌在馬太福音10章39節是怎樣向門徒作保證的:
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馬太福音10章39節)
耶穌的門徒為了他教導和醫治事奉的緣故,正放棄他們之前的生命。但耶穌向他們保證,他們與作王的耶穌他自己在一起,要得到真正的國度生命。
在此福音書的這第二大部分裡,我們看到馬太是特別著重在耶穌大能的作為,以及耶穌對門徒的教訓方面,描述了國度的擴展。這為我們自己在當代教會的事奉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式。我們依靠耶穌的能力,作忠心的門徒事奉他,耶穌也要通過我們建造他的國度,把屬天的福份賞賜給我們。
神跡記號和比喻
馬太福音第三大部分繼續通過神跡和比喻彰顯君王和他的國度,這部分位於馬太福音11 章2節到13章53節。
神跡記號和反應
馬太的敘述段落是從11章2節到12章50節,集中講述耶穌所行的神跡記號和人們對此的反應。
這些神跡證明君王和他的國度已經臨到,糾正了對這國度應該是怎樣的錯誤期望。結果就是人已經扎根的批評開始增加和擴散。
這一系列的情景可分成五個片段:在11 章2到19節,耶穌向施洗約翰確認,祂的神跡證明祂就是應驗舊約聖經預言的彌賽亞,耶穌呼召人群以悔改回應祂的神跡記號。在11章20到30節,耶穌在祂行過神跡的地方對城裡人群講道,警告不悔改的人,應許到祂這裡來的人得享安息。正如祂在馬太福音11章30節說的那樣,
「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馬太福音11章30節)
在12章1到21節,馬太明確集中地記載了法理賽人對耶穌神跡的一系列反應。首先,他報道耶穌就上帝設立安息日的目的與法理賽人發生的爭論,透過在安息日醫治人來顯明祂的權柄。耶穌教導說,安息日就是為了醫治和救贖生命而設立的。在12章22到37節,儘管眾人都驚歎耶穌的神跡,法利賽人卻指責耶穌是靠鬼王的能力趕鬼。非但沒有接受耶穌為彌賽亞,這些律法師確信耶穌是被魔鬼附身了。
在12章38到50節,法利賽人假裝要求祂再行一件神跡,但是耶穌警告說,他們只能看到約拿的神跡。這是什麼神跡呢?就像約拿在大魚腹中三天後出來,帶領尼尼微的外邦人悔改那樣,耶穌在地埋葬三天後復活,將要帶領更多的外邦人悔改。為了表明上帝喜悅接納任何民族中悔改的任何人,耶穌甚至對祂地上的母親和弟兄們進一步說他們未必是祂真正的家人,而是像祂在馬太福音12 章49到50節表達的,
「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弟兄。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親了。」 (馬太福音12 章49-50節)
我們現在已經看了馬太對耶穌所行神跡的敘述,讓我們來看他在馬太福音13章1到53節對耶穌所講的天國的比喻所作的講論段落。
天國的比喻
馬太用五個段落記載了耶穌著名的比喻。在13章1到23節撒種的比喻,在13章24到30節稗子的比喻,在13章31到43節芥菜種和面酵,在13章44到45節藏寶和尋珠,及其在13章47到53節撒網的比喻。這些比喻的目的就在於要糾正對上帝國度的錯誤理解。
耶穌在一些比喻中 — 如13章31和32節的芥菜種的比喻,33節酵的比喻,44節寶貝的比喻,以及45和46節珍珠的比喻中教導,天國有最大的價值,人應當付出一切代價來追求。天國可能一開始看起來不顯眼,但有一天它一切的榮耀都要顯明出來。
但是耶穌也講了其他的比喻,是集中在以色列沒有接受作王的耶穌和他國都這件事上的。在馬太福音13章1到23節關於撒種的人的比喻以及對這比喻的解釋中,耶穌清楚表明有許多事情會攔阻人相信,大多數人要拒絕這國度。24到30節,以及36到43節關於稗子的比喻,47到51節撒網的比喻強調了這觀點。耶穌教導說,許多人要拒絕接受這國,但他們最終要被摧毀。這些比喻是對那些反對耶穌的人發出的明確警告;它們為不信的人提供了悔改的機會,要他們成為忠心跟從那一位真正為王的人。
基督已經來了;祂已經成就了舊約的預言;祂已經帶來了祂的國度,雖然這個國度仍然等待其最後的成全。我們作為基督徒,我們現在進入了這個國度,但是,我們需要不斷的評估和調整我們的優先次序,悔改我們沒有盡心跟隨祂旨意的方面,盡力忠信 地尋求祂的旨意落實在我們人生的每個層面,在祂的價值觀上與祂一致合一,其實這就是上帝國度的人生涵義。因此,這裡需要有常常不斷的悔改和認信,來到基督這裡,承認祂是我們的先知、我們的祭司和我們的君王,惟有祂是我們尋求來跟隨和事奉的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個世界完成祂賦予我們的目的。〔司提反·威樂姆博士〕
我們要鼓勵弟兄姐妹追求天國,禱告願你的國降臨。從個人的層面來講,天國就是上帝的權柄,它能夠成為我們生活的動力,它是我們在屬靈生活上面,我們完全順從神,我們知道我們過一個以神為中心的人生,因此上帝的權柄在我們身上彰顯就是我們屬靈生活的目的。第二,我們要教導天國的觀念,使我們產生出一個救恩歷史的觀念,使我們知道上帝如何從以前到現在,他展開,他預備、成全他的救恩。因此整個天國的教導是使到舊約跟新約總和起來,使我們看見上帝偉大的救恩的藍圖,使我們對神的旨意有一個一目瞭然的概觀。第三,天國使我們產生一個正確的世界觀,使我們知道全地都是屬乎耶和華的,而神的國會來到這個世界,並且會審判、毀滅所有地上的權柄,因為只有上帝是絕對的君王,從此我們的信仰也不是單單光顧自己,我們還要關心鄰舍、社會和全世界的秩序。我們對於發生在遠方和我們近處的事情,我們都要關注。我們進入社會,我們從社會到文化到政治,都有我們的文化責任。〔陳佐仁博士〕
信心與偉大
馬太福音的第四大部分從13 章54節到18章35節,記載的內容集中在信心與為大上面。這個部分揭示出作為一個耶穌的忠信門徒,在祂國度中尊為大究竟意味著什麼。
拒絕信心放在耶穌身上
這部分的敘事段落位於13 章54節到17章27節,包括十三個不同的場景,除了一個婦女之外沒,眾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拒絕把他們的信心完全地放在耶穌身上。
起初的兩個場景裡,集中表現在人們有兩次完全地拒絕了耶穌。第一次,在13章54到58節,耶穌來到自己的家鄉拿撒勒,祂從前的鄰舍們並不否認祂行神跡的異能。但是,他們仍舊嘲笑和拒絕了祂。在13章58節,我們讀到拿撒勒人沒有看到許多的神跡,因為他們不信。
接著,在14章1到12節講到希律王和施洗約翰之死。因著希律殺害了約翰,他應該受到上帝的審判。不僅如此,第一節解釋說,希律王並不否認有關耶穌神跡的報道。而是相反,他的臣僕們都相信耶穌就是從死裡復活的施洗約翰,來向希律討債的。
接下來的三個場景,集中在耶穌的門徒和他們如何需要在信心中成長。馬太福音14章13到21節是耶穌餵飽五千人的故事。耶穌讓門徒來餵養跟隨祂的人群,但是在15節揭示出祂的門徒們的疑惑和抱怨,畢竟他們認為他們的食物太少。結果,耶穌透過倍增他們的食物證實了祂的能力, 不僅餵飽了五千人,還剩了許多。
在14章22到36節,耶穌在水上行走。開始時,彼得都從船上下來走向水面,表現出對耶穌的信心,但是,一看到風浪危險彼得就變得疑惑,結果他就開始沉下海中。在他被救上來後,耶穌在31節有一句評論,「你這小信的人哪,為什麼疑惑呢?」
15章1到20節報道了耶穌和一些法理賽人的衝突。彼得讓耶穌解釋祂所說的一些簡單道理。於是,在第16節耶穌不滿意地回答說,「你們到如今還不明白嗎? 」
在15章21到28節,我們看到在這眾多場景中唯一一次有人堅定的信靠耶穌,是有一個女兒被鬼附身的迦南婦女。與眾不同的是,她請求耶穌幫助她。在28節耶穌以滿意的口吻說,「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
之後,馬太又回來描寫耶穌門徒的軟弱信心。在15章29到39節,他寫到餵飽四千人的神跡。在33節門徒們又議論,他們到哪裡可以找到足夠的食物,儘管他們都曾親眼看到耶穌餵飽過五千人。
在16章1到12節,耶穌與法理賽人和撒督該人辯論。之後,祂轉過來警告祂的門徒說,「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他們都以為耶穌是對他們沒有帶餅不滿意。但是,耶穌提醒他們,當祂為上千人提供食物時的情形,在第8節祂稱祂的門徒是,「你們這小信的人。」
接下去,我們發現兩個緊密聯繫的場景。一方面,在16章13到20節有彼得著名的信仰告白。在16章16節彼得宣告耶穌,「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 耶穌就誇獎和祝福了彼得的信心。
但是,另一方面,在16章21到27節,耶穌同樣強烈地口吻斥責了彼得。耶穌開始告訴門徒們,祂必須要去耶路撒冷受難、被殺。當彼得拒絕耶穌此意時,耶穌在23節嚴厲的回答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 耶穌解釋說,彼得不是按著上帝的意思,只按著人的意思。
跟著這個斥責之後,我們在17章1到13節來到耶穌的登山變像。當門徒們看到耶穌的榮耀,他們就想在那裡建個廟宇。但是,在12節耶穌提醒他們,祂真正的榮耀只有在祂受死和復活之後。
在17章14到23節我們讀到一個被鬼附的年輕人。耶穌的門徒試圖趕鬼卻失敗了。耶穌趕鬼後在12節說出這裡的原因,「是因你們的信心小。」
最後,在17章24到27節,有收丁稅的人來見耶穌的門徒,詢問耶穌納不納聖殿稅。彼得因著害怕,立刻回答說耶穌納稅。之後,彼得問耶穌要錢,耶穌透過一個神跡來提供了稅錢,並告訴彼得不必擔心害怕。
馬太提到那些拒絕耶穌的人們和信靠耶穌的那位迦南婦女,不過,祂的主要焦點在於祂的門徒們需要增強對祂的信心。
類似地,接著他的敘述之後,馬太在18章1到35節記載了耶穌的一些教導。這段教導集中在什麼是在上帝國度的大家庭中真的為大,這個為大來自在上帝國中的謙卑服侍。
上帝國度的大家庭中為大
在上一章的最後一幕,耶穌突出跟隨祂的人就是上帝君王的兒子。這個身份導致馬太以一個關鍵問題,引出他福音書的這一部分。就如我們在馬太福音18章1節讀到的那樣,
「天國裡誰是最大的?」(馬太福音18章1節)
耶穌通過穿插著實例和比喻的四段教導,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在18章2到4節耶穌勸勉祂的門徒像小孩一樣,謙卑地生活。
耶穌面對他敵人越來越大的反對,教導門徒如何作為上帝的兒女在天國裡生活。他知道這國度將來的圓滿還沒有臨到,他也知道與敵人和罪鬥爭,這是上帝的兒女生活的一部分。
在5到14節,他教導他們像他們的天父看顧迷失的羊一樣照顧軟弱的人。請聽耶穌在馬太福音18章10節和14節說的話:
你們要小心,不可輕看這小子裡的一個……你們在天上的父,也是這樣不願這小子裡失喪一個。(馬太福音18章10,14節)
耶穌在馬太福音18章15到20節進一步闡述這個觀點,要求跟從他的人以上帝家裡的人這種身份彼此相待,就算罪破壞了他們的關係也要如此。在21到35節,他要求他們赦免「弟兄」的罪,就像他們的天父赦免了他們的罪一樣。
上帝的榮耀在我們現今這個時候繼續加增,因為上帝繼續在地上做許多大能的工作,讓他的國度增長。但就像在耶穌那個時候一樣,這通常意味著對上帝的抵擋也在增加。感謝上帝,他賜給我們許多寶貴恩賜,幫助我們面對苦難和抵禦試探。這些恩賜包括忍耐、平安,甚至他與我們時刻的同在。其中一樣最特別的恩賜,就是上帝作為我們天父的特別關係。上帝看顧我們,保護我們,而他明白、同情我們的軟弱。他也賜給我們一個人類組成的大家庭,可以服事我們、愛護我們 —— 這就是教會,我們在上帝家中的弟兄姊妹。
當前的攔阻和將來的得勝
馬太福音第五大部分的主題就是對天國當前的攔阻,以及天國將來的得勝。
這個敘述段落是從19章1節到22章46節,展示耶穌在祂生平的此時此刻,面對著巨大的攔阻。
強烈地攔阻
這些章節基於耶穌出現的地點,可分成三個主要部分。在19章1到20章16節,耶穌在猶太地面對的攔阻。在那裡,他面對法理賽人和有關離婚的問題。祂還要面對來自富人和權貴們因著誤解不斷增長的攔阻。
在福音書前面的地方,馬太已經表明了耶穌和猶太人領袖之間緊張關係的開始階段。在這個段落他記載,完全的敵對已經形成。例如法利賽人有時候提問,為的是要陷害耶穌,正如馬太福音19章3到8節,21章15和23節,22章15到40節表明的那樣。
只舉一個例子,請聽馬太在馬太福音22章15節的記載:
當時,法利賽人出去商議,怎樣就著耶穌的話陷害他。(馬太福音22章15節)
與此同時,耶穌有時候向猶太人領袖發出挑戰。我們在21章28節到22章15節中兩個兒子、園戶和婚宴的比喻中看到這一點。
但是,這衝突並不總是局限在口頭方面。有時候它是直接和猛烈得多,就像在馬太福音21章12到16節耶穌推翻兌換銀子的人的桌子,把他們從聖殿裡趕出去的情形。他在23章13到35節所說的七個「有禍了」的咒詛中說話尤其尖銳。
請聽耶穌在馬太福音23章15節是怎樣責備他們的:
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走遍洋海陸地,勾引一個人入教;既入了教,卻使他作地獄之子,比你們還加倍。(馬太福音23章15節)
當然,耶穌和猶太人領袖並不是這些章節中唯一的人物。因著在好像21章1到11節記載的,耶穌得勝入城時群眾依然尊榮他,猶太人領袖的敵意就越發加深了。
貫穿這個段落,耶穌都在鼓勵門徒正確看待這種對抗。他在馬太福音19章 27到30節應許,有一天他們要和他一起坐在榮耀裡。但在20章17到19節,他也警告他們,只有在他自己受苦死後這些榮耀的日子才會來到。
而且耶穌強調,他的門徒只有過完謙卑受苦的一生才能進入榮耀。耶穌在三次不同的時刻強調了這一點。 耶穌在馬太福音19章30節說:
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馬太福音19章30節)
然後他在馬太福音20章16節說:
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馬太福音20章16節)
他在馬太福音20章26到28節重複了這一點,說道:
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太福音20章26-28節)
耶穌的國看起來很奇怪。跟從他的人要受苦,以色列的君王他自己要被以色列民殺死。在得勝之前首先要有看上去是失敗的。
下一段敘述越發強烈的攔阻是在20章17到34節,涉及到耶穌上耶路撒冷。耶穌清楚表明祂上耶路撒冷去就是要遭害和受死。祂只是面對身為兩個門徒的母親的攔阻,她來為自己的兒子們尋求在上帝國度中的權柄。然後,耶穌在眾人的歡迎下,進入耶路撒冷城,實現了舊約聖經有關祂得勝進城的預言。
下一段敘述在21章12到46節,是有關耶穌進出耶路撒冷城和聖殿過程中面對的攔阻。祂從聖殿中趕出換銀錢的,用預言形式講論了上帝將來審判的警告。更進一步,耶穌和宗教領袖展開了一系列的神學辯論,包括向凱撒納稅,死人復活,最大的誡命,及其彌賽亞應該是誰的後裔。然而,耶穌把他們辯的是啞口無言,就像我們在馬太福音22章46節讀到的那樣,
「他們沒有一個人能回答一言。從那日以後,也沒有人敢再問他什麼。」(馬太福音22章46節)
在察看了馬太關於人對天國越發強烈的攔阻的敘述之後,我們現在要來看伴隨著它的講論。
將來的得勝
這個段落是從馬太福音23章1節到25章46節。在這段講論中,耶穌描述了天國將來的得勝。
這一段在馬太福音23章1到38節,以宣告反對耶穌之人的七禍為開始。這個講論特別是論針對法理賽人,他們的教導,他們對上帝百姓的欺騙,及其他們的假冒偽善。
在講論即將結束時,耶穌在馬太福音23章37到38節,以下面的方式總結了祂對耶路撒冷的感受:
「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 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留給你們。」 (馬太福音23章37到38節)
下一段耶穌的講論,通常被稱為橄欖山上的講論,記載在馬太福音24章1節到25章46節。這常被人稱為橄欖山上的講論,因為耶穌是在橄欖山上對祂的門徒說這番話的。
橄欖山上的講論可以分成三大塊:在24章4到28節,耶穌描述了天國已經來到世上,但還沒有在完全的榮耀和能力中顯明的這個不可思議時代的生產劇痛。
在24章29到31節,祂講到國度的完全,預言人子駕雲降臨,天國帶著完全的榮耀和能力臨到的那日。
然後在24章32節到25章46節,耶穌勸勉祂的百姓為那榮耀日子的來到認真守望,因為沒有人會知道那日子會在什麼時候臨到。
其實,關於耶穌何時再臨,祂特意強調和提醒我們不應該試圖指出具體的什麼時間。他說沒有人會知道祂再來的時日。即使是他自己以祂的人性而言,耶穌都不知道祂再來的時辰。因此,如果我們去猜忌和認為我們能夠搞得清楚,就是對耶穌的不順服。可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該期待、盼望、和關注祂再來的日子近了的那些標誌。新約聖經教導基督第二次來臨的主要目的,就是讓我們清醒地頭腦,給我們鼓勵,給我們盼望,帶領我們過聖潔的生活,等待基督的再臨。因此,雖然我們不知道具體的時間,我們卻應該預備好基督的隨時再來 ,從而我們能夠熱切和喜樂的迎接祂的降臨。〔埃瑞克·索尼斯博士〕
我們應該對祂將來的再來有完全的把握。我們應該有十分的確信,當他再來時,祂必將完成祂已經開始的一切。我們還應該忠信。我們不該像使徒行傳1章開頭,在耶穌升天時門徒那樣呆望著天空,天使說,「你們為什麼站著望天呢?你們應該專心執行把福音帶到萬國的使命。」 祂必將回來,因此我們就該積極投入實現大使命的工作中。我們應該通過向萬國宣告君王祂已經來了、還要再來的消息,使人悔改、信靠福音,來積極地事奉我們的君王。我們應該塑造那些透過對耶穌基督的信心進入這國度的人們成為門徒,養育他們為上帝的榮耀而活,更像耶穌。我們應該恆定不變地盼望主的再來,在我們人生的每一個層面活出上帝的榮耀,要同歷時歷代教會同聲說,主耶穌,願你再來! 〔司提反·威樂姆博士〕
在他寫的這卷福音書的第五大部分中,馬太記載了猶太人的領袖拒絕耶穌,甚至計劃要殺害祂。但是耶穌講得很清楚,世上一切的計劃都不能攔阻國度將來的得勝。歷史證明祂是對的。猶太人領袖確實殺害了祂,可是,祂的國度歷世歷代以來卻繼續不斷增長。有一天歷史要證明那最後一部分也是對的。耶穌基督要帶著祂能力和極大的榮耀,把祂的美好國度完全徹底帶來,用這國至大的福分賞賜祂忠心的百姓。
耶穌的工作完成
馬太福音的敘述性結束段落是從馬太福音26章1節到28章20節。馬太在當中描寫了耶穌的被捕、釘十字架和復活,他作為彌賽亞君王工作完成。
我們來看馬太福音的結束段落時要關注三個主題,這些主題與馬太的國度聚焦點相關:衝突,作門徒和得勝的主題。讓我們首先來看衝突這個主題。
衝突
耶穌帶來的國和猶太人期望彌賽亞帶來的國很不一樣,這讓他們與耶穌及他的國發生了直接衝突。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這衝突貫穿馬太福音不斷加深,但它是在敘述的結束部分達到高潮。例如我們在26章3和4節看到猶太人設計殺害耶穌;在26章14到16節,47節,57到68節看到他們操縱對他的逮捕和審判;在27章20到25節看到他們高呼要釘他十字架。這衝突在猶太人親自同意為耶穌釘十字架負責這件事上達到嚴重關頭。請聽馬太在馬太福音27章25節的記載:
眾人都回答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馬太福音27章25節)
然後當耶穌在十字架上受苦時,猶太人譏笑他,嘲笑他宣告自己是以色列的彌賽亞君王。我們在馬太福音 27章 41和 42節看到:
祭司長和文士並長老也是這樣戲弄他,說:「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他是以色列的王!」(馬太福音 27章 41-42節)
具有諷刺意思的是,猶太人以耶穌得罪上帝,篡奪上帝寶座為理由反對他,而實際上他們是拒絕了那唯一有能力拯救他們的君王。
除了衝突這個主題外,作門徒這個主題也凸顯了馬太結束段落對國度的強調。
作主門徒
具體來說,馬太是強調了跟從一位受苦的彌賽亞,這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他記載了耶穌的門徒在他事奉的這個關鍵時刻的失敗,以此強調了這一點:在馬太福音26章14到16節,47到50節,猶大出賣了耶穌;在27章3到10節,他因這失敗自殺。在26章36到46節,彼得、雅各和約翰在客西馬尼園未能與他一道警醒。在26章69到75節彼得連他是否認識耶穌都反覆否認。最後,在26章56節,耶穌所有的門徒都離棄了他。
事實就是,跟從耶穌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我們相信一位受苦,也呼召我們一道受苦的彌賽亞君王。如果我們對他忠心,我們也可能經歷苦難和受苦,我們也要受試探跌倒。天國還沒有帶著它一切的完全臨到,因為這一點,基督徒人生還有很多方面是尚未達到理想狀態。
在思想了衝突和作門徒這個主題之後,我們準備來看國度的得勝這個主題。
得勝
得勝的主題是清楚顯明在耶穌復活這件事上,這證明彌賽亞君王已經征服了他百姓的一切仇敵,甚至連死亡本身也征服了。我們也在耶穌升天前最後說的話中看到得勝這個主題。記載在馬太福音中耶穌最後的話是在馬太福音28章18到20節,人通常把這稱為[大使命],這是主對他門徒最後的指示,差遣他們在他不在的時候進行事奉。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指示當中一開始就是耶穌果斷宣告他擁有國度一切的權柄。請聽耶穌在馬太福音 28章18節的宣告。
「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馬太福音 28章18節)
耶穌是那位唯一合法地宣告祂具有全能、統管萬有。同時,祂的能力不是簡單地毀壞,因為祂是能力和慈愛的結合。慈愛激發了能力,能力在慈愛中調和。請看,如果你只有愛,你會有一個不錯的情感,可是你或許會感到全然無助,因為你沒有能力改變任何的事情。另外,如果你只有能力卻沒有愛,你會毀壞,你能殺戮,你會仇恨。這真是上帝天然的特質使慈愛和能力完美結合在一起。「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祂是唯一那位可以合法地宣告祂是全能的,因為祂是唯一的一位在這個星球上活過,卻從未犯過罪,從不說謊,從不欺騙。祂也是唯一被殺後,死了,埋葬,卻又復活了的那一位。因此,祂是復活的主。這奠定了人類歷史揭開的嶄新世代。祂將盼望帶給萬民。從而上帝的國度以大有能力的方式運行。這就是我們在普世傳福音和讓萬民作祂門徒的根基,我把它稱為是「大根基」。沒有大根基,我們就無法有大使命。之後耶穌還加蓋了一個大應許,「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因此,耶穌是主,耶穌是君王,祂是擁有全能的統治者,因此,我們去任何地方,使人作門徒,教導他們,我們都是在依靠祂的能力宣揚祂的治理。〔彼得·庫茲彌克博士〕
所有權柄屬於得勝的君王。猶太人拒絕他,羅馬人把他釘在十字架上,他們都譏笑他。但是墳墓不能拘禁他,復活是彌賽亞君王取得的重大勝利。天國已經通過他臨到地上,這就是馬太福音的好消息。
現在我們已經看了馬太福音的背景,以及它的結構和內容,我們準備來思想馬太福音強調的一些主要主題。
在本課的這個部分,我們要轉過來關注馬太在他的福音書中至始至終強調的兩個主要主題:耶穌國度和他的福音的舊約傳承,以及耶穌為了他們而把國度帶來的上帝的百姓。
讓我們首先開始來看馬太對耶穌的國度和福音的舊約傳承的強調。
舊約傳承
馬太福音其實是個令人陶醉的記載,表明舊約聖經期待耶穌基督的來臨有多麼重大的含義。耶穌進入我們的視野,就是以色列的具體化身。祂去了埃及地;祂被迫進入曠野受到試探;祂登山再次向人們講解律法。所有這些新摩西的圖像,或者以色列的具體化身,都在舊約聖經中找到他們的出處和背景。因為當以色列被呼召,當以色列蒙上帝揀選,她的選召從來不只是一個用來自我陶醉的特權,而是一個被召去完成的責任,成為萬國的祝福。然而,因為以色列漫長、充滿戲劇性的罪惡歷史,使得她根本無能實現她原本蒙召的使命,無論是與己還是與其它民族。因此這裡,你有這位耶穌,既是上帝的兒子,又是以色列的化身,祂出現在歷史的視野中,祂為以色列人成就了以色列人自己無法成就的,也為萬民成就他們自己無法成就的事。因此,我認為它給我們一個更有結構、更加深入的解讀舊約聖經是如何地期待和需要耶穌的出現,而不是零散、破碎的這一句、那一節的發現耶穌。它涉及到整個以色列的歷史,它關係到以色列的揀選,它表明整個以色列人的失敗,期待和預示著耶穌的來臨。〔馬可·伽格尼廉特博士〕
聖經故事的核心是上帝用慈繩愛索,把他自己和其百姓牢不可破的聯結起來。這是他信守他給他百姓的應許,必要與他們同在、祝福他們的故事。這就是為何馬太要告訴與他同時代的上帝的百姓,他們仍然能夠信靠古時的應許;他們仍然能夠相信上帝就在他們那個時候,通過耶穌的臨在而動工的理由。這就是為何馬太感到如此有信心,可以繼續引用舊約聖經來支持耶穌基督這位彌賽亞君王的一切宣告和偉大事奉的理由。
我們要簡短縱覽馬太證明耶穌國度和福音的舊約傳承的五種方法:馬太對舊約聖經的引用和暗指,他對天國的強調,他對耶穌是彌賽亞君王的描寫,耶穌與不信的猶太人領袖的衝突,耶穌的降卑和溫柔。讓我們從馬太對舊約聖經的引用和暗指開始。
引用和暗指
馬太對舊約聖經的引用比任何其他一位福音書作者都更多。學者對馬太引用舊約聖經的準確次數存在爭議,但肯定的是他引用不下40次,在很多次他還暗指提到舊約聖經。
馬太常用的一個策略,就是使用這是要應驗這樣的說法。馬太用這句話把舊約聖經和耶穌生平事件清楚聯繫在一起。
例如請看馬太在馬太福音8章17節所寫的:
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說:「他代替我們的軟弱,擔當我們的疾病。」(馬太福音8章17節)
就在引用這節舊約聖經經文之前,馬太記載了耶穌行的許多醫治。但他並不只是要讀者把耶穌看作是一位醫治人的人,他而是要他們知道,耶穌醫治人,這應驗了舊約聖經的應許。
從馬太的觀點來看最重要的事情,依我之見也應當是我們應該擁有的觀點,這就是耶穌所彰顯的上帝國度的來臨,這是上帝百姓渴望已久,等待多年的盼望。當然,他們不一定期盼一個彌賽亞,精確預測祂在歷史畫面上實現預言,但是他們確實盼望獲得自由,恢復萬有,得到拯救;而且舊約教導他們當上帝國度來臨時,必要透過一個特別的人物,彌賽亞來宣告,祂要宣告上帝的掌權就要開始,舊約聖經應許的萬有復興,救恩和祝福將要開始傾倒下來,完全成就。因此,一般來說,使徒們,特別是馬太不是簡單的坐在那裡打開圖表,等著看是誰實現了這些一切的應許,而是他們看到了一個人,在祂的作為中,在祂的教導中,在祂的性情中,涉及到這個人位格的一切,都在彰顯上帝的國度。事實上,上帝的國就在耶穌裡, 不光是透過祂的宣告,而正是祂把那個屬天國度帶到了地上。因此,在經歷到耶穌的能力、教導和作為後,使徒們,包括馬太,回到他們的舊約聖經中,就看出耶穌就是舊約期待已久的彌賽亞。這樣,當他們從經歷耶穌的角度閱讀他們的舊約聖經時,他們發現舊約聖經確實見證祂,特意為祂作見證。因此,每當我們讀到舊約聖經時,我們不光是戴著看珠寶的放大鏡,而是在閱讀中尋找與基督自己相遇, 因為祂來為真理做見證,作為上帝國度的實際體現,祂正是福音書的主要話題。〔麥克爾·葛羅道牧師〕
馬太強調耶穌舊約傳承的第二種方法,可以在他強調天國這件事上看得出來。
天國
上帝在舊約聖經應許了要祝福他的百姓;他的祝福要通過一位作王的大衛子孫臨到。馬太宣告上帝在耶穌裡的國度祝福是應驗了那些古時的應許。
在馬太福音中,耶穌本人經常提醒百姓這個事實。他經常教導說,上帝對他舊約的國度應許是信實的。這就是雖然這國要帶來受苦,雖然耶穌沒有做舊約聖經預言的每一件事,但他仍能把他的國度作為好消息展現在人面前的原因。耶穌要他的百姓對上帝在舊約聖經中的話語有足夠的信靠,以致他們可以相信他要最終再來完成 他開始 的每一件事 — 他要最終再來成全上帝應許 的每一件事。
事實上,對舊約聖經對天國描繪的這種信心,是耶穌經常呼籲跟從他的人順服和相信舊約聖經的基礎。在這基礎之上他教導他們要像天國的子民彼此相愛,彼此服事。
認識到創造天地的上帝控制著歷史的一切,他的應許是信實的,這勢必要激勵歷世歷代他的百姓,包括我們在內,來信靠他在基督裡所作的應許仍是有效的。這些應許應該鼓舞我們相信,有一天上帝確實要使一切更新,使一切歸為正。這些應許應該給我們力量和忍耐,耐心等候上帝帶進完全的國度。
馬太強調耶穌國度和福音的舊約傳承的第三種方法,就是強調耶穌是人所盼望的那位彌賽亞君王。
彌賽亞君王
在這一課前面們談論耶穌家譜的地方,我們曾經提過這個概念,這也表現在馬太比所有其他福音書作者加起來還更多稱耶穌為大衛的子孫這個事實上。馬太也使用了很多其他王的稱號來稱呼耶穌,包括有猶太人的王,以色列的王,你的王,還有很直接的王。而且馬太在一些經文中使用來稱呼耶穌為王的稱號,是在任何其他福音書中都沒有出現過的。
例如在馬太福音 2章2節,馬太記載了博士提出的這個問題:
「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哪裡?」(馬太福音 2章2節)
其它福音書沒有包括這節經文,也沒有對耶穌彌賽亞君王身份的這重大強調。
我們要提到的對耶穌國度和福音的舊約傳承的第四個強調,就是耶穌與不信的猶太人領袖的衝突。
不信的猶太人領袖
馬太福音初期的讀者可能會受到試探,以為耶穌與以色列許多領袖衝突,這證明耶穌並不是彌賽亞。為了使他們不至於有這樣的想法,馬太講得很清楚,儘管猶太人領袖不信,上帝卻仍通過耶穌信守他的應許。
耶穌一次又一次否定了法利賽人和律法師的教導,他在馬太福音9章14到17節糾正他們對禁食的看法,在12章1到13節糾正他們對安息日的觀點,在15章1到20節糾正他們對洗手的看法。登山寶訓的大部分,特別是5章17到48節,是用耶穌對律法的成全來和猶太人對律法的觀點作對照。
有時候人們以為當耶穌在登山寶訓中說,「你們聽見有話說……只是我告訴你們……」時,耶穌實際上是在反對舊約的教導。但是,我認為最明顯的解讀方式應該是,耶穌在反駁歷代文士和教師對舊約聖經律法和上帝聖言的一些錯誤解釋。因此,耶穌所作的是設立自己如同一個能夠正確地解釋上帝律法的真教師,能夠依據經上所記載的上帝律法,將之應用在當時聽眾的人生裡。〔西門·沃伯特博士〕
當耶穌在登山寶訓中使用這個短語,「你們聽見有話說……只是我告訴你們……」,祂不是在說舊約聖經律法現在已經廢掉了。事實上,祂明確表明的正好相反,就是我來的是要成就律法。其實耶穌當時所作的,就像著名的拉比、律法教師的修辭方法,用來談論他們各自的教導權柄:你們都聽過在傳統上不同人對律法教導的解釋吧,但是,讓我來告訴你們這裡的意思。祂是帶著上帝同在的權柄,具有一個額外的權柄。因此,耶穌用這個著名的教導方法,來建立祂自己的教導權柄。不是來削弱舊約律法,而是要表明從神學,基督論的角度來看律法,十分重要的是要以與「我」的關係來解釋律法,要以我對律法的教導為準繩。〔貴葛·派銳博士〕
耶穌並沒有違背舊約。而我們從馬太福音中得到的一個主題,就是耶穌是新的摩西,而且祂超越了摩西。因此,我們透過摩西領受了舊約聖經,上帝權威的聖言,但是,耶穌卻是作為律法的全權詮釋者。因此,我們在登山寶訓中看到的正是代表了摩西要所講的準確解釋。因此,耶穌並沒有廢除不可殺人的誡命。祂只是向我們解釋說,謀殺始於心裡的仇恨。記得那一段是怎樣開始的。耶穌說,「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我認為這意味著要正確地解釋律法。我認為耶穌這裡論證的是祂來就是要成全律法真正的目的。律法必須在耶穌基督的到來,祂的受死於復活和祂的事奉的透視下來解讀。當我們按著這個思路來理解這一點時,我們就會認識到耶穌來不是要廢掉舊約,而是來成全舊約。〔湯姆·史瑞納博士〕
耶穌確實應驗了舊約聖經對彌賽亞的期望,但是很多猶太人拒絕他,因為他們自己的期望並不符合舊約聖經。他們的誤解對每一個要跟從耶穌的人來說是一個警告。這些誤解警告我們,我們很容易就讓我們自己對上帝是怎樣動工的看法遮蔽了我們的視線,它們警告我們不要人為去限制上帝能做什麼,而是要讓他來規範我們的盼望和期待。
馬太強調耶穌的舊約傳承的第五個方法,在他對耶穌的降卑和溫柔的描寫上顯明出來。
降卑和溫柔
耶穌那個時候的猶太人理解得沒錯,就是按照舊約聖經,上帝要差遣他的大能勇士來拯救他的百姓。但是馬太強調,上帝大能的拯救是扎根在他對他百姓的溫柔憐憫上的,他通過引用舊約聖經表明了這一點。
例如在馬太福音11章 29節,耶穌用這句話對擔負重擔的人發出邀請:
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馬太福音11章 29節)
耶穌在這裡引用了耶利米書6章16節,證明彌賽亞要給他的百姓帶來安息。
在馬太福音12章15到21節,馬太也類似地記載了耶穌充滿憐憫的醫治工作,應用以賽亞書 42章1到 4節解釋耶穌所做的事。
請聽馬太福音12章19和20節對耶穌的描寫:
他不爭競,不喧嚷,街上也沒有人聽見他的聲音。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馬太福音12章19-20節)
耶穌並不是許多猶太人盼望帶領他們反對羅馬的嚴厲的充滿戰鬥性的君王,他而是滿有溫柔憐憫。
與舊約聖經一致的是,馬太把耶穌描繪為得勝的君王,滿有權柄教導上帝百姓的夫子。與此同時馬太強調耶穌是謙卑、充滿憐憫的君王。我們得到呼召,在我們自己的生活和事奉中跟從耶穌,這挑戰我們以耶穌為榜樣,用他表現出來的同樣憐憫來說誠實話。
馬太用了很多方法強調耶穌國度和福音的舊約傳承。與此同時,他清楚表明耶穌以超越一般期望的方式成就了所有舊約古人的期望。那好消息,即福音,就是他確實成就了這一切。隨著耶穌把天國帶到地上,國度、律法、特別是君王他自己都得到了應驗。
在看了耶穌國度和福音的舊約傳承之後,我們準備來看上帝的百姓這個主題。
上帝的百姓
在馬太福音中,就和聖經其他地方一樣,上帝的百姓就是那些屬於上帝的人,那些他把他們當作寶貝保守的人,以及他作為君王治理他們的特別子民。他們不僅僅與上帝有直接關係,他們還與所有其他屬於上帝的人有著一種密切關係。
我們要分三部分來看上帝的百姓這個主題。首先我們要看馬太指出上帝的百姓是教會;第二,我們要看他也把他們稱作上帝的家;第三我們要看從耶穌而來的對上帝百姓的呼召。讓我們首先來看教會是上帝的百姓這個觀念。
教會
在舊約以色列是上帝的百姓。但在新約,上帝的百姓被普遍稱為教會。「教會」這個現代的說法是馬太福音對 ekklesia這個希臘文單詞的翻譯。在舊約聖經的希臘文譯本七十士譯本中,ekklesia是對希伯來文qahal這個單詞的翻譯,希伯來文舊約聖經很典型地用這個詞來指以色列民的會眾或集會。這用詞的轉變,從以色列的「會眾」到基督徒的「教會」,表明了耶穌和馬太都把基督徒的教會看作是以色列會眾的延續。
請看舊約聖經中qahal或「會眾」這個詞的用法。利未記16章23節,民數記16章47節,士師記20章2節,以及詩篇22章22節指出以色列民是「會眾」,「會」。事實上,上帝百姓的會眾在舊約聖經中如此重要,以致它是先知約珥預言上帝的百姓要在末後日子得復興時用來指以色列的其中幾個名字之一。約珥在約珥書2章16節宣告:
聚集眾民,使會眾自潔。(約珥書2章16節)
在這節經文的希伯來原文中,翻譯為「會眾」的詞是qahal。但在希臘文七十士譯本中,所用的詞是ekklesia— 在新約聖經中這個詞通常被翻譯為「教會」。
馬太在馬太福音16章18節記載耶穌的話時使用了這同樣的說法:
我要建造我的教會。(馬太福音16章18節)
在這裡,當耶穌說他要建造他的教會,就是他的qahal或末後日子屬彌賽亞的會眾時,他是回應了約珥的預言。
耶穌在馬太福音中說到,祂要建立祂的教會。我認為一個好的起點是要記得教會這個新約的希臘文詞彙ekklesia,其實是用希臘文在表達舊約中上帝子民的聚會,希伯來文the Qahal聚會,因此,新約教會是舊約聚會的一個延續,上帝子民的聚集。〔麥克爾·葛羅道牧師〕
我們已經看過,馬太福音16章的事件是在人對耶穌宣稱是彌賽亞君王越來越抵擋的情況下發生的。這種抵擋是耶穌論到以色列的會眾,以此鼓勵他的門徒的其中一個原因 — 他要他們對他建造他的屬彌賽亞的會眾或教會的計劃有信心。
耶穌的話也清楚表明,教會是屬於他的。教會不屬於彼得,它不屬於以色列,它不是一種民主制度,屬於它的成員。它是彌賽亞的教會 — 馬太在他寫的福音書的序言中,記載天使對約瑟的話時已經表明了這一點。
請聽馬太在1章21節的記載:
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馬太福音1章21節)
在這節經文中,在耶穌出生前,天使向約瑟保證,馬利亞腹中的嬰孩是彌賽亞,上帝全體的百姓都屬於他。他是他們的王,他們是他的百姓。
其實我們不光是個別的成為耶穌的跟隨者,我們還是耶穌帶來的這個新創造的具體體現,就是透過耶穌從死裡復活,並藉著祂賜下聖靈住在我們中間成為祂新的聖殿,好叫我們的教會有上帝國度的同在,祂的子民得到憐憫和赦免,他們在缺乏時得到供應,他們在孤單時找到同伴。因此,教會實在是先嘗未來的新天新地,那個最終必將清晰可見地彰顯在整個被造界中。〔麥克爾·葛羅道牧師〕
當上帝的百姓落在壓力之下,當生活裡發生的事威脅要把他們拖垮,當圍繞他們的黑暗幾乎觸手可及,耶穌說:「我要建造我的教會,我要建造屬於我的彌賽亞的會眾。」他向我們保證,他是我們的君王,他看重我們最大的利益,他肯定要最終拯救我們、祝福我們。這可能不會在今生 發生,但它終要 發生。對此我們可以滿有把握。
馬太除了把上帝的百姓描寫為教會之外,他還指出他們是上帝的家。
上帝的家
馬太福音使用描寫家的詞,如「父」,「子」和「弟兄」不下150次,以此來描寫上帝的百姓與他自己的關係,以及他們彼此的關係。另外唯一一位如此經常使用描寫家的用語的福音書作者就是約翰。但是,當約翰使用這用語時,他一般是講耶穌和他的天父之間的關係。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當馬太使用這種用語時,他是在講上帝與他的百姓之間的關係 — 他是在講上帝的家。馬太主要使用這種用詞來強調上帝向他的兒女顯明的看顧與保護。
例如在馬太福音6章 4節,耶穌是這樣講到上帝對他百姓的看顧:
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馬太福音6章 4節)
在第6節他再次使用這相同的說法,然而在18節再次這樣說。他的要點就是上帝關心他的兒女,要鼓勵他們,供應他們的需要。
當耶穌教導他的門徒如何禱告時,他用在馬太福音6章8節對他們說的話作為這教訓的開場白:
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馬太福音6章8節)
我們可以相信上帝要祝福我們,他要聽我們的禱告,因為我們知道他是愛我們的父。
我教導的專項是靈命塑造,在我解釋主導文時,首先,我會提到一點,就是意識到無論何時在我們開始禱告時,要意識到會有成千上萬的人,同時都在禱告。我們呼求上帝的一個理由就在於,這位上帝可以同時垂聽我們每一位的禱告,就好像天父在單獨面對每一個爭先恐後的兒女。然而,這就將我們大家帶入一個神聖的團契,參與天國的一分子。然後,當然就是這個詞,天父。也就是說無論我是誰,在那裡禱告,我都在朝著以上帝為阿爸父,朝著以上帝為父親的方向改變。如果有人在波蘭呼求上帝為父,我在美國呼求上帝為父,那麼這就意味著我們是弟兄姐妹。如果我們同享一位父親,我們就是這同一家庭的成員。因此,我認為馬太不斷使用天國的概念把這一層的意思大有能力的帶給我們。正是禱告的生活將我們帶入這個現實實際中,在我正在禱告的時刻,我就是在與其他那些人一起祈求相同的事物。如果他們所說與我所言是一樣的事情,我們就是一家人了。〔斯提夫·哈珀博士〕
想起來幾乎沒有任何事,能比上帝收養我們進入祂的家中更加令人鼓舞了。罪得赦免的確十分奇妙,但是就如巴克博士在他的《認識神》一書中所說的,被上帝稱義也是極其絕妙的事,但是被收養成為進入上帝的家中成為後嗣,是更加絕妙無比的事。有上帝做我們的天父,實在是上帝在我們人生中作為的高峰。我們不光是被法官赦罪釋放,我們被祂受納為上帝家裡的人,祂成了我們的父親,我們成了祂的兒女。因此,我們將與基督同為後嗣。所有歸為耶穌的,被造的一切萬有,也變成我們的了。也成了我們承受的產業。要知道我們曾經是可怒之子,我們本該承受的是上帝的忿怒。但是,我們非但沒有遭到忿怒的責罰,我們現在卻與基督同為後嗣。我們與上帝的性情有份,因為,我們在基督裡享有兒子的名份後,我們實際上就與基督稱兄道弟了。從此,我們就成為上帝的兒女,被邀請進入祂的家中。這真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最大福分。〔埃瑞克·索尼斯博士〕
在馬太福音6章25到34節,耶穌用了兩個不同的例子,向上帝的兒女保證他要看顧他們。他講到「天上的飛鳥」和「野地裡的百合花」,指出上帝看顧他創造的最小部分的需要。他的要點就是,如果上帝連這些小事都看顧,那麼他肯定要更大大看顧他的百姓。我們的天父要為我們供應更好的食物、衣服和保護。
當耶穌警告他的門徒事奉極大的困難時,他也強調上帝父親一般的看顧和保護。例如在10章19和20節,耶穌告訴他們人要逮捕他們,但他也告訴他們,父的靈要與他們同在,他提醒他們,當他們的生命因為事奉的緣故有危險時,他們的父要保護他們。
請聽耶穌在馬太福音10章29到31節說的鼓勵的話:
兩個麻雀不是賣一分銀子嗎?若是你們的父不許,一個也不能掉在地上……所以,不要懼怕,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馬太福音10章29-31節)
對許多信徒而言,基督徒的人生是充滿挑戰與艱難的。這個世界的許多地方,基督徒受到逼迫。而他們的喜樂就在於他們是這個肢體的一部分,他們向上帝的子民們認同。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是我們的天父,從而如同羅馬書8章應許我們的那樣,我們有極大的特權可以呼求上帝作為我們的阿爸天父。我們也知道一個事實,就是上帝無時無刻的都在眷顧我們。我們也看到上帝賜給祂家中成員的慈愛。因此,作為信徒,在他生命的內心深處有一個來自基督歡欣鼓舞的確信,就是因為上帝現在已經是我們的天父了。〔傑夫·洛曼博士〕
在看了上帝的百姓既是上帝的教會也是上帝的家之後,我們準備來看對神的百姓的呼召。
呼召
上帝的百姓有極大的特權,可以成為他的教會和他的家,但是對我們作他百姓的呼召也包括了苦難、危險和受苦。耶穌他自己是我們受苦的彌賽亞君王,我們跟從他的時候也要受苦。
例如耶穌在馬太福音10章 34到36節說,對我們呼召的特徵是分爭。請聽他在這裡說的話:
「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因為我來是叫人與父親生疏,女兒與母親生疏,媳婦與婆婆生疏。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馬太福音10章 34到36節)
在馬太福音16章24和25節他是這樣說的: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馬太福音16章24-25節)
耶穌知道他的百姓要像他一樣遭人拒絕。對我們的君王來說,受苦是通往榮耀的道路,對於我們來說也是同樣如此。
當祂在十字架上時,人們或許都會認為祂已經在這場爭戰中失敗了;同樣,當祂在墳墓裡時,人們對祂更沒有指望了,但是,他們都已經忘了第三日清晨會發生的事。正如祂說的,你們拆毀這身體,我三日內要復活。因此,當我們思想到教會怎樣在不同時代遭排斥,被非議,受到誹謗中傷,我們卻仍舊知道今天運作的教會同樣正是耶穌當年救贖建立的教會。請看她經歷了多少風雨與創傷,然而,今天她仍然矗立。請允許我更進一步說,耶穌基督的福音,道成了肉身,這是他們當年無法消滅的祂,也是他們今天無法消滅的祂。而我們教會正是祂身體的一部分,我們就是教會,屬於祂的教會,祂決不允許任何勢力,包括陰間的權勢都無法勝過她,阻擋她的使命。這個教會有一個使命,就是她要到普天下去,帶領那些失喪的人成為祂的門徒,這裡的一個喜樂就是你、我都有一個巨大保證,並且即便是現在就已經擁有了一個真實的復活,深知教會必將持續、永不消失。[威力·威爾士博士]
耶穌應許要讓他百姓的受苦終止,賜我們安息脫離我們的苦難,為我們建立平安,賜下無法估量的祝福給我們 — 但現在還不是這樣。在他再來使萬物更新之前,我們的呼召就是跟從我們受苦君王的腳蹤行。
耶穌告訴我們,他來是要我們得生命,而且得的更豐盛。但是,你也知道,在我們認識了主耶穌基督後的這個人生中,我們還經歷著患難、痛苦、疾病,我們仍然要死。我們仍然會有挫折和奢望。我們仍然經歷到煩躁和悲哀等。你知道我們在此需要認識到的,就是得此豐盛生命部分的含義,顯然就是在這些不可避免的艱難中擁有基督。在我們的基督徒人生中,我們將會理解到一些事情,假如我們從未經歷過什麼叫煩躁或挫折,我們將永遠無法理解這些事。假如我們從未經歷過悲哀、或是興奮和喜樂的滋味,我們就永遠無法體會這些事。我認為這裡有很多確實重要的東西。耶穌說,「我來是要你們得生命,而且得的更豐盛。」 大家都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有渴望。「在基督裡」的含義的一個方面,就是渴望他將要帶來的完全豐盛。那樣日子必要來臨,當基督為祂的教會再來時;那樣日子必要來臨,當基督有行有體的來統領一切的時候;那樣日子必要來臨,當萬膝跪拜、萬口承認耶穌基督是主,將榮耀歸於父上帝時;那樣日子必要來臨,當每一個眼中不再有淚水、一切眼淚都要擦去的時刻。現今的含義就某個方面而言,我們在基督裡得豐盛的生命就是我們能夠安息在基督裡,在此生這個墮落的世界中來經歷所有的喜樂和悲傷,同時,渴望著一切我們知道將來必然來臨的福分。豐盛的生命意味著持續地信靠基督,直到祂再來。[奧爾伯特·穆勒博士]
在這次對馬太福音的學習中,我們從它的作者、原本讀者和情形出發,探索了它的背景;我們察看了它的結構和內容;我們思考了它的舊約傳承和它對上帝百姓的強調等的主要主題。
馬太福音宣告了好消息,就是舊約聖經關於天國的應許,已經在彌賽亞君王耶穌的身上、在他的作為中得到了應驗。這好消息就是耶穌建立了他的國,並要繼續為我們、通過我們建造他的國。但這好消息並不總是輕鬆的。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馬太用強烈的用詞描述我們跟從受苦的彌賽亞君王的呼召。但他也用強烈的用詞描述了天父的祝福 —這些祝福使我們能夠忠心跟從我們天上的君王,在我們自己的受苦中堅忍,直到天國在它完全的榮耀中臨到地上。
關於IIIM神學教育資源中心
IIIM神學教育資源中心創建於1997年,是一個非營利的基督教機構,致力於「聖道教育,面向全球,免費提供」的使命。 為要滿足當今全球不斷增長的基督徒領袖培訓的需要,我們製作和發行了這套純正的、基於聖經的神學教程,主要面向那些沒有可能通過其它渠道接觸培訓材料的基督徒領袖。通過建立捐賑網絡,IIIM已經有了一套低成本培訓全球基督教傳道人和領袖的方法,採用方便使用的多媒體神學教程,現已有五種語言(英文、西班牙文、俄文、中文和阿拉伯文)。所有的課程都是在本機構寫作,設計和製作,其形式和質量上與本機構於2009年美國歷史頻道(History Channelc)在使用動畫和教育 專項上獲得傑出視頻「泰利獎」的兩個作品十分類似。我們的材料採用多種渠道傳遞,包括DVD,文字印刷,網絡視頻,衛星電視,電台和電視。
有關於本事工更多的信息,及其如何參與在其中,敬請登陸我們的網站www.thirdmill.org.
目錄
每天成千上萬的基督徒只是因為跟從基督而遭受逼迫。每天數以百萬計的信徒要面對財產可能被充公;他們的領袖遭受毆打、囚禁;他們的家人受到傷害、綁架、甚至被殺。
事實上,馬可寫作新約聖經第二卷福音書「馬可福音」時,基督徒遭受的逼迫是他思想的一個問題。最初時期基督教會在很多方面受苦,但是信徒應該怎樣認識受苦的意義和價值?耶穌的榜樣對他們的苦難有什麼教導意義?馬可回應這一類的問題,是通過講述耶穌基督生平的故事,從而堅固初期教會基督徒的信心,鼓勵他們的心志堅忍到底。
這是我們「福音書」系列的第三課,我們給它定的標題是「馬可福音」。我們在這一課要來仔細看馬可對耶穌生平的記載,好使我們能夠把他的教導更有效地應用在我們的當代生活中。
我們把對馬可福音的學習分成三部分。第一,我們要來看馬可福音的背景。第二,我們要探索它的結構和內容。第三,我們要看它的一些主要主題。讓我們首先來看馬可福音的背景。
我們看馬可福音作者本人馬可、他的原本讀者、還有他寫作的情形或處境,以此來探索這卷福音書的背景。讓我們首先來看馬可福音的作者。
作者
我們要分兩部分來看馬可福音的作者。首先我們看關於它作者的傳統觀點;其次我們要探索作者的個人歷史。讓我們首先來看關於這卷福音書作者的傳統觀點。
傳統觀點
早期教會傳統毫無爭議的指出,馬可福音是由約翰·馬可執筆的。當我們查看新約聖經,我們得知約翰·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根據使徒行傳,他曾經參與保羅和巴拿巴的第一次旅行宣教。他母親在耶路撒冷的房子是早期門徒聚會的場所。彼得在他的一封書信中稱呼約翰·馬可是他的兒子。而帕皮亞甚至說約翰·馬可跟隨使徒彼得到羅馬,準確地記載了使徒的教導。〔羅伯德·普拉莫博士〕
最早說馬可寫了馬可福音的基督徒作家中,其中有帕皮亞。帕皮亞生活在二世紀初,在主後130年左右擔任小亞細亞的一位主教。
我們從著名的教會歷史學家優西比烏那裡瞭解到帕皮亞的觀點,優西比烏是在主後325年左右寫作。優西比烏在他寫的《教會史》卷三39章15段中記載了帕皮亞的這段引文:
馬可擔任彼得的翻譯之後,準確地記載下他能記得的基督說過、做過的一切事情,儘管他並不是按順序記載。因為他沒有直接聽過主說話,也沒有跟從過他,而是正如我說的,他後來跟從彼得,彼得的教導是切合他聽眾的需要。
按照帕皮亞的說法,馬可福音非常依賴使徒彼得的教導。馬可不是耶穌事奉的目擊證人,但是他把彼得見過、聽過關於耶穌的事情記載下來。.
我認為我們擁有的最早期的教會傳統,足夠接近福音書寫成的時期,而且,早期福音書流傳到人們中具有相當可靠的信息。這方面最好的一個例證,就我們所知是從帕皮亞那裡來的,他曾在第二世紀初葉任小亞細亞希拉波利城的主教。帕皮亞寫過一個巨著,悲哀的是已經失傳了,我們得到的只是他寫的一些殘卷斷篇。但是,這其中有一些關於對福音書的論述。非常明顯地帕皮亞告訴我們,馬可寫的福音書是遵循彼得講道而來的。根據帕皮亞,馬可是彼得的翻譯,根據推測這意味著他要把彼得的亞蘭文翻譯成希臘文或拉丁文。而且,帕皮亞告訴我們,馬可是根據彼得講道的內容為素材寫成了這本福音書。我認為這可能是我們有關福音書的最真實的早期傳統,的確,我看不出有任何懷疑的理由。[理查德·鮑克漢姆博士]
初期教會的其他作家也證實了馬可寫了這卷福音書的傳統觀點。例如成書於主後170年左右,附於第二卷福音書的那反對馬吉安派的序言,就直接斷言這卷福音書的作者是馬可。在大約主後177年寫作的教父愛任紐也證實了這種觀點。除此之外,最早期給這卷書定下標題的希臘文手稿把它稱為按照馬可敘述的的福音。
在初期教會,證實馬可寫了第二卷福音書的證據是很普遍的。事實上,我們沒有看到有記載說古代教會對其作者身份存有任何重大爭議。雖然在最近幾個世紀,一些學者企圖否認這個傳統觀點,但他們並沒有駁倒古人對馬可是作者的見證,也未能找到這卷福音書本身任何的內容,可以排除馬可是它的作者。出於此原因,現代基督徒可以確信,就是馬可寫了這卷福音書。
我們已經證實了馬可寫了這卷福音書的傳統觀點,現在讓我們來探索他的個人歷史,以便我們能更好理解他的敘述。
個人歷史
根據使徒行傳12章12節,馬可是一位住在耶路撒冷名叫馬利亞的婦女的兒子。就是在她家中,耶路撒冷的一些基督徒聚集在一起,為關在監獄裡的彼得禱告。所以馬可和彼得以及其他使徒的聯繫至少在這麼早的時候就開始了。
馬可也是巴拿巴的表弟,保羅在歌羅西書4章10節提到這一點。馬可甚至在保羅和巴拿巴第一次宣教旅行的時候支持過他們。但正如我們在使徒行傳13章13節看到的,在這次旅行中途的時候,馬可離開他們,回到了耶路撒冷。
因此保羅拒絕馬可與他一起開展第二次的宣教旅行。正如我們在使徒行傳15章36到41節看到的那樣,因著這個問題保羅和巴拿巴分開。所以巴拿巴讓馬可和他一起在塞浦路斯事奉,而保羅選了西拉代替巴拿巴作他旅行的同伴。
然而,根據歌羅西書4章10節,馬可後來重新得到保羅的信任,甚至在保羅其中一次坐牢的時候與他在一起。
後來馬可在羅馬服事的時候也幫助過彼得。事實上他與彼得關係如此密切,以致彼得在彼得前書5章13節親切地稱馬可作「我兒子」。很有可能就是在這個時候,彼得把耶穌在地上事奉的大部分細節告訴了馬可,這些細節被記載在馬可福音中。
馬可,或全名約翰·馬可是個引人入勝的聖經人物。他只是簡短的出現在幾個事件中。他的母親名叫瑪麗亞,住在耶路撒冷一個房子裡,我們知道這一點是因為教會曾經在那裡聚會。他是巴拿巴的表弟,而巴拿巴曾經是使徒保羅的宣道夥伴之一。馬可曾經加入了他們的第一次宣道旅程。從教會歷史中,我們也得知他與使徒彼得的關係密切。事實上,教會的傳統告訴我們,馬可福音書的寫作是基於彼得的回憶。因此,有人會發問,「馬可是誰?他又不是使徒。」 當然,他不是使徒,這是事實,但是,只要留心一下他的資格,就得知是個相當驚人的資格。幾乎可以肯定他從小就見過和認識耶穌。因此,他就是見證人,幾乎可以確定是基督復活的見證。而誰是他的指導良師呢?……他主要的兩位指導是身為外邦人的使徒保羅和使徒彼得,這實際上就能代表十二個使徒。因此,他有資格像耶穌基督的使徒那樣來寫此書,他絕對夠格。〔馬可·斯特勞斯博士〕
現在我們已經講了馬可是這卷福音書的作者,我們就要來嘗試看馬可原本讀者是哪些人。
原本讀者
古代教會的見證,連同馬可福音中的幾處細節都指出,在意大利、特別是在羅馬城的眾教會是馬可的原本讀者。
我們要簡單來看初期教會的見證,以及一些馬可福音本身的細節,以此探討馬可是為意大利和羅馬的眾教會寫這卷福音書的觀點。讓我們首先來看初期教會的見證。
初期教會的見證
我們之前提到的三個古代見證 — 帕皮亞(他在主後130年左右寫作),那份反對馬吉安派的序言(寫於主後170年左右),還有愛任紐(他在主後177年前後寫作) — 都記載說馬可是在意大利寫成他的福音書,一些見證特別指出是在羅馬城。而且這些見證沒有一個認為馬可把他的福音書發給任何其他城市的教會。這表明馬可是寫給他居住地方的眾教會。這個結論得到彼得前書5章13節的支持,這節經文指出馬可與彼得並肩事奉時是身在羅馬。
當然就像所有福音書一樣,歷史證明上帝的目的是要馬可福音被歷世歷代的全體教會使用。但是,當我們認識到,馬可是出於深深關注發生在意大利、特別是在羅馬的基督徒身上的事而寫這卷福音書時,我們就能更好按照馬可的意思來解釋馬可福音。
除了初期教會的見證之外,馬可福音的許多細節也指出他是為意大利、特別是羅馬的眾教會寫了這卷福音書。我們要提馬可福音的四個細節,支持他是為意大利和羅馬的眾教會寫這卷福音書的立場。
馬可福音的細節
第一,在幾個地方馬可向他的讀者解釋巴勒斯坦的風俗。例如馬可在馬可福音7章3和4節解釋法利賽人洗手的做法。像這樣的解釋表明,馬可的讀者包括相當多住在巴勒斯坦之外的外邦人。
與讀者是意大利和羅馬的人這種觀點兼容的第二個細節,就是馬可解釋了亞蘭文的說法。例如請聽他在馬可福音3章17節對給雅各和約翰起的名字的解釋:
還有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又給這兩個人起名叫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馬可福音3章17節)
馬可在5章41節,7章34節和15章22和34節提供了類似的解釋。說亞蘭文的巴勒斯坦人是不需要這些解釋的,就連很多巴勒斯坦以外的猶太人也熟悉他們會堂裡說的亞蘭文和希伯來文。所以這個細節表明馬可是為巴勒斯坦以外的外邦人寫這卷福音書的。
更清楚指向意大利和羅馬讀者的第三個細節,就是馬可比任何其他福音書作者都更多使用拉丁文詞彙,這表明他相當大一部分的讀者明白拉丁文。
在一世紀拉丁文在地中海世界並不普及,它主要是局限在羅馬帝國的本土意大利。所以馬可至少有15次使用拉丁文單詞,這就很特別了。例如在馬可福音12章42節,他使用了lepta這個拉丁文單詞,指的是一種小小的銅錢。儘管他是用希臘文字母拼寫這個單詞,這個詞本身是拉丁文,那些不講拉丁文的人是不大可能明白這個詞的。
表明馬可有可能是為意大利、特別是羅馬的眾教會寫這卷福音書的第四個細節,就是馬可提到一個名叫魯孚的人。
在馬可福音15章21節,我們被告知背著耶穌的十字架到各各他的那個人是魯孚和亞歷山大的父親 — 這兩個人在馬可福音中沒有扮演什麼角色。那麼馬可為什麼提到他們?其中一個最好的解釋,就是馬可的讀者認識他們,或者甚至他們就是馬可的讀者。事實上羅馬書16章13節提到一個名叫魯孚的人是羅馬教會的成員。假設他就是馬可提到的那同一位魯孚,那麼推論就是馬可是給羅馬的教會寫這卷福音書。
這些單個細節並不能證明馬可福音是寫給羅馬的,但是它們加在一起的結果證實了古代教會的有力見證。正如我們在這一課後面要看到的那樣,想到讀者地處羅馬,這樣來讀此書,就能幫助我們得出馬可特別強調的一些重點,並把它們應用在我們自己當代教會的生活中。
已經看了這卷福音書的作者和原本讀者,我們就準備來察看馬可福音背景的第三個方面:它寫作的情形或處境。
情形
我們要來看馬可福音寫作情形的兩方面。首先我們要看馬可寫作的時間。其次,我們要看馬可寫作的目的。讓我們首先看馬可福音的寫作時間。
時間
我們不能絕對確定馬可福音的寫作時間。但從總體來說,證據似乎指出第一世紀60年代中期到末期是它的寫作時間。
古代的見證,如愛任紐和附於馬可福音的那篇反對馬吉安派的序言宣稱馬可是在彼得死後寫成他的福音書的。彼得最有可能是在主後64年羅馬焚城之後,羅馬皇帝尼祿逼迫教會期間在羅馬殉道的。 帕皮亞可能暗示馬可在彼得還活著的時候開始他的工作,但他並沒有排除彼得在馬可完成寫作之前就去世的可能性。所以接受馬可完成他的福音書的最早時間可能是彼得在主後64年去世前後這種看法,這似乎是有道理的。
要確定馬可成書可能的最晚年份就更困難了。正如我們在前面一課看到的那樣,許多學者認為馬可福音是首先成書的,馬太和路加各自寫他們的福音書時都使用了馬可福音作為參考。因為這三卷福音書沒有一卷提到耶路撒冷和它的聖殿被毀(這件事發生在主後70年),許多學者就得出結論,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都是在那時之前寫成的。如果馬太和路加在各自完成他們的作品前都收到並使用了馬可福音,那麼我們就可以很有把握地說,馬可福音是在比主後70年更早的時候,肯定是在主後69年之前,很有可能早到主後67年寫成,這會給馬太和路加提供更多時間熟悉馬可福音,然後再寫他們各自的福音書。
有了馬可福音成書時間的概念之後,讓我們來思想他寫作的目的。
目的
在一種意義上,馬可福音和所有其他福音書一樣都有一個共同目的:為了保存耶穌生平和教訓的真實歷史記錄。從主後50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使徒和對耶穌生死、復活的目擊證人離世,所以越發需要保存他們的證詞和見證。就像優西比烏和其他初期教會作者提到的那樣,馬可福音的部分目的就是為了保存彼得對耶穌事奉的記錄。
但是保存這個記錄,這並不是馬可唯一的目的。馬可和每一位福音書作者一樣,並不只是要他的讀者理解一些關於耶穌的事情。他也要他們從耶穌的生平中吸取教訓,使他們可以應用在自己的人生中。但他們的人生是怎樣的呢?
主後60年代的羅馬,對基督徒而言是個相當艱難的時代。你需要知道這一點,直到那時,根據羅馬帝國的法規,如果你是猶太人,你就在一個有形的宗教團體中了,在當時被稱為合法存在的宗教。因此,對於成為猶太基督信徒,當時並沒有太大的迫害,因為對羅馬政權而言,他們不過是猶太教的一部分而已。可是,當羅馬當權者開始意識到,這個新興宗教似乎包括了外邦人,非猶太人,這好像與猶太教不同啊?突然間,基督教不再是一個安全或許可的宗教,而且羅馬當權者變得對此控制得相當的嚴密。而這個即將發生的轉變或羅馬開始意識到這一點,正好就出現在主後60年代初期。主後59年,尼祿王開始變得有點發狂,在他執政的頭五年中,其實相當不錯,但是,從那時起直到他在主後68年死前,他變得越來越捉摸不定。同時,你知道保羅大約是在主後60年間被帶到羅馬。他是預備好為基督殉道,願意向世人展現這個新興的信仰是為所有人預備的,包括尼祿王本人。所以,完全有可能尼祿自己聽到過福音,他開始意識到,他不喜歡這個宗教信仰。本來,我是在此作王作主的,卻跑出來個耶穌,豈有此理,基督徒們都宣告說,「耶穌是主。」因此,在主後64年七月在羅馬發生了一場大火災,人們都指責尼祿是負有責任時,他就開始指責這大火是由這群新人,稱為新道門的基督徒們幹的,這就成了我們都聽到過的逼迫悲傷。〔彼得·瓦爾科爾博士〕
在馬可可能寫作的年間,羅馬的教會正受到羅馬皇帝尼祿的逼迫。尼祿在主後54年到68年期間執政。他曾臭名昭著的誣陷基督徒在主後64年放火燒羅馬城,用可怕的方法懲罰他們。
在尼祿王時代對基督徒有瘋狂的逼迫。羅馬最初是以共和國的形式,後來因為愷撒大帝被刺殺,於是亞古斯都就帶領軍隊佔據了羅馬,解散元老院,從此羅馬共和國就變成羅馬帝國,愷撒大帝就是第一個愷撒,跟著下來的產生了羅馬帝國很凶殘的歷史,而整個過程當中,尼祿王其實不是最嚴厲的,還有其它的愷撒都對基督教展開瘋狂的逼迫,最明顯的就是歷史記載的基督徒被屠殺、被釘十字架、被燒死,因此就產生了整個初期教會很多的殉道士,他們就在死亡當中來見證上帝的慈愛和公義。〔陳佐仁博士〕
在這段時期,羅馬和附近地方的基督徒在很多方面生活困難。就像我們要看到的,馬可為他的福音書安排的目的,是要按他們所處的境況服事他們。雖然我們有很多方法來描述馬可的寫作目的,但在這一課我們要專注在這個觀點上,就是馬可寫他的福音書,為要堅固在羅馬受逼迫的基督徒。
馬可福音講得很清楚,羅馬的基督徒為基督受苦時,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困難和試探,他們都可以肯定,耶穌已經面對過這一切了。他在羅馬的法庭上被冤屈定罪,他被羅馬的士兵們毆打,他被釘在羅馬的殘酷刑具十字架上。但是,耶穌基督通過這受苦全然得勝了。馬可要讓他的讀者放心,如果他們能夠忠心跟從耶穌,他們也就能成為得勝者。不錯,他們是要受苦,但他們的受苦是他們得榮耀的途徑,就像耶穌曾經走過這條路一樣。
現在我們已經看了馬可福音的背景,讓我們來看它的結構和內容。
馬可福音從整體上可以分成五大部分。第一,馬可在1章1-13節展開他的福音書,相對簡短地引出耶穌是彌賽亞的宣告。第二,從1章14節到8章26節,這是一個很長的敘述部分,描寫彌賽亞的大能。第三,從8章27節到30節,這是一個很短、中樞般的中間部分,表明使徒們確認耶穌是彌賽亞。第四是另外一個很長的敘述部分,是從8章31節到15章47節,講的是彌賽亞的受苦。第五是一個簡短的結束部分,從16章1到8節,記載了彌賽亞的得勝。我們要比較深入地看每個部分,首先從對耶穌是彌賽亞的宣告開始。
對耶穌是彌賽亞的宣告
請看在1章1節馬可福音是怎樣開始的:
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馬可福音第1章1節)
馬可指耶穌是基督時,他用了彌賽亞這個希伯來文單詞的希臘文翻譯。類似地,上帝的兒子這個說法是對耶穌是上帝的彌賽亞的另外一種說法。
在舊約聖經和當時的猶太神學中,彌賽亞應該是大衛王的後裔,他要讓以色列重新恢復王權,把國家變為上帝在地上的國度。
跟在這個開篇宣告後面的,是馬可福音1章2到11節對耶穌接受施洗約翰洗禮的簡短記載。在耶穌受洗完畢的時候,聖靈降臨在耶穌身上,聖父上帝的聲音從天發出,宣告耶穌是他的愛子。就這樣聖靈和聖父都證實耶穌確實是盼望已久的彌賽亞。
瞭解耶穌同時代猶太人對於彌賽亞來臨的思想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兒。其實,當時出現了許多不同的信念。我們從死海古卷的一些文獻中得知,有些人相信會有兩個彌賽亞來臨,一個祭司性的彌賽亞和一個君王性的彌賽亞。但是主流的期待是彌賽亞應當是大衛的後裔,他要帶來政治上的和平,意味著祂能夠驅除羅馬人的統治。我認為當時把持宗教階層的人士認為,如果以色列人能夠順服律法,天國就能來臨,為此,從這個角度著眼,他們其實是把耶穌當成一個威脅,因為在他們看來,耶穌似乎不是在提倡順服律法,而是在違背律法。因此,祂既沒有他們所期待的政治資本,同時,就律法而言,祂也有沒有按他們期待的方式做事。其實,我認為他們對祂是大為的憤慨。實際上到最後,他們按著申命記13章解讀耶穌,認為此人行了這些記號、奇事和神跡,但是,其實祂不過是一個假先知,因此,祂必須要被處死。〔湯姆·史瑞納博士〕
但耶穌並不是許多人期望的那種彌賽亞。總體而言,第一世紀的猶太人認為彌賽亞要雄赳赳地開進以色列,接管政權。但我們在馬可福音1章12和13節看到,緊接在耶穌受洗之後,聖靈派他進入曠野受撒但試探。他要最終得勝,但按照上帝的計劃,他得勝的必經之路是一段漫長的受苦之路。
馬可在宣告耶穌是彌賽亞之後,在馬可福音1章14節到8章26節描寫了彌賽亞的大能。
彌賽亞的大能
在馬可敘述的這一部分中,耶穌開始顯示他作為彌賽亞的大能和權柄。很多群眾聚集來觀看他的事奉,並從中得益,但他們沒有認識到耶穌的大能證明了他就是基督。事實上,在這一部分沒有一個人說他是基督。就連耶穌也對自己的身份保持沉默,也鼓勵其他人對此保持沉默。
當然馬可福音首批在羅馬的讀者是基督徒,所以他們已經知道耶穌就是彌賽亞。但馬可在敘述的這個部分採取的策略讓他們感受到耶穌身邊群眾的緊張心情,眾人必然奇怪這個擁有大能的人到底是誰,他來要做什麼。
不幸的是,批判派的學者常常把耶穌的沉默當作是一種跡象,表明耶穌在他事奉的早期自己並不意識到他要擔任彌賽亞的角色。但正如我們在馬可福音1章11節已經看到的那樣,上帝在耶穌受洗時親自宣告他彌賽亞的角色。有鑒於此,我們最好看法是該把耶穌的沉默理解為是策略性的。耶穌要實現一個特別的目標,他知道越多人蜂擁到他這裡來,這目標就要受越大的攔阻。
馬可描寫彌賽亞大能的敘述可以分成四個段落。第一,馬可提供了一個引言,為這個敘述設立基調。第二,他聚焦耶穌在迦百農這座城市附近地區性的事奉。第三,他解釋耶穌的事奉擴展到加利利地區的其餘地方。第四,他記載耶穌最終去到 加利利以外的地方,甚至去到外邦人佔多數的地區。我們要看每一個段落,首先從馬可福音1章14和15節的介紹開始。
引言
請聽馬可在馬可福音1章15節是怎樣概括耶穌的傳道的:
〔耶穌〕說:「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 (馬可福音1章15節)
馬可表明耶穌在加利利的中心目的就是要傳講上帝的國近了的福音或好消息,以及這國的祝福是賜給所有悔改相信的人的。
馬可貫穿對彌賽亞大能記載的始終,聚焦耶穌在加利利地區和這附近的事奉,這事奉是從迦百農這座城市開始,從那裡擴展到其他地方。但把馬可的敘述和其他福音書作比較,我們就可以看到馬可省略沒有講耶穌在其他地方服事的時候。這些省略表明馬可的目的是記載耶穌在加利利地區的活動和策略,而不是提供他所有事奉活動的詳細報告。
馬可在引言之後,在馬可福音1章16節到3章6節描述了耶穌在加利利地區迦百農這座城附近的事奉。
在迦百農附近
馬可一開始在馬可福音1章16到20節記載了耶穌呼召他的首批門徒。
我們在這段裡看到人對耶穌回應的一方面是根本性的順服。耶穌對他們說要跟從他,所以他們撇下他們正在做的事情,成為他的門徒。
接著在馬可福音1章21到34節,耶穌在迦百農教訓人和行神跡,以此傳揚福音。
在這段時間,耶穌的名聲開始傳遍整個加利利,在他事奉期間他的名聲要繼續傳播。因著他日益增長的名聲,群眾開始聚集在耶穌周圍,常常攔阻他宣告和證實福音的能力。所以他開始指示其他人不要宣揚他是彌賽亞。
然後耶穌離開迦百農,開始在附近的村莊教訓人和行神跡,我們在馬可福音1章 35到45節看到這一點。
耶穌轉移到附近的村莊,部分的原因是要通過教訓人和行神跡來傳講他的福音;但他這樣做,也是為了要躲避迦百農的群眾,不讓他們攔阻他自由事奉。就像他之前所做的一樣,他鼓勵見到他的那些人不要廣傳關於他的事情。
接著馬可記載耶穌回到迦百農,在那裡他與猶太人領袖發生衝突,我們在馬可福音2章1節到3章6節看到這一點。
馬可福音的這個段落,講的是耶穌有赦罪權柄、他為服事罪人辯護、以及他關於安息日教導的事情。但這個段落也引入了他日益增長的名聲的另一個後果:攻擊耶穌的人開始多了起來,更強烈反對他。事實上這一部分結束的時候是預告了耶穌的死。馬可在馬可福音3章6節記載,反對耶穌的人如此憤怒,以致他們當中許多人開始陰謀要殺害他。
耶穌之所以不被接受,就在於祂的講道和祂的神跡。當我們讀到新約聖經時,我們會問為何人們不接受祂呢?難道他們看不出耶穌的全能嗎?難道他們聽不懂祂的教導嗎?然而,正是基督教導中的有些事情引起了人們的拒絕。其一是他的內容並非是他們想要的。他們期待一個屬於這個地上的國度,而他耶穌在講的是這個國度首先要在人心中產生,改變人的生命,就是上帝掌管和治理先要從人心開始。其二,他的教導揭示人心。當然,他的神跡被人們無故的仇視,就在於那些反對基督教導的仇敵知道祂的神跡在很大程度上證實著祂所教導的內容。……墮落的人心不會自然、或預備好接受上帝的教導,基督的事奉就是這方面的一個顯著例證,因為在此這位與人同在的上帝,卻遭到人的拒絕。〔傑夫·洛曼博士〕
我們經常帶著我們自己的打算來到上帝面前。我們有我們期待,認為祂應該是怎樣的一位上帝,祂應當怎樣來做事。因此,當祂讓我們的打算破滅,我們的期待落空後,我們經常就對上帝失去耐心。正因為如此,當祂來宣講一個上帝的國度,是與人們自己想要的國度不一樣時,人們就會恨耶穌。祂作為彌賽亞來到這個世界,與他們想像中彌賽亞該有的樣式不一樣。因此,祂動搖了他們的期待。這是我們都不喜歡的事。有時耶穌被人恨,就是因為祂帶來與那時宗教領袖們全然不同的計劃。他來宣講這樣的國度,將要拿走他們在宗教生活中特定的能力,地位,權柄和聲望,但他們絕不想要這樣的事情發生。因此,每當我們帶著自己的算盤來到上帝面前時,我們其實就是在把自己放在了祂的對立面,而不是帶著一顆謙卑受教的心,來信靠祂按照祂的意願帶給我們的一切。〔埃瑞克·索尼斯博士〕
我們已經概覽了耶穌在迦百農附近的作為,讓我們來看在馬可福音3章7節到6章13節,他是怎樣在整個加利利地區擴展他的事奉的。
加利利地區
在這個階段,耶穌在新的地方傳講和證明上帝的國近了,他去到迦百農以外的地方,到了周圍地區其餘的地方。他在這些地方傳講悔改和相信的道時,繼續吸引群眾,也激發起強烈的反對。
這個段落是從馬可福音3章7到12節耶穌退下離開眾人作為 開始的。
這裡強調,雖然耶穌嘗試把他名聲的傳播減少到最低程度,他的名聲卻傳遍各處,結果群眾開始聚集在他周圍,讓他的事奉變得困難,以此為整個短落定下基調。看來這種困難是讓耶穌把他的事奉擴展到加利利其他地區的一個原因。
敘述的下一段記載了耶穌設立十二位跟從他的人作他特別的門徒,我們在馬可福音 3章13到19節看到這一點。
耶穌揀選了這十二位門徒來幫助他傳講福音和行神跡。但馬可也提醒讀者,這些門徒當中有一個人最終要出賣耶穌。對耶穌的反對不僅要來自他的敵人,甚至還要來自最緊密跟從他的人。
在這之後,馬可記載了耶穌面對來自律法的教師和他自己家人的反對,我們在馬可福音3章20到35節看到這一點。
這段敘述表明,耶穌用神跡的大能宣揚上帝國度的福音時,他面對來自各方的反對。律法師們不是接受他為彌賽亞,而是相信他是被鬼附的,他自己的家人認為他是瘋了。
在這之後,在馬可福音4章1到34節,耶穌通過關於上帝國度的比喻傳講福音。
耶穌通常在被不信的人包圍時使用比喻作教導。他這樣做是為了向那些相信的人啟示上帝的國度,而對那些不信的人則是把國度隱藏起來。正如他在馬可福音4章11和12節對門徒說的一樣:
「上帝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恐怕他們回轉過來,就得赦免。」(馬可福音4章11-12節)
令人難過的是,有時候耶穌的比喻也讓他的門徒感到糊塗。但這樣的事發生時,耶穌在私下解釋他的意思,保證他們可以明白。
馬可敘述的這個段落中比喻的要點,就是只有在通過傳福音、在緩慢增長的漫長過程之後,上帝才會把他的國度完全帶進來。耶穌正把上帝的國度帶到地上,但是他是以一種延續的方式來如此行,這經常要求跟從他的人要像他一樣面對受苦和反對。
在馬可記載耶穌的比喻之後,在馬可福音4章35節到5章43節是幾處彰顯能力的記載。
馬可在這裡記載耶穌控制天氣,趕鬼,醫治疾病,以及讓死人復活。在這些故事當中,每一次人面對危險都極其害怕。但是在耶穌行神跡拯救他們之後,他們的恐懼實際上是加增,因為他們不曉得這個大有能力的人到底是誰。
當門徒們,耶穌的跟隨者們看到耶穌行那些奇特的作為時,就是祂正在行奇妙的神跡時,有時會表現出他們的害怕。這是他們看到上帝行使其作為時的畏懼。例如,在馬可福音4章,門徒們在海上遇見了大風暴,大浪沖擊船隻,船好像要沉了,而耶穌卻枕著枕頭睡得正香。因此,他們叫醒耶穌,顯然是希望祂來擺脫在船上的危險,對祂說,「夫子!我們喪命,你不顧嗎?」之後,耶穌起來,斥責風浪,使之平靜。結果他們脫離了危險,就是他們曾經懼怕的風浪,然而,此時馬可卻告訴我們,門徒們這時卻感到更大的懼怕。那麼,他們究竟為何懼怕? 風浪已經消失,海水也平靜了。他們的懼怕是因為他們認識到那位能夠平息風浪的,只能是那位創造風浪的,祂自己就是上帝。此時,他們意識到他們是在與那位剛剛平息了風浪的上帝在同一艘船上。這就在他們中間產生了懼怕,因為我不認為他們此時已經完全瞭解祂是怎樣的一位上帝。他們一下被耶穌的作為搞懵了,他們還不夠把握耶穌的性情。〔弗蘭克·瑟爾曼博士〕
在這些能力的彰顯之後,馬可在馬可福音6章1到6節記載了耶穌在他的家鄉拿撒勒面對反對的事。這敘述再次強調,在耶穌事奉的這個階段,很多人是強烈反對他。甚至就在他的福音帶著大能傳播,跟隨他的眾人增多時,他自己家鄉的人也拒絕他和他的福音。
最後,關於耶穌在加利利地區事奉的敘述是以馬可福音6章7到13節差遣十二門徒的敘述作為結束。耶穌差派他的十二門徒在整個巴勒斯坦地區傳上帝國度的福音並行神跡。但耶穌也清楚表明,當門徒傳悔改和相信的福音時,眾人也會像對他回應一樣來回應他們。一些人要接受他們,但其他人要拒絕他們。耶穌一直教導,儘管上帝的國度要受人反對,但它要繼續增長。
馬可在記載耶穌在迦百農城附近的福音事奉之後,在馬可福音6章14節到8章26節把他的注意力轉移到耶穌在加利利之外事奉當中彌賽亞的大能上。
在加利利之外
馬可記載耶穌在加利利以外地方的工作時,繼續強調我們已經看過的一些主題。他記載耶穌對上帝國度的傳講帶著大能傳遍開來,充滿激情的群眾反應,以及反對耶穌的人數目加增。
但是馬可也開始用新的方法把注意力聚焦在門徒身上。他強調耶穌為面對前面艱難的日子訓練他們的方法。他讓我們關注他們是怎樣經常誤解了耶穌的教訓,如何在對耶穌的委身方面失敗。
馬可一開始在馬可福音6章14到29節強調耶穌日益加增的名聲,以此來開始記載耶穌在加利利以外的事奉。
在過去,當耶穌把他的事奉局限在迦百農附近的地區時,他的名聲已經傳遍了整個加利利地區。現在他的名聲繼續在他面前開路。耶穌留在加利利周邊地區時,他的名聲傳遍了巴勒斯坦,甚至傳到希律王那裡。馬可也利用這個機會講述一個關於耶穌身份的問題。具體來說,馬可解釋了耶穌不可能是施洗約翰,因為希律王已經處死了施洗約翰。
接著馬可在馬可福音6章30到56節記載了幾件神跡。這個段落一開始是講耶穌試圖脫離人群,但然後描述了幾件大能的作為,表明群眾一開始聚集的原因。耶穌通過給5000人和4000人吃飽,在加利利湖的水面上行走,以及醫治瞎眼和耳聾的人,表現出他的大能。他的神跡證明他對創造界的萬有擁有無可否認的控制權。因著這些大能的神跡,耶穌去到哪裡,眾人就跟從到哪裡。有時候他們甚至走在他前面。
在講了耶穌的神跡之後,馬可在馬可福音7章1到23節記載了那持續的來自法利賽人的反對。耶穌和法利賽人在怎樣正確遵守舊約律法、傳統的價值以及聖潔的實質這些問題上發生衝突。結果就是耶穌和富有影響力的猶太人群體之間的緊張加劇了。
最後馬可在馬可福音7章24節到8章26節記載了另外一系列的神跡。 這個段落開始和結束的地方都是在講耶穌試圖迴避、甚至攔阻群眾。在這些聲明之間的地方,它記載了耶穌在猶太人和外邦人中間行了許多神跡,它甚至記載了一些外邦人相信了他。
在這一系列的神跡當中,馬可特別關注耶穌門徒的缺點。正如我們在馬可福音4章13節看到的,在耶穌事奉的初期,門徒已經不能明白撒種的比喻。在這時候他們還是不能明白他的一些教訓。所以耶穌直接面對他們。請聽馬可在馬可福音8章14到17節的記載:
門徒忘了帶餅;在船上除了一個餅,沒有別的食物。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他們彼此議論說:「這是因為我們沒有餅吧。」耶穌看出來,就說:「你們為什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省悟,還不明白嗎?」 (馬可福音8章14-17節)
耶穌是在講論屬靈的敗壞,但是他的門徒以為他是在講他們肚子裡的餅。我們很容易明白耶穌為什麼會對他們生氣。
貫穿馬可對耶穌身為彌賽亞的大能的記載,耶穌的神跡和教導證實他確實就是基督。那麼為什麼有如此多的人拒絕他?為什麼就連他的門徒也那麼難來明白他的話並跟從他?這主要是因為耶穌並不是人們預料的那種彌賽亞。他不是按照他們期望的那樣升到政治上的顯赫地位,而是使用他的大能傳講福音和服事其他人的需要。
主後第一世紀的證據表明,猶太人特別期待有一個政治和軍事上的彌賽亞,來建立上帝的國度;他能夠驅除羅馬人,擊敗羅馬人,建立一個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國度。因此,從這個意義上是相當民族主義的。耶穌沒有顯示任何祂打算去實現標誌著這個民族主義的理想,而是表明一個更大的異象願景。這不僅是關乎羅馬帝國,其實是關係到整個的創造界本身。創造界在一個墮落的狀態中,耶穌來要反轉墮落的結果,重新在地上建立上帝的國度;這個國度要勝過罪惡;勝過撒旦;和勝過死亡。因此,耶穌的眼光要遠大於僅僅是一個政治上的勝利;或僅僅是一個軍事上的勝利。〔馬可·斯特勞斯博士〕
猶太人期盼有人能恢復以色列的國已經有五、六百年的時間了。他們沒有自己的王,他們沒有他們自主權,因此第一世紀的巴勒斯坦是個充滿張力的地方。當耶穌來向他們宣告國度就要來臨,暗示祂就是彌賽亞時,他們其實是提心吊膽的在聽祂說。他們所期待的是什麼呢?其實,他們期待有人或許能恢復聖殿;人們懷疑當時的聖殿是否是貨真價實,因為那個聖殿是由不信上帝的大希律王重建,這究竟是否會是上帝心意中的聖殿。更重要的在於,他們盼望著上帝拯救以色列民,實現上帝在舊約裡所說的應許。上帝究竟會怎樣成就祂的應許呢?因此,這是他們特別期待的事情。因此,在那樣的情形下,他們或許這麼想,我們現在是在羅馬的佔領之下,如果上帝要實現祂的應許的話,祂一定會推翻羅馬帝國。或許他們期待得到政治上的獨立。因此,在新約聖經中,我們看到耶穌宣告祂是彌賽亞,祂就是要恢復聖殿的那一位。事實上,祂自己就是真正的聖殿;同時,祂也是將要帶來上帝國度的那一位,當然那不會是政治上獨立的猶太人國度。事實上,好消息就是耶穌基督君王是整個全球的主宰。因此,與他們期待的有點不同,但是,祂卻真是舊約應許的更加深刻的應驗。〔彼得·瓦爾科爾博士〕
馬可原本讀者很有可能也體會了與十二門徒對耶穌是哪一種彌賽亞的感受一樣的張力。羅馬的教會是在基督教被人良好待遇時建立的。就像大部分初期教會一樣,他們很有可能期望耶穌會相對很快地再來,成全他在地上的國度。但與之相反,在接下來的年間,在尼祿的統治下可怕的受苦和逼迫臨到。所以馬可講得很清楚,耶穌永遠是那位大能的彌賽亞,雖然他並不總是做跟從他的人期望他會做的事。因為他是大能的彌賽亞,信徒可以相信時候到了,他就要像他應許的那樣得勝、成全他的國度。但與此同時他仍是主,無論我們面對什麼苦難,他都能支持我們度過。
在馬可長篇敘述彌賽亞的大能之後,我們來到他寫的這卷福音書的第三大部分:在8章27到30節的一個簡短的故事,記載了使徒確認耶穌是彌賽亞。
使徒確認耶穌是彌賽亞
這是發生在通往該撒利亞腓立比的路上的那著名場景,耶穌引導門徒認信他是基督。幾乎每一位研究馬可福音的學者都認同這構成了馬可福音的中心部分。
馬可在這福音書的第一節寫道:「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耶穌是「基督」,彌賽亞。但在這節經文之後,直到現在馬可福音中再也沒有出現「基督」這個詞。馬可還沒有講到耶穌是基督,他還沒有記載門徒曾稱他作基督,或者看見他的人猜測他是基督,甚至鬼魔還沒有使用基督這個說法。
實際上幾乎每一個試圖說明耶穌身份的人都錯了。他們以為他只是一個行神跡的人、或者是一位先知、或是施洗約翰、或一個瘋子、一個被別西卜鬼附的人。但在這一刻,耶穌決定是時候促使門徒們認信他到底是誰。請聽在馬可福音8章27到29節他們的對話:
耶穌問門徒說:「人說我是誰?」他們說:「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先知裡的一位。」又問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馬可福音8章27-29節)
在八章的證據之後,使徒最終肯定耶穌就是基督、彌賽亞,把上帝的國度帶來的那一位。
在使徒確認耶穌就是彌賽亞之後,馬可福音的第四大部分講的是彌賽亞的受苦。這個部分是從8章31節到15章47節。
馬可在他寫的福音書的前半部分,聚焦耶穌大能的事奉怎樣引向那榮耀的確認,即他就是基督。但在這裡,馬可開始強調耶穌彌賽亞工作的一個不同的方面:他在耶路撒冷的受苦和至死。
彌賽亞的受苦
馬可對彌賽亞的受苦的記載分成三主要段落:耶穌預備他的門徒接受他的受苦和至死,他在耶穌撒冷與猶太人領袖的對峙,觸發他的受苦和至死,以及最後他經歷受苦和死亡。我們要探索這每一個段落,首先從馬可福音8章31節到10章52節他所作的預備開始。
預備
描寫耶穌預備門徒的材料可以分成三塊,每塊都以他預言他的受苦、至死和復活作為開始。第一塊的聚焦是耶穌是國度的主宰,是在馬可福音8章31節到9章29節。
馬可開始就記載了耶穌把上帝榮耀國度帶到地上的那出乎人意料的策略,就是耶穌的受苦、至死和復活,馬可在8章31節到9章1節解釋了這一點。耶穌在這塊的教導中始終在講他自己的受苦,並警告門徒,如果他們繼續進行他的福音事奉,他們也要受苦。
在這之後,馬可在馬可福音9章2到13節記載了人常稱之為登山變相的那一件事,讓人關注耶穌獨特的權柄。在這個事件中,耶穌的榮耀是有形地向彼得、雅各和約翰顯明出來。摩西和以利亞也和耶穌一道出現,表明耶穌證實和繼續舊約律法和先知的教導。但上帝命令門徒要尊榮和聽從耶穌,甚至勝過尊榮和順從摩西和以利亞。這件事提醒門徒要繼續效忠耶穌,超過效忠所有其他的人,鼓勵他們說,效忠耶穌是對上帝和他的舊約啟示效忠的最完全形式,以此來預備耶穌的門徒。
最後一塊,馬可在馬可福音9章14到29節顯明耶穌控制鬼魔的能力,以此關注耶穌獨特的能力。耶穌的門徒不能把一個特別難對付的鬼趕出去,耶穌教導這樣的鬼只能通過禱告趕出來。但耶穌他自己能用一條簡單的命令把這鬼趕出去,證明他高於其他一切,向他的門徒保證,他有無限的能力成就他的旨意。無論在他被殺時他們會經歷怎樣的疑惑和懼怕,他的能力都能鼓勵他們堅守對他的信心。
馬可對耶穌預備門徒面對他的受苦、至死和復活的敘述的第二塊,講的是上帝的國度的價值觀,這塊是在馬可福音9章30節到10章31節。
正如馬可對耶穌為耶穌撒冷所作預備的敘述的每一塊一樣,這裡仍舊是以耶穌預言他的受苦、至死和復活開始。這幫助我們看到馬可仍在強調門徒為這些事所作的預備。在這個預言之後,耶穌繼續預備祂的門徒們,解釋說上帝判斷事情與人的判斷不同。所以無論他們受怎樣的苦,無論有什麼奇怪的事情發生,他們都不要按照世人的看法來對事情作出判斷。相反地,他們要相信上帝正在使用這些事帶來他的國度、並要榮耀耶穌。
在馬可福音9章30和31節耶穌的預言之後,馬可記載了耶穌對國度的價值觀的教導。耶穌在這一塊表明,在生活的五個領域世人的直覺是怎樣與上帝的真理衝突的。
第一,耶穌在馬可福音9章32到42節講到尊榮的問題,指出在上帝的國度裡最得尊榮的人,就是那些在今生最不受人尊榮的人。
第二,耶穌在馬可福音9章43到50節講到價值。具體來說,他教訓跟從他的人要擺脫任何攔阻他們追求上帝國度目標的事,不管這些事在今生看起來是多麼有價值。
第三,耶穌在馬可福音10章1到12節講到婚姻。他的要點就是,最終要按照上帝的律法,而不是人的法律來看待結婚和離婚 — 就算按照人的直覺,人的律法看上去更加公平也要這樣。
第四,耶穌在馬可福音10章13到16節再次講到小孩子。儘管耶穌之前已經說過,他的門徒還是攔阻小孩子到他這裡來。作為回應,耶穌提醒他們,上帝已經把國度賜給這些小孩子,所以門徒拒絕小孩子就是違背上帝。
第五,耶穌在馬可福音10章17到31節講到錢財。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那個有錢年輕官員的故事,當耶穌告訴他,他對金錢的依賴攔阻他接受上帝國度的價值觀時,這人就十分憂愁。
在每一塊的教導中,耶穌都解釋了上帝國度的價值觀,好使他的門徒可以更好預備接受他受苦的死,以及他們跟從他要承受的苦難。
馬可關於耶穌為耶路撒冷所作預備的敘述的第三塊,是在馬可福音10章32到52節,講的是上帝國度的領導力。
耶穌在馬可福音10章32到34節預言他受苦、至死和復活之後,分三點講到 國度的領導力這個問題。
首先,他在馬可福音10章35到40節說雅各和約翰要與他一道受苦。他們要喝同一個苦杯,受同樣的洗。這些暗喻意味著跟從耶穌的人因著事奉他,就要與他一道受苦。
第二,耶穌在馬可福音10章40到45節把國度中的領導力描寫為服事。他之前講論國度的價值觀時曾經兩次講到這個觀念,但這是他第一次解釋背後的原因:基督徒的領袖要作僕人,因為他們傚法基督的榜樣,而基督是通過受苦和為罪死親自作僕人。
第三,耶穌通過向瞎子巴底買施憐憫,說明作僕人領導的動機。僕人領導不可只是為了要在國度裡得到更大賞賜而作出犧牲,他們作出犧牲,而是因為真正憐憫他們服事的人。
耶穌呼召基督徒領袖要與眾不同,應當是他們眾人的僕人。在馬可福音10章45節這段美妙的經文中,耶穌將祂跟隨者們的領導風格與周圍的希臘羅馬文化中的不同突出出來。在馬可的時代,主流的領導模式就是羅馬帝國展現出對他人民的強權和控制。耶穌卻說,「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因此,耶穌正是在要求和命令祂的跟隨者們,傚法祂的領導風格和模式,作為僕人領袖,而不是跟隨馬可同時代中,風靡於羅馬的主流領導模式。〔貴葛·派銳博士〕
耶穌堅持說不可按世界的領導模式來塑造上帝國度的領導力,而是要傚法他自己受苦的榜樣。
在某些方面,對馬可在羅馬的讀者而言,這必然是讓他們沮喪的消息。馬可福音不是向他們保證,說他們受苦是不正常的,這很快會過去,而是向他們保證,對跟從基督的人來說受苦是常態。但與此同時,這個消息應該有鼓舞人的一面。教會的受苦是上帝為得勝制訂的計劃的一部分。正如保羅在羅馬書8章18節所說的:
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羅馬書8章18節)
馬可在記載了耶穌預備他的門徒之後,在馬可福音11章1節到13章37節轉過來記載耶穌與猶太人領袖的對峙段落。
對峙
馬可記錄的對峙可以分成兩大塊:第一塊是對峙的敘述,從8章31節到12章41節。第二塊是橄欖山講論,從13章1到37節。
貫穿這卷福音書的這個段落,馬可記載了耶穌是怎樣迫使猶太人領袖出手的。在馬可福音前面的部分,耶穌沒有尋求與猶太人領袖衝突;他面對反對,主要是因為人反對他施憐憫的事奉。但是在這個段落,馬可記載耶穌主動尋求反對,為要進到他被釘十字架的地步。
首先,在馬可福音11章1到11節,耶穌得勝進入耶路撒冷,公開宣告他是彌賽亞,是以色列合法的君王。
接著,在馬可福音11章12到14節,以及20到25節,他把以色列當作一棵枯萎的無花果樹,定它為有罪,在15到19節,他潔淨聖殿,這直接攻擊猶太人領袖的道德標準,削弱他們對百姓的權柄和影響力。
在馬可福音11章27節到12章12節,耶穌也與大祭司、律法師和長老爭辯。在挫敗他們對他權柄發出的挑戰之後,他講了葡萄園園戶的比喻,控告猶太人領袖叛亂對抗上帝。在這時他們準備好要逮捕他,但害怕群眾,讓他們不敢下手。
接著,在馬可福音12章13到17節,耶穌因著羅馬稅收的問題與法利賽人和希律黨人爭論,並駁倒他們。
在這之後,在馬可福音12 章18到27節,耶穌證明撒都該人誤解了聖經關於復活的教訓。
最後,在馬可福音12章28到44節,他攻擊律法師。雖然耶穌承認他們中的一些人認識律法,但他堅持認為,整體而言他們是被貪婪和世俗的野心控制。
耶穌用一種或另外一種方法促成與有影響的猶太人的每一派公開對峙:這些人是祭司、律法師、法利賽人、希律黨人和撒都該人。他讓每一群人都有仇恨他、要置他於死地的理由,為的是要惹動他們來殺害他。
描寫耶穌與猶太人領袖對峙的第二大塊,就是耶穌和他的門徒之間的一個講論。這個論述通常被稱作橄欖山講論,因為它是發生在橄欖山上。廣義來說它跨越馬可福音13章1到37節。耶穌在這塊警告他的門徒,將來他們要面對苦難,免得他們措手不及。他教導他們,他們要被人拉到長官面前見證關於他的事,他們要被人毆打,他們要被人憎恨,他們的家庭要破裂,他們要遭受自然災害和極大的磨難。事實上他清楚說明,逼迫和受苦要成為教會的特徵,直到他再來為止。
但是耶穌也賦予門徒極大的盼望,向他們保證上帝的國度最終要得勝。例如他在馬可福音13章 26和27節提醒他們,只要他們對他忠心,當他在大能和榮耀中成全他的國度時,大大的得勝就是屬於他們的。
在意料之內的是,耶穌對門徒說的話繼續激發起猶太人領袖來反對他。例如在馬可福音13章 1和 2節,耶穌教導他的門徒聖殿將要被毀。但正如我們在馬可福音14章58節看到的,人偷聽曲解他的話,所以在受審時他被誣告計劃要親自毀壞聖殿。
現在我們已經從耶穌預備他的門徒和與耶路撒冷的猶太人領袖對峙這些方面,看了馬可福音對彌賽亞受苦的敘述,我們準備來看馬可福音14章1節到15章47節中耶穌經歷受苦和死亡的記載。
經歷
對耶穌實際經歷受苦和至死的記載充滿了人很熟悉的事件:被猶大出賣、預言彼得要不認主、門徒未能在客西馬尼園與耶穌警醒禱告、耶穌被捕、兩次受審和彼得不認耶穌,以及最後耶穌被釘十字架和埋葬。
這是黑暗、威嚇人的章節。氣氛充滿不祥的預兆。當中充滿失敗:猶太人領袖的失敗、群眾的失敗、猶太人和羅馬人法律制度的失敗,以及門徒的失敗。馬可為一家遭受逼迫的羅馬教會寫這卷福音書,清楚表明耶路撒冷基督教誕生的生產劇痛和羅馬教會的痛苦一樣強烈。
馬可對耶穌經歷受苦和死亡的記載可以分成四大塊,首先的是馬可福音14章1到11節他為安葬接受膏抹。
馬可在這一大塊記載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細節。首先他說祭司長和律法師想辦法要逮捕和殺害耶穌。第二,一位婦女用非常昂貴的香膏膏耶穌,他回應說她是為安葬的事膏他。就這樣耶穌表明他馬上就要被殺。第三,加略人猶大開始密謀把耶穌出賣給祭司長和律法師。我們可以看這是耶穌受苦和至死這個故事的轉折點。他的死不再是一個模糊不定的威脅,而是一種迫在眉睫的現實。
馬可接下來的一塊,在馬可福音14章12到42節記載了耶穌與門徒度過的最後時刻。
馬可敘述的這一塊以馬可福音14章12到31節耶穌和門徒預備和吃最後的晚餐作為開始。就是在這次晚餐期間耶穌設立了主餐這個基督教聖禮。他也利用這個時候為他的門徒作了一些最後預備,幫助他們度過他受苦和至死的苦難時刻。例如他警告他們要四散離開他,他預言彼得要不認他。
在最後的晚餐後,這群人去到客西馬尼園,我們在馬可福音14章32到42節看到這件事。根據這段經文,耶穌驚恐起來、極其難過,甚是憂傷,幾乎要死。顯然他是預見到他釘十字架、大大受苦。
馬可記載耶穌經歷受苦和至死的第三大塊,就是在馬可福音14章43節到15章15節敘述耶穌被捕與受審。
這一塊以馬可福音14章43到52節耶穌被他的門徒加略人猶大出賣作為開始,繼續在馬可福音14章53節到65節講到他在猶太人領袖面前受審。接著我們在馬可福音14章66到72節看到彼得否認他認識並跟從耶穌的記載。最後我們在馬可福音15章1到15節看到他在羅馬巡撫彼拉多面前受審。在這些受辱的經歷之後,耶穌被鞭打,然後被交給羅馬士兵釘十字架。
馬可記載耶穌經歷受苦和至死的第四大塊包括了在馬可福音15章16到47節耶穌釘十字架的記載。
這塊開始是講耶穌被交給羅馬士兵擊打、凌辱,並像一個普通罪犯一樣被釘在十字架上處死。從人的角度來看,他的受苦是壓倒一切的。
耶穌在羅馬人手中受這種虐待的事實,要把這些事件與馬可起初的羅馬基督徒讀者緊密聯繫起來。他們可以快快看出他們的主受苦和他們自己受苦之間的對應關係,應該受到他勇氣的激勵,在他們自己的苦難中堅忍。
但耶穌受苦最可怕的地方,就是世人的罪被加在他身上,他服在父上帝的忿怒之下。最後,在他死後,他被安放在一座墳墓裡,因為在安息日之前沒有時間,他的身體沒有為安葬作好預備。
現在,我們已經看了對彌賽亞的宣告,彌賽亞的大能,使徒肯定耶穌是彌賽亞,以及彌賽亞的受苦,我們最後準備來看馬可福音16章1到8節的彌賽亞的得勝,在當中馬可描寫了我們主的復活。
彌賽亞的得勝
在看這部分的內容之前,我們應當暫停下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我們說馬可福音在16章8節就結束了。畢竟我們大多數的聖經在這一章有二十節經文。但是,大多數的聖經譯本同時也有註釋,說明9到 20節在最可靠的馬可福音的那些古代抄本中是沒有的。
馬可福音的古代希臘文抄本有三個不同的結尾。一組抄本在第8節結束。第二組抄本在20節結束。第三組在第8節後還有兩句話。
仔細衡量所有證據之後,大多數學者得出結論,馬可在第8節結束他寫的福音書。最遠古和重要的抄本傳統認同最短的結尾是原版。
許多學者相信另外兩個結尾似乎是加上去的,因為一位抄寫福音的人對馬可以「因為他們害怕」這句話結束這卷福音書感到不自在。但抄寫的人的這種不安是沒有根據的。原因就是懼怕、敬畏和驚奇的主題是貫穿這卷福音書的。出於這個原因,對害怕的強調是非常恰當結束這卷特定福音書的方法。事實上,它和馬可原本讀者的經歷非常吻合。當他們在耶穌復活之後面對逼迫時,認識到耶穌最早的門徒也經歷過懼怕,就必然帶給他們安慰。
讓我們現在來看馬可福音16章1到8節關於耶穌復活的記載。馬可關於復活的敘述比其他福音書中同樣的敘述要短,但是這簡短是完全與這卷福音書的大綱吻合的。就像你可以記起的那樣,這卷福音書開篇對彌賽亞的宣告也是非常簡短的,構成福音書中間部分的使徒肯定耶穌是彌賽亞的敘述也是如此。
關於彌賽亞得勝的這個部分開始是講在耶穌至死和埋葬之後,婦女來到耶穌的墳墓要膏他的身體。她們遇見一位降臨的天使,天使的信息是清楚直接的。就像耶穌貫穿事奉當中如此多次預言的那樣,他已經勝過死亡,得勝復活了。請看馬可福音16章6到8節這卷福音書的結尾:
那少年人對她們說:「不要驚恐!……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裡。請看安放他的地方……」她們就出來,從墳墓那裡逃跑,又發抖,又驚奇,什麼也不告訴人,因為她們害怕。(馬可福音16章6-8節)
按馬可敘述的脈絡來看,婦女的回應完全在預料之內:她們害怕。這卷福音書中幾乎每一個人對上帝大能臨在的回應都是敬畏、驚奇和懼怕。
馬可這裡的潛台詞是婦女受命去宣告耶穌的復活,但是,她們卻恐懼、逃跑,不敢告訴任何人。然而,當我們兩千年之後讀到此處時,我們都知道這並非是整個故事的終結,我們知道上帝的真道已經得勝,而且這一點再次襯托出我們在聖經中不斷看到的對比:人類的失敗和無能與上帝的信實和旨意。〔羅伯德·普拉莫博士〕
上帝的百姓在今生要經歷軟弱和缺乏。在羅馬馬可原本讀者是這樣,歷世歷代以來的教會也仍是這樣。但福音的好消息就是上帝的國度已經降臨了。彌賽亞已經勝過了上帝百姓的仇敵 — 就連那最終的仇敵,死亡本身也勝過了。出於這個原因,上帝的百姓能夠大膽面對國度福音的仇敵。勝利已經屬於我們了。
在看了馬可福音的背景及結構和內容之後,我們就可以來看它的一些主要主題。
耶穌作為彌賽亞或基督的身份,這無疑是馬可在他的福音書中要傳遞的最至關重要的主題。馬可要確保他的讀者知道,耶穌確實已經來救他們脫離他們的罪。耶穌是那位征服死亡的君王。他大有能力、讓人敬畏、不可阻擋、充滿榮耀。他是那位通過把上帝的國帶到地上,以此來拯救他們的救贖主。儘管他們肉眼不能再看見他,他仍舊掌管一切,並且他已經應許要再來完成他已經開始的拯救。
按照我們這一課的目的,我們要把耶穌是彌賽亞這個主題分成兩部分。首先我們要看耶穌是身為彌賽亞的那位受苦的僕人。第二,我們要看他是身為彌賽亞的 得勝的君王。讓我們首先來看耶穌是受苦僕人的這個角色。
受苦的僕人
我們關於耶穌是受苦僕人的討論要分成三部分。第一我們要提到與彌賽亞有關的一些猶太人的期望。第二,我們要簡短強調作為受苦僕人耶穌事奉的性質。第三,我們要討論馬可要讀者對耶穌彌賽亞身份這個方面當有的正確回應。讓我們首先來看在耶穌那個時候常見的猶太人對彌賽亞的期望。
猶太人的期望
在基督降臨前幾百年的時間裡,絕大多數的以色列人是生活在應許之地以外。 那些留在應許之地的人在外邦統治者的暴政下受苦。這些統治者一開始是巴比倫人,然後是瑪代波斯人,然後是希臘人,最後是羅馬人。這漫長的受苦歷史導致猶太人神學家強調舊約聖經的預言,就是上帝最終要派一位彌賽亞解放者來復興以色列的王國。
猶太人對彌賽亞的盼望具有多種不同形式。例如奮銳黨人相信上帝要以色列通過反抗羅馬當局來引入彌賽亞的日子。 不同的末世團體相信上帝要超自然地干預,摧毀他的仇敵,復興他的百姓。也有像法利賽人那樣的強調遵守律法的人,他們相信除非以色列變得順服律法,否則上帝就不會干預。所以在耶穌的年代有很多人在盼望等候他們的彌賽亞臨到。
他來,是一位謙卑、受苦的僕人。猶太人對彌賽亞的盼望則是在尋找在彌賽亞統治下的地上政治國度,與數個世紀之前大衛統治的國度類似。但耶穌甚至沒有嘗試在地上事奉期間建立這種國度,這讓許多人拒絕他作彌賽亞。
很有意思的是,彌賽亞是一位受苦僕人的觀念並不是什麼新觀念。舊約先知以賽亞已經表明了彌賽亞的這個角色,在以賽亞書53章尤為如此,新約聖經經常把其中的話應用在耶穌身上。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耶穌沒有受苦和服事,那麼他就不能滿足舊約聖經對彌賽亞的要求。因此耶穌受苦的服事根本不是使他喪失作基督的資格,而是證明他確實就是基督。但在,耶穌活著的時候只有很少人看出這個舊約聖經主題。大多數人如此堅持當時猶太人對彌賽亞的猜測,以致彌賽亞來的時候他們認不出他。
很顯然,彌賽亞的概念在舊約中是極為重要的。彌賽亞就是受膏者,受膏的君王。一個有意思的遐想就是,如果以色列人真的順服上帝,從未強求讓人來做君王,基督會以怎樣的方式來,當然,以色列人沒有順服。因此,你看到這些被膏的君王們,不照顧他們的百姓,在這個世上不建立上帝的公義,以自我為中心。從而你就看出舊約浮現這個渴望,噢,我們怎麼就還沒有出現一個應該像彌賽亞的君王呢?因此,你就有了那個來臨之王的這個畫面,特別是在以賽亞書,那裡把這個來臨之王和聖靈做了一個令人驚奇的關聯。舊約的子民不光是盼望彌賽亞,他們也渴望聖靈的降臨,使他們有能力順服他們的律法。因此,很有意思的是觀看以賽亞使用怎樣的特定圖畫,來描寫彌賽亞和聖靈之間的關係。彌賽亞要被聖靈充滿;祂要被聖靈膏抹。祂透過聖靈說話行事。因此,當復活的主叫使徒們在耶路撒冷等待父神的應許來臨時,他們好像並不感到特別的意外。就好像說,哇,終於彌賽亞說出了我們期待祂該說的話,我會把聖靈賜給我的百姓。但是他們卻不明白,彌賽亞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才能引入上帝公義的世代和聖靈的世代。他們無法將以賽亞書53章和11章聯繫起來看。他們無法將這個事實連在一起,就是彌賽亞必須要死,不然祂就無法帶來這個聖靈掌權的公義、平安和生命的國度。〔約翰·奧斯沃特博士〕
瞭解到這些猶太人的期望,就讓我們來看作為受苦的僕人耶穌的事奉。
耶穌的事奉
耶穌是一位令人吃驚的彌賽亞,因為他是以死得勝。馬可在這卷福音書開始的時候,記載了那最終導致他被釘十字架的衝突。福音書後半部分一開始突出的主題就是即將臨到的耶穌的受苦和至死,然後就是他確實受苦和至死。
與這種對耶穌受苦的強調對應的,是對他服事的強調。他醫治和服事許多不同的人,他付出性命作贖價,救贖罪人。他在每一件事上順服上帝的旨意,為要使上帝的百姓得益處。
馬可震撼地把受苦和服事的這些主題聯繫起來的一個地方,就是馬可福音10章35到45節。在這一段經文裡,雅各和約翰向耶穌要求得到耶穌國度裡的尊貴地位,然後其餘十位門徒對這種要得尊榮的抱負非常生氣。但耶穌責備所有這十二個人。他敦促他們過一種服事的生活,以自己的生命為榜樣。
僕人領導力所要求的就是領袖要積極投入在事奉的人生裡,而且,正如保羅說的,要樂意自己付出來服侍他人,支持他人,和裝備他人。因此而言,領袖不光是要給出方向,比如我們常說的,發號施令,說走,說幹這類的事。的確,是要發出命令。但是,領袖們是先行一步來實現目標和目的。這一點讓我想起保羅論及到勞苦時講到的。他說在他同輩中比他們多受勞苦,因此在此方面,讓你強烈的感受到做僕人領袖意味著什麼,就是在眾人中謙卑的身先士卒,救贖性的來分擔他人的重擔。〔萊瑞·庫克瑞爾博士〕
請聽耶穌在馬可福音10章45節對這種領袖地位的解釋:
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可福音10章45節)
耶穌清楚表明,作領袖是事奉上帝和服事接受帶領的人的一種形式。作領袖並不是一種得榮耀的機會。相反,它更經常使作領袖的人受苦。實際上耶穌知道,他服事他人的使命要最終導致他死去,但這是他接受的使命,他命令他的門徒也接受這使命。
其實,在馬可的福音書中,祂似乎特別注重讓我們把握耶穌是那位舊約預言的受苦的僕人。在此福音書的前半部中,特別在強調耶穌作為君王的角色;而後半部分我們就被帶到耶穌的受苦和釘死。因此,或許馬可福音10章45節就是一個關鍵的經文,「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而這個特別的經文是在一個特定的場景下出現的,就是勉勵門徒們要傚法耶穌那樣的楷模,這就意味著要求我們真實地放棄自己的權利,實在的為了福音和國度擴展的緣故放下自我。而且,馬可特別給了我們一個真實的楷模,知道如何不再為自己奮鬥,我們不再像門徒當年經常犯的毛病那樣,指望在天上有最好的席位,而是相反,跟隨耶穌的楷模,甘心樂意地為了他人的緣故犧牲自我,這正是我們要追隨的楷模。〔西門·沃伯特博士〕
因此,我們若思想耶穌命令我們要成為僕人領袖該有的樣式,我們就會發現耶穌在福音書中展現的正是這樣的領導力。首先,我們發現當耶穌遇到不同的人和他們的需要時,祂傾聽的非常好。祂在那些人的情形中與他們相遇,祂確實聆聽他們在字裡行間要表達的,不光是他們表面的詞句。例如,在馬可福音中我們看到祂與兒子多年被鬼附的那個父親相遇時,知道這孩子用石頭砍自己,父親認為完全沒有希望了。父親說,「我信不足,求主幫助。」然而,耶穌非但沒有責備他,卻回應他的祈求,醫治了他的兒子。接著我們按著此福音書的走向和脈絡來看,耶穌在走向何方?耶穌是走向耶路撒冷為跟隨祂的人捨棄自己的生命,為他們的罪付出代價。這種放棄自己榮耀,為跟隨祂的人捨棄自己的生命,表達出的犧牲之愛,是與當時的文化有極大的反差。因此,這就是耶穌在福音裡展現出的楷模,祂關心和傾聽祂所遇見人群的方式,和祂邁向耶路撒冷、捨棄祂自己生命的走向。這就是真正的僕人領袖。〔貴葛·派銳博士〕
明白了猶太人對彌賽亞的期望,以及耶穌的事奉,讓我們思想馬可要他的讀者對耶穌作為基督身份的這一方面當有的回應。
回應
耶穌教導說,跟從他的人要受苦,他們要面對社會的反對,他們要與他們的家人發生衝突,他們要受到魔鬼勢力的試探和騷擾,他們要受逼迫,一些人甚至要被殺害。但他仍要求他們忠心和堅忍。請聽耶穌是怎樣在馬可福音12章30節概括這個意思的: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馬可福音12章30節)
耶穌在這裡是引用申命記 6章 5節,為的是強調上帝對他百姓生命擁有完全的所有權。我們應當在我們生命和生活的每一個方面完全委身給上帝。
跟從耶穌,這就要涉及犧牲和受苦。但他仍然要求我們完全向他委身,願意為了他國度的緣故,按照世人藐視的人生方式生活。
只舉一個例子,請看馬可福音10章17到29節那有錢的青年長官的故事。他到耶穌這裡來,問要承受永生他應當做什麼,耶穌讓他變賣他所有的家產,分給窮人。但耶穌的要求是超過這富有的青年長官能承受的,所以他憂憂愁愁地走了。耶穌告訴他的門徒,這不應當令他們感到驚奇,因為「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上帝的國還容易呢。」 他繼續說,跟從他的人應當願意撇下家人、房屋和財產,他們要情願受逼迫,他們甚至要願意為他的緣故殉道。正如耶穌在馬可福音8章34和35節所說的那樣: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已,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已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馬可福音8章34-35節)
在一方面或另一方面,每一個基督徒都有一個十字架。但是拯救的榮耀和祝福是值得犧牲的。
耶穌說門徒要背十字架,但是,在彼得人生的某些時刻,在他望著自己的手,卻看上了一把刀劍。他割掉了大祭司僕人的耳朵。你看到了嗎,在過去的幾個世紀裡,教會常常活在這兩難之間,是刀劍,還是十字架?我們是要跟隨人的發明,人的方法,人的智慧;還是我們甘心委身於透過捨己跟隨耶穌,致死自己的舊人。其實,耶穌表達的十分清楚。那榮耀,就是上帝透過祂的兒子賜給我們的榮耀,只有通過十字架的道路,惟有跟隨耶穌的腳蹤行,才能達成。 因此,本質的問題不在於我們可以在何時或何處可以妥協,其實是在於我們真要跟隨耶穌嗎?如果人確實委身於這個目的,如果人理解到耶穌的道路就是十字架的道路,跟隨祂就意味著不斷地向自我死,持續地向祂活的話;若是這樣,妥協還是不妥協,合一還是混亂的這類問題,只要我們都能專注在基督徒人生的十字架的塑造本質上,此類問題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就迎刃而解了。 [麥克爾·葛羅道牧師]
作門徒是一條艱難的道路。事實上,按照耶穌的說法,靠我們自己的力量進上帝的國是不可能的。但請聽耶穌在馬可福音10章27節是怎樣鼓勵他的門徒的:
在人是不能,在上帝卻不然,因為上帝凡事都能。(馬可福音10章27節)
我們沒有能力按照他要求的根本方式來順服他,但上帝有能力。他使用在我們裡面的那能力,為要確保我們進入他的國。
每當我們尋求在基督里長進,成聖,在聖潔和公義中成長時,其中一個最可怕的事就是我們脫離聖靈的能力來尋求這一切。這決不可能讓上帝喜悅,這根本就沒有依靠那位救了我們的上帝來繼續達成我們的成聖。因此,對於我們人生中生出的任何美善,我們生命裡的任何長進,聖靈的工作和聖靈的能力都是絕對根本性的。…奇妙的事就是,當耶穌完美的人性成為我們的楷模時,我們在他的生平和生命裡就真實的看到這一切。聖靈充滿並運行在基督的生命裡,給祂能力、力量和引導,在他開始地上事奉受洗時膏抹他;甚至在這之前,聖靈使童女感孕,讓我們認識上帝成為人。 我們看到正是聖靈引導他進入曠野受魔鬼的試探,聖靈充滿和服侍了祂。聖靈就是基督的人生中運行的大能。如果是這樣話,祂一定是跟隨基督者人生中運行的大能。〔埃瑞克·索尼斯博士〕
馬可要他在羅馬原本讀者明白,他們受苦受逼迫,這是他們真正跟從基督的一個記號,這是耶穌為他的國度所訂計劃的一部分。馬可要他的讀者受這個事實激勵,他要他們相信上帝要像加給耶穌的能力一樣賦予他們能力,使他們在艱難中堅忍下來,可以帶著勇氣和盼望面對他們的受苦。
耶穌仍在慢慢地將祂的國度帶到地上;他仍在使用他百姓的受苦,以此作為達致這個目標的方法;他仍然加添我們的力量,使我們可以忍耐。為耶穌和他國度的緣故受苦,這不應當令我們灰心;反之,這應當安慰和激勵我們。我們受苦,因為我們是他的僕人。我們相信有一天我們的受苦要得到測不透的福份作為賞賜,這些祝福要大大補償我們忍受的苦難。
我們要思想的耶穌身份的第二個方面,就是他作為把上帝的國度帶到地上的 得勝君王的角色。
得勝君王
舊約聖經講得很清楚,彌賽亞是大衛王的後裔,他的工作是復興大衛寶座的榮耀,永遠作以色列的王。我們在詩篇89,110和132篇的地方看到這個預言,看到在馬可福音12 章35節對此的證實。所以每當聖經指出耶穌是基督或彌賽亞時,聖經也證實他作為君王的地位。例如這就是在馬可福音10章 47和48節他被稱為「大衛的子孫」的原因。在馬可福音14章61和62節,當耶穌在猶太人公會面前受審時,在馬可福音15章2節,當他受彼拉多審判時,他親口宣告自己是彌賽亞君王。
我們要來看馬可強調耶穌是得勝君王這個角色的三個方面。我們要思想耶穌 宣告他的國度的這個事實。我們要看他彰顯他的能力和權柄。我們要留意到他征服了他的仇敵。讓我們首先來看耶穌宣告他的國度的這個事實。
宣傳國度
請回想馬可在馬可福音1章14和15節是怎樣概括耶穌的福音事奉的,在當中他這樣記載:
約翰下監以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宣傳上帝的福音,說:「日期滿了,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馬可福音1章14-15節)
耶穌傳道事奉的中心目的,就是宣告上帝的國近了,它的祝福是傳給所有悔改相信之人的福音或好消息。
耶穌也通過教導門徒他的國的奧秘,以此宣告他的國度。事實上這就是祂常常使用比喻教導的原因,就是向蒙揀選的人啟示國度的奧秘,而向那些不是被揀選的人則把奧秘隱藏起來。請聽耶穌在馬可福音4章11和12節對他的門徒說了什麼:
上帝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恐怕他們回轉過來,就得赦免。(馬可福音4章11-12節)
當然耶穌經常描寫上帝的國。例如在馬可福音第10章,他指出能容易進入這國的人是誰,如小孩子,以及只有經歷極大困難才能進入這國的人,如有錢的人。
我們要提到的耶穌作為得勝君王角色的第二個部分,就是他彰顯出他作為上帝在地上的國的元首的能力和權柄。
君王的能力和權柄
耶穌主要通過他的神跡彰顯他君王的能力和權柄。例如馬可福音4章41節說受造界遵從他的命令。鬼魔常常承認他是上帝的兒子,我們在像馬可福音1章24節, 3章11節和 5章7節的地方看到這一點。耶穌勝過大自然和鬼魔,成就他旨意的能力,有力證明了他已經來,要把上帝的國帶到地上。他的神跡醫治也是一樣。國度的祝福包括生命與健康。所以當耶穌醫治眾人時,他是按照他的王權,把國度的祝福分發給他們。
耶穌實行神跡或許至少有三個理由:第一,祂要表明祂的憐憫,上帝對那些經受苦難的人充滿著憐憫。因此,祂就醫治人們,因為祂受自己憐憫的本性感動,被樂意對人施憐恤的心所驅使。祂想要滿足他們的需要,但是,與此同時,祂也傳揚祂究竟是誰的真理,祂就是彌賽亞,帶來天國救恩的那一位,從而讓人們知道這些神跡是表明他身份的記號,不單只是顯明祂是上帝,從而能夠行這些神跡,而是指出祂就是彌賽亞,基督。因此,接下來的第三個特點,就是這些神跡更進一步表明,彌賽亞的救恩已經來到了。上帝應許的世代已經衝入歷史,現在,我們已經開始復原或是翻轉那些帶來疾病、死亡的咒詛,因此,耶穌在醫治病人。當食物和水缺少時,他就提供食物和豐盛的美酒。因此,耶穌的神跡帶來上帝在歷史中的改變,因為祂就是彌賽亞,把它帶入我們的人生正是祂的使命。〔約翰·麥靳磊博士〕
但除了行神跡外,耶穌也用別的方法彰顯他作為君王的能力和權柄。例如在馬可福音1 章16 到20節,耶穌大膽呼召門徒撇下他們的房屋、家人和工作來跟從他。他不是僅僅提出很有智慧的建議而已。他要求一種人生改變的回應。實際上這和他向每一個聽到福音的人發出的命令是一樣的,他仍要求這相同的回應。每一個人都有義務順服耶穌,把他們的生命交託給他,無論他帶領要去哪裡都跟從他。
也許關於耶穌權柄最令人難忘的例子,就是在馬可福音2章3到12節他赦免那位癱子的罪的情形。耶穌和所有其他人都知道只有上帝才能赦罪。但令人驚奇的是,耶穌沒有要那人向上帝求赦免;他滿有權柄地赦免了這人的罪。結果就是,這句話不僅確定了這人得赦罪,還確定了耶穌王的權柄。耶穌通過赦免這人的罪表明,他有王的權柄在上帝的國度內施行公義。通過在赦免這人之後立刻醫治他,耶穌證明他的信息確實是從上帝而來。
當然耶穌有權柄赦罪,這是我們跟從他的其中一個最大原因。藉著他我們的罪可以被塗抹,所以我們能與上帝和好。不是與他為敵,我們能成為他國度忠心的國民,得到隨之而來的一切永遠福分。
我們要提到的關於耶穌得勝君王角色的第三部分,就是他征服了他的敵人。
征服了敵人
耶穌一生中有許多敵人:反對他的猶太人領袖,拒絕他的不信之人,被他趕出去的鬼,還有其他敵人。在與他的敵人衝突的每一樣情形裡他都得勝。他駁倒了他們的論據;他躲過了他們的陰謀;他釋放人脫離他們的壓迫。他甚至使用他們的陰謀成就自己的目的,容許他們把他釘在十字架上,結果他能為罪獻上贖罪祭。這一切勝利都證明耶穌確實是彌賽亞,那位來把上帝國度帶到地上、身為大衛後裔的君王。
馬可經常提到的一組敵人就是鬼魔。事實上馬可比任何其他福音書作者都更強調耶穌勝過鬼魔撒旦力量的能力。馬可讓讀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耶穌對鬼魔的控制上。
對馬可來說,耶穌和鬼魔之間的這場衝突證明耶穌已經帶來了上帝的國度。國度的降臨並不意味著沒有爭戰的和平生活。相反這意味著耶穌的國度來與邪惡國度的魔鬼勢力爭戰並最終得勝。對羅馬的基督徒而言,這意味著他們的受苦是一場更大規模屬靈爭戰的一部分。儘管他們可能一時要受壓迫、逼迫,但他們仍在得勝的一方,有一天他們要完全得勝。我們今天也是如此。
但儘管耶穌勝過鬼魔的能力令人驚奇,他最大的勝利卻是勝過死本身,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章26節把死稱作「末了的仇敵」。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在耶穌死前,他反覆向門徒解釋他的受死是他取得勝利的方法。死亡是一位仇敵,但耶穌要征服和使用這位仇敵,成就他自己的目的。只舉一個例子,請聽在馬可福音14章24、25節耶穌在最後的晚餐是怎樣向門徒保證的:
耶穌說:「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的。我實在告訴你們,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上帝的國裡喝新的那日子。」(馬可福音14章24-25節)
耶穌是一位溫柔的牧人,應許說他的死根本不是讓人灰心的原因,反而是勝過死和死的結局之上帝的聖約勝利。耶穌也應許說,這並不是他與門徒共進的最後晚餐。在所有將要發生的可怕之事後,在他被捕、受審、受苦和死亡之後,當他的國度在一切的榮耀裡圓滿成就時,他要與他們再喝。從古代世界馬可原本讀者到歷世歷代的教會,我們歡慶主餐,這要提醒我們基督的得勝要最終勝過我們一切的受苦。有一天我們要得賞賜,與耶穌他自己歡慶共享得勝的筵席。
耶穌在他被釘十字架、受死和埋葬時,容許死亡暫時有權勢勝過他,好使他可以救贖我們脫離罪。但他沒有留在那權勢之下。他復活的時候連死亡也勝過了,毫無疑問地證明他就是基督,上帝派來把國恢復到地上的彌賽亞君王。
但如果耶穌來是要作王,這豈不意味著他失敗了嗎?這個問題必然是困擾著馬可那些受逼迫的讀者,就像它困擾著每一個世代中的許多基督徒一樣。畢竟我們此時此刻看不到耶穌在地上作王。似乎他並沒有成就彌賽亞君王應當成就的一切。
在馬可福音,在此福音書的前半部分中,相當強調耶穌的王權,為此耶穌展現出祂有勝過疾病的能力;祂展現祂有控制自然的能力;祂展現出祂能召集人來跟隨祂;包括所有人們期待上帝在我們中間為王所行的一切。可是,出人意外,門徒們卻很難對此有正確的把握,這點在馬可福音中特別突出,就是隨著耶穌不斷宣告和確認祂是君王,在門徒思想中開始慢慢接受時,然而,耶穌接下來卻說,祂將要被人棄絕,祂將要受難,祂將要被治死。我認為起初他們很難明白,來到人們中間作為君王的,怎麼反倒成了服侍別人的。但是,實際上,事後再回顧未來之王的預言時,你可以找到像以賽亞書53章這樣的經文,那裡談到有一個要來的君王,但是祂也必將受難,被治死;而耶穌講論到祂這樣做就是為人類的罪作贖價,在十字架上隱藏祂的尊貴,為人類的罪成為贖罪祭。當然,這絕非是故事的終結,因為祂後來復活,高昇到天上,如今他早已登上治理萬有的君王寶座,祂必將再來審判活人和死人。〔西門·沃伯特博士〕
耶穌不是一世紀大多數人期待的那種彌賽亞,他不是今天大多人要的那種彌賽亞。他過著一種受苦服事的生活,他呼召他的國度子民也如此行。耶穌在馬可福音第4章撒種和芥菜種的比喻中教導說,跟從他的人要受逼迫,情況看起來就像他的國要失敗一樣。
然而他也教導,在一些人身上國度的話語扎根結果。他們順服接受上帝的國度,他們跟從耶穌,加增上帝的國度。
國度暫時是掩蓋起來的,它緩慢增長,它甚至會遭受挫折。但最終上帝的國度要帶著一切的完全臨到。正如耶穌在馬可福音4章22節說的那樣:
因為掩藏的事,沒有不顯出來的;隱瞞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馬可福音4章22節)
馬可對他原本讀者和對我們的信息是清楚的。上帝的國度奧秘地增長,與逼迫、受苦和仇敵爭戰。但它也是按照上帝的時間表確實地增長。上帝的國和耶穌的事奉不能受阻。有一天耶穌要再來,完成他開始做的事情。他要最終和完全擊敗他一切的仇敵,我們自己要得榮耀,進入永不能終止的永生這最終狀態。那時候不會再有尚未應驗的舊約預言,他要成就一切。
在這一課我們從馬可是作者,他的原本讀者和他寫作的情形這些方面來看了馬可福音的背景。我們也探索了他寫的這卷福音書的結構和內容。我們關注它的兩個主要主題:耶穌作為受苦僕人和得勝君王的身份。如果我們帶著這些認識讀這卷福音書,就會發現我們能更加完全地理解馬可福音,我們能更好的把它在現今時代應用於我們自己的生活中。。
馬可福音凸顯了耶穌品格與事奉的一些特別方面,是其他福音書並不總是強調的。它讓我們看到耶穌是控制他周圍一切的權能、有力、主動的主宰。但它也讓我們看到,耶穌即使滿有權能,他也自願擔當受苦僕人的角色。馬可呼籲我們對我們主的榜樣作出各樣不同回應。他要我們驚歎俯伏在耶穌基督的腳前,要安靜地聆聽他的講話,用絕然的順服回應他的話語。他要我們就像耶穌一樣願意為上帝的國度受苦,他要我們得到激勵,認識到當耶穌通過十字架戰勝他的仇敵時,也就為我們確實取得了勝利。我們就是在這盼望中堅忍持守,直到耶穌在榮耀中再來,在他國度完滿的時候,把那最後的勝利賦予我們。
關於IIIM神學教育資源中心
IIIM神學教育資源中心創建於1997年,是一個非營利的基督教機構,致力於「聖道教育,面向全球,免費提供」的使命。 為要滿足當今全球不斷增長的基督徒領袖培訓的需要,我們製作和發行了這套純正的、基於聖經的神學教程,主要面向那些沒有可能通過其它渠道接觸培訓材料的基督徒領袖。通過建立捐賑網絡,IIIM已經有了一套低成本培訓全球基督教傳道人和領袖的方法,採用方便使用的多媒體神學教程,現已有五種語言(英文、西班牙文、俄文、中文和阿拉伯文)。所有的課程都是在本機構寫作,設計和製作,其形式和質量上與本機構於2009年美國歷史頻道(History Channelc)在使用動畫和教育 專項上獲得傑出視頻「泰利獎」的兩個作品十分類似。我們的材料採用多種渠道傳遞,包括DVD,文字印刷,網絡視頻,衛星電視,電台和電視。
有關於本事工更多的信息,及其如何參與在其中,敬請登陸我們的網站www.thirdmill.org.
目錄
幾年前,有一次新聞報道,一群人被困在一幢著火的辦公樓裡。有一位年輕人衝進去,被困人跟著他的聲音而脫險。事後從這大樓許多倖存者講述的故事裡,人們瞭解到他是一位志願消防隊員,正巧在這大樓裡上班。雖然他在火災中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卻救了許多人免於必然的死亡。
跟其他福音書相比,路加描寫的耶穌,更加強調他是一位救主。不管我們認識與否,人類是失喪絕望的,無助無望。我們無法逃脫那懸在我們頭上的上帝審判。然而,路加福音提醒我們,耶穌犧牲自己的寶貴生命來拯救我們。
這是我們「福音書」系列的第四課,我們給它定的標題是「路加福音」。我們在這一課要探索如何來看新約聖經的第三卷福音書,更深入理解它,以及怎樣把它的教訓應用在我們的人生當中。
我們要分三步來看路加福音。首先,我們要思考路加福音的背景。第二,我們要探索它的結構和內容。第三,我們要看它的一些主要主題。讓我們首先來看路加福音的背景。
我們要通過看路加福音的作者,它原本讀者,以及它寫作的情形或處境來探索這卷福音書的背景。讓我們首先來看它的作者。
作者
從一開始我們就要提一提,人們普遍認為路加福音是一本分成兩卷著作的第一卷,第二卷是使徒行傳。因此關於路加福音作者的問題,這是和使徒行傳作者的問題聯繫在一起的。請聽路加福音1章1到4節路加福音的前言:
提阿非羅大人哪,有好些人提筆作書,述說在我們中間所成就的事,是照傳道的人從起初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使你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路加福音1章1-4節)
請把這與使徒行傳1章1到2節類似的前言作比較,這前言說道:
提阿非羅啊,我已經作了前書,論到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直到他……被接上升的日子為止。(使徒行傳1章1-2節)
這兩份前言都表明作者是把書寫給一個名叫提阿非羅的人。使徒行傳的前言提到一本前書,這讓大多數學者得出結論,認為這前書就是路加福音。
還有其它證據表明同一個人寫了這兩卷書。路加福音中希臘文的風格和使徒行傳中希臘文的風格相似,但和其它福音書的風格很不一樣。這兩卷書也強調了類似的主題,如福音普世的傳講,聖靈的工作,上帝旨意和話語不可抗拒的能力,以及經常把基督的作為描寫為「救恩」。所以我們看寫這兩卷書的是同一位作者,那麼他是誰呢?
我們要分兩個階段來看這第三卷福音書的作者。首先我們要看傳統的觀點,就是這卷福音書是由一個名叫路加的人寫的;第二,我們要探索路加的個人歷史。讓我們首先來看認為路加寫了這卷福音書的傳統觀點。
傳統的觀點
路加福音正式來說是匿名的,因為它並沒有提到作者的名字。但這不應該讓人感到驚奇。提阿非羅肯定知道是誰寫了這卷書,所以作者沒有必要表明自己的身份。然而關於作者的身份,我們有幾處信息來源。
至少有三種證據證實了認為路加寫了第三卷福音書的傳統觀點。第一,新約聖經其它部分的論述指出他就是作者。
新約聖經表明,第三卷福音書的作者在保羅事奉後期曾與他在一起。例如在使徒行傳,作者有時候用第三人稱「他們」的說法來敘述故事,有時候則使用第一人稱「我們」的說法。最後這第一人稱的敘述是在使徒行傳27章 1節到28章16節,那是描述了保羅前往羅馬的行程。這表明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的作者在這段時期是與保羅在一起。
除此之外,保羅書信表明路加是在這個時期與他同工的少數幾個人中的其中一位。例如在提摩太后書4 章11節,當保羅將死的時候對提摩太說,「獨有路加在我這裡。」像這樣的信息並不證明路加寫了第三卷福音書和使徒行傳,但使這具有很大可能。第二,路加福音的早期抄本也指出路加是其作者。
鑒定早期聖經抄本的年代實在是一個相當技術和科學的問題。基本上有三個證據是學者們用來鑒定古代抄本的年代。首先,實際上最重要的就是古文手體,這或許有時會令學生們吃驚,的確,最重要的就是古文手體的識別。古文手體是指古代手寫的字體;英文詞paleography中「paleo」 的意思是古代,「graphy」的意思是手寫或書寫,整個詞意就是古文手體。古文手體的學者專家們有時可以達到幾十年的辨別精度,總體上的誤差可以控制在文本寫成的50年之內,原因在於一個文字的手寫體通常在一段時間裡會有所改變。有時,字母筆畫自身在書寫中當然都會有些變化,但是主要是手寫的字體風格的改變;這是古文手體的證據。其次是使用某種的化學分析。例如,炭14的年代鑒定技術,或者其它的測試,從筆墨或文本手寫的材料,如毛皮等方面入手來鑒定抄本的年代。第三種鑒定抄本的方式是任何組成文本的外部註釋或陳述。抄寫文本的文士,極少會加上日期,但是,有時他們或許會註明上一些記號或評注,從而幫助我們辨別這些文本的抄錄年代。這就是鑒定聖經抄本常用的三種方法。〔馬可·斯特勞斯博士〕
路加福音其中一個最可靠的早期抄本是75號古文稿,人常把它稱為「P-75」。這份抄本的日期是在主後180年左右,比大多數其它早期抄本包含有更多第三卷福音書的內容,它的題目是按路加的敘述。
許多古代抄本也指出路加是這卷福音書的作者,沒有一份早期抄本把它歸於是任何別的人作品。第三,初期教會的作品也指出路加就是作者。
初期教會]的重要文獻指出第三卷福音書的作者是路加。時間為主後170到180年左右的穆拉多利 殘卷,是列出初期教會認為屬於正典的新約聖經書卷的人所知的最早文獻,它清楚斷言路加是第三卷福音書的作者。
另外一個古代的見證,就是人所稱為反對馬吉安派的序言中提到路加福音,這是寫於主後160到180年前後,為的是反駁異端馬吉安。它是這樣引述第三卷福音書的:
敘利亞安提阿人路加,一位職業醫生,是使徒的一位門徒。在後來的一個時候他陪伴保羅……路加在聖靈的催動下,在亞該亞這個地方寫成了他整卷的福音書。
而且第二第三世紀許多教會領袖承認路加是第三卷福音書的作者。例如生活在大約主後130到202年的愛任紐,生活在大約主後150到215年的亞歷山大的格利免,生活在主後155到230年的特土良斷言作者是路加。
我認為我們可以有充分的把握確定,路加是第三部福音書的作者。我們從使徒行傳中得知路加是一位醫生,事實上,保羅在跨越亞西亞一個叫特羅亞的地方時遇見了他。他們相遇後就一同前往腓立比,之後,有可能路加就逗留在腓立比行醫;之後,他再度與保羅同行,從腓立比出發,在主後57年到達耶路撒冷。因此,我們從新約中得出的畫面就是路加是一個十分瞭解保羅的人,與他共同旅行宣道。這裡有充分的證據表明這個路加和寫路加福音的作者是同一個人。〔彼得·瓦爾科爾博士〕
假如你要簡單猜測陪伴保羅同行的人名,你不一定會想到路加。在保羅的書信中,他並非是一個十分凸現的人物。你更有可能想到人可能是提多或其它的人。因此,路加在保羅書信中並非是一個很凸現人物的這個事實,卻暗示將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都歸結為路加是相當合理的。另外,我也認為在思想此福音書的作者時,把他們視為福音書初次流傳的較早時期應該是合乎情理的。因此,我認為把屬名歸為路加的福音書,和使徒行傳中同名作者又是保羅旅行同伴的事實綜合起來,就讓我們可以十分確定這兩本書的作者就是路加,他正是陪同保羅走過某些宣教旅程,與保羅同工過的那一位。〔理查德·鮑克漢姆博士〕
現在我們已經認同了路加寫作這卷福音書的傳統觀點,就讓我們來看看路加的 個人歷史。
個人歷史
新約聖經告訴我們關於路加個人歷史至少四件事。第一,他不是一位使徒。事實上路加看起來並不是在他的福音書中記載的任何事件的目擊證人。請聽路加福音1章1,2節的這些細節:
有好些人提筆作書,述說在我們中間所成就的事,是照傳道的人從起初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 (路加福音1章1-2節)
路加福音是四福音書中唯一的一本在前言中,具有一個歷史學家通常所寫的歷史性引言。因此,這就清楚地表明路加是特別清楚地意識到,他在按著當時歷史學的方式來寫作的。在前言中,他講到他資料的來源。他並沒有宣稱自己是目擊的見證人,而是聲稱自己收集了目擊見證人的見證,將它們記錄下來。因此,我們擁有的是他宣稱的目擊見證人的見證。……但是而後,在保羅到達耶路撒冷後的那個時期,在保羅最後回到耶路撒冷的旅行中,路加是陪伴他的人,那時保羅在獄中大約有兩年的時間。因此看上去,路加在那段時期裡,逗留在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的其他地方。從而他有大量的時間,大約有2年的時間他可以進行採訪,就像一個優秀的古代歷史學家的做法那樣。他可以走訪耶路撒冷教會的那些目擊見證的成員,當時還活著的見證人,諸如雅各,主耶穌的弟兄等。十二使徒中的某些人大致也在耶路撒冷或巴勒斯坦的其它地方。因此,路加實際上處在一個非常有利的位置來採訪目擊的見證人。當然之後,他跟隨保羅來到羅馬,在那兒他也有可能遇到其它的人向他講述他們回憶經歷中有關耶穌的故事。從而,我認為我們能夠說的是,路加在一個十分有利的位置,使他能夠從目擊見證人那裡獲得第一手的資料。〔理查德·鮑克漢姆博士〕
第二,路加看來是一個歸信基督教的外邦人。保羅在監獄裡給歌羅西人寫信時,他向他們傳達了當時與他在一起的路加的問候。請聽保羅在歌羅西書4章14節是怎樣說的,
所親愛的醫生路加和底馬問你們安。(歌羅西書4章14節)
這很重要,因為保羅在10和11節說了,亞里達古、馬可和猶士都是當時與他一同做工的唯一猶太人。所以得出結論,說路加是一名外邦人,這是合乎情理的。這由使徒行傳1章19節得到證實,路加把亞蘭文描寫為「他們那裡的話」,亞蘭文是猶太人的語言,但不是他的語言。第三,路加看來也是受過良好教育。
新約聖經許多書卷是用相當普通,甚至是簡單的希臘文文風寫成的。但是路加福音使用了非常精良的希臘文,表明它是更加老練。
路加受過良好教育這個事實,也反映在保羅在歌羅西書4章14節指出他是「醫生」的這件事上。雖然在新約聖經時期醫學並不像今天那樣是一門專門學科,但它仍然要求一個行醫的人具有技術、天資和一定程度的學識。
關於路加的個人歷史,我們知道的第四件事就是他是保羅的事奉夥伴,因為使徒行傳中記載的許多故事表明了這一點。
正如保羅在腓力門書24節描述的一樣,路加是與他「同工的」。根據路加福音16章6到10節,路加首先是在特羅亞加入保羅的宣道,隨著保羅回應進入馬其頓宣教的呼召,與他同去。從那時開始,除了使徒行傳16章40節到20章5節記載的那一段在腓立比長時間停留之外,路加就經常與保羅在一起。路加的忠心在使徒行傳27章1節特別表現出來,當時他加入保羅,和他一道開始前往羅馬的危險旅程。
我想新約聖經人物中,我最想見面的人就要數路加了。起初,我以為我會成為一位醫生呢,因此,他總是一個令我好奇的人物。當我們論及到他撰寫其中的一本福音書的資格時,我認為有好幾個方面要進入我們的視線。首先是關係到個人的層面。使徒行傳16章路加開始使用「我們」。突然間他自己進入了畫面裡,他不再是做第二手的報道。……路加加入了這群實際參與這些事件發生的人行列之中,他們都有機會親身目睹和經歷早期基督教會的發展。我認為這是令人激動的事。……第二件事在於他的職業是個醫生。想到自己曾經試圖成為一個醫生所經過的訓練,我瞭解這樣的人是會力圖作出一個正確的診斷。他們一定十分謹慎的將出有關事實梳理清楚。你曉得,他們要努力精確地得知每個細節,因為他們得出的任何定論都是為了病人的好處著眼的。……或許路加第三個對我產生衝擊的層面,在於他在希臘—羅馬世界的豐富旅行經歷。他福音書敘述的視野不再局限於猶太或巴勒斯坦地。而是一個全球性的視角。在現今我們思想基督教福音全球化的現實裡,我們能夠對路加的視角有些切實的理解,因為他曾經有機會活在希臘、羅馬和其他希臘-羅馬影響的世界中,有機會耳聞目睹到耶穌基督的信息怎樣在那些接受信息的文化中應用出來。〔斯提夫·哈珀博士〕
我們現在已經看了第三卷福音書的作者,就讓我們來看路加原本讀者是誰。
原本讀者
我們要從兩方面來探索路加福音的原本讀者。第一,我們要看,這卷書是明確寫給提阿非羅的。第二,我們要看,有可能這卷書也是寫給一群更廣泛的讀者的,讓我們首先來看提阿非羅是路加的第一位讀者。
提阿非羅
多個世紀以來,究竟誰是提阿非羅,人們有著大量的辯論。此名字在路加福音1章1-4節用到,當然,就是在使徒行傳1章1-2節中再次提到。 「提阿非羅」,這個詞的意思是「上帝所愛的人」,為此緣故,許多人認為或許提阿非羅並非是一個人,而是代表了路加福音的讀者群,他們就是教會中「上帝所愛的人們」。……另一個很大的可能性,當然就是提阿非羅是一個真實的人。多數學者,和我都基本贊同第二種觀點。之所以有第二種看法,就在於路加稱他為,「大人」,這在原文 「kratista,」 意為尊貴的,路加後來用這個詞來稱呼羅馬的官員,巡撫腓力斯和亞基帕王。因此,這一點很顯然,在路加的頭腦裡,這是一個相當專門的表達,用來特指在高位的,或許特別稱呼在羅馬政府中位高權重的人物。除此之外,路加福音1章1-4節似乎在表明此書是作為呈獻的。這當然是合乎引言呈獻的文學手法。而歷史性的文獻往往會用這類的語言奉獻給贊助人或監護人,就是實際上支付此項工作的經費支持者。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看法是相當符合我們所知的呈獻陳述,因此緣故,就像我所說的,幾乎可以肯定提阿非羅是一個真實的人物。〔大衛·鮑烏爾博士〕
路加的前言表明提阿非羅是他的贊助人,就是委託他、在金錢方面支持他寫作的人。在路加福音1章1節,路加把他的作品獻給提阿非羅大人,或kratiste Theophile,kratiste這個詞表明極大的尊貴。事實上在整本新約聖經中它只是用來描述另外兩個人:羅馬巡撫腓利斯和非斯都。如果提阿非羅不是一位羅馬高官,他也肯定是一個有威望和重要的人。
但路加和提阿非羅之間的關係遠比僅僅的贊助關係更複雜。在某種意義上,提阿非羅也是路加的學生。在路加福音 1章 3 到 4節,我們看到這些話:
提阿非羅大人哪……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使你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路加福音 1章 3-4節)
提阿非羅已經知道耶穌的事情,但路加寫了這卷耶穌生平內容更豐富、更有次序的敘述,為的是讓提阿非羅相信他所學的。
在看了路加明確提到提阿非羅是他的第一位讀者後,思想路加也是為一群更廣泛的讀者寫書,這對我們會有幫助。
更廣泛的讀者
有很多理由可以認為,路加是為除了提阿非羅以外更廣泛的讀者寫書。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初期基督徒會彼此分享書信和其它著作。只舉一個例子,請聽保羅在歌羅西書4章16節是怎樣說的:
你們念了這書信,便交給老底嘉的教會,叫他們也念;你們也要念從老底嘉來的書信。(歌羅西書4章16節)
因為初期基督徒會分享他們所寫的,那麼認為提阿非羅也會很迫切要與人分享路加的書,這想法就是合乎情理的。
除此之外,這卷福音書優秀的文學特徵幾乎可以使人肯定,路加在心目裡也有一群更廣泛的讀者。這卷書的文風很顯然不是只給一個人的私人信件的風格。路加在路加福音1章3節提到的廣泛的歷史研究也意味著有更廣泛的讀者。除此之外,這卷福音書和使徒行傳的甚長篇幅,表明路加是在寫一卷大型著作,是為更大群的讀者寫的。但這更廣泛的讀者是哪些人呢?
看來最有可能的是,路加主要是為外邦基督徒寫作。例如他的希臘文風格是外邦人的風格。他強調上帝國度的福音普世傳講,強調救恩是給萬民的。當然路加福音對猶太人基督徒也是很有價值的,但它不像馬太福音那樣是針對他們的。
在一種普遍意義上,上帝總是要他歷世歷代的百姓閱讀和明白整本聖經。但很重要的是要認識到,當聖靈默示特定作者寫下特定書卷時,他是透過他們的個性和興趣關注來動工。在這首要的意義上,路加的目的其實是直接針對提阿非羅和其他第一世紀的外邦基督徒的需要,來表達他寫的福音。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現代讀者是在旁聽路加寫給他們的話。但如果我們讀路加福音時,心裡記住路加和他的聽眾,我們就能更好的預備,明白他寫的內容,把它應用到自己的人生中。
瞭解了這卷福音書的作者和讀者之後,我們準備好來看它寫作的情形。
情形
我們要分兩步來看路加福音寫作的情形。首先我們要看它的寫作時間。第二,我們要看路加寫作的目的。讓我們首先來看路加福音的寫作時間。
時間
至少有兩個因素指向寫作時間是介乎主後65和 67年之間。第一,在把路加福音和馬可福音進行對比時,這使得大多數新約聖經學者都認同,路加使用了馬可福音作為他的其中一個調查資料來源。在我們前面關於馬可福音的那一課裡,我們得出結論說馬可福音最早的可能寫作時間是主後64年。如果路加使用馬可福音作為一個來源,那麼他寫的福音書最早的可能時間必然是在這之後的某個時間,很有可能是在主後65年左右。
第二,使徒行傳指出它的寫作時間肯定不晚於主後69年,很有可能不晚於主後67年。使徒行傳並沒有記載像發生在主後65年左右的保羅殉道,在主後66年結束的尼祿對基督徒的迫害,或者主後70年的耶路撒冷淪陷等這些重要事件。這些重要的省略暗示路加是在這些事件發生前,至少也是在他知道這些事情發生前寫成使徒行傳的。按照使徒行傳1章1節,路加福音甚至是在他寫使徒行傳之前就完成的。所以看起來最有可能的是,路加在主後67年前完成了他的福音書寫作,他幾乎肯定是在主後69年耶路撒冷淪陷前完成這卷福音書的。
我們已經看了路加寫作的時間,現在轉過來看他的目的。
目的
路加在路加福音1章3和 4節舉出了下列調查和寫作這卷福音書的原因:
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使你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路加福音1章3- 4節)
路加為提阿非羅,以及其他像他那樣的外邦基督徒寫作,為的是加強他們對身為猶太人的彌賽亞耶穌的起初信心。
路加寫作的時候,像提阿非羅這樣的外邦基督徒面對他們信心的強烈挑戰。這些挑戰至少出於兩個源頭。第一,尼祿在羅馬逼迫基督徒,這引發了廣泛的恐懼,擔心逼迫會蔓延到整個帝國。這懼怕讓一些人懷疑基督徒所宣告的,就是耶穌已經引入了上帝國度的這件事情。第二,基督徒正為著加入教會的那些歸信基督教的外邦人的地位進行爭論,那時教會主要是由猶太人組成的。這偏見和紛爭讓人起了疑心,懷疑耶穌是否真向人類每一族都提供他的救恩。
路加回應對這些挑戰和懷疑,寫書說服外邦信徒,他們跟從耶穌的決定是正確的。耶穌確實開啟了上帝的國度,外邦基督徒確實是上帝家中完全的成員。如果他們繼續忠心於耶穌,就肯定要得到救恩完全的祝福。
現在我們已經略略看了路加福音的背景,就讓我們來看第二個主要話題:它的結構和內容。
按照這個系列前面的課程,你可能會記起在大範圍內,所有四卷福音書都是按時間順序講述耶穌的生平。但在較小的範圍內,它們有時候按照不同的原則組織耶穌的故事。例如我們在馬太和馬可福音看到,它們有時按照某些主題安排資料。對比之下,路加大致按照地理位置安排他福音書的內容。
按照本課的目的,我們要把路加福音分成六個部分:1章1到4節的簡短引言,接著是五大組的故事:
因為我們已經看過路加的引言,我們下面要關注他敘述的五大部分,先從路加福音1章5節到4章13節耶穌生平的開始看起。
耶穌生平的開始
路加對耶穌生平的開始的記載從耶穌出生前不久開始,跨越在他公開事奉之前的這個人生階段。
在這些章節中,路加主要關注的是要表明,耶穌生來既是上帝的兒子,也是大衛的子孫,這使他成為完全的神和完全的人。而且,作為大衛的子孫,耶穌也是彌賽亞或基督,通過把上帝的國度帶到地上而為世人提供救恩的那一位。
貫穿這段敘述,路加經常提到上帝在舊約的應許,為要表明上帝正在通過耶穌實現這些應許。所以忠心於上帝、以及得到他國度祝福的唯一方法,就是接受耶穌作為君王和救主。
這幾章可以分成四大部分:對施洗約翰和耶穌的降生宣告;他們相應的出生與童年;約翰指出耶穌的身份;兩次證實耶穌是上帝的兒子。讓我們從路加福音1章5到56節的降生宣告開始。
降生宣告
意味深長的是,路加以天使加百列的顯現作為他的福音書的開始。幾百年前,但以理書第9章說,加百列宣告以色列的被擄要持續幾百年。只要以色列繼續落在上帝的審判之下,它就要受捆綁。但在路加福音裡,加百列宣告審判的日子即將結束。
在路加福音1章5到25節,加百列預言施洗約翰出生。加百列臨到在猶大的祭司撒迦利亞,對他說他不能生育的妻子以利沙伯要奇跡般生一個兒子。他們要給這個男孩起名叫約翰,他要從出生就被聖靈充滿,要以以利亞的心志服事,為上帝的救恩預備道路。撒迦利亞一開始懷疑加百列的信息,所以他被擊打成為啞巴,直到孩子出生為止。
路加把對約翰出生的宣告和路加福音1章26到38節加百列對耶穌降生,這個更大的宣告連在一起。加百列告訴馬利亞,上帝要奇跡般在她腹中生出一位兒子,讓上帝他自己作孩子的父親。上帝的兒子要起名叫耶穌,意思就是「救主」。而且他要繼承他祖先大衛的寶座,意味著他要作彌賽亞,大衛那偉大的子孫,把上帝永遠國度的救恩帶到地上。
因為馬利亞和以利沙伯是親屬關係,馬利亞就去猶大探訪她的親屬以利沙伯,告訴她自己懷上了上帝的兒子。我們在路加福音1章39到56節看到這次探訪。當馬利亞與以利沙伯打招呼時,約翰在他母親的腹中歡喜跳躍,以利沙伯立即被聖靈充滿,好使她可以明白她孩子反應的意義。以利沙伯稱頌馬利亞,稱她的兒子作她自己的主。作為回應,馬利亞在路加福音1章46到55節唱了她那首著名的、常被人稱為《尊主頌》的讚美詩,表達了她對即將藉著她孩子臨到的救恩的極大喜樂。
在接著降生宣告後,路加在路加福音1章57節到2章52節比較了約翰和耶穌的出生與童年。
出生與童年
路加對約翰出生與童年的記載是在路加福音1章57節到80節。約翰是年老父母所生的孩子,他們在第八日把他帶到聖殿受割禮時,他父親的聲音恢復了。與此同時撒迦利亞被聖靈充滿,預言說他的兒子要為彌賽亞,大衛那偉大的子孫預備道路。
請聽撒迦利亞在路加福音1章69到76節是怎樣描寫彌賽亞的角色的:
[上帝] 在他僕人大衛家中,為我們興起了拯救的角;(正如主藉著從創世以來,聖先知的口所說的話。)……記念他的聖約,就是他對我們祖宗亞伯拉罕所起的誓……孩子啊!你要稱為至高者的先知;因為你要行在主的前面,預備他的道路。(路加福音1章69-76節)
上帝在舊約向亞伯拉罕和大衛發出救恩的聖約應許。撒迦利亞預言上帝即將實現這些應許,他的兒子約翰要作預備道路的先知。
接著路加在路加福音 2章1到52節記載了耶穌的出生和早期童年。這記載和他之前對約翰出生的描寫有幾處對應的地方,但路加對耶穌出生和童年的記載長得多、詳細得多。它從耶穌在大衛的城,猶大的伯利恆出生開始,這是記載在路加福音2章1到20節的事。
耶穌的出生非常卑微,他生在一個馬棚,被放在馬槽裡。但天使向附近牧羊人宣告他降生的佈告完全是威嚴十足。請聽天使在路加福音2章10和11節對牧羊人說的話:
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路加福音2章10-11節)
天使宣告大喜的信息,「福音」,就是彌賽亞君王要救上帝的百姓脫離上帝的審判。
然後一大隊天兵加入這天使,他們為著耶穌的降生歌唱讚美上帝。路加清楚說明,雖然耶穌出生卑微,但馬利亞的兒子真的是上帝揀選的彌賽亞和君王。
接著路加在路加福音2章21到40節描寫了耶穌受割禮和在聖殿被獻上。在聖殿裡,聖靈充滿和感動西面,以及聖潔的女先知亞拿,宣告耶穌是要給世人帶來救恩的彌賽亞。請聽在路加福音2章30到32節西面對上帝的讚美:
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就是你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路加福音2章30-32節)
這應驗了以賽亞書49章6節,在當中上帝說:
你作我的僕人,使雅各眾支派復興,使以色列中得保全的歸回,尚為小事;我還要使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極。(以賽亞書49章6節)
上帝通過西面啟示,耶穌是要給以色列帶來救恩和榮耀的彌賽亞。不僅於此,他還要把上帝國度的福音擴展到外邦的萬民,使他們也可以得救。
最後,路加回到耶穌身為兒子的主題,在路加福音2章41到52節簡單記載了耶穌在聖殿的故事;當時耶穌十二歲,跟著父母上耶路撒冷過逾越節,但他們回家的時候與他們分開了。他的父母幾天後在聖殿裡發現他與教師交談。聖殿裡每一個人都希奇耶穌的知識和聰明。馬利亞責怪耶穌的時候,他的回答表明他是多麼特別。請聽耶穌在路加福音2章49節對馬利亞說了什麼:
豈不知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裡嗎?(路加福音2章49節)
聖殿是他父的家,因為耶穌是上帝的兒子。
接著約翰和耶穌出生和童年之後,路加在路加福音3章1到20節記載了約翰指出耶穌的身份。
約翰指出耶穌的身份
在這敘述中,約翰證實指出耶穌就是彌賽亞,以此為上帝的救恩預備道路。約翰在約旦河地區的傳道事奉中,宣告上帝的國度將要臨到,勸勉人為他們的罪悔改,給那些悔改的人施洗。但當耶穌到他這裡來受洗時,約翰指出他是彌賽亞,明確宣告自己連給彌賽亞解鞋帶也不配。約翰說耶穌要像以賽亞書44章3節和以西結書39章29節這些舊約聖經經文預言的那樣,要用聖靈施洗。這意味著歷史的最後階段已經臨到,是上帝的救恩要完全實現的時候。
有趣的是我們注意到在舊約聖經的出埃及記19章中,在講到以色列人聆聽上帝親自說話,或是上帝降臨在西奈山時,以色列人都被告知要潔淨他們的衣服和潔淨他們自己。因此,我們發現潔淨其實是人們在預備上帝的來臨或上帝顯現時,所要做的事情。若是我們察看施洗約翰的宣告,他所講的基本上就是上帝要來審判了,人們都需要自己悔改,當然還要受洗。〔大衛·瑞德林斯博士〕
在福音書中,我們看到約翰為人施洗。然而,我們看到耶穌來,也讓約翰為自己施洗。為何耶穌會這樣做?你想,約翰在說,悔改,預備天國的到來。難道耶穌也要悔改不成?很顯然,祂不必。祂是上帝的兒子,毫無瑕疵。那麼,祂為何需要讓約翰為祂施洗?其實,重要的是要意識到約翰的洗是在預備上帝國度的降臨。在他呼召人們(透過洗禮)來悔改和相信時,這是不同於基督徒受洗的意義,在基督徒的洗禮中,耶穌在宣告上帝的國正在到來,它的君王正在來臨。人們要為此預備好。耶穌接受約翰的洗禮,就正式揭開了祂事奉的篇章。在福音書中,耶穌所有的事奉都是以這個洗禮來做起始點的。耶穌向我們認同,用馬太的詞彙就是盡諸般的義。這不是因為耶穌需要悔改,不是因為祂是罪人。而是因為祂以此向祂的子民認同。祂以此開始了祂的公開事奉。祂正在以自己的人生作為我們的代表,這人生在祂的受死、復活和升天中達到頂峰。因此,這就是為何祂來要接受約翰洗禮的原因,從某種含義上說,這是祂事奉的就職典禮,祂要開展事奉的起頭,宣告約翰所盼望的事情現在已經在祂裡面開始來臨了。祂自己就是目前正在帶來國度成為現實的那一位。〔司提反·威樂姆博士〕
現在我們已經看了約翰指出耶穌的身份,讓我們來看這段敘述第四、也是最後的部分:路加福音3章21節到4章13節,證實耶穌是上帝的兒子。
證實是上帝的兒子
路加舉出對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的三個分開的證實,首先從路加福音3章21和22節上帝的證實開始。請聽路加福音3章22節對耶穌受洗的這描述:
聖靈降臨在他身上,形狀彷彿鴿子;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 (路加福音3章22節)
耶穌受洗時,上帝通過聖靈可見的顯現和他從天上發出的聲音,親自公開證實耶穌是他的兒子。
接下來路加在路加福音3章23到38節提供了家譜的證實,證實耶穌是上帝的兒子。
像馬太一樣,路加是通過大衛和亞伯拉罕這些義人的譜系追溯耶穌的家譜。但和馬太不同,路加擴展他的記載,包括了人類義的譜系,一直回到亞當那裡。要明白這家譜的重要性,就請聽它是怎樣在路加福音3章38節結束的:
以挪士是塞特的兒子;塞特是亞當的兒子;亞當是上帝的兒子。(路加福音3章38節)
路加把亞當稱作「上帝的兒子」 — 這是在這些章節中賦予耶穌的同樣稱號。路加就是這樣指出新約聖經其它部分清楚教導的。耶穌作為上帝的兒子,使命是成就上帝的第一個兒子亞當要達成的目的。或者就像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章45節說的,耶穌是「末後的亞當」。亞當是地上上帝的僕人式君王,目的是要成就上帝的旨意,但他大大失敗了。但耶穌是上帝偉大的兒子,在亞當失敗的地方成功了,因此把救恩傳給受亞當墮落進入罪影響的萬族萬民。
關於耶穌是上帝兒子的最後一個證實,是耶穌親自在路加福音4章1到13節 親身的證實。
這是對耶穌在曠野受試探的敘述。正如路加在路加福音4章1節指出的那樣,聖靈充滿耶穌,帶領他進入曠野,在那裡他受撒但試探。魔鬼試探耶穌,要他把石頭變成餅,從魔鬼那裡接受統治萬國的權柄,讓自己從聖殿頂跳下去。魔鬼在這些試探中,兩次是以「你若是上帝的兒子」這譏笑的話開始的。作為回應,耶穌堅定拒絕了撒但全部的三個試探,甚至引用了描述一位忠心的上帝兒子當如何行的舊約聖經經文。
耶穌在曠野遇到魔鬼時,祂引用聖經有好幾個原因。首先,福音書的作者們部分要做作的,就是描寫、刻畫耶穌是上帝真正的兒子。因此,我們看見祂引用聖經的一個理由是在於祂與上帝有一個立約的關係。祂回到聖經,引用祂的聖約關係的表述來維繫一切應當有的次序,將自己的權柄放在一個與天父上帝合宜的關係位分之中,同時,祂也警告魔鬼只有有限的權柄。因此,祂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裡所出的一切話。」是要提醒祂自己與上帝聖約關係的優先次序,幫助祂抵擋從魔鬼來的誘惑、試探。然而,我們看到祂引用了一些特定的經文,特別是來自申命記6到8章,因為這是摩西論及上帝子民在曠野中的經歷,出埃及群體的內心是怎樣受到試驗,讓人們看到存在他們自己內心的究竟是什麼。這裡,我們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在耶穌面臨試探時,祂聖子的身份受到置疑和試驗,這正是以色列人的失敗所在,而耶穌通過了這個試驗。因此,我們看到新約作者們將使用舊約事件與耶穌受試探的敘事之間進行相應的對比。〔貴葛·派銳博士〕
因為這一段是接著耶穌的家譜,而他的家譜是以亞當是上帝的兒子作終結,所以路加對耶穌受試探的記載應當被看作是與創世紀第3章對亞當受試探記載的對比。在那個故事中,魔鬼在伊甸園中試探亞當。亞當犯罪時,上帝咒詛受造界,把全人類趕到曠野。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耶穌在曠野抵擋試探,這證實他真的是上帝忠心的兒子,要把上帝忠心的百姓帶回樂園。
在猶大和約旦河地區耶穌的開始之後,路加福音接下來的第二大部分記載了耶穌在加利利的事奉。這個部分是從4章14節到 9章50節。
耶穌在加利利的事奉
在路加寫的福音書的這個部分中,他記載了許多耶穌行神跡的能力和傳講福音的例子,為要證明耶穌是舊約聖經應許的聖靈膏抹的救主。
路加描寫耶穌在加利利事奉的敘述可以分成五個段落:第一,耶穌在拿撒勒的講道;第二,他的教導和神跡;第三,耶穌的角色和施洗約翰的角色之間的分別;第四,耶穌更多的教導和神跡;第五,耶穌裝備十二門徒進行事奉。我們要看這些段落的每一處,首先從路加福音4章14到30節耶穌第一次在拿撒勒講道開始。
在拿撒勒的講道
所有三卷符類福音書都強調了耶穌在加利利事奉期間行神跡的能力和對福音的宣告。但路加的說明和其他人不一樣,因為他是以主第一次在自己的家鄉拿撒勒講道來開始引出耶穌事奉的這個階段。路加記載耶穌在安息日去到會堂,人把一卷以賽亞書交給他。這樣他就讀了以賽亞書61章1到2節,然後作了一個震驚的宣告。請聽在路加福音4章18到21節耶穌讀了什麼,說了什麼: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路加福音4章18-21節)
當祂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耶穌在說的是舊約聖經記載的預言和期待,當時就在祂身上實現了。其實這就是整個禧年的涵義,就是在每到第49或50年時,這取決於你的算法,舊約的以色列人都要免除人的債,恢復他們祖先的土地,他們支派原來分配的產業,就是在摩西和約書亞時代分得的配額都要歸還。如果我們認為出埃及是個偉大的、舊約中實現救贖的重要事件。我們同樣也要明白禧年是上帝為了恢復更新的重要預備。因為,只要我們仍舊活在這個墮落的世界中,上帝的救恩必將拯救我們,同時,恢復正是上帝救恩的一個部分。為此,耶穌的作為就是要體現出這個禧年的標誌。他將人從鬼魔的壓迫下釋放,從社會壓制或隔離中獲得自由,祂將他們恢復交還給上帝,他們的創造者和天父。〔麥克爾·葛羅道牧師〕
先知以賽亞預言說,上帝國度的降臨要導致所有上帝忠心的百姓得蒙拯救。而耶穌則鄭重宣告,這一天已經來到了。這對經文的引用表明了路加解釋耶穌整個事奉的基本模式:耶穌是彌賽亞或基督,舊約聖經預言的救主,他要通過把救恩帶給上帝的百姓,以此在地上顯明上帝的國度。
路加在敘述耶穌在拿撒勒的講道之後,在路加福音4章31到7章17節記載了耶穌大有能力的教導和神跡的幾個例子。
教導和神跡
路加在這個部分證明,耶穌就是彌賽亞,因為他應驗了以賽亞書61章1到2節的預言。在路加福音4章31到36節,耶穌讓一個人脫離污鬼的邪靈得自由。在4章38到42節他醫治了很多其他人。在路加福音5章1到11節他呼召彼得、雅各和約翰作門徒。
我們在接下來的經文中看到類似的模式,5章12到15節醫治長大麻風的人,5章17到26節醫治那癱瘓的人,接著是在5章27到32節呼召那叫利未或馬太的人作門徒。
同樣的模式也在接下來的經文中重複。但路加記載的不是耶穌的醫治,而是他的教導。在5章33到38節,耶穌教導他親身=同在時應當終止禁食,帶來喜樂。在6章1到10節,耶穌教導安息日是用來醫治和拯救生命的。在6章12到16節,他在眾多的門徒中揀選十二個人作他特別的使徒,他們被賦予建立以色列新秩序的任務。
耶穌通過這些神跡和教導證明,他確實是以賽亞預言的彌賽亞,因為他以使人得自由、醫治和救人脫離壓迫的方式帶來了主的眷顧。
接著路加在路加福音6章17到49節記載了耶穌所講的一篇相當長的講道。人常把它稱為耶穌的平地寶訓,與他在馬太福音5到7章的登山寶訓有許多相似之處。
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之間的一個有趣對比,就是我們熟悉的馬太福音5-7章的登山寶訓,和在路加福音6章中被稱之為平地寶訓的對比。這導致了沒完沒了的討論和辯論:它們究竟是同樣的一次講道,還是分別不同的講道。我認為有兩件事需要說明的。首先,我們知道我們是在面對耶穌那次所講的內容中很小一部分的摘要。我的意思是,假如你放聲朗讀馬太福音5-7章, 也許會花40分鐘左右。耶穌當時講了好幾個小時,而他的教導不可能這麼高度的濃縮。因此,我們面對的是摘要的問題。那麼,我們是在談論來自同一篇講道的摘要嗎?我認為在很大程度是的。其次要談的是地理環境,這是個蠻吸引人的問題。在加百農後面有山脈,因此,你看著這些山會說,或許耶穌坐下,人們都在山上聽道。然而,從另一個角度,如果你看的化,它其實就是一個慢慢下降的火山石緩坡,從3千英尺之高降到海平面之處。 因此,從遠處望去,其實許多人會稱那裡為平地。他們是有坡度的,他們是在山坡上。我會說從登山寶訓的視角,耶穌坐在山上; 而從平地寶訓的視角,同樣的地方,它是一個塊平地。而我認為最後這一點是很吸引人的地方:路加要給我們一個印象,耶穌是容易接近的,從而他描述耶穌好像在平地上,祂與我們同在。而馬太想要我們看到耶穌的權柄,耶穌就像摩西在上山有那樣的權柄。因此,我認為對此我們可以有兩個不同視角的答案。〔彼得·瓦爾科爾博士〕
耶穌在平地寶訓中強調了以賽亞曾經預言的一個同樣的大逆轉。窮人要蒙福,飢餓的人要得飽足,哀哭的人要喜笑。上帝要祝福那些無助的人。但好消息還更進一步。耶穌呼召那些蒙福的人跟從他,按照上帝國度的標準和價值觀生活,這往往與地上的標準很不一樣。例如他呼籲他們要愛陌生人,甚至愛他們的仇敵,這是與告訴我們要提防陌生人、恨我們仇敵的這世界的價值觀形成鮮明對比。就這樣,國度的信息不僅是祝福的信息,也是倫理責任的信息。
在平地寶訓之後,路加表明更多耶穌應驗以賽亞預言的證據,以此結束這個段落。耶穌在路加福音7章1到10節醫治一位百夫長的僕人,在7章11到16節甚至讓一位拿因城寡婦死去的兒子復活。
路加關於耶穌在加利利事奉的下一個記載,是在路加福音7章18到50節圍繞著施洗約翰展開的一組故事。
施洗約翰
施洗約翰被關進監獄後派了他的一些門徒去問耶穌,他到底是不是彌賽亞。耶穌回答,提醒他們他所做的事。耶穌行的神跡和作的教導清楚應驗了以賽亞書61章1和2節的預言,所以證明耶穌確實就是彌賽亞。請聽在路加福音7章22節耶穌對約翰派去的人說的話:
你們去,把所看見所聽見的事告訴約翰,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麻風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路加福音7章22節)
耶穌繼續教導,證實約翰是先知中最大的,但就連約翰也比不上上帝國度中最小的一個人。路加在7章47到50節插入一點,解釋說耶穌實際赦免了洗他的腳的那位不道德婦人的罪。約翰曾給悔改的人施洗,以此呼求上帝赦罪,但是,耶穌通過赦免罪人、醫治病人和向窮人傳福音,把上帝的國度實質性地帶進人當前的經歷之中。
在圍繞施洗約翰展開的故事之後,路加在路加福音8章1到56節記載了更多耶穌的教導和神跡。
教導和神跡
在這些更多的教導和神跡中,耶穌關注的是國度的福音。路加福音8章1到15節撒種的比喻,16到18節燈台的比喻,描寫了憑信心和順服回應國度信息的重要性。他在路加福音8章19到21節重複了這些主題,說那些聽了上帝的話又遵行的人是他真正的家人。
然後在路加福音8章22到56節,路加記載了幾件神跡,證實和表明了耶穌帶來的救恩:耶穌平息風暴,趕鬼,醫治一位有病的婦人,讓一個姑娘從死裡復活。
最後,路加在路加福音9章1到50節記載了耶穌裝備十二門徒進行事奉,以此結束對耶穌在加利利事奉的記載。
裝備十二門徒
首先,在路加福音 9章 1到9節,耶穌差遣他的十二使徒治病和傳福音。這些人是他在路加福音第6章呼召出來的同一批人。然後,在9章10到17節,他通過讓5000人吃飽表現出他的大能,教導他的使徒要信靠他的能力和供應。這些預備在路加福音9章18到27節達到高潮,在其中使徒承認耶穌就是人長久盼望的彌賽亞或基督。
路加以耶穌繼續裝備他的使徒們事奉,特別是他升天之後他們要進行的事奉的幾個故事結束這部分。在路加福音9章28到36節,耶穌在彼得、雅各和約翰面前改變形象,父從天上說話,堅固他們對耶穌的委身。然後在9章37到45節行了一件極其困難的趕鬼的工作,在9章46到50節教導在上帝國中誰為大的問題。在所有這些敘述中,耶穌都是在預備他的門徒來承認他的權柄,依靠他的能力,奉他的名做謙卑僕人的事奉,好使他們可以在他地上的國裡,就是教會中作有效帶領。
在耶穌在加利利的事奉之後,路加福音的第四大部分描寫了耶穌前往耶路撒冷。這個部分是從路加福音9章51節到19章27節。
耶穌前往耶路撒冷
路加在這個部分,五次提到耶穌下定決心要前往耶路撒冷 — 就是在 9章51節,13章22節,17章11節,18章31節和19 章 28節。舉一個例子,請聽路加福音18章 31到33節是怎樣說的:
耶穌帶著十二個門徒,對他們說:「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先知所寫的一切事,都要成就在人子身上。他將要被交給外邦人,他們要戲弄他,凌辱他,吐唾沫在他臉上;並要鞭打他,殺害他。」(路加福音18章 31-33節)
路加通過像這樣的經文,清楚表明耶穌委身上帝拯救百姓的計劃,即使這要求他死在耶路撒冷也是如此。
我們要把關於耶穌前往耶路撒冷的討論分成四大段落:第一,耶穌關於作門徒實質的教導;第二,路加記載耶穌和他的對頭之間激化的衝突;第三,耶穌關於作門徒代價的教導;第四,耶穌委身與上帝拯救他百姓的計劃。讓我們從路加福音9章51節到11章13節作門徒的實質開始。
作門徒的實質
耶穌委身要建立上帝的國度,拯救他的百姓,這讓他揀選和訓練特別的使徒,在國度中作僕人式的領袖。他在路加福音9章51節到10章24節教導他們如何傳福音,警告他們生活將會艱難。但他也賜他們聖靈,給他們加力量。在這裝備之後他派他們向他計劃去到的城市傳福音。
在這之後,在路加福音10章 25節到11章13節,耶穌給了他們一個廣闊的世界觀,教導與作門徒有關的三件事:愛鄰舍、愛上帝和禱告。
耶穌在路加福音10章 27節開始這樣來總結他的教導: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加福音10章 27節)
耶穌在這裡引用申命記 6章 5節和利未記19章18節,為要解釋整個舊約律法教導我們應當怎樣愛上帝和愛我們的鄰舍。
接下來的兩段舉例說明了這愛的律法的兩部分。路加福音10章29到37節「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舉例說明了該如何愛鄰舍。這是大家很熟悉的故事,講的是一個撒瑪利亞人向一位受傷以色列人表現出愛鄰舍的愛,雖然他們這兩個人群之間關係緊張。接著在路加福音10 章38到42節,耶穌與馬利亞相遇,這提供了一個如何愛上帝的榜樣。馬利亞坐在耶穌腳前聽他教導,表明我們要以上帝為我們生命中的頭等大事,順服聽他教導,以此來愛他。
最後,耶穌以在路加福音11章1到13節教導禱告,結束了他對使徒的教訓,他教導他們為著上帝國度的恩賜與祝福真誠恆切禱告。
禱告對基督徒非常重要。我們看耶穌的榜樣就知道了。我們就發現耶穌知道工作越重,越是需要安靜。需要跟天父有交通,需要在靈命方面充電。還有當耶穌要挑選十二個門徒,他就整夜禱告,通宵禱告,第二天他就挑選十二個門徒,而且他也知道其中有一位要賣他,要出賣他。所以挑選門徒的時候也是面對十字架的時候,所以耶穌在挑選門徒這個很重要的事情的時候,他就通宵禱告,這些是耶穌的榜樣。還有耶穌差派門徒出去宣告天國的降臨,然後回來的時候興高采列,耶穌也是有向上帝發出讚美,他感謝上帝,天國的奧秘向聰敏通達的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卻顯明。他說,父啊,是的,這本是你的美意。所以耶穌也會發出讚美來。所以我們要傚法耶穌。如果耶穌也需要禱告,也需要讚美,我們更加需要。還有就是當他面對十字架,最大的掙扎,就是客西馬尼園。在客西馬尼園裡面他極其傷心,汗如同血點那樣子一滴滴的流下來,他就跟天父掙扎,但是掙扎了最後他還是說,不要按照我的意思,乃是按照父的意思。所以這些讓我們看到禱告的重要性,耶穌給我們設下的那個榜樣,耶穌要成全天父的旨意,耶穌也需要從天父(那裡)支取能力,耶穌需要跟天父有很密切的交往。這些就是讓我們看到禱告是必需的,禱告是最重要的。〔周功和博士〕
其實我認為禱告對基督徒之所以重要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每次我們禱告,就是我們表達我們在基督裡的信仰,我們就在福音裡安息。我們之所以能夠禱告的原因,是因為耶穌為我們的罪受死;耶穌給了我們可以來到上帝施恩寶座面前的特權。我們可以大膽的來到祂的施恩寶座前,有確據的禱告,因為耶穌已經為我們鋪設了到達那裡的道路。因此,我們禱告的第一個理由是因為它是福音的操練。我們禱告的第二個理由,是因為它是我們在一切的事上依靠上帝的表達。我們來到祂面前時,意識到祂是我們的天父,樂意祝福祂的兒女,為此,我們祈求祂賜下每日的需要。此外,這也是我們敬拜祂的方式之一,我們承認祂的尊貴,我們表達對祂愛慕,我們與祂相交聯合。聖經教導這樣的一個現實,不斷地禱告,表明在我們每日生活中意識到上帝的同在,意識到祂是我們的上帝,擔當我們的重擔。〔埃瑞克·索尼斯博士〕
約翰·衛斯裡將禱告稱為是親近上帝的最偉大途徑,主要的蒙恩方式。事實上,當你查看基督教歷史,發現讀經和禱告是兩個主要的屬靈操練。我認為為何禱告是如此重要,就在於它在造就一個與上帝的特別關係,這正是基督教本來要培育的。每當我們禱告,我們是在與上帝交談,傾聽上帝打算要告訴我們的,好讓我們回應我們聽到的。其實,這就是關係的基礎和紐帶。因為,其實說到底,上帝想要給我們的,就是與他的關係。你可以回溯到創世記起初上帝在伊甸園中,與亞當和夏娃建立的那種團契的關係。禱告成了我們與上帝同行和交談的方式。一個老的聖詩裡唱到,「祂和我同行,又和我談心,並對我說我屬於祂。」 我的意思是,每當你禱告的時候,你就在接近基督教原本的核心部分,因為它是一種關係。〔斯提夫·哈珀博士〕
耶穌教導作門徒的實質之後,路加在路加福音11章14節到15章32節強調耶穌和猶太人領袖之間激化的衝突。
激化的衝突
耶穌在這段落的行程中故意對抗猶太人領袖,原因至少有三個。第一,他要責備他們很糟糕地帶領上帝的百姓。第二,他要呼召百姓進入他自己的國。第三,他要他們在耶路撒冷把他釘十字架,好使他能為他百姓的罪獻上拯救人的贖罪祭,得到賞賜,作他們的王。
例如,在路加福音11章14到28節,猶太人宣稱耶穌是「鬼王」。耶穌在29到53節回應,譴責他們的邪惡,宣告他們有禍了。
在路加福音12章1到3節,耶穌警告眾人不要像法利賽人那樣假冒為善。在4到21節,他抨擊猶太人會堂、官府和有權柄之人的做法。在22到32節他強調上帝要滿足每一個尋求他國度之人的需要,使他們無需像猶太人領袖那樣追逐世界的財富。在33到59節,耶穌警告,跟從他的人必然要與不接受上帝國度的人發生衝突。
在路加福音13章1到9節,耶穌繼續對抗猶太人領袖,呼籲所有以色列人都要為他們的罪悔改。然後在10到17節,他加增衝突,在安息日治好一位癱瘓的婦人,這件事大大觸怒了管會堂的人。然後在18到30節,耶穌教導說上帝的國度並不讓許多自以為可以進去的人進入,明顯譴責了猶太人領袖的主流和跟從他們的人。最後在31到35節,路加記載了耶穌和猶太人的王希律之間關係日趨緊張,希律現在計劃要殺害耶穌。
在路加福音14章,耶穌進一步觸怒了猶太人領袖。在1到24節,他在安息日治好一個人,然後批評了猶太人領袖屬世的價值觀 — 甚至暗示他們沒有一個人能承受上帝的國。然後在25到34節耶穌警告跟從他的人,因著與那些反對他的人衝突的緣故,他們可能失去今生的一切。
在第15章1-2節的引言後,耶穌再次通過他講的關於丟失事物,即迷失的羊、丟失的錢和迷失的兒子的比喻,繼續與猶太人領袖發生衝突。在每一個故事中,耶穌都呼籲他的百姓拒絕法利賽人和律法師假冒偽善的孤高做法,要為上帝在世上失落罪人中間尋見他的兒女而大大歡喜。
路加記載了耶穌關於作門徒實質的教導,他與猶太人領袖日益增加的衝突後,在路加福音16章1節到18章30節,把他關於耶穌前往耶路撒冷的敘述集中在作門徒的代價這個問題上。
作門徒的代價
耶穌要跟從他的人明白,他們自己在他國度中的生活要遵循祂自己的模式。他們要受世上領袖的逼迫,要繼續向上帝忠心就必須經歷爭戰。從16章 1節到17章10節,耶穌教導作門徒涉及到把我們擁有的一切看作是上帝的所有,這一切是上帝交託給我們的,我們是他的管家,要完全為他的目的使用。他也警告說,地上的福可能是絆腳石,甚至會攔阻有錢人看到和接受真正的福音。最後,他鼓勵人相信和悔改,向我們實在說明,不管我們做得怎樣好,我們的最好仍達不到上帝的要求。
耶穌在17章11節到18章8節聚焦在對這個世界最終的審判上。我們今生得到的好東西,包括健康、財產和公義,應當讓我們看到上帝的良善,我們應當祈求他在今生祝福我們賜下這些,但在最後的審判中,它們仍必然要消亡。真正的財富、健康和公義只是來自在上帝永恆國度中的賞賜,所以我們的盼望也當在其中。
與這些觀念一致的是,耶穌結束這個部分時,在路加福音18章9節到30節強調人需要謙卑,因為只有謙卑的人才能領受上帝的赦免和祝福,並繼承永生。
路加結束對耶穌前往耶路撒冷的記載時,在路加福音18章31節到19章27節強調了耶穌對上帝拯救他百姓計劃的委身。
耶穌的委身
耶穌表明對上帝計劃委身的第一種方法,就是在路加福音18章31到34節預言他自己的死。耶穌知道要拯救他的百姓自己就要死,他決心按他父的計劃行。
在這之後,耶穌通過祝福那些他來拯救的人,如他在路加福音18章35到43節醫治的瞎子,在路加福音19章1到10節呼召的稅吏撒該,以此表明他對上帝計劃的委身。這些人是典型遭社會拒絕的人,但按照以賽亞書61章1,2節的應許,他們要在上帝的國度裡領受極大的產業。正如耶穌在路加福音19章9和10節論到撒該那樣:
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加福音19章9-10節)
最後在路加福音19章11到27節,耶穌講了王不在的時候把金錢交託給僕人的比喻。這個比喻表明,如果我們要得到上帝國度的產業,就要像耶穌那樣委身上帝的計劃。
路加描寫耶穌前往耶路撒冷之後記載了耶穌在耶路撒冷的事奉。這是路加福音的第五大部分,是從19章28節到21章38節。
耶穌在耶路撒冷的事奉
路加在路加福音19章28到44節講述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眾人歡呼稱頌歡迎他,以此開始記載耶穌在耶路撒冷的事奉。
耶穌入城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驅散商人潔淨聖殿,這件事記載在路加福音19章45和46節。這潔淨譴責了敗壞猶太人敬拜和生活的犯罪行為,因此大大羞辱了猶太人領袖。
耶穌潔淨聖殿,我們也是要按照舊約的教導來瞭解,很多新約裡面的教導都有舊約的背景,需要參考舊約的。在列王記上第8章,所羅門做一個很長的獻殿的禱告,因為聖殿剛剛落成。在獻殿的禱告裡面,他就說的很清楚,上帝把他的名放在這個聖殿。因此以色列人在這個聖殿裡禱告,或者是朝著聖殿禱告的時候,上帝就為著他自己名的緣故,就垂聽他們的禱告,赦免他們的罪。然而在後面的禱告裡面,所羅門就說,當外邦人慕上帝的名也跑來聖殿禱告,那麼求上帝為他名的緣故,垂聽外邦人的禱告,讓全地的人,所有的百姓都瞭解,這個殿是上帝為他自己的名所建造的殿。因此,這個聖殿是萬民禱告的殿。 耶穌潔淨聖殿的時候他責備那些在殿裡做生意的人,因為他們把一個萬民禱告的殿變成了一個賊窩,這個時候不單只是不榮耀神,還羞辱了神的名,神的名與聖殿聯在一起。當然,耶穌來的時候還有另外更深一層的意思,就是聖殿是預表耶穌,耶穌才是真的聖殿,耶穌就是萬民禱告的殿,我們現在是奉耶穌的名禱告。所以,如果我們瞭解舊約的話,我們就可以瞭解他潔淨聖殿,這個天國的徵兆是什麼意思。〔周功和博士〕
讓我們看到最令耶穌氣憤地事情,就是在看到一些發生在聖殿的事。買賣充滿了外邦院裡,這本來是萬民可以來接近和進入這位創造宇宙主宰的同在之地。他們無法進入聖殿的內院,那是猶太人敬拜的場所。而外邦院是為萬民,就是外邦人預備的,好讓他們可以來,向上帝禱告。可是,我們看到沒有地方讓他們禱告了。沒有一塊地方真實的預備好,能讓外邦人來禱告了。因此,我們看到耶穌在做的就是要恢復聖殿,透過清理和潔淨那個地方,恢復那地方原本的功能,好讓它成為萬民能夠禱告的聖地。〔貴葛·派銳博士〕
正如我們在路加福音19章 47節到 21章38節看到的,耶穌在接下來的幾天裡在聖殿院子裡教導人,講述上帝國度的事情。在這期間他與猶太人領袖的衝突加劇了,他繼續譴責他們的行為,他們繼續挑戰他的權威。請聽律法師和祭司長在路加福音20 章20節做了什麼:
於是窺探耶穌,打發奸細裝作好人,要在他的話上得把柄,好將他交在巡撫的政權之下。(路加福音20 章20節)
但是耶穌並沒有因為惡人企圖設圈套害他而停止傳講真理。他而是公開責備他們。正如他在路加福音20章46和47節告訴眾人的那樣:
你們要防備文士。他們好穿長衣遊行,喜愛人在街市上問他們安,又喜愛會堂裡的高位,筵席上的首座;他們侵吞寡婦的家產,假意作很長的禱告。這些人要受更重的刑罰。(路加福音20章46-47節)
耶穌接近耶路撒冷的時候,以色列人拒絕接受他作拯救他們的彌賽亞,這讓他發出這城要被摧毀的預言。但就連這大災難仍不過是那更大審判的預嘗。在末日,當耶穌在榮耀中再來時,每一個人都要在他面前交賬。出於這個原因,耶穌呼籲歷世歷代他的門徒們要一心一意順服他,為他再來警醒守望。
在記載了耶穌在耶路撒冷的事奉之後,我們看到路加福音的最後一個主要部分:路加福音22章1節到24章53節對在耶路撒冷城外耶穌釘十字架和復活的敘述。
耶穌釘十字架和復活
路加在他寫的福音書的這個部分解釋了耶穌是怎樣實際為他的百姓做成拯救的。祂把自己作為贖罪祭獻上,成就了他在天上的父的計劃。他得到他祖先大衛的寶座作為賞賜,現在作他百姓的君王治理他們。
路加對耶穌釘十字架和復活的記載可以分成兩個段落:耶穌 被捕、受審和至死,以及他復活升天。讓我們首先看路加福音22章1節到23章56節,耶穌被捕、受審和至死。
被捕、受審和至死
對耶穌被捕、受審和至死的記載是以路加福音22章1到6節出賣耶穌的陰謀開始的。然後在記載於7到38節的最後晚餐期間,耶穌預言要被猶大出賣,以及彼得要不承認他是跟從耶穌的人。但在這些負面的預言當中,他向門徒保證他們要在他的國度裡有自己的地方,他要控制所有這些事件。
在最後的晚餐之後,我們在路加福音22章39到46節看到耶穌在橄欖山上禱告。耶穌在這次禱告中極其憂愁,我們從他流下血一般的汗滴,以及他希望父如果可以,就用某種辦法不讓他釘十字架看到這個事實。但在整件事中,耶穌從未動搖他對天父的強烈信靠,對天父計劃的委身。
在路加福音22章47到53節耶穌被捕,這帶出54到62節彼得不認主,以及在22章63節到23章25節耶穌在猶太人領袖、彼拉多和希律面前受審的事件。希律和彼拉多都看出,耶穌並沒有犯任何當被處死的反對羅馬的罪。然而彼拉多屈從於猶太人領袖和群眾的壓力,判無辜的耶穌有罪並釘十字架。
人們讀到福音書記載那些民眾對耶穌受審與受死時的反應時,他們有時會感到相當的困惑,就是耶穌在大眾面前,面臨比拉多提供的提議,民眾竟然喊著要處死耶穌,卻要釋放強盜巴拉巴。一個答案就是我們要對人性罪惡的程度有確切的認識,人心十分詭詐,我們傾向於不公義的事。我們容易受大眾情緒的影響隨波逐流,做錯事只是因為在此時此刻看上去令我們舒服或最流行,或者我們只是受他人影響就做錯事。因此,我認為這很有可能是耶穌受審時,人群會有如此反應的一個因素。另一因素,我們也該考量到,民眾中或許有人是真的贊同法利賽人的立場,像他們那樣定意要反對耶穌。大祭司們害怕耶穌;他們害怕羅馬人奪走他們的權利。若是他們對耶穌聽之任之,他們恐怕羅馬人在政治上找他們的麻煩。因此,一方面,你發現他們的行動出自恐懼。你發現法利賽人誤導的行動,不是出於勇氣,而是神學上誤入歧途來反對耶穌,為此原因想要除掉祂。而那時聚集的這些民眾不會是所有方面的人,而是挑選出來的、那些可能站在反對耶穌立場上的人。很重要的是我們要記得,早期所有的基督徒,在教會最初期的階段,其實都是猶太民族,使徒們都是猶太人,耶穌自己也是猶太人,還有許多猶太人對耶穌都有十分正面的積極響應。因此,那些叫喊著要釘祂十字架的人,可能是耶穌在祂事奉中遇到人群中的少數一部分的人。〔弗蘭克·瑟爾曼博士〕
很有意思的是,路加對耶穌被捕和受審的描述並不是聚焦在耶穌將要死,而是聚焦在他身為基督的身份這件事上。請聽在路加福音22章67到70節耶穌和猶太人領袖之間的這場對話:
「你若是基督,就告訴我們。」耶穌說:「我若告訴你們,你們也不信……從今以後,人子要坐在上帝權能的右邊。」他們都說:「這樣,你是上帝的兒子嗎?」耶穌說:「你們所說的是。」(路加福音22章67-70節)
在這一段耶穌指出他自己就是基督,人子和上帝的兒子。所有這些說法都指向這個事實,就是他是舊約聖經預言的彌賽亞。
在耶穌受審後,路加福音23章26到47節描寫了耶穌被釘十字架。路加在43和46節兩次引用了耶穌在十字架上說的話,是其他福音書作者沒有為我們保留下來的。這些話強調了路加在他的福音書中重複的兩點:第一,耶穌充滿了對無助之人的憐憫;第二,耶穌信靠他那位掌管所有這些事件的聖父。耶穌在路加福音 23章 43節充滿憐憫回答他身邊十字架上的強盜,用這些話安慰他:
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加福音 23章 43節)
在46節,耶穌信靠他的父,大喊著說:
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路加福音 23章 46節)
路加清楚說明,我們主在死前最後時刻是充滿了對其他人的憐憫,以及對他的父的信靠。然後在路加福音23章 50到 56節,路加作敘述,講到耶穌被埋葬在一座石頭琢成的墳墓裡,因著安息日即將開始,他的屍首沒有為下葬作好準備。
我們不難看出路加那些受逼迫的讀者是怎樣與耶穌的受苦感同身受的。不管他們在忍受怎樣的逼迫,耶穌忍受的逼迫更嚴重。不止是這樣,他還是為了他們受苦。如果他們的主願意為他們受苦、甚至去死,肯定他們應當願意為他受苦和死。但這不是僅僅還債的問題。正如耶穌因著他的順服和受苦得到賞賜,跟從他順服的人也要因著他們的受苦得賞賜。
最後,在描寫了耶穌被捕、受審和至死的事件之後,路加在路加福音24章1到52節記載了耶穌的復活升天,以此結束他寫的福音書。
復活升天
路加在24章1到12節記載了人發現耶穌的墳墓是空的,天使,以及門徒疑惑不信的事。正如他預言的那樣,耶穌已經從死裡復活了。他已經為自己,為所有那些相信他的人征服了死亡。
路加福音24章13到35節記載了同一天後來時候發生的事,耶穌在前往以馬忤斯的路上加入兩位門徒的行列。他教導他們在他自己事奉和復活的光照下讀舊約聖經。聖經記載的每一件事都是指向耶穌和他救贖的使命。
然後在路加福音24章36到49節,耶穌向門徒顯現,鼓勵他們為這些事作見證。他告訴他們,要通過向萬民傳悔改和赦罪的福音繼續他的使命。然後路加為他的第二卷書使徒行傳作了鋪墊,記載耶穌應許為這任務差下聖靈,給他們加力量。
路加在24章50到53節記載耶穌帶著身體升天,以此結束他的福音書。作為對這個神跡的回應,門徒敬拜、歡喜和讚美上帝。天使在路加福音2章10節宣告的大喜樂的好消息終於臨到上帝的百姓。耶穌這位復活得勝的主是他們的救主。
路加寫書,是要向外邦信徒保證,他們跟從耶穌的決定是正確的。路加通過他的福音書的結構和內容證明,耶穌生平的每一個方面都是上帝建立他國度計劃的一部分。他是上帝的兒子,大衛的子孫,他來是要應驗以賽亞關於拯救的預言。耶穌充滿不可阻擋的恩典與憐憫的力量,要使萬民都在他的掌管之下。他確實已經在地上開啟了上帝的國度,他確實把寶貴的救恩提供給了所有人類的族群,他確實要拯救每一位忠心於他的人。
在看了路加福音的背景以及結構和內容之後,我們現在準備來看我們最後一個主要題目。在我們這一課的這個部分,我們要探索路加強調的一些主要主題。
總體上我們可以說,所有三卷符類福音 — 馬太、馬可和路加福音 — 都有著同一個中心主題:耶穌是帶來上帝國度的基督。但每卷福音書都用不同的方法處理這個中心概念。所以當我們來探索路加福音中的這個觀念時,我們要集中來看路加把上帝的國度描寫為救恩。
路加使用像救,拯救,救恩和救主這樣的詞至少25次 — 要比任何別的福音書作者用的都多。他強調在基督之外我們絕望的光景,我們需要得救。他教導說上帝的國度是我們最大的拯救。
救恩這個詞是深深扎根在舊約聖經對彌賽亞的盼望中。我們可以把這定義為 得救脫離邪惡的專制,脫離上帝對罪的審判。貫穿舊約聖經,特別是在先知書中,上帝教導他的百姓,有一位彌賽亞要最終帶來救恩,使人脫離罪的影響,甚至罪的存在。
按照路加對救恩救的強調,我們要把對路加福音主要主題的討論分成三部分,分別對應基督救恩作為的三個不同方面。第一,我們要思想路加對個人救恩的描述。第二,我們要來看他把上帝描述為我們的救主。第三,我們要察看得救的人的種類。讓我們開始來看路加對救恩的描述。
救恩的描述
路加貫穿他的福音書,表明個人得救主要是一件逆轉人光景的事。它改變他們在上帝面前的為人和地位,改變他們的命運,使他們可以蒙福,而不是受咒詛。
我們生來都是罪人。結果就是我們被上帝定罪,走向永遠滅亡。但福音傳罪得赦免,以致上帝沒有定我們為有罪的理由。正如路加常說的那樣,救恩的結果是我們和上帝之間和好。有了我們新得著的蒙恩地位,我們在上帝國度裡領受直到永遠的福氣,我們要在基督再來,使地完全時承受這國。在那新地上將不再有疾病、死亡、無能或痛苦。不管我們現在生活如何,在將要臨到的那世界裡我們要變得富足、滿有特權。
路加福音的讀者們經常注意到耶穌對社會弱勢群體給予特別的關註:婦女,外邦人,兒童等。在這方面,就耶穌的人生和事奉的社會背景而言,我認為這裡有一個意味深長的緣由,這是從路加對上帝在末後治理認知的事實上為出發點,這就是無能者的優勢,和與之對應的,有能者的劣勢,就實際上是角色的翻轉。當然,事實上,這類角色的反轉並非是福音書,或新約聖經,或末後時期,或末世論中獨有的特徵,諸如你們瞭解的「天國近了」的這類現實。其實,你可以在整本聖經啟示中找到這些翻轉的特徵。就像在創世記中,比如,我們不斷注意到次子反而勝過了長子。這是一個期望被翻轉的情形。這只是你在舊約聖經中期望被翻轉的一個例證而已。而就路加所關注的而言,我認為,達到了頂點,到了高潮,成就了我們在新約中看到的那個偉大、慶典的期望被翻轉,特別是我這裡強調的,將無能的和有能的顛覆、翻轉了。〔大衛·鮑烏爾博士〕
你會想起在路加福音第7章,施洗約翰派人去問耶穌,他到底是不是彌賽亞。耶穌解釋以賽亞書61章1,2節,以此回答這個問題 — 而這兩節經文是他開始公開事奉時,在會堂裡誦讀的同一段信息。再聽一次耶穌在路加福音7章22節的回答:
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麻風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路加福音7章22節)
耶穌在這裡提到的每一件事都是得救的一種形式,糟糕的光景逆轉成為美好的光景。
在新地上,這些糟糕的光景要被完全消除。即使現在,救恩也給我們預嘗了那些永遠福氣的滋味。但救恩的巨大逆轉並不局限於我們外在的光景,它們也從裡面改變我們。正如耶穌在路加福音6章27到36節所說的那樣:
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咒詛你們的,要為他祝福!凌辱你們的,要為他禱告!…..你們倒要愛仇敵,也要善待他們,並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你們的賞賜就必大了,你們也必作至高者的兒子;因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你們要慈悲,像你們的父慈悲一樣。(路加福音6章27-36節)
國度的祝福不僅僅是逆轉外在的光景,它也逆轉那些得救的人的品格和人生觀。和外在的逆轉一樣,內在的逆轉也是部分顯明在當今的世界上,在下一個世界完全顯明。就在此時,因著有聖靈內住,我們思想和行事開始有所不同,我們通過新的眼光看待世界。在天上這些改變要更進一步,在那裡我們要完全脫離罪的存在、敗壞和後果。當耶穌再來,賜我們在新地上新身體時,這些改變就完全了。
這些救恩的福氣解釋了為什麼在路加福音中,對救恩的正確回應一次又一次就是喜樂。我們看到這一點的一個方法,就是通過路加包括在這福音書中的許多頌歌,如在路加福音1章68到79節撒迦利亞的頌歌,在路加福音1章46到55節馬利亞的頌歌,以及在路加福音2章29到32節西面的頌歌。在天使的宣告,如路加福音1章14節給撒迦利亞的信息,在路加福音2章10和11節傳給牧羊人的大喜信息裡也提到救恩的喜樂。喜樂是路加福音15章耶穌關於迷失的羊、丟失的錢和失喪兒子比喻裡連貫的主題。耶穌在路加福音6章21到23節這樣概括了喜樂的回應:
你們哀哭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將要喜笑……當那日,你們要歡喜跳躍。(路加福音6章21-23節)
上帝要通過救恩帶給我們喜樂。他要我們大大歡喜,因為我們的罪已經被塗抹掉了 — 並且因為我們與他有了和好的關係 — 因為我們正在承受他國度的福氣。這個主題對路加來說如此重要,他甚至以此來結束他的福音書。 請聽路加福音 24章52和53節是怎樣說的,他在當中記載了耶穌升天後門徒做了什麼:
他們……大大地歡喜,回耶路撒冷去,常在殿裡稱頌上帝。(路加福音 24章52-53節)
每當我們看清了上帝究竟是誰,我們嘗到和體會到主的美善,就必導致喜樂,就必導向歡欣。假如我送給我妻子一束花,告訴她,「親愛的,這是我應該給你的。」 顯然,這不是她心裡想要的。這是需要以喜樂和歡欣的來做,因為我愛慕她。同樣類似的是以上帝為歡喜,以上帝為樂,這一種在祂裡面滿足的感受是基督徒人生的重要核心。〔埃瑞克·索尼斯博士〕
我們心裡明白了這對救恩的描述,就讓我們來看第二個主要主題:路加強調上帝是我們的救主。
上帝是救主
我們要分三步來思想上帝是我們的救主。我們要看救恩是靠著 上帝的大能,按照上帝的計劃,通過上帝的兒子臨到的。讓我們首先來看救恩是靠著上帝的大能臨到的這個事實。
上帝的大能
路加福音經常回應舊約聖經的觀點,就是上帝是他百姓的救主。例如這是路加福音開始幾章中一個占主導地位的主題,為整卷書定下基調。在路加福音1章47節,馬利亞歡喜,因為上帝是她的救主。在路加福音1章68到79節,撒迦利亞歌頌上帝的救恩。請聽在路加福音2章29和30節西面懷抱嬰孩耶穌時說的話:
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話,釋放僕人安然去世;因為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路加福音2章29-30節)
西面指上帝是主— 在希臘文中是 despota — 把在萬有造物之上的能力和權柄歸於上帝。西面用你的救恩這個說法表明上帝正使用他的能力帶來救恩。
這同一個主題繼續貫穿路加福音其餘部分。例如施洗約翰在路加福音3章6節按照上帝大能更新全地這個脈絡來宣告上帝的救恩。在路加福音18章26 和27節,耶穌教導說救恩在人來說是不可能的事,但上帝凡事都能。
路加要讀者認識到上帝控制一切。所以靠人的力量、智力、決心或財富是無法做成救恩的。救恩出於上帝。這是他的作為,由他的能力做成。只有上帝有權柄釋放人脫離他的審判,只有上帝有能力從裡面改變人,只有上帝有所需的力量,把他的國度帶到地上,只有上帝有能力用那國度的祝福來賞賜他的百姓。
除了強調救恩出於上帝的大能,路加也教導說救恩是上帝計劃的一部分。
上帝的計劃
例如在路加福音第4章,當耶穌開始公開事奉時,他讀了以賽亞書61章1和2節。他宣告就在此時此地,他正應驗這預言,因此令眾人震驚。路加貫穿他福音書餘下的地方,表明耶穌一生重大的事件應驗了上帝在舊約聖經的應許,以此不斷證明救恩是出於上帝的計劃。請聽在路加福音24章44節,耶穌在公開事奉即將結束時說的話:
摩西的律法,先知的書和詩篇上所記的,凡指著我的話,都必須應驗。(路加福音24章44節)
整本舊約聖經都在講上帝藉著耶穌成就的救恩,上帝的計劃一直都是用這種方法拯救他的百姓。
路加表明救恩實現了上帝計劃的另外一個方法,就是經常指出耶穌所做的事是必不可少的,因為上帝已經要求、甚至指定這些事情發生。只舉一個例子,請聽耶穌在路加福音9章22節對他受苦和死的描述:
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路加福音9章22節)
請注意,當耶穌解釋有什麼事情將要發生時,他用了必須這個詞,是希臘文dei這個詞的翻譯,意思是「這是必不可少的」。為什麼這是必不可少的?因為上帝要求它要這樣。發生在耶穌身上的每一件事,都是上帝拯救他百姓的亙古計劃的一部分。
我們要提到,證明上帝是我們救主的第三點,就是救恩是藉著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而來的。
上帝的兒子
路加福音反覆證實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有時候耶穌兒子的身份表明他是道成肉身的上帝,就像在路加福音1章32到35節天使宣告他降生時說的那樣。其它時候這強調他的權柄。我們在路加福音3章22節他受洗,上帝從天上說話,表明他的認可時,在路加福音9章35節他登山變相,上帝指示百姓聽他兒子的話時看到這一點。還有在其他時候,它是指他作為上帝的彌賽亞效忠君王的角色,就像路加福音22章29節最後晚餐時講的那樣。
但所有這些指出耶穌是上帝兒子的地方都至少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表明耶穌是上帝藉著成就救恩的那一位。耶穌是上帝的兒子,被差派進入世界,為要通過代替他們死,把上帝的國度帶到地上來救他的百姓脫離定罪。
有時候基督徒會錯誤以為聖父是一位仇恨我們、憤怒的上帝,耶穌是他叛逆的兒子,來為我們挺身而出。但這真是個本末倒置的大錯。正是因為耶穌受父上帝的差遣,他才來拯救我們。是的,耶穌確實是我們的救主,他確實拯救我們脫離聖父的審判。但至關重要的是要明白,他帶來的拯救源自於聖父。作為上帝的兒子,耶穌只是按聖父命令的行事。他使用上帝的能力,為要實現和成就上帝的計劃。就這樣,耶穌拯救的作為證明天父上帝是我們最終的救主。
我們已經看了路加對救恩的描述,看了上帝是我們的救主,讓我們來看路加福音的第三個重主要主題:各種各樣得救的人。
得救的人
在耶穌的時候,如果他向社會上居尊貴或權力高位的人傳救恩,沒有人會對此感到驚奇。如果他拯救那些嚴格遵守上帝律法字句的人,沒有人會感到奇怪。如果他定那些猶太人社會已經藐視的人,那些因著他們身上有某些失敗,似乎上帝不賜福的人為有罪,也無人會驚歎。但這並不是耶穌所做的事情。路加福音其中一個主要主題,就是讓人留意那些耶穌確實拯救,令人感到驚奇的人,讓人留意他賦予他們的令人感到驚奇的尊貴和地位。
在路加敘事中,一個十分顯著的事情,是他關心那些最小的,最後的,失喪的,事實上,他的一個主要的主題就是翻轉的主題。那些最小的,最後的,失喪的,卻變成了在上帝國中最大的、最前的、和尋回的。若是你注意,會發現路加特別在意福音的倫理層面。他在意那些值得讚美的、良善的耶穌事奉的閃光點,因此,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兩本書中所突出的一點,就是耶穌關心窮人、婦女、患病的、和老年人。毫無疑義,這一點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中,都要比任何其他福音書來的更加強調。這一點在我們對比耶穌的八福時,看得尤其清楚,在馬太福音裡是,「心靈貧乏的人有福了,」相比之下,路加福音只說,「貧窮的人有福了,」可見,這對路加而言是實際的關注。他關心這一點是因為他相信我們不光是得到耶穌的救贖,同樣還要實行公義。耶穌已經帶來了對人類墮落社會錯誤的矯正,因此,他特別強調耶穌是世人的救主。可以說,祂是人人的救主。在基督裡是一步到位的,無論你是最精英的人士,或有著良好教育的人,或是社會名流,還是最低層的、最小的,耶穌是為所有人來的,路加的確想要強調這一點。〔本·維瑟瑞頓博士〕
為了達到本課的目的,我們要局限於看路加經常讓人關注的令人驚奇的四種人,首先從外邦人開始。
舊約聖經講到外邦人要最終被帶進上帝的國度,領受這國度的救恩和祝福。但在以色列的日子,猶太人通常來說是蔑視外邦人,看他們是被排除在上帝國度的主要祝福之外的。
但到了路加寫他的福音書的時候,全世界的基督教會變得主要是由外邦歸信的人組成。上帝已經在歷史中清楚表明他計劃用令人震驚的方式祝福外邦人。正如我們之前在這一課看到的那樣,路加寫福音書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向外邦人保證,他們成為基督徒,這並不是一個錯誤。所以貫穿他的福音書,他讓人關注救恩擴展到外邦人,應驗舊約聖經盼望和理想的地方。
例如在路加福音2章10 到14節,天使宣告福音的喜樂是給「萬民」,給「地上的人」的。天使不是說以色列的新生王已經降生,為要拯救猶太人,而是用更全球性的說法講這件事。在路加福音2章32節,西面宣告嬰孩耶穌要作「照亮外邦人的光」。雖然所有四卷福音書都在關於施洗約翰的故事中引用了以賽亞書40章,但只有路加福音 3章6節擴展了引文,包括了「凡有血氣的,都要見上帝的救恩」這句話。
路加也指出,猶太人看作是他們敵人的撒瑪利亞人也可以得救。例如在路加福音17章11到19節,耶穌醫治了十個長大麻風的人,但唯一回來感謝他的大麻風患者是一個撒瑪利亞人。只有路加記載了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那是在路加福音10章30到37節,在當中那位撒瑪利亞人是愛鄰舍的榜樣。
除此之外,路加還記載了外邦人表明對耶穌有真信心,以他為救主的時候。例如在路加福音7章9節,耶穌講到一位羅馬百夫長:
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路加福音7章9節)
正如我們在這一課之前看過的,路加把耶穌的家譜一直追溯回亞當,意味著耶穌來要拯救亞當的整個族類,包括猶太人和外邦人。在路加福音中得到救恩的第二種令人感到驚奇的人就是罪人。
在一種重要意義上,全人類都是罪人。但在耶穌的時候,有一些人的罪是如此之大,如此公開,以致他們實際上是被猶太人社會排斥出去,就像在路加福音7章36到50節那位不道德的婦人,路加福音19章1到9節的稅吏撒該一樣。稅吏是罪人,因為他們靠向他們的同胞徵收政府沒有要求的過高稅收為生。但耶穌來,連他們也拯救。他急切要把救恩賜給任何憑信心悔改的人。只舉一個例子,請聽路加福音5章29到32節的這個故事:
利未在自己家裡為耶穌大擺筵席,有許多稅吏和別人與他們一同坐席。法利賽人和文士就向耶穌的門徒發怨言說:「你們為什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喝呢?」耶穌對他們說:「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加福音5章29-32節)
在路加福音中得救的第三種令人驚奇的人是婦女。在耶穌生活的古代東方地中海世界,婦女在社會中沒有很多權利,不受重視。但是路加極其關注耶穌是怎樣把救恩帶給她們的。在路加福音8章41到53節,耶穌醫治睚魯的女兒,以及那位患了血漏十二年的婦人。他也極其同情寡婦,寡婦在古代族長社會得不到幫助,實際是沒有盼望。路加福音7章11到17節和18章1到8節用例子表明耶穌關心和看顧這些最有需要的人。
路加凸顯對婦女拯救的其中一個最戲劇性的教導技巧,就是把謙卑的婦女和驕傲的男性宗教領袖作對比。例如在路加福音13章14和15節,耶穌把管會堂的稱為假冒為善的人,而在緊接下來的一節經文裡,他把一位殘疾的婦人稱作「亞伯拉罕的後裔」。我們在路加福音7章37到50節看到一個類似的對比,在當中耶穌接受一位 不道德的婦人的敬拜,同時譴責那驕傲的法利賽人西門。
作為什麼是愛上帝的終極榜樣,路加講述了耶穌的朋友馬利亞的故事。在路加福音10章27節,耶穌教導說兩條最大的誡命就是愛上帝和愛我們的鄰舍。然後在38到42節,馬利亞以自己為例表明怎樣愛上帝,具體來說就是通過順服地聆聽他的教導。不是彼得,不是約翰,肯定不是猶太人領袖,而是一位婦女,是屬神敬虔的模範。
最後,在路加福音中得救的第四種令人驚奇的人是窮人。路加開始寫他的福音書時指出,馬利亞和約瑟一家是窮人。我們知道這一點,因為在路加福音2章24節,他們帶到聖殿的祭物是利未記12章8節規定的窮人當獻的祭物。
路加也在路加福音12章13到34節有錢的愚昧人的比喻,16章19到31節財主和拉撒路的故事裡表明耶穌眷顧窮人。再一次來聽路加福音 4章18節,在當中耶穌讀了以賽亞書61章1節: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 (路加福音 4章18節)
路加是唯一記載這件事的福音書作者,他把這一點包括在內,作為耶穌整個事奉的一個典範。他的要點就是,帶來上帝國度的一部分,就是給貧窮的人傳講得救的福音。路加特別刻意的指出,宇宙的主宰上帝已經開始道成肉身,甚至要拯救那些被社會拋棄的人,如外邦人,罪人,婦女,窮人,這些在猶太社會無權無勢,是期待不能承受上帝國度裡最大祝福的人群。但是,耶穌拒絕了這個價值體系。向任何接受祂為救主和主宰的人,祂給予全然的接納和無盡的福份。
在所有的福音書作者中,路加是特別強調當時巴勒斯坦社會中的邊緣人群。我們看到他不斷地交替記載男子和婦女的事情。我們也看到他關注撒瑪利亞人,關心貧窮的人。例如,我們只看到一個獨特的比喻,是路加福音特徵,只有在路加福音中出現,就是拉薩路和富人的比喻。同樣的,我們看到只有在路加福音中,有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因此,耶穌教導的這些記載與耶穌在拿撒勒綱領性的講道有密切配合。那裡說道,我已經來了,今天這經已經應驗了。主的靈在我身上,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給被擄的人,給那受壓制的人——耶穌告訴祂的門徒,在他們的宴樂時光,也應該邀請瘸子和窮人。因此,耶穌在闡明一個十分重要的真理,在我們與他人——那些上帝形象——的關係中,我們並不比我們想像的要好,用保羅的話,就是個人要看他人比自己強。而是要看到耶穌觸及社會的每一個層面時都帶著恩典。祂呼召祂的門徒要如此行。我們也要如此遵行。耶穌被人嘲笑,是因為祂與妓女、罪人在一起,祂對此嘲笑的回應就是,我來不是召義人的,而是要召罪人。因此,這不僅是反映在耶穌的使命是要觸及到上帝子民和祂當時社會的每個層面,還要表明我們自身確實的處境,我們真實的需要。就是我們都需要上帝的恩典,我們都無法靠著我們的功勞或我們自己的社會地位,爭得上帝的恩寵。因此,我們在上帝面前都是真正的平等,應該彼此以恩慈相待,彼此相助,因為我們有著同樣的需要。〔貴葛·派銳博士〕
在這一課我們探索了路加福音,從它的作者和原本讀者、它寫作的情形等方面看了它的背景;看了它的結構和內容;它圍繞著救恩這個題目展開的主要主題。如果我們看路加福音時記住這些觀念,就可以更好理解路加要講的意思,更準備好把這應用到我們在教會和世界上的生活當中。
路加福音表明耶穌是上帝榮耀的兒子,來到地上作世人慈愛的救主。他向每一個人傳講上帝拯救的福音,無論種族、財富或地位如何。在他自己在地上的日子,路加福音向外邦信徒保證,他們跟從一位猶太人的彌賽亞,這並沒有錯。這在歷世歷代也是如此。自從第一世紀以來,教會的絕大多數人都一直是外邦人,我們也沒有搞錯。作為跟從基督的人,我們的責任就是向世上每一個人,繼續傳講悔改和信靠這同樣的好消息,深知我們擁有唯一能夠帶來真正拯救的信息。
關於IIIM神學教育資源中心
IIIM神學教育資源中心創建於1997年,是一個非營利的基督教機構,致力於「聖道教育,面向全球,免費提供」的使命。 為要滿足當今全球不斷增長的基督徒領袖培訓的需要,我們製作和發行了這套純正的、基於聖經的神學教程,主要面向那些沒有可能通過其它渠道接觸培訓材料的基督徒領袖。通過建立捐賑網絡,IIIM已經有了一套低成本培訓全球基督教傳道人和領袖的方法,採用方便使用的多媒體神學教程,現已有五種語言(英文、西班牙文、俄文、中文和阿拉伯文)。所有的課程都是在本機構寫作,設計和製作,其形式和質量上與本機構於2009年美國歷史頻道(History Channelc)在使用動畫和教育 專項上獲得傑出視頻「泰利獎」的兩個作品十分類似。我們的材料採用多種渠道傳遞,包括DVD,文字印刷,網絡視頻,衛星電視,電台和電視。
有關於本事工更多的信息,及其如何參與在其中,敬請登陸我們的網站www.thirdmill.org.
目錄
她名叫蘇菲。這其實不是她的真名。這是她躲避朋友和家人的時候用的名字,這些人威脅要殺了她,因為她現在信了耶穌。蘇菲的家鄉背景是來自相信耶穌,有時會帶來逼迫的地方。在世界許多地方,今天情況依然如此,第一世紀的時候也是這樣。在使徒約翰生活的年代,猶太人信徒就是因為相信,耶穌的位格和作為成就了上帝古時期對他們列祖的應許,因此被趕出了會堂。他們被斷絕了與他們的家人,他們的歷史和宗教的關係。約翰寫這卷福音書,向這些遭受逼迫的信徒保證,耶穌就是基督,上帝的兒子。他要確定,即使在艱難的環境中他們也仍向耶穌忠心,享受在他裡面的豐盛生命。
這是我們「福音書」系列的第五課。在這個系列中,我們探索聖經的這四卷書,它們告訴我們,耶穌是怎樣把上帝的國度和榮耀帶進地上的歷史之中的。這一課的標題是「約翰福音」。我們在這一課要學習約翰福音,幫助我們看的時候更明白,更深愛上帝,更完全享受我們在基督裡的生命。
我們在這一課要在三個重要方面學習約翰福音。第一,我們要來看約翰福音的背景。第二,我們要探索約翰福音的結構和內容。第三,我們要看約翰福音的主要主題。我們要從學習約翰福音的背景開始。
我們要來看約翰福音的作者和寫作的情形,以此來探索它的背景。讓我們首先從約翰福音的作者開始。
作者
貫穿教會歷史,基督徒一直是把這卷福音書歸於耶穌的門徒約翰,雅各的弟兄、西庇太的兒子約翰的筆下。約翰是耶穌最信任同伴的小圈子成員中的其中一位,是初期基督教社區中一根信心的柱石。他的新約聖經作品不僅有第四卷福音書,還包括約翰壹、貳、三書,以及啟示錄。
我們要分兩個階段來研究約翰福音的作者問題。第一,我們要看認為約翰寫了這卷福音書的傳統觀點是可靠的。第二,我們要探索約翰的個人歷史。讓我們開始來看這傳統的觀點,就是使徒約翰是第四卷福音書的作者。
傳統觀點
約翰福音是聖經中沒有指明誰是作者的書卷之一。那麼我認為作為相信聖經的基督徒,我們只能承認這個事實,就是我們不能有一個肯定的明證,誰是此書的人類作者。到了第二世紀,特土良、愛任紐和另外其他的人是很肯定地認定作者是使徒約翰。因此,你必須要問他們為什麼如此確信這一點。由於事隔不遠,要麼他們跟最後活著的使徒們有交往,或者至少是下一代人,因為他們就像他們的上一代那樣堅信這一點。還有其它的早期教父也持有同樣的看法。更進一步,你會走進此福音書裡。你得察看書中的內在證據,當然,呈現在你眼前的是目擊證人的見證,不管是誰寫的,此書講述的是事情發生時他們親身的經歷。例如,最後的晚餐,此作者就在桌前,主所愛的門徒正在與耶穌一同坐席,這件事本身就是十分有力的證明。〔斯提夫·哈珀博士〕
我們可以證實最有可能是約翰寫了這第四卷福音書,因為存在著三種初期的證據。第一,我們要看約翰福音的古代抄本。
抄本
許多第四卷福音書的古代抄本都列出作者的名字是約翰。例如都是在主後200年前後的 66和75號古寫本都把這卷福音書稱作euangelion kata ioanen,意思就是 根據約翰的福音。都是寫於四世紀中期的西乃山抄本和梵蒂岡抄本,很簡單地將它稱為kata ioannen,意思就是根據約翰。
當然約翰這個名字並非罕見。但從初期教會的作品可以清楚看出,這歸屬是指聖經中提到的最重要的「約翰」,即使徒約翰。
不僅古代抄本表明約翰寫了第四卷福音書,而且從這卷福音書本身的內在證據也可以讓人得出結論,約翰是最有可能的作者。
內在證據
福音書作者記載了耶穌和猶太人領袖之間就著猶太人律法的具體要點進行的辯論。這些辯論表明作者對猶太人律法有深入認識,正如使徒約翰作為一位住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對猶太人律法會有深入認識一樣。
再進一步,有強烈的證據表明這卷福音書的作者實際上是一位住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這卷福音書的巴勒斯坦特徵表現在對耶穌事奉的描述上。例如,在 7章15節,他指出住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領袖眼中,宗教方面的訓練十分重要。
第四卷福音書的作者也提到與第一世紀巴勒斯坦地方猶太教其他作品類似的信仰主題,使用了類似的詞彙。例如,一些學者指出約翰福音和那常被稱為死海古卷的昆蘭古卷之間用詞的相似之處。例如「光明之子」這個說法既出現在昆蘭古卷,也出現在約翰福音12章36節。「生命的光」這個短語既出現在昆蘭古卷,也出現在約翰福音 8章12節。像這樣的類似之處表明,第四卷福音書的作者非常熟悉第一世紀巴勒斯坦的宗教言談。
不僅福音書的文字讓人覺得它是由一位住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寫成,它還給人一種印象,就是它是由一位目擊證人寫成。這與使徒約翰的情況吻合,因為他本人是耶穌生平的目擊證人。我們在許多地方看到作者是一位目擊證人的證據。例如在耶穌死後,約翰福音19章35是這樣說:
看見這事的那人就作見證,他的見證也是真的,並且他知道自己所說的是真的,叫你們也可以信。(約翰福音19章35節)
作者在這裡清楚表明,他是耶穌的死的目擊證人。我們在約翰福音21章20到24節也看到一個類似的宣告,這表明了這位目擊證人的身份,稱他是「耶穌所愛的那門徒」,表明作者與耶穌有親密的個人關係。
想像一下約翰在最後晚餐時的景象,他將頭伸到耶穌的懷裡。想像一下在這兩人之間存在的那種親密關係。就連耶穌快要在十字架上受死時,祂都沒有將自己的母親托付給自己的同胞弟妹,卻托付給了使徒約翰。再一次表達了他們兩人之間的那種深厚和親密的關係。就連約翰自己的描述中,不是出於無知,不是來自驕傲,約翰卻再一次將自己稱為「耶穌所愛的門徒」。〔塞德·詹姆斯博士〕
約翰福音有好幾次提到這位「耶穌所愛的門徒」。例如在約翰福音13章23節,在最後的晚餐時這位所愛的門徒緊靠在耶穌身邊。在19章26和27節,耶穌在十字架上對這位所愛的門徒說話,把他的母親托付給他照顧。在20章2到8節這同一位門徒與彼得一道,在主復活的早晨跑到耶穌的墳墓那裡。在21章7節,這位所愛的門徒首先認出在岸上的耶穌。
使徒約翰在他寫的福音書中,從未直接提到自己的名字,因為他想要表明自己是「耶穌所愛的門徒」。透過這樣的手法,在一方面他就清晰揭示出自己的謙卑,另一方面又在慶賀他與主的密切關係。當你讀遍此福音書時,你能注意到這個有趣和生動的特點,他毫不遮掩的提到其它的每一個門徒,但卻從未直接說出他自己的名字。〔萊瑞·庫克瑞爾博士〕
這卷福音書一次也沒有提到約翰的名字。很驚奇的是,一個在其他福音書中如此經常被提到的人,在這卷書中卻從未被提名。最有可能的解釋,就是約翰是寫這卷福音的那位蒙愛的門徒,出于謙卑他甚至都不願意提到他自己的名字。他而是聚焦在這個事實上,就是除非有救主對他那奇妙的神聖之愛,否則他根本不會成為跟從耶穌的人。
不僅第四卷福音書本身大大支持約翰最有可能是它作者的這看法,而且初期教會的作品也證實了這結論。
初期教會
到了主後 170 到190年之間,確信第四卷福音書是由使徒約翰所寫的,已經在教會中牢固建立起來。亞歷山大的格利免,特土良和愛任紐都證實西庇太的兒子約翰就是作者。主後325年左右,教會歷史學家優西比烏在他寫的《教會史》 卷5第11章,第4段中引用了愛任紐說的話。
那時,主的門徒,曾經安歇在他懷中的約翰,在生活在亞細亞的以弗所時,他自己也寫了福音書。
至少有兩個原因,愛任紐的見證顯得特別重要。第一,按照優西比烏的記載,愛任紐曾是士每拿主教坡旅甲的一位門徒。根據士每拿教會發出的一封關於他們的主教坡旅甲殉道一事的信,坡旅甲本人曾經是使徒約翰的門徒。所以愛任紐可能是從一位親身認識約翰的可靠人士那裡瞭解到約翰是作者。第二,愛任紐在古代教會來往頻繁,所以熟悉很多其他的信息,這些可能讓他形成了他對第四卷福音書作者的認識。
很重要的也是,對於約翰是作者的主張並不存在真正的反對意見。古代教會作品中沒有一處提到除了西庇太的兒子約翰之外,這卷福音書還有別的作者。事實上歷史記載了只有兩群人反對約翰福音:「非道派」和馬吉安派。雖然他們拒絕約翰福音的教導,我們卻不完全清楚他們是否也否認約翰是這卷福音書的作者。
雖然可能無法確鑿無疑地證明這本無名的福音書是由約翰所寫,但最有說服力的立場仍是那種古代的傳統,認為約翰就是作者。
現在我們已經看了認為約翰寫了第四卷福音書的傳統觀點,看到了這觀點是極有說服力,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約翰的個人歷史。
個人歷史
實際上我們對約翰的認識要比對耶穌大多數別的門徒認識更多。福音書把約翰和他的哥哥雅各說成是「西庇太的兒子」。提到約翰時總是在第二位,暗示他是兩人當中較年輕的。按照馬可福音1章14到21節,這一家人的打漁生意是在加利利湖的迦百農附近。按照20節,這生意興旺到足以僱用其他人幫忙的地步。按照約翰福音21章1到14節,在耶穌死後這生意仍很不錯,足以讓他們能重操舊業。
把馬可福音15章40節和馬太福音27章56節作比較,就表明他們的母親名叫撒羅米,她也是跟從耶穌的人,至少有一段時間是這樣。按照馬太福音20章20節,有一次她要求耶穌在他的國度裡優待她的兒子。再進一步把約翰福音19章25節和馬太福音27章56節作比較,這就可以表明西庇太的這兩位兒子的母親撒羅米,實際上是耶穌的母親馬利亞的姊妹。這就使得約翰成了耶穌的表弟。如果這是真的,這就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在約翰福音19章25到27節,耶穌在十字架上說話,要求約翰照顧他的母親。
在馬可福音3章17節,雅各和約翰被稱作「雷子」。這看來是指他們火爆的脾氣說的。只舉一個例子,路加記載有一次耶穌嘗試在一座撒瑪利亞人的城裡找可以住宿一夜的地方。當居民們拒絕讓耶穌和門徒留下時,雅各和約翰的反應就是大怒。請聽路加福音9章54到56節。
他的門徒雅各、約翰看見了,就說:「主啊,你要我們吩咐火從天上降下來,燒滅他們?」耶穌轉身責備兩個門徒,說著就往別的村莊去了。(路加福音9章54-56節)
看來約翰和耶穌在一起的時候,他的感情常常外露,離爆發只有一步之遙。讓人驚奇的是,他最終成為新約聖經的作者,比任何其他人都更關注上帝的愛和上帝百姓的愛。
一些批評鑒別家認為,第四卷福音書更滿有憐憫的實質,與其他福音書對約翰的描述矛盾。但兩種思路清楚指出當中並無矛盾。第一,約翰的故事是一個被上帝的愛改變了人的故事。約翰蒙耶穌所愛,這就把他改變成為一位愛的使徒。第二,當上帝改變火爆和情緒化的約翰時,他並不是把他改變成為一個沒有感情的人的軀殼。他把他改變成為一個極富情感、傳講愛的福音的人。上帝是重新引導和使用他生命的核心,而並沒有抹殺那性格的特徵。
在福音書的敘述中,約翰與彼得和雅各一道是門徒核心集團的一員。只有他們才在關鍵事件發生時,如耶穌登山變相和被捕那天晚上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時與他在一起。在使徒行傳中,彼得和約翰是門徒的兩位領袖。在加拉太書2章9節,保羅把約翰稱作是耶路撒冷教會的其中一塊柱石。
在初期教會,愛任紐和其他資料來源記載了約翰離開耶路撒冷後在以弗所長時間事奉。也有一種強有力的傳統說法,認為約翰最終被流放到拔摩島。按照一些資料來源,他後來被釋放,結束流放回到以弗所,在一世紀即將結束時,在皇帝圖拉真統治期間死在以弗所。
現在我們已經證實了那種傳統觀點,就是約翰寫了第四卷福音書,也瞭解了約翰的一點點個人歷史,就讓我們來探索寫作約翰福音的情形。
情形
我們要從四個方面來探索寫作約翰福音的情形。第一,我們要考慮讀者和作者所處的地理位置。第二,我們要稍微仔細地來看起初讀者的身份。第三,我們要考慮寫作的時間。第四,我們要思想這卷福音書的目的。讓我們首先來看約翰福音的地理位置問題。
地理位置
最有可能的是,約翰在以弗所的時候寫了這卷福音書,他是為了一群住在巴勒斯坦以外,有可能是住在小亞細亞的讀者寫了這卷福音書。對此我們不能確定,但有幾個因素支持這些結論。例如約翰對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習慣的解釋,表明讀者是住在巴勒斯坦之外的地區。請看約翰在約翰福音4章9節是怎樣寫的:
撒瑪利亞的婦人對他說:「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呢?」原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約翰福音4章9節)
在這節經文裡,約翰加上了一句給讀者的解釋,講到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之間的敵對。對於住在巴勒斯坦的人來說,這種敵對是人所周知的,所以約翰的解釋表明他的讀者生活在別的地方。
古代教會的作品也表示這卷福音書主要是寫給巴勒斯坦以外地區的人的。之前我們引用過優西比烏的話,他引用愛任紐說,約翰是在小亞細亞的以弗所寫這卷福音書的。幾乎所有的古代教會都同意這個結論,其中包括有愛任紐, 波利克拉特斯,亞歷山大的格利免和殉道者游斯丁。而且沒有一個古代的資料來源曾經暗示除了小亞細亞的居民之外,還有任何一群人是它的投書對象。
約翰福音和啟示錄也關係密切。約翰寫了啟示錄,他的讀者絕對是在小亞細亞 — 啟示錄2到3章書信所寫給的七家教會全部都是在小亞細亞。約翰福音和啟示錄之間令人驚奇的對應之處 ,給人帶來一種強烈的設想,就是它們有類似的讀者。例如約翰福音有一類強烈的教導,與歸信基督教信仰的人和猶太人會堂之間的衝突有關。啟示錄也指出這種問題。請聽在啟示錄2章9節和3章9節,主對他的教會說的話。
我知道那自稱是猶太人所說的譭謗話,其實他們不是猶太人,乃是撒但一會的人……那撒但一會的,自稱是猶太人,其實不是猶太人,乃是說謊話的,我要使他們來在你腳前下拜,也使他們知道我是已經愛你了。(啟示錄2章9節和3章9節)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從使徒行傳19章1到7節得知,跟從施洗約翰的人一直存在於以弗所,至少直到那個時候。如果使徒約翰寫作的對象包括施洗約翰的跟從者,這就可以解釋這卷福音書為何清楚強調施洗約翰讓自己順服耶穌。
雖然要確定這件事是不可能的,但看起來最有可能的是,約翰寫這卷福音書的時候在以弗所,它部分是受小亞細亞環境的影響。
現在我們已經提示,這卷福音書寫作的位置最有可能是在以弗所,讓我們更仔細來思想約翰為其寫作的起初讀者的特徵。
讀者
像所有福音書一樣,在某種意義上約翰福音也是為著歷世歷代全教會而寫的。它對上帝全體百姓都有無限價值。但約翰福音也有一些部分,看起來是與在特定時間和地點的教會特別相關。至少在約翰福音的一些地方,約翰看來是惦記著那些終於相信耶穌就是彌賽亞,但繼續在會堂裡敬拜,或者與猶太人社區有其他方面密切接觸的一群猶太人中的成員。事實上幾乎這卷福音書整個中間部分,從第5章到12章,講的都是耶穌和猶太人之間劇烈的衝突。
這場衝突也因著約翰使用「猶太人」這個說法而顯得特別突出,約翰使用這個詞超過70次,但其他三卷福音書加起來,這詞出現少於20次。在大多數情形裡,耶穌使用這個詞來指定意讓自己反對耶穌的那些宗教領袖。
與之形成對照的是,當約翰從積極方面講到舊約上帝的百姓時,他典型的用詞就是「以色列」或「以色列人」。例如耶穌在約翰福音1章47節稱拿但業是「真以色列人,他心裡是沒有詭詐的。」
約翰使用希臘文基督這個詞也比任何其作者更多。「基督」這個詞是對希臘文 kris-TOSS 這個詞和希伯來文ma-SHEE-ock這個詞的翻譯,這兩個詞意思都是受膏者。基督是神的受膏的救贖主,他要救以色列脫離他們的罪,釋放他們脫離外國的統治。
「基督」這個詞對猶太人基督徒特別重要,因為猶太會堂和日益增長的基督教會之間差別的焦點,是在於相信耶穌就是基督,是舊約聖經已經預言,長久以來一直等待的上帝百姓的救主。
猶太人彌賽亞的觀念和名詞真正成形是在較晚的時候,但是,女人的後裔要勝過魔鬼撒旦和牠的後裔的應許,卻早在創世記3章15節就給予了。因此,從那時向後展開,這個女人的後裔後來被進一步闡明是亞伯拉罕的子孫,然後,再進一步說明將要是猶大的後裔。同時,還向蛇預言牠必將遭到審判,而向亞伯拉罕應許說,透過他的後裔世上的萬民都要蒙福,更進一步說到君王的杖必不離猶大的兩腳之間。這些應許在巴蘭的預言中編織的更加清晰,表明上帝的計劃從開始就是要彌賽亞擊敗魔鬼,最終要再次打開通往伊甸園的道路,使耶和華榮耀充滿乾旱之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詹姆斯·哈密爾頓博士〕
約翰講論的主題和他陳述的方式都表明,他首要的讀者是那些跟從耶穌,但有所掙扎的猶太基督徒。但和所有的聖經一樣,聖靈也要約翰寫的書被歷世歷代的全教會使用。事實上,在約翰福音1章41節和4章25節,約翰甚至為他讀者當中的外邦人翻譯了希伯來文「彌賽亞」 這個詞的意思。當然歷史已經證明,約翰福音對猶太人和外邦人信徒都具有極大價值。
我們已經看了這卷福音書的位置和讀者,讓我們來思想它寫作的日期。
日期
總體上我們可以說約翰最有可能是在主後85到90年之間寫作。有幾個因素使得這卷福音書不大可能是寫於主後85年前。第一,約翰福音是唯一一卷沒有包括對耶路撒冷和聖殿被毀預言的福音書,這些事情是發生在主後70年。這很有可能是因為自從這災難性事件之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已經過去了。
第二,這卷福音書反映的是教會與會堂分裂最嚴重的時候。耶路撒冷淪陷之後,猶太教變得更加僵化。為了防備異端,每天會堂的祈禱被修改,包括了對異端分子,如那些相信耶穌是上帝兒子的人咒詛,正式把人逐出會堂,這變得更經常發生。這種緊張關係在像約翰福音第9章這樣的段落裡已經有了先兆,在當中約翰記載了被耶穌醫治的那位瞎子被除教的事。請聽約翰在約翰福音9章22節對這種情形的說明:
猶太人已經商議定了,若有認耶穌是基督的,要把他趕出會堂。(約翰福音9章22節)
在這一段,被趕出會堂就是被除教,被排斥在猶太人社區的生活之外。
第三,看起來約翰福音是在其他三卷福音書之後寫成的。這種觀點至少可以追溯回第四世紀的歷史學家優西比烏那裡。根據他的說法,約翰寫福音書的目的是為了對其他福音書進行補充,特別加入了施洗約翰被捕前耶穌事奉的資料。請聽優西比烏在他的著作《教會史》,卷三,24章,12段中是怎樣寫的:
約翰相應在他的福音書中記載了基督在施洗約翰被投入獄前所行的事,但其他福音書作者所提的是發生在那時之後的事件。〔優西比烏,教會史〕
任何一個讀過四福音書的人立刻都會有一個印象,你會發現三本福音書:馬太、馬可和路加看上去彼此十分相似;許多相同的故事,表述耶穌的事奉結構也基本一樣。然而,你會注意到第四本福音書,約翰福音,跟其他福音書非常不同。約翰福音成書大約是在第一世紀的晚期,當時教會面臨外部世界的新挑戰;包括來自猶太人的方面;還有來自世俗世界的部分。而這些挑戰在一個層面來說,特別與耶穌基督的位格有關,祂究竟是誰。耶穌的神性顯然在當時受到極大的攻擊,因為約翰福音如此的強調耶穌就是上帝。在符類福音書中,這一點不是大問題,因為那時對此並沒有挑戰。另外一方面就是錯謬的教導在教會中出現,約翰似乎也要回應這些錯謬的教導。還有,第三個方面,與猶太人的關係,當時基督教和猶太教已經開始有了清楚的分野;這種實際的分野在其他符類福音書,馬太、馬可和路加福音中還沒有清楚的表現出來。 〔馬可·斯特勞斯博士〕
所有這一切讓人得出結論,就是古代教會的傳統很有可能是正確的,這卷福音書是寫作於約翰生命的後期,很有可能是在主後85年之後。如果西庇太的兒子約翰是這卷福音書的作者,那麼約翰福音可能的最遲寫作時間就是由他的壽數決定的。約翰開始跟從耶穌的時候是一位年輕人,這很有可能是在主後30年左右的事。就算在那時約翰是差不多二十歲,到了主後90年,他也可能將近80歲了。要是他比這活得更長,這就很讓人懷疑了。
主後 85或 90年是約翰寫作這卷福音書可能的最遲時候,這與抄本的證據相吻合。包含有新約聖經任何一部分的最古老抄本被定名為52號古寫本,也被稱作羅蘭斯古抄本。這份殘卷包含有約翰福音18章的一部分。
52號古抄本的時間是介乎主後 100到150年。假定這小小的殘卷原本是一卷完整福音書的一部分,這就表明這卷福音書寫作的日期早得足以到了二世紀初期,它已經傳播得相當廣泛。人們也發現了時期為二世紀後期的這卷福音書的其他抄本。這些抄本都源自於埃及,代表了不同的抄本傳統。人很難相信,這種從小亞細亞到埃及的地理方面的傳播,以及抄本傳統的多樣化發展,有可能在40或50年之內形成。所以把約翰福音的可能最遲寫作時間定在主後90或100年附近,這看起來是合理的。
現在我們已經看了約翰福音的位置,讀者和日期,就讓我們集中來看約翰寫作他的福音書的目的。
目的
新約聖經所有有相當篇幅的書卷都有複雜的目的,約翰福音也不例外。正如耶穌基督在地上事奉期間處理相當多的主題一樣,使徒約翰對耶穌事奉的記載也論及到許多的主題。但是,我們仍有可能用集中的方式來描述這些目的。事實上約翰他自己為我們總結了他的目的。具體來說,他說他要證實耶穌既是基督,也是上帝的兒子的這種信念。請看他在約翰福音20章30和31節是怎樣寫的。
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跡,沒有記在這書上;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約翰福音20章30-31節)
簡單來說,約翰寫這卷書,是讓他的讀者可以相信耶穌是基督,上帝的兒子,為的是讓他們可以領受因相信這福音信息而來的益處。
約翰對他寫作福音書的目的表達得相當直接。在約翰福音20章31節,他說,「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因此,這裡講到了兩方面的目的。首先,最根本的目的在於他寫福音書是為傳福音的緣故。顯然他完成此書好讓他的讀者們在他們人生的特定時刻,當主吸引他們的時刻,他們可以憑信心來信靠耶穌。其次,它具有護教學的性質。他也想要說服他的讀者們,耶穌的確就是道成肉身的全然的上帝和全然的人。〔萊瑞·庫克瑞爾博士〕
約翰在說,我寫這部福音書為的是你們可以認識耶穌的身份。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他解釋了上帝的兒子是誰,就是這位與父上帝同在的道成了肉身,這位耶穌就是應許的彌賽亞。這不絕是什麼我們高攀得來的抽像的信息,而是正如他所說的,我要你們信靠和依靠祂,從而你們就能夠透過祂得到天父上帝白白賜下的永遠生命。〔羅伯德·普拉莫博士〕
貫穿約翰福音,他的目的的中心焦點就是讓人相信耶穌既是彌賽亞也是上帝的兒子。這兩點是猶太人基督徒與猶太會堂衝突時最需要的支持。他們已經最終相信耶穌是基督和上帝的兒子,如果他們要得到救恩的福氣,他們就需要堅守這信念。
當然在一種意義上約翰福音也是寫給所有信徒的。例如在13到17章,約翰努力培養所有信徒的信心,強調即使耶穌不再在地上往來,他仍通過聖靈在他百姓的生活中真實與他們同在。約翰的教導全部都是為了讓所有信徒的生命更豐盛。
學者們有個說法,約翰福音是「一座池子,嬰孩可以在當中淌水,大象可以在其中游泳。」它的基本信息簡單清楚:耶穌是基督,上帝的兒子。但這基本信息的細節仍不斷對那些已經研究這卷福音書多年的解經家發出挑戰。
第一批讀到這卷福音書的讀者會因此大受激勵,它教導他們,雖然他們與反對的人有衝突,卻要在基督教信仰中堅忍。它要挑戰他們在對基督的愛戴與敬畏中成長,基督是他們得豐盛生命的唯一源頭。約翰福音也向當代基督徒提供了同樣激勵,發出同樣挑戰。
我們已經看了約翰福音的背景,現在就讓我們來看這卷福音書的結構和內容。
學者用不同的方法描述約翰福音的結構。在這一課我們要跟從那些人的方法,他們認為約翰對耶穌生平與事奉的介紹性概括,與這卷書的內容有著一種聯繫。請聽約翰福音1章10到14節是怎樣說的:
[耶穌]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他造的,世界卻不認識他。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翰福音1章10-14節)
這一段關注四個主要意思:耶穌來到這世界;他來,被自己的人,就是以色列人拒絕;接待和相信他的人成為上帝的兒女;然後這些相信的人成為耶穌的見證。
按照這四個主要意思,我們要這樣給約翰福音劃分大綱:
我們要以此看約翰福音的這些部分,首先從它的引言開始。
引言
約翰在1章1到18節強有力和美好地對整個福音作了概括。他教導說,耶穌是創造萬有的上帝的道,是一切生命的源頭。但不止這些,耶穌還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真正的人,來到這世界。作為道成肉身的上帝,他向他所創造的世界顯明瞭父的榮耀。
約翰在約翰福音1章4和5節描寫了這一點,說耶穌是光,來到一個黑暗的世界。他完全啟示了上帝的恩典,以此征服了這黑暗。雖然聖經有時說,耶穌的榮耀在他道成肉身期間是被遮蔽的,但約翰凸顯了這個事實,就是耶穌道成肉身,實際上是以重要的方式顯明瞭他的榮耀。他道成肉身成為人,這遠非是遮蔽了他的榮耀,實際上是顯明瞭他的榮耀。約翰在約翰福音1章14節寫道:
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翰福音1章14節)
耶穌的公開事奉
約翰在引言之後,在約翰福音1章19到12章50節記載了耶穌的公開事奉。在這個部分,約翰聚焦在這個事實上,就是耶穌到他自己的人,以色列民這裡來,以色列人拒絕讓耶穌作他們的基督和主。正如我們在約翰福音1章11節已經看到的,約翰說,
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約翰福音1章11節)
雖然這個總結有一些重要的例外,但總的來說這就是在約翰福音中以色列民對耶穌公開事奉的回應。
我們要分七個部分來考察耶穌的公開事奉,首先從他預備事奉開始,然後繼續來看圍繞六個不同的猶太人節期發生的事件。讓我們首先來看在約翰福音1章19節到2章12節,耶穌預備事奉。
預備事奉
耶穌預備事奉的這一段,是以約翰福音1章19到36節,施洗約翰的事奉作為開始。約翰在這一段中強調,施洗約翰是重要的見證人,見證耶穌是上帝的兒子,耶穌要作上帝獻祭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
在這之後,約翰在約翰福音1章37到51節記載了耶穌呼召第一批門徒。和關於施洗約翰的記載一樣,這一部分的重點是關於耶穌的身份。在38節他的門徒稱他作「拉比」 ,意思就是「夫子(老師)」;在41節稱他作「彌賽亞」,意思就是基督;在45節稱他為「摩西所記的那一位」,這是指摩西預言的那一位先知;還有在49節,「上帝的兒子」,以及與它對應的「以色列的王」。最後在51節,耶穌指出自己是「人子」,被差派來提供到上帝面前的通道。
耶穌預備事奉的最後部分,是他所行的第一件神跡,約翰在約翰福音2章1到12節作了記載。這是耶穌變水為酒的情形,但焦點並不是在這神跡本身。請聽約翰在約翰福音2章11節是怎樣寫的:
這是耶穌所行的頭一件神跡,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顯出他的榮耀來;他的門徒就信他了。(約翰福音2章11節)
約翰指出的其中一個要點,就是這神跡是顯明耶穌榮耀的一個記號,這讓他的門徒來信靠他。
「記號」這個詞在出埃及記裡特指摩西所行的神跡,我想特別是與十災有關的。因此,「記號」這個術語早就用來涉及到神跡,並且我認為約翰這樣做不光是因為他經常將耶穌與摩西作比較,正如他所做的。而且我認為,他與出埃及記的作者有一個共同的意願,想要通過向人們展示神跡,可以說是帶給他們一些信息,期待他們對此有回應,特別是上帝對人所說的話,需要人對此做出回應。〔大衛·瑞德林斯博士〕
在四福音書中,約翰福音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一貫地把耶穌的神跡稱作是奇事,是「記號」。這些神跡不是為了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神跡本身上,而是超越神跡指向耶穌。具體來說它們要指出耶穌是「基督」和「上帝的兒子」,這是與約翰在約翰福音20章30和31節概括的本書目的一致的。
許多人從耶穌的神跡中獲得益處,但是,事實上只有那些心靈的眼睛被開啟的人,才能夠看見記號所指的,就是基督的身份。因此,我認為約翰使用記號這個詞,是涉及到有關的神跡,而不是要強調偉大的神跡,卻是超越記號自身指向基督的身份。因此,約翰說這是為什麼他寫此書,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西門·沃伯特博士〕
記號是耶穌使用的一個方式,向人們指出祂自己的真實身份。可是,如果你只是簡單停留在神跡的物質層面上,那你就錯過了它的目的。貫穿約翰福音,無論是變水為酒,奇跡般的用五餅二魚餵飽幾千人,還是醫治瞎子。對約翰來說,這決不只是神跡奇事本身而已,而是這樣的記號,如果你能夠從上帝的目的來看,你就能看到這是關乎耶穌身份的真實啟事,祂就是生命的糧。祂就是那位來打開我們心靈的眼睛,讓我們看到祂帶來了末世的新酒,讓我們在其中歡喜慶賀。〔羅伯德·普拉莫博士〕
第一次逾越節
講述耶穌公開事奉的第二部分,是圍繞在耶路撒冷的一次逾越節發生的。我們說這是第一次逾越節,因為它是在約翰福音中第一次具體提到的逾越節。這個部分是從約翰福音2章13節到4章54節。
這個部分是以約翰福音2章13到25節,約翰記載耶穌潔淨聖殿,把做買賣的人趕出去為開始。再一次焦點是在耶穌的身份上。請聽在約翰福音2章18節猶太人對耶穌提出的問題:
你既作這些事,還顯什麼神跡給我們看呢?(約翰福音2章18節)
耶穌的回應,就是預言他自己的死和復活。這是他所有事奉當中最大的神跡記號,表明他是上帝的兒子。
在2章21到25節,約翰在記載此事之後的評論中提到耶穌也行了許多其他神跡,結果就是許多人信了他的名,至少表面上是這樣。
接下來約翰在3章1到21節記載了耶穌與尼哥底母那場奇妙的交談,尼哥底母是猶太人公會的一名成員。再一次重點是在耶穌的身份上,這一次他的身份既是「人子」也是「上帝的兒子」,以及他奉差遣來發揮的拯救作用。
在約翰福音3章22到36節,我們看到關於施洗約翰的另外一個記載。在這記載當中,約翰強調耶穌就是基督,上帝的兒子。他說耶穌來,是要見證上帝和拯救,但幾乎沒有人憑信心接待他。
約翰在約翰福音4章1到42節記載了耶穌在撒瑪利亞的一口水井旁遇見一位撒瑪利亞婦人。再一次重點是在耶穌作為彌賽亞,也被稱作是基督的身份上 — 他是要來,向他的百姓解釋一切的那一位。耶穌堅持說救恩是從猶太人來的,特別是從他自己來的,這樣就挑戰了她的思維,呼籲她在他裡面尋找她一直缺乏的生命和上帝的實在。許多撒瑪利亞人回應這教導,信靠了耶穌。
最後,在約翰福音4章43到54節,約翰記載了耶穌所行的第二件神跡奇事。和第一個神跡一樣,這神跡也是發生在迦拿。但這一次耶穌醫治了一個孩子,甚至沒有接觸到他或看見了他。不奇怪的是,這個故事的重點在於這個事實,就是這神跡為的是證實耶穌的權柄,它讓那些見證了這個神跡的人相信了他。
貫穿講述第一個逾越節的這部分的一個主要主題就是信心。約翰在2章11節記載說,在第一個神跡之後,門徒相信了耶穌。在4章 42節,撒瑪利亞人因著耶穌的教導就相信了他。在4章53節,得醫治的那男孩子的家人信了。後來在約翰福音7章50節和19章39節,我們發現有理由認為尼哥底母也相信了耶穌。耶穌的神跡和發人深省的教訓是大有能力的見證,見證他的身份和他所傳的救恩,許多人相信了他。
顯然,約翰福音的主題之一就是得救的信心。相信在整本福音書中不斷強調。這個強調出現在兩個方面。一個就是相信,成為上帝的兒女,這是上帝自己的作為;而另一個是涉及到行動,它是來自個人的參與。……得救的信心當然要視為是一份禮物,相信是上帝在我們人生中的恩典,但是,它還涉及我們所做的部分,這裡還涉及到認知的層面。必須認識到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的罪死了。必須意識到我們還要上升到認同的地步。但是,得救的信心遠不止是認知和認同。這裡還要求一種信靠,這是信心中十分關鍵的部分。它就像是一個空空的伸出之手,領受了一切上帝透過祂自己的兒子基督所成就的作為。〔傑夫·洛曼博士〕
你或許知道,我們周圍世界中最令人沮喪的事情之一,就是把「信心」這個詞用的太隨便和太輕率了。有許多人在談論起信心時,好像基本上就是談論他們在信心上有信心。這不是基督徒談論信心的方式。有許多不同的信心。我現在坐在椅子上,我有相當大的確信這個椅子能夠支撐著我。可以說我對這把椅子有信心。但是,除了相信這把椅子能夠支撐我之外,我對此椅子沒其他任何的信心了。它沒有其他的目的。我們談論到能夠使我們有得救的信心,這是一種對基督的信心。它是信靠和安息在基督已經做成了所有我們得救必須要做的。使我們得救的信心是一種在基督裡的信心,知道基督為我們的罪付了責罰,知道基督為我們買贖了我們的救恩,知道基督為我們的罪付出了全部的贖罪祭,知道在祂裡面我們的罪得到了全然的赦免。使我們得救的信心,簡單的說就是有確信安息和信靠基督,知道他已經替我們做了一切,沒有留下一樣沒有完成的,祂保守所有憑信心來到他面前的人直到永遠。你知道,所謂得救的信心,使我們得救的信心,是一種被這個事實確定的信心,在其獨特,最本質的含義上,就是我們信靠基督。我們不再需要其它的,我們也不渴望其他的。我們知道就我們的救贖來說,有耶穌就足夠了。〔奧爾伯特·穆勒博士〕
讓人難過的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以信心回應耶穌。在2章12到20節,耶穌把那些污穢聖殿的人趕出去。在2章24和25節,耶穌不把自己托付、委身給許多人,因為他知道他們沒有真信心。在3章18到21節,我們看到審判正臨到那些拒絕相信的人。
無名的節期
耶穌公開事奉的第三部分是和一個無名的節期聯繫在一起的,是位於約翰福音5章1到47節。
在 1 到15節,耶穌醫治了一個癱瘓了38年的人。但因為這是安息日,耶穌就受到猶太人的責備,說他違反了禁止在安息日做工的律法。約翰福音 5章16到47節記載了耶穌的回應,在當中他宣告要賜永生給所有相信他的人。
第二次逾越節
詳細說明耶穌公開事奉的第四部分,在約翰福音6章1到71節告訴我們他過第二次逾越節。
逾越節是猶太人慶祝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節日,所以這個部分包含很多提到出埃及的事情,這就不會令人感到驚奇了。在6章1到15節,耶穌行神跡,只用了五餅二魚就給五千人吃飽。這作為讓人回想起在以色列民從埃及的奴役被釋放出來之後,上帝供應嗎哪給他們的事情。
在約翰福音6章16到24節,耶穌在水面行走,表明他甚至對水擁有更大的權柄,超過摩西把紅海分開時對水擁有的權柄。然而在6章25到71節,在過了海之後,耶穌表明自己是「天上降下的真糧」,遠超上帝在出埃及的時候供應的嗎哪。耶穌作為真糧,為相信的人供應真正的生命,應驗了逾越節的筵席的意義。
住棚節
耶穌公開事奉的第五部分,是在約翰福音7章1節到10章21節圍繞著他守住棚節展開論述的。
在約翰福音7章1到52節,約翰記載了耶穌如何遵守和應驗了住棚節。
在約翰福音7章1到52節,耶穌應驗了住棚節的目的。住棚節是為了紀念上帝救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及他在曠野供應水這件事,它也歡慶上帝為收成繼續供應雨水,盼望上帝最終拯救他的百姓的那一日。在這節期期間,祭司在聖殿的祭壇周圍倒水,表明上帝恩惠的供應。耶穌使用水這個形象,大膽宣告他是要賜他們「活水」的那一位。但是在耶穌來過節之後衝突產生了,因為百姓在他是不是基督這件事情上起了紛爭。
在約翰福音 8章12到59節,耶穌藉著稱祂自己是上帝的兒子來強調真的後嗣涵義。耶穌自稱是上帝的兒子,他甚至不承認不信的祂猶太人是亞伯拉罕的合法子孫。
在9章1到42節,耶穌醫治了一位生來瞎眼的人,這就使得法利賽人起來仔細調查耶穌所做的事。他們的不信促使耶穌宣告,法利賽人實際上是瞎眼的人,雖然他們宣稱自己能看見。
耶穌在10章1到21節表明自己是好牧人。與法利賽人形成對照的是,耶穌是好牧人,因為他願意為他的羊捨命。
修殿節
耶穌公開事奉的第六部分,是在約翰福音10章22節到11章57節圍繞著他守修殿節展開論述的。
約翰福音10章22到40節記載了耶穌過修殿節。約翰福音10章22到40節記載了耶穌過修殿節。這個節期不是舊約設立的,人們是從主前165年開始,在作祭司的馬加比家族帶領人成功起義反抗希臘王安提阿古·依比法尼(Antiochus Epiphanes)之後守這節的。安提阿古取了依比法尼這個稱號,因為他相信自己是神靈顯明。他在耶路撒冷屠殺了很多人,污穢了聖殿,命令猶太人敬拜宙斯。所以修殿節是慶祝聖殿重新被馬加比家族奪回後,重新使之歸聖,將它潔淨。今天這個節期最為人所知的名字,是根據它的希伯來文名稱被 叫作哈努卡(Hanukkah),意思就是「獻殿」。
這段經文含蓄地把耶穌和安提阿古作對比。一方面,安提阿古妄稱是上帝,屠殺上帝的百姓,污穢他的聖殿。另一方面,耶穌真是上帝的兒子,他忠心做父的工作,包括賜永生給他的百姓。在約翰福音10章36節,耶穌甚至宣稱他已經被分別為聖 — 一些譯本翻譯為「歸為聖」,並被「差到世間來」。這種說法讓人想起修殿節的時候把聖殿歸為聖的事情。當然耶穌已經在約翰福音2章19到21節把重建聖殿比作是他身體復活。
這些主題延續到約翰福音11章1到57節拉撒路的復活這件事上,拉撒路的復活證明耶穌對死擁有來自神的權柄。耶穌使拉撒路從死裡復活,這也預兆了在福音書結束的時候耶穌他自己的復活,那時修殿節所有的盼望都最終實現了。
第三個逾越節
講述耶穌公開事奉的第七部分,是集中在約翰福音12章1到50節,關於預備第三個逾越節所作的 。
約翰所提的耶穌為這第三個逾越節所作的預備,為約翰福音13到17章記載的,他服事十二門徒,以及19章記載的他作為逾越節的羔羊犧牲作了鋪墊。耶穌的預備始於12章1到11節他為埋葬受膏抹的這件事。在12到19節,約翰記載了耶穌得勝進入耶路撒冷。 在約翰福音12章20到50節,耶穌公開宣佈,他受死復活得榮耀的時候就要到了。耶穌呼召那些聽見的人信靠祂。在這些神跡顯現在眾人面前之後,有許多猶太人信了,但是還有很多人的拒絕耶穌。
約翰福音接下來的主要部分,講的是耶穌在私下服事那些接待和相信他的人。這個部分是從約翰福音13章1節到20章31節。
耶穌在私下的服事
福音書的這個部分包含了約翰對耶穌與門徒的最後晚餐、他被捕、釘十字架和復活的記載,這是耶穌如何向他特別的選民顯明他榮耀的故事。約翰教導說,耶穌親切細微地服事相信他的人,甘心樂意地為他們捨命。耶穌通過這些事件,以一種前所未見的方式展示了上帝的榮耀。
約翰福音的這個部分闡述了約翰在約翰福音1章11,12節表達的思想,在那裡他這樣寫道:
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約翰福音1章11-12節)
在約翰福音前12章,耶穌服事世人,但就連他自己的人都不接待他。然後從13章開始,耶穌集中關注那些確實接待他的人,就是他的門徒。
我們要分兩部分來看約翰福音的這部分。第一我們要思想在最後的晚餐發生的事。第二,我們要看耶穌最大榮耀的時候,就是他的死和復活。讓我們首先從圍繞 最後的晚餐發生的事開始。
最後的晚餐
聖經用四個不同部分描寫了耶穌在最後的晚餐對門徒的事奉。在第一部分,在約翰福音13章1到30節,耶穌洗門徒的腳,服事他們。
服事
耶穌謙卑洗門徒的腳,以此象徵他在地上整個的事奉。這件事戲劇性地描繪出他的道成肉身,以及他在十字架上救贖的犧牲。宇宙的創造主在他自己的人面前跪下,洗他們疲倦、骯髒的腳,以此服事他們。這服事要在第二天在十字架上達到高潮,那時他要用他潔淨人的血洗他們疲倦、骯髒的靈魂。耶穌在給他們洗腳之後宣告,其中一位門徒要出賣他。然後在撒但進入猶大的心之後,猶大離開房間去完成賣主的事。
耶穌在洗門徒的腳服事他們之後,在約翰福音13章21節到14章31節,他 安慰他們。
安慰
猶大離開後,耶穌開始了那被人稱為「告別講論」的內容,在當中他預備他忠心的門徒接受這個事實,就是他很快就要離開他們。
儘管使徒們是起初的聽眾,可以確定的說,福音書很有必要保留下來,預備將來時代中使徒性的事奉。換句話說,這些信仰理念可以傳遞給任何想要像使徒和門徒那樣生活的人,渴望學習和瞭解你來到世上的原因。如果你對自己有天命與呼召的認知,那麼,主耶穌在樓上的臨別講道,的確包含有許多奇妙教導。我的確認為在其中對領袖而言有獨特的應用。我認為對這些章節的認識,會對那些在基督身體中呼召出來事奉的弟兄姐妹們有著極大的益處。不過我通常愛講的是,所有基督徒的特徵其實都是耶穌在約翰福音17章內涵的個體化的體現,因為耶穌有分別的禱告,先有我們熟知的為使徒們的禱告,然而,他接著說到,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見證而信我的人祈求。因此,約翰福音14,15,16和17章,這整個部分就體現這種的交替教導,在針對十二門徒和針對在他們離世後擔任類似事奉的人們之間交替性的教導。〔斯提夫·哈珀博士〕
耶穌說他得榮耀的時候到了,以此開始他的告別講論— 意思就是他將要死,從死裡復活,升到在天上他的父那裡去。祂的門徒要繼續生活,他不再用他身體的同在,在他們當中行走、談話和生活。他也預言彼得要三次不認他。但耶穌知道這些令人難以接受的消息要讓門徒憂愁,所以他安慰他們,向他們保證,他最終也要把他們帶到父那裡去。他告訴他們,他不會撇下他們不管,他要差遣聖靈來代替他服事他們。請聽耶穌在約翰福音14章26節的應許。
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約翰福音14章26節)
耶穌應許,他的門徒絕不會孤單。他們要受世人審問和逼迫,但他們絕對不需要孤單為耶穌的名和為他們自己辯護。真理的聖靈要加給他們力量,代表耶穌無誤和充滿權柄地說話和寫作聖經。
耶穌安慰門徒之後,在約翰福音15章1節到16章33節,預備他們面對他的離開和他們將來的事奉。
預備
在前一部分結束的時候,耶穌和門徒離開他們所在的地方,耶穌開始他講論的新的部分。他一開始在約翰福音15章1到8節,把自己描述為是真葡萄樹。這個比喻是回應詩篇80篇8節和以賽亞書5章1到7節,在當中以色列民被描寫為是一棵充滿榮耀的葡萄樹。因著以色列的失敗和罪,她後來在耶利米書2章21節被稱作是「外邦葡萄樹的壞枝子」。但耶穌使用這個畫面向門徒保證,祂自己正為以色列重建一群真正和信實的民,他們是這宏偉計劃的一部分。請聽耶穌在約翰福音15章1到5節說的話:
我是真葡萄樹……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約翰福音15章1-5節)
耶穌宣告自己是真葡萄樹,就是在說在一個重要的意義上,祂自己是以色列。耶穌代表以色列,他成就了以色列的使命。以色列失敗了,未能在地上建立上帝的國度,但耶穌卻取得了成功。他的門徒是葡萄樹的枝子,他們是上帝百姓的一部分,是上帝藉著成就他為歷世歷代所定計劃所使用的代理人。
但耶穌也知道世界要仇恨他的門徒,因為世界已經仇恨他了。所以他向他們保證,他正為他們打開向父祈求的大門。他們是他的使者,他在地上有權柄的代表。因為這一點,父要聽他們禱告,就好像這些祈求是耶穌親自禱告的那樣。他在約翰福音16章23和24節告訴他們: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若向父求什麼,他必因我的名賜給你們。向來你們沒有奉我的名求什麼,如今你們求就必得著,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約翰福音16章23-24節)
耶穌預備門徒之後,在約翰福音17章1到26節為他們禱告。
禱告
耶穌在約翰福音17章的禱告常被稱作是他大祭司的禱告,因為他以祭司的方式為跟從他的人代求。具體來說,耶穌祈求父保護他的門徒,好使許多其他的人可以通過他們來相信。他祈求他們和他們自己的門徒受到保護脫離世界的暴力,他們的合一給他們加增力量,使他們的生活榮耀上帝。
耶穌知道他的時候不多了,就像他自己所言的,是他回到天父身邊的時候了,正如創世以先他們合一同在的情形。在此時此刻,耶穌說,我護衛了他們;其中除了那滅亡之子,沒有一個滅亡的,好叫經上的話得應驗。因此,耶穌切實地向父上帝為門徒們祈求。……祂說,我在他們中間有三年到三年半的時間使他們成聖,把他們帶到了這個地步。但是現在,我將不在他們這裡了,所以,天父請你保守他們,繼續這個成聖的過程,因為他們將面臨極大的試煉和殘酷的迫害,他們將會怎樣面臨這一切。因此,這是再次向上帝祈求眷顧祂的門徒,好預備他們將來的事奉和試煉,迫害,甚至他們將來面臨的殉道,和他們為了宣揚耶穌基督所要付出的犧牲和代價。〔塞德·詹姆斯牧師〕
約翰在描寫了最後的晚餐後,在約翰福音18章1節到20章31節記載了耶穌的死和復活。
死和復活
在約翰福音中,耶穌的死和復活,以及與此相關的事件,常被描寫為是耶穌得榮耀的時候。在舊約聖經中,「榮耀」一詞常被用來指上帝在他百姓中的同在。貫穿以色列的歷史,上帝的榮耀伴隨著以色列。在出埃及記16章10節,他的榮耀是以色列在曠野期間帶領他們的雲柱。在出埃及記40章34和35節則是上帝的會幕。在列王記上8章11節,上帝的榮耀居住在所羅門的聖殿中。與此對應的是,在約翰福音中「榮耀」一詞指的是耶穌作為道成肉身的上帝,居住在他的百姓當中。 但是當耶穌說到「他得榮耀的時候」,他通常是指他生命中具體的那一刻。在那時他的榮耀要以最震撼的方式向世人顯明。換言之,他是在指他的死和復活。
我們通常不會認為死是榮耀。但耶穌的受死和復活為上帝的百姓買贖了與上帝的和好。他志願獻上自己為祭和三日後的復活,為每一個信靠他、接待他作彌賽亞的人帶來了拯救與生命。這些事情以我們從未料到的方式,向我們啟示了上帝的慈愛和大能。它們是悲劇性的,但卻是美好的,它們給上帝帶來無可限量的尊榮與讚美。簡而言之,它們是人類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最榮耀的事件。
關於耶穌的死與復活的記載包括了三大部分,一開始是約翰福音18章1到19章27節,他的被捕與受審。
被捕與受審
首先,在18章1到11節,我們讀到耶穌被捕。猶大把耶穌出賣交在當局手中之後,大祭司和法理賽人派來的士兵和官員就來逮捕了耶穌。在18章12到27節,耶穌被帶到大祭司該亞法那裡受審。在這期間彼得正如耶穌曾經預言的那樣,三次不認耶穌。
接下來,在18章28節到19章16節,耶穌受到羅馬總督彼拉多的審問。彼拉多得出結論,耶穌是無辜的,但因著懼怕猶太人而沒有將他釋放。但在耶穌被捕和受審背後,真正的權柄在於上帝他自己。彼拉多和該亞法實際都不是在控制著局面,每一件事都是在按照上帝的計劃發生。我們看約翰福音19章10和11節:
彼拉多說:「你不對我說話嗎?你豈不知我有權柄釋放你,也有權柄把你釘十字架嗎?」耶穌回答說:「若不是從上頭賜給你的,你就毫無權柄辦我。」(約翰福音19章10-11節)
約翰記載耶穌的死和復活的第二大部分,就是在約翰福音19章16到37節,耶穌被釘十字架。
釘十字架
約翰在關於耶穌的死的記載中,解釋了釘十字架的具體事件是怎樣應驗了舊約聖經幾處對彌賽亞的期望。這些細節表明耶穌不是被弄得措手不及;每一件事都是按照上帝的計劃發生。
貫穿耶穌被捕、受審和被釘十字架,他始終都平靜地保持著不屈服的尊嚴。上帝的兒子為他的百姓捨命,這樣做的時候,就以一種從前從未顯明的方式啟示出上帝的榮耀。上帝為了解救他的百姓會走多遠?就是一直去到十字架那裡!
聖經說耶穌因著在祂前面的喜樂走向十字架。十字架是人類歷史最殘酷的刑罰。從未有人經受過上帝之子在十字架上經歷的痛苦,因為祂不僅死在對身體的殘酷刑罰中,還承載著我們人類罪惡的重擔,祂的肩上承擔著上帝的忿怒。因此,這是沒有人曾經做過的事,然而,耶穌為著在祂前面的喜樂承擔了這些。請問,祂為何這樣做呢?祂這樣做,因為祂知道這代價帶來的結果。這將會彰顯上帝的榮耀,彰顯祂的慈愛,祂的公義,祂的忿怒,祂的聖潔,祂的眷顧,祂的憐憫,這一切都要完美的彙集在十字架上,充分體現出祂究竟是誰,好讓我們將來圍繞著這位曾經被殺的羔羊,在永恆中敬拜祂。在祂的寶座前我們能夠尊崇祂。因此,上帝將祂的性情和榮耀在十字架上展現出來,讓我們知道祂是誰,讓我們敬拜祂。同時,透過這個十字架祂就帶領許許多多的兒(女)們享受祂的榮耀。因此,這就是為何耶穌能夠帶著喜樂走向十架,因為這個舉動產生的碩果。〔埃瑞克·索尼斯博士〕
第三,關於耶穌死和復活的記載,是以約翰福音20章1到29節復活這件事本身為結束。
復活
根據20章1到9節,耶穌空的墳墓是個歷史事實。馬利亞、彼得和約翰自己都看到耶穌不在墳墓裡。在20章10到30節,耶穌向馬利亞、向眾門徒,還有向多馬顯現。這些報道的內容表明,耶穌的門徒們都有相當的疑惑,並非容易上當。
具體來說,在耶穌第一次向門徒顯現時,多馬並不在場。多馬感到懷疑,他要得到證據。他不打算相信某個關於復活的瘋狂故事。但是在27節他親眼看見耶穌,他在28節的認信是約翰敘述的高潮,在當中多馬用「我的主,我的上帝」這句話認信耶穌。
令人吃驚的是,當多馬聽到他自己熟悉、巡迴布道的門徒們,就是這些他朝夕相處的弟兄們,告訴他說,他們看到了復活的耶穌,他卻自己不能接受這個事實。這不是什麼陌生人來告訴他這些事,其他門徒們在這點上是異口同聲的。但是,多馬自己就是無法相信這個事實。因此我想,這與他擔心冒險相信後,卻可能再度失望有密切的關係。我認為他害怕再次失望。〔大衛·瑞德林斯博士〕
耶穌復活後,你看到多馬的懷疑,和他脫口而出的名言,「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從此,我們經常把他稱為「多疑的多馬」,因為他不信耶穌。不過我認為我們不應該對多馬責備過多。首先,約翰告訴我們,當耶穌第一次在他們中間顯現時,多馬並不在場。第二,如果我們相信多馬作為十二門徒被選為耶穌復活的見證人,從一個意義上說,多馬必須要見到復活的耶穌才相信。第三,我們也應該說,當耶穌出現在他們中間,向多馬顯現的時候,多馬做出了這本福音書中最為大膽和最為清晰的信仰告白。他稱呼耶穌是「我的主!我的神!」因此,約翰接著繼續解釋說,就是在約翰福音20章,耶穌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但是從今後,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因此,從一個側面看,多馬必須先看見再相信,而從這個側面,你我今天就能明白,不是我們透過肉眼看到耶穌,而是實際上開始理解和明白門徒們所見的一切,從而帶領我們自己相信。因此,我認為我們有時候對多馬不太公平了,因為他扮演了這個獨特的角色,因為他的確是一個偉大的楷模,在他看到耶穌究竟是誰時,他就表達了對祂的奇妙信心。他確實也向我們表明他是一個偉大的楷模,當我們開始明白了耶穌究竟是誰後,我們也應該屈膝敬拜祂。〔西門·沃伯特博士〕
約翰福音的最後一個部分,就是記載在約翰福音21章1到25節,對耶穌地上生平與事奉記敘的結論。
結論
這個結論重拾這卷福音書的主題,然後把讀者指向將來。像前一章那樣,它在1到14節記載了耶穌一次復活後的顯現,但記敘的重點並不在於顯現這事實。在1節和14節,約翰講到這顯現時,都用了他在2章11節說耶穌「顯出他的榮耀來」時用的同一個詞,意思是啟示;所以約翰不是把這顯現當作是復活的一個簡單證據,而是要我們把這個敘述看作是完成了從他寫的福音書第一章開始,繼續貫穿這福音書的記載,那關於耶穌和他榮耀的啟示。
而且這結論也證實了使徒和其他門徒具有權柄為耶穌作見證,雖然事實就是首要的使徒彼得曾經三次不認耶穌。在約翰福音21章15到23節,耶穌分開三次饒恕彼得,將他挽回,以此抵消了彼得不認主這件事。在這些挽回中,耶穌委託彼得看顧上帝的羊群。耶穌他自己就是好牧人,但他現在任命彼得在看顧上帝的百姓方面接續他。
在其他福音書中,每一卷都以某種形式的大使命記載結束 — 耶穌命令他的使徒和其他門徒建立教會。彼得被挽回的這個故事,是約翰用來展望教會將來的方法。耶穌已經應許常與他的百姓同在,他用這一刻表明,他常與他百姓同在的其中一種方式,就是通過使用像彼得那樣的其他牧者。正如彼得他自己後來在彼得前書5章1-2節所寫的那樣:
我這作長老、作基督受苦的見證、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的,勸你們中間與我同作長老的人: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上帝的群羊。(彼得前書5章1-2節)
大多數學者相信,約翰福音是在最後一批使徒即將去世時寫成的,約翰可能甚至就是此時活著的最後一位使徒。如果是這樣,那麼上帝的百姓聽到,耶穌仍通過他群羊的牧者與他們同在,這就很重要了。最終說來,帶領教會的並不是彼得或任何其他使徒,而是耶穌,他們是跟從他。他們只是作為他的使者和助手進行服事。耶穌應許要親自回到他的百姓這裡來,是身體和永久性地再來,在將來帶領他們。
現在我們已經看了約翰福音的背景、結構和內容,我們準備好來思想約翰強調的一些主要主題。
約翰在約翰福音20章30-31節關於他寫作目的的陳述中列舉了幾個重要主題,在當中我們看到這樣的話:
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跡,沒有記在這書上;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約翰福音20章30-31節)
在我們這一課的這個部分,我們要聚焦在從約翰寫作目的的陳述中引發出來的四個密切相關主題:相信這個行動,耶穌作為基督的身份,他作為上帝的兒子的平行身份,他帶來的生命這個祝福。讓我們從約翰強調的相信開始。
相信
約翰使用pisteuo,意思是「相信」的希臘文單詞,一共有106次。其他三卷福音書一共使用了這個詞34次,只有約翰福音使用總數的大約三分之一。這種強調點的差異表明,對約翰記載的故事來說,相信這個觀念是多麼重要。在約翰福音中,相信這個概念是與由諸如「接待」,「來」和「認識」這些詞代表的其他概念密切相關的。所以相信耶穌就是接待他,到他這裡來,按照經歷位格間關係這個意義來認識他。
這種相信、接待、認識和到耶穌這裡來,常常是以個人決定信靠跟從基督的時刻開始的 — 這和現代基督徒經常稱為「歸正」的是同一件事。歸正若是真實的,它就讓我們參與到上帝的作為當中,以各樣的方式領受他的祝福。在約翰福音的這個部分,他用成為上帝的兒女,得到永生這樣的說法來指歸正。例如請聽約翰在約翰福音1章12節對相信的描寫: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約翰福音1章12節)
我們在約翰福音3章36節看到有類似的話,我們看到:
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不得見永生。(約翰福音3章36節)
在像這樣的經文中,相信就是真誠、出於內心感受、把我們和耶穌聯繫在一起的親自依靠、委身於他的作為。這使我們成為上帝在歷史中作為的一部分,只有當耶穌在他一切的榮耀中顯明時才達到完全。
在這裡很重要的是要認識到,約翰並不總是用同樣的方式使用「相信」這個詞。在一些段落中,約翰使用「相信」這個詞來表明膚淺的信心,即神學家們常說的「暫時性」或「虛偽的」信心。例如請聽約翰在約翰福音2章23和24節的記載:
當耶穌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的時候,有許多人看見他所行的神跡,就信了他的名。耶穌卻不將自己交託他們,因為他知道萬人。(約翰福音2章23-24節)
耶穌不把自己交託給這些人,因為他們的信只是膚淺的信,並不是神學家們常說的「以致得救的信心」的那種真誠的信。
在大部分地方,我們從約翰講到「信」的上下文中可以得知,他通常講到的是真正使人得救的信心 — 真正信靠耶穌作救主和主。對約翰來說,我們相信的對象耶穌是一切關鍵所在。救我們的並不是我們信心本身的力量,而是我們相信依靠的那一位的能力。
現在我們已經看了相信耶穌這個主題,就讓我們來看約翰要我們相信耶穌的其中一樣主要事情,就是相信他是基督,彌賽亞,上帝古時候對他的百姓以色列應許的應驗。
基督
約翰稱耶穌作「基督」,就是清楚指出他是以色列的君王。畢竟在一世紀「基督」或「彌賽亞」這個詞成了功能上等同於「以色列的王」的說法。基督要作的就是以色列的王。但耶穌是以色列的王,這個事實具有許多言外之意,約翰讓人注意其中幾樣。
例如約翰強調,耶穌就像舊約聖經中以色列和猶大的王一樣,體現了他治理他的百姓。以色列失敗未能做到的,耶穌都做到了,所以他得到了以色列之前未能得到的一切祝福。作為以色列的王,耶穌在每一種身份上都代表著以色列,是作為他們的代替,以及上帝祝福他們的管道。
在約翰福音15章1到8節,約翰證明關於耶穌的這個事實,記載說耶穌是真葡萄樹,跟從他的人是在他裡面的枝子。請聽耶穌在約翰福音15章5到8節是怎樣說的:
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5章5-8節)
貫穿舊約聖經,以色列被描繪為是上帝的葡萄樹。我們在像詩篇80篇,耶利米書第2章,以西結書第17章和何西阿書第10章的地方看到這樣的畫面。而且大衛為王的家族,甚至連將來偉大的彌賽亞,都被描述為是上帝全部的百姓要從中生長而出的枝條。我們在像以賽亞書11章1節的地方看到這一點。所以有這樣的背景,當耶穌宣稱他是真葡萄樹,是討上帝喜悅、榮耀上帝的唯一道路時,他的門徒就會把這理解為,耶穌是代表、體現他百姓的以色列真正的王。
但耶穌作為君王,是真正的以色列,這有什麼言外之意?其中一樣就是,這意味著耶穌正在應驗上帝呼召以色列要成為的一切。以色列失敗了,未能成為上帝呼召它成為的,做上帝呼召它做的事。但是在以色列因著罪失敗的方面,耶穌是完全成功了。他成全了以色列的使命。耶穌在自己身上彙集了多個世紀的舊約歷史,顯明瞭上帝榮耀同在的真實,而只有他才能作出這樣的顯明。因著這一點,真以色列民的特徵並不是在以色列國中的成員身份,而是作真葡萄樹枝子的,就是上帝的百姓 — 就是相信基督的人,因信與他聯合的人。
我們關於耶穌作為基督所起代表作用的討論,要集中關注約翰福音特別強調的,耶穌應驗舊約對彌賽亞盼望的三個方面。第一,耶穌是對聖殿的應驗。第二,他應驗了以色列的節期帶來的盼望。第三,他是對上帝律法的應驗。我們要來看這些觀念的每一樣,首先從耶穌是對聖殿的應驗開始。
聖殿
聖殿在聖經中很重要,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它是上帝應許以特別的方式與他百姓同在的地方。當然我們知道上帝是無所不在的,他全時間存在於每一處。但是當我們講到他特別的同在,我們想到的是他同在的顯現 — 上帝在特別的地方集中他的臨在的時候,通常是可見的榮耀的臨在。
上帝在會幕和聖殿的同在是極其重要的,因為會幕和聖殿本是宇宙的微型版。它們是這個世界本相的縮影,因此,上帝在那裡的同在的確反映出祂在這個世界的同在。世界是他所造的聖殿,好讓祂與祂的子民能夠親密相交。當亞當被審判後,上帝揀選了一個族裔,後來成為以色列民族,祂安營紮寨在他們中間,祂就是在這個複製的微型宇宙中住在了他們中間,祂的同在是那樣的獨特,因為以色列人走到哪裡,上帝的同在就在那裡,先是在會幕中,後來在聖殿中,同時,這也是一個預先體嘗上帝將來在全球範圍裡的同在。當會幕獻上時,就是在出埃及記結尾處會幕完成時,上帝的榮耀充滿了帳幕,後來當在列王記上8章記載聖殿完工奉獻時,祂的榮耀充滿了聖殿;其實,我們從中得到了在上帝榮耀最後全然彰顯時,帶給整個宇宙轉變情形的一個預嘗。〔詹姆斯·哈密爾頓博士〕
上帝在他百姓中特別同在的主題,在聖經歷史上是在幾個階段內得到應驗的。在一開始,伊甸園是地上分別為聖的地方,人可以找到上帝中心性的特別同在。它是作為上帝在地上寶座的地方,從它出發,人要使這個地球分別為聖,把整個世界變成上帝神聖的國度。
後來,當上帝建立以色列,以它作為他君尊的祭司時,他一開始是把他特別的同在與會幕聯繫在一起,後來則是與聖殿聯繫在一起。會幕和聖殿的裝飾和佈置是以伊甸園為模式的,會幕和聖殿都起著和伊甸園一樣的功能。聖經證明了這種聯繫,指出會幕和聖殿是上帝在地上寶座的地方 — 他在他百姓當中榮耀居住的地方。這個事實在像歷代志上28章2節,詩篇11篇4節,以及以賽亞書6章1節的地方表現得很清楚。這些是地上最神聖的地方。它們是上帝的百姓可以很容易地獲得他祝福的地方。像伊甸園一樣,它們是他國度的中心,他的百姓要從中出發,使全地分別為聖成為他的國。根據約翰福音,認識耶穌重要性的一種至關重要的方法,就是看到他應驗了上帝的會幕和聖殿這個舊約聖經主題。請聽約翰在約翰福音1章14節是怎樣說的:
耶穌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翰福音1章14節)
約翰說耶穌「住在我們中間」時,他是使用了skenoō這個希臘文動詞,這與skēnē,意思是帳篷或會幕的這個名詞有關。事實上,這同一個名詞在舊約聖經希臘文七十士譯本中被用來指上帝神聖的會幕。約翰使用這個動詞,把它與上帝同在的「榮耀」聯繫在一起,就清楚表明耶穌現在提供了與之前會幕一樣的,來到上帝特別同在面前來的通道。
約翰在約翰福音2章19到21節說明了同一個問題,在當中我們看到這敘述:
耶穌回答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猶太人便說:「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內就再建立起來嗎?」但耶穌這話是以他的身體為殿。(約翰福音2章19-21節)
在這裡約翰清楚表明耶穌也是對聖殿的應驗。
約翰也清楚地說,即使耶穌不再在地上在身體之內與人同在,跟從他的人仍要享受上帝特別的同在。這就是耶穌在約翰福音 4章21節對那位撒瑪利亞婦人說,時候將快快臨到,耶路撒冷的聖殿或撒瑪利亞的聖地都將不再在對上帝的敬拜中具有特別重要性的原因。正如耶穌在約翰福音 4章23和 24所說的:
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上帝是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翰福音 4章23-24節)
耶穌對撒瑪利亞婦人的話是對現代教會的極大鼓勵,因為我們正是生活在耶穌談論的時候。在我們今天,耶穌不是以身體的方式臨到地上。按照希伯來書8章2節和9章11,12節,他的身體住在天上上帝的會幕內。但他在靈裡與我們同在,特別是我們作為他的教會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在像馬太福音18章20節,彼得前書2章4到9節的地方看到這一點。因為耶穌與我們同在,我們現在是上帝在地上特別同在的聖殿。
但就連在基督裡對聖殿的這奇妙應驗,也要在耶穌在榮耀中再來時被超越。像啟示錄21章1到5節這樣的經文教導說,當基督再來時,他要把整個受造界改變成為上帝的居所。在那時,基督和父要永遠與我們同在,全地要充滿上帝的榮耀。
在約翰福音中,耶穌應驗舊約聖經對彌賽亞期望的第二種方式,就是他應驗了以色列節期的意義。
節期
正如我們之前提過的,大部分的約翰福音可以圍繞耶穌參加的幾個節期劃分大綱。在這些節期中,有他過的不同的逾越節、住棚節和修殿節。上帝設立這些節期,為要表明以色列是他君尊的祭司,給他們固定的方式享受他在會幕和聖殿中特別同在帶來的祝福。約翰在他寫的福音書中清楚表明,耶穌應驗和成就了這些節期的意義。
逾越節是以色列三個主要的一年一度的節期之一,歡慶以色列出埃及。簡單來說,耶穌應驗了這個節期,因為祂就像在逾越節被宰殺和供人吃的逾越節羔羊,其血象徵著以色列脫離埃及得蒙拯救。所有四卷福音書的作者都指出,耶穌是那真正的逾越節羔羊,但只有約翰福音凸顯了這個事實,它在1章29節記載了施洗約翰說的這番話:「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在約翰福音19章33節,約翰也記載了耶穌死的時候,兵丁「不打斷他的腿」,這應驗了出埃及記12章46節的要求,就是被選作逾越節晚餐之用的羔羊,骨頭不可折斷。在這些和其它很多方面,約翰表明耶穌應驗了逾越節的象徵意義和內含。
在約翰福音7章 2節和37節,約翰也記載了耶穌過以色列三個年度節期的另外一個,就是住棚節。這個節期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儀式,就是倒水,紀念上帝在曠野中如何為以色列提供飲水,以及上帝是怎樣年復一年為以色列的農作物供應雨水,並且展望上帝要在末後的日子,把如流水一般的祝福澆灌在他的百姓身上。約翰把這個儀式和耶穌緊密聯繫在一起,指出耶穌是上帝要在歷史的高潮把所有祝福澆灌出來的管道。約翰特別記載了在住棚節的最後一日,耶穌宣告他有能力賜下上帝的祝福。請聽耶穌在約翰福音7章37節對群眾說了什麼:
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約翰福音7章37節)
約翰記載,上帝祝福的活水江河從耶穌流出。過去的祝福、現在的祝福和將來的祝福全部都是通過他而來的。就這樣耶穌應驗了在住棚節中描繪的對上帝祝福的一切盼望。
最後在約翰福音10章 22到39節,耶穌歡慶修殿節,又叫哈努卡。修殿節並不是舊約聖經規定的以色列一個主要節期,但對於一世紀的以色列的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慶祝以色列在主前165年勝過來自希臘的壓迫者,以及在這場勝利之後重新把祭壇和聖殿獻給上帝。在約翰福音10章30節,耶穌慶祝修殿節的時候,他令人震驚地宣告
我與父原為一。(約翰福音10章30節)
猶太人明白,他是在宣告自己是上帝,他們嘗試用石頭打他作為回應。然後耶穌在約翰福音10章36節為自己辯護,他說自己是
父所分別為聖的。(約翰福音10章36節)
當耶穌說說他是「分別為聖」的時候,他用了ha-gee-ADZ-oh這個常用的希臘文說法,聖經多次用這個詞來指聖殿分別為聖獻給上帝的儀式。在這裡的上下文中,hagiazō幾乎就是egkainia這個詞的同義詞 — 這詞被翻譯為「獻上」,用在「修殿節」,「獻殿」這個說法裡。
約翰在這些方面把耶穌和歡慶獻殿或把聖殿分別為聖獻給上帝緊密聯繫起來。這個節期慶祝的是為了上帝的臨在聖殿被分別出來。耶穌以類似的方式被分別出來,應驗了上帝在地上特別的同在。
約翰除了表明耶穌應驗了對聖殿和節期的期望之外,還證明耶穌成全了上帝的 律法。
律法
雖然基督徒經常習慣了從消極的方面看待上帝的律法 — 把它看作是定我們罪的 — 但我們也需要記住,上帝賜下律法給真正相信的人,引導我們取得他的祝福。
當你查考聖經的律法時,十分清楚的一點就是,人們在閱讀這部分經文時,並非只是把它們簡單的視為一系列的條例和規定。它們根本上是一種人生的取向。因此,當人們讀到律法時,會認識到如果他們真的按律法行,他們因此會得到上帝的祝福,我認為這裡有幾方面的因素。首先,律法是上帝的啟示。律法告訴我們上帝想要我們該有的生活方式。正如詩人在詩篇40篇8節說的,「我的神啊,我樂意照你的旨意行;你的律法在我心裡。」因此,每當我們將我們的意願與上帝的旨意相一致 ,每當我們認識到何謂上帝的旨意時,就會在任何我們應當行的事上積極有為,或任何我們不該行的事上斷然不為,因此我們就得到極大的喜悅和福份。因此,單就律法的啟示本身就是上帝祝福的標誌,是上帝恩寵的體現。但是,進一步而言,我認為律法是祝福,因為它確實是一個對我們的邀請,讓我們能夠參與上帝打算帶給這個世界的轉化。〔斯提夫·哈珀博士〕
舊約聖經中律法的主要用途是積極正面的,因為上帝的律法反映出上帝自身的屬性。因此,例如在詩篇中,說到上帝的律法是我們腳前的燈,和路上的光。大衛在詩篇中將它比喻成是比蜜還甜,比金子還寶貴;僕人因此受警戒,守這些律法便有獎賞。其實,整個詩篇的開始正是這樣——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接著,詩篇第一篇繼續描繪出一個敬畏上帝,遵守祂誡命之人的意境,就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因此,律法是一個祝福之地。然而,它只能對那些上帝已經透過基督使他們罪得赦免的人而言,成為一個祝福之地。只有如此,律法才能成為指導他們在基督裡怎樣生活,成為他們人生的福份。從而那些愛基督的人就完全了律法。保羅說,基督就是律法的目的或律法的終極就是基督。因此,律法不光指出我們的罪,但同時也告訴我們耶穌為我們已經成就,進而終極而言,為我們提供了生活指南。這就是為什麼耶穌說,整個律法的總綱就是兩條誡命: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其次就是要愛人如己。因此,任何人如果瞭解那些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地愛上帝的人,他會知道那些人是多麼的有福。任何人如果瞭解那些愛人如己的人,他就知道那些人就是多人的祝福。那裡就有慷慨,那裡就有憐憫,那裡就有供應,的確,活在那些對上帝誡命忠心之人中間的任何人,都會享受這些福份。〔麥克爾·葛羅道牧師〕
在舊約聖經中,上帝的律法被描繪為是給他百姓的一種特別恩賜。詩篇119篇和很多其他的經文,頌揚律法是引導以色列得上帝的祝福。在新約聖經中,雅各在雅各書1章25節把上帝的律法稱作 「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而保羅在哥林多前書9章21節說他 「在基督的律法之下」 [新譯本]。耶穌親自在約翰福音10章35節確立了律法的重要性和價值,他說:
「經上的話是不能廢的。」(約翰福音10章35節)
耶穌在這裡教導說,整本舊約聖經,包括律法,是上帝給他百姓直到永遠和不變的話語。
即使這樣,約翰還是清楚說明律法並不是目的本身。在一種重要的意義上,它總是指向它自己之外,指向耶穌。在約翰福音 5章46和47節,耶穌對不信的猶太人說,
你們如果信摩西,也必信我;因為他有指著我寫的話。你們若不信他的書,怎能信我的話呢?(約翰福音 5章46-47節)
約翰貫穿他的福音書強調這一點。舊約律法指向前,指向耶穌。所以拒絕耶穌,也就是拒絕那預告他的律法。
約翰強調這一點的一個方法,就是把猶太教已經賦予律法的稱號、特點和作為應用在耶穌身上。例如猶太教說你應該用「律法的糧」給飢餓的仇敵吃,而在約翰福音 6章35節,耶穌被稱作是「生命的糧」。猶太教宣稱「律法之道是世界的糧」,而在約翰福音4章11節,耶穌是賜人活水的那一位。猶太教也講到「律法之光,賜下照亮每一個人」,而約翰福音1章9節稱耶穌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這些只不過是約翰福音中眾多例子中的其中一些,表明耶穌體現了上帝的律法。耶穌和他的教導繼續是所有跟從他的人生命與光的源頭。
約翰顯然想要他的讀者明白耶穌是基督的確切含義。他要他們明白耶穌沒有拋棄祂的教會,而是常與我們同在,以此得到安慰。他要他們信靠耶穌,好使他們可以通過祂得到上帝的祝福。祂要他們順服上帝的道,從而可以作為祂祭司的國度來榮耀主的名。
現在我們已經看了相信耶穌,以及耶穌是基督這個身份的主要主題,我們應該來思想他是上帝的兒子這個密切相關的身份。
上帝的兒子
耶穌是上帝的兒子,這個身份是與他是基督這個身份並列的,因為它們都是指向這個事實,就是他是上帝在地上國度的君王。但把這些術語分開來討論,這是值得的,因為它們每一樣都有不同的細微差別。
在約翰福音中,上帝的兒子這個術語是指身為神聖的彌賽亞君王。一方面,它是指從天降到地上的上帝的兒子這個概念,如約翰福音10章 22到40節表明的那樣。另一方面,它可以與以色列的王或基督同義,指的是以色列合法的君王大衛身為人的後裔,正如我們在約翰福音1章49節和11章27節看到的那樣。
為了更好理解約翰福音中耶穌是上帝兒子的含義,我們需要明白約翰是怎樣強調耶穌既是完全的上帝也是完全的人這個極大奧秘,這對我們會有幫助。讓我們首先看耶穌是完全的上帝這個觀念。
上帝
約翰描述子的神性的一個方法,就是通過說明耶穌上帝的兒子和上帝父之間的關係。有很多經文證明,這種關係和父與他僅僅為人的兒女,即信徒的關係有質的不同。請聽在約翰福音10章30到33節耶穌和猶太人的這對話:
[耶穌說]「我與父原為一。」猶太人又拿起石頭來要打他。耶穌對他們說:「我從父顯出許多善事給你們看,你們是為哪一件拿石頭打我呢?」猶太人回答說:「我們不是為善事拿石頭打你,是為你說僭妄的話;又為你是個人,反將自己當作上帝。」(約翰福音10章30-33節)
猶太人正確理解到,耶穌宣告他在與父上帝的關係上與父為一,這實際上是宣告,耶穌實際就是上帝。
而且按照約翰福音14章9節,耶穌是獨一無二的上帝的兒子,以無人曾經做到的方式把父顯明出來。雖然1章18節沒有用「子」這個詞,但意思是完全一樣的。耶穌向他的百姓完全顯明他的父。事實上,按照耶穌在約翰福音14章9節的說法,見到耶穌就是見到父。
除了這些啟示的事情之外,耶穌還擁有在生與死、最終的審判這些事情之上的完全的上帝的權柄。正如我們在約翰福音5章21和22節看到的:
父怎樣叫死人起來,使他們活著,子也照樣隨自己的意思使人活著。父不審判什麼人,乃將審判的事全交與子。(約翰福音5章21-22節)
約翰講得很清楚,耶穌是道成肉身的上帝,他就是上帝他自己,有無限的權柄,在地上行出上帝的工作。
約翰描述子的神性的另外一種方法,就是通過耶穌稱自己為[我是]的自我描述。在出埃及記 3章14節,上帝向摩西啟示他聖約的名,說「我是自有永有的。」這是上帝的名的基礎,按此常被簡單稱作「主,耶和華」。在耶穌的時候,猶太人認為上帝的名如此神聖,以致他們拒絕拼讀這名。但耶穌把這名用在自己身上。
在約翰福音中,他記載了 「我是」的宣告,這在耶穌所說的話中共達24次之多。約翰比任何其他的福音書都突出這一點,大約佔了整本新約聖經的一半。首先,這個意義重大在於它將耶穌與舊約啟示的上帝雅偉等同了起來。因此,這些宣告中的七個簡直就是直白的「我是」——自有永有的,至少在約翰福音8章58和59節的這一個事件中,當耶穌說了這話後,人們就拿起石頭企圖要打死祂,因為祂聲稱祂自己就是舊約啟示的那位上帝。其他「我是」的宣告都是與其它理念相關的,比如,「我就是生命的糧」;「我就是世上的光」;「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這些是耶穌宣告自己與上帝等同,而且強調上帝與人類生命的關係。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將這些宣告放在一起解讀,約翰是要把耶穌已經作完的事呈現在我們面前,說「這人在時間以前就存在,因為祂是上帝」。當耶穌在約翰福音8章58宣告說,「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 [或,我就是]」,這不只宣告祂在2000年前就已經活著了,這是在宣告祂是那位曾經與亞伯拉罕交往的上帝,而上帝自己是永恆的。〔約翰·麥靳磊博士〕
在約翰福音8章12到59節,耶穌和猶太人領袖身處一場爆炸性的針鋒相對之中。這爭議與耶穌聲稱是子,他的對頭聲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有關。耶穌在44節對他們說,他們真正的父是魔鬼。他們回應,挑戰他,問他是否比亞伯拉罕更大。然後耶穌在約翰福音8章58節用這句話結束論證:
亞伯拉罕出生以前,我已經存在了。(約翰福音8章58節)
耶穌不是說「曾經有我(我曾是)」,如果他只是指自己比亞伯拉罕年紀更大,這倒是一種很自然的說法。他卻說「我已經存在了(我一直就是)」,宣稱不僅比亞伯拉罕年紀更大,身份更偉大,還宣稱自己就是以色列亙古的上帝。
看了耶穌的神性之後,讓我們來看約翰是怎樣論述耶穌作為上帝的兒子,他也是完全的人這個問題的。
人
自從大衛的時候開始,「上帝的兒子」這個說法已經被用來指坐在大衛寶座上、作以色列的王的身為人的君王。我們可以在像詩篇2篇7節和撒母耳記下7章14節這樣的地方看到這一點。約翰福音7章42節也表明,猶太人期望基督出於大衛家。在約翰福音1章49節,「上帝的兒子」這個說法是被當作「以色列的王」的同義詞來使用。
約翰福音中的其它幾處經文也指出耶穌就是猶太人的王,如12章13到15節,18章33到40節,19章1到21節。簡單來說,當約翰指出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時,他部分的意思就是,耶穌是大衛完全的身為人的後裔,要永遠作以色列的王。
主持人
約翰福音突出強調,耶穌基督作為上帝的兒子,祂同時擁有完全神性的王權和完全人性的王權。舊約聖經關於上帝作王統治宇宙的每一個盼望,以及舊約聖經為身為大衛後裔的彌賽亞作王建立起來的每一個盼望,都在耶穌的王權中得到應驗。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看了相信耶穌,以及耶穌是基督和上帝的兒子這個身份的主要主題。所以現在我們預備來看臨到相信基督的人的生命的祝福。
生命
約翰在他寫的福音書中36次用到「生命」這個詞。其他三位福音書作者一共用了16次。但並不是他大量用到「生命」這個詞,就在這卷福音書賦予它極大的重要性,這也與「生命」這個詞在福音信息中所扮演的角色有關。在約翰福音17章 3節,耶穌是這樣定義「生命」的:
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翰福音17章 3節)
當然,這種認識遠遠不只是僅僅在理智上知道有上帝,它包括一種程度上對上帝的理性認知。但重要的是,這是與他的一種關係 — 一種個人性的經歷,經歷他在我們生命中的同在和參與。這種與我們的創造主的相交,是人類存在的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按照約翰福音3章16節,這生命也可以被稱為「永生」,意思是絕不終止。但約翰講得很清楚,要得到這種永生,我們並不需要去死。事實上,相信的人已經得著永生。正如耶穌在約翰福音5章24節所說:
那聽我話,又信差我來者的,就有永生,不至於定罪,是已經出死入生了。(約翰福音5章24節)
生命已經是上帝給那些相信耶穌的人的恩賜。
你會發現,有些詞彙諸如永生,永恆生命,我們是很容易張口就來,因為我們在聖經中常常遇到。我們知道透過基督我們得救的禮物之一就是永生。但是,你知道我們都是活在時間次序裡的創造物。我們的思維方式就是這樣的,我們是按著秒、分、時、日、月、年來思維的。因此,對我們來說很容易按著我們目前認知的生命來思想永遠的生命,只是有更長的年歷,一個無窮無盡的年歷。其實,這實際上不是聖經有關永生的概念。聖經中永生的一個含義是在上帝裡面的生命。這位上帝祂是永恆的,一個上帝與我們人類的對比,就是我們是祂受造的人類,是限制在時間中的。我們感到時間。但是,上帝卻不受時間限制。透過基督贖罪為我們帶來的益處,使得我們這些在基督裡的人進入了上帝永恆的生命中。因此,永生意味著我們在基督裡與上帝一同永遠活著。這不光是本永遠翻不完的年歷。這是一種基於上帝自己的存在狀態,是根植於祂是永恆。同時,你注意到在這個詞組中的第二詞是十分重要的,就是「生命」這個字,因為聖經中有生命和死亡的對比。在最後審判後,還提到永恆的生命和第二次的死亡。因此,永恆生命也就是一個再度肯定那些在基督裡的人罪已經赦免,我們認識了那與上帝和基督永遠活著的生命。我們要永遠活在上帝的同在中,我們進入了不受時間限制的存在狀態,永恆中,一切都是上帝的榮耀,我們將在上帝的同在中得到安慰,喜樂和快樂,頌讚祂直到永永遠遠。與之相反的就是地獄,第二次死的去處。因此我們這裡談論的永生不只是一個永不止息的時間軸,它更是與基督親自同在、與上帝契合的豐盛狀態,而非永遠在地獄中度過。〔奧爾伯特·穆勒博士〕
永生是一種恩賜,得救脫離上帝的審判,進入永不終止的喜樂與平安。只有通過相信上帝的兒子耶穌,才能從上帝那裡得到。約翰福音強調關於這一點的至少兩個原因。第一,耶穌是生命的創造主和源頭,我們在像約翰福音1章1到5節,5章26節,11章 25節和14章 6節這樣的地方看到這一點。所以耶穌有權向他希望賜予生命的人賜予生命。實際上耶穌在約翰福音5章21節明確講到這一點。
只有通過耶穌才能得到永生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只有耶穌才擁有生命之道,就是帶領人進入對上帝以致於得救的認識的福音信息。耶穌在像約翰福音6章63節,12章49和50節的地方解釋了這一點。彼得在約翰福音6章 68節加以證實。
耶穌是「那一位和唯一的一位」,或正如在約翰福音1章18節所說,「一位和唯一一位的上帝」。沒有任何一個人曾經像耶穌那樣顯明天父,因為沒有一個人像耶穌那樣是從父而來。耶穌顯明神這獨一無二的角色,是建立在祂是「一位和唯一一位的上帝」這個身份之上的,他來向我們顯明父,賜我們永生。
貫穿約翰福音,耶穌是向所有相信的人賜生命的那一位。不信的人不明白他的話,他們拒絕他所傳的生命。但那些確實相信的人,現在就得著永生,並在來世得著無可估量的福氣。
在這一課我們從約翰福音的作者和寫作情形方面,探索了它的背景;我們察看了它的結構和內容;我們思考了相信,耶穌是基督和上帝兒子的身份,以及奉他的名得生命祝福的主要主題。
約翰福音讓我們看到耶穌應驗了上帝所有祝福的應許。耶穌是基督,他能,並要信守上帝所作的每一個榮耀應許,因為耶穌是拯救人類的上帝的兒子。這些應許和這拯救包括了永生這奇妙的恩賜。我們看約翰福音時若持守這些盼望,就要得到更好的預備,去明白這卷福音書,把它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們活著的時候,如果在心中持守這些盼望,就可以更好的預備去榮耀上帝,以他已經藉著他的兒子耶穌賜給我們的永生為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