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課

路加福音

經文: 路加福音 15:1-32

主題: 人子用三個比喻闡明神對罪人的愛

中心: 尋找失喪的

大綱:

壹拾肆.     「人子用三個比喻闡明神對罪人的愛」(15:1-32)

一.   顯明法利賽人的錯誤觀念(15:1-2)

  「這個人接待罪人」

二.   通過三個比喻駁倒法利賽人的錯誤觀念(15:3-32)

A.     尋找迷羊(15:3-7)

B.     尋找失錢(15:8-10)

C.     尋找浪子(15:11-32)

觀察與註釋:

顯明法利賽人的錯誤觀念(15:1-2)

1.     第15章頭兩節對我們理解耶穌所使用的比喻的意義十分重要。

法利賽人相信並教導說:神恨惡罪人,並歡喜他們的死亡。(見路7:39;18:11-14和徒10:34,43)

駁倒法利賽人的錯誤觀念(15:3-32)

2.     耶穌通過三個比喻清楚地教導與法利賽人恰恰相反的觀點──神愛罪人,並為他們得救而歡喜!

也請注意這些比喻的重點是:

a.     失喪(15:4,6,8,17,24,32)

b.     仔細地尋找(15:4,8)

c.     失喪者的價值(15:4,7,9,32)

d.     找著(15:6,7,10)或復得(15:32)的喜樂

e.     父的不變的愛(15:22,31)

重點不是在於「失喪」,而是在於「尋找」,直到找著或復得。

失去的羊(15:3-6)

〔神被比作盡力尋找的關懷的牧人〕(彼前2:24-25)

3.     請注意耶穌如何使他的比喻個人化(「你們中間誰…」),使聽眾能認同於故事中的人物,並領會其結論。

4.     這裡顯然教導一隻迷羊也是有價值的。牧羊人(見約10)尋找它「直到找著」。尋找是堅持不懈的,迷羊不被找到決不罷休(15:4)。

5.     請注意復得時的憐憫和歡喜(沒有責罵!)(15:5)。別人也參加進來,一同歡喜(15:6)。耶穌在第7節直接應用到天上為一個罪人悔改而歡喜。「99個義人」可能指那些「認為」自己為義的法利賽人,他們因其自義而看不到悔改的必要。

失落的錢(15:8-10)

〔神被比作仔細尋找的關切的主人〕(林前6:19-20)

6.     耶穌接著講了另一個比喻,來加強他教的與法利賽人截然相反的主題──即神尋找失喪的罪人,並為他們得救而歡喜。

第8節說明了尋找失錢的仔細和努力的程度。這枚失落的錢幣可能是嫁妝的一部分,它被戴在頭飾的一個帶子上,具有很高的感情上的價值。

7.     尋找是「仔細的」,而且找著後的反應也同樣是歡喜(15:9)。耶穌再次強調了神(和天使一起)對「一個罪人悔改」的歡喜(15:10)。又見路10:20。

失喪的子(15:11-32)

〔神被比作全心尋找的慈愛的父親〕(約壹4:9-11)

8.     耶穌運用前兩個比喻為「浪子的比喻」奠定了基礎。「浪子」的意思是指揮霍和浪費的兒子。如果一個牧羊人會牽掛他失去的羊;一個主人會關心他失落的錢;那麼神將會怎樣更加顧念失喪的罪人啊!這個比喻中的「小兒子」是浪子(15:12),而他的兄弟則是「大兒子」(15:25)。

那只迷羊是不經意走丟的,那枚錢幣被丟失也不是出於自己的過錯,而這位「小兒子」象羊和錢幣一樣「失喪」,卻是因著他選擇的「自我失落」。約3:19教導說人不愛光倒愛黑暗。失喪就是對神和神的事死在罪中

這個比喻可有如下大綱:

一.   引言──背景(15:11-12)

二.   小兒子的揮霍的生活及其悔改(15:13-20a)

三.   等候的父親對小兒子的慈愛的態度和歡喜的接受(15:20b-24)

四.   大兒子的怨恨和忿怒的反應(15:25-30)

五.   父親對大兒子的慈愛的態度(15:31)

六.   結語──歡喜快樂(15:32)

9.     注意這個比喻中的:

小兒子(揮霍的、失喪的、悔改的):

a.     發現在自私的和奢侈的生活中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15:16)。

b.     種收律是普世的原理(15:13-14)。

c.     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需要(失喪),「醒悟過來」,而且回家去(悔改)。〔注意第15章非常強調悔改〕。

d.     承認他對神和他的父親的罪(15:18)。

e.     不再要求作為兒子的權利(15:19)。

父親(慈愛的、饒恕的)

a.     從未停止愛他的失喪的兒子(15:20)。

b.     盼他回頭(「尋找」),一直預備好迎他回來(15:20)。

c.     饒恕悔改的兒子,既不責罵人,也未寬容罪(15:22)。

d.     恢復他作兒子的所有權利(15:22)。

e.     拿出最好的來慶賀(15:23,27)。

f.     知道自己的小兒子原來不僅走了,而且「死了」──「失喪」(弗2:1-3),而現在卻「活過來」──「找到」(弗2:4-5)。

g.     從未停止愛大兒子(15:28,31),請求他恢復與自己和他弟弟的相交。

大兒子(忿怒的,怨恨的,不悔改的;一幅法利賽人的形象)

a.     他對接待他弟弟感到憤怒和怨恨──這同時惡化了他與父親和弟弟的關係(15:28)。

b.     他做了所有的正確的事(自義),但是在態度和關係上卻完全錯誤(15:29-30)。

  (參見本章1-2節法利賽人的態度)

c.     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失喪」(15:29)。

d.     錯過了歡喜快樂的慶祝(15:25,32)。

e.     最終,他是那個需要悔改的失喪的人。

注意:要小心地解釋和應用這個比喻。將神和這個「父親」等同地類比在有時不能成立。

總結

耶穌在這三個比喻中教導我們:

1)     人都是失喪的(在罪中對神死),需要拯救。

2)     在神的眼中人是寶貴的,值得尋找和拯救。

3)     神勤勉而不懈地尋找失喪的人,但不強制他們回轉向神。

4)     失喪的人必須對神作出回應,才能得救。

5)     當一個罪人悔改時,有極大的歡喜,因為神喜悅這事。

6)     神從未停止愛失喪的人,不管他們做了什麼,而且他隨時預備好饒恕。

  (「神愛罪人,但恨惡罪」)

7)     神張開雙臂、滿懷期望地等待著接納每一個悔改的罪人,他們都意識到了自己是失喪的人。

8)     自義不能給人贏得救恩。

9)     與神和好有無限的福氣。

注意:以下表格將有助於描述三個比喻的中心真理和相互關係。

 

指導研經題

路加福音15:1-32

1.     為什麼說第1-2節對於理解本章的比喻極為關鍵?

2.      「迷羊的比喻」的要點是什麼?

3.      「失錢的比喻」的要點是什麼?

4.     若沒有前兩個比喻,「浪子的比喻」可能有它的全部力量嗎?

5.     這三個比喻的有什麼共同點?

6.     法利賽人和那位大兒子的態度令人吃驚嗎?

7.     神在救恩上真有偏向嗎?

8.     神為何不使用他的大能,強制罪人回轉?

9.     神在哪些方面像這位「父親」,在哪些方面不像?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