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課
路加福音
經文: 路加福音 13:18-14:35
主題: 人子講說神的國。
中心: 對基督委身
大綱:
壹拾三. 「人子講說神的國」(13:18-14:35)
一. 國度的範圍(13:18-21)
〔象芥菜種和面酵〕
二. 國度的入口(13:22-30)
〔窄門是耶穌〕
三. 國度的建立(13:31-35)
〔「我的事就成全了」──耶路撒冷的十字架〕
四. 被排除的人(14:1-24)
A. 律法主義的宗教人物(14:1-6)
(在安息日治病不合律法)
B. 尋求榮耀的驕傲人物(14:7-11)
〔自高的必降為卑〕
C. 滿心偏見的排外人物(14:12-14)
〔不要請那些可以報答你的人〕
D. 尋找借口的屬世人物(14:15-24)
〔「請你准我辭了」──抓住自我意志、財產和關係〕
五. 被收納的人──算計代價並且肯付出的人(14:25-35)
〔「凡不…就不能作我的門徒」──作鹽或無味的基督徒〕
觀察與註釋:
神國的範圍(13:18-21)
1. 意思現在轉而討論神的國的性質、範圍和成員。神的國既有一個現在的方面,也有一個未來的方面──現在,它是指在人的心裡和生活中神(普遍來說)和基督(具體來說)──的主權和統治;從預言的角度說,它是指在基督再來時引入的實際的國度。另外,作者本人認為「天國」和「神的國」之間沒有實質的區別,或許「天國」是「神的國」的一個特別猶太人味兒的說法。
耶穌用了兩次明喻的修辭手法來比較神的國,首先是比作芥菜種(13:19),然後是面酵(13:21)。比作芥菜種的意思是:那是一種非常小的種子,但會長成相當大的樹。神的國在開始也幾乎是看不到的,但是會成長,以致變得很大。也請注意,芥菜種是自己長的。同樣,神是增長的原因,人不是(見林前3:7)。飛鳥要宿在樹的枝上,是指神的國將長得足夠大,以致可以支撐很多人(包括外邦人)。
雖然面酵一般來說是被認為指邪惡(12:1)。不過這裡卻是指神的國的一個正面因素──福音的穿透能力,能拯救和改變生命。
因此,可以說,耶穌是從講國度的廣泛性及其內在能力開始了他關於國度的教訓。
國度的入口(13:22-30)
2. 為了回答一個人的問題,「主啊,得救的人少嗎?」(13:23),耶穌給的答案是「是的」,因為他說只有一條路可以進去──「進窄門」(13:24)。當然,耶穌就是那個窄門──實際上也是唯一的道路(見約14:6;10:1-18)。耶穌說:「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約10:9)。(注意:「努力」一詞的希臘原文是agonizesthe「哀歌尼賽斯特」,意思是指真誠、懇切,見路22:44)。
*有意思地是注意到,剩下的部分描述了能進神國的人和不能進神國的人。要點是:許多人認為他們能進神的國而實際上不能,因為他們靠的是耶穌以外的因素,如宗教傳統,遵從律法、個人功德等等。這在今天也是一樣為真,就像耶穌的時代一樣。
這些人曾在他「面前」「吃過喝過」,或聽過他的「教訓」,這些不能使他們當中的任何一個人得救。將會有許多吃驚的人──他們會撞到關閉的門,而且那時會太晚了(13:25)。有些猶太人能進神的國,有些卻不能(13:28),而且許多外邦人將「從東、從西、從南、 從北」進入神的國(13:29)。這個思想離猶太人的頭腦實在是太遙遠了,因為他們一直覺得彌賽亞是專為他們的。另外也請注意「坐席」(參加筵會)的形象,它在路加福音中相當明顯,代表進入神的國(13:29)。
國度的建立(13:31-35)
3. 但是,要建立神的國,耶穌必須先死去,才能「成全我的事」(13:32)。耶穌沒有因面對「那個狐狸」(希律)的政治反對,而從他的目的(耶路撒冷的十字架)退縮(13:33)。因為耶穌給了這個國家足夠的時間去考慮是否接受他,而他們「不願意」,所以他的審判是正義的(13:34)。
主後70年羅馬人毀滅耶路撒冷就是因為以色列棄絕耶穌而來的一種特殊的對那個世代的審判。第35節的後半部分可能是針對基督的再來(但請見路19:38),但最可能是指耶穌在棕枝主日進入耶路撒冷。
被排除的人(14:1-24)
4. 整個路加福音14章都是在描述那些不能通過「窄門」(耶穌)進入神國的人和能進入的人。在神的國裡沒有以下人的地方:
A. 律法主義的宗教人物(14:1-6)
因為猶太人依然在「窺探」(就近觀察)耶穌(14:1),所以他就再次利用這個機會,教訓責備虛偽的宗教信仰。一個把守宗教規條和傳統放在憐憫有需要的弟兄之上的人表現出神的愛並不真在他的心裡(見約壹3:17)。
B. 尋求榮耀的驕傲人物(14:7-11)
耶穌同樣利用在這位法利賽人首領家吃飯的機會,作為真實生動的教導工具。因為「所請的客揀擇首位」(13:7),所以耶穌的教訓被概括在第11節中。凡降卑自己的人反將被神升為高。參見腓2:5-11中耶穌的榜樣,看他如何謙卑自己,卻被神升為至高。謙卑來自於象神看我們一樣看自己。我們若對自己與神相比是怎樣有一個正確的觀念,我們就會謙卑(見賽6:1-7)。
C. 滿心偏見的排外人物(14:12-14)
這時耶穌轉向了請他吃飯的人(14:12),問他為何只請那些能夠回報他的人,就是能回請他或能幫他忙的人。真正的「愛加倍」(無條件)的愛給予,但不尋求回報。人除非把慷慨和憐憫施給那些無法回報的有需要的人,就沒有顯明他有這些品質。注意路14:13提到「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與路4:18-19;7:22有何聯繫。這些被主人邀請的人看不到自己也需要耶穌,不像那些「被社會遺棄的人」反而能看到。
D. 尋找借口的世俗人物(14:15-24)
顯然,有人想敷衍耶穌在7-14節的嚴肅教訓,於是說,「在神國裡吃飯的有福了」。但是耶穌的回答更加犀利,他沒有為迎合客人稀釋真理。耶穌從來不為他嚴厲地教導真理而道歉。
耶穌自己大概就是那位「擺設大宴席,請了許多客」的人(14:16)。耶穌在此教導的是人們對福音的信息和它的要求所提出各樣借口。邀請是廣泛的(對萬人的),但很多人拒絕來,說:「請你准我辭了」(14:18)。
耶穌說明了人的常見的三種不同借口:
(1) 拒絕放棄擁有(財產)的權力
「我買了一塊地…」(14:18)
(2) 拒絕放棄追求自己的道路和興趣的權力
「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一試」(14:19)
(3) 拒絕按照正確的優先性安排與人的關係
「我才娶了妻…」(14:20)
所有這些人都把世俗事物看得重於來到耶穌面前,因此耶穌說:「先前所請的人,沒有一個得嘗我的宴席」(14:24)。以色列將會拒絕耶穌所賜的救恩。
耶穌再次尋找那些已經感覺到自己需要他的幫助的人──「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14:21)。「被社會遺棄的人」和外邦人──耶穌的邀請面向全人類!
歸根結底: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選擇接受哪一個宴會的邀請──是世界的(暫時的和物質的)還是神國的(永恆的和屬靈的)。
你將會在哪一個宴席上就坐?
被收納的人(14:25-35)
5. 場景轉到了耶穌與「極多的人」同行,即他已經離開了「宴席」(14:25)。有些人認為第25-35節教導「奉主救恩論」或「門徒救恩論」。這意味著繼續前面的思路,與被排除的人對照,說明被收納的人。但是經文中場景的突然變化傾向於不支持這個觀點。因此,耶穌在路13:23-14:24講的是救恩的問題,而在14:25-35則是在講已經得救的人作門徒和委身。
無論你採取何種觀點,這裡的教導都十分強烈。它的確與14:18-20借口托辭的人形成鮮明的對比,實際上,可以在那三種借口和作門徒的三個要求之間發現直接對比的平行關係。作者的個人觀點是:人不必須作了門徒才能得救,但路加福音的確使人進一步思考那方面的含義(例如,6:46-49,9:23-26,57-62,12:22-34,13:6-9,14:25-35)。
*注意耶穌說:人要坐下來算計作門徒的代價(14:28-32)。它既不便宜(廉價),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然後他說:
人「不能作我的門徒」,除非他──
(1) 用正確的優先次序來安排與人的關係(14:26)。(見14:20)
(2) 放棄自己掌管自己生命的權利,順服神的旨意,跟隨耶穌(14:26,27)。(參見14:19)
(3) 放棄擁有自己財產的權利(14:33)。(見14:18)
雖然作為基督徒我們都「是」鹽(太5:13),但是如果我們不作基督的門徒,我們就對神國的工作「失了味」,而且成為「無用」(路14:34,35)。為什麼?是因為我們將與世界毫無區別,除非我們在以下三個方面對付了自己並順服基督:
自我意志
人際關係
個人財產
鹽的作用是:
(1) 保存和保護
(2) 調味
(3) 防腐(阻礙酵──即惡──的作用)(路12:1)
(4) 使他人渴慕基督
如果我們作為基督徒的生活與世界毫無區別,我們就像失了味的鹽!無人會被吸引到我們裡面的基督身邊來。那樣,我們就不僅「在」這世界上,而且還「屬於」這世界了。
指導研經題
路加福音13:18-14:35
1. 13:20-21中使用「面酵」一詞如何說明了以下解經原則,即上文下理最終決定一詞的含義?
2. 為什麼許多人都不喜歡耶穌是進入神國的唯一途徑這個事實?
3. 什麼使人(包括基督徒)嚮往「首位」?
4. 從人之常情看,這些是好借口嗎?
5. 路14:15-24是指得救恩還是指作門徒?為什麼?
6. 耶穌對作門徒的問題有多麼嚴肅?
7. 這些要求看起來太高嗎?
8. 根據耶穌的標準,你是一個門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