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課

約翰福音

經文:約20:1-31

主題:道戰勝死亡

焦點:復活的見證

大綱:

四.受難(18:1- 20:29)

(道在完成使命中被實現)

E. 復活(20:1-31)

1. 空墳墓(1-10)

2. 顯現──

a. 向抹大拉的馬利亞(11-18)

b. 向除多馬之外的門徒(19-25)

c. 向多馬(26-29)

五.約翰福音的目的聲明(20:30-31)

觀察和註釋:

在約翰所記載的所有神跡記號中,空墳墓是最大聲呼喊的一個──它證實了耶穌的所有話語和工作。

在第20章中,約翰安排了令人不可思議的一連串實證根據來證明耶穌基督的身體復活是確鑿的事實。從那些先去墳墓的人的不信開始,約翰循序漸進地講到來自「疑惑的」多馬的奇妙的認主──「我的主!我的神!」(20:28)。約翰把他的目的聲明放在第20章裡是很合適的,這裡他的記敘即將達到一個高潮式的結尾。我們不試圖把約翰的記敘與符類(對觀)福音相對應,而是把重點放在約翰所想強調的重點上。

基督教與世界上五花八門的各種宗教的區別歸根到底很簡單的──沒有任何一種別的宗教是建立在其創立者和主要人物的身體從死裡復活的基礎之上──他把自己的生命獻出,好讓信他的人從罪的捆綁和詛咒中解放出來!

不要忽視了門徒們在親自面見復活的主之後,他們身上所發生的戲劇性的變化。

抹大拉的馬利亞、彼得和約翰在空墳墓(20:1-10)

1. 星期天(「七日的頭一日」)拂曉天亮之前,抹大拉的馬利亞首先來到埋葬耶穌的地方,發現墳墓空了,墓口的大石頭滾到了一旁(20:1)。她來墳墓極可能是來完成在埋葬前對屍體的最終處理(膏油等等)。她如此地吃驚,以致她跑到了西門彼得和約翰那裡,告訴他們屍體不見了,並認為可能是被猶太人(「他們」)拿走了(20:2)。那時候,還沒有一個耶穌的跟隨者意識到復活的可能是真的(見20:10)。

所以,約翰記錄的第一個感受就是不信。

2. 約翰和彼得展開了一場去墳墓的腳力比賽,令人吃驚的是:贏的居然是約翰;但他可能怕被污穢,所以沒有進墳墓。這墓大概有一個能容納幾個人的接待室,四周有幾個單間的地下室(墓穴)伸展開來。儘管約翰沒有進去,他也能看到放在那兒的細麻布(12:4,5)。

3. 約翰精確地描繪了在門徒們首次面對復活的逐步相信過程。在第5、6和8節裡,約翰選擇了三個不同的希臘文詞彙來形容彼得和約翰:

5節──約翰「見」(看到)

6節──彼得「看見」(觀察/思考)

8節──約翰「看見就信了」(明白/理解/相信)

4. 彼得可能是一直跑「進墳墓裡去」。注意,約翰和彼得的目光都集中在細麻屍布上(20:5-6)。細麻布和裹頭巾的整齊擺放引起了他們的注意和驚奇。盜屍的人一般會把屍布隨意丟置,甚至根本不解開裹屍布。如此突出的感受立刻使人聯想到一些超自然的東西──甚至可能屍體穿過裹屍布自己起來了(20:7)。

5. 最後,約翰也進來了,他所看見的一切令他恍然大悟,他就「信」了。

6. 第9節也是一個讓人難以置信的陳述,說明復活的應許並沒有在門徒們的頭腦中扎根(見2:19-22,14:25-26)。

7. 兩個門徒離開墳墓,回家去了,顯然一路上都是滿腹疑慮,在冥思苦想所發生的事(20:10)。

耶穌向馬利亞顯現(20:11-18)

8. 很明顯,馬利亞並沒有跟約翰和彼得一同返回墓穴,而是後來才回到那裡去哀悼。她不僅是第一個發現空墳墓的人,也是第一個面見復活的主的人(20:11)。

9. 馬利亞或許是第一次往墳墓定睛看去,這時,她發現兩個天使坐在停屍的石板上。注意,是這兩個天使先開始了談話,詢問馬利亞為什麼哭。是屍體的遺失增加了她原本就很強烈的痛苦(20:12-13)。

10. 很重要的一點是:耶穌的首次顯現是在墳墓外面,因為馬利亞是轉過身時才見到耶穌的。但是,她沒有認出那是耶穌,以為他是看園的人。也許他知道屍體被挪到哪裡去了。儘管她見到了他的樣子,也聽到了他的聲音,但她還沒有察覺他就是耶穌(20:14-15)。

11. 為什麼馬利亞不能「看見(認出)」耶穌,這成為了眾多討論的主題。有幾種可能的答案:

1〕 淚水和/或天使身上的光芒模糊了她的眼睛;

2〕 太過激動的情緒使她拙於理解(不能或不願);

3〕 跟去以馬忤斯的兩個門徒一樣(路24:13-35),她的眼睛「迷糊了,不認識他」(路24:16)。

第三個答案大概最接近約翰所要表達的觀點。你也許記得,去往以馬忤斯的那兩個門徒是在「掰餅」的時候才認出了耶穌(路24:31,35),就是說,在發生在個人的相交的時候。這裡同樣是在耶穌叫出馬利亞的個人的名字的時候,她認出了耶穌──「拉波尼!」(20:16)。請記住在約10章中關於好牧人的教導:「我的羊聽我的聲音」(10:27)和「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10:14)。

12. 但是,馬利亞不僅叫耶穌「老師」,她還抓住他不放。中文的「不要摸我」並沒有充分體現這個動詞的力度──它的含義是緊緊地抓住或攥住。因為就在當天晚些時候,耶穌就主動邀請人來證實他的身體的實在。也許耶穌在溫和地告誡她,他們的關係已經不再一樣了──她不能抓住她所認識的耶穌不放,因為他很快要回到父神那裡去,可是在這期間還有很多事等著他去做。她需要習慣這個事實,就是他與他們在一起的時間不長了。有些人猜想耶穌剛復活的身體還在某種含義上是「飄逸」的,還沒有「固化」(20:17),但經文對此沒有任何支持。

13. 注意,耶穌現在開始稱他的門徒們為「弟兄」,稱「神」為他們的「父」。他們的關係在屬靈維度上終於變為現實了。在談到升天見父的時候,耶穌所想的不僅僅是一個空間位置的轉移,更是開創一個新的關係領域(20:17)。

14. 馬利亞確實回去向門徒們轉達了他的關於他升天的話,並宣佈「我已經看見了主」(20:18)。

15. 在講出寫作目的(20:30-31)之前,約翰用兩個小片段來結束20章。首先是在他復活的那天晚上,耶穌向他的十個門徒顯現(多馬不在)(20:19-25),其次是八天之後,他再次出現,這次所有的十一個門徒都在場(20:26-29)。儘管每個事件所強調的重點有所不同,但都是為了喚起人們無疑地相信耶穌身體復活這一事實。

耶穌向十個門徒顯現(20:19-25)

16. 「因怕猶太人」,門徒們(多馬除外)把自己關在一間屋子裡,也許就是在最後的晚餐的閣樓上。面對空墳墓、失蹤的屍體和馬利亞的遭遇,他們思緒混亂,不知道該怎麼辦。耶穌穿過了鎖好的門,顯現「在他們當中」。他復活的身體有某種性質顯示它是有形的/物質的,然而同時它卻是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20:19)。

17. 耶穌的問安是很有意義的:「願你們平安」(20:19;另見20:21,26)。在煩惱、焦慮、疑惑和恐懼之中要有平安,必須在基督本人的同在中才能找到!請回顧一下耶穌早些時候在14:1,27和16:33節中的關於平安的教導。

18. 耶穌不僅跟他們講熟悉的話,而且還用物質的證據來證明他的實在(20:20)。隨之而來的是喜樂。耶穌重申了他將差派他們去完成的使命,即在人前顯揚他的名、讓人認識父、榮耀父(20:21;另見17:18)。耶穌用聖靈充滿他們,作為將在五旬節發生的聖靈降臨、賜下作見證的能力的事件的預演(20:22)。他們在使命中將做的就是用他們的話去確定或宣告人的罪得赦免或留下,取決於他們是信基督還是棄絕基督(20:23)(見17:20)。從動詞的時態來看,20:23中的「就赦免了」的準確表達是「已經被赦免了」。作見證的門徒是確定人們信或不信的神的代表,卻不是導致這些事發生的動因。

19. 24和25節的場景是八天之後,在多馬在場的情況下耶穌又一次向聚會的門徒們顯現。多馬錯過了基督的第一次顯現,並宣稱除非他有摸得到的實物作證──摸到耶穌的身體,否則他不願相信(「我總不信」)。注意,這是一個選擇的問題。

耶穌向多馬和其他的門徒顯現(20:26-29)

20. 26節所描述的情景與19節所描述的八天以前的情景幾乎一模一樣。只是這次有多馬在場。

21. 主並沒有因為多馬想要實物證據而對他加以痛斥或責罵,反而給了多馬自認為必須有的機會。耶穌給他的挑戰是「不要疑惑,總要信」(20:27)。耶穌給所有的人的挑戰是同樣的!

22. 多馬有沒有真的摸耶穌並不是很清楚(見20:20耶穌「指給」門徒們「他的手和肋旁」)。但是他對耶穌是誰的肯定和宣告是十分明白的──「我的主!我的神!」(20:28)。

23. 耶穌在20:29對什麼是真信心的實質提出了一個精彩的觀點。信心基本就是眼見的對立面。真信心是對眼不能見的耶穌的信靠(見彼前1:8)。「信就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11:1)。多馬的相信不足為奇──因為他親自看見了(摸到了?見約壹1:1)復活的主。那些沒有親眼見過耶穌就信靠他的人才是真奇妙的。後來的那種信將成為正常的信。

約翰福音的目的聲明(20:30-31)

24. 見本書開始的介紹材料中關於對20:30-318的評論。

約翰將在21章結束他的記述之前再次地描述耶穌在升天前與門徒們的一段既感人又有指導性的交流。

指導研經題

約20:1-31

1. 約翰對復活的記述主要想強調什麼?

2. 你能從經文中看出從不信到信的發展過程嗎?

3. 空墳墓中最引起人注意的是什麼?為什麼?

4. 為什麼約翰要記錄馬利亞和耶穌令人不解的會面?

5. 耶穌是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強調在他離開以後門徒們的使命的?

6. 約翰是怎樣引導我們理解真信心的?

7. 你認為約翰完成了他所寫的目的聲明嗎?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