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課

約翰福音

經文:約7:1-53

主題:對世界作見證──信/不信

焦點:通向屬靈悟性之路

大綱:

二.公開的事工(1:19-12:50)

(道顯給世人並被世人棄絕)

C. 有關道的激烈衝突(5:1-12:50)

(信與不信的對抗)

3. 住棚節的朝聖(7:1-10:21)

a. 教訓(7:1-29)

「我卻認識他,因為我是從他來的,他也是差了我來。」

b. 回應(7:30-36)

c. 教訓(7:37-39)

「活水的江河」

d. 回應(7:40-53)

觀察與註釋:

關於耶穌是誰的爭論持續著,實際上,在耶路撒冷即將迎來住棚節之際,愈演愈烈了。這是猶太人的三大年度節日之一,各地的猶太人都雲集到了耶路撒冷。關於住棚節的背景可參考《系統查經》系列中的尼希米記第十課。

耶穌家人中的迷惑(7:1-9)

1. 因為有人要殺耶穌,而且他按父的時間表行事,所以他這時把精力集中於在加利利的事工,而不是在猶太的事工上(7:1)。但是人人都去耶路撒冷參加住棚節聖會,耶穌的弟兄們(同母異父的弟弟,從瑪利亞和約瑟所生,在耶穌由童女所生之後,也在全家從埃及返回之後。見可3:31-35;6:3;太1:25;2:19-25)都希望耶穌與他們同去,以贏得人的注意和承認。

2. 當你發現即使是耶穌的血肉至親都為是否相信他是彌賽亞而苦惱不堪的時候(7:5),眾人和猶太宗教領袖信他之難就不足為奇了。如果耶穌當眾行神跡,眾人大概就會承認他。耶穌的弟兄們覺得住棚節聖會是作這事的絕好機會。

3. 耶穌不是按著人的時間表行事,甚至不是按著自己的,而是按著父的時間表行事。他不會被別人催促就自己超前。根據聖經的教導,耐心地等待神的時間,而不以我們自己的能力和方法草率行事,總是明智之舉。(見賽40:28-31;詩37:3-11)。

耶穌回答他的弟兄們:「你們的時候常是方便的」,意思是說:他們和耶穌不同,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想什麼時候去就可以什麼時候去。他們具體選擇哪一天去是不重要的。

4. 不僅如此,他們不像耶穌一樣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他們對這世界沒有威脅,因此也不會與它大動干戈。而截然相反的是:耶穌的聖潔(「光」)顯明瞭世人的罪(7:7;1:10-11;3:18-21)。

5. 約7:8-9節與10節並不矛盾,耶穌沒有欺騙他的弟兄,也沒有對他們撒謊。他們希望他與他們一同明去,而他選擇等他的弟兄上去以後再單獨暗去。第8節裡耶穌的意思是:現在還不是我與你們一同去的時候。耶穌從沒有說過他不會在適當的時候去參加聖會。

眾人中的爭論(7:10-13)

6. 約7:10節講得很清楚,耶穌後來的確秘密地去了聖會,免得引起過多的注意。倘若當初他公開地去了,他在7:37-39節中所做的宣稱所引起的震撼就沒那麼大了。眾人都在人群中尋找他,所以他可以當著他們的面行更多的神跡(7:11)。

7. 仔細留意關於耶穌是誰的爭論和分歧。有的說:「他是好人。」有的說:「不然,他是迷惑眾人的」(7:12)。儘管如此,眾人都知道宗教領袖們正全力捉拿耶穌,所以多數的議論都是私下進行的(7:13)。

與猶太宗教領袖對質(7:14_36)

8. 到了節期大約壹半的時候,耶穌開始在殿裡公開地講道,引起了眾人的注意(7:14)。因為耶穌沒有上過拉比學校,所以宗教領袖們對他教導的能力倍感驚訝,並提出疑問。(7:15,46;另見路4:14-22;太7:28-29)。耶穌一如既往地歸榮耀於父,申明他是自己知識的源泉(7:16)。

9. 約7:17節裡提出了一個需要記住的重要原則──認識耶穌是順服耶穌的結果,而不是原因!一般我們會說:「如果我明白,我就會順服。」耶穌卻說:「不是這樣,先順服,然後你就能明白」。按上下文看,耶穌所說的是猶太宗教領袖對耶穌到底是誰缺乏認識。要解決這個問題,耶穌給他們的建議是遵行神的旨意(即:信──憑信心接受),然後聖靈光照他們的思想(另見6:40),他們就自然會明白耶穌究竟是誰。詩111:10表達了同樣一個思想,我們若聽從這一點,就會多多蒙福。如果你的生命中有些方面還在黑暗中(不明白),那麼你就在最近的地方看看自己是否有些事沒有順服耶穌,只要有,那麼順服──光(領悟)就會到來了。在7:18節裡耶穌重申他只求父的榮耀,不求自己的榮耀。因此,他的動機是純正的。

10. 耶穌現在開始指出他們不明白的一個主要原因。他們不僅曲解了律法的真正觀念,而且在實踐上,他們假冒為善。耶穌舉了兩個例子:

第一,摩西的律法(十誡)說「不可殺人」,可是宗教領袖們卻要殺基督。(7:19;另見7:1)。

第二,他們相信在安息日可以行割禮,可是耶穌在安息日治病卻是觸犯了律法!好一副雙重標準!

11. 眾人顯然並不知道猶太領袖要殺耶穌的陰謀,他們很吃驚(7:20),以為耶穌是被鬼附了!

12. 耶穌沒有理會這些議論,繼續談到安息日的問題,這與他在安息日治好癱子一事有關(5:1-9)。他提出了以下的觀點:

1) 割禮先於律法存在(亞伯拉罕──創17)(7:22)。

2) 如果在安息日可以行割禮,那麼為什麼在安息日治好病人就不可以呢?割禮是神與亞伯拉罕立約的記號,象徵著當人被帶到與神立約的關係下時,在他的生命中所發生的靈裡的「痊癒」(7:23)。

3) 判定是非必須要憑真理,而不是憑人的傳統和表面現象(7:24)

13. 顯然現在眾人知道殺害耶穌的陰謀大概是真的了,但他們感到奇怪宗教領袖們為什麼任由耶穌公開反駁他們(7:25-26)。而且很多人仍然懷疑耶穌到底是不是基督,因為耶穌是從加利利的拿撒勒來的(7:27;另見7:41-42)。耶穌的回應是幾近無奈地大聲解釋:他是從天上來的,這應該比他在地上的「家鄉」重要得多(7:28-29)。

14. 猶太人的領袖當時就想抓他,但是神的時間表阻止了這個行動(7:30)。當時人心混亂,信與不信混雜(7:31-32)。很明顯,多數人都處於屬靈黑暗之中,所以從耶穌口中說出的最簡單的話對於他們來說都是難解之迷(7:33-36;另見林前2:14)。

爭論的高潮(7:37-52)

15. 按恰當的時間行事對耶穌的計劃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節期的第八天,也就是最後一天,他做了一番有關他自己的非常精彩的宣告,把爭論推向了高潮。七天的節期中,每天都從西羅亞池中舀出一些水,澆在祭壇附近,為紀念以色列眾民在曠野中行走的時候,神為他們降水的事。節期的最一天沒有這項澆水的儀式,所以這時耶穌提供「活水」具有撼人的效果。注意,耶穌的話讓人自然想起賽55:1或44:3,把他和舊約中對彌賽亞的應許聯繫起來(7:37)。信息與給井邊的撒瑪利亞婦人的教導相似──「你所想的是物質的水,只能暫時地滿足;而我所提供的是屬靈的活水(聖靈),可以給予永恆的滿足。」耶穌在7:38-39中明確了這一點。(參見4:14及7:38)

16. 這件事發生後,聽見的人中有信的,也有不信的(7:40-43)。注意,人們知道先知彌迦在彌5:2節中的預言,但卻不知道耶穌生於伯利恆。

17. 「祭司長和法利賽人」派去捉拿耶穌的差役沒有能執行任務,回來報告說:「從來沒有像他這樣說話的!」暗示耶穌不是一個一般的人(7:43-46)。

18. 長官們感到困惑不堪和煩惱之至,宣稱無知的百姓們受了迷惑(7:47-49)。

有趣的是,是尼哥底母站出來,要在他們給耶穌定罪之前給他一個替自己辯護的機會(7:50-51)。但是他們仍然不明白耶穌從何處來,或者這只是一個方便的煙幕,因為他們心裡真地不願相信耶穌(7:52)。經文記錄中沒有顯示一次有人問過耶穌他的出生地是何處!如果這些法利賽人從人口普查的名冊上核實了耶穌的出生地的話(見路2:1-5),不知道他們將會作何反應?

19. 衝突在第8-9章裡繼續加劇,在那裡耶穌更加具體而明白無誤地指控了猶太人的罪。約翰福音表明,耶穌來不是帶來和平,而是帶來衝突和紛爭,因為人人都不得不對耶穌到底是誰作出一個決定(見太10:34-39)。

指導研經題

約7:1-53

1. 當你看到連耶穌的弟兄在這時都不信他的時候,感到驚訝嗎?如果是,為什麼?

2. 耶穌不跟他的弟兄一同公開地去聖殿並且行神跡奇事以引起人們的注意和承認,為什麼說這樣作是明智的?

3. 為什麼7:17里先行而後知的次序如此關鍵?為什麼我們會反對它呢?

4. 猶太人對安息日的觀點中錯失了哪個根本前提?(見7:22-23)

5. 約7:38-39如何幫助我們理解約4:14?

6. 為什麼耶穌不斷地引起衝突和紛爭?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