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要記念被捆綁的人,好像與他們同受捆綁;也要記念遭苦害的人,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內。」(來十三3)

第七課  因為你是身體的一部分

為了叫我們彼此相愛,神便挪去生命中暫時的東西,好將永恆放在我們心裡。希伯來書的作者說明「被震動的,就是受造之物都要挪去,使那不被震動的常存」這個過程後,他接著說﹕

你們務要常存弟兄相愛的心。(來十三1)

當我們的生命被世界的事物充滿時,就不能彼此相愛,神要用祂的生命和賜給我們的愛,將我們從物質主義中釋放出來。我們的敵人會誘惑我們,叫我們圍繞世界的制度而活,並叫我們相信物質能帶來滿足。可是,當神挪去我們對物質和今世的專注時,當我們的眼睛開啟得以看見祂永恆的國度時,便能開始留意別人和別人的需要。成為基督身體的一部分能改變我們彼此的關係、委身以及對彼此的責任感。

改變的關係

主後  63  年,一個年輕的希臘奴隸阿尼西母住在歌羅西,他本來是腓利門的奴隸。腓利門頗為富有,他在使徒保羅的一次宣教中信了主﹔由於他有一間大房子,歌羅西教會便在他家聚會。這樣,阿尼西母便第一次接觸了基督的福音。

我們不知道腓利門是不是很難服侍或是個很苛刻的主人,但我們知道阿尼西母逃離了他的主人家,躲避他應盡的責任。雖然阿尼西母在逃走時還未信主,但他一定被保羅吸引了。他逃避作別人的奴隸,走到數百里以外的羅馬——就是使徒保羅因信仰之故而被囚的地方。

保羅在羅馬引領阿尼西母歸信基督,他便悔改,並在保羅被囚期間服侍保羅。縱然保羅很想把他留下來成為自己的支持和幫助,但保羅仍是將他送回到他主人那兒,且給腓利門一封信。我們很喜歡讀這封信,因為它是保羅書信中最親切的一封。

「就是為我在捆鎖中所生的兒子阿尼西母(此名就是「有益處」的意思)求你。他從前與你沒有益處,但如今與你我都有益處。」(10-11)

從保羅的懇求中,流露出這位偉大的使徒對阿尼西母的愛心,因為阿尼西母是他信心生出來的兒子。保羅甚至用這年輕奴隸的名字打趣地「開玩笑」,因他的名字是「有用」的意思。一個逃走的奴隸本來是「無用」的,但保羅差他回家,好叫他重新活出他名字的意義來,為主人所用。

保羅分享他渴望留下阿尼西母的心情,在他需要的時候幫助他事奉,可是,他還是請求腓利門收納他從前的奴隸成為自己的兄弟。

「他暫時離開你,或者是叫你永遠得著他;不再是奴僕,乃是高過奴僕,是親愛的兄弟;在我實在是如此,何況在你呢!這也不拘是按肉體說,是按主說。」(15-16)

奴隸居然能夠成為弟兄﹗成為基督身體中的一員居然改變了彼此的關係﹗保羅現在請腓利門接納這弟兄,這樣,大家的關係便得著醫治和恢復。

「你若以我為同伴,就收納他,如同收納我一樣。」(17)

保羅知道這樣的交託常常是要付上代價的。因為阿尼西母背叛主人,保羅請求腓利門,把這樣的虧欠全記在他的帳上。雖然對一個逃走的奴隸的懲罰可能是死,但保羅提醒腓利門,他自己的生命也欠了保羅的債。

「他若虧負你,或欠你什麼,都歸在我的賬上,我必償還。這是我保羅親筆寫的。我並不用對你說,連你自己也是虧欠於我。」(18-19)

送阿尼西母回去,對保羅來說是一件很難、很痛心的事。失去一位他深愛的、曾經給他安慰的弟兄,的確讓他心痛。阿尼西母對於回家肯定也充滿很多焦慮、恐懼和顫抖。就算他拿著保羅的信,主人的反應仍是不可知的。腓利門可能會對這個逃走的反叛的奴隸很生氣,說不定阿尼西母曾帶走了腓利門的一些東西到羅馬﹗試想像,對於腓利門來說,要把這個曾是他產業的人視為弟兄,是多ど大的挑戰啊﹗

阿尼西母成為基督徒後,這三個人的關係一定發生很大的變化。保羅已差了阿尼西母回家﹔阿尼西母又回到他主人那裡﹔腓利門要以弟兄的身份接待他。我們成為基督徒後,彼此的關係、責任和委身就大大改變了,就成了永恆的關係。

化外人、被遺忘的、受傷的

希伯來書的作者期望我們得著大的改變。神要擴展我們的異象,不只是看見自己,更要留意到化外、被遺忘的和受傷的人。世界教導我們,要我們花盡一切資源在自己身上以及在那些我們喜歡的人身上;神強有力的聲音「從天上警戒」我們,要我們看見我們之外的人的需要,並對他們施以援手。

「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來十三2)

熱情的款待是溫暖的禮物,表達對人的開放,歡迎別人進入我們的團契。我們不單要這樣對待我們喜歡或覺得舒服的人,我們的視線更要超越自己舒服的範圍﹔我們的心靈要擴大,願意接觸、以愛擁抱和接納遠處的人。作者在這兒正提醒我們﹕在接觸我們所認為的陌生人的時候,我們可能接待了天使﹗我們的主曾是陌生人,祂知道被拒諸門外是什麼味道。由於祂愛陌生人,祂感動祂的子民對那些被視為陌生人的人有一個開放的態度。

「你們要記念被捆綁的人,好像與他們同受捆綁;也要記念遭苦害的人,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內。」(來十三3)

作者不只叫我們留意那些「化外人」,還要留意被社會合法地排斥的人。因為世界認為他們不值得別人款待,這些人便被隔離,得不到人的關心、同情和施予,只配受到鄙視和苦難,這些人可能是因相信基督而被囚。作者提醒我們要記念他們。或許這些人是由於觸犯法律而被囚,例如犯了偷竊、強姦或謀殺等。當我們去服事這些人的時候,我們也許就要受到非議。

無論他們怎樣,只要是神所吩咐的,我們就要去接觸他們。神會將憐憫這些被世界拒絕之人的心腸賜給我們。當祂將這心腸放在我們裡面時,祂會感動我們關注那些沒有人關心的人。我們的主曾經被囚,祂瞭解被人拒絕的味道。

神也呼召我們記念那些被惡待的人——社會將所有痛楚和苦難傾在這些人的身上。我們要接觸他們!而不是只顧自己,認為這群人——貧窮、受傷、無助的人,應該在絕望中被吞噬。觸摸受傷的人,他們便會觸動我們的心﹔我們要分享他們的痛苦,因主也曾這樣作。祂明白受人惡待的感受。祂被藐視、拒絕,常經憂患,與痛苦為伍  (  賽五十三  3)  。祂瞭解沒有得著神醫治的傷痛。

希伯來書的作者告訴我們,要「好像你們也在患難中一樣」 (  新譯本  )  ,而和合本的翻譯是「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內」。神的子民不應孤立化外的、被人拒絕的,以及那些一生坎坷的人。在世界各地,基督身體的每一員之間都有密切的關係,這關係叫我們有責任分享別人的境況,在肢體的患難中有分。

綿羊和山羊

馬太描述了主耶穌同著眾天使,在榮耀中坐在寶座上再來時的情況。

「當人子在祂榮耀裡,同著眾天使降臨的時候,要坐在祂榮耀的寶座上。」(太廿五31)

當萬國聚集在這位再來之王的寶座前,這公義之主會把他們分別出來。

「萬民都要聚集在祂面前。祂要把他們分別出來,好像牧羊的分別綿羊、山羊一般;把綿羊安置在右邊,山羊在左邊。」(太廿五32-33)

得勝之主在寶座上向祂牧養的綿羊作出邀請:邀請他們站在祂的右邊。神的兒女將承受自亙古以來為他們所預備的國。

「於是王要向那右邊的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太廿五34)

耶穌向祂的門徒指出分別綿羊和山羊的準則,就是神兒女為何能承受主耶穌所預備的天國的原因。

「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太廿五35-36)

主耶穌說在祂有需要時,那些被稱為「義人」的綿羊服侍了祂。綿羊很驚訝,他們在什麼時候給祂吃給祂穿呢?他們何時在耶穌作客旅時留祂住呢?他們何時在耶穌患病時照顧祂、在祂被囚時探望祂呢?主耶穌的回答,表明了神是怎樣看待那些被世界遺棄、被人藐視、沒有舒適的生活、財富和地位的人的。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廿五40)

在世界眼中,我們生命的價值,是以我們如何回應那些權高位重,財大氣粗的人來評定的。但在神眼中,我們生命的價值在於我們怎樣回應「最小的」人。

惡人會被審判除掉,因為他們沒有看顧那些有需要的人。天國已為義人預備,永火也為那些沒有同情受苦者的人準備了。永恆的分隔是按著「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為準則。

「這些人要往永刑裡去;那些義人要往永生裡去。」(太廿五46)

主耶穌用最嚴厲和清晰的方法教導門徒有關神對人的心腸。我們可以想像,有一天萬國聚集在神寶座前受審時,我們是否知道所有人是按著什麼標準受審呢?我們的心靈或生命要有什麼品質,讓神將我們放在承受神國的綿羊中,而非承受永火的山羊中呢?如果我們沒有讀過馬太福音,我們會怎樣回答?

我們的答案是不是有關信主的原則,是否已接受主耶穌作救主這樣的答案呢?我們會否回答只有那些受洗的人才是綿羊呢?又或者是那些熟識神學的人呢?當然,我們不能單用這段經文作為得救的標準,但同時我們不能降低耶穌在這教訓中傳遞的意義﹕主認識那些與受苦者分擔的人。

教會的物質主義

一次,我被芝加哥一間著名的教會邀請,到他們的「單身人士退修會」講道。我們到了威斯康辛州一個美麗的渡假村,有  150  位渴望與主同行以及在事奉上成長的人一起聚會。

星期六晚上,我告訴他們一個事實,在神培養我們邁向基督裡的成熟這過程中時,我們必定要忍受很多困境。正當我要離開聚會的房間時,有位女士站在門口流淚。我停下來問道﹕「我有什麼可以幫忙的?」她卻衝口喊著說﹕「你幫不了﹗」然後說﹕「我想獨個兒安靜。」

我便回到房間,開始和其它年輕人談論﹔一會,她找我,並分享她怎樣在共產主義的東歐長大,以及她的家人和教會怎樣被逼迫。在諸般艱難中,他們竭力維繫家庭和教會,可是,他們的力量有限,逼迫太厲害了,他們最終要逃命。之後,他們來到北美。她凝視著我,說﹕「我從沒想過居然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她之後告訴我因她的經歷而生出的憤怒,她的憤怒明顯轉化為憤恨和苦毒。

我們的仇敵會尋找機會奪去希伯來書作者留給我們的異象,就是「在肉身之內」的這種關係、委身和責任,會怎樣徹底改變我們。現今,我們是以天父的優先為念,重視世界各地為基督受苦的肢體。

撒但不單誘惑我們將所有資源花在自己的生活和追求上,牠以相同的詭計攻擊教會。神和神國的仇敵會竭盡所能叫我們單顧自己,只看見自己的需要﹔然後鼓勵我們耗盡一切在自己身上。牠會叫我們只敏感改善教會的架構,用所有的新方法改進事工,用盡一切叫教會的同工受益。

當然,很多需要都是非常合理的,如果要有有效的事工,我們也需要穩固的「基礎」。可是,撒但也常常使用這些無窮的「優先」需要,來蒙騙我們,叫我們看不見社會中以及世界裡很多福音的需要和機會。

北美的教會以及所有發達國家正面臨這樣的試探。試探者使我們的眼睛專注自己、專注自己的工作、專注自己的需要,不久,我們便看不見其它事情了。在這過程裡,我們可能以為自己就是基督的整個身體,而沒有留心希伯來書作者勸戒希伯來人要「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內」。我們是這普世身體的一部分,在神面前要互相負責。不可以為自己就是整個身體,漠視世界上其它弟兄姊妹,不願介入他們的苦難中。

如果我們只完全專注自己和自己的需要,我們這基督教會的一小部分怎能向人交代呢?發達國家只屬世界人口的很小部分,我們卻花了世界很多資源。教會正正反映出自己的貧窮﹗我們只是基督教會的一小部分,可是,我們虛耗教會大部分的資源在自己的益處和宗教生活模式上。我們視教會是普世的,我們卻耗盡事工的資源,如金錢、人力和研讀工具,在基督教會的很小部分上,而其它肢體卻仍非常缺乏。神渴望開啟我們的眼睛,留意到世界上其它弟兄姊妹,為他們的難處祈禱和施予,好讓福音擴展,讓耶穌基督的教會被建立,榮耀神。

而今天的境況一定叫神傷心極了。祂教會的某些部分極待關注。第三世界的福音事工有很大需要。金錢和人力資源對第三世界是極大的鼓勵,可是,教會的其它部分卻用自由建立自己的舒適、財富、美麗和快樂,以為自己就是基督的整個身體似的。

彼此關注和供應

當我們閱讀保羅給哥林多教會的第二封信時,很大程度上可以明白我們對基督身體的責任。當時由於逼迫的緣故,耶路撒冷教會有很大需要。在當時的環境,如果要成為基督徒,其它人便會攻擊他;如果他是商人,他的貨物便受到聯合的抵制;因為基督徒受抵制,他們的衣食也就成了問題;基督徒會失去工作,被家人排斥。他們的苦難真是難以忍受。

為了援助耶路撒冷的信徒,保羅鼓勵其它教會捐獻,讓他們在經濟上得到幫助。雖然保羅已寫信給哥林多教會,看看他們是否願意捐獻,但他們的回應似乎很遲鈍。保羅便再次寫信鼓勵他們在捐獻上盡責。他以馬其頓教會作為哥林多信徒的榜樣﹔馬其頓教會縱然面對艱難和缺欠,但他們仍慷慨捐輸給耶路撒冷教會。

「弟兄們,我把神賜給馬其頓眾教會的恩告訴你們,就是他們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仍有滿足的快樂;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林後八1-2)

主的恩典推動馬其頓教會,以致他們在自己的窮乏中仍有這樣慷慨的憐憫和施予,他們在主前傾出自己的心。

「我可以證明,他們是按著力量,而且也過了力量,自己甘心樂意的捐助;再三地求我們,准他們在這供給聖徒的恩情上有分;並且他們所做的,不但照我們所想望的,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獻給主,又歸附了我們。」(林後八3-5)

保羅溫柔地寫信給哥林多教會,不是命令他們,而是鼓勵他們表達對基督的愛,表達對弟兄姊妹的愛。之後,他便以主耶穌為例。

「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祂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林後八9)

當主要求那些擁有較多的施予較少的時,祂提出事工的架構是以祂施予的心腸為中心。主耶穌本來住在永恆的榮耀和豐富裡,卻為我們得到屬於神的生命而成為僕人。再一次,神不是教導我們什麼空泛的理念、原則和思想,主耶穌卻以具體的方法作我們真理的模範。

「我在這事上把我的意見告訴你們,是與你們有益;因為你們下手辦這事,而且起此心意,已經有一年了。如今就當辦成這事;既有願做的心,也當照你們所有的去辦成。」(林後八10-11)

保羅第一次說出耶路撒冷教會的需要時,哥林多教會是第一間表示願意捐獻的教會。過了一年,他們還未行動,保羅便勸勉他們完成之前的諾言。

「因為人若有願做的心,必蒙悅納,乃是照他所有的,並不是照他所無的。」(林後八12)

我們之前也討論過跟有需要的人分享我們的資源,那我們必須要持守羅馬書十四章的真理。用這種態度管理我們的財政,可以避免互相判斷和藐視別人。我們要信靠聖靈會帶領所有弟兄姊妹的生命,這樣,我們可以相信神會感動他們施予。

我們也要記著神正感動我們所能行的,發現別人有需要便要施以援手。神要求我們施予不是以我們所沒有的來量度,而是以祂交託我們的需要和別人的需要來量度。

「我原不是要別人輕省,你們受累,乃要均平;就是要你們的富餘,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使他們的富餘,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這就均平了。」(林後八13-14)

保羅很小心地跟哥林多教會溝通,他勸勉他們奉獻的目的不是叫哥林多人的生活更艱難,也不是要耶路撒冷教會的生活容易一點。他主要想說出神所有兒女應該是平等的。很難想像基督身體的一部分過著奢華的生活,另一部分卻忍受著萬分的艱苦。  神渴望祂的子民得到平等的待遇。

「如經上所記: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林後八15)

保羅引出埃及記十六章,所指的是嗎哪。神供應嗎哪養活以色列人,那些年輕強壯的能夠收集遠超過所需的份量,老弱的卻不能收取一天足夠的份量。由於主教導他們互相分享,因此,所有人每天都有足夠的嗎哪。這樣,那些豐足有餘的可以跟缺乏的分享。

這是神在今天給我們一幅很清楚的圖畫﹗一些神的兒女得到富裕的祝福﹔另一些則過著艱苦和貧乏的日子。可是,神藉著耶穌基督在我們的貧乏中賜給我們祂的豐盛,以及祂將自己的心腸放在子民心中,因此,讓我們得著裝備和感動去施予別人。由此可見,天父都看顧著世界各地基督的身體,我們彼此分享的愛,會是向著萬國和天使的見證。

 麵包乎? 生命乎?

撒但在曠野試探耶穌時,基督正處於最虛弱的境況,只有完全仰賴父神。

「當時,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的試探。祂禁食四十晝夜,後來就餓了。」(太四1-2)

試探者用欺騙亞當和夏娃相同的謊言來欺騙耶穌﹕你可以擁有面前世界上所有的食物。

「那試探人的進前來,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太四3)

四十天沒有吃,祂身體每一部分極需要營養,耶穌便被試探將石頭變成麵包。在本質上,將石頭變成麵包當然沒有什麼不對,但我們可以從耶穌的回答中識破撒但背後的用意﹕

「耶穌卻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太四4)

這一段引自申命記第八章,耶穌揭示出祂之前已決定了有關自己生命和事奉的委身﹕祂會按著神的話活出自己的生命,而非靠這世界的食物來生活。早在撒但於曠野試探耶穌前,基督已有自己的心意,即管沒有食物,祂也要成為神所呼召的人,寧願不變出祂需要吃的麵包。

撒但會盡力用厲害的試探摧毀我們每個人以及整個教會。我們是否只以這世界的「麵包」來滿足自己的生命和事奉呢?儘管沒有麵包,我們願意成為神所呼召的人嗎?或者沒有世界要求我們需要的麵包,我們仍否願意在神面前而活呢?

神的旨意﹕知足

希伯來書的作者結束這章時,他提醒我們彼此的關係要反映出清潔、信心和對神的委身。這種關係反映在婚姻和家庭中是最清楚不過的。

「婚姻,人人都當尊重,床也不可污穢;因為苟合行淫的人,神必要審判。」(來十三4)

他然後告訴我們,神希望我們對金錢的態度﹕知足。快樂、自由地領受從神來的,沒有懷著世界而來的情慾、妒忌,這就是神希望我們對物質應有的態度。

「你們存心不可貪愛錢財,要以自己所有的為足;因為主曾說:『我總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所以我們可以放膽說:主是幫助我的,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來十三5-6)

在我們所有的反應和關係中,我們擁有神信實的應許承托著。事實上,祂常與我們同在,祂與我們的生命有密切的關係,叫我們從物質中釋放出來——就是在毀壞我們的事物中,我們仍有自由作出回應,也有自由去愛我們的弟兄。

願神給我們恩典向那些化外人、被遺忘的以及受傷的表達主的心腸。


小組討論及個人應用

第七章——第一部分

改變的關係

1.        成為基督徒會改變信徒與其它人的關係。阿尼西母信主後,他跟主人的關係發生什麼樣的改變?

2.        保羅求腓利門怎樣對待阿尼西母呢?

化外人、被遺忘的、受傷的

3.        希伯來書  13  章  2  節勸勉我們不要虛耗光陰和資源在自己的快樂上,那麼,這節經文告訴我們要怎樣做呢?

4.        請解釋在神眼中款待的意思。

5.        被囚的、被遺忘的以及被人所棄的,神都關心他們。根據希伯來書  13  章  3  節,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他們?

綿羊和山羊

6.        根據馬太福音  25  章  35  至  36  節,能夠承受神國的原因是什麼呢?

7.        這些經文告訴我們神對化外人、被遺忘的和受傷的人有什麼態度?

8.        請解釋馬太福音  25  章  40  節神怎樣衡量我們的事奉?

9.        惡人將根據什麼受審判?

反省

很多時候我要到芝加哥的太平洋花園使命團  (Pacific Garden Mission)  。乘搭教會的巴士到那裡不用很長的時間,我們要離開位於郊區,裝有七彩玻璃窗的教堂,乘車到過度擁擠、骯髒的貧民區。我們衣著華美,吃得好,住的好,物質豐裕。這個機構邀請我們坐在禮堂的舞台上,往外看街上的人,他們沒有家,沒有財產,就算有,也寥寥可數的。

直到見證的時間,「我們」和「他們」都很意外。他們說話的時候,我才得知「他們」大部分都是主內的。神拿走我對自己、朋友、財富的注意力,開我眼睛和心靈,讓我看見週遭受傷的世界。對,他們是基督所說的化外人、被遺忘的、受傷的。現在我真的「看見」了,而我又能為他們作什麼呢?

誰是你周圍的化外人、被遺忘的、受傷的人呢?我們不用到遙遠的地方尋找他們。今天求神給你一顆象祂的心腸。我們要被耶穌的話鼓勵,「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第七章——第二部分

教會的物質主義

1.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教會包含世界各地的信徒。撒但用什麼方法尋找機會蒙蔽我們,叫我們看不見其它信徒的需要呢?

彼此關心和供應

2.         當耶路撒冷的信徒面對信仰的逼迫時  (  哥林多後書所述  )  ,馬其頓教會怎樣回應他們的需要  ?

3.         請形容馬其頓教會的態度。

4.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  8  章  9  節用了什麼來鼓勵哥林多教會施予那些有需要的人?

5.         一個人怎樣才會受感動施予別人呢?

6.         請描述哥林多後書  8  章  15  節提及神兒女之間的平等是什麼意思。

7.         以色列人在曠野收集嗎哪的故事今天教導我們什麼事情呢?


麵包乎? 生命乎?

8.         撒但用欺騙亞當和夏娃相同的謊言來欺騙耶穌。究竟是什麼謊言呢?

9.         耶穌之前立定的志向,祂怎樣回應撒但的謊言呢?

神的旨意﹕知足

 10.        神渴望祂的兒女對祂所賜的感到滿足。我們怎樣才能在婚姻關係中知足呢?

11.        請描述對金錢滿足的態度是怎樣的。

反省

抉擇。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很多抉擇。有些抉擇的後果似乎無關痛癢,例如吃什麼早餐等等。另一些則會深遠影響到以後的生活。

主耶穌在曠野受試探時,毫不猶疑怎樣回答撒但才好。其實耶穌在事情發生前早就思考了那些事情的後果。不論什麼境況,耶穌早就決定順服父神。

你有沒有試過在一些時刻說﹕「不管什麼境況,我也會選擇順服神」呢?順服叫神兒女的生命得到滿足。今天,就選擇神的心意吧﹗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