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圣灵 ── 神的吹气

“有响声下来,好象一阵大风吹过。”(徒二2)

读经:约二十19  -23;徒二1-4

“陷在复活节和五旬节之间。”这是许多基督徒灵性的显著特征,值得我们深思,也值得我们亲自去体验。一个人可能仅享有基督复活的喜乐,而没有经历过领受复活的基督所应许的大能。五旬节正是这能力的代表。为什么早期教会所发挥的属灵能力,和今日教会所应用的能力,有相当大的区别?简单的解释就是:我们不可能没有根,而结出果子。早期教会的成就,乃是他们接受了圣灵大能的结果。圣经很清楚地说明,今日的基督徒仍能象五旬节时代一样,得到这种膏油和供应。

五旬节是完成加略山工作的必要过程。就象一个椭圆形,基督徒的信心和经验乃是环绕着这两个中心旋转。若没有五旬节,加略山就失去了它的目的,并且无法赎回失落的世界。好象完成了一部造价昂贵的机器,却忘了加上动力。救赎计划中的几个基本事件──我们主藉着童贞女诞生、圣洁的生活、替罪人死、胜利地复活,已经完成有四十几天的时间了,但一切看来仍无动静。一直到五旬节那一天,救赎的机器才开始运转了。

五旬节那天,见证了神最高旨意和人属灵预备的互相连合。他已把实现他旨意的事托付给这些人。圣灵降临的确切时间,早在好几个世纪前就指明了。五旬节是在逾越节过后五十天举行(利二十三章)。五旬节应该是在“我们的逾越节羔羊基督”为我们牺牲后的五十天。结果确实是在那一天,并伴随着许多极大的祝福临到。

爱德华滋( Jonathan Edwards)和奋尼(Charles G. Finney)是上个世代中两位伟大的奋兴家。爱德华滋主张奋兴乃是神至高的行动,无法靠人类的预备和努力获致。奋尼则正好相反,他认为神随时准备着赐下复兴,只要人在心里预备好要付上代价,就可以获得复兴。五旬节证明了两者都对,也可说两者皆错。圣灵只在“五旬节到了”(徒二1)才降临。其它的日子里,门徒这一方纵使倒空自己、作好心理预备,也不能招致圣灵的降临。圣灵也不会在人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临到。十天的祷告和等待,使门徒开始对“父所应许的”(路二十四49)圣灵充满迫不及待。到了五旬节,神至高的旨意和人必须的预备均臻成熟,紧随着的就是神的介入自然发生了。“从天上……下来”的有三种超自然的现象。

“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象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徒二2)。这是一个共同的经验,象征着教会中圣灵的奇妙更新和洁净。

“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徒二3)。这次是个别的经验,象征着圣灵融化、火热、洁净的工作。

“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这声音一响,众人都来聚集,各人听见门徒用众人的乡谈说话,就甚纳闷。”(徒二4、6)

这乃是受圣灵充满的男女见证所得的结果。他们用如同火焰的舌头,述说神奇妙的作为──和巴别塔事件正相反。那时众人诧异,因为一种语言忽然变成了好几种。现在他们又感到纳闷,因为各样语言又归回为一类。

五旬节固然有神意和历史性的一面,但它对于早代使徒和我们这些因着他们的话信基督的人(约十七20)也具有个人、实用的意义。使徒们意识到,发生在他们中间的事非比寻常。他们没有因“怕犹太人”(约二十19)而躲在紧闭的门后面,反而“放胆讲论神的道”,并且“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徒二46、47)

聚集在耶路撒冷的众人,知道门徒中发生了一些令人费解的事。他们想要解释这种奇异的转变,有人讥诮说:“他们无非是新酒灌满了。”说这话的人还不知道,这与事实相距不远。彼得象以前一样,胸有成竹地回答:“是的,他们是醉了,但喝的并非世上的东西,而是来自另一个灵的源头”(徒二14  -18)。他们酩酊大醉,不是因着魔鬼的刺激,而是因受圣灵的激动。人们寻找刺激,常常是因为感到缺乏,或是无力处理生活的困境。他们不得不找些外在的刺激。神知道人软弱的极限,他已经为了这种普遍性的需要,做了充分的供应。保罗针对此点,相反地劝告说:“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荡,乃要被圣灵充满”(弗五18)。他自己就是神圣的激励者。

圣灵临到门徒身上,所引起的转变非常惊人。复活的主对他们来说,变得生动、真实。他们讲起道来好象他就在身旁一样。他们对已耳熟能详的旧约圣经,有了全然、崭新的认识。在一连串的信息中,彼得颇有把握的说:“这正是先知……所说的”(使二16)。他们的言论变得大有权威、锐利难当。从圣灵来的每一个字都深深打动人的心(使二37)。他们在听众的心里留下了救赎的信息,并在见证神的时候一无所惧。

他们转变的态度,最有意义的一点是,他们甘心乐意献身于福音的事工。在这之前,他们中间不断地有纷争,争论谁为大。现在他们是一个忘却自我的队伍,只有一个目标──传讲基督。

宣信博士( Dr. A. B. Simpson)作了一个与此有关的挑战性说明:“注入海洋的河川并不多,大部份的河川都注入其它的河流。最好的工人并不是那些仅为自己追求影响力、声望、地位的人,而是那些能满足于将自己所蒙的福倒空,注入其它河流的人。”

这就是早代基督徒,因着圣灵降临所得的转变。他变化的大能,又怎样在我们的生命里产生相同的经验呢?耶稣复活后,首次向门徒传讲的信息,就为这问题提供了答案。这问题是个人如何有份于圣灵工作所带来的福份和好处。

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门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犹太人,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说了这话,就把手和肋旁指给他们看。门徒看见主,就喜乐了。耶稣又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说了这话,就向他们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约二十19  -22)

为了明白主向门徒吹气所象征的意义,我们应该注意到英文的“灵”是源自拉丁文的“呼吸”( spiritus)一词。当我们吸气时,我们就在“注入”,呼气时就在“输出”。希腊文的“灵”(pneuma)同时含有风和呼吸的意思。希伯来文的“灵”(ruach)亦有相同的意义。约伯沿用了希伯来文所具有的双重意义,说:“神的灵造我,全能者的气使我得生”(伯三三4),证实了“全能者的气”和“神的灵”为一体。他所用的这种象征性语言,在圣经中也一直被用来形容圣灵。他如此被称呼,因为他就是从神直接流露出来的,也是显明他临在的方式。

太初时候,为混沌的宇宙理出秩序的,就是神的呼吸(创一2)。人变成有生命的灵,也是因着神将生命的气息吹入人的鼻孔(创二7)。以西结见证,因着听从圣灵的命令而使死尸重获生命。他如此祷告:“气息啊,要从四方面来,吹在这些被杀的人身上,使他们活了。”(结三七9)

将此铭记于心,然后我们来看看基督向门徒启示他们力量的来源时,所作的象征性行动。首先,他两度重覆赐下平安(约二十19、21)。其次是大使命:“父怎样羞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二十21)。然后,授与圣灵,“向他们吹一口气,说,愿你们受圣灵,”(22节)。若无圣灵相助,他们无力执行他所托付的使命。五旬节圣灵的降临,是一个具体而微的预表,教导我们珍贵的一课。似乎是主在说:“你只要吸气,接受我现在给你的圣灵。他能给你力量,以完成我的使命。”

这种实际的呼出、吸入,说明了接受圣灵的方法。门徒吸进的,正是基督所呼出的。还有什么说明比这个更简明易晓呢?五旬节那天,神呼出一口气──“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象一阵大风吹过。”他们一口吸入,于是“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吸气简单的说就等于接受。我们吸气时,大气中能赋予生命力的同样东西,就进到我们里面。我们吸入或接受圣灵时,他所特有的品质就成为我们的特质。就象我们把一块铁放在火中,火进入到铁里,铁也掺入了火的一些特性。

自然界有一个为人熟知的法则,就是排拒真空。在呼吸的时候,我们一吐气,就造成了一个真空,然后藉着吸气填满真空。如果我们头一次,或是重新想要经历圣灵的充满,必须先放弃依赖其它的东西。将它们呼出去,然后吸进神的丰富和能力,使之变成我们自己的。

查普曼博士( Dr. J. Wilbur Chapman)是美国一位颇负盛名的布道家,和亚历山大查理(Charles Alexander)搭配,在世界各地有很兴盛的布道事奉。有一次查普曼为他的事工缺乏果效而大感关切。“我究竟怎么回事?”他问迈尔博士,“我一再失败,总是觉得欲振乏力,问题出在哪里?”迈尔平静地回答:“你是否曾试着一连呼三口气,却不吸进一口气?”查普曼立刻心领神会了。

也许有人会辩说,这个世代已在圣灵的管理之下,信徒不必要去接受圣灵,因为正如保罗所说“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罗八9)。这当然没错,但是并非每一个信徒都知道他有圣灵,或认识他所有的圣灵(约十四17)。保罗在以弗所遇见十二个门徒时,问他们:“你们信的时候,受了圣灵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也未曾听见有圣灵赐下来”(徒十九2)。如果他们是真的信徒,就有圣灵住在他们里面。但他们忽略了这个事实,以致被剥夺了圣灵在他们生命中作工所产生的诸多益处。藉着保罗的教导,他们才明白他的大能。因为哥林多信徒可能有的疏忽,保罗才特地写信给他们,“岂不知你们是神的殿,神的灵住在你们里头吗?”(林前三16)。“接受”一词的完整含意,包括了自觉的意志。“拥有”和“自知接受”,两者不是常连在一块的。

如果我口袋中有张一千元的支票,但我自己不知道,或是虽知道,却不晓得它值多少,那么这支票对我一文不值。我接受它,表示我拥有了这张纸,但是除非我拿到银行,兑出同值的现款,否则我等于没有接受它。

若这是正确的,我们的责任就在呼出──把生命中一切污秽、没用的东西吐出来。然后吸入──把绝对丰盛的圣灵,有意识地变成我们所拥有的东西。他被差来代表救主,以引导、控制、加添力量给人。如果我们按这种了解接纳他,原来不自觉地住在我们里面的他,就能在我们完全的认知和赞同之下,发挥他仁慈的事工。

向我吹气,真神之气

以新的生命充满我,

使我爱你所爱,

作你所愿之事。

    回到最前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