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勢力強迫他們停工。」(拉四23)
「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亞四6)
讀經:撒迦利亞四1 -24;以斯拉四1-10
愛國的以色列餘民,終於從巴比倫被擄之地,回到耶路撒冷。他們帶著波斯王古列的諭令,准許他們重建聖殿。他們熱忱地開始計劃著這個工程。但是他們的工程剛有進展,就遭到了有組織的攔阻。那些狡猾、虛偽的對手設法從波斯王亞達薛西那兒弄到一個相反的諭令,命令以色列人立即停工。大喜過望的敵對者,挾持著這文件作武器,匆匆趕赴耶路撒冷,用勢力強迫以色列人停工(拉四20 -24)。
以色列人因事情的驟然逆轉大為灰心、沮喪。他們沒有轉向那曾以大能幫助他們順利歸國的神呼求,反而垂頭喪氣地俯首認輸。「於是在耶路撒冷神殿的工程就停止了,直停到波斯王大利烏第二年。」神和以色列共同的敵人,贏了第一回合。
我們會輕易地責備他們缺乏士氣及缺少對神的信心。但如果我們知道自己內心的複雜和詭詐,就不會如此。處於比他們更輕的考驗下,我們的表現無疑地也好不到那裡去。
三項令人氣餒的阻礙
猶太人處於使人癱瘓的障礙之下──遭到鄰近民族的反對,而且王也聽從了他們的話,他們先佔了上風。他們隨著情況的變化,換用各種戰術。首先是滲透,「請容我們與你們一同建造。」此計不成,他們就試著干擾,「擾亂他們。」接著是恐嚇,「使他們的手發軟。」不滿足於此,他們又計劃製造破壞。他們「賄買謀士,要敗壞他們的謀算。」最後,他們寫了狀子控告他們(拉四1 -6)。
他們也受到缺乏資源的打擊。古列王曾降旨,慷慨地命令,重建王殿的經費用都由王庫支出(拉六4)。但現在亞達薛西王卻取消了這項供應。他們從事這項偉大工程所需的經濟、軍用資源完全沒有著落。更糟的是當初鼓舞他們歸國的崇高理想,現在已消退殆盡,他們變得對失敗認命了。
然而最嚴重的障礙是他們的領袖不盡職。他們的省長所羅巴伯雖是王族出身,卻證明是支折斷的蘆葦。面對他們仇敵有計劃的行動,他不禁頹喪畏縮。完全不像邱吉爾( Winston Churchill)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聽到法國淪陷的消息,就對閣員說:「各位先生,我發覺這才痛快呢!」所羅巴伯起初表現不錯,但未能持續發揮他的能力。對沮喪的族人,他也沒有給予任何的鼓舞。
大祭司約書亞,是這國的屬靈領袖,他毫無疑問的是當時最聖潔的人。但在撒迦利亞書第三章第三節裡,他被人看見站在神面前「穿著污穢的衣服」。並且在此之後,他沒有盡職去指導人們如何在神面前行事。不管是面對當時局勢或在靈性上,他們都缺乏有效力的領導,難怪重重的困難,就像大山一樣,擋在他們面前無法跨越(亞四7)。
希望的異象
就在這個緊要關頭,一個希望的信息以異象的方式,臨到了撒迦利亞。異象中天使所用的語法,和以斯拉用來敘述這工程停止之原因的措辭恰恰相同。這是出於巧合,還是出於神的命令?建造神殿的工作不是為敵人的「勢力」所阻嗎?他們沒有理由因此而灰心喪志。「所羅巴伯的手,立了這殿的根基,他的手也必完成這工」(亞四9)。無論如何,它一定會完成。「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耶和華如此說。不管仇敵的惡毒、資源的缺乏、領袖的無能,只要他們跟隨神的戰略,勝利一定在望。成功不是立基於所羅巴伯或約書亞身上,也不是倚靠人的權勢和力量,乃是靠聖靈的大能。
在異象中撒迦利亞看到一座燈台,「純金的燈台,頂上有燈盞。燈台上有七盞燈,每盞有七個管子。旁邊有兩棵橄欖樹,一棵在燈盞的右邊,一棵在燈盞的左邊」(亞四2、3)。燈盞的功用是貯油,它可從旁邊的兩棵橄欖樹,得到源源不絕的油源。
猶太人對他們殿中的金燈台熟稔得很,應該不會誤解這個異象。他們知道神已經揀選他們的國家,在這世上作燈台。但他們慘淡地失敗了,光的見證消失無蹤。我們的主在給亞西亞七教會的信中,清楚指出以色列人未能完成的功用,已轉移給教會。我們借用此異象的含義,應當負責將它的象徵的教訓,運用在現今的教會上。
教會的功能
燈台的特質,象徵了教會的主要工作,乃是為籠罩在黑暗中的世界引進光明。除此以外燈還有什麼功用呢?至於光照出後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則非我們職責所在。啟示錄裡基督站在七個燈台中間,每一燈台代表一個實存的教會。基督負責細查、評估他們的見證之燈是否閃耀明亮(啟一13、20)。由於金燭台是會幕裡僅有的照明設備,所以教會也是惟一能將光引入這失喪世界的媒體。它存在著就是為了要放出光明,如果它在這裡失敗,在其它地方也一定會失敗。神沒有提供其它的法子,「你們是世上的光」,他這樣說。這光乃是來自別的光源,是從那位曾說「我是世界的光」的神反照出來的。現今世界的黑暗是多麼深沈啊!充滿拜偶像、迷信、悲慘、痛苦、惡行、犯罪、物質主義、犬儒主義!就因如此,教會和它的成員更當做燈,大放光明。
但是教會如何完成它的功能?這異象提供了秘訣。教會並非本身具有給光的能力,就如燈台,雖然能照明,但它本身並不是發光體。它不能產生光,只能承受光,它是從自己以外的一個源頭支取光,在燈台上面的是燈盞,總是裝滿著油,川流不息地將油通過金色的管子注入燈裡。從橄欖樹上有金色的油,像小溪一樣,持續地注入挨著的燈盞中,使它們常保盈滿。
這裡的油很明顯是指「我的靈」。只有透過聖靈的幫助和不斷供應,教會才能發光。燈盞顯然像征著基督,他貯存了一切神能和資源。「因為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裡面,你們在他裡面也得了豐盛,」保羅如此寫道。在他榮耀的天性裡,聖靈總是澎湃盈滿,如潮水高漲。他貯存了一切發光所需的條件,供我們隨時吸取。他曾在五旬節那日,將聖靈澆灌在等候他的人身上。「又從父受了所應許的聖靈,就把你們所看見所聽見的,澆灌下來」(徒二33)。今日他也能同樣將聖靈賜給我們。
工作時當揚棄的方法
「不是倚靠勢力。」教會的工作若純粹靠人的方法,是絕對行不通的。「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不是倚靠勢力」這一句,可以譯成「不是倚靠一個團體」也就是集合一群人或方法所產生的力量、權勢。有時它可能指「財富」、道德上的「善行」、或「勇氣」。不管用在何處,它根本的意思是指人的資源。
「才能」也可有「力量」的含意,但較適於解做個人的本領和動力。它完全沒有集體的意思。把這兩個名詞並在一起,整個句子是說教會事工的成功,既不是靠眾人之力、共襄盛舉,也不是靠個人的本事和魄力。它僅僅並且完全倚靠聖靈的工作。為什麼?因為教會的工作是人力所不及的。任何人的資源、方法、技巧、動力,單單對人力所及的工作有益。如果工作僅是創立一個可見的組織,這些條件或許綽綽有餘。但是教會不只是一個可憑眼見的組織,它是超自然的機構,只能用屬靈的方法來培育、維持。今日教會面臨的最大危機就是:它雖謹慎計劃、尋求改善之計,卻忘了那超然的因素。少了這因素,教會的事工永遠無法達成。
戴德生非常強調這一重要的真理。他寫道:「傳道最需要的,就是聖靈的同在。人們已印就了成千上百的小冊子和經句摘要,講了無數次的福音道理,旅行了數萬里去宣揚福音,但是真正悔改的人卻寥寥無幾。這樣作,固然有神某些的賜福,但能以一人追趕百人,得人如得魚的傳道人在那裡呢?……我們需要的是神的能力,不是某一種系統。如果我們現在每天接觸的成百的人,都不能歸向主的話,縱使這一套系統能幫助我們接觸雙倍於此的人,又有什麼益處呢?」
那些愛國的猶太人必須學會一個功課,就是成功不是靠著順利的環境,不是靠著精明能幹的領袖,也不是靠人的力量,乃是靠那不可或缺的聖靈所作的工。
神所定的方法
「耶和華說……乃是倚靠我的靈。」我們若想要享受電燈的益處,必須遵守電的法則。只有依循它的原理,我們才能享有某種能源的好處。同樣的道理,我們要經歷聖靈的大能,必須放棄其它的倚賴,遵守「聖靈的法則」。我們若要作光,照亮這黑暗的世界,必須先將自己浸在「金油」裡,讓聖靈之火點燃我們生命中的燈芯。這世界亟需被神的火焰燃燒得炯炯發光的生命。
在這個異象裡,有一個發光所不可少的因素未被提及──燈芯。然而少了它,燈就無法發光,因油和火焰中間缺少了連繫。燈芯的存在,就是為了被燒燬的。如果它想保全自己,燈就發不出光來。在發光的過程中,信徒的生命也在逐漸燒燬。耶穌每次醫治人,他就感覺有能力從身上出去。曾有話形容他,「我為你的殿心裡焦急,如同火燒。」如果我們不打算在發光的過程中燒燬自己,就不能像施洗約翰一樣,燃放出燦爛的光輝。在自我倒空時,必然會有消耗殆盡的結果。然而我們有那足以補償一切的應許:「我們的肉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
燈芯本身並不能發光,它缺乏照明的動力,靠自己只會放射出有毒的煙,和污黑的熏火。它僅僅是油和火焰之間的媒介物。它不能供應自己,它必須不斷地倚賴外物。它總是瀕於破產的邊緣,一旦離開了油,光明立刻變成黑暗。
在舊約時代,大祭司的職責之一就是用金剪子,將燈芯四周的燈花剪掉,否則難有通亮的光。有的時候,我們的大祭司也必須用金剪,剪去我們生命中足以使光黯淡的東西。他藉著聖靈,將自己的話變成能力,進入我們心中,以完成他的職份。讓我們珍惜這樣的工作,雖然它會帶來痛苦。
教會要充分發揮它的功能,只有靠著聖靈的推動,而不是靠知識、經濟、熱心等資源。宣傳、組織、才幹都不能代替聖靈。新的技巧、更好的方法固然有其價值,但是它們不能免除對聖靈動力的需要。只有神預先鋪好道路,我們才能看見傳道工作的果效。福音到達一個地方之前,可以見到聖靈已經在傳道人出發前,先開始動工了:製造心靈的飢渴,產生期待,引起宗教上的覺醒,讓人們明白自己的生命缺乏光亮。
「乃是倚靠我的靈」這句話有何含意?乃指所有的基督徒工作裡,那超然的因素,具有非凡的重要性。固然它必須藉助人來操作,但人是由神貫穿其中,就像燈芯飽含著油,油就代表了聖靈。這樣我們在領人歸主,或在信心上建立信徒時,就不會倚靠自己的雄辯和說服力了。我們信賴神會操縱環境,克服我們路途上一切的攔阻。我們也期待他來幫助我們「成就這事」。
這真是我們的特權──讓神的火焰燒燬我們,而將光帶給陷在無窮黑暗中的世界。亨利馬廷( Henry Martyn)在抵達印度沿岸時說:「現在,讓我為神燒燬自己吧!」短短六年之內,他真是做到了。他雖然肉體毀滅,卻在身後為聖經翻譯工作留下豐厚的遺產。
在我臨終之際,心中喜樂滿溢,
生命燈盞已為你燃盡;
我不在乎付出了什麼
因罪人才珍惜勞力和錢財;
我也不介意所走過的道路何崎嶇
只要跟隨你腳蹤,於願已足;
在我臨終之際,心中喜樂滿溢,
因生命燈盞,已為你燃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