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徒二2)
讀經:約二十19 -23;徒二1-4
「陷在復活節和五旬節之間。」這是許多基督徒靈性的顯著特徵,值得我們深思,也值得我們親自去體驗。一個人可能僅享有基督復活的喜樂,而沒有經歷過領受復活的基督所應許的大能。五旬節正是這能力的代表。為什麼早期教會所發揮的屬靈能力,和今日教會所應用的能力,有相當大的區別?簡單的解釋就是:我們不可能沒有根,而結出果子。早期教會的成就,乃是他們接受了聖靈大能的結果。聖經很清楚地說明,今日的基督徒仍能像五旬節時代一樣,得到這種膏油和供應。
五旬節是完成加略山工作的必要過程。就像一個橢圓形,基督徒的信心和經驗乃是環繞著這兩個中心旋轉。若沒有五旬節,加略山就失去了它的目的,並且無法贖回失落的世界。好像完成了一部造價昂貴的機器,卻忘了加上動力。救贖計劃中的幾個基本事件──我們主藉著童貞女誕生、聖潔的生活、替罪人死、勝利地復活,已經完成有四十幾天的時間了,但一切看來仍無動靜。一直到五旬節那一天,救贖的機器才開始運轉了。
五旬節那天,見證了神最高旨意和人屬靈預備的互相連合。他已把實現他旨意的事托付給這些人。聖靈降臨的確切時間,早在好幾個世紀前就指明了。五旬節是在逾越節過後五十天舉行(利二十三章)。五旬節應該是在「我們的逾越節羔羊基督」為我們犧牲後的五十天。結果確實是在那一天,並伴隨著許多極大的祝福臨到。
愛德華滋( Jonathan Edwards)和奮尼(Charles G. Finney)是上個世代中兩位偉大的奮興家。愛德華滋主張奮興乃是神至高的行動,無法靠人類的預備和努力獲致。奮尼則正好相反,他認為神隨時準備著賜下復興,只要人在心裡預備好要付上代價,就可以獲得復興。五旬節證明了兩者都對,也可說兩者皆錯。聖靈只在「五旬節到了」(徒二1)才降臨。其它的日子裡,門徒這一方縱使倒空自己、作好心理預備,也不能招致聖靈的降臨。聖靈也不會在人們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臨到。十天的禱告和等待,使門徒開始對「父所應許的」(路二十四49)聖靈充滿迫不及待。到了五旬節,神至高的旨意和人必須的預備均臻成熟,緊隨著的就是神的介入自然發生了。「從天上……下來」的有三種超自然的現象。
「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徒二2)。這是一個共同的經驗,象徵著教會中聖靈的奇妙更新和潔淨。
「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徒二3)。這次是個別的經驗,象徵著聖靈融化、火熱、潔淨的工作。
「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這聲音一響,眾人都來聚集,各人聽見門徒用眾人的鄉談說話,就甚納悶。」(徒二4、6)
這乃是受聖靈充滿的男女見證所得的結果。他們用如同火焰的舌頭,述說神奇妙的作為──和巴別塔事件正相反。那時眾人詫異,因為一種語言忽然變成了好幾種。現在他們又感到納悶,因為各樣語言又歸回為一類。
五旬節固然有神意和歷史性的一面,但它對於早代使徒和我們這些因著他們的話信基督的人(約十七20)也具有個人、實用的意義。使徒們意識到,發生在他們中間的事非比尋常。他們沒有因「怕猶太人」(約二十19)而躲在緊閉的門後面,反而「放膽講論神的道」,並且「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徒二46、47)
聚集在耶路撒冷的眾人,知道門徒中發生了一些令人費解的事。他們想要解釋這種奇異的轉變,有人譏誚說:「他們無非是新酒灌滿了。」說這話的人還不知道,這與事實相距不遠。彼得像以前一樣,胸有成竹地回答:「是的,他們是醉了,但喝的並非世上的東西,而是來自另一個靈的源頭」(徒二14 -18)。他們酩酊大醉,不是因著魔鬼的刺激,而是因受聖靈的激動。人們尋找刺激,常常是因為感到缺乏,或是無力處理生活的困境。他們不得不找些外在的刺激。神知道人軟弱的極限,他已經為了這種普遍性的需要,做了充分的供應。保羅針對此點,相反地勸告說:「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蕩,乃要被聖靈充滿」(弗五18)。他自己就是神聖的激勵者。
聖靈臨到門徒身上,所引起的轉變非常驚人。復活的主對他們來說,變得生動、真實。他們講起道來好像他就在身旁一樣。他們對已耳熟能詳的舊約聖經,有了全然、嶄新的認識。在一連串的信息中,彼得頗有把握的說:「這正是先知……所說的」(使二16)。他們的言論變得大有權威、銳利難當。從聖靈來的每一個字都深深打動人的心(使二37)。他們在聽眾的心裡留下了救贖的信息,並在見證神的時候一無所懼。
他們轉變的態度,最有意義的一點是,他們甘心樂意獻身於福音的事工。在這之前,他們中間不斷地有紛爭,爭論誰為大。現在他們是一個忘卻自我的隊伍,只有一個目標──傳講基督。
宣信博士( Dr. A. B. Simpson)作了一個與此有關的挑戰性說明:「注入海洋的河川並不多,大部份的河川都注入其它的河流。最好的工人並不是那些僅為自己追求影響力、聲望、地位的人,而是那些能滿足於將自己所蒙的福倒空,注入其它河流的人。」
這就是早代基督徒,因著聖靈降臨所得的轉變。他變化的大能,又怎樣在我們的生命裡產生相同的經驗呢?耶穌復活後,首次向門徒傳講的信息,就為這問題提供了答案。這問題是個人如何有份於聖靈工作所帶來的福份和好處。
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約二十19 -22)
為了明白主向門徒吹氣所象徵的意義,我們應該注意到英文的「靈」是源自拉丁文的「呼吸」( spiritus)一詞。當我們吸氣時,我們就在「注入」,呼氣時就在「輸出」。希臘文的「靈」(pneuma)同時含有風和呼吸的意思。希伯來文的「靈」(ruach)亦有相同的意義。約伯沿用了希伯來文所具有的雙重意義,說:「神的靈造我,全能者的氣使我得生」(伯三三4),證實了「全能者的氣」和「神的靈」為一體。他所用的這種象徵性語言,在聖經中也一直被用來形容聖靈。他如此被稱呼,因為他就是從神直接流露出來的,也是顯明他臨在的方式。
太初時候,為混沌的宇宙理出秩序的,就是神的呼吸(創一2)。人變成有生命的靈,也是因著神將生命的氣息吹入人的鼻孔(創二7)。以西結見證,因著聽從聖靈的命令而使死屍重獲生命。他如此禱告:「氣息啊,要從四方面來,吹在這些被殺的人身上,使他們活了。」(結三七9)
將此銘記於心,然後我們來看看基督向門徒啟示他們力量的來源時,所作的象徵性行動。首先,他兩度重覆賜下平安(約二十19、21)。其次是大使命:「父怎樣羞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二十21)。然後,授與聖靈,「向他們吹一口氣,說,願你們受聖靈,」(22節)。若無聖靈相助,他們無力執行他所托付的使命。五旬節聖靈的降臨,是一個具體而微的預表,教導我們珍貴的一課。似乎是主在說:「你只要吸氣,接受我現在給你的聖靈。他能給你力量,以完成我的使命。」
這種實際的呼出、吸入,說明了接受聖靈的方法。門徒吸進的,正是基督所呼出的。還有什麼說明比這個更簡明易曉呢?五旬節那天,神呼出一口氣──「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他們一口吸入,於是「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吸氣簡單的說就等於接受。我們吸氣時,大氣中能賦予生命力的同樣東西,就進到我們裡面。我們吸入或接受聖靈時,他所特有的品質就成為我們的特質。就像我們把一塊鐵放在火中,火進入到鐵裡,鐵也摻入了火的一些特性。
自然界有一個為人熟知的法則,就是排拒真空。在呼吸的時候,我們一吐氣,就造成了一個真空,然後藉著吸氣填滿真空。如果我們頭一次,或是重新想要經歷聖靈的充滿,必須先放棄依賴其它的東西。將它們呼出去,然後吸進神的豐富和能力,使之變成我們自己的。
查普曼博士( Dr. J. Wilbur Chapman)是美國一位頗負盛名的布道家,和亞歷山大查理(Charles Alexander)搭配,在世界各地有很興盛的布道事奉。有一次查普曼為他的事工缺乏果效而大感關切。「我究竟怎麼回事?」他問邁爾博士,「我一再失敗,總是覺得欲振乏力,問題出在哪裡?」邁爾平靜地回答:「你是否曾試著一連呼三口氣,卻不吸進一口氣?」查普曼立刻心領神會了。
也許有人會辯說,這個世代已在聖靈的管理之下,信徒不必要去接受聖靈,因為正如保羅所說「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羅八9)。這當然沒錯,但是並非每一個信徒都知道他有聖靈,或認識他所有的聖靈(約十四17)。保羅在以弗所遇見十二個門徒時,問他們:「你們信的時候,受了聖靈沒有?」他們回答說:「沒有,也未曾聽見有聖靈賜下來」(徒十九2)。如果他們是真的信徒,就有聖靈住在他們裡面。但他們忽略了這個事實,以致被剝奪了聖靈在他們生命中作工所產生的諸多益處。藉著保羅的教導,他們才明白他的大能。因為哥林多信徒可能有的疏忽,保羅才特地寫信給他們,「豈不知你們是神的殿,神的靈住在你們裡頭嗎?」(林前三16)。「接受」一詞的完整含意,包括了自覺的意志。「擁有」和「自知接受」,兩者不是常連在一塊的。
如果我口袋中有張一千元的支票,但我自己不知道,或是雖知道,卻不曉得它值多少,那麼這支票對我一文不值。我接受它,表示我擁有了這張紙,但是除非我拿到銀行,兌出同值的現款,否則我等於沒有接受它。
若這是正確的,我們的責任就在呼出──把生命中一切污穢、沒用的東西吐出來。然後吸入──把絕對豐盛的聖靈,有意識地變成我們所擁有的東西。他被差來代表救主,以引導、控制、加添力量給人。如果我們按這種瞭解接納他,原來不自覺地住在我們裡面的他,就能在我們完全的認知和贊同之下,發揮他仁慈的事工。
向我吹氣,真神之氣
以新的生命充滿我,
使我愛你所愛,
作你所願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