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讲章大纲

系列:棕枝主日

主题:通往荣耀的门

经文:约十二  12-33

金句:“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约十二  23)

引言

当主耶稣宣告这些话语时,祂正面对两种形势:希伯来及希腊的思想。希伯来人有很强的宗教感,而希腊人却非常理性。牺牲、羞辱或受苦的观念对这两种思想也是陌生的。故当某些希腊人表示有兴趣见耶稣及祂的荣耀时(这正是他们跟随的目的),主就启示出通往荣耀的门。

一、忍受苦难(约十二  23)

1)顺从神的旨意(十二27)

2)继续神的工作(十二26)

二、经历牺牲(约十二  24)

1)自我降卑(十二24)

2)自我弃绝(十二24)

三、享受事奉(约十二  25-26)

1)相交的事奉(十二24)

2)结果子的事奉(十二24)

3)忠心的事奉(十二26)

结语

象具宗教感的希伯来人和理性的希腊人一样,属肉体的人往往从十字架前退缩,并想逃避或避免它。但耶稣从不降低标准。只有当我们顺服地跟从祂时,我们才可期望听到救主的赞赏,以及接受天父的称赞。


14 讲章大纲阐释

系列:棕枝主日

主题:通往荣耀的门

经文:约十二  12-33

金句:“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约十二  23)

引言

当主耶稣宣告这些话语时,祂正面对两种形势:希伯来及希腊的思想。希伯来人有很强的宗教感,他们代表了门徒及那些参与凯旋进城的人。他们相信耶稣现在正进到荣耀里。门徒纵然接受过教导,却不能看见祂必须经耶路撒冷到加略山,之后才进到荣耀里。受苦或牺牲乃超过了他们的能力所能掌握。

这就象他们有一个心理的障碍,不能明白为何耶稣要背十字架。有一次当主说到祂必须死在耶路撒冷时,彼得就说:“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主立即很严厉地责备彼得,指他是“撒但”——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太十六  22-23)。

人可以非常有宗教感及正统,却不能接受主的话语背后的意义:“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太十六  24)。门徒说:“不!这是不可能的”;他们记起撒迦利亚九章9节的预言,便加入群众当中;而事实上,他们激起群众的心,摇动他们的棕树枝并呼喊:“和散那……和散那”,并用橄榄树枝铺在路上(太廿一8)。他们以为祂正进入耶路撒冷建立祂的国度;而他们会成为祂的内阁官员,分享祂的荣耀。正如十字架一样,受苦并不在他们的计划之内。消除这种思想吧!故人可以具有宗教感,但却失去了得胜及荣耀的生命。

另外,就是非常理性的希腊人学者对这些人的身分有很多讨论(约十二  20)。一些人相信他们是阿拉王( King Avagus )差来的,他已听闻这位奇妙的基督及祂可能被处死的事。故他差派一些希腊人来邀请祂到他的国去,给祂一个收容处。他是长了大痳疯,渴望得到医治。他希望主来医治他,并享受祂国度的平安。不论什么理由,这些希腊人主要是来敬拜的,因为此处的动词指出他们的习俗是到耶路撒冷“过节礼拜”(约十二  20)。

希腊人的知识、文化及美学领导了世界五百年。在哲学及智慧上,他们是四周国家追赶的模范——今天亦如是。我们在科学及其知识的应用已很进步,但希腊人的智慧仍独树一帜。希腊人相信自我能力发展及自我享受;他们整个哲学都被这两句陈述所规限。他们相信他们的神奥林匹克  ( Olympus )  会派遣使者到地上,从事自我能力发展及自我享受的工作,而他们的跟随者亦会这样作。无论如何,他们未能明白透过死亡得生命,透过羞辱得荣耀的意义。

故此,当腓力及安得烈(唯一用希腊名字的两个门徒)走近主耶稣基督,说某些希腊人想见祂时,祂就说了一些最深奥的词句。事实上,祂声言:“若你想见我,若你想得荣耀(这是希腊人和希伯来人跟随的目的),我就将通往荣耀的门指示你:‘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十二  24)。此乃通往荣耀的大门。

一、忍受苦难

“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约十二  23)。无论人具宗教感或很理性,他本性刚愎,对任何引致苦难的事物也退缩。相反的,神整个得荣耀、祝福,得胜及生命的原则,往往是来自苦难。在整本圣经中,苦难不是一些要逃避的东西:它是一份要去拥有的礼物。腓立比书一章29节告诉我们:“你们蒙恩……要为他受苦”。按受苦的计划,神荣耀了祂的儿子:“惟独见那成为比天使小一点的耶稣,因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贵荣耀为冠冕,叫他因神的恩,为人人尝了死味……要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使救他们的元帅,因受苦难得以完全,本是合宜的”(来二9-10)。乔治·麦唐纳( George MacDonald )  很完整将这点表达,他写道:“神的儿子受苦至死,并非使人不需受苦,而他们的苦难可以象祂一样。”

从神呼召每个基督徒去承受苦难,那些从苦难中退缩的人,不会进入神完整救赎计划的荣耀里。绕过它的即死在旷野,永不能越过约但进到迦南地。

受苦有什么意思?

1)顺从神的旨意

“我现在心里忧愁,我说什么才好呢?父啊,救我脱离这时候,但我原是为这时候来的”(约十二  27)。耶稣按祂的人性,经常觉察到祂要忍受钉十字架之苦。当祂踏上往加略山的路时,十字架也沿途投下它的影子。纵然它包含了苦难,但祂唯一关注的是顺服神的旨意(参看来五8)。任何跟从祂脚并选择顺服道路的人,应预备承受从敌对神旨意的世界而来的苦难。真正将生命委身给神,应有顺从神一切旨意作伴随。

 1.举例说明

2)继续神的工作

“若有人服事我,就当跟从我”(约十二  26),以及“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作成祂的工”(约四34)。我们很快承诺去顺服,但不久遇到障碍时,我们就另谋其它工作!我们以为主已呼召我们从事其它事工。耶稣却非常坚持要继续神的工作。祂说:“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约十二25);以及“若有人服事我,就当跟从我。我在那里,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里。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约十二26)。早期教会增长非常迅速的原因是,他们“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徒二42)。有工作要去成就,而那些第一世纪的基督徒决意不会放弃的。

 2.举例说明

二、牺牲的经历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十二  24)。这些并非是朋友对朋友的说话;它们乃是主人对仆人的说话。按这个熟识的农耕例子来说,牺牲要求牺牲。

1)自我降卑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约十二  24)。想象一下当救主说这些话时,祂在脑海中所出现过的思想。虽然祂“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6-8)。

圣经没有一个地方说谦卑会被赐给基督徒。的确,内住的基督给予我们这种性情,因基督的心思就是谦卑的心思。但神的话肯定地说我们要自我降卑:“凡自高的必降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路十四  11);“你们要自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时候他必叫你们升高”(彼前五6)。从上下文来看,神大能的手乃指管教及控制的手。我们需要神的手在我们身上,使我们隐藏。自我降卑即是子粒落在地里。这是向下,再向下的移动。事实上,“高升”的唯一方法是降下。

 3.举例说明

2)自我弃绝

“若是死了”(约十二  24)。当子粒顺从那引致它瓦解及释放生命胚种的力量时,它就死了。它落在地上,而在这细小外壳上的湿度,阳光及化学物料开始将它瓦解。而那时刻,在新生命的灿烂中就长出向下的根及向上的茎。

这怎样在主耶稣身上发生呢?祂甘心降服自己;祂没有挣扎。“他象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又象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也是这样不开口”(赛五三  7)。罗马兵丁撕裂祂的身体,直至祂的肋骨露出来。他们从祂的脸上拉扯祂的头发。他们把祂钉在十字架上。然而,祂从没有反抗;祂甘心将自己降服在死亡的势力之下(参看赛五二14)。

有否教导我们这样顺服的话语?罗马书八章  13节提出了一个答案:“你们若顺从肉体活着,必要死。若靠着圣灵治死身体的恶行必要活着。”我们不能把自己钉十字架,但我们可透过圣灵在我们身上及透过我们运行的能力,降服在加略山的力量之下。

三、享受事奉

“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若有人服事我,就当跟从我。我在那里,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里。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约十二  25-26)。并且,经文记载耶稣“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来十二2)。享受事奉是什么?

1)相交的事奉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约十二  24)。有很多基督徒谈到自己的孤单。从来没有人探访他们或与他们握手。这些人通常可分为两类:那些热情及带给别人祝福的人;以及因孤单感引致离群的人,他们就成为苦痛,牢骚及互相指摘的受害者。

然而,要体会忍受苦难及经历牺牲就要去享受相交。神本身是自足的;祂并不需要受造物,但为要“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来二  10),祂就要透过爱子耶稣基督进到死亡及埋葬之中。

一粒在手中的种子是有生命及丰收的潜能,但只留在手中,它只会单独地存留着。

 4.举例说明

假若你不能享受基督徒相交的荣耀,那是因为你不愿意受苦或牺牲。按基督徒的经历而言,医治孤单的方法就是十字架的路道。

2)结果子的事奉

“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十二  24)。我们的主耶稣很小心使用这个例子,你愈仔细研究及分析它,你就愈看到它的美妙之处。

一位作家说道:“植物的多产或是它们产生种子的能力是显著的”。一般壳类通常结出六十至一百倍的果实。在一季里,一棵蓖麻油树可生产1500粒种子;一朵向日葵可生产4000粒种子,而一朵蓟花可生产24000粒种子。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数算过,一棵从一粒种子长成的玉米可有2000个籽粒,而一棵罂粟则有32000籽粒。

蒲林尼  ( Pliny )  告诉我们一位身在非洲的罗马地方官,送给亚古士督王  ( Emperor Augustus )  一棵有  340枝茎,长有340条穗的玉米树;即是说一粒种子可生产出60000棵玉米种粒。一粒种子八年后就产出很多玉米,足以供应所有人一年半的面包食粮。这怎样显明我们的经文——“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十二24)。主耶稣说:“你们多结果子,我父就因此得荣耀”(约十五8)。

你的生命是否具生产力及结果子呢?当人生完结醒来后,你剩下什么呢?有一天当你站在基督的审判座前,你能否说:“我与神所给我的儿女”(来二  13)?

3)忠心的事奉

“若有人服事我,就当跟从我。我在那里,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里。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约十二  26)。有什么荣耀比起父给那些忠心跟从主耶稣的人之荣誉更大呢?

在我们重复翻阅的经文希伯来书十二章  2节里,耶稣被形容“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祂体现了忠心。噢,要得父的称赞,并要得听祂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太廿五21)。

结语

我们已反思过在首个棕枝主日,在我们的救主脑海中浮现过的思想。说中了具宗教感的希伯来人想逃避十字架,正如人往往避开刀一样。理性的希腊人想避免它,因它理智主义的虚荣。但耶稣从不降低标准。通往荣耀的门,是透过受苦、牺牲及事奉。“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约十二  23)。只有当我们顺服地走过“窄门”时,我们才可期望听到救主的赞赏及获得父的称赞:“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太廿五21)。


附加评注

1.举例说明

圣礼定 ( Nate Saint )是五位被奥卡印度人( Auca Indians )  杀害的宣教士其中的一位。他曾说他的生命并没有改变,直至他掌握了这个思想:“顺服不是一瞬间的抉择……它是之前已作好的置诸死地决定。” ( Illustrations for Biblical Preaching, c 1982, 1985, 1989 by Michael P. Green, Grand Rapids : Baker Book House, p. 253 )

2.举例说明

一个失意的传道人有以下奇怪的梦。他想到他正站在一块巨大花岗岩石上,企图用一把鹤嘴锄将它破碎。他工作了一小时又一小时,却没有结果。最后,他说:“没有用的;我要停止。”突然,有一个人站在他身旁说:“你不是分配好这工作,为何要放弃呢?”“我的工作是徒然的;我不能在花岗岩上留下印记。”之后,那陌生人就严肃地回答:“那并非是你的事;你的职责是去凿,不论那块石是否破碎。工作是你的,而结果则是另一回事;请继续。”他在梦中看见自己重新工作,并且第一击就将那石破开数百块。虽然只是一个梦,它却给了那传道人一个很有意义及永不忘记的教训,以及安慰和鼓励他灵魂的方法。

3.举例说明

当米开朗基罗( Michaelangelo )在他的伟大艺术品中,将石弹子削去时,他往往在帽上装一枝点着的蜡烛,以致他自己的影子不会投射在他的作品上。神往往用祂的手遮盖我们,免得我们自己的影子投射在我们的工作、教会、家庭或奉献上。

4.举例说明

几年前在埃及发掘出一具木乃伊,而它的手里有一粒小麦的种籽。约三千多年,它仍独自存留。科学家做了实验,将那种籽放在泥土里,它就生长了。三千多年后,它发芽生长;但在过去的三千多年,它却独自存留。


进深研究书目

William Barclay, The Gospel of John, rev. ed.,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75).

H. A. Ironside, Addresses on the Gospel of John, (Neptune, N.J.: Loizeaux Brothers, 1942).

J. C. Macaulay, Expository Commentary on John, (Chicago: Moody, 1978).

G. Campbell Morga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Westwood, N.J.: Revell).

Arthur W. Pink, Exposition of the Gospel of John, 4 vols., 1923ff., Reprinted – 1 vol.,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75).

R. V. G. Taske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John,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8).

Merrill C. Tenney, John: The Gospel of Belief,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9).

W. H. Griffith Thomas, The Apostle John: Studies in His Life and Writing, 1923,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3).

B. F. Westcott,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2).

 回到最前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