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天国的钥匙
“登山宝训”是奥古斯丁 ( Augustine ) (主后 354-430年)在他拉丁文的批注里对马太福音五至七章所使用的词汇,它在英文里的使用是始于喀弗得尔 圣经( Coverdale Bible)(主后1535年)里的一个注释。虽然某些学者至今仍然在辩论这篇讲章是否是同一个讲道的讲章,而其他的学者却认为其有一个一贯的主题以及其思路是朝向一个巅峰发展。我是按照后者的见解来处理我们主的这篇无所比拟的教导的。
登山宝训有人称之为“王的宣言”。它可不是新的摩西五经,它只是神旨意的最终的表达,或者如约翰游德( John H. Yoder )所称的“弥赛亚伦理”(摘自 The Politics of Jesus, 第 63页)。
我将这篇讲章称之为“进入国度的钥匙”,是因为这篇超群的讲章透过重生的神迹(参看约三 16)打开了那些曾经“见过”和“进过”神国度的人的属灵奥秘。在你传讲过这篇王的宣言后,你一定再也不会和以前是一样的了。
这些信息已录制成卡带(“进入天国的钥匙”, 5766/0),欲知详情并索取其它标题免费目录,请洽 Encounter Ministries, P. O. Box 757800, Memphis, TN 38175-7800 。
2 讲章大纲
系列:进入天国的钥匙
主题:带有权柄的声音
经文:太四 23~五2
金句:“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太五 2)
引言
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听到某些传道人在讲台上打动人心的讲道后心中大受感动,以后就对神的赐福带领他们来到我们生命里一直感谢不已。如果这是真的,而这里所说的传道人仅只是今天的卑微的传道人,那么当日听耶稣讲道——听祂娓娓讲述诸多比喻或听祂宣讲登山宝训——又该会是多么伟大的经验呢?祂的讲道在几个方面都有其独一性及至高性:
一、是带有权柄的历史性声音(太五 2)
1)具有特别优异性的品质(太七28-29)
2)具有永恒性的品质(可十三31)
3)具有相关性的品质(可十二37)
二、是带有权柄的预言性声音(太五 2)
1)具创意性(太五21-22)
2)具属灵性(路四18)
3)具自然流露性(太五1-2)
三、是带有权柄的动态性声音
1)使人在理性上被启发而认识祂话语所带的权柄(太七28)
2)使人在道德上产生义务感而认识祂旨意所带的权柄(太七28-29)
结语
在你生命里你对这个带有权柄声音的回应是什么?
2 讲章大纲阐释
系列:进入天国的钥匙
主题:带有权柄的声音
经文:太四 23~五2
金句:“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太五 2)
引言
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听到某些传道人在讲台上传讲打动人心并鼓励的讲道后心中大受感动,以后就经常在言谈中提到他们,并一直对神带领他们来到我们生命里而感谢不已。如果这是真的,而这里所说的传道人仅只是今天的卑微的传道人,那么当日听那大师讲道,而祂的讲道是“从来没有象他这样说话的”(约七 46),又该会是多么伟大的经验呢?听耶稣娓娓讲述浪子的比喻或宣讲登山宝训又该会是什么样的伟大经验呢?祂是独一的也是至高的带有权柄的声音。
马太在介绍登山宝训时是这么开始的:“然后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太五 2)。要理解接着下来我们所称之为“进入天国的钥匙”的讲章,我们必须了解:
一、带有权柄的历史性声音
“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太五 2)。任何言辞若要有其历史上的权威性,必须具备相当的不可能被误解的品质。
1)特别优异性的品质
当耶稣结束祂的登山宝训的时候,我们看到祂的听众“都希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象有权柄的人,不象他们的文士”(太七 28-29)。当一个国家或邻里的宗教生活和布道明显低落的时候,一个带着祂有圣膏的教导的神人的出现就因全然对比的特性显得特别不寻常与突出。
当时的文士是一群最无益的也是最不属灵的人,而他们却支配着整个国家的思潮。在现有的犹太书籍中之犹太法典塔木德经 ( Talmud )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他们的例子,研习这些书籍的学者告诉我们说它们是人类思潮里最乏味的作品,因此可以想见这样的教条与救主活泼的言辞相比是多么的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可言。祂能够说,“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约六 63),无怪乎众人“希奇他口中所出的恩言”(路四22),甚至祂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说“从来没有象他这样说话的”(约七46)。
1.举例说明
2)永恒性的品质
救主宣称,“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可十三 31)这话真是极为准确地应验了!登山宝训就是一个眼前的例子,其中的生活标准已成为名垂千古的生活标准了,它甚至见诸于非信徒的言语与文献之间。当旧的天地过去,“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彼后三13)来临的时候,那个国度所遵循的律法将就是登山宝训。
3)相关性的品质
在福音书里我们看到“众人都喜欢听他”(可十二 37)。耶稣基督所讲的道永远是跟生活有关的,并非理论或深奥的难以理解,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众人要不就是信了祂,要不就是拿起石头要砸死祂。你只要看看登山宝训就知道祂的讲道和教导是多么中肯的、个人性的以及实际的,我们看到“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象有权柄的人,不象他们的文士”(太七28-29),祂实在是带有权柄的历史性声音。
这在今天也一定是真实的,我们无法质疑耶稣所说的一切的特别优异性、永恒性以及相关性。所以当我们在学习进入天国的钥匙的时候,我们必须屈服在这个带有权柄的历史性声音之下。
二、带有权柄的预言性声音
“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太五 2)。当耶稣开始传道的时候,众人都说,“有大先知在我们中间兴起来了!”(路七16)的确,当众人惊叹祂是以利亚、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参看太十六14)时,这正表明了祂的预言性的事工。
史托加( James Stalker )说,“以利亚和耶利米都是伟大的先知,可能在众人的心目中是最伟大的两位,所以他们将祂与最伟大的这两位相比。可是他们两人的性情截然不同,所以要将他两人的性情揉和在同一个人的身上看来简直是不可能的。”
耶利米是一个柔和又让人怜悯的先知,充满了爱心,他曾盼望他的眼睛是泪水的泉源来为同胞的灾祸哭泣。基督的听众发现祂与耶利米有所类似之处并不希奇,因为很显然的,耶稣一定第一眼就让人看出祂充满了爱心,祂登山宝训的头几句话就是怜悯那些虚心的、哀恸的和受逼迫的人。祂听众里最不起眼的那一个人一定可以感受到祂对他的关怀和祂的愿意尽一切力量来帮助他的心。虽然祂顾念到所有阶层的人,但祂特意强调说祂是传福音给贫穷人的;当文士们在奉承富有人和吸引有文化的听众的同时,一个普通的百姓知道耶稣视他的灵魂与祂听众里最富有的人的灵魂是一样宝贵。祂一看到群众就起了一股奇异的怜悯心。而祂和耶利米一样,对国家和同胞有极强烈的爱心,甚至连税吏和娼妓祂也爱怜,因为他们都同属亚伯拉罕的后裔。
以利亚在各方面都与耶利米截然不同:他是铁石心肠的人,他可以当面斥责王和王后,也可以独自对抗整个世界。要一个展现耶利米性情的人同时也展现以利亚的性情,那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可是众人在耶稣身上也看到了以利亚。而他们也没有错,因为如果以为耶稣只是完全的温柔与谦和,那就是全然错了;在祂许多的言辞里都有严厉的一面,甚至超过以利亚对亚哈王的责备。而祂威严权柄的一部分,正是坦率的公开指责错误的事;在整个世界里,再没有任何争论比祂和法利赛人之间的争论要更互不兼容和更猛烈的了。
归根结底而言,祂的柔和与祂的严厉这两方面的性情,其实是出自一个源头的,正如在一个最贫穷的农夫身上祂看到一个可敬的人,祂在最富有的人身上所看到的也仅只是一个人而已;又如拉撒路的破衣服并不能遮蔽祂使祂看不到其灵魂的尊贵;财主的紫色袍也不能遮蔽祂使祂看不到他的卑贱。祂知道人里面是什么 —不管是尊贵是低贱、是荣耀是卑微、或是哀怜或是惶恐;而当人面对祂的时候,都能感觉到这就是其位分远高过他们、却彻头彻尾地降卑来拥抱并同情他们的位分的那一位。 (摘自 Imago Christi : The Example of Jesus Christ, London : Hodder & Stoughton, 1902, pp.250-252 )
2.补充说明
就预言性的讲道而言,至少有三个品质是必然有的:
1)创意性
耶稣可以宣称,“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只是我告诉你们”(太五 21-22),而祂那时代的文士们却永远只能引述别人的话。祂的话是直接从天上来的声音,每一个字都是创始自神那里,没有任何需要抱歉或加上条件之处,也没有任何踌躇犹豫之处,祂的话语一出就是带有权柄的,也就是定论。
约翰司托德( John R. W. Stott )说过这样的话,“一个字若是从神而来,它就有高过于人的权柄,因为每一个字一旦被说出来,就有那说出的人在背后支撑它,说话的人自己(他的性情、知识和地位)决定别人对他的话怎么想。所以神的话就带有神的权柄,因为祂是谁这事实使我们相信祂所说的话。(摘自 Pulpit Helps, AMG International 印行, Chattanooga, Tenn, 邮政编码 37422,一九八八年三月,第18页。)
2)属灵性
主耶稣说道祂自己可以说,“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路四 18)。任何有悟性的男女不用问都知道神的灵是在祂身上的,祂从来没有一次不在祂的讲道中对祂的听众谈到罪、义和审判(参看约十六8),人都知道祂“是个先知,在神和众百姓面前说话行事都有大能”(路廿四19),甚至一位罪恶深重的妇女也不得不惊叹说,“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约四19),祂所说的穿透人心的锐利的话语产生了作用,而她也懂了!预言性的声音是一个受膏的事工,也因其属灵性而显出证据。
3.举例说明
3)自然流露性
“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太五 1-2),这是我们的主的事工上的常事,若不是在山上,就是在海边,或是在市集,再不,就是在会堂里。
先知就是不计代价、不问时机、不选地点一心传讲从神而来的信息的人。
要自然流露,并不因此就可以成为不作充分准备的借口。事实上,那应该是一个常作准备的证据。关于主耶稣我们可以这么说, “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诗一2)。
4.举例说明
三、带有权柄的动态性声音
“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太五 2)。动态的这个词它的定义就意味着“有能力和力量的特性在内”和“与静态相对的”。在讲道中,这是神用来启发理性并将意愿化为义务的元素。真正带有权柄的讲道或教导是需要有裁决的,在主耶稣的事工上总是这样的,每当祂结束祂的讲话时,众人必须要作一些什么事,他们不可能维持静态的。当祂讲完了登山宝训,在祂的听众身上有两件事发生了:
1)使他们在理性上被启发而认识祂话语所带的权柄
我们看到“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太七 28)。希奇这个词表示“理性的正常状况或正常思想方式的震荡或改变”,它的应用是很清楚的,听了主耶稣所讲的,听众们在思想上再也不能和以前一样了,祂制造出了一个知识上的革命,也就是圣经上所说的悔改。祂的教导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与人的思想截然不同,以至于人要不就是完全的抗拒,要不就是完全的顺服。
5.举例说明
2)使他们在道德上产生义务感而认识祂旨意所带的权柄
“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因为祂教训他们,正象有权柄的人,不象他们的文士”(太七 28-29)。当前的问题非常清楚:他们要不就是必须顺服文士们的意愿,要不就是必须顺服救主的旨意,而降服于主耶稣的旨意就需要照登山宝训而生活。
那一个问题到今天还是一样,一旦你承认耶稣的话是带有权柄的,你就承诺了或者是要接受或者是要拒绝祂在你生命里的旨意。 接受祂的旨意就是建造在磐石上,拒绝祂的旨意就是建造在沙土上。
结语
你对这个带有权柄声音的回应是什么?
附加评注
1.举例说明
假钞缺乏权威性,因它没有联邦政府的支持。一个高明的假钞制造者可以骗得人们接受他的膺品当作是合法的钞票。可是,最终当假钞流到了有权柄的专人手中时,它定然会被认出是假的而遭销毁。同样的,假福音也缺少一个重要的要件:基督的权柄。一个传假福音的传道人可能相信他自己所传的,也去说服别人接受他的信息,可是,追根到底而言,他的福音里没有救恩。保罗告诉我们这样的传道人将在天上的法庭被揭穿并且被判决,“他就应当被咒诅 !”(加一6-9)。(摘自 Illustrations for Biblical Preaching, c 1982, 1985, 1989, Michael P. Green, Grand Rapids : Baker Book House, 第 427页)
2.补充说明
在早期的教会里,传道人们宣讲福音,他们把他们自己当作是佳音的报信者。今天有人倡议说宣讲应被对话取而代之,对这种说法,接下来的答案是十分值得引述的,“耶稣可没有因‘登山对话’而为人所纪念”(莱斯特金索文 Lester Kinsolving )。如果耶利米邀请了他的对手到会议桌前来讨论主的话那他能成就什么?如果以西结与背逆的以色列家进行对话他又能成就什么?当神命令一个人去传讲神的话,那个人必须用权柄和清晰的言语去宣讲……他必须象施洗约翰旷野里呼喊的声音一样。(摘自 The Prairie Overcomer, Three Hills, Alberta, Canada, Feb. 1970, 第 66页)
3.举例说明
“你喜欢司布真先生( Spurgeon )吗?”一位刚听完这位著名布道家讲道回来的朋友问。回答是,“我忘了留意一下司布真先生,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他所传讲的救主身上了。”(摘自 Knight’s Master Book of New Illustrations, Walter B. Knight, c 1956, Wm B.,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第 505页,获准使用)
4.举例说明
欧福德牧师回忆他生命里一次抓住传福音机会的事件。那次他在英国伯明翰买了一张一场拳赛的票,在中场时,他走向了当时没有人的比赛台中间。就在一刹那之间,他大胆地跳上了台,穿过了绳子,站到了比赛台的中央,抓住了头顶上的麦克风,说,“先生们女士们,我要告诉你们有一个比你们今天晚上所看到的更精彩的,目前正在市区里举行的比赛,那就是每晚七点半在市政大堂所举行的布道大会,我邀请你们来参加。”然后在比赛工作人员弄清楚是怎么回事而来得及制止他之前,他就已溜出了绳区消失在人群之中了。结果果真有人来参加并且有人得救了。
5.举例说明
一个大公司的董事长有一次说,“我象多数的平信徒一样,上教会是去听牧师传讲基督的思想,而不是人的思想,我要听经文里不受时间限制的真理的解释,也就是那种类似‘主如此说’一样有能力的讲道。”这类的讲道今天是很难找到的了。(摘自 Encyclopedia of 7, 700 Illustrations, c 1979, Paul Lee Tan, Rockville, Md : Assurance Publishers, 第 1074页)
进深研究书目
William Barclay, The Beatitudes and the Lord’s prayer for Everyman,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64).
___________, Gospel of Matthew, vol.1, The Daily Study Bible Series, (Edinburgh: The Saint Andres Press, 1956).
James Montgomery Boice,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Grand Rapids: Zondervan Corporation, 1972).
Frank W. Boreham, The Heavenly Octave: A Study of the Beatitudes, 1935,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Baker, 1968).
Stuart Briscoe, Now For Something Totally Different: A Study of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Waco: Word, 1978).
D.A. Carson,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Grant Rapids: Baker, 1978).
Oswald Chambers, Studies in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London: Simpkin Marshall, Ltd.).
C.E. Colton,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60).
Billy Graham, The Secret of Happiness, (Doubleday & Co., 1955;Zondervan, 1965:Revised and expanded – Word Books, 1985).
C.F. Hogg and J.B. Watson,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London: Pickering, 1934).
R. Kent Hughes, Blessed Are the Born Again, (Wheaton, I11.:Scripture Press, 1986).
A.M. Hunter, Design for Life, (London: SCM Press Ltd., 1953).
J.D. Jones, The Way into the Kingdom, (London: Religious Tract Society, 1900).
Clarence Jordan, Sermon on the Mount, (Valley Forge, Pa.:Judson Press, 1952).
Guy King, New Order: An Expositional Study of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London: Marshall, Morgan & Scott, 1943).
D. Martyn Lloyd-Jones, Studies in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2 vol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9-1960).
John F. MacArthur, Jr., Kingdom Living Here and Now, (Chicago: Moody Press, 1980).
____________, Matthew 1-7 , The MacArthur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Chicago: Moody Press, 1985).
F.B. Meyer, The Directory of the Devout Life. Meditations on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Wheaton, I11.: Victor Books, 1984).
Hankins F. Parker, Earth’s Greatest Sermon, (New York: American Press Publications, Inc., 1966).
Arthur W. Pink, An Exposition of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Grand Rapids: Baker, 1951).
Haddon W. Robinson, The Christian Salt and Light Company, (Grand Rapids:Discovery House Publishers, 1988).
John R.W. Stott, Christian Counter-Culture: The Message of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Downers Grove, I11.:InterVarsity Press, 1978).
John F. Walvoord, Matthew: Thy Kingdom Come, (Chicago: Moody Press, 1974).
Thomas Watson, the Beatitudes: An Exposition of Matthew 5:1-12, Newed., (London:Banner of Truth Trust, 1971).
Warren W. Wiersbe, Live Like a King: Making the Beatitudes Work in Daily Life, (Chicago: Moody Press, 1976).
Sherwood E. Wirt, Magnificent Promise, C 1959 by Sherwood E. Wirt, (Chicago: Moody Press, 1964).
Spiros Zodhiates,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An Exposition of the Beatitudes of Christ in Matthew 5:1-11 and Luke 6:20-26, Based upon the original Greek tex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