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讲章大纲

系列:给年青人的真理

主题:年青人的礼物

经文:约六5-14

金句:“在这里有一个孩童。”(约六9)

引言

每个福音书作者也记述了喂饱五千人的神迹。这孩童的故事,使这神迹在主的工作中产生一个特别关切的意义。在这难忘时刻所发生的事,显明了救主的救恩有怜悯,供应和计划。请思想在我们面前这个故事所引申出三方面显著的教训:

一、孩童的可用性(约六9)

1)  孩童愿意寻求耶稣   (  约  六  9)

2)  孩童等候服侍耶稣   (  约  六  9)

二、孩童的潜质 (约六9)

1)  成就主旨意的潜质   (  约  六  10-11)

2)  供应人需要的潜质   (  约  六  12)

3)  促进福音传播的潜质   (  约  六  14)

三、孩童的责任 (约六9)

1)  孩童将一切献给救主   (  约  六  11)

2)  孩童完全信任救主   (  约  六  11)

结语

我们已看这年青人礼物的意思。神所要的是,预备献上一切的人之可用性,潜质及责任。若我们尽上本分,神会成就其余的事,世界就会得福了。


40讲章大纲阐释

系列:给年青人的真理

主题:年青人的礼物

经文:约六5-14

金句:“在这里有一个孩童。”(约六9)

引言

每个福音书作者也记述了喂饱五千人的神迹。这事实强调了在主的工作中,这事实强调了在主的工作中,这事件拥有特别的重要性及属灵的意义。在这难忘时刻所发生的事件中,我们看见救主的救恩有怜悯,供应和计划。神有怜悯,因为耶稣不会拒绝饥饿的人。祂问道:“我们从那里买饼叫这些人吃呢?” (  约  六  5)  。神有供应,因为祂用创造的能力倍增了五个大麦饼和两条鱼,是以使“吃的了妇女孩子,约有五千” (  太十四  21)  得饱。神有计划,因为耶稣使用一个不知名的孩童,并透过祂的方法,不单祝福了加利利海的群众,更祝福了历世历代无数的人。这个孩童的故事,使这神迹在我的生命中产生了关切的意义。请思想在我们面前这个故事所引申出三方面颢着的教训:

一、孩童的可用性

“在这里有一孩童” (  约  六  9)  。你曾否想这为何那个孩童在那日在加利利海附近?他在合适的时间,在合适的地点,为了合适的目的成为合用的器皿,何解?有双重答:

1)孩童愿意寻求耶稣

“在这里有一孩童” (  约  六  9)  。故事并没有告诉我们是什么驱使这孩童跟从群众,为要见耶稣一面。他可能有敬虔的父母,而他们鼓励他寻求主。在另一方面,他可能听开一些救主所施行的奇异医治,故就跟从群众,盼可目睹其它神迹。这只是推测而已。但清楚确定的是,当耶稣需要那孩童时,他就在那里,并且他有愿意寻求主的心。以这方式寻求耶稣的人,必能找到祂。耶利米书廿九章  13  节告诉我们:“你们寻求我,若专心寻求我,就必寻见。”更加重要的是,福音书启示出耶稣来到世上,“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 (  路十九  10)  。当寻找人的救主与寻求神的罪人相遇,那就是真理的时刻。假若你寻求耶稣,你就将会得到祝福。

2)孩童等候服侍耶稣

“在这里有一个孩童,带着五个大麦饼,两条鱼” (  约  六  9)  。故事显明他非常关注基督,以致当要求他将五个大麦饼和两条鱼与人分享时,他就随即顺从。

在历世历代中,对于年青人这是不变的事实。诗人说:“当你掌权的日子,你的民要以圣洁的妆饰为衣,甘心牺牲自己。你的民多如清晨的甘露” (  诗一一零  3  ;传十二  1)  。神今天使用年青人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渴望能服侍。假若我们以为这代并不关注当前的问题,我们就作了错误的判断。实际上,现今世界所面对的每个主要问题皆由年青人去处理。虽然他们的方法并不经常获得赞赏,而他们的热心往往被误导,但他们渴望服侍的心是不容置疑的。

我们是否预备好被耶稣使用呢?我们是否愿意寻求祂,等候服侍祂呢?

1.  补充说明

二、孩童的潜质

“在这里有一个孩童,带着五个大麦饼,两条鱼” (  约  六  9)  。这陈述极具暗示性。五个大麦饼代表了最贫穷犹太家庭的粮食。大麦饼一般是用以喂驴,骡及其它生蓄的。只有穷人才吃大麦饼,因为主要的粮食是由小麦所造。亦有两条可能在加利利海捕捉的小鱼,现已煮熟卷缩了。这是那孩童所有的一切,但在主的手中却极有潜质。“当神临在时,微小的东西就变成丰富了”这句话是何等真实。当我们查看这叙述故事时,五个大麦饼和两条鱼显然有:

1)成就主旨意的潜质 (约六10-11)

耶稣说:“你们叫众坐下。”稍后我们看到祂“拿起饼来,祝谢了,就分给那坐着的人。分鱼也是这样,都随着他们所要的” (  约  六  10-11)  。主所关注的是去喂饱群众。祂有这种怜悯的心,以致不愿他们带饿离去。祂在孩童的午餐中看见能喂饱群众有余的潜质。事实上,经文告诉我们他们将剩下的收起,装满了十二个蓝子  (  约  六  13)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比起成就主的旨意令人羡慕。

2)供应人需要的潜质 (约六12)

“他们吃饱了” (  约  六  12)  。一个孩童,五个大麦饼,两条鱼,五千多人就得到满足。真是一个神迹!这正是我们预备将一切呈献给神时,祂所作事。

当我们的救主说:“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 (  可十六  15)  时,祂并非使用修辞或夸张法。祂意即所说的——“普天下  ……  给万民。”门徒非常重视这些话,以致在三十多年后的五旬节,福音就传遍了那时所知的世界了。

今天人的基本需要,仍是我们主耶稣的救赎恩典。比起分享生命之粮,我们没有其它更迫切及重要的事奉。噢,我们可以回应说:“在这里有一个孩童” (  约  六  9)  。

3)促进福音传播的潜质 (约六14)

我们读到“众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就说这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 (  约  六  14)  。二千年来,这故事一而再被述说;因着一个孩童愿意献上他的午餐,福音传播就得以促进。这事件有着永恒的效用,以致神认为合适将它记述在福音书内。在神的眼中,我们为耶稣基督所做的一切将会永远存留。以下的说话是何等真实:

 只活一次,生命会成过去,

 只有为基督所作的才会存留。

三、孩童的责任

“在这里有一个孩童,带着五个大麦饼,两条鱼” (  约  六  9)  。除非那孩童完全愿意,否则主耶稣永不会从他手中取去那些饼和鱼。在此,那孩童处身于责任感之中。当安得烈指出那孩童时,他知道可以服侍,故就迅速行动。责任被定义为“我们对主能力的回应。”这孩童可能知道在救主的手中,那份细小的食物可被洁净及倍增,故当安得烈将他带到救主面前时,他就以完全的责任感行动。

1)孩童将一切献给救主 (约六11)

“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就分给那坐着的人。分鱼也是这样,都随着他们所要的” (  约  六  11)  。请注意在那一刻饼和鱼并没有改变或倍增。此处乃强调基督愿意接受那五个大麦饼和两条鱼。

对于一切眼见耳闻的人,这真是荣耀的一课!耶稣基督接纳我们的奉献。奉献有多微小全不相干:祂接纳我们所拥有。只要我们的才能在祂手中,祂就会用净化生命及爱的能力去洁净。我们读过这故事后,就没有借口留下我们的五个大麦饼和两条鱼。我们可能自觉毫无价值及充满罪恶,但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愿意将一切献给耶稣。

2.  举例说明

2)孩童完全信任救主 (约六11)

“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就分给那坐着的人。分鱼也是这样,都随着他们所要的” (  约  六  11)  。在分配时,神迹就发生了。当祂将饼擘开时,减少变成倍增;一个孩童的午餐成为五千多男女和小童的膳食  (  看太十四  21)  。生命之主用创造的能力,将要用数月才自然发生的事,压缩在一刹那内发生。这就是神迹的所在。这故事的重要性是,这神迹所涉及那孩童的信心。那孩童觉察到救主用他的午餐去喂饱群众,是显然易见的;而他毫不犹疑将一切献给基督,完全信任祂。神看重这种单纯的信心,而饥饿的得以吃饱有余。

3.  举例说明

结语

我们已看过年青人礼物的意思。神所要的是,预备献上一切的人之可用性,潜质及责任。若我们尽上本分,神会成就其余的事,世界就会得福了。


附加评注

1.  补充说明

何谓人生意义?是否长寿、可以成名,或退休时有丰厚的积蓄?耶稣说衡量人生的准则乃是我们的事奉,为他人所作的善行。基于这种精神,基督教的书院和学校,孤儿及慈惠工作就在世上出现。伟大的浸信会讲员杜列  (George W. Truitt)  曾说:“并非才华使人伟大,无论它们有陇辉煌;并非广泛研究使思想和生命有精神上的满足;并非光彩的社会特质;并非确保平安和声誉的财富屯积。按神的衡量准则而言,伟大并不在这一切之内  ……  真正的伟大在于运用才能,无私地服侍人。” (Sermon Illustrated, Holland, Chio  :  12/19/86)

2.  举例说明

在英国牛津附近举行了一个关乎建立一座新教会的会议,讲员滔滔雄辩,呼吁奉献基金,催促会众献上他们所有的。众人受感,而当收取奉献时,有一个孩童将一个陀螺和五粒弹子放在奉献盘里。之后在附属室里,一位招待员讥笑那孩童的奉献,但主席却说:“我会给你二十磅换取那陀螺,并将弹子带去牛津,叫我的五位朋友,每人用五磅换取它们。”他开了二十磅的支票,之后寄上其余的二十五磅。在奠基礼时,那个陀磥和五粒弹子被放在主石之下;而那是孩童所献上的一切。故此,给耶稣的微小奉献会被祂变成丰富。  (The Family Herald and Weekly Star, quoted in 3000 Illustration for Christian Service, by Walter B. Knight, Grand Rapids  :  Win  、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2, P.305  。获准使用  )

3.  举例说明

一个学童感到需要开始他之为的“芥莱种计划”。他招集了一组孩童,开始求神给他们如芥莱种籽的信心。那男孩就是亲岑多夫  (Count Zinzendof)  ,而他的小组就是最终成为莫拉维运动的前身,而这运动是普世宣教的先锋。另有一个男孩在农场从事挤牛奶卑微工作时,已将祂一切奉献给耶稣。神使用这生命,在这一代透过他所接触的人比任何人更多。那小孩就是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布道家葛培理  (Billy Graham)  。


进深研究书目

William Barclay, The Gospel of John, rev. ed.,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75).

H. A. Ironside, Addresses on the Gospel of John, (Neptune, N. J. : 1942).

J. C. Macaulay, Expository Commentary on John, (Chicago: Moody, 1978).

G. Campbell Morga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Westwood, N.J. : Revell).

Aruthur W. Pink, Exposition of the Gospel of John, 3 vol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45).

R. V. G. Taske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John,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8).

Merrill C. Tenney, John: The Gospel of Belief,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69).

W. H. Griffith Thomas, The Apostle John: Studies in His Life and Writings, 1923,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3).

B. F. Westcott,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 Co., 1962).

 回到最前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