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讲章大纲
系列:基督的十字架
主题:十字架的罪行
经文:可十五1-15
金句:“他(彼拉多)原晓得,祭司长是因为嫉妒才把耶稣解了来。” (可十五10)
引言
嫉妒是圣经中提及七项该死的罪中的一种,是经常被掩饰的邪恶,特别是它以敬虔为外衣穿上的时候。本章经文从三方面把丑陋的罪恶描绘出来,足以催促我们走到十架前寻找拯救。当我们考虑上下文时可以观察到:
一、嫉妒之罪的观念(可十五18)
1) 嫉妒是指拒绝耶稣的神性 ( 可十五 10)
2) 嫉妒是指拒绝耶稣基督的主权 ( 可十五 10)
二、嫉妒之罪的后果(可十五10)
1) 嫉妒扭曲了对所有真正价值的触角 ( 可十五 11)
2) 嫉妒破坏了对所有真实品德的源头 ( 可十五 13-15)
三、嫉妒之罪的克胜(可十五10)
1) 基督的救赎工作 ( 可十五 31)
2) 基督的救赎之道 ( 可十五 31)
结语
借着神奇妙作为的大能,基督的十字架转为恩典的冠冕,罪人可在其中找到赦免与洁净。因此,当我们重新来到十字架的跟前时,让我们承认嫉妒的罪,并且领受“耶稣基督的血 …… 洗净我们一切的罪”(约壹一 7 ,参看 9 节)的应许。让我们以真心的悔改,真诚的信心,和坚决的信来到十架前。
12 讲章大纲阐释
系列:基督的十字架
主题:十字架的罪行
经文:可十五1-15
金句:“他(彼拉多)原晓得,祭司长是因为嫉妒才把耶稣解了来。” (可十五10)
引言
嫉妒-作为圣经提及七大死罪之一 ——是十字架所揭示的突出罪行。嫉妒是经常被掩饰的邪恶,特别是它以敬虔为外衣穿上的时候。嫉妒能渗透宗教生活的范畴这事实应使我们的心经常警惕。本章经文从三方面把丑陋的罪恶描绘出来,足以催促我们走到十架前寻找拯救。当我们考虑上下文时可以观察到:
一、嫉妒之罪的观念
“他(彼拉多)原晓得,祭司长是因为嫉妒才把耶稣解了来”(可十五 10 )。根据希腊文学者维尼( W.E.Vine )的解释,嫉妒是“因目睹或听闻别人拥有的好处或顺境而产生不愉快的感觉。”这个负面词意几乎没有例外地用于新约中,但它仍没有反应出在其背后那种主宰这种邪恶的能力。只有当我们检视那些引致受难日的事件,并细心分析经文,才可看清嫉妒的神学观念,不论在含意上或在应用上。换言之:
1)嫉妒是指拒绝耶稣的神性
“他(彼拉多)原晓得,祭司长是因为嫉妒才把耶稣解了来”(可十五 10 )。只不过数星期前,耶稣才行使了神迹,就是使死去四天的拉撒路复活。这是拉撒路本人作的见证,这轰动的神迹使耶稣声名大噪(参看约十一 47-53 )。听闻这神迹的人只会想到只有神才能作此奇事,但那些犹太人却不肯承认这个事实(参看约三 2 )。他们对彼拉多说:“犹太人回答说:‘我们有律法,按那律法,他是该死的,因他以自己为神的儿子’”(约十九 7 )。这节经文揭示了嫉妒这罪所针对的问题,也就是其含意所在。
然而,有含意也有应用。当百姓接受耶稣基督的神性,他们就是表现出一种与神圣启示相称的反应。保罗写给他属灵的儿子提摩太,说:“若有人传异教,不服从我们主耶稣基督纯正的话与那合乎敬虔的道理,他是自高自大,一无所知,专好问难,争辨言词,从此就生出嫉妒、分争、毁谤、妄疑”(提前六 3-4 )。这里的应用十分明显:拒绝主耶稣基督及其神性乃是一种骄傲和嫉妒的表现,这是一项属于因与果的简单而严肃的事情。
比这段经文更根本地指出人类的罪性的,是罗马书一章 28 至 29 节。保罗谈及人心的堕落时,他指出当人把神拒于自己的认知之外时,他们就是把自己献给全然的嫉妒。这在个人层面、社会层面、个家层面和教会层面都是真确的。今日在各个宗教圈子内所存在的恼怒、嫉妒、和恶毒都因拒绝耶稣基督的神性所致。假如他只不过是人,象我们一样,那么,他不过是一个宗教寄托或令人着迷的形象;但是,假如他是神,我们就只得选择拥有和以他为神顺服他,或选择从心内以嫉妒、恶毒和谋杀来回应他。
2)嫉妒是指拒绝耶稣基督的主权
“他(彼拉多)原晓得,祭司长是因为嫉妒才把耶稣解了来”(可十五 10 )。彼拉多与那些宗教领袖之间的主要交锋是有关耶稣基督的权威问题。令祭司长和法利赛人愤怒的是彼拉多称耶稣是犹太人的王(参看可十五 9 ;约十八 36-37 ,十九 4-15 )。同一群人前几天才呼喊“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是应当称颂的”(太廿一 9 、 15 )。虽然这样,他们仍要拒绝耶稣基督的主权;但彼拉多却认定了同一位的弥赛亚王,这样使这班领袖的恶毒和嫉妒无法隐藏。
我们再一次看到,一个重要的原理解释了这班领袖和百姓对耶稣基督主权的态度。保罗提醒我们一个基本的分别:圣经的果子和属肉体的行为(参看加五 22-23 ,五 16-26 )。人若不承认耶稣基督,就不能被神的灵充满(参林前十二 3 )。当人被圣灵充满,他就有生命的果子;人若拒绝基督的主权,就无可避免地落入肉体中(参看加五 19-21 ;多三 3 ),其中包括嫉妒。
因此,嫉妒是拒绝耶稣基督的神圣和主权的直接结果。这就是我们所认识有关嫉妒这罪的观念。让我们确保自己心中没有这些私欲,因它们至终会带来死亡(参看雅一 15 )。
二、嫉妒之罪的后果
“他(彼拉多)原晓得,祭司长是因为嫉妒才把耶稣解了来”(可十五 10 )。在这经文以后,我们读到“只是祭长挑唆众人”(可十五 11 )。嫉妒的火焰不易灭:它可烧着炭,火势很快蔓延起来,最后失控(参看歌八 6 )。
1)嫉妒扭曲了对所有真正价值的触角
“只是祭长挑唆众人,宁可释放巴拉巴给他们”(可十五 11 )。这确实很可怕。当中的百姓个个都知道巴拉巴是个囚犯,犯了勒索与谋杀罪。然而,各人的价值观都已被扭曲了,以致他们要求释放巴拉巴,要把我们的主钉在十字架上。试想:要巴拉巴不要耶稣,要土匪而不要施恩者,要破坏安宁者而不要和平的使者。这显出嫉妒如何扭曲人一切的价值观。人一被嫉妒所蒙蔽,就自然落入罪的各种层面中。这是未重生之人的特征,但也是重生之人的问题。就算基督徒被圣灵重生,也会被旧性情所影响,直至救赎最后实现之日。因此,假如或当信徒转眼不仰望他们的主,嫉妒便以其丑陋与恶毒的姿态出现。
2. 举例说明
2)嫉妒破坏了对所有真实品德的源头
“他们又喊着说:‘把他钉十字架!’彼拉多说:‘为什么呢?他做了什么恶事呢?’他们便极力地喊着说:‘把他钉十字架!’彼拉多要叫众人喜悦,就释放巴拉巴给他们,将耶稣鞭打了,交给人钉十字架”(可十五 13-15 )。这是嫉妒之罪的终极结果。
当日的百姓,每一个人都知道主耶稣崇高品德;他生命完全体现了神的特性。他在天父掌管下作为一个完全的人,结出了圣经的果子。彼得作见证说他就是“基督,永生神的儿子”(太十六 16 )。彼拉多承认:“我查不出这人有什么罪来”(路廿三 4 ),甚至污鬼也宣认他就是“神的圣者”(可一 24 )。换言之,耶稣基督是一切道德质素的总和,是一切品德的化身。然而,耶稣虽然启示和表现了这一切的神圣品德,百姓仍呼喊“把钉他十字架!把他钉十字架!”今日,嫉妒与昔日受难节时所表现的一样丑陋和邪恶。假如它在你心中,它必然扭曲你一切的价值观,破坏一切真正品德的源头。
3. 举例说明
三、嫉妒之罪的克胜
“他(彼拉多)原晓得,祭司长是因为嫉妒才把耶稣解了来”(可十五 10 )。我们在本章稍后读到:“祭司长和文士也是这样戏弄他,彼此说:‘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可十五 31 )。受嫉妒所使,这些瞎眼的人永不能再说出更真确或得胜的说话。
耶稣在整过传道事工中教导:“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路九 24 );又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十二 24 )。这是出死入生的原理。假若救主从十字架上下来,每一个杀过人的人都必然进入地狱,没有恩典,没有赦免,没有希望。相反地,我们的主为他们祷告:“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廿三 34 )。我们在祭司长的戏弄中看见他们被嫉妒之罪全然操控。这班耶稣的敌对者的说话暗示了:
1)基督的救赎工作
“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可十五 31 )。主耶稣到世上来的目的是“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救出来”(太一 21 )。我们的主在他传道事工中宣告他来是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路十九 10 )。而保罗后来作见证说:“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提前一 15 )。基督的救赎工作,其有趣之处及其必然果效是要求人认识及恢复人对他神圣的观念。甚至是耶稣基督的敌人也得承认“除了神以外”没有人能赦罪(可二 7 )。倘若我们想认识从嫉妒的罪中得释放,我们必须跪在十字架跟前,与多马一样的呼喊:“我主我神!”(约二十 28 )当耶稣被挂在十架上,他是使世界与自己复和(参看林后五 19 )。在人所不能测度的奥秘中,三一真神参与在这背负罪债的救赎行动之中。神的儿子,当他为除去我们的罪而被挂在木头上时,是借着永恒的圣灵把自己无瑕疵的献与神(参看来九 14 )。他为我们成为罪,他从未犯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林后五 21 )
2)基督的救赎之道
“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可十五 31 )。这说话不单代表基督的工作,也代表了基督的道。没有基督的工作,我们就没有可传的道。保罗告诉我们,因为有十字架,所以我们有福音。事实上,他说:“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林前一 18 )。彼得提醒我们在应用这救恩的道时,它必然生效。他说:“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就是这道。所以,你们既除去一切的恶毒(或作‘阴毒’)、诡诈,并假善、嫉妒和一切毁谤的话,就要爱慕那纯净的灵奶,象才生的婴孩爱慕奶一样,叫你们因此渐长,以致得救。你们若尝过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彼前一 25 ~二 3 )。
假若你能依从这个解释的路线,你将会察觉到,若基督的救赎工作要求并恢复人对圣性的观念,那么,基督的道要求和恢复人对主权的观念;因为当耶稣基督是主,他的道便是律法。一个奴隶永不能反驳他的主人。作为耶稣基督的仆人,我们必然过绝对顺服的生活。当我们应用这道在自己的生活上时,我们在每一天都会得着能力,抛弃恶毒,嫉妒,和恶言,以致我们能象初生的婴孩一样成长,并且见证了主在我们的生命中是满有恩典和恩慈的。
结语
借着神奇妙作为的大能,基督的十字架转为恩典的冠冕,罪人可在其中找到赦免与洁净。历代的罪恶变成历代的医治。因此,当我们重新来到十字架的跟前时,让我们承认嫉妒的罪,并且聆听圣灵的应许“耶稣基督的血 …… 洗净我们一切的罪“(约壹一 7 ,参看 9 节)。然而,我们必须以真心的悔改,真诚的信心,和坚决的顺服来到十架前。只要这样做,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挣我们一切的不义”(约壹一 9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胜奸念的邪恶。
附加评注
1 .举例说明
莫扎特的第一位未婚妻,当她接触到更多世界的事物时,开始后悔自己的选择,因而离开了作曲家。她认为他个子太小了。当全世界发现他的伟大才华时,她说:“我看不见他的伟大,只见到他的渺小。”以赛亚说及世人拒绝基督时也同样地描述。他这样说:“他被藐视,被人拒绝。”噢!当这些人得见主的荣美时,他们将要如何后悔呢!( Day by Day with Jesus 1980, c1979 by 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 Used by permission )
2 .举例说明
有一次魔鬼经过利比亚沙漠,见到一班人正在试探一名修士。他们引诱他的肉体,搅扰他的思想使他产生疑惑和恐惧,告诉他,他所作的一切操练都是无价值的。但他们的企图都失败了。那修士不为所动。魔鬼就走向前,对这群小鬼说:“你们的方法太古老了,让我给你们一点建议。”他走到修士面前说:“你有没有听到消息,你的兄弟当上了亚历山大的主教了。”寓言有句话:“丑恶的嫉妒遮蔽了圣人的面。”( W.E. Sangster, The Craft of Sermon Illustration, London: Epworth Press, 1964, p. 19 )
3 .举例说明
在帕多瓦( Padua )一间小礼的墙上挂了一幅由文艺复兴画家乔托( Giotto )的画。他在上面绘划了妒忌有一长耳朵,能听到每个成功人士的新闻。他也为妒忌划了古蛇的舌头,用来中伤被妒忌的人的声誉的。但当你留心这幅画,你会见到那舌头是卷起,刺向自己的眼睛。吉图不单把妒忌绘成是瞎眼的,它也会被自己的恶毒所毁。嫉妒总会为自己带来伤害。( David C. Egner, Our Daily Bread, Grand Rapids: Radio Bible Class, November 18, 1982 )
进深研究书目
J. A. Alexander,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of Mark, Classic Commentary Library, 1864,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Zondervan).
R.A. Cole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Edited by R.V.G. Tasker,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61).
E. Schuyler English, Studies in Gospel According to Mark: A Comprehension Exposition of the Gospel Gospel of the Servant-Son of God, (New York: Our Hope, 1943).
H.A. Ironside, Addresses 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Neptune, N.J.: :Loizeauz).
John Charles Ryle, Expository Thoughts on the Gospel of St. Mark,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Henry Barclay Swete,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t: The Greek Text with Introduction, Notes, and Indices, 1892,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Vincent Taylo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rk: The Greek Text with Introduction, Note, And Indexes, (Londin: Macmillan, 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