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讲章大纲
令人困惑的问题
主题:胜过孤单
经文:诗六八 5-6
金句: “神在他的圣所作孤儿的父,作寡妇的伸冤者。神叫孤独的有家。”(诗六八5-6)
引言
“我很孤单”是一句能激起千百万同感心灵起共鸣的说话,因为孤单正是今天不论老少都面对的尖锐问题。然而神从没有叫人孤单的意思(参看创二 18;诗六八6)。诗人在这段经文说到:
一、孤单的痛苦(诗六八 6)
1) 独居的苦闷( 诗六八 6)
2) 奴役的捆绑( 诗六八 6)
二、孤单的服事(诗六八 6)
1) 孤单的服事教导我们叛逆会孤立生命( 诗六八 6)
2) 孤单的服事教导我们叛逆会毁坏生命( 诗六八 6)
三、驾驭孤单(诗六八 6)
1) 神关心孤单者( 诗六八 6)
2) 神呼召孤单者( 诗六八 6)
结语
我们已看过何谓孤单的痛苦和服事了,但是我们感谢神,因为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驾驭孤单。神给予,神也呼召,只要我们愿意回应。
26 讲章大纲阐释
令人困惑的问题
主题:胜过孤单
经文:诗六八 5-6
金句: “神在他的圣所作孤儿的父,作寡妇的伸冤者。神叫孤独的有家。”(诗六八5-6)
引言
当廿七岁的乔普林( Janis Joplin )被人发现死在她的酒店房间里面,立即有人猜测她的死是否与自杀或意外有关。后来警方的报告却提到他们在这摇滚乐歌手的房间发现了少量的海洛英,另外她的手臂上也留下了新刺的针孔。她死前不久曾向自己的朋友承认:“当我不在舞台上的时候,我会躺下来,看看电视,我感到很孤单。”“我……感到很孤单”这句话相信必定能激起我们所有人的同感心,因为孤单正是今天不论老少都面对的尖锐问题。
沃尔夫( Thomas Wolfe )是美国的小说家( 1900-38),他曾经写过这样的说话:“孤单绝对不是一种鲜有而不寻常的现象——特别对我和一些独居的人而言;然而它是人类存在于世上最中心和不可避免的问题。”世界著名的历史学家威尔斯( H.G.Wells )在他的六十五岁生日时说:“我六十五岁了,我很孤单。”而近期一点的人物,已故的前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 ( Dag Hammarskjold )在他的私人日记中哀伤地承认:“当你独自一人站在荒野的水泉旁边,你便会再一次醒觉你的孤单,原来它一直没有变过。” ( Donald N. Paulson, "How to Deal With Your Loneliness, " The Watchman-Examiner, August 8, 1968, p.494 )
当我们查考圣经时,我们发现神心意从来都不是叫人孤单的。当祂创造了亚当之后,祂看见“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二 18)。诗人告诉我们神是无父之人的父亲,是寡妇的保护者,祂“神叫孤独的有家,使被囚的出来享福”(诗六八5-6)。在这些经文中,我们知道一些关于孤单生命的事情。我们看见:
一、孤单的痛苦
“神叫孤独的有家,使被囚的出来享福”(诗六八 6)。当我们反省这孤单的境况时,我们实在不能不同意大卫准确的描述。纵使他在这里所指到的是国家在被掳时的孤单,不过这也可以应用在每个真正孤单的生命中。
1) 独居的苦闷
“神叫孤独的有家”(诗六八 6)。字典给独居下的定义是“独居的状态,或孤独。”这种远离与人接触的境况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紧张和压力。事实上也是这种令人沉郁的孤独感叫人走上自杀之路。
1.举例说明
2) 奴役的捆绑
“神叫孤独的有家,使被囚的出来享福”(诗六八 6)。有一个重点我们应当留心的,就是以先祖的色列人留在埃及中除了孤单之外,他们更是奴隶。
这在我们的生命中也是一样。当我们孤单的时候,我们感到的不但是沉闷,更是捆绑。有时是与我们合不来的人被捆绑在一起,有时则是被我们自己的恐惧、挫败和沮丧所捆绑。沉闷会无可避免地引发捆绑——没有比这个更痛苦的了!那是你生命的写照吗?你是否感到孤单和十分痛苦?
2.举例说明
二、孤单的服事
“神叫孤独的有家,…惟有悖逆的住在干燥之地(沙漠之地)”(诗六八 6)。神命定我们若叛逆祂,我们便会死于在荒芜之地和孤单中。
1) 孤单的服事教导我们叛逆会孤立生命
“神叫孤独的有家,…惟有悖逆的住在干燥之地”(诗六八 6)。也许最能表达叛逆和孤立之间的关系的,莫过于浪子比喻的故事(参看路十五11-32)。叛逆不但把子与父隔离,也把那个年青人与他的所谓“朋友”分开了。圣经告诉我们他最后落得独自去喂猪的。不过救赎的独特之处是孤单让他重新面对自己,然后把他带回父家。当他面对自己的时候,他说:“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路十五18)。所以若我们已预备从有纪律的生活中学习,我们要知道服事是有孤单的。
3.举例说明
2) 孤单的服事教导我们叛逆会毁坏生命
“惟有悖逆的住在干燥之地”(诗六八 6)。当浪子离家后他口袋里有钱,而且满肚子计划;不过叛逆的个性把他引向放浪的生活,最终耗尽赀财。英文字母之中“I”这个字母是最幼的了,它正好象征着孤单和罪如何把我们脱光至一无所有,以致我们要“住在干燥之地”(诗六八6)。
4.举例说明
这正是神要与我们相遇的地方,因为圣经提醒我们:“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五 3)。当一个人真正认识罪如何减少至罪性及无有,他便会诗人一起祷告说:
我这样的一个人,一无可取,
但你的宝血为我流出,
你把我买赎来归你,
噢,神的羔羊,我来!
依理奥( Charlotte Elliott )
三、驾驭孤单
“神叫孤独的有家,使被囚的出来享福”(诗六八 6)。孤单是有出路的。正如我们已提及过,神的心意从来不是叫人孤单和孤立的。人基本上是需要社交的,所以我们必须与其他人发展关系。我们能够看到:
1) 神关心孤单者
大卫说:“神在他的圣所作孤儿的父,作寡妇的伸冤者。神叫孤独的有家,使被囚的出来享福”(诗六八 6)。
纵然你不感到有人关心你,我也必须告诉你,神关心。祂对你的关怀是无限的。事实上,祂已借着离开天堂,取了人的肉体使祂可以住在人中间,以表明这事实。祂不但来到地上,祂更死在十字架上,目的是为了促成叛逆的罪人和圣洁公义的神的和好。祂死过了,然后从死里复活成为我们的救主和灵魂的爱人。为了证明祂愿意分享祂的生命,祂说:“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启三 20)
5.举例说明
2) 神呼召孤单者
“神叫孤独的有家,使被囚的出来享福”(诗六八 6)。自从亚当在伊甸园犯罪叛逆,他们进入了孤单的孤立中,神叫喊说:“你在哪里?”(创三9)亚当正是你和我的写照。祂要把我们从沉闷和捆绑中呼召出来,进入与祂的相交和自由中。我们回应祂的呼召就是认识从完全从孤单中得释放。不管发生任何事情,你若知道神关心你又呼召你,你永远也不会再感到孤单。
6. 举例说明
结语
我们已看过何谓孤单的痛苦和服事了,但是我们感谢神,因为还能驾驭孤单。神给予,神也呼召,只要我们愿意回应。
附加评注
1.举例说明
纽约市的一份报章刊登这样一则短篇故事:“一名年约七十岁的男人昨日被人发现伏尸在史贝坦杜伟小湾( Spuyten Duyvil Creek )。警方发现一张字条这样写:‘我是祖班尼士。没有记录。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有永久住址。只是厌倦生命。’”这是一个被独居的忧郁打倒的人的哀伤讣闻。 (Ray O. Jones in Encyclopedia of 7700 Illustrations, by Paul Lee Tan, Rockville, Md.: Assurance Publishers, 1979, p. 1380)
2.举例说明
在新年的一天,一名高傲得从不因任何服务而给人打赏的富翁遇到毕生难忘的悲剧:他的会计师自杀了。那些账簿被发现时井然有序,这个去世的人——一个羞怯的王老五——在事业上一向都是一帆风顺的。他唯一留下的是给他的富翁雇主的字条,上面写道:“在这三十年来,我从未得到过一句鼓励的说话。我厌倦了!” ( Gospel Herald, Quoted in Encyclopedia of 7700 Illustrations, Rockville, Md., 1979, p.1379 )
3.举例说明
在慕迪( Moody)一次西面布道运动中,有一个上了人纪,衣冠楚楚的人穿州过市地跟着他。每到一个地方这个人也会要求大会给他一个方便,使他可以对数以万计的会众说句话。他会站起来用颤抖的声音说:“我的儿子佐治在这里吗?佐治,你在这里吗?噢佐治,你在这里吗?噢佐治,若你在这里的话,来到我这里啊。你的老爸好爱你啊,佐治,看不见你我死不瞑目啊。”然后老人家便会坐下来。
结果在一个晚上,一个年青人到慕迪下榻的酒店找他。那个竟然就是佐治。当伟大的布道家问他以这样残忍的方法对待自己的父亲,于心何忍时,年青人回答说:“我从没有挂念他,不过慕迪先生,我已尝试尽一切力量去行善。”好一个遥远他方的自义的浪子。他在金钱上和言语上慷慨,然而在他败德的生命中每时每刻他却在践踏一个慈父的心。 ( C.I. Scofield, in Encyclopedia of 7700 Illustrations, Rockville, Md., 1979, p. 1267 )
4.举例说明
当达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绘画他的杰作“最后晚餐”时,他用了很长时间为他的基督寻找模特儿。最后他找到在罗马其中一间教会的一个名叫班迪里尼( Pietro Bandinelli )的诗班员,这人有美好的生命,外型也讨好。多年过去,不过画作还未完成。所有门徒都已经有了定案。唯独剩下一人——加略人犹大。现在他开着手找一个被罪变得面如铁石和扭曲的人——最后他在罗马的街上找到一个乞丐,他的样子卑鄙,当他看着他时,他感到心里发毛。他雇用这个人坐在他面前当犹大的模特儿。当达文西差不多要叫这人离去时,他对他说:“我还未知道你的名字呢。”那人回答说:“我就是彼亚祖班迪里尼,曾经当过你的基督模特儿的。”犯罪的生命叫一个原本面容姣好年青人变成全罗马城最卑鄙的一张脸。罪叫人堕落!罪叫人降格!罪在十人中会选上一人! (Indian Christians, 1200 Notes, Quotes and Anecdotes, by A Naismith, London, England: Pickering& Inglis Ltd, 1962, pp.183-184)
5.举例说明
有一个人在剪羊毛的时间参观了一个澳洲的大牧场。导游把一只小羊自它的围栏中抱起,然后放在其它千百只羊中间。动物的叫声再加上剪毛人的叫嚣声叫人震叫欲聋。那些未断奶的羊看来茫茫然的,当会维持一刻的安静。然后当它们被带离熟悉的环境中,它们便会软弱和紧张地叫喊。当然这些叫喊声会立刻换来母亲的关注,因为脆弱的小东西正走向围栏边,一头母羊已站在那里。羊妈妈也开始跑向小羊,仿佛再没有其它羊存在一样。虽然声音闹烘烘、又乱成一团,它还是听到她受惊的孩子可怜的叫声。一个传道人在一次讲道中提及到此情此景时说:“你不要以为你——神特别的看顾对象——会逃离祂的视线范围。你在天父的眼里便仿如祂在这个世界上再没有其他的儿女。祂侧耳倾听你最微弱的呼求,然后匆匆赶来相救。” (Henry G. Bosch, Our Daily Bread, Grand Rapids: Radio Bible Class, June 30, 1984)
6.举例说明
多年前一个贫穷的德国移民与她的孩子坐在东方铁路车站的候车室里。一个路人因为看见她的样子实在痛苦,忍不住停下来一刻对她说话。她透露自己的丈夫经已过世,她正前往爱奥华州,但独自一人与孩子在陌生的地方闯荡是十分艰苦的事。陌生人在一瞬间便把一点钱塞在可怜人的手里说:“独自一人!怎么会呢?耶稣与你同在啊!祂永不会丢弃你。”十年后这个妇人说:“这句话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勇气。我小时已认识基督,我也爱祂,可是我已把祂忘记了。”那句“偶然的话”把我重新带回祂的身边,它也叫我在经历所有忧患中仍然能坚强和快乐。这句“偶然的话”是神的呼召。 (Walter B Knight, 3000 Illustrations for Christ Service,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2, p.78. Used by permission)
进深研究书目
Joseph Addison Alexander, The Psalms Translated and Expanded, Reprinted from the edition of 1864,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Franz Delitzsch, Biblical Commentary on the Psalms, Trans. By Francis Bolton, 3 vol.,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49).
David Dickson, A Commentary on the Psalms, (Fort Washington, Pa.: Christian Literature Crusade, 1959).
H. A. Ironside, Studies on Psalms: Book One, (Neptune, N.J.: Loizeaux Brothers, Inc., 1952).
Derek Kidner, Psalms: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on Books I and II, Tyndale Old Testament Commentaries,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rsity Press, 1973).
Ron Klug, Psalms A Guide to Prayer & Praise, Fisherman Bible Studyguide Series, (Wheaton, Ill.: Harold Shaw Publishers, 1979).
Alexander Maclaren, The Psalms, (New York: Funk & Wagnalls Co., 1908).
F. Campbell Morgan, Notes on the Psalms, (Old Tappan, N.J.: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947).
John Patterson, The Praises of Israel, (Totowa, N.J.: Charles Scribers Sons, 1950).
W. Graham Scroggie, Know Your Bible (The Psalms), vols. 1-4, (Old Tappan, N.J.: Fleming H Revel Company, 1948).
Charles Spurgeon, The Treasury of David, 6 vol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63).
Samuel Terrien, The Psalms and their Meaning for Today, (New York: The Bobbs-Merrill Co., 1952).
G. Rollin Walker, The Modern Message of the Psalms,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38).
Arthur Welter, The Psalms: A Commentary,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London: SCM Press,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