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讲章大纲
令人困惑的问题
主题:弥补罪疚的秘诀
经文:约壹一 1-7
金句: “我们若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他儿子耶稣的血也洗净我们一切的罪。”(约壹一7)
引言
罪疚是人类一个基本的问题,假如没有出路的话,他必然会陷入摧毁自己的精神和道德幸福的不正常行为中。这说法得到那些医护专业和教牧人员的肯定。神差遣祂的儿子到世界来死在加略山的十字架上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弥补罪疚。经文告诉我们:
一、神设立的弥补方法(约壹一 7)
1) 基督的死是设身处地的( 约壹一 7)
2) 基督的死是得胜的( 约壹一 7)
二、神设定的弥补条件(约壹一 7)
1) 人在神面前必须赤露敞开( 约壹一 7)
2) 人必须对神有真诚的依靠( 约壹一 7)
3)
结语
我们已预备好为得着完全的洁净而向神敞开和信靠祂的儿子耶稣基督吗?假如答案是肯定的话,我们必须告诉祂,并在祂设立对罪疚的弥补方法中欢欣。
25 讲章大纲阐释
令人困惑的问题
主题:弥补罪疚的秘诀
经文:约壹一 1-7
金句: “我们若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他儿子耶稣的血也洗净我们一切的罪。”(约壹一7)
引言
罪疚是人类一个基本的问题,假如没有出路的话,他必然会陷入摧毁自己的精神和道德幸福的不正常行为中。这不但与医护专业人员的看法一致,教牧人员从每周会见教会会友的经验也肯定这一点。
当我们从人的问题转向神的角度时,我们会发现圣经的中心信息也提及弥补罪疚的问题。这是神差遣祂的儿子到世界来死在加略山的十字架上的主要目的,也是福音被传扬的原因。
也许我们在圣经中找到其中一段关于弥补罪疚的经文很简单的,不过它的意思却很清晰。圣经说:“我们若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他儿子耶稣的血也洗净我们一切的罪”( 约壹一 7)。我们必须注意关于弥补罪疚的主要两点:
一、神设立的弥补方法
“(神)儿子耶稣的血也洗净我们一切的罪”( 约壹一 7)。罪的问题就是如此严重,以致需要神的独生子作出牺牲才足以弥补。圣经宣告说:“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来九22)。与父完全成为一体的耶稣基督却交出了祂的生命,甚至到死的地步。祂流出宝血的意思是:
1) 基督的死是设身处地的
“他儿子耶稣的血也洗净我们一切的罪”( 约壹一7)。“设身处地”这个字就是“代表”的意思。让我们记住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是“圣洁、无邪恶、无玷污、远离罪人”的(来七26)。事实上也因为祂是无玷污的,所以祂才有资格为罪被玷污的人受死。
保罪告诉我们福音的基本信息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林前十五3)。当神的儿子耶稣基督死在十字架上时,祂是背负我们的罪和罪疚的,这并不是有限的头脑能够明白的奥秘。圣经说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林后五21)。它的对策就是神作出一次交换:祂以祂的义交换我们的罪;祂接受我们的罪好叫我们能够接受祂的恩典。圣经现代中文译本清楚说明了:“基督是无罪的,可是为了我们,神让他担负我们的罪,使我们借着他得以跟神有合宜的关系”(林后五21)。这就是基督教福音的的奇妙和荣耀之处。
1.举例说明
2) 基督的死是得胜的
“(神)儿子耶稣的血也(不断)洗净我们一切的罪”( 约壹一7)。虽然十字架只是历史中的个别事件,它的功效却是永恒的。这也是英文译本中用了现在进行式的原因——“(神)儿子耶稣的血也(不断地)洗净我们一切的罪”( 约壹一7)。被当作祭物被献上的生命已得释放了,并且在权能中复活。现在主耶稣基督在无尽生命的力量中继续洁净那些凭着单纯的信心接受祂的人。这正是保罗说出以下说话时要表达的意思:“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加二20);另外他又说:“因我活着就是基督”(腓一21)。对每一个真正的信徒而言,神的儿子耶稣基督也是活在神圣的恩典和荣耀中。结果就是不断的洁净——不单是罪疚,还有罪的缠绕。于是对那些罪和罪疚缠身的人来说,神为他们预备了弥补的方法。
2.举例说明
二、神设定的弥补条件
“我们若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他儿子耶稣的血也洗净我们一切的罪”( 约壹一 7)。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简单地说,神为洗净罪疚设定了两个条件:
1) 人在神面前必须赤露敞开
“我们若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 约壹一7)。若我们要认识弥补罪的方法,我们必须对神开放和坦白。我们必须让祂的话语和祂的灵的亮光照进我们的心,直至我们的罪被显露出来。事实上我们若非在那寻找纯洁的亮光中看见自己的罪,我们可能还不肯向神求怜悯。因为虽然罪常出没于我们的生命中又伤害我们,我们却还享受这罪中之乐(参看来十一25下)。
3.举例说明
2) 人必须对神有真诚的依靠
“我们若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 约壹一 7)。在同一段经文的第三节,约翰告诉我们:“我们乃是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我们只能够在耶稣基督里与神相交,这才是真正的彼此委身。基督也只会委身于那些真正委身于祂的人(参看约二24-25)。当这垂直的相交得以建立后,我们才能与其他的基督徒享受横向的相交。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比美基督徒之间相交那样具有治疗和更新作用的了。
纵是在医护界别中这也是被广泛认同的,这也是愈来愈多群体治疗的讲座和施行的原因。罪叫人疏离和放荡,而救恩却整合和修补。
这更强调人隶属于一家本地教会的重要性。人因罪而变得绝望时,在一个有爱心的教会中可以找到康复和相交。教会所体现的就有如一个家,故此神对救赎的最终心意就是群体的相交。正如约翰司托德 ( John Stott )所言:“宣讲福音的目的……不在于救恩,乃在于相交。然而按着正确的理解,这是从广义上看救恩,包括在基督里与神和好(我们乃是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圣洁的生命(见第六节),和加入教会(你……和我们)” ( The Epistles of John,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Grand Rapids: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9, p. 63 ) 。故此我们要在基督里依靠神,又在爱中互相扶持。
4.举例说明
结语
在耶稣基督的宝血中我们找到为我们的罪预备的弥补方法和条件。若我们要认识全部的弥补方法,我们必须要为得着完全的洁净而向神敞开和信靠祂的儿子耶稣基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唱:
没有其它的羔羊,没有其它的名字,
在天上、地上和海中没有其它的盼望;
没有对罪和羞耻的逃避之处;
只有你。
罗塞蒂( 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 )
附加评注
1.举例说明
在北爱尔兰的一场猛烈的风暴威胁着一条横跨汹涌河流的火车桥。一个在高地放牧的年青小伙子整夜尽全力守护他的羊群,天未亮的时候他就走去看羊群是否安好。当他走上山的时候,他的心冷了一截,因为他看见高架桥的中段被冲倒了,而火车桥也倒塌了。他知道运客火车快要到了,若没有警示,整辆火车都会撞得粉碎,必有多人死亡。他尽力向山上走,不知能否及时赶到。当他刚到达铁道时他已听见巨大引擎的响声。在无法可施之下,男孩唯有扑向路轨,令引擎煞停。火车尖声煞停,乘客才醒觉发生了事故。在四处查看后他们才知道问题所在,以及他们是怎样被救脱险。他们在不远处看见牧童肢离破损的遗体,他为他们牺牲了生命,以致他们能够活下去。 ( A. Naismith, 1200 Notes, Quotes & Anecdotes, England: Pickering & Inglis Ltd., 1962, p.203, adapted )
2.举例说明
在千里达的岛上有一个铺满沥青的死火山深坑。虽然它的地表面仍有气泡冒出来,然而这些沥青却坚硬得足以让人在上面走过。人们会在这些象炭一样的湖上掘起大块的东西,然后把它们装满一卡一卡的火车,运往全世界铺设地面。有人说无论在这个沥青湖中掘得多深,不足七十二小时它便会从底部流出物质把洞再次填满。差不多一百年来他们都是从这深坑中运走沥青,然而它却不会干涸。他们虽然掘到二百八十尺之深,他们仍发现这些黑色的,仿似橡胶一样的物质冒出来。看上去就象一个无穷尽的供应源头一样。神的恩典也一样,它是超级丰富的,永不衰竭的。不论需要有多,也不能使祂的爱枯干。祂的恩典是足够的。 ( Henry G. Bosch, Our Daily Bread, Grand Rapids: Radio Bible Class, n.d. )
3.举例说明
有一则故事关于一个海军学员被罚要承托住一个器皿。一个小时之后他的上级走到船舱要看看小伙子怎么样。令他惊讶的是——若还未至于讨厌的地步,他竟然听到小伙子在黑暗中愉快地吹着口哨。这个军官心里一边决定要把小子好好教训一顿,一边把灯放进船舱中。当肮脏和虫鼠渐渐显露在灯光之下时,学员开始请求说:“让我出去!让我离开这地方!”是灯光让他看清楚自身的真正情况和环境。所以神的情况就是:“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约壹一7)
4.举例说明
鱼被人从水里捞出后大口地喘着气,很快便会没命。一朵花被连根拔起也会枯萎死亡。一个离开供应活命养分的教会时,他的灵魂便开始衰弱,最终也会死亡。一个仿如家庭的教会重要的不但在教导,也在相交上。教会若没有接待酗酒的、当娼的、说谎的和作贼的,它便没有资格接待圣徒。
进深研究书目
F. F. Bruce, The Epistles of John: An Introduction, Exposition, and Notes, (Old Tappan, N.J.: Fleming H. Revell, 1970).
Robert S. Candish, The First Epistle of John, 1866,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52).
Guy King, The Fellowship: An Expositional and Devotional Study of 1 John, (London: Marshall, Morgan & Scott, 1963).
Robert Law, The Tests of Life: A Study of the First Epistle of St. John, 3rd ed., 1914,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78).
John R. W. Stott, The Epistles of John,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9).
Lehman Strauss, The Epistles of John, (Neptune, N.J.: Loizeaux Brothers, 1962).
W. E. Vine, The First Epistle of John,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