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架之言

每当提及大齌节,我们总会联想到我们的主在十字架上最后所说的七句话。不过我们为“十架之言”加上了一篇介绍的信息,然后才深入思想我们的救主和祂为我们和我们的救恩所受的苦。这些讲章能够帮助你的会友感受到当我们的主被钉十字架时,“他们也在那里。”


5 讲章大纲

十架之言

主题:十字架的道理

经文:林前一  18-25

金句:“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林前一  18)

引言

保罗用以总结我们的主,救主耶稣基督福音的片语是“十架的道理。”基督的十架对我们来说,有三方面的意义:

一、神对人的启示(林前一  18)

1)       能力的启示(林前一  24)

2)       智慧的启示(林前一  24)

二、神向人的宣告(林前一  18)

1)       时常敌对(林前一  23)

2)       时常明确(林前一  18)

3)       永远具救赎性(林前一  24)

三、神对人的邀请(林前一  18)

1)       神的乐意(林前一  21)

2)       神的旨意(林前一  18)

3)       神的过程(林前一  21、24)

结语

神对人发出的邀请要求一个决定。若人相信,他就得救;若他拒绝,他就灭亡。故此:“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林前一18)


5 讲章大纲阐释

十架之言

主题:十架的道理

经文:林前一  18-25

金句:“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林前一  18)

引言

保罗用以总结我们的主,救主耶稣基督福音的片语,可以在哥林多前书一章十八节找到。那就是“十架的道理。”这句片语不单是描述性,它更含有劝导性。基督的十架对我们有三方面的意义:

一、神对人的启示

“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林前一  18)。“十架的道理”一词所暗示的整个意念,就是这个思想的表达。它就是“道。”当我们问启示的本质是什么时,经文已经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基督总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在“十架的道理”中,我们有:

1)    能力的启示

“基督总为神的能力”(林前一  24)。当神创造万有时,祂只需说一句话,可是当祂把救恩带给人时,祂却要把“道”差到世间。“神的能力”一词涵盖了神在基督里的所有行动,而他借此使你和我有得救的可能。现从下面五重关系看看这点:

a)    基督借以来临的能力

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是神一个超自然之举。天使对马利亚说的一番话已清楚表明:“圣灵要临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荫庇你,因此所要生的圣者必称为神的儿子”(路一  35)。不论不信的人对童贞生子有何评价,它始终是圣经的事实:耶稣基督超自然又无罪地在世间诞生。

b) 基督借以活着的能力

我们的主在世的生命是神超自然之举。保罗告诉我们“我主耶稣基督……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罗一  3-4)。祂无罪的生命是历世最伟大的现象。正如有人说:“耶稣基督的良知没有一点罪的影儿。”

c) 基督借以死亡的能力

基督的死是神超自然之举,因为当祂在十架上为我们的罪被举起时,“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林后五  21)。他完成在世的神圣任务后,自愿地垂下头,交出祂的灵魂。从来没有人那样死的,这是为何保罗说“十字架的道理……却为神的大能。”(林前一18)

d) 基督借以复活的能力

救主的复活是神超自然之举。使徒在别处说到神所显的浩大能力,就是照祂在基督身上所运行的,使祂从死里复活(弗一  19-20)。复活的神迹包括而且超越了古往今来发生过的所有神迹。

e) 基督借以拯救的能力

借着基督的救赎工作拯救罪人,是神超自然之举。这是为何保罗会感叹说:“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罗一  16)。福音的中心正是神大能的拯救和释放。整个宇宙中没有其它东西,能象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福音般改变人。

1A.补充说明

1B.举例说明

1)     神智慧的启示

“基督总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林前一  24)。使徒毫不含糊地让我们知道他所说”神的智慧”的意思。在这段经文的后半段他说:“但……在基督耶稣里……神又使他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林前一30)。美国标准译本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  说得更清楚:  “神使耶稣基督成为我们的智慧;就是公义、圣洁和救赎。”保罗正说我们在神的智慧中会有:

a)    基督的启示成为我们的义

“基督耶稣成为我们的…公义”(林前一  30)。我们在基督里又借着祂能在圣洁的神面前成为义,或公正。福音这方面的特质可以答一个古老的问题:“这样在神面前,人怎能称义?”(伯廿五4)。因为基督为我们的罪死了,又为我们的义活了(罗四25);以简单的信心回应,我们便能认识神归在我们我身上的义了。

2.举例说明

b)    基督的启示成为我们的圣洁

“基督耶稣成为我们的…圣洁”(林前一  30)。我们永不能够靠自己的能力达致圣洁,除非借着基督的内住生活,成圣的工夫才可以每天在我们身上成就。按基督徒的生命和行为来说,这意指我们要“处身”基督里去“经验”这种生活,因为祂已在十架上成就了这工。

c)    基督启示成为我们的救赎

“基督耶稣成为我们的…救赎”(林前一  30)。救赎的意思就是“释放。”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它不仅指到从罪的势力和刑罚中得释放,更是从罪的本质中得释放。借着神这最终的行动,我们能够与基督的样式相似。

这个在我们主耶稣基督福音里的神性智慧,真是一个启示。除非借着圣灵的工作,这启示是完全在人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以外的一种拯救。因为神也说过这世界凭着人的智慧并不能认识祂(林前一  21)。

二、 神向人的宣告

“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林前一18)。神选择了愚拙的道理来带出十字架的信息。这“十字架的道理”所蕴含的并不只是启示,它更是一种宣告。请注意:

1)     十字架的宣告时而敌对

保罗告诉我们:  “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林前一23)。每个世代的宗教家和理性主义者都会发现十架的信息是带有敌对性。对犹太人来说,它是绊脚石;对希腊人来说,它永远都是一个笑柄。

对宗教家来说,十架否定了他们可以靠自己的功德得救,这也是加略山令人讨厌的原因。人的宗教本性倾向把自己手所造的献上为祭,象该隐一样;或象挪亚时代的人建立自己的巴别塔;又或象主时代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一样,以自己污秽的义向神邀功。可是十架的道理却废掉了所有这些观念,并把我们带到加略山哭着说:

不是我手能带着什么

只是靠着你的十字架

另一方面,理性主义者以为他能够凭着理性到神面前来,不过神已宣告世人凭着自己的智慧不能认识祂(林前一  21)。正如法国的科学家兼哲学家  帕斯卡尔  ( Blaise Pascal )  恰当指出, “理性最极至的成就是让我们看到理性的限制。”没有任何东西象十字架的道理如此彻底粉碎人的理性主义。这是为何神向人的宣告对那些灭亡的人来说是敌对性的。

2)     十字架的宣告时常明确

“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 神的大能”(林前一  18)。基督十架的讲论包含了吸引力和分隔力的。没有人听到福音信息之仍能保持中立。当十架直接了当地陈明它的信息及其权威后,人不是因拒绝而后灭亡,就是因接受而存活。这就是存在于神圣宣告中的独特能力。

3)     十字架的宣告永具救赎性

“但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腊人,基督总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林前一  24)。我们已经看过在神的智慧和能力中,我们已有人得救殷需的合成元素了。感谢神,当人听了福音的呼召而回应,他们就得以进入从罪的刑罚、势力和本质中被释放的崭新经验。这就是福音的荣耀。

3.举例说明

三、神对人的邀请

“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林前一18)。十字架照耀出启示、宣告和邀请的光辉。所以我们有以下几方面:

1)     神乐意在福音中邀请

“神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林前一  21)。保罗告诉我们“神乐意”用愚拙的道理拯救人。注意是神先作主动的。我们看见的图画不是人寻找神,而是神寻找失落的人。自从亚当悖逆而使人类受咒诅后,神已一直在问:“你在哪里?”(创三9)

2)     神的旨意

“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林前一  18)。让我们紧记每个在基督以外的人都是失丧的;事实上,译作“灭亡”(林前一18)的动词意指失去自我主体。一个灭亡的人不能满足神创造他的旨意。这正是基督福音遇见和拯救他之处。“得救”一个字背后不仅只是纠正错误,更包含了生命的转变。

3)     神的过程

“神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但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腊人,基督总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林前一  21、24)。有两个字总括了福音邀请的神圣过程。第一个是“召”,而第二个是“信。”第一个字是描述神的供给,第二个字指到人的回应。耶稣基督时常呼召人归向祂,而各族类,各国和各种言语的人,也作出回应。这个过程会继续,直到基督的身体完成。

4.举例说明

结语

神对人发出的邀请要求一个决定。若人相信,他就得救;若他拒绝,他就灭亡。当我们想到第一个受难节庄严的一幕时,让我们从最深的黑夜中窥见十字架所发的永恒光辉。让我们在那光中看到神的启示、宣告和邀请的光辉;或按我们经文的用语来说:“十字架的道理” 。


附加评注

 1A.补充说明

 指出腓立比的狱卒、罗马那个逃走的奴隶亚尼西母和大马士革路上的迫害者扫罗,他们顽强的抵抗如何全被福音的大能征服,以及他们被转化的生命如何在所有人面前成见证。

 1B.举例说明

 一个名叫丽娜  (Chundra Lela)  的印度女孩是个孤儿,她曾经为了满足自己的灵魂探索,作出了而连续四次前往印度主要地点的旅程。每一次她都经历极大的个人苦楚。当这些疲倦的流浪生涯失败后,她尝试最严厉克苦己身方法,整天曝晒在印度酷热的太阳下,又被火围着。在冬夜苦寒的时候,她把自己半浸在水中,整天疲倦地数着念珠,直至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最后,只借着一个满有信心宣教士口中流露的简单福音信息,她便相信基督,之后丢掉了偶像,且放弃各种异教的生命操练。“钉十架的基督”就是从罪中拯救的“神的大能。”( Gospel Herald, from 3, 000 Illustrations For Christian Service, Grand Rapids, 1952, pp. 592-593. Used by permission )

 2.举例说明

 有一群好友结伴参观一所趣味盎然的教区旧教会。司职人员给了他们一把钥匙,说:“你们可以打开门进去,我随后便来。”他们进到大门,把钥匙放进钥匙孔内并企图把门打开,可是却不能转动钥匙。他们左右转动也不果。当他们正沮丧想放弃之时,司职人员来了。“为你们带来那么多麻烦,真不好意思”,他说。“我忘了告诉你们门是没有上锁的,你们只要抬起门闩就可以进去了。”

 很多人都象那帮人一样。他们用尽自己的方法把救恩之门锁上,可是他们只是白花时间。很久以前耶稣基督已经把门打开了,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抬起门闩,用信心走进去。  ( Sunday Circle, from 3, 000 Illustrations For Christian Service, Grand Rapids, 1952, pp. 583, Used by permission )

 3.举例说明

 在关于蒙救赎人性的美妙故事《在水街上》  ( Down in Water Street )  中,已故的哈德里  (Sam Hadley)   说到一个名叫“老上将”的人,有一晚出外流荡,遇见有人布道。他的眼睛已昏花,穿着一件用一根钉子定住的残破外衣。是威士忌把他弄成这样子的。他以前在林肯的战时秘书士丹顿(  E.M.Stanton  )办工室中研究法律。在那次布道,基督把他抓住了,他哭着说:“若非太迟的话,请宽恕和拯救这个可怜的罪人吧!”在第七夜他起来说:“哈德里弟兄,我已得救了。”从那时起他极其厌恶酒精。神恢复他的智力,他的青春也回来了。他成为一个有尊严的基督徒绅士,直到离世那天。  ( W.S. Avernethy, 1000 New Illustrations, Grand Rapids, 1957, pp. 173 )

 4.举例说明

 今天我们想从神得到没有被神对付痛楚的祝福。我们想讲道时听到我们如何赢取友谊、如何得到心灵的宁谧和如何忘记我们的恐惧。但我们必须紧记基督来是要使人成为美好,而不只是使人感觉美好。在我的教会每个星期日晚上,我都会邀请人到祭坛前祈祷。看着眼泪流过祈祷的脸,我喜乐得想大声喊叫。十字架的道路并不易走,但那却是归家之路。  ( The Charles L. Allen Treasury, by Charles L. Wallis, ed., Copyright c1970 by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Used by permission from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


进深研究书目

William Barclay, The Letters to the Corinthians, rev. ed.,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75).

F. Godet, Commentary on the First Epistle of Paul to the Corinthian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57).

Charles Hodge, An Exposition of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1857,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6).

G. Campbell Morgan, The Corinthian Letters of Paul: An Exposition of I and II Corinthians, (Westwood, N.J.: Fleming H. Revell Co., 1946).

W. E. Vine, I Corinthian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61).

 回到最前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