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讲章大纲

系列:基督徒的责任

主题:应当谦卑

经文:罗十二1-13

金句:对你们各人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罗十二3)

引言

本章以一个对完全屈服的最大呼吁作为开始。使徒告诉我们向神屈服是在思想上的更新,使我们从效法世界转变为效法基督。随着圣经里关于谦卑的一个最重要声明,显示了谦卑是一个本质,同样也是一个思维的操练。这就是基督的思维。

一、谦卑是基督思想的本质 (罗十二3)

1 )自我倾慕的层面   (  罗十二  3)

2 )自我责备的层面   (  罗十二  3)

3 )自我牺牲的层面   (  罗十二  3)

二、谦卑是基督思想的操练 (罗十二3)

1 )具有教会肢体的特征   (  罗十二  4-5)

2 )具有教会管家的特征   (  罗十二  6-8)

3 )具有教会团契的特征   (  罗十二  9)

结语

现在是让我们回到神救赎我们目地的时候了。这回归的旅程包括虚己,就是显示出一个象基督的本质和反映出一个象基督的操练。只有这种谦卑才可以让世人相信我们是基督的身体而耶稣是我们的头。


46 讲章大纲

系列:基督徒的责任

主题:应当谦卑

经文:罗十二1-13

金句:对你们各人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罗十二3)

引言

本章以一个对完全屈服的最大呼吁作为开始。使徒告诉我们向神屈服是在思想上的更新,使我们从效法世界转变为效法基督,正如在  “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罗十二  2)  所披露的。

随着圣经里关于谦卑的一个最重要声明。以敏锐的动察力,保罗宣告:  “对你们各人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罗十二  3)  。明显的,这话语的教导是,谦卑是一个思想的本质,同样也是一个思维的操练。最后的分析,谦卑是基督的思维。

一、谦卑是基督思想的本质

“‘  我们要  ’  看得合乎中道”(  罗十二  3)  。史克基博士  (Dr.Graham Scroggie)  告诉我们,自我评估必须在以下三个的其中一个层面上:  超——高于;潜——低于;或平——正常。在超等级中是超然的人群,而在次等级中是较下等的人群——而他们都不在正确的位置上。我们基督徒不是把自己看得过高,便是看得过低。这些估计对教会和对自己都是不好的。相反的,有一个层面是理性和清醒的,因为它代表了基督的本质。让我们仔细的思考这三个层面:

1)自我倾慕的层面

“对你们各人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  罗十二  3)  。自我倾慕是可以在耶稣基督的教会里找到的一种骄傲型态。那些有这种心态表现的人,往往是外向的,他们趾高气扬的到处展示他们的造诣和成就,并夸口地说着只要有机会他们会大展拳脚的事情。这些人不但对自己没有好处,对别人也不公平,而且还会因为没有好的基督徒生活和与人不和而声名狼藉。愿神把我们的这种高傲自大从生命中里释放出来。

2)自我责备的层面

“对你们各人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  罗十二  3)  。在这话语里所暗示的是自我轻视的思想。有这种思想的人是内向的,他们既不荣耀神、不鼓励自己、也不祝福他人。自我轻视往往被误认为基督徒的谦卑,其实完全是两回事,那只不过是骄傲的相反型态而已。它虽然不是华丽浮夸或高傲自大,但它却为人带来同样的伤害和令神生气。那高估自己的人,会老是做一些他干不来的事情;而那低估自己的人,又会尽量逃避他能胜任的工作;在这两种情况下,工作同样无法完成。

教会象是一个行业,都有着多重的运作,所以必须拥有各种不同才能的人。因此,它可能没有自我倾慕或自我责备的位置,但却需要纳理性和清醒的思想。

3)自我牺牲的层面

“对你们各人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罗十二  3)  。这种思想的本质只能在基督身上找到,把自己的生命完全向祂屈服。或者对于谦卑这主题,典型的经文是腓立比书二章  5  至  8  节:  “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

慕安得烈 (Andrew Murray)  在他关于谦卑的一本书里告诉我们那是死亡的道路。正如基督的服从,引领祂谦卑自己以至死在十架上,虽然如此,我们必须愿意自我死亡,使我们能以自我的生命来换取基督的生命,这就是谦卑的本质。这不是一个自责的问题,也不件一个自贬的事情。这解释了那经常被问及的问题:  “我如何能在自我上死亡?” 自我的死亡不是我们的工作,那是神的工作。在基督里我们是在罪上死亡。我们的工作是用信心来接受这事实,并相信圣灵让加略山的大能在我们身上彰显,以致耶稣的顺服与卑微能够在我们里和借着我们被启示。在实际的生活中,这意思是接受每一个刻意设计来令我们谦卑的际遇和环境。这种经验必须被视为把我们钉在十架上的钉,从而让基督的生命在我们的肉身上彰显。只有这想法才是严肃认真的。只有在基督——就是我们卑微的典范里,才能找到真正的理智和平衡的生命。自我倾慕和自我责备都是没有用的,只有自我牺牲,正确地了解,看重基督多于自己,这便是真正的谦卑。

1  、举例说明

二、谦卑是基督思想的操练

“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罗十二  3)  。我们既接受了基督的思想,便应反映出基督的思想,这就必须操练自己  (  雅四  6  、  10)  。神不容许在祂面前存在骄傲。就是这个原因,祂把撒但逐出天国,又把亚当和夏娃逐出伊甸园,而且要把这种骄傲从我们生命中清除方感满意。现在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我们各肢体在同一个身体里一起生活和工作的时候,那代表了教会生活的操练。它具有三重的特征:“

1)具有教会肢体的特征

“正如我们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也是如此”(  罗十二  4-5)  ,我们既以活的信来承认自己是耶稣基督的肢体,我们就必须以活的信来承认我们是互为肢体的。事实上,正是谦卑的操练,让我们承认:

a)  我们的肢体是不能分离的

“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  罗十二  5  ;参看林前十二  13  ;弗四  4-5)  。虽然我们在种族、阶级和性别上有着表面上的分别,我们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若我们已接受了基督的谦卑,那么我们必须在身上显示出,我们在救主耶稣基督里同是一体的。

b)  我们的肢体是不可或缺的

“正如我们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也是如此”(  罗十二  4-5)  。团结一致并不代表单调,教会里的团结有着广泛的多样性。各种不同的肢体在同一个身体上是互相依靠的,是相互之间不能或缺的  (  参看林前十二  15-22)  。不承认这点是既自私又自大的,这一种看法或许可存在于地上,但在耶稣基督的教会里却无容身之处。

2)具有教会管家的特征

“按我们所得的恩赐,各有不同:或说预言,就当照着信心的程度说预言;或作执事,就当专一执事;或作教导的,就当专一教导:或作劝化的,就当专一劝化;施舍的,就当诚实;治理的,就当殷勤;怜悯人的,就当甘心”(  罗十二  6-8)  。保罗显明了在地方教会中七种不同形式的管家。这个数字表示了完全的和谐。一个有着基督样式的信徒,不可看他自己或他人的恩赐比别人的强,要不然妒嫉或骄傲就会损害教会里的关系。就是说每个信徒都有他的恩赐,但同时没有一个基督徒是具有所有恩赐的。试看使徒所列举的这七种管家:

a)  说预言

“或说预言,就当照着信心的程度说预言”(  罗十二  6)  。这是受圣灵感动而传述的恩赐。说预言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  (  参看林前十四  3)  ,这种事工负责建立教会,推动教会和激励教会。

2.  举例说明

b)  作执事

“或作执事,就当专一执事”(  罗十二  7)  。这是在教会生活里行政和管理上的事奉恩赐,这种才能不一定局限于世俗或物质上的。在使徒行传六章  1  和  4  节里,我们看到分发金钱和食物与及讲道都是由圣灵充满的执事所执行的。

c)   作教导

“或作教导的,就当专一教导”(  罗十二  7)  。这是个解说和翻译的恩赐。百基拉和亚居拉就拥有这恩赐,他们听出在亚波罗的讲道里欠缺教义  “就接他来,将神的道给他讲解更加详细。”(  徒十八  26)

d)  作劝化

“或作劝化的,就当专一劝化”(  罗十二  8)  。这是个挑战和鼓励的恩赐。这有别于教导的恩赐,但有时统一个人可以是两者兼备的。教导是在头脑上的,而劝化则指向人的心和意志  (  参看提前四  13  ,六  2)  。

e)  施舍

“施舍的,就当诚实”(  罗十二  8)  。这是一个慷慨方面的恩赐,所有信徒都或多或少的拥有这恩赐。运用施舍的恩赐应当一心一意和甘心乐意的,因为  “捐得乐意的人,是神所喜爱的。”(  林后九  7)

f)  治理

“治理的,就当殷勤”(  罗十二  8)  。这是个领导的恩赐,它可以应用在组织者、监督、或基督徒工作的主管身上。在新约全书,同一个字被用在家庭生活的关系里  (  参帖前五  12  ;提前三  4)  ,也用于形容长老的职务  (  提前五  17)  。这种领导工作必须殷勤地执行,意思是  “十分小心的抱着热诚地。”

g)  怜悯

“怜悯人的,就当甘心”(  罗十二  8)  。这是个教牧探访的恩赐。它包括对生病、贫穷、受苦和悲哀的人作出关怀,并且要甘心乐意的。换句话说当你作出同情和慰问时,要在你的面上戴上神的光采。

3)具有教会团契的特征

“爱人不可虚假”(  罗十二  9)  。一个人可以是教会的会友,但却没有教会的团体生活。团契的精粹在于爱。保罗警告我们不要作一个假冒为善或角色的扮演者。使徒然后列出爱的特征:

a)  爱是单纯的

“恶要厌恶、善要亲近”(  罗十二  9)  。史克基博士( Graham Scroggie )写道:  “如果道德没有从邪恶里抽回,真正的爱并不存在。在现今这假冒为善和道德沦亡的世代,我们应当培养出一个嫉恶如仇的心。” 一个人对恶的厌恶程度,是与他对善的亲近程度成正比的。

b)  爱是个人的

“爱弟兄,要彼此亲热。恭敬人,要彼此推让”(  罗十二  10)  。若一个人已获重生,他便会爱他的弟兄  (  约壹三  14)  ,但这不是说他会钟爱某一弟兄。真正的爱会让人寻找每个弟兄而爱他们。这爱是所有基督徒都共有的荣誉,不分彼此。

3.  举例说明

c)  爱是热情

“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事主”(  罗十二  11)  。基督徒必须热衷于为荣神益人而作的事。这里的中心思想是在基督徒事奉的各方面,都对主耶稣充满热爱。

d)  爱是忍耐

“在患难中要忍耐”(  罗十二  12)  。无论遇上任何患难或逼害,挫折或敌对,信徒必须忍耐。我们活在这劳碌的年代,匆忙和压力使我们失去忍耐的能力。戴德生认为忍耐是宣教事奉的主要先决条件。

e)  爱是常作祷告

“祷告要恒切”(  罗十二  12)  。这包括基督徒生命里的祷告活动和态度。这种恒切的祷告让爱的其它因素得以健康。当人们聚在一起祷告,爱的团契便得以巩固,教会的生活便得以加深。

f)  爱是实际的

“圣徒缺乏要帮补,客要一味的款待”(  罗十二  13)  。这是爱的实际行动,不是单凭口说的。真爱以实际的善意传递圣徒的需要。它在这缺乏爱的世界为那些孤独的人提供款待,使他们得到基督徒团契的热诚。同一思想出现在希伯来书十三章  1  至  2  节:  “你们务要常存弟兄相爱的心。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 所以我们被规劝要寻求提供款待的机会,而不是等待机会到来。

这是教会团契中何等荣耀的七种爱的表现!如果信徒都能反映出这基督的性情,又能运用这基督的操练,世人都会退后一步,作出注意并相信它。

结语

现在是让我们回到神救赎我们目地的时候了。这救赎使我们脱离一切罪恶、又洁净我们、特作自己的子民、热心为善  (  参看多二  14)  。回归的旅程包含谦虚,就是显示出一个象基督的本质和反映出一个象基督的操练。只有这种谦卑才可以使世人相信我们是基督的身体而耶稣是我们的头。

当著名的丹麦雕塑家托瓦尔森  (Albert B.Thorwaldsen)  完成塑造基督的人像,他让粘土自行变硬自己便回家去了。当晚浓雾从海上卷来。翌日早上当那雕刻家回到他的工作室,他以为他的杰作已毁诸一旦。基督那庄严的头,本来是望向天空的,现在却朝着下方。泥像本来是向上伸开仿佛给人祝福的双手,现在却伸向前作邀请的姿势。凝视着走了样的塑像,托瓦尔森猛然发觉这才是那塑像应有的姿态。  “如果你要看到基督的脸,他高呼道,你必须跪下来。” 那是多么真实啊!我们只有跪下来,才能够认识基督思想的本性和操练。这就是应有的谦卑。


附加评注

1.  举例说明

一个美国游客走在印度的一条街上,她碰见一个年轻的宣教护士正在替一个患有痲疯病的老人洗脚。那游客看到那情景便感到呕心。  “就是给我多多钱我都不肯干这种事情!” 她说。那年轻的护士抬头看着她,微笑地说:  “我也不会,” 她说, “但我会肯为基督而做。” 有基督地思想便是有谦卑地思想。  (Sue Monk Kidd,  Daily Guideposts,  Carmel, N.Y., 1982, p.195, adapted)

2.  举例说明

一个男子来信说他曾因一宗严重的交通意外令他完全瘫痪,但现在他开始恢复上身的活动能力,并希望能为基督做些事情。他有一部打字机。  “我能为你们的组织打卷标吗?” 他写道。我在回信中表示我们用得着他的帮忙。那人的回复是:  “当我知道我能为神做些事情,不禁喜极而泣。”(Phil Butler  , Anchor Devotional,  Wheaton, 1983, p.333)

3.  举例说明

鲁宾·威区  (Reuben Welch)  谈及要看待别人是一个人时这样描述:有一天下午我正在山区的退修会回来的路上,我们的车队有五辆车。我们在行进的时候,一个巡警指示我们停在路边。那时的情况是五个生气的司机对着这年青的警察。我正在感到厌烦的时候,我望着这年青的巡警,他竟然在发抖。他用他那紧张的手写着告票,而他裤子上的褶痕就在打着颤。突然间我的态度全改变了。我体会到他是一个年青的警察,纵然极之紧张,却希望把事情做好,而他大概正后悔没有放我们一马。在这套制服后面的,是有血有肉的一个活人。  (Reuben Welch  , We Really Do Need Each Other, Nashville, n.d., p.97, adapted)


进深研究书目

William Barclay,  The Letters to the Romans,  rev. ed.,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75).

Donald Grey Barnhouse,  Expositions of Bible Doctrines,  Taking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as a Point of Departure, 10 vol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8 – 1964).

F. F. Bruce,  The Epistle of Paul to the Romans,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8).

Robert Haldane  ,  Exposition of the Epistles to the Romans,  (Evansville, Ind.: The Sovereign Grace Book Club, 1958).

H. A. Ironside  ,  Lectures on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Neptune, N.J.: Loizeaux Brothers, 1962).

Alan F. Hohnson,  The Freedom Letter,  2 vols., (Chicago: Moody Press).

Martin Luther,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Roman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60).

Handley C. G. Moule,  The Epistle of St. Paul to the Romans,  (Fort Washington, Pa.: Christian Literature Crusade).

William R. Newell,  Romans Verse  by Verse, (Chicago: Moody Press, 1938).

John Phillips,  Exploring Romans,  (Chicago: Moody Press).

James M. Stifler,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Chicago: Moody Press, 1960).

W. H. Griffith Thomas,  St. Paul‘s Epistle to the Romans: A Devotional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46)  .

 回到最前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