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讲章大纲

系列:祂虚己以求胜

主题:艰难的话语

经文:可十三1-37

金句:“在那些日子,那灾难以后,日头要变黑了,月亮也不放光。”(可十三24

引言

当我们来到这怕人的一章,对于末后灾难事件的内容、关注和结论,我们有一定的认识。耶稣不但预言圣殿被毁,却论到这年代终结的“灾难”(可十三  24 )。

一、艰难的话语(可十三1-27

1 )预言的肯定(可十三  2 )

2 )预言的接受(可十三  3-4 )

3 )预言的应用(可十三  5-27 )

二、艰难的比喻(可十三28-37

1 )基督再来的逼近(可十三  28-31 )

2 )基督再来的突然(可十三  32-37 )

三、艰难的问题(可十三28-2932-37

1 )我们所有人想要提出的问题(可十三  4 )

2 )我们所有人希望提出的问题(可十三  32 )

结语

这一章提到“艰难的话语”,在我们这世代同样适用。耶稣将要再来,忽然之间,叫人感到惊讶;所以我们的祷告应该是:“主啊,我愿你来!”(启廿二  20 )愿神赐给我们传福音的热忱,使用每一刻来领人进入神的国。


40 讲章大纲阐释

系列:祂虚己以求胜

主题:艰难的话语

经文:可十三1-37

金句:“在那些日子,那灾难以后,日头要变黑了,月亮也不放光。”(可十三24

引言

当我们来到这怕人的一章,在引言部分我们读到:

1.   巨大的内容

并不是因为这题目惹人惊讶,而是耶稣私底下教导门徒(可十三  3 )。每当耶稣私底下教导门徒,一般都是重要的时刻。

2.   巨大的关注

耶稣论到末世的灾难事件。祂所预见的,祂称为“灾难”(可十二  24 ),然而,最接近耶稣年代的事情,就是圣殿被毁,这是耶稣和门徒可以看见的(可十三  30 )。

3.   巨大的结论

启示的结局就是明天要成为“灾难的开始”(可十三  8 ),“生产痛苦”的开始代表着灾难即将发生。“灾难”是 odin 。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了两次。在帖撒罗尼迦前书五章三节翻译为“生产的痛苦”,在使徒行传二章廿四节是“死亡的痛苦。”因此,灾难的事情是以“生产的痛苦”或“死亡的痛苦”到临;我们在基督里的位置将决定我们要面对什么。让我们好好研读这一章圣经。

一、艰难的话语

“在那些日子,那灾难以后,日头要变黑了,月亮也不放光”(可十三  24  ,另参看  1-27 )。耶稣与门徒刚从女院的库房来到,女院是圣殿内第二大范围。他们抵达了“耶稣在橄榄山上对圣殿而坐”(可十三  3 ),面对着宏伟壮丽的圣殿,许多人均认为这是世界奇景之一。“耶稣从殿里出来的时候,有一个门徒对他说:“夫子,请看。这是何等的石头,何等的殿宇!”(可十三  1 )

希律圣殿的建造开始于公元前廿年,即使耶稣和门徒所看见那所圣殿五十年以后,工程还未完结。圣殿的位置在摩利亚山。按逻辑常理而言,若要在山顶上兴建一座大型建筑物,必先开辟部分平坦地方,然而,希律的工程师却选择建造一幅大型的土墙,将山顶围起来,用墙将四周围起来,将圣殿建造在山顶的平原上。约瑟夫  (Josephus)  告诉我们,土墙中有些石磈有四十尺长,廿尺高和十八尺宽。很有可能就是这些石磈叫门徒感到赞叹(可十三  1 )。

从城市进入圣殿要经过一座横渡泰路普恩谷的桥。这条桥的确是一项工程作品。桥长  354  尺,离谷底  225  尺,其上有一条阔  50  尺的车道,直通往圣殿的皇家门廊。我们再从约瑟夫处得到资料,桥的结构包括了廿四尺长的石磈。圣殿的外在包裹着金片,反映着阳光的光辉,倘若角度正确的话,你不能直视圣殿。因此,当门徒看见这座钜大、坚固、迄立不倒、真正奇妙的建筑物,他们真以为这建筑物将立到永远。

1)预言的肯定

“你看见这大殿宇吗?将来在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了”( katulo ;     可十三  2 )。 Kataluo 按直接的意思可以译作“倒下来”,指着一种逐渐、每一块石头逐一拆下来。这预言后来终于实现了,罗马人在公元七十年攻陷耶路撒冷后,将石块逐一拆下来。要注意,耶稣预言圣殿被毁的时候,在第二节用了双重的否定来加强语气。

2)预言的接受

“耶稣在橄榄山上对圣殿而坐,彼得、雅各、约翰和安得烈暗暗的问他说:‘请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有这些事呢?’”(可十三  3-4 )这预期的确是不清楚的(可十三  2 ),然而,门徒看来仍然平静地接受了。他们接受了预言的真实;他们希望知道个中的时间和预兆(可十三  4 )。

要注意耶稣再次坐下来教导(可十三  3 ),饶有趣味的是,当耶稣坐下来教导门徒“登山宝训”这些基本原则的时候,祂选择了山边;如今当祂向我们论到末后事件时,祂再次坐在山边旁,教导祂的门徒。

3)预言的应用

“耶稣说:‘你们要谨慎,免得有人迷惑你们’”(可十三  5  ,参看  6-27 )。在这些经文中,我们发现时间的三种分类:  1)   趋向耶路撒冷被毁的时候;  2)   趋向末后灾难事件的时间;  3)   这些事件以后的时间。我们研读这些经文时要特别小心,因为不同时间会同时出现,如同不一样的距离观看山脉一般。我们不容易看见划分山峰的山谷。而山脉看起来象挤作一团似的,事实上,它们相距可以有数个山谷和山峰。以下是一个大纲草拟:

a)   现在的时间——第一层面(可十三  5-13 )

这是指着耶稣所预言圣殿被破坏(可十三  2 ),对于门徒来说,即指四十年以后的事情。这期间的标记包括有“迷惑人的”(可十三  5-6 ),“打仗和打仗的风声”(可十三  7 ),“……国要攻打国……地震……和饥荒”(可十三  8 ),然后有背叛与出卖的事情(可十三  9-13 )。

我们确有理由相信,这时间的记号刚好与圣殿破坏相符。总而言之,耶稣回答了门徒有关时间和记号的问题(可十三  4 )。然而,没有理由显示出,这答案单是指那一段时间而已。

再一次,约瑟夫  (Josephus)  向我们提供了耶路撒冷陷落及圣殿被毁的可怕详情。约瑟夫仔细描述居民陷于饥荒的情况,全城尽是尸骸。总共有九万七千人成为阶下囚,被掳到罗马去,接近有一百一十万人死于饥饿和刀剑。

b)   将来的时间——第二层面(可十三  14-23 )

这时间包括了三件重要事情:  1)  “行毁坏可憎的”(可十三  14 );  2)  “自从神创造万物直到如今,并没有这样的灾难”(可十三  19 );  3)   神作一定程度的介入,使受苦的日子减少(可十三  20 )。

c)   最终的时间——第三层面(可十三  24-27 )

这时间的记号就是基督的再来:“那时,他们要看见人子有大能力、大荣耀,驾云降临。”(可十三  26 )

二、艰难的比喻

“你们  …  学个比方”(可十三  28  ,另参看  29-37 )。耶稣在橄榄山上教导了七个比喻。马可记录了两个,其余的都记在马太福音内。要注意马可记录了两个比喻都是关于耶稣的再来。

1)基督再来的逼近

“这样,你们几时看见这些事成就,也该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门口了”(可十三  29  ,另参看  28-31 )。若说这个比喻只可以在以色列身上应用,这是错误的想法。无花果树和葡萄树都是神子民的记号,然而,却不是唯一可以用的。这比喻有约一个好村民的法则;这也是路加的要点:“你们看无花果树和各样的树。”(路廿一  29 )

若要解释这比喻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对于三十节“世代”( genea )一词的解释。按自然的理解,“世代”应翻译作“这活人的世代”,然而从经文的背景上看却是指到灾难而言。因此,看来应该采用 papyri 的用法,即使是“人类”或“谱系”的意思。耶稣说:“那时,他们要看见人子有大能力、大荣耀,驾云降临”(可十三  26 )。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方法来理解,我们也必须“学习这比方”(可十三  28 ),并知道耶稣“近了,正在门口了”(可十三  29 )。这在什么时候发生呢?已经非常接近了,却仍然不是立即可见。基督第二次再来是天上响号,是毫无预兆的,却并非没有准备的。祂再来是突然之间来到,先前却是有若干标记的。

路德  (Luther)  说得对:“我们全心全意地期盼和渴想好些标记临到我们身上,我们不能亲眼看见基督的再来,然而这也不会延迟太久,的确有些人是可以活着看见主的再来。”( M. Basilea Schlink  , Lo , He Comes , p.14 )

1a.  举例说明

1b.  举例说明

2)基督再来的突然

“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也是对众人说:要警醒!”(可十三  37  ,另参看  32-36 )“警醒”( gregoreite )一字的意思是“要时刻留心。”这是一个对门徒严肃的命令,论到耶稣忽然间的再来。意外地,“警醒”( gregoreite )亦迅速地成为早期教会一个流行的名词。父母亲经常以“格雷戈里”为子女命名,因为他们希望子女能够警醒耶稣基督的再来。

这比喻告诉我们有一个人(可十三  34 ),我们很容易将这人视同于耶稣自己,“离开本家”(可十三  34 ),远离他的仆人( douloi )要工作去,并吩咐“看门的警醒”,直等到他回来(可十三  34 )。看门的人即等于新约教会中的使徒,并今天看守教会的人。

清教徒约翰  崔普  (John Trapp)  说:“这是每一位真信徒袖子上的徽章,他一心等候并渴求基督第二次再来。”因此,我们也应该警醒地期待着耶稣快要,并且忽然之间的再来。基督的再来将会叫人感到惊讶,大部分人均措手不及——“因为你们自己明明晓得,主的日子来到,好象夜间的贼一样”(帖前五  2 )。

2a.  举例说明

2b.  举例说明

三、艰难的问题

“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可十三  32  ,另参看  28-29  、  32-37 )。我们大部分人对于将来末世的事件、大灾难和耶稣的再来都存有不少疑问。倘若没有其它论据支持,我们所要处理的不过是许多不能思想,属于未知领域的课题。对于众多提出来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大标题:

1)我们所有人想要提出的问题

“请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有这些事呢?”(可十三  4 )耶稣在马可福音第十三章中,向门徒提供了个中要点,真有可能知道我们身处在属天时间表中的哪一个时段吗?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凭着时间的标记,来准确推断出耶稣再来的时间?耶稣在这一章中的回答并不十分清晰,既“是”且“不是。”“是”的意思是,当耶稣说:“你们可以从无花果树学个比方:当树枝发嫩长叶的时候,你们就知道夏天近了。这样,你们几时看见这些事成就,也该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门口了”(可十三  28-29 )。若是耶稣持“不是”的,即是当耶稣说:“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可十三  32 )。正如波士顿的戈登  (A.J.Gordon)  说:“对于耶稣再来的事实,我们有一个教义上清晰的肯定;然而对于耶稣再来的时间,我们有一个教义上清晰的不肯定。”

2)我们所有人希望提出的问题

所以,究竟耶稣会在什么时候回来?第卅二节说:“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

麦肯尼  (Robert Murray McCheyne)  是苏格兰登第市一位圣洁的牧者,他曾经描述一个故事。有一个晚上他将要讲道,然而他首先询问会众中的前排说,耶稣什么时候回来。他逐一问会众说,他们是否认为耶稣今天晚上会来,他们所有人都回答说:“我不认为耶稣今天晚上回来。”麦肯尼宣读这句经文:“在想不到的日子,不知道的时辰,那仆人的主人要来”(太廿四  50 )。对于耶稣的再来,我们只能够肯定若干事情。其中一件事情是十分清晰:祂回来的那一刻将叫许多人感到惊讶。

在一八六○年,法国的化学家伯洛特  (Pierre Eugene Marcelin Berthelot)  说:“在一百年之内,物理学和化学将发现什么是原子。我相信当科学发展至那时候,神必然从天上来,随着祂钥匙的响声,祂对人类说:‘各位,结束的时间到了’。”伯洛特所想象的时候已经肯定的来到了。

一九四五年七月十六日早上五时三十分,在新墨西哥洲沙漠上闪耀着比一千个太阳光还要亮的光。一名科学家哭泣着说:“神啊,我们制造了地狱。”

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人类对于原子的知识,使我们在地上制造了地狱。倘若我们没有关心,或恐惧再有犹太人遭大屠杀的事件发生,则我们没有什么人性可言。

最多人提出的问题是:“倘若我这样子的生活,我可以对主忠心吗?”圣经没有错误的教导告诉我们,倘若神要求子民忍受某些困难的时刻,祂必然装备子民以应付这些时间或情况。祂的命令能加给我们力量。

结语

这一章提到“艰难的话语”,在我们这世代同样适用。耶稣将要再来,忽然之间,叫人感到惊讶;所以我们的祷告应该是:“主啊,我愿你来!”(启廿二  20 )愿神赐给我们传福音的热忱,使用每一刻来领人进入神的国。

附加评注

1a.  举例说明

据称,当一九四四年“第二战线”愈是逼近的时候,这月内的每一天都有大批船舰从英国出发,朝欧洲大陆挥军挺进。这一天,后世称为“反攻日”( D-Day )。当这天真的来临时,事前毫无兆警。“就在这一天。”忽然间……没有任何的警告,然而,德国人应该早知道有这一天的到来。这就是“主必再来”( Parousia )的意思,教会必须经常,并且一定期待着这一天的来到,“直等到祂来。”然而,主再来的日子象贼一样。当我们“永恒地与主一起”时候,就是我们享受永恒喜乐的开始。( Ronald A. Ward  , Mind and Heart, London, 1965, p.138 )

1b.  举例说明

在十七世纪的数年间,在英国的国土上没有一位君王在位。这是一段称为英联邦的时代。克伦威尔  (Oliver Cromwell)  统治国家,而原来的君王查理士二世  (King Charles II)  流亡法国。对查理士君主仍然忠心的人还与他保持联络,并且知道他的心意和计划。在一六六○年五月廿五日,查理士横过对岸,在多佛尔登陆。国王再次回到自己的地方和人民。这就是“主必再来”,祂的再来为朋友带来喜讯,也在他敌人心口中刺上一刀。( F.C.Hodgkinson  , After Our Pilgrimage,  London, 1970, p.73 )

2a.  举例说明

在伍斯特大教堂中有一个坟墓,当中只刻上一个拉丁语—— Miserimu —— 意思是“最悲惨的人。”游客心里都会想着,究竟当中躺着的人为什么这等的心伤。后来有人发现,原来这是马古斯  (Thomas Maurice)  的坟墓,他是一个温和的英王詹姆士拥护者,他热切期待、祷求着斯图阿特王  (Stuart Kings)  的回来。马古斯最后却要含恨而终,因为他知道随着卡贝尔条约( Treaty of Aix-la-Chapelle )的签订,遭流放的家族永远不能回来。当他知道英王詹姆士不能回来,这消息将他彻底击溃。如今,我们知道主必然再来,因此我们并不是“最悲惨的人”,我们乃是可以彼此对说:“欢欣!欢欣!”( G.R. Balleine,  Lessons  from the Hymn Book, Home Words Ltd., p.16 )

2b.   举例说明

在许多年以前,前任总统艾森豪威尔  (Eisenhower)  在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渡假,他突然注意当地报章的一则信函,六岁的保罗哈利尔  (Paul Haley)  正濒于癌症死亡边缘,他表达了想见美国总统的心愿。瞬间,艾森豪威尔摆出一个优雅的姿态,即使仔细预备的演讲也容易被人忘记,但优雅的姿态却留在人的脑海中。艾森豪威尔决定满足男童的心愿。

八月的一个星期天,一辆豪华轿车停泊在哈利尔家门外,总统从车里步出来。他走到门前扣门,当劳哈利尔  (Donald Haley)  先生开门,穿着蓝色牛仔裤,旧衬衫,一整脸胡子。在他身后正是保罗。当他们看见总统站在门外时候,脸上错愕的表情是可以想象的。

艾森豪威尔对这小男孩说:“保罗,我知道你想见我。很高兴可以与你会面。”然后,他与这名六岁的小孩握手,带他到屋外参观那辆豪华轿车,再一次握手后就告别。

哈利尔和邻舍并许多其他的人,都讨论着这件惹人深思的事件:事务繁忙的总统远路的来到这里。当中只有一个人感到不高兴——就是哈利尔先生。他永远不会忘记当总统扣门时候,他自己当时的衣着。哈利尔说:“那些牛仔裤,旧衬衫,一整脸胡子!真不该以这个模样见美国总统呢!”( Billy Graham  , World Aflame, The World’s Work, 1965, p.193 )

 回到最前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