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讲章大纲

系列:祂虚己以求胜

主题:直接的神学用语

经文:可九1-13

金句:“过了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象。”(可九2

引言

这一章开始,耶稣告诉门徒说,他们当中有些人在未尝死味以前,将亲眼看见“神的国大有能力的临到”(可九  1 )。究竟他们在生的时候,看到的“神的国大有能力的临到”是什么?很简单,就是登山变象。

一、登山变象的奥秘(可九2-3

1)   改变形象的耶稣(可九  2-3 )

2)   惊惧的门徒(可九  6 )

3)   转化的场景(可九  7 )

二、登山变象的神迹(可九4-7

1)   自  昔日的祝福(可九  4 )

2)   现在的祝福(可九  7 )

三、登山变象的信息(可九8-9

1)   惟  对基督来说,这是不挠的信息(可九  4  、  7 )

2)   对门徒来说,这是实际的信息(可九  5 )

3)   对跟从者来说,这是观点的信息(可九  1  、  14 )

结语

登山变象可说是耶稣生平历史非常特别的一幕。个中的挑战就是找寻更高的平地,能更清晰的看见主耶稣。我们必须“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那里。”(太十七  8 )


36 讲章大纲阐释

系列:祂虚己以求胜

主题:直接的神学用语

经文:可九1-13

金句:“过了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象。”(可九2

引言

这一章开始,耶稣告诉门徒说,他们当中有些人在未尝死味以前,将亲眼看见“神的国大有能力的临到”(可九  1 )。“尝死味”( 1  节)不过是简单的说法,意思是代表着他们离世之前。在约翰马可写这些话的时候,彼得、雅各和约翰当然已经离世。因此,我们要问究竟他们在生的时候,看到的“神的国大有能力的临到”是什么?很简单,就是登山变象。因为马太、马可和路加都记载了登山变象这段经文(比较可九  1  ;太十六  28  ;路九  27  ;可九  28 )。当我们开始研读以前,让我们先看一下事件的若干背景:

1.         历史背景

东方和西方教会均在八月六日纪念登山变象。传统上说,他泊山是马可福音九章一至十一节所记载发生的场景,东方教会称登山变象为“他泊山事件”    。他泊山之所以成为一个最有可能的选择,是因为在诗篇八十九篇十二节曾经提及。他泊山共有一千尺高,由安提阿古三世在山峰上建立了一个防卫森严的城堡。在新约时代,这城仍然有人居住,反而不象是登山变象的真正发生之地。(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ible Archeology, 1993, Regency Reference Library, Zondervan, p.433 )

2.         地理背景

威权人士指出黑门山才是登山变象最有可能的地点( p.324  , The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iblical Theology, 1982 )。黑门山共有九千二百多尺,终年积雪。在地理上来说,与该撒利亚、腓立比相近,可以为马可福音九章一至十三节提供详细的资料。

3.         经文背景

这里对于事件的时间上出现了一点儿不协调。马可指出是在“六天以后”(可九  2 ),而路加则说是大约“八天以后”(路九  28 )。其实,这并没有真正的分别;以廿世纪的说话来说,即等于“一星期以后。”登山变象最核心的事件是祷告。耶稣带了“彼得、约翰和雅各,往山上去祷告。当他祷告的时候(路九  28-29 ),变象开始了。

一、登山变象的奥秘  

“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象”(可九  2 )。在新约圣经中, metamorphoomai 共出现了三次(参看可九  2  ;罗十二  2  ;林后三  18 )。最主要说来,这字用于登山变象,耶稣神秘地改变了形象。

1) 改变形象的耶稣

“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象:衣服放光,极其洁白,地上漂布的,没有一个能漂得那样白”(可九  2-3 )。马可在这里使用的“放光”一词是 stilbein 。这字用于形容闪亮的剑,或在磨光金属盾下反射出的日光。马可叫我们注意耶稣袍子的洁白和光亮,而马太和路加却叫我们注意耶稣面上的光芒。最重要的是,耶稣的形貌改变了。贝尔高  (Begal)  说:“祂取了另一种形象。”这种新形象背后真正的意义,当然并非我们可以理解。

2) 惊惧的门徒

门徒“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因为他们甚是惧怕”(可九  6 )。彼得一如以往,踏进就是天使也不敢踏足之地,但这次他仅说了几句话,    因为他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可九  6 )。再一次,他希望在没有经过任何困难就能得着异象。肯定的是,倘若彼得没有睡觉的话,他一定获得更多启示(参看路九  32 )。然而,其他门徒却“甚是惧怕”( ekphobos ;可九  6 )。文字上来说,他是陷于极大的恐惧中。我们可以说,门徒是被恐惧感所凝聚着。希伯来书十二章廿一节是新约圣经唯一一处地方,再次用上这字。

3)转化的场景

“有一朵云彩来遮盖他们”(可九  7 ),马太更补充说这是一朵“光明”的云彩(参看太十七  5 )。

这放光的云彩在以色列历史上占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在神子民的故事中,这光亮的云彩中称为 Shekinah ——神的荣耀。在出埃及记,就是这“云柱”带领子民方向(参看出十三  21-22 )。在出埃及记提到会幕的完成,“当时,云彩遮盖会幕,耶和华的荣光就充满了帐幕”(出四十  34 )。亦是在这云彩中,摩西下去向人民颁下法板(参看出卅四  5 )。我们在所罗门圣殿的奉献礼中再一次看见这云彩(参看代下五  13-14  ,七  2 )——这亦在神子民历史中常见的。

倘若支持黑门山为事件发生地点的学者是对的话,则对于山峰上的云彩有更多具趣味性的补充。埃德森尔  (Edersheim)  写道:“要在黑门山峰上迅速形成这些云彩,这是十分奇异的事情。数分钟以内,一阵薄雾笼罩着山巅,之后又迅速散开,继而完全的消失。”

无怪乎对于门徒来说这并不是希奇的事情,因为黑门山上突然间出现云层是十分自然的。然而,这却是光明的云彩,因此显得十分神秘。整个场景因着 Shekinah 而产生改变——荣耀——神的光辉。山巅上整个气氛都是荣耀的。耶稣的面容如同光亮的日光,祂的衣服洁白,散发着光辉。

二、登山变象的神迹

“忽然,有以利亚同摩西向他们显现,并且和耶稣说话”(可九  4  ;另参看  5-7  节)。这是登山变象神迹独特的两处地方。这包括了因着耶稣来到,有对于昔日的祝福(可九  4 ),并因着门徒的来到,有着现在的祝福(可九  7 )。我们会分别来解释。耶稣赐下了:

1) 昔日的祝福

“忽然,有以利亚同摩西向他们显现,并且和耶稣说话”(可九  4 )。耶稣定意朝耶路撒冷去,踏上十字架的道路。这是天父的计划,然而决定仍在于耶稣身上。如今,耶稣身在山顶上,祂获得了一个双重的肯定,有以利亚和摩西的出现。摩西是神子民律法的颁布者,而以利亚却是第一位,也是最伟大的先知。路加告诉我们,摩西和以利亚与耶稣谈论“去世”的事情( exodus ;路九  31 )。 Exodus 一字有特别的用法:形容以色列人离开了埃及地的捆绑,进入应许之地。耶稣亦将要开始一段相类似的旅程,带领祂的跟随者进入得蒙赦罪的应许之地。因为,祂有着律法和先知的两位具代表性的人物,给予耶稣很大的鼓励。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两位神人的生命与耶稣的经历颇为相似。摩西在西乃山上脸容发光,自己并不知晓(参看出卅四  29 )。摩西与以利亚都在山顶上与神有亲密的经历。摩西在西乃山颁下神的律法(参看出卅一  18 );以利亚则在何烈山上,听闻神的微声(参看王上十九  9-12 )。再一次,他们二人身体上的死亡可说是有别于平凡人的。当摩西独自在尼波山上离世,神亲手将他埋葬(参看申卅四  5 )。对于摩西的墓地,我们只知道在“伯昆珥对面的谷”中。以利亚更是被在一轮大风下,被“火车……火马”接去(王下二  11 )。因此,摩西和以利亚不但代表着律法与先知,他们也是知道怎样面对即将要发生的事情( exodus )。这真是对耶稣的一种鼓励!

2) 现在的祝福

“有一朵云彩来遮盖他们,也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可九  7 )。门徒因为耶稣说到要牺牲而感到震惊。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对于弥赛亚有错误的认识。他们在山顶上听见神说,耶稣是祂的爱子。事实上,神所说的话引自圣经三处地方:  i )著作;  ii )先知;和  iii )律法(参看诗二  7  ;赛四二  1  ;申十八  15 )。这并不只是说出圣经若干本质,而是指耶稣基督,祂是圣经的主题和满足。神说,祂喜悦耶稣并祂所作的。虽然门徒感到迷惑和混乱,他们看见登山变象这神迹,当时候到时,他们要为这事作见证。

1.  举例说明

三、登山变象的信息 

“门徒忽然周围一看,不再见一人,只见耶稣同他们在那里。下山的时候,耶稣嘱咐他们说:‘人子还没有从死里复活,你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可九  8-9 )

2.  举例说明

有三个组别的人需要特别将登山变象的信息记在心里,包括独自站立的耶稣,门徒,并一群听闻这件事情的群众。“人子从死里复活”(可九  14 )。让我们留心这三个组别:

1)对基督来说,这是不挠的信息 

   “忽然,有以利亚同摩西……并且和耶稣说话……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可九  4  、  7 )。登山变像是耶稣属灵的高峰。“死亡”正在面前,祂走向耶路撒冷的路,并投向十字架是正确的吗?首先,祂为昔日的事情提出了裁决;最伟大的律法颁布者和先知鼓励着祂。接着,当祂听到神的肯定,亦有着现在的祝福。每一种经验都鼓励耶稣,不屈不挠地朝十字架的路上去。

2) 对门徒来说,这是实际的信息

彼得对耶稣说:‘拉比,我们在这里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可九  5 )。彼得清楚表明愿意在山顶上与耶稣一起;他无意重回平淡的生活和生计;他希望留在这种荣光的气氛下,有别于平淡的世界生活。

有谁不愿意延长与神亲密关系的喜乐?对于难题和生计,山顶上的经历无疑是较为吸引人的。然而,登山变象就是在生命幽谷中给我们的鼓励。苏珊娜·卫斯理  (Susannah Wesley)  经常祷告说:“主啊,帮助我信仰并不只限于教会或一室之隅,或只懂得操练祷告和默想,而是无论何时何地,都晓得你的同在。”我们需要荣耀的经历,然而得着神的坚立后,就需要重回事奉的生命中。

3)对跟从者来说,这是观点的信息 

“耶稣又对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要看见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过了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象”(可九  1  、  2 )。对于大部分门徒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当我们体验了山顶的经历,就不容易重回山下了;相反,当你曾经带领他们走过山谷,你亦不能带领他们往山顶上去。

对于跟随耶稣的人来说,今天的信息是“我们愈在高处,视野愈是清晰。”我们必须在日常安静的时间中寻求,往高处行,好使我们得着山顶所经历的安慰和鼓励。

3.  举例说明

结语

登山变像是“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可九  1 )。这可说是耶稣生平历史非常特别的一幕。没有人可以完全理解当中的重要性。这是包含着奥秘、神迹和信息。当中的挑战就是找寻更高的平地,能更清晰地看见主耶稣。我们必须“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那里。”(太十七  8 )


附加评注

1.  举例说明

任何曾经“目睹登山变象神迹”的人,都必然对于亮光有深刻的印象。不幸地,许多基督徒却没有履行这责任。曾经有一个基督徒走访一家报社的编辑,为要向他作见证。当二人会面握手的时候,基督徒说“我邀请你接受耶稣基督进入你的生命。”编辑转过身来,经过一阵子沉默以后,泪流满面的说“朋友,多谢你。除了母亲以外,没有人——即使是教会的牧师——邀请我成为基督徒。”登山变象的光辉不能只留给自己,需要与他人分享。

2.  举例说明

在一个基督徒的工作会议中,一名与会者宣称他曾经生活于变象山上有五星期之久。慕迪  (D.L.Moody)  说“弟兄,等一会儿。倘若五星期的事工,你认为可以带领多少灵魂归主呢?”那人回答说:“我不大清楚。”慕迪再问:“你知道有多少人得拯救吗?”他回答说:“我不知道。”布道家慕迪说:“你生活得太高层了;没有人需要活得高高的,这反而使他不能拯救灵魂。”要注意圣经上说:“他们往山下去。”

3.  举例说明

莫尔斯  (Len Moules)  忆述他一次需要进入喜马拉雅山上探望一名年老的圣徒的艰险之旅,这人就是格伦迪  (Grundy)  。他是早期救世军往印度的先驱,如今在喜马拉雅山麓上工作。格伦迪除了有军旅生涯的经验之外,他与一般基督徒的生命无异,但他的军旅生涯可以见诸他在山上的工作。一天早上的崇拜,莫尔斯以印度语大声赞颂“哈利路亚”、“阿们”、“燃烧吧”,最后更站在座椅上,挥动手帕,赞美神。

数月以后,莫尔斯知悉格伦迪的死讯后,启程探望他的家庭,献上吊唁。格伦迪的长子马可领莫尔斯出去,告诉他跟着走。他们经过陡峭的山峰,来到如刀锋般的山背,在深谷中伸展出的岩石半岛。这是从百哩以外,可看见喜马拉雅山、山峰、山谷和村落的地方。马可指出一条开辟完善的小径,沿着山背伸展约二百码,在一块下斜的大石前终止的。马可告诉我,父亲经常在每一天破晓的时候,到那里向神沟通,在那石上祷告。我走到那块石前,感觉这有如圣地般。从这石往下看,观景十分壮观——不只距离很远,简直就在我的脚下。粗糙的石头表面有两片平滑之处,明显是有人以膝盖跪下来,为世界祷求——长期的祷告令至粗糙石头变得平滑——不只是石头而已,乃是直至人心的抗拒,被上主的触碰而放松。( Len Moules  , Ascent of the Inner Everest, Fort Washington, Pa., 1971, p.117 )

 回到最前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