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讲章大纲
系列:祂虚己以求胜
主题:工作的挑战
经文:可四1-20
金句:“耶稣就用比喻教训他们许多道理。”(可四2)
引言
当耶稣在教导祂的诚心听众的时候,祂常使用比喻(含有属灵意义的属世故事)。比喻有双重的功能:揭示和隐藏。在新约圣经中,总共有不少于卅个比喻故事。约翰福音没有一个比喻,马可只有若干,马太有较多,最多的比喻见于路加福音。其中一个最著名的,就是撒种的比喻。
一、比喻核心的教导(可四14-15)
1 )撒种所作的(可四 14 )
2 )种子所作的(可四 20 )
3 )泥土所作的(可四 15 )
二、比喻核心的真理(可四16-20)
1 )福气的徒然(可四 16 )
2 )怒福气的阶段(可四 28 )
3 )福气的收成(可四 20 )
三、比喻核心的提出(可四13、20)
1 )广大的容量(可四 20 )
2 )广大的机会(可四 20 )
3 )广大的责任(可四 20 )
结语
我们已经读过一些与比喻有关的奇妙之处;然而,耶稣强调比喻是让那些“有耳可听”的人,听得明白(可四 9 )。
31 讲章大纲阐释
系列:祂虚己以求胜
主题:工作的挑战
经文:可四1-20
金句:“耶稣就用比喻教训他们许多道理。”(可四2)
引言
巴克莱 (William Barclay) 论到比喻时候说:“比喻有如伟大剑客手上闪亮的剑。”毫无疑问,比喻全然显示出耶稣的智慧。特别是当我们记得比喻并非长篇大论的言语,而是当祂要教导诚心的听众的时候,突然而来极具威力的说话。克伦威尔 (Oliver Cronwell) 曾经向他的士兵说:“我们只能谈论实际事情。”明显地,意思是他不能言说抽象的观念,只能述说真实的事情。耶稣的教导也是如此。因为这些事实经常以比喻的形式表达,所以,我们要清楚明白在新约圣经中的比喻是怎样的。
1. 定义
比喻即是说“含有属灵意义的属世故事。”比喻有异于寓言,因为比喻有真正属灵的目的。比喻与神话不同,因为比喻有绝对的真理。比喻也有别于箴言的长度。比喻也较讽刺寓言完整,大部分比喻几乎都可以作自我解释。
2. 难度
比喻的其中一个难度,就是它有双重的功能:揭示和隐藏。马太亨利 (Matthew Henry) 说:“比喻是一个壳,使勤奋的人得着其中果实,懒惰的人却得不着。”
3. 界线
我们很难确定新约圣经中究竟有多少个比喻。这在于我们的定义。我们大约可以列出三十至四十六个比喻。严格来说,约翰福音没有一个比喻,马可只有若干,马太有较多,最多的比喻见于路加福音。其中一个最著名的,就是“撒种的比喻”;“泥土的比喻”也许是一个更好的名题。
一、 比喻核心的教导(可四14-15)
1)撒种所作的
“撒种之人所撒的,就是道”(可四 14 )。这是对于职事的本质的最重要的提醒。所撒的就是道。除了圣经真理以外,牧者根本没有什么可以传讲的。他不过将真理加以说明、检视、表达和应用。一切他说话的核心就是道。他从每一节经文中抽取一点儿属灵内容,如同狗儿不断啃着骨头上的肉一样。牧者需要在属灵伟人说话中,逐点儿加上个人的领受;然而,相对于揭示神的话语,这不过占次要的位置而已。
1a. 举例说明
1b. 举例说明
2)种子所作的
“那撒在路旁的……并且结实”(可四 15 、 20 )。殉道者游斯丁 (Justin Martyr) 生活于第二世纪,他看到圣经中生命力,是一种“满有活力的道。”当道被具有权威地宣讲出来,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
穆尔豪斯 (Henry Moorhouse) 信主以前是一个小偷,一次他在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市福音聚会人前站立起来,除了重复颂读约翰福音三章十六节外,别无其它。最令人意外的结果发生了。人纷纷承认自己的罪,一个个地悔改归主。
3)泥土所作的
“泥土就是人的心”(参看可四 15 )。泥土可以用不同方法影响着种子,包括:
a) 可以使种子被盗去
“撒但立刻来,把撒在他心里的道夺了去”(可四 15 )。巴勒斯坦的田野以狭长的田道划分。在每一个田道之间有一条小径,用以分别田地所属的主权。这里的教训很清楚,我们必须经常领受神的道。
b) 可以使种子枯死
泥土可以使种子枯死,因为“泥土太硬”(参看可四 16 )。在巴勒斯坦的田野经常可以看见露出地面的石头。田野里可以有足够的泥土容许种子发芽,却没有足够的泥土吸引养分,也没有足够的水分使之继续生长。最后,快速生长的种子却要枯死。我们清楚知道,神的道是需要进入信徒的生命。倘若我们与神的道有距离,不容许道进入表面之内,则我们会将其枯死。即使充满活力神的道也会枯毁,信徒灵里中神的生命也同样会枯死。
c) 可以使种子窒息
泥土可以使种子窒息,因为它们落在“荆棘”里(参看可四 18 )。古代的农夫处理杂草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将所见的杂草除去。杂草的根部埋于泥土下,而且十分强壮,一有机会就迅速长大起来。“还有那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和别样的私欲,进来把道挤住了,就不能结实”(可四 18-19 )。这真是一个优先次序的问题。外表上来看,我们可以除去可见的灵里“杂草”;然而我们却内在地、隐秘地容许其它东西在我们生命中超越神的主权,杂草将会成长,窒碍所有属于神的东西。
d) 可以使种子成长
至于那些“落在好土里”(参看可四 20 )却是听闻和领受神的道,让道改变他们;使他们成为结好果子的基督徒。
福赛思 (Peter Forsyth) 早年时候为英国著名的布道家,他当时从诗人的作品中得着许多帮助。他经常引用基督徒诗人如渥滋华斯 (Wordsworth) 、泰尼森 (Tennyson) 和勃朗宁 (Browring) 的诗句。后来,他谴责在宣讲中引用这些诗句,因为“这是予我们的诅咒,因为这对我们没有任何提升能力。”唯有借着圣经,人才可以抓着生命最终的答案。”( H.S.Vigeveno, Climbing up the Mountains, p.11 )
二、比喻核心的真理(可四16-20)
从这些经文中,我们晓得了:
1)福气的徒然
“就是……立刻欢喜领受”(可四 16 )。倘若我们不能保持对主的爱,起初对于神的热心很容易失落,福气仍流于徒然。我们一旦失去了属天的“欢喜”,我们会使自己陷于“失足”的境地( skandalizo ,参看可 16-17 )。当这样的事情发生时,我们便成了属灵事物的敌人。
“改革与复兴一样,需要在某些地方发动起来。更准确地说,这需要由一个人开始的,因为这可不是一种非人化的现象。这与教会有密切关系,教会就是由活生生的会友组成。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是神特别选用的器皿,在十六世纪带来复兴。在这角度来看,宗教改革是从这人开始。一个人、一部圣经、神:这就是发动的元素。当神定意行动,就经常借着祂的道,在人的生命中产生影响力。”( A.Skevington Wood, Captive to the Word, p.51 )
2)福气的阶段
“先发苗,后长穗,再后穗上结成饱满的子粒”(可四 28 )。我们值得注意,这成长阶段是神的赐福。我们肯定因着重生获得救恩;然而,属灵生命的成长却不是立即完成的。成长当中是带着痛苦的,特别是当我们看见基督徒努力地“先发苗,后长穗”的时候。
2. 举例说明
3)福气的收成
“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道,又领受,并且结实,有卅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可四 20 )。当人全心全意地领受神的道,福气就会奇妙地临来。这一点可以从“本特号” ( H.M.S.Bounty )军舰叛变的一段历史中清楚表明出来。
“本特号”在布莱 (Bligh) 船长的指挥下,在一七八七年离开英国,往南太平洋去采集面包果树。他们在太平洋的塔希提岛泊岸,队员在起初数星期中享受着温暖海滩,也有塔希提少女作伴,她们样子美丽,也坦白地表示对他们的好感,许多水手也表示愿意永远留在这岛上。布莱船长终于将他们召回来,使他们重归工作岗位。尽管有些埋怨声音,他们仍然将货物运往船上,船再一次开航。一七八九年四月廿八日,就在离开塔希提岛数天以后,船上的队员叛变了,布莱船长和另外十八名忠心的水手,被他们放在一艘小船上。他们最后漂流到了四千公哩以外的东印尼添马( Timor )——这本身已经是一个神迹!
与此同时,叛变的船员回到塔希提岛,游说了十二名少女陪伴他们登上本特号,在没有任何既定计划,纯粹为了逃避捉拿的情况下开航。他们来到了皮特克恩岛,当中有一个陡峭的死火山,而非象塔希提岛有广阔的沙地。这岛并不适合人居住,却有香甜的植物,因此,叛变者决定以这地方为新家园。他们从本特号上取了自己的物品和物资上岸,并且将船舰烧掉,这样就没有人知道他们是本特号上的叛变者,他们亦以为可以自由地建立有如塔希提岛般的生活方式。
他们心目中以为在地上过着天堂的生活,后来证实了犹如梦压般的地狱。他们这样过了整整十年的时间。他们其中一人从船上取了一个铜锅,并用植物根部酿制成烈酒。整个岛上的人足足醉了有数星期之久。有些船员变得神经失常,有些人从崖上跳下来自杀,所有人生活得象野兽一般。
数年以后,只有两个人活下来。他们就是史密夫 (Alexander Smith) 和杨格 (Edward Young) 。比史密夫更年老的杨格患上了哮喘。他们二人被妇女逼令要与她们隔离开生活,妇女们取走了他们的手枪,与另外十八名孩子居住在岛的另一端,还恐吓他们跟随的话,就会有生命的危险。
杨格知道他将要死亡,在绝望中他在自己物品中,寻找任何东西可以回想起早期在英国平安、神志正常的日子。他发现了一部圣经,并开始阅读。史密斯不能阅读,因此,杨格决定从创世记开始教他,逐章逐字的阅读。当他们读到利未记时候,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并开始祷告。在他们读到新约圣经之前,杨格逝世了,然而史密斯已经开始学懂阅读了。对于史密斯来说,读新约圣经代表着重新发现平安、宽恕和复和。
即使与他有很远的距离,史密斯的儿子仍然发现他改变了生活的习惯;后来,妇女和儿女们都来看究竟发生什么事。在一八○八年,本特号上叛变事件十九年以后,一艘从波士顿来的船发现了皮特克恩岛上的社区。当船长回到美国以后,他带回来了当年叛变者生存的消息,并称呼史密斯为“他亲眼所见的,最完美的基督徒社区。”
在格林威治的国家海事博物馆中,有一个展馆藏有当年本特号的遗物,是在皮特克恩岛头十八年留下来的。当中有一张卡片,记录着在全岛上发生的复兴,就是从发现船上的圣经开始。这故事清楚显示出,当全心全意接受神的道,将会带来何等的祝福。
三、比喻核心的提出
“又对他们说:‘你们不明白这比喻吗?’”(可四 13 )祂在比喻的教导中,清楚地说:
1)广大的容量
“那撒在好地上的……并且结实”(可四 20 )。
2)广大的机会
“就是人听道,又领受,并且结实”(可四 20 )。
3)广大的责任
我们最大的责任就是降服于神的权能下,使我们每天的生活有“一百倍的”收成(可四 20 )。
结语
我们已经读过若干与比喻有关的奇妙之处,它同时具备了意义和深度。然而,耶稣教导门徒要寻找里面的意思,并指出比喻是让那些“有耳可听”的人,听得明白(可四 9 )。
附加评注
1a. 举例说明
埃克尔斯 (Lord Eccles) 在其著作《信心的途中》( Halfway to Faith )一书中,描述一家博物馆的受托管理人,获赠一件十世纪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木雕。大概是原来实物比例的三分之一,十字架是涂上色彩的。保护这个十字架的村民,千年以来一直保护它,而且不断重复地涂上色彩。有人询问专家们的意见,受托管理人会否将十字架买下来?他们回答说,倘若抹清十字架上的色彩,受托管理人必然惊讶于木字架原本木色的美丽、活力和生命。这也是牧者功能的描绘,他需要使真理恢服原来的模样。惟有这样,真理的美丽、活力和生命才会叫人感到惊讶。
1b. 举例说明
在伦敦一次葛培理·夏宁基 (Bill Graham Harringay) 布道团的闭幕典礼中,主教格劳 (Bishop Gough) 向二千四百名牧职人员发表讲话,讲到这次会议时说:“这是宣讲神话语权柄和信念的最佳示范。”他对于葛培理所强调的“主神如此说”一句话,留有深刻印象。“主神如此说”是主昔日向祂的子民特别强调的时候所用的一句话。葛培理对牧者说:“当引用圣经话语时是带着权柄的,我愈是引用圣经的话,就有愈多人到前面来,回应神的邀请。我是经过长年累月才发现出来的。即使听众并不完全明白圣经上的话语,神的道仍然象一把斧头和利剑,将人刺透、剖开、宣判、清洗和洁净。”每当葛培理在访问空档中有一丁点的时间,他也会读圣经。麦高理 (William McCloud) 是葛培理福特汽车的司机,他回忆道:“无论在什么地方,他总是带着圣经,在长途旅程中不断的逐页逐页的阅读。”后来,他们的布道团来到一所大学,美国的空军基地作另一次布道的宣讲。( John Pollock, Billy Graham: The Authorized Biography, London, p.169 )
2. 举例说明
西缅查理 (Charles Simeon) 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布道家。然而,在西缅查理的朋友看来,他的成长之旅可说是痛苦的经历。有一次,他去维恩 (Henry Venn) 家玩,维恩的孩子们正为西缅查理的行为感到难过。然而,当西缅查理离开以后,“维恩在花园向孩子教导说,虽然正值初夏时节,维恩要孩子拾起一颗青桃。正当孩子一脸茫然之际,维恩说:‘亲爱的,这颗桃如今正是青绿色的,所以我们必须耐心等候;然而,只要多一点儿阳光、一点儿雨露,这颗桃就会成熟,甘甜美味。西缅查理将来也是如此。’”( Michael Hennell, John Venn and the Clapham Sect, Guildford, England, p.89 )
我们同样应以“福气的阶段”为目标,正如约翰在福音书中写道:“凡结果子……结果子更多……结果子更多。”(约十五 2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