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讲章大纲
系列:圣经上的话语
主题:奉献的生命
经文:罗六1-14
金句:“将自己献给神。”(罗六13)
引言
罗马书第六章有称为“释放的宪章”,因为这些经文包含了释放和得胜的信息。你可曾渴望有清洁思想、胜过坏脾气、嫉妒和骄傲?抑或胜过奴役你的邪恶?个中的秘诀可以一字概括之,“奉献。”
一、奉献生命的要求(罗六12-13)
1)废除罪恶(罗六12)
2)奉主为王(罗六13)
二、奉献生命的动力(罗六13)
1)记念神救赎的事情(罗六13)
2)计算需要操练的信心(罗六11)
三、奉献生命的释放(罗六14、18)
1)基督徒生命的得胜(罗六14)
2)基督徒生命的纯洁(罗六13)
3)基督徒生命的忠诚(罗六18)
结语
你可否准备好奉献于基督?这可需要废拙生命中的罪恶,并且拥戴神为王。在那一刻,祂将要掌权,你就可以从罪恶统治中得释放,生活于每天得着释放的光荣日子。
26 讲章大纲阐释
系列:圣经上的话语
主题:奉献的生命
经文:罗六1-14
金句:“将自己献给神。”(罗六13)
引言
罗马书第六章有称为“释放的宪章”,因为这些经文包含了释放和得胜的信息。
历世历代,人类总期望以三种方法,让自己得着自由释放。人类首先企图以教育理论来摆脱罪恶,然而,不久却发现罪恶的能力甚大,甚至已成为一种定律;人愈是制定得释放的理论,就愈发现他们增强了人“必朽坏身体”中罪的力量的本质。教育或许可以使人对于生命中的罪恶予以合理化,然而,教育却不能使人从一己的嫉妒、骄傲,或灵魂腐败的污染中得着释放。
人类亦曾经尝试环境理论。结果是,一些思想流派促使人走向隐修主义。人以为成了隐修士以后,就能够脱离罪恶;他们不久却发现问题仍然如影随形。即使修道的生活何等严谨,老我的性情仍然存在。人不能借着改变环境来改变自己。
当教育和环境理论并不凑效,人开始转向心理学方法。叫人感到惊奇的是,弗洛依德(Frued)和荣格(Jung)的理论曾经一度被现代心理学家所遗弃。他们告诉我们要接受人类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罪恶,除非人可以对付罪恶,否则人就不能改变。这些心理学不称罪为“罪”,然而却从他们的宣告和实行中,他们所指的就是“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罗七23)
你渴望生命得着释放吗?你可曾渴望有清洁思想、胜过坏脾气、嫉妒和骄傲吗?抑或胜过奴役你的邪恶?个中的秘诀可以一词概括之——“奉献” 。
一、奉献生命的要求(罗六12-13)
“所以,不要容罪在你们必死的身上作王,使你们顺从身子的私欲。也不要将你们的肢体献给罪作不义的器具;倒要象从死里复活的人,将自己献给神,并将肢体作义的器具献给神”(罗六12-13)。保罗在这里使用的言语是罗马城中任何人都会明白的,因为当时罗马是一个邪恶和腐败的城市。保罗指出,一个奉献生命的要求,是需要废除罪恶,奉神为王。
1)废除罪恶
“所以,不要容罪在你们必死的身上作王” (罗六 12 )。保罗将罪恶人格化为一个君王,他挑战信徒不要容许罪恶在人必朽坏的身体中作王,或使用肢体作为不义的器具。任何人未能在意念、心思和意旨上站立得稳,就是欺骗神。这挑战十分明显, “所以,不要容罪在你们必死的身上作王,使你们顺从身子的私欲。也不要将你们的肢体献给罪作不义的器具” (罗六 12-13 )。我们必须:
2)奉主为王
“将自己献给神” (罗六 13 )。这并不只是现代所谓的 “看开点,让神来处理” 吧。这包括在生命中将神奉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这是对于具决定性信心的呼召,并每一天具纪律的顺服。
我最熟悉的偶像
无论这是 什么偶像
帮助我从你的宝座前弃掉
惟独的敬拜你
又或是;
耶稣予我有无尽的爱
难以言喻、难以言尽;
噢,让我心归你
无与抗拒的管治
我们内心或许萦绕着不少人和事,然而,天神并我主耶稣基督却说,“将心给我。”
吉姆、埃利奥特是在印度殉道的五位宣教士之一,他曾经说,“借着献出不能保存的,来赚取不能损失的,这人绝不愚昧。”
1.举例说明
你愿意奉献生命予神吗?
二、奉献生命的动力
“倒要象从死里复活的人,将自己献给神”(罗六13)。“从死里复活”可说是罗马书第六章最重要的观念。“动力”一字,当然同时指着动力和道德而言。在动力上来说,这简单的名词是指一些部分的运动所产生的影响。在道德的层面来说,具动力的能力即是在人内心一些律,在生命中产生的影响。当保罗说,“倒要象从死里复活的人,将自己献给神”(罗六13)时候,他提出了两个原则,包括:
1)念神救赎的事情
“倒要象从死里复活的人,将自己献给神” (罗六 13 )。透过简单的信心,借着与基督联合,这可进行着三重的行动。神的能力,透过我们在基督里的死亡、埋葬、复活中运行着。这有:
a) 在死亡中与基督联合
“岂不知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他的死吗?”(罗六 3 );还有,“所以,我们借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罗六 4 )。在死亡上与基督同为一的意思是,老我的死亡——“因为知道我们的旧人和他同钉十字架,使罪身灭绝”(罗六 6 )。这并不是罪恶已经向我们死了,乃是我们已经向罪死了。因此,我们毋须再作罪恶的奴仆。
2a. 举例说明
2b. 举例说明
正如数千年以前我们在亚当里犯了罪,我也在二千年以前在耶稣里死了。祂不只是为了赦免我罪而代我们死,祂更为了叫我得释放而与我们同死。倘若我凭信接受以上的,我就不能继续眷恋罪恶,因为这与基督的联合相违背。
b) 在埋葬中与基督联合
“我们借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罗六 4 )。这让我们知道,当耶稣被埋葬时候,我们也一同被埋了;因此,我们没有权利重回坟墓,掘出老我,使之重见天日。神已经将老我定罪判刑、钉死和埋葬。
任何犹太人死亡以后都会立即被埋葬,因为看见腐烂的尸体是令人羞耻的。为什么有许多基督徒总喜欢掘起已经化浓、老我生命的残余?
c) 在复活中与基督联合
“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象基督借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罗六 4 )。保罗在这里使用 了新约圣经只出现一次的用语,“行走在新生命中。”这句话指的不是生命的本质,乃是在基督里新生命的律则。这即是说,当我们凭信接受与主耶稣的合一,我们就在祂里面有全新的生命。另一股力量掌管我们的生命。这有如一架喷射飞机起飞的时候,气体动力克服了地心吸力一样。神愿意我们展翅飞翔!
2)计算需要操练的信心
保罗说,“这样,你们向罪也当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稣里,却当看自己是活的” (罗六 11 )。这即是说,倘若我们知道并相信在我们身上发生的,我们就能实践、我们就能证实;我们更可以活出离开死亡的生命,神的动力提升我们胜过罪恶,进入基督复活的层面——因而得胜和得释放。
3a. 举例说明
3b. 举例说明
三、奉献生命的释放
“罪必不能作你们的主……从罪里得了释放”(罗六14、18)。在本文的结尾部分,有三句美妙的句子形容释放,首先是
1) 基督徒生命的得胜
“罪必不能作你们的主,因你们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 (罗六 14 )。罪恶或许是潜伏,却并非锐不可挡。罪恶或许存在,却未必一定作王。罪恶或许出现在你身上,却不一定是你生命中的主人。我们将犯罪的能力带往坟墓里去,或是带到基督第二次再来;然而,直至那一天来到,我们仍然可以过得胜的生活。以下句子的意思也是如此:
每一刻,我在祂爱中
每一刻,我为祂而活
仰望耶稣,光辉照遍,
每一刻,主啊,我属于你。
4. 举例说明
2) 基督徒生命的纯洁
“将自己献给神,并将肢体作义的器具献给神” (罗六 13 )。你愿意有纯洁的生命吗?感谢神,这是有可能的!你或许仍然有犯罪的创伤,耶稣可以抚平这些创口;借着失过去败的残余,主耶稣的美丽和荣光会照射出来。我们可以活出圣洁带来的生活,我们也可以使用肢体,成为 “神义的器具” (罗六 13 )。
3)基督徒生命的忠诚
“你们既从罪里得了释放,就作了义的奴仆” (罗六 18 )。你曾经是罪恶王者的奴仆,如今你却是君王耶稣的仆人;在祂里面有完全的自由。当你成为基督奴仆的一刻,你就是在基督里得释放, “因为赐生命圣灵的律,在基督耶稣里释放了我,使我脱离罪和死的律了。” (罗八 2 )
5. 举例说明
结语
你可曾准备好奉献予基督吗?这可需要废除生命中的罪恶,并且拥戴神为王。在那一刻,祂将要掌权,你就可以从罪恶统治中得释放,生活于每天得着释放的光荣日子。
附加评注
1、举例说明
多年以前,在纽约火车站中,神与一名搬运工人相遇,好叫他奉神为生命之主。一名搬运工人拉尔斯顿·杨(Ralston Young),他回应了神的呼召。神借着这位搬运工人,在我们这个时代中行了奇妙的事情。在十三号站台上,一星期举行三次祷告会,多年以来吸引了数以千计的人参加。生命得改变、生命方向被重整、婚姻得到医治、问题得以解决。以上所有的,都源于一名回应神发出挑战的搬运工人。(Bruce Larson, Dare to Live Now! Grand Rapids, 1965,p.17,adapted)
2a.举例说明
一名经常乘搭火车的基督徒讲述这故事。火车到了一个车站,有若干人登上火车,进入到他的车厢内,取出一迭纸牌来。他们转向基督徒说,“你也来赌一手吧。”这人回答说,“不用了,我没有手。”他们十分惊奇地望着他,“这是 什么意思呢?”基督徒回答说,“我双手在二千年以前已经死亡了。如今我所有的是耶稣的手,我不能用这双手来作不义的罪行。”
2b.举例说明
奥古斯丁由于读了保罗所写的罗马书,生命得蒙神的拯救,他也曾经说过相类似的话。当奥古斯丁被神的灵改变后,他回到自己的家乡。有一天,他在城中的街道上行走,一名曾经与他一起行了很多不义事的人看见他,就大声喊着说,“奥古斯丁,奥古斯丁,是我,是我。”奥古斯丁却大声回答说,“不再是我,不再是我!”
3a.举例说明
当林肯(Abraham Lincoln)签署了今天称为的“自由宣言”,在美国所有的奴隶都获得自由了。这是一个普遍的真理,没有一个奴隶有真正的自由,除非(1)他清楚发生了什么(2)他相信所发生的(3)他为所发生的而作出行动。倘若有一名在南方的奴隶,因有一个残酷不仁的主人而饱尝虐待。他可以说,“我肯定这宣言是一个事实。我真心相信,因为这是由林肯亲笔签署,由于我相信这份宣言,所以我要离开这地方,没有人可以动我分毫,美国所有的势力都在我背后。”
倘若你准备要知道事实、相信事实、依靠事实,你就可以得着自由,正如保罗准确地说,“罪必不能作你们的主,因你们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罗六14)
3b.举例说明
同样地,在第二次世界中的一个日本集中营中,护卫将大门打开,便随即逃到丛林里去。他们之所以这样作,是因为知道美军即将来到。然而,当中被囚的人不知道他们已经自由了,所以他们仍然留在监房里。当解放者来到的时候,他们不过向囚友宣告说,他们早已经获得自由了。(Larson,p.18,adapted)
4.举例说明
布思高(Stuart Briscoe)忆述一次带领一组人到荷兰参加会议。小组中一名年轻人有吸烟的习惯,他从十二岁开始已经染上烟瘾。在小组灵修的时候,布思高谈到约翰福音八章36节:“所以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显示无论人被 什么东西缠绕着,借着主内在的生命,必然可以叫他得着自由。布思高写道,“当时,我不知道有一个充满渴求的男孩在聆听。他希望摆脱管治他生命的恶习。”这年轻人走到一道荷兰运河,一根根地将香烟掉在水上,反复的说,“所以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今天,这年轻人依然经历着得胜生命!(Stuart Briscoe,Living Dangerously,Grand Rapids,1968,p.94, adapted)
5.举例说明
华盛顿市其中一个公园内,竖立了一座纪念林肯的纪念碑。在纪念碑的脚下蹲着一个获释放的奴隶。碑文上解释说,这纪念碑的筹建基金,全数由在一八六三年间,因总统签署的自由宣言而获释的奴隶筹集。这些获释的人并不是被迫捐款的,他们愿意掏出金钱,是因为他们深爱他们的拯救者和朋友。基督徒得以从更重的轭中得到释放——罪恶的捆绑。然而,在耶稣基督里,我们得到完全的自由。(C.E.Tatham,Grand Rapids: Gospel Folio Press,n.d.)
进深研究书目
William Barclay, The Letters to the Romans, rev.ed.,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75).
Donald Grey Branhouse, Expositions of Bible Doctrines, Taking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as a Point of Departure, 10 vol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8-1964).
F. F. Bruce, The Epistle of Paul to the Romans,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8).
Robert Haldane, Exposition of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Evansville, Ind.: The Sovereign Grace Book Club, 1958).
H. A. Ironside, Lectures on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Neptune, N.J.: Loizeaux Brothers, 1962).
Alan F. Johnson, The Freedom Letter, 2 vols., (Chicago: Moody Press).
D. Martyn Lloyd-Jones, Romans: An Exposition,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71).
Martin Luther,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Roman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60).
Handley C. G. Moule, The Epistle of St. Paul to the Romans, (Fort Washington, Pa.: Christian Literature Crusade).
William R. Newell, Romans Verse by Verse, (Chicago: Moody Press, 1938).
John Phillips, Exploring Romans, (Chicago: Moody Press).
James M. Stifler,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Chicago: Moody Press, 1960).
W. H. Griffith Thomas, St. Paul’s Epistle to the Romans: A Devotional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