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讲章大纲
系列:圣经上的话语
主题:神的得胜
经文:箴廿一21-31
金句:“得胜乃在乎耶和华。”(箴廿一31)
引言
无论人在 什么境况中,倘若离开了神的恩典,都是天生固有的、无可药救的独立。这事实有圣经和人的经验支持。人运用这种独立来背叛神,企图抛开祂来生活。然而,神对于人类傲慢的回应,有以下一句经文作总结:“没有人能以智慧、聪明、谋略敌挡耶和华……得胜乃在乎耶和华”(箴廿一30-31)。所罗门这句充满智慧之言,清楚地形容了我们两种见解。
一、背逆主的不能得胜(箴廿一30)
1)哲学途径(箴廿一30)
2)科学途径(箴廿一30)
3)心理学途径(箴廿一30)
二、离开主的不能得胜(箴廿一31)
1)主耶稣基督彰显的得胜(箴廿一31)
2)主耶稣基督复和的得胜(箴廿一31)
结语
我们已经解释“没有人能以智慧、聪明、谋略敌挡耶和华....得胜乃在乎耶和华”(箴廿一30-31)一段经文。既然反抗主的不能得胜,没有主的人也同样不能得胜;今天,你愿意让祂成为生命中的得胜者吗?
24 讲章大纲阐释
系列:圣经上的话语
主题:神的得胜
经文:箴廿一21-31
金句:“得胜乃在乎耶和华。”(箴廿一31)
引言
无论人在 什么境况中,倘若离开了神的恩典,都是内在固有的、无可药救的独立。这事实有圣经和人的经验支持。今天,有说法认为人的独立是神赐下的礼物(因这显示出人类的独特),然而,叫人感到惋惜的事实,可怜的人运用这种独立来背叛神,企图抛开祂来生活。这解释了为什么人反对福音。他们不喜欢被指为有罪的人,需要接受神的救恩。他们声称这种表达是对人类智慧的侮辱,因此,他们继续往灭亡的路直走。神对于人类傲慢的回应,有以下一句经文作总结:“没有人能以智慧、聪明、谋略敌挡耶和华……得胜乃在乎耶和华”(箴廿一30-31)。所罗门这句充满智慧之言,清楚地形容了我们两种见解。
一、背逆主的不能得胜
“没有人能以智慧、聪明、谋略敌挡耶和华”(箴廿一30)。因着人骄傲的自立,历世历代,人经常误用神赐下的礼物。智慧、聪明和谋略,都是充满恩典的神所赐下的;却因着人的堕落,他们使用这些恩赐来敌挡神。试看所罗门为我们在这段经文三重的分析:
1)哲学途径
“没有人能以智慧 …… 敌挡耶和华” (箴廿一 30 )。“哲学” 一字源于希腊文,意思是 “爱慕智慧。” 舒格勒( Schwegler )将哲学定义为 “对事物的反省和思考。” 苏格拉底用这字,来分别自己的思想与当时代希腊老师的讨论。根据我们的理解,哲学是人企图寻找终极事物的知识,因此,明显与神自我启示的途径相悖。人自大地以为可以凭己力来寻找神,而圣经却肯定神的启示与人的思考或寻索有明显分别(参看林前二 14 ;罗十一 33 )。
这样的发现明显是对人类智慧的骄傲予以迎头痛击,因此人向神反抗。这长期抗争的历史就是人类哲学的历史。我们只消仔细的思想,就会发现每当哲学入侵神学,我们就会有批判主义、自由主义和极端主义。这种哲学对神的真理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包括祂的存在与本质;神话语的来源与权威;神子的神性与人性;神教会的事工与目标。神定意与哲学途径对抗。祂说, “没有人能以智慧 …… 敌挡耶和华。” (箴廿一 30 )
2)科学途径
“没有人能以 …… 聪明 …… 敌挡耶和华” (箴廿一 30 )。科学是从研究和实践中获得的知识。科学家采取观察者的身分,分析课题、收集资料,归纳出若干理论定律。跟着,就可以带来创意和生产。
从很早以先,已经有人认为神是人类自己的发明。也许,兴建巴别塔是其中一个最佳例子(参看创十一 1-9 )。要注意这事件中的用语,“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 (创十一 4 )。人在以后的世代不断企图将神人格化,而将要自己视为神。这过程其中一个最低层次的形式,就是人敬拜受造之物,却不敬拜造物主(参看罗一 25 )。
一九五○的英国伦敦,举办了一个名为不列颠节庆的大型展览活动。当中有一个没有写下来的口号,弥漫着整个展览会,“至高荣耀归予人类,请看看他所生产的。”
然而,对于今天人类科学的发明,我们可以怎么说呢?人并没有象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凯普勒的想法: “我以神的思想为念” ,人傲慢地以为科学发明是个人独立思考和生产的成果。这种歪曲的理解带来了今天笼罩世界的破坏力。悲惨的是,人愈是自信于自己的创意,他就愈不觉得需要神,因而他敌挡基督的福音。
然而,以赛亚却以这伟大真理,来安慰神的儿女:人或许任意妄为要阻止神的计划,然而人注定是失败的。以赛亚说,“凡为攻击你造成的器械必不利用” (赛五四 17 )。因此,我们知道没有任何协议是可以敌挡神的。
3)心理学途径
“没有人能以 …… 谋略敌挡耶和华” (箴廿一 30 )。心理学是对人内心的研究,处理人类有意识和潜意识行为现象的知识和探索。虽然这门科目比较近期才有,若以其系统表达和实践,可以上溯至伊甸园的一幕。
时下流行的用语是辅导或辅导员。人企图以心理学的定律和行为模式,来淡化人犯罪的事实、需要耶稣基督,及对未来的恐惧。总而言之,聪明的人尝试以谋略来敌挡神。他们不愿意接受圣经上的话语,他们有自己的答案,无论在定义上或所谓处理手法上。
更有甚的,人经常寻求心理学家的意见,因为他们予人一种安全感和情绪安好,然而若仔细的看,这实在是以谋略来敌挡神——企图在得胜和祝福的道路上忽略神。
可怜的人可以取代全能神的位置,换去神谋略的处理和方法吗?耶稣来到世上其中一个目的,祂就是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赛九 6 )。人总是喜欢独立于神而生活。当人以一己的智慧、 聪明和谋略来作战,人必败无疑;且彻底地失败——因为凡敌挡神的,都不能得胜。
1. 举例说明
二、离开主的不能得胜
“马是为打仗之日预备的;得胜乃在乎耶和华”(箴廿一31)。
所罗门王是第一位从埃及地引进马匹的以色列王。他的行动明显抵触了列王纪上四章26节提到的律法,在这之前,申命记十七章16节亦有提及。神以血和大能,释放祂的子民离开埃及,祂定意让他们学习,惟有神是他们的力量和保卫者,他们不能信靠马匹(参看诗二十7,卅三17,一四七10)。
我们已经知道,人是天生固有的、无可药救的独立,所赖的全是神的恩典。人自以为倘若有马匹之助——无论任何具有同等象征的动物也可,人就可以得胜;然而,经文却告诉我们,“得胜乃在耶和华”(箴廿一31)。因着神对你我的爱,祂借主耶稣基督彰显得胜。这段旧约经文与新约圣经的福音不相伯仲。要注意:
1)主耶稣基督彰显的得胜
“得胜乃在耶和华” (箴廿一 31 )。神采取主动,显示出人类战胜罪恶和黑暗的唯一出路。这种得胜见诸:
a) 主耶稣的道成肉身
耶稣出生时的宣告是,“你要给祂起名叫耶稣,因祂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一21)。天使高声的唱:“我报给你们大喜的信息……因今天在大卫的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路二10-11)。第一段所引用的经文,强调神采取主动,道成肉身的成为世人的救主。希腊文读作,“祂就是可施以拯 救的一位。”当中,只强调只有祂一位而已。第二句经文,焦点落在耶稣的拯救者的身分上。“救主”和“救恩”一词,在路加和保罗著作中出现有四十多次;这是因为两位作者都强调道成肉身的救赎计划。
b) 主耶稣的钉十字架
耶稣在十架上呼喊,“成了”(约十九30),这是人类历史以来最伟大的一次得胜。这是完美生命和难以言谕受苦的最终胜利。耶稣的十架七言,显示了人子和神子的胜利,借着祂身、心、灵忍受着极端痛楚。没有人能探索 “我的神,我的神,为 什么离弃我?”(可十五34)这句话的深度,最后,祂大呼“成了”(约十九30)。
2. 举例说明
c) 主耶稣的复活
耶稣基督被称为“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罗一4)。人将耶稣钉在 十字架上,将祂埋藏于坟墓中,并以为这就是祂的结局;然而,他们竟忘记耶稣的话,当祂走在巴勒斯坦沙尘滚滚的路上,祂曾经说 “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约十18)。因此,当神行动的时候:
主从坟墓里复活
胜过一切仇敌与罪恶
主耶稣复活,得权胜过死亡,
从此直到永远同圣徒作王 ....
哈利路亚!主复活!
难怪保罗论到复活的篇章时候说,“感谢神,使我们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林前十五57)。
3. 举例说明
d) 主耶稣的代求
希伯来书的作者说,“凡靠着祂进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为祂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来七25)。耶稣是为我们代求的大祭司和救主,祂彰显出寰宇和永恒的得胜。信徒与祂属天的生命有分,就知道在世上已胜过世界、属血气的恶魔胜利。
e) 主耶稣的期望
“但基督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就在神的右边坐下了。从此,等候祂仇敌成了祂的脚凳”(来十12-13)。那一刻将要临到,当祂坐在神的右边,并要裂天而降;首先,要叫等候祂的教会欣喜万分,跟着引入祂永恒计划中的公义、富足和平安。那时候,凡抗拒福音的人将要等候可怖的审判;然而,凡借着信而与祂联合的,却得着荣耀的胜利。象征着邪恶结局的死亡,将为“胜利所吞噬”(林前十五54),我们将要为我们大能的神欢庆永恒的胜利。
2)主耶稣基督复和的得胜
所罗门王说,“得胜乃在乎耶和华” (箴廿一 31 );保罗补充说,“感谢神!常帅领我们在基督里夸胜” (林后二 14 )。我们神的胜利并不只借一人来宣讲,也是借着简单的信心,神所要求我们是:
a)信靠的信心
福音的呼吁就是,“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十六31)。你可曾预备相信“神的儿子显现出来,为要除灭魔鬼的作为?”(约壹三8)要紧记,主耶稣是我们真正的胜利者,因为祂的道成肉身、钉十字架、复活、代求和期望,这不只是头脑上的相信:这是需要以经验作根据。你可以脑筋来攫住,接近真理的却需要真诚的心。
b)接受的信心
“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约一12)。接纳基督进入你心中和生命中,就是要知道祂是与我们同在的得胜者。这亦是约翰以下说话的意愿,“因为那在你们里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约壹四4)
c)实践的信心
“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约壹五4);此外,“你要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提前六12 )。主耶稣并没有单单应许我们在个人生活上的得胜,祂的得胜使我们可以继续向前,并在基督徒服事中庆祝胜利。我们光荣的任务不止是宣告个人的得胜,也要在别人的生命中立起了胜利的旗帜。因此,可见我们并不是为胜利而战,因为基督已经在加略山十字架上为我们取得胜利了,我们乃是借着信靠基督,祂会透过我们彰现祂已胜过世界的荣耀生命,所以我们是在胜利中争战。
4. 举例说明
结语
我们已经解释“没有人能以智慧、聪明、谋略敌挡耶和华....得胜乃在乎耶和华”(箴廿一30-31)一段经文。既然反抗主的不能得胜,没有主的人也同样不能得胜;今天,你愿意让祂成为生命中的得胜者吗?
附加评注
1.举例说明
威廉·毕伯(William Beebe)是一名博物学家,他在萨加莫尔山上与罗斯福共进晚膳。经过一整夜详谈以后,他们二人走到草坪上,观看天上的星星,并着眼寻找飞马星座。后来,罗斯福说,“这是亚当米亚的螺旋星系,与我们的银河系一般的大。这不过是一亿银河系其中之一而已,当中含有十兆个太阳,每一个都较我们的太阳为大。”接着罗斯福笑笑说,“既然我们知道自己是何等渺少,我们还是回去睡觉吧。”罗斯福懂得将人的知道和成就,以适当的角度审视。(Quoted by David C. McCasland, Open to Change, Wheaton,1981,p.44)
2.举例说明
有一个古老的中国故事,讲述一名妇人的儿子刚刚死了。她满心悲伤,走到一名圣人前说,“有 什么祷告或具法力的咒语,可以使我的儿子死而复生?”那名圣人没有赶走她或与她理论,反倒说,“你若是能够从一家没有哀伤的家庭中,拿一颗芥菜种给我,我可以用以驱走你生命中的哀伤。”
那名妇人随即要找这颗神奇的种籽。她首先来到一家豪门大宅,敲着门说,“我正要寻找一家没有哀伤的家,这里就是吗?”他们回答说,“不是,你找错了地方。”他们向这名妇人述说所有他们经历的痛苦。这妇人想着,“他们的遭遇比我还要不幸,我曾经历痛楚,有谁还可以更适合帮助他们呢?”她留了一阵子安慰他们,之后才去寻找一家没有哀伤的家庭。然而,无论她往那里去,小屋或皇宫,她所遇到的尽是痛苦、哀伤和悲惨。那妇人终于知道,因为她曾经受苦,所以她明白别人的感受,并可以回应别人的需要。这个比喻十分清楚:基督忍受极大的苦楚,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同样可以因着十字架,在任何情况下活出得胜的生命。(Harold S. Kushner, When Bad Things Happen to Good People, New York, 1981,pp.110-111,adapted)
3.举例说明
一位著名的牧师,在一个宁静的安息日早上,坐在耶路撒冷一个和平的花园里,听着一名讲员证道。在聚会前方的正是庄严肃目的加略山;在他们面前的是打开的坟墓和大块很大的石头,如同大磨石。一名随军牧师宣讲着简单、有力,直接从圣经而来的信息。突然间,他大声赞叹道,“看啊!”并且指向空坟墓说,“即使死亡也不能抓着祂!”当讲员这样宣告的时候,会众当中那位牧师经历了一种全新的认信,耶稣基督的话是何等真实,“因为我活着,所以你们也要活着。”(约十四19)(Norman Vincent Peale, Daily Guideposts,Carmel,N.Y.,1982,pp.103-104,adapted)
4.举例说明
凯尔文勋爵(Lord Kelvin)正要尝试在他的学生面前一个实验。当他看见这实验要失败时,他对学生说,“同学们,当你面对一个困难的时候,你同时将会有所发现。”以上的观察对于每一个愿意倚靠十字架的得胜,来练习可实践信心的基督徒来说,具有同样的属灵价值。(Harold Lindsell, My Daily Quiet Time, Grand Rapids: Zonervan,1969,p.202,adapted)
进深研究书目
William Arnot, Laws from Heaven for Life on Earth: Illustrations of the Book of Proverbs, (New York: Nelson & Sons, 1858; Reprinted, Grand Rapids: Kregel).
Charles Bridges, An Exposition of the Book of Proverbs, 1847, Reprinte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59).
James T. Draper Jr., Proverbs: The Secret of Beautiful Living, (Wheaton, Ill.: Tyndale House Publishers, 1976).
H. A. Ironside, Notes on Proverbs, (Neptune, N. J.: Loizeaux Brothers, 1908).
Derek Kidner, Tyndale Old Testament Commentaries on Proverbs, (Downers Grove, Ill.: InterVasity Press, 1974).
W. Graham Scroggie, Know Your Bibl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Scriptures, Rev. ed., 2 vols., (London: Pickering & Inglis, 1905).
John Trapp, A Commentary on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5 vol., (London: Richard D. Dickinson, 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