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讲章大纲
系列:圣经上的话语
主题:聚会的呼召
经文:来十19-25
金句:“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象那些停止惯了的人。”(来十25)
引言
基督徒的聚会是福音派信仰和实践的重要部分。新约圣经从来也不展望教会的群体生活,是没有神子民的集体聚会的。当人们不能如神所吩咐的,聚集在一起,他们就会让教会陷于困境和无助中。这就是后退和远离神的证据。我们的经文表达了:
一、呼召基督徒去敬拜(来十22、25)
1)诚心(来十22)
2)信心(来十22)
3)生命力(来十22)
二、呼召基督徒去见证(来十23、25)
1)无惧的见证(来十23)
2)信实的见证(来十23)
三、呼召基督徒去关顾(来十24-25)
1)彼此相顾(来十24)
2)彼此劝勉(来十25)
结语
聚会的呼召是一个严肃和重要的呼召。你对教会的感想就是你对基督的感想,因为祂是身体即教会的头。你是否已委身以祂为元首,承认祂为救主和掌权者?让我们成为祂身体的一分子,在基督徒的敬拜、见证和关顾的完全和祝福中,寻求在身体中起作用。
16 讲章大纲阐释
系列:圣经上的话语
主题:聚会的呼召
经文:来十19-25
金句:“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象那些停止惯了的人。”(来十25)
引言
基督徒的聚会是福音派信仰和实践的重要部分。新约圣经从来也不展望教会的群体生活,是没有神子民的集体聚会。在经文中的“停止”解作“离弃”,“随之陷于困境,或无助中。”这是当我们的救主在十字架上呼喊时的用词:“我的神,我的神,为 什么离弃我?”意思是明显的。当人们不能如神所吩咐的,聚集在一起,事实上他们就是放弃了教会,让教会陷于困境和无助中,就是后退和远离神的证据。我们研读的这些用词是很有意思的,必须仔细研究。经文在这段落中,有以下的意思:
一、呼召基督徒去敬拜
“来到神面前…不可停止聚会”(来十22、25)。圣经教导我们,这同样被人的经验肯定了,人被造是为了敬拜神。人基本上是有宗教性的被造物,因此若不是无知地敬拜那不知名的神(参看徒十七23)——自己造出来的神——就是敬拜永活的真神。直至人找着敬拜的真正对象,人永远无法享受心灵的满足。人存有对神很大的渴求,因此没有神,人有很大的虚空感。人不敬拜神,就会沦落为动物性的倾向。事实上,野兽和人类的最大分别就是人有敬拜的需要。所以神对我们说:“不可停止聚会”(来十25)。这对基督徒敬拜的呼召,要求我们有:
1)诚心
“当存着诚心来到神面前” (来十 22 )。诚心的相反是纯粹专业、正规和制度化。如果不诚心,敬拜是没有意思的。这就是耶稣引用旧约经文所讲的: “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 (可七 6 )。大卫进一步说: “神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神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 (诗五一 17 )。如果你要与神建立关系,就必须存着诚心前来。即使是怀疑、恐惧和罪都不能阻止你,因为耶稣基督的宝血能把一切除去——如果你有诚心的话。
1. 举例说明
2)信心
“存着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 (来十 22 )。当人存着真诚的信心,就自然会有相应的真实信心的表现。这包括人的心思、意念和意志上对神的信心和委身的。强调信心的行为,是对神的信实充满信心,相信祂会赏赐所有借着基督来到祂面前的人。圣经教导我们: “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 (来十一 6 )
3)生命力
“并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就当 …… 来到神面前” (来十 22 )。用清水洗净这图画来自利未祭司体系的洁净礼仪(参看出廿九章和利八章)。 “清水” 是指信徒借着相信被钉和复活的救主,得到救赎; “洗净” 代表重生的洗(多三 5 ),即圣灵的临在和内住。 “清水” 和 “洗净” 对敬拜神来说是绝对重要的,只有那些晓得诚心、真信心和在基督里有生命力的信徒,才能真正凭心灵和诚实敬拜神。
2. 举例说明
二、呼召基督徒去见证
“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可停止聚会”(来十23、 25)。自新约时代开始,普世教会成为神在地上的见证。 皮雅逊博士(Dr.A.T.Pierson)曾说:“见证是整个世代中整个教会的所有工作。”耶稣对门徒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有关见证的(参看徒一8)。神子民聚集一起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集体见证。所以经文教导我们“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至摇动,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来十23)。这是一个呼召,要我们有:
1)无惧的见证
“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 (来十 23 )。“坚守” 的希腊字含有战士勇敢地举着战旗走进战场内的意思。这样的图画应鼓励我们作出同样的行动。我们要在具威胁性的世界中要站起来,放胆做见证耶稣基督的真理。我们 “所承认的指望” 除了圣经中启示的主耶稣基督外,别无他人。无论代价是多么的大,我们也要在神子民的聚会以内和以外为我们的指望辩护和作证。每当教会不能无惧地见证真理,她会很快会被打败和破坏。
3. 举例说明
2)信实的见证
“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至摇动,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 (来十 23 )。无惧是一回事,信实又是另一回事。我们可能会在这刻勇敢,下一刻却崩溃了;然而我们作为教会一分子的任务就是要在见证上保持信实,直到末了。 “不至摇动” 一词(不折腰)在新约里只在此处出现,它表达了我们行善不气馁同时对真理绝对忠心的那种坚定的表现。
清教徒约翰欧文( John Owen )曾明言: “教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神话语的事工、圣礼的管理和信徒的纪律” ——约翰欧文是对的,因为这明显是圣经的教导。我们不至摇动的见证,我们必须坚守神的真理、洗礼和圣餐。如果我们忠于圣经,就必须处罚那些与神旨意相违背的信徒。
你是否忠于神话语的启示?你有否顺服圣礼的教导和意义?你是否顺服圣灵透过教会领袖所给你的纪律?这一切包括更多其它因素都成为教会的见证。停止聚会就是丢弃这见证,令我们所支持的原则变的毫无意义。
三、呼召基督徒去关顾
“要彼此相顾……不可停止聚会”(来十24-25)。虽然教会承受了许多激烈的批评和错误的指控,但人们不能否认教会创造了人类各方面的诞生。无论我们想到学院、医院、慈善机构,或国际性的宣教组织,我们都要感谢耶稣基督的教会。单单为了这原因,我们就必须爱和珍惜教会,全力力去支持她。
从经文中,我们看见所有教会成员都有责任:
1)彼此相顾
“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 (来十 24 )。这里以最有感情和最实际的字眼,描绘了基督徒的关顾。事实上,这里所讲的是付诸行动的社会福音。我们一定要记住我们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彼此的肢体。我们的属灵、社会和物质的福祉必然是群体的关注。我们彼此负责。教会中没有一个成员可以问这个问题: “我岂是看守我的弟兄的吗?” 我们要留意彼此的需要,然后不单尽所能满足这些需要,更要鼓动其他人也有同样的关注。
为了让读者留意这信息,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最惊人的表达方法。字面上,经文的意思是: “让我们在爱心与行善发作时彼此相顾。” 我们都曾听过怒气大发,但这里却用了一个新的观念。透过圣灵的工作,我们被激动而有真正的情感和热心,不单彼此相爱,更是抱着实际和牺牲的精神彼此相待。这就是约翰在约翰壹书三章 16 至 18 节的意思: “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神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
这爱心和善行的发动在五旬节那天荣耀地表现出来。我们读到: “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 (徒二 44-45 )。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不必定要有相同程度的分享,然而无论在教会内或教会外,都会有穷人在我们中间。这些原则尤其适用在我们于本土和海外的福音事工上。
4.举例说明
2)彼此劝勉
“要彼此劝勉,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 (来十 25 )。 “劝勉” 一词解作 “因着对未来的展望鼓励某人实践某些有未来价值的行为。” 这是富挑战性的事工,而作者让我们明确知道这挑战的目的。
首先是保持我们参与教会聚会的出席率,其次是等待主的在来。颇为有趣的是这些经文都有多于一
个应用。换句话说,你有权监察我有没有出席教会聚会,我也有同样有义务监察你有没有出席教会聚会。如果没有执行这挑战,我们就会放弃基督徒的敬拜、见证和关顾。神曾吩咐教会,要成为安息、团契、教导、敬拜和家庭为主的地方。所以我们有权利去彼此挑战,不要停止聚会。
此外,教会——透过她的体制、圣礼和真理——应该常常提醒人们耶稣基督将会再来。基于这点,我们要自我挑战,随时作好准备。从新约中,我们知道我们在基督审判座前的得与失,大大与我们对教会的信实有关。
结论
聚会的呼召是严肃和重要的,停止聚会就是丢弃神的教会,也就是丢弃基督。你对教会的感想就是你对基督的感想,因为祂是身体即教会的头。你是否已委身以祂为元首,视祂为救主和掌权者?如果没有,现在就作这样的决定,成为祂身子即教会的一部分。透过这与复活的元首的结连,让我们在基督徒的敬拜、见证和关顾的完全和祝福中,寻求在身体中起作用。
附加评注
1.举例说明
作家哈夫曼(John Huffman)提及他的一个朋友,这位朋友是个唯唯诺诺的人。根据哈夫曼所描述,他的朋友就象变色龙一样,在任何环境都能适应。他更指出世界并不认真地看这朋友的基督教信仰,因为他是个欠缺真诚的人。(John A. Huffman,Jr.,Wholly Living,Wheaton,1981,p.23,adapted)
2.举例说明
基督徒演奏家奥云(Ron amd Pat Owens)夫妇在一次韩国春天演奏会上,被当地信徒的喜乐和生命力大大感动。“一些很奇特的事情正在韩国发生。神圣灵的清新感觉差不多充满了每个地方,我们感到人们对福音的饥渴和开放。”奥云夫妇发现在这成为基督徒要付代价的地方,教会充满生气和圣灵。
3.举例说明
一个到访苏联的旅客提及在铁幕之下的信徒,怎样影响了他的生命。日期是一九六○年七月,地点是苏联莫斯科,场景是一家隐蔽的浸信教会,在一个星期二的傍晚坐无虚设。旅客写道:“在我与那些要为自己的见证付代价的信徒一起敬拜后,我的生命改变了。许多人为了公开见证他们在基督里的信仰,失去了工作、地位,甚至家庭关系。在我的记忆中永远刻蚀了从那些信徒身上散发出对基督信实的决心。”(Huffman,p.23. adapted)
4.举例说明
在商业世界里,人们透过高超的技巧使用同样的原则。一名记者访问了一位成功的职业辅导员,他曾帮助数以百计的工人安于现时的工作岗位。当记者问及他成功之道时,他回答说:“如果你要知道一个工人真正喜欢 什么,不要给他们责任,而给他们权利。大部分人都可以处理责任,只要你给他们足够薪金,但只有真正的领袖能处理权利的。一名领袖会运用他的权力去帮助他人并建立组织;而一个较差劲的人就只会用权力来抬高自己。”如果我们是真正的教会,我们就会运用我们的权力去关顾整个身体。(Warren W.Wiersbe, Be Joyful, Wheaton:Victor Books, 1974, p.52, adapted)
进深研究书目
William Barclay, The Letter to the Hebrews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57).
John Brow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61).
F. F. Bruce,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64).
M. R. DeHaan, Hebrew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59).
E. Schuyler English, Studies i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Findlay, Ohio: Dunham Publishing Co., 1955).
Philip Edgcumbe Hughes,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7).
H. A. Ironside, Studies i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and the Epistle to Titus, (Neptune, N.J.: Loizeaux Brothers. Inc., 1958).
Homer A. Kent, Jr.,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A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72).
G. H. Lang,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London: The Paternoster Press, 1951).
J. C. Macaulay, Expository Commentary on Hebrews, (Chicago: Moody Press, 1948).
F. B. Meyer, The Way Into the Holiest: Expositions of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London: Marshall, Morgan & Scott, n.d.).
G. Campbell Morgan, The Triumphs of Faith, (London: Pickering & Inglis, n.d.).
Andrew Murray, The Holiest at All, An Exposition of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London: James Nisbet, 1895).
William R. Newell, Hebrews Verse by Verse, (Chicago: Moody Press, 1947).
John Owen, An Exposition of Hebrews, (Evansville, Ind.: Sovereign Grace Publishers, 1960).
Arthur W. Pink, An Exposition of Hebrews, 2 vols.,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63).
Charles F. Pfeiffer,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Chicago: Moody Press, 1962).
Adolph Saphir,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An Exposition, 2nd ed., 2 vols.,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02).
Joseph A. Seiss, Popular Lectures on the Epistle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Hebrews, 1846, Reprinted –- Lectures on Hebrews,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54).
W. H. Griffith Thomas, Hebrews: A Devotional Commentary,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02).
W. E. Vine, Hebrews, (London: Oliphants, Ltd., 1952).
Arthur S. Way, Letters of St. Paul and Hebrews, (London: Macmillan & Co. Ltd., 1935).
B. F. Westcott, The Epistle is the Hebrews: The Greek Text, with Notes and Essays, 3rd ed., 1903,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5).
Kenneth S. Wuest, Hebrews i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for the English Reader,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47).
W. E. Vine, Hebrews, (London: Oliphants, Ltd., 1952).
Arthur S. Way, Letters of St. Paul and Hebrews, (London: Macmillan & Co. Ltd., 1935).
B. F. Westcott, The Epistle is the Hebrews: The Greek Text, with Notes and Essays, 3rd ed., 1903,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5).
Kenneth S. Wuest, Hebrews i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for the English Reader,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