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讲章大纲
系列:圣经上的话语
主题:伟大的救恩
经文:来二1-10
金句: “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这救恩起先是主亲自讲的,后来是听见的人给我们证实了。”(来二 3 )
引言
救恩是圣经中其中一个重要的词语。它的意思既多且丰富,包括从罪及其后果中得释放的意思。事实上,这字包括了神在基督耶稣身上的拯救工作。救恩一字,在希伯来书出现了七次,而我们所选取的这段经文也许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句。
一、神救恩的奇妙(来二3)
1) 救恩观念的奇妙(来二 3 )
1) 2 )救恩昂价的奇妙(来二 3 )
1) 3 )救恩全面的奇妙(来二 3 )
二、神救恩的方法(来二1)
1 )聆听救恩的话语(来二 1 )
2 )听从救恩的主(来二 1 )
三、神救恩的警诫(来二3)
1) 忽略救恩的过程(来二 1 )
1) 2 )忽略救恩的惩罚(来二 2-3 )
结语
不要忽略神伟大的救恩。注意救恩的奇妙,委身投入救恩的方法,并留心当中的警诫。事实上,现今就聆听这福音,并留心这位救主,祂已经拯救并满足了你。
9 讲章大纲阐释
系列:圣经上的话语
主题:伟大的救恩
经文:来二1-10
金句:“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这救恩起先是主亲自讲的,后来是听见的人给我们证实了。”(来二3)
引言
救恩是圣经中其中一个重要的词语。它的意思既多且丰富,包括从罪及其后果中得释放的意思:这包括今生的保守、完整和安全,身体终极的救赎和获准进入将要来临的天国。事实上,救恩一字包括了神在基督耶稣身上的拯救工作。在希伯来书出现了七次,每一次均有特别的意思,并以最简单易明的方法表达救恩的教义。而最主要的一段经文就是上面所引的一句。从这节经文中,给我们有三个反思:
一、神救恩的奇妙
“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来二 3 )。当人认识“救恩”一词丰富的含意后,他内心必然充满奇异、爱和赞美。这是:
1)救恩观念的奇妙
“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来二 3 )。在新约圣经只出现过四次,每一次均指着其无可比拟和独特性而言。神的救恩真是何等真实。这是人不能构思或学效的。救恩的观念、激活、行动和实现上,完全属于神的(参罗十 6-10 )。祂内心着意拯救人离开罪恶,“那能保守你们不失脚、叫你们无瑕无疵、欢欢喜喜站在他荣耀之前的我们的救主 —— 独一的神”(犹 24 )。倘若我们明白神救恩的奇妙,乃是因为圣灵开启我们的眼睛,好使我们能欣赏这奇妙的观念(参看林前二 9-10 )。
2)救恩昂价的奇妙
“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来二 3 )。新约圣经作者使用“这么”( so )这微不显眼的字,带出神因着 祂 的爱所作牺牲实难以言喻。为要向不配得的人类提供永恒的救恩(参看约三 16 )。在我们所读的经文中,希伯来书作者形容救恩代价的高昂:“惟独见那成为比天使小一点的耶稣;因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贵荣耀为冠冕,叫他因着神的恩,为人人尝了死味”(来二 9 )。这亦在客西马尼园的故事中表明出来,耶稣极大痛苦的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廿六 39 )。在那里,耶稣符合了神审判罪恶这苦杯的标准。要饮下这可怖的苦杯,使耶稣汗下如滴血;然而,祂却没有后退,且往加略山的路上直走。当祂被挂在那里,祂没有一口气将苦杯贯下,祂一口口的去尝,使这罪恶和审判的杯能每滴遍尝。祂的死亡是延长、可怖和使人畏惧,但也是具救赎效力的。
3)救恩全面的奇妙
“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来二 3 )。遇溺的人获救,必须经过拯救步骤。首先,他必须获救离水面;第二,拯救人员要使水从遇溺者的肺部排出,若以上两个步骤成功的话,最后要确保遇溺者得到小心的照顾,直至他康服为止。在真实的层面来看,这是一幅神予我们救恩的清楚图画。
a) 人的过去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弗二 8 )。这是从罪的惩罚而来的救恩。所有在基督以外的人,都在神的惩罚之下(参看罗三 23 ,六 23 )。这样看来,人若没有神的救恩,他是没有盼望的,将按着他的过去,将他置于惩罚之下。你知道什么是从你的过去昔日中蒙拯救,包括所有的罪咎、恐惧和羞愧?
b) 人的现在
“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神的大能(林前一 18 )。神并不只是拯救人的过去,更是拯救人的现在。保罗在罗马书五章 10 节漂亮的说: “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借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 信徒光辉的经验,就是借着基督内住的能力,每时每刻均获得拯救。这是因着救恩的能力,并管辖着罪恶。
c) 人的将来
“象这样,基督既然一次被献,担当了多人的罪,将来要向那等候他的人第二次显现,并与罪无关,乃是为拯救他们”(来九 28 )。这是指着信徒最后获得救赎,当他从罪恶中蒙拯救,获准进入天国,并在主面前得着荣耀。这是每一位真诚信徒“蒙福的盼望”(参看多二 13 )。
1. 举例说明
二、神救恩的方法
“所以,我们当愈发郑重所听见的道理,恐怕我们随流失去”(来二 1 )。作者让我们知道,救恩是从听聆听救恩的话语,并听从救恩的主而来。
1)聆听救恩的话语
“所以,我们当愈发郑重所听见的道理,恐怕我们随流失去”(来二 1 )。保罗在罗马书十章 17 节提醒我们:“可见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人若离开了神的儿子,道成肉身的那一位,就不能得着救恩。希伯来书一章 1 至 2 节清楚表明:“神既在古时借着众先知多次多方地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借着他儿子晓谕我们。”神借着儿子耶稣基督说出末后的话。
这奇妙地在登山变像的一幕中彰显出来。耶稣带同彼得、雅各和约翰登山,后来,摩西和以利亚后来加入。这会议商讨着耶稣将要成就的救赎工作。在这一刻中,神从天上发出声音,以门徒不能忘记的声线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爱的,你们要听祂”(太十七 5 )。这几乎等于神说,“摩西曾说话” ( 律法 ) ;“以利亚曾说话” ( 先知 ) ;“彼得、雅各和约翰曾说话”, ( 使徒 ) ,“然而,最重要的话——这是与所有律法、先知和使徒所说的配合——却是,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祂!”因此,我们必须聆听耶稣基督所说救恩的话语,“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四 12 )。
2)听从救恩的主
“所以,我们当愈发郑重所听见的道理,恐怕我们随流失去”(来二 1 )。听从救恩的主就是看重基督的道,并实践出来(参看罗九 9 )。这是对基督救主并主权的顺服。
撒该清楚地显示出他听从救恩的主。他何等地决心要见耶稣——然而,以他个人方法——他爬到树顶上。耶稣来到树根下,使撒该明白救恩的方法并非他所想象的。耶稣吩咐他说:“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我们读到撒该“就急忙下来,欢欢喜喜地接待耶稣。”救主的结语就是:“今天,救恩来到这家里”(路十九 5-6 、 9 )。你准备以这种方法来听从救恩的主吗?从你骄傲、偏见或先入为主的树上爬下来,顺服耶稣基督的主权?
2. 举例说明
三、神救恩的警诫
“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这救恩起先是主亲自讲的,后来是听见的人给我们证实了”(来二 3 )。我们万不要误会。这是关于神救恩好消息的一项警告。以这经文的用语来说,这警告包括:
1)忽略救恩的过程
“所以,我们当愈发郑重所听见的道理,恐怕我们随流失去”(来二 1 )。如同一艘没有系得紧的小船,被潮涌带离下锚处一样,人也会因忽略而被带离救恩的日子。人有可能变得向福音刚硬,在圣灵的催逼下仍然连声拒绝,对于福音的挑战无动于中。
有人说,漂流是最宁静、容易及愉快的死亡方法!何其令人严肃的是,这也是最宁静、容易及愉快的方法遭受诅咒。拿破仑曾经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忽略”经常是我们的敌人——永不会是朋友。
2)忽略救恩的惩罚
“那借着天使所传的话既是确定的;凡干犯悖逆的都受了该受的报应。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这救恩起先是主亲自讲的,后来是听见的人给我们证实了”(来二 2-3 )。当然,这问题的答案,根本没有可供逃避之处。律法若是要求顺服,所有过犯都实时受审断,当你拒绝神拯救的方法时,你怎可能期望逃避神的责备?在旧约时代,人若干犯安息日或娶了摩押的女子为妻,或拒绝为自己的过犯献上赎罪羔羊,他们实时遭到死亡的惩罚,没有怜恤可言。倘若我们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可能期望可以逃脱呢?这忽略的惩罚并不需要待至数算的那天。审判的程序今天已经可以开始实行。相信,每一个人读到罗马书第一章时候,都会为神重复三次的句子而肃然:“所以,神任凭他们逞着心里的情欲行污秽的事”( 24 、 26 、 28 节)。
在我们这段经文中,“忽略”一词,曾在国王儿子婚宴的比喻中出现。故事描述国王预备了宴席,邀请宾客出席,他们却无礼地“故意忽略”(太廿二 5 )。“故意忽略”在原文中也是相同的字。故意忽略神拯救的方法,这是严重的事情。
3 、举例说明
结语
不要忽略神伟大的救恩。注意救恩的奇妙,委身投入救恩的方法,并留心当中的警诫。事实上,现今就聆听这福音,并听从这位救主,祂已经拯救并满足了你。
附加评注
1. 举例说明
有一天,一名大学的英语老师非常惊讶地发现一名曾于八年前受教于她的学生,突然在她跟前出现。他的脸色看来充满着喜乐。当她对上一次见他时候,他的生命苍白空洞,那时他才十九岁,生命中只有抽烟、酗酒、性和毒品。那位老师问他因由,他回答说:“我发现了一件奇妙的事。神将这空虚感置于我心里!祂的原意是要叫我与祂亲近。然而,我却不断将短暂、外在的事情充斥这空间——直至我晓得那唯一至高并永恒的,就是耶稣。”这年轻男子生命中的改变显示出救恩的全面。( Marilyn Morgan Helleberg, Daily Guideposts, Carmel, N.Y. 1982, p.132, adapted )
2. 举例说明
一棵又一棵美丽的树木在风暴中遭连根拔起。为什么?因为水太接近表面,使树木的根毋须深入地底,汲取养分。因此,它们无力抵御风暴。要实践神的道,首先你要明白神道的内容;你也必须将属灵的根部深植入圣经,好使你明白当中的道理,并留心神的救恩。( Jeffrey Park, ed. , The Sure Foundation, Charlotte, N.C., 1978, adatped )
3. 举例说明
欧福德牧师的父亲经常复述与陶雷博士( Dr.R.A.Torrey )在英国普利茅斯操练馆的那一次会面。他是因着这布道家而决志归主,并以个人及祷告之志支持这事工。一天晚上,有人站在后面“忽略”陶雷博士的讲道。这名经验丰富的布道家严肃地警告他,这种态度将要承受的惩罚。那人转身便走,声音坚决地呼叫:“我将回来驳斥你所谓的福音。”陶雷博士却回答说:“不,你没这能耐。”五分钟以后,那人在街道上仆倒,被人抬回到演讲厅内等候救伤车的到来。
进深研究书目
William Barclay, The Letter to the Hebrews,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 1957).
John Brow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61).
F.F. Bruce,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64).
M.R. DeHaan, Hebrew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50).
E. Schuyler English, Studies i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Findlay, Ohio: Dunham Publishing Co., 1955).
Philip Edgcumbe Hughew,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7).
H.A. Ironside, Studies i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and the Epistle to Titus, (Neptune, N.J.: Loizeaux Brothers, Inc., 1958).
Homer A. Kent, Jr. ,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A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72).
C.H. Lang,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London: The Paternoster Press, 1951).
J.C. Macaulay, Expository Commentary on Hebrews, (Chicago: Moody Press, 1948).
F.B. Meyer, The Way Into the Holiest: Expositions of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London: Marshall, Morgan & Scott, n.d.).
C. Campbell Morgan, The Triumphs of Faith, (London: Pickering & Inglis, n.d.).
Andrew Murray, The Holiest of All: An Exposition of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London: James Nisbet, 1895).
William R. Newell, Hebrews Verse by Verse, (Chicago: Moody Press, 1947).
John Owen, An Exposition of Hebrews, (Evansville, Ind.: Sovereign Grace Publishers, 1960).
Arthur W. Pink, An Exposition of Hebrews, 2 vols.,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63).
Charles F. Pfeiffer,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Chicago: Moody Press, 1962).
Adolph Saphir,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An Exposition, 2nd ed., 2 vols., (Reprinted—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02).
Joseph A. Seiss, Popular Lectures on the Epistle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Hebrews, 1846, (Reprinted—Lectures on Hebrews,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54).
W.H. Griffith Thomas, Hebrews: A Devotional Commentary, (Reprinted—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62).
W. E. Vine, Hebrews, (London: Oliphants, Ltd., 1952).
Arthur S. Way, Letters of St. Paul and Hebrews, (London: Macmillan & Co., Ltd., 1935).
B.F. Westcott,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The Greek Text with Notes and Essays, 3rd ed., 1903, (Reprinted—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5).
Kenneth S. Wuest, Hebrews i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for the English Reader,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