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讲章大纲
遍及全世界的主日圣餐
主题:主的晚餐
经文:林前十一17-25
金句:“要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 林前十一24)
引言
这段书信是教堂崇拜中最神圣仪式 ( 主晚餐圣礼 ) 的最早文字记载。
一、晚餐表明救主至高权力( 林前十一23)
1 ) 主同在的至高权力 ( 林前十 21)
2 ) 主供应的至高权力 ( 林前十一 20)
3 ) 主受难的至高权力 ( 林前十一 26)
4 ) 主计划的至高权力 ( 林前十一 29)
二、晚餐反映出灵里的合一( 林前十17)
1 ) 同立一约 ( 林前十一 25)
2 ) 同领一圣餐 ( 林前十 16)
三、主的晚餐要求圣徒的圣洁(林前十一27、29)
1 ) 自我省察 ( 林前十一 28)
2 ) 有目标的参与 ( 林前十一 28-29)
结语
主的晚餐并非无意义的形式,而是具深刻意义的基督教仪式。我们不能忘却、忽略或滥用。
40 讲章大纲阐释
系列:遍及全世界的主日圣餐
主题:主的晚餐
经文:林前十一17-25
金句:“主耶稣被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林前十一24-25)
引言
新约圣经中此章节,既重要且有趣。它给予我们教会崇拜最神圣仪式、即主晚餐圣礼的依据,且最早以文字叙述了耶稣所说关于圣餐仪式的话。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年代早于福音书,使之更具特殊意义。生命中最深刻的事是行出来而非说出来的,因此主的晚餐遂为基督徒内在信仰的外在表现。
一、晚餐表明救主至高权力
“我当日传给你们的,原是从主领受的”( 林前十一 23) 。保罗要告诉读者的是,主晚餐的启示,全然攸关基督的掌权 ( 参看林前十、十一 ) 。请注意” 主” 这个字的再三出现。
1)主同在的至高权力
“你们不能吃主的筵席又吃鬼的筵席”( 林前十 21) 。我们擘饼时,实际上就是主筵席的客人。这里特别提醒我们,祂是这个纪念筵席的主人。祂应是我们注意的目标,也是我们信仰的中心。主自己说:“你们应该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 ( 林前十一 24) 。
2)主供应的至高权力
“主的晚餐”( 林前十一 20) 。英文新约圣经译本中,“主的” 一词不但出现于此,还出现在启示录一章 10 节。它强调这筵席和主自己有紧密关联。“我很愿意在受害以先和你们吃这逾越节的筵席。” 说了这话,祂就设立我们今日所知的” 主的晚餐。” 只有酒和饼的简单餐点,为要提醒我们:祂献上自己的身体和宝血,世代成为我们的救赎。饼和酒象征了基督的身体和宝血,乃是主要的生命之粮。我们应为主这分供应的至高权力献上感恩!
3)主受难的至高权力(林前十一26)
“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来”( 林前十一 26) 。擘这饼和喝这杯即默默表明一事实——主的死有重大的意义和功效。我们领圣餐时,就向众人宣布:耶稣基督是死亡、复活、生命和有拯救能力的主。
1. 举例说明
4)主计划的至高权力
“因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体,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 林前十一 29) 。“身体”一字意味着两件相关的事。一方面表明,基督献上自己的身体是为救赎世间男女。另一方面,也表明教会就是基督的身体。我们不仅承认基督是为我们牺牲,也明白基督的目的是要在我们身上掌权。若不自我降服,承认主的至高权力,便没人能分辨主的身体。我们须将灵、魂、身子带至基督面前,由祂掌权管理。
二、晚餐反映出灵里的合一
“我们虽多,仍是一个饼,一个身体,因为我们都是分受这一个饼”( 林前十 17) 。保罗又说:“我们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 ( 林前十二 13)
在这世上,没有一件事比同享主的筵席更能显出教会的合一。这样的敬拜服事真可用大字标语在上头写道:“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 ( 加三 28) 。
1)同立一约
“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 ( 林前十一 25) 。“约” 这个字的意思是“达成协议。” 在纪念主的晚餐时,便表明我们与神之间以及我们彼此之间皆已达成协议。这样的和好关系乃靠主耶稣所流的宝血才能办到。旧约一再提到,神进入约柜、与祂的百姓同在,为的便是能合而为一。
2a. 补充说明
2b .举例说明
神先借着祂爱子所流的宝血来与人和好。祂借着耶稣的牺牲,使人得以和祂立约。我们领受纪念的筵席时,便表明自己已经与神和好,且更确定我们与神同立一约。
2)圣餐的合一
“我们所祝福的杯,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血吗?我们所擘开的饼,岂不是同领基督的身体吗?”( 林前十 16) 由于同立一约,便要在基督的生命和爱里一同领受圣餐。这节圣经很难详细解释,但它所强调的就是合一。早期教会用的是同一个杯、同一张饼,为要表明此项合一。在领受饼和杯的那一刻,所有人皆合而为一。很明显地,圣餐礼始于合一,也终于合一。不分辨是同一个身体,就是不按理吃喝。我们绝不可在主的筵席吃喝,却不履行主的命令:“用和平彼此联络,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 弗四 3)
3 .举例说明
我们要永远记得,主的晚餐表明了救主的至高权力,也反映了灵里的合一。
三、主的晚餐要求圣徒的圣洁
“所以,无论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饼、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 …… 因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体,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 林前十一 27 、 29) 。千万记得,这篇书信中的信徒被称为 “圣徒” ,意即须在基督耶稣里成圣 ( 参看林前一 2) 。但圣徒也有可能被污染和击败,因此保罗要求:
1)自我省察
“人应当自己省察,然后吃这饼、喝这杯”( 林前十一 28) 。 “省察”( examine) 意即 “测验”(test) ,常被用在金属的检试上。自我省察必须严谨、深究且自我洁净。唯有此种严格的自我省察,方能与领受主晚餐的神圣恩典相称。使徒告诫我们,没有自我省察,便是犯了严重的罪。他甚至认为患病和死亡,与拒绝自我省察及认罪悔改有关。他说 : “因此在你们中间有好些软弱的与患病的,死的也不少”( 林前十一 30) 。
4 . 补充说明
2)有目标的参与
“人应当自己省察,然后吃这饼、喝这杯。因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体,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 林前十一 28-29) 。很多时候,人们听见主的责难和审判,便退缩不敢领受圣餐,却不想借着基督来洁净自己。这也是一种罪。遵守主的晚餐是一条清楚的命令。耶稣说: “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 拒绝遵守此一命令,便是犯罪。保罗也提醒我们: “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 林前十一 26) 。我们应把握每个机会,纪念我们的主,表明祂的死,并等候祂的再临。我们赴此纪念筵席时,必须圣洁且带有目标。我们须借着操练和分辨,虔诚地敬拜主。
结语
主的晚餐并非无意义的形式,而是具有深刻意义且与我们切身相关的基督教仪式。若我们彻底明了,便不可忘却、忽略或滥用它。每次筵席摆开,救主的至高权力遂在此彰显,灵里的合一遂在此反映出来。圣徒必须洁净自己。我们的祷告应为:
耶稣,你为我摆设筵席,
我深知你在那里,
做我们的主宰,
彰显至高权力。
耶稣我们纪念你,
我们所领受的饼和酒,
是你受苦的记号,
也是你爱的象征。
我们敬拜尊崇,
在你里面有喜乐,
以天上的至宝,
使我们心灵永远满足。
耶稣我们爱慕你,
如同新妇等待新郎,
耶稣求你快来,
带我进入天父家中。
附加评注
1 .举例说明
我们若是真正的基督徒,便会寻求与主同受苦难。查理·亚伦 (Charles Allen) 说,拒绝与主同行便是亵渎主的名。 “我若信赖一位医生,生病时就会找他。但亚当和夏娃犯罪时,却试图逃跑,躲避神。他们的后裔从此跟他们一样,总是在逃避神。”( From the book The Charles L. Allen Treasury, by Charles L. Wallis, ed., c1970 by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Used by permission of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2a. 补充说明
研究教会历史的学生都相信,非洲大部分地区都受到第一世纪在衣索匹亚所建教会的影响。中非丛林中许多证据显示,旧约时代的燔祭、平安祭和立约也在非洲被使用。
2b .举例说明
欧福德牧师目睹了地方教会两个仇敌和好。经过许多祷告和心灵的认罪,他们终于尽释前嫌。欧福德牧师受邀前来参加庆祝两人和好的筵席,曾被伤害的弟兄反而采取主动,他杀一只山羊,割开了肉,取出心、肝和腰子,在大火上煮熟,将烤好的肉递了一块给攻击他的人,请欧福德牧师当见证人。此种分肉的行动,便形同立约。
3 .举例说明
我们看看最后的晚餐,并非由具有特殊技能或特别英勇的人聚集同桌,也非为了超级业务员、模范学生或金牌得主所筹画,乃由基督与其追随者共享的晚餐。即使众人心中充满嫉妒、误解和怀疑,基督仍借此机会向他们表明祂的爱。也可能因为他们心中仍存有这些负面情绪,祂才计划了此次的晚餐。我们每人皆于此筵席有分。身为祂的追随者,我们也是这个团体的一分子。我们必须参加此筵席,因我们需要祂的爱触摸我们生命最深处,明白这分爱亦发自祂生命的罪深处。筵席中,我们必须在场。 (Bob Benson, In Quest of the Shared Life, Nashville, 1981, pp. 37-38, adapted)
4 .补充说明
省察自己的时候,我们可仰赖神的智慧,因为圣经说神的智慧是纯全的。纯全即百分之百,没有一丝瑕疵。一件西装若非百分之百羊毛制成,便不能称为纯羊毛;此为法律所不允许。你的生命若非百分之百纯全,你便不能如此号称;此为神的律法所不允许。但借着祂的智慧,可引导我们做自我省察。 ( Harold Linsell, My Daily Quiet Time,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69, p. 213, adap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