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讲章大纲阐释

系列:人生的法则

主题:人性的法则

经文:箴廿四11-12

金句:“人被拉到死地,你要解救;人将被杀,你须拦阻。你若说:‘这事我未曾知道’,那衡量人心的岂不明白吗?保守你命的,岂不知道吗?他岂不按各人所行的,报应各人吗?”(箴廿四11-12)

引言

许多人认为,圣经记录了所罗门时代的犹太风俗。某人将被处死刑时,传令官会出面宣布,若有人能提出证据显示此人无辜,应当立刻站出来说话。只要有证据,便能避免死刑。换句话说,知情不报等同于谋杀,将受全能神的审判。

本节经文谈到人性的法则,探讨我们所处的道德世界。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周遭的人受苦或死亡,还表现得事不关己。神造祂的形象造人,使我们有能力思想、感觉和行动。因此不论我们喜不喜欢,都应关怀别人的生命。人性的法则可由几方面分析:

一、人对生命的依赖

“人被拉到死地,你要解救;人将被杀,你须拦阻”(  箴廿四  12)  。这神性指令,预设了人在不得已或危急时,便产生依赖性。即使蛮荒或衰败的人种,也无法摆脱这分依赖。对基督徒而言,这依赖意味着:

1)社会关怀

“人被拉到死地,你要解救  ……”(  箴廿四  11)  。神的灵说:  “当关怀命运悲惨的人。” 使徒雅各解释了这分社会关怀:  “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雅一  27)  。各提到孤儿寡妇时,一并指出人类在伤害、饥饿和无助中的需要。每个自称对神有真切信仰的基督徒,都应表示关怀。

圣灵如鸽子般降临于主耶稣身上后,他用令人难忘的话语诠释了自己的使命:  “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  路四  18-19)  。耶稣不但接受并追求祂的使命,且在祂训诲中明示,要我们跟随祂的脚步。祂的使命就是我们的使命;祂关心的,我们也应关心。

圣经中不曾提及人权,特权的滥用也不曾被抨击批判。举例来说,我们可在路加福音十八章里见到受诬陷的人沉冤得雪、遭社会遗弃者因悔改而被接纳、成人保障幼儿的一切权利、富人大肆救济穷苦的人、绝症患者得到专人的特别照顾。马太福音二十五章里,耶稣讲到饥渴之人、难民和移民、贫穷和露体者、病痛和被囚者,以及弟兄中最小一个的权利。事实上,主耶稣在教导中一再强调,信徒应放下自己的权利,首重弱势者的人权。

1  .补充说明

2)心灵之爱

“人将被杀,你须拦阻”(  箴廿四  11)  。调过社会关怀,我们不能忽视内心的同情。我们通常十分极端:或对人太过心软,或对人浑不关心。唯有圣经的教训能给我们平衡。

雅各讲到  “看顾” 孤儿寡妇时,用字非常小心。每个基督徒犹太人都知道,弥赛亚将为拯救世人来临  (  路一  68  、  78)  。因此,我们应看顾每个男男女女的心灵需要。若救了身子却失去灵魂,有什么用处呢?

二、人对生命的责任

“你若说:  ‘  这事我未曾知道  ’  ,那衡量人心的岂不明白吗?保守你命的,岂不知道吗?”(  箴廿四  12)  于人对生命的依赖,人对生命也必须要有责任,问题因此产生。亚当责备夏娃使他犯罪时,男人和女人都开始为自己找借口。这样的事在人与人之间原始而堕落的关系里,发生最为频繁。神了解我们的心意、明白我们行事的动机,因此不会姑息我们。我们从经文中学到:

1)我们须对人们的需要被忽视而负责

我们若说:  “这事我未曾知道”(  箴廿四  12)  ,没有人会相信,更瞒不过全知的神。我们居住的世界中,人们的需要如一本敞开的书。我们身边有大众传媒、被压迫的邻舍,更重要的,还有透过圣灵见证神真理的人。我们毫无借口漠视人的需要。

2  .举例说明

2)我们须对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而负责

“你若说:  ‘  这事我未曾知道  ’  ,那衡量人心的岂不明白吗?保守你命的,岂不知道吗?”(  箴廿四  11-12)  我们漠视对他人的责任,则我们的心便有了问题。约翰简明扼要地指出:   “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神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  约壹三  17-18)  。社会关怀来自一颗与主相合的心。

我们也应对有需要的、  “将被杀” 的男女怀有同情。因此伟大使徒说道:  “我在基督里说真话,并不谎言,有我良心被圣灵感动,给我作见证。我是大有忧愁,心里时常伤痛。为我弟兄、我骨肉之亲,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  罗九  1-3)  。这里描述一个不愿逃避自己对别人的责任,宁愿自己下到地狱、拯救弟兄归向基督的人。再次强调,这便是人性的法则的中心本质。

3  .举例说明

三、人对生命的职分

“他  ‘  神  ’  岂不按各人所行的,报应各人吗?”(  箴廿四  12)  中再三提到,我们在基督再来那日,将检讨自己的职分:我们为生命旅程中遇见的每个人做过什么、没做什么。保罗提醒我们,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活, “也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死”(  罗十四  7)  。我们若以为自己是隔离的孤岛、是独立的个体,无异自欺欺人。每个人都是人类大家庭的一分子。此一紧密关系在基督的身子、亦即教会中更加明显易触。事实上,新约中许多教条皆围绕着  “彼此  ‘  互相  ’” 的概念。举例而言:

“彼此相爱”(  约十三  34-35)   ;

“彼此相顾”(  林前十二  25)   ;

“彼此服事”(  加五  13)   ;

“以恩慈相待”(  弗四  32)   ;

“互相代求”(  雅五  16)   ;

“各人的重担要互相担当”(  加六  2)

的确,人对生命有一定的职分。

1)我们须面对受我们的见证和事工所影响的人

“他  ‘  神  ’  岂不按各人所行的,报应各人吗?”(  箴廿四  12)  无意地,我们每天都在影响别人。有时我们用言语或行动见证主耶稣基督的救恩,使别人受影响。更常见的情形,是对身边的人表现出仁慈和友善。无论是社会关怀或内心的情感,我们都左右着自己居住的世界。

保罗期待天国时,心中仍渴望与他的门徒见面。他说:  “我们的盼望和喜乐并所夸的冠冕是什么呢?岂不是我们主耶稣来的时候,你们在祂面前站立得住吗?” 我们之中,有几人能用这样的信心和喜乐等候耶稣再来?有几人能望着主的面说:  “看哪,我与神所给我的儿女”(  来二  13)  。无疑地,耶稣再来之日,我们须面对曾被我们的见证和事工影响过的人。

2)我们须面对未受我们的见证和事工所影响的人

“他  ‘  神  ’  岂不按各人所行的,报应各人吗?”(  箴廿四  12)  说,人子将在荣耀中降临,坐在审判的宝座上,预示了自己再来的日子。对有信心的人来说,祂的话美妙如音乐:  “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义人就回答说:  ‘  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什么时候见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体,给你穿?又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是在监里,来看你呢?  ’  王要回答说:  ‘  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便是做在我身上了  ’”(  太廿五  34-40)  。

然而对那些不曾为宝座上真理尽义务的人来说,神的话可怕而决绝:  “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不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不给我穿;我病了,我在监里,你们不来看顾我。他们也要回答说:  ‘  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体,或病了,或在监里,不伺候你呢?” 王要回答说:  ’  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不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  ’  。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那些义人,要往永生里去”(  太五  41-46)  。

我们回顾自己生命时,不得不想起那些遭我们拒绝帮助的陌生人、囚犯、乞丐,甚至是不同种族或肤色的人。宝座上真神的话语,是如何粉碎了倚老卖老的思想、父权主义和种族主义!我们宣扬伟大诫命时,多么需要查验我们的心思: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说:  ‘  要爱人如己  ’  。再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大的了。”(  可十二  30-31)

4  .举例说明

结语

神使我们对生命有依赖、有责任,且有一定职分。该隐双手沾满了血污,还对神宣称:  “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  创四  9)  愿我们永不触犯相同的罪。


附加评注

1  .补充说明

再没人比曾任联合国主席、联合国安理会及人权会会员的查理·马立克  (Charles Malik)  更了解国际局势。身为虔诚的基督徒,他把社会关怀和心灵之爱分得很清楚。他宣称:  “福音被世俗化,是一项极大的危机。这并非否定世间真理存在,也不是说世上没有问题需要解决。但现代人总爱打着社会进步和社会重整的旗号,动辄将基督再次钉死十字架上。” 他又提出事情轻重缓急的顺序:  “最重要的,是耶稣基督本人;第二、人的灵和基督产生冲突,从而深刻感觉自己的罪恶与不配,学会悔改并相信;第三、改善社会,并提倡正义和经济发展。” 他的结论是:  “我可以将自己完全投入社会福利工作,做许多好事。但我若因此失去耶稣基督,将来面对最后审判时,我在世间的一切活动皆无法给我帮助。”(Christianity Today,  May 24, 1968)

2  .举例说明

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有成千上万的人仅能勉强维生。印度加尔各答和其它人口稠密的城市,最穷的人都得翻垃圾堆找食物吃。肯亚乡间,土库纳族仅能靠莓子和羊奶过活。估计约有  25%  至  35%  的南亚人和非洲人患有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足症。对那些习惯每天摄取  3300  大卡的美国人来说,很难想象生活在非洲伏尔塔上游和索马里的人民,每日仅靠  1800  大卡的热量过活,少于一般的最低营养。根据一篇海外发展协会的报告指出:  “美国人喂给动物吃的东西,比所有印度人和中国人吃的还多。”(U.S. News & World Report,  from a copyrighted article, “Poor vs. Rich: a Global Struggle,” July 31, 1978)

3  .举例说明

很不幸地,现今计算机化的社会导致我们乎略了人们本身,而我们是存在于一个以数字来辨别的世界。司韫道( Charles Swindoll )在有关互动主题的著作中举了一部拥挤的电梯来说明人们变得多么独善其身。他指出电梯中的普遍现象是:没有交谈、没有笑容、没有碰触、甚至在未经许可之下不作视线接触。司韫道继续谈论到他在俄克拉荷马大学校园中的某次经历。当时他与几位学生一同等电梯,当电梯抵达时几乎已经客满,但是他们仍勉强地挤了进去。司韫道写道:“我是最后一个挤进电梯的人,电梯中挤得几乎连转身的空间都没有。我背靠着电梯门,而每一个人都盯着我的方向看,于是我微笑且大声的说:‘你一定很好奇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召开这会议?’接着,电梯里传出了笑声。看着人们真正地谈天并且与他人产生互动实在是令人感到惊喜。”( Make up Your Mind About the Issues of Life by Charles Swindoll, p. 74, Multnomah Press, Portland, Oregon 97266 )

4  .举例说明

我们可以从动物王国中学到有关灵敏的课程。有位经常在山上溜狗的大学教授,他所养的是一只大型但灵敏的狗,它总喜欢在山上溪流中的石头上跳来跳去。有一次,教授另外带了一只小狗与他们一同出门,那大狗改变了它跳跃溪中石头以过河的习惯,而改走在山谷远处的一座小桥。为什么它会如此做呢?因为它直觉地知道那小狗无法用它的方式过河。同样的道理,基督的律法也充分的感受到人类的所有需求。( 1001 Illustrations for Pulpit and Platform  by Aquilla Webb, Harper & Brothers, p. 55 )

 回到最前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