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讲章大纲

系列:今日基督教

主题:基督教与你的学校

经文:太十八  1-14

金句: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廿二6)

引言

人生是一所学校,其中每个人受训练及为永恒装备,同时,圣经清楚告诉我们,个人的生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所受的教导,在此期间可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基督教与校园时光(箴廿二  6)

1)影响最深的日子(传十二1)

2)纯真无邪的日子(传十二1)

3)最有兴趣的日子(传十二1)

二、基督教与学校的造就(箴廿二  6)

1)家庭教育(弗六4)

2)教会教育(可十14)

3)世俗教育(太十八6-7)

三、基督教与教育目的(箴廿二  6)

1)得救之道(太十八14)

2)知足之道(箴廿二6)

3)事奉之道(箴廿二6)

结语

圣经给我们看到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廿二6),可见我们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但成功又是何等的有望!


7 讲章大纲阐释

系列:今日基督教

主题:基督教与你的学校

经文:太十八  1-14

金句: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廿二6)

引言

人生如学校,天天都在学习,没有任何人是一个  “离校”的人,所以我们在人生的学校中,不断在学习,为永恒而作好装备。

读圣经的人都不会忽略这一事实。同时,圣经让我非常清楚看到,今生或来世的生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儿童时代的学习,日久天长,其性格就会深受影响。正如圣经的记载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廿二6)。在这节经文中,有三方面应该注意:

一、基督教与校园时光

“教养孩童”(箴廿二6)。通常孩童时代是最佳学习受教时期,这是历世历代,在不同国家都得到认同的事实。人们都晓得,若要改变一条河流的方向,种植一棵树,或教育一个人,最好是在初期的时候,一旦小河成大河,小树成大树,儿童成大人,在这个时刻,要改变就不容易了,而且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却很少有收获。如果一个人要受教导,最好是在儿童时期,所以所罗门说“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亳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记念造你的主”(传十二1)。据此可知孩童时期是:

1)印象最深的日子

“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当记念造你的主”(传十二1)。由孩童到青少年时期,是受外在影响最深的时期,俗语说得好“最早期的印象是最深刻长久的”,当主耶稣在世教导人要有谦卑受教的心时,祂领过一个小孩子来,对他们说,“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太十八3)。

1.举例说明

2)纯真无邪的日子

“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当记念造你的主”(传十二1)。圣经清楚告诉我们,在母亲怀胎时已经有了罪(诗五一5),以及出生之后,就会说谎(诗五八3)。但在孩童时期受教导,相对来说仍是最好的时期,因为在孩童天真无邪对我们最为宝贵。

为这个缘故,在儿童时期,要在他们心思还未污染之先教导他们,要在他们未曾“聋”之先使他们能听闻主道,在他们心还未刚硬先软化他们的心,在他们的心志未献给魔鬼之先,管理他的心。当我们思想在校学习的情形时,请谨记“为青少年建设健全人格,比成年之后改过他们的错误易得多。”

3)最有兴趣的日子

“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未来到,就是你所说,我亳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记念造你的主”(传十二1)。要激发一个人的兴趣,在他年少时是最佳,因为时当年老,他什么都提不起劲。

要有效地训练一个将来有作为的人,最好在他早年的时期,因此时他的印象最深,思想最单纯,兴趣最浓厚。这个原则是多么的真确,但仍然有许多父母忽略这一点。环顾今日,监狱充满了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未婚妈妈之家有人满之患,少女成为不良的娼妓,这样的情形,已经敲响了我们社会的丧钟。

不能有效地教导我们的儿童,其实是一项罪,这事神必审问,让我们正视这问题,使我们的儿童活在神的美善里,使他们的智慧和身量,在神和人喜爱之心上一齐增长。

2.举例说明

二、基督教与学校的造就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廿二6)。要注意经文不是说“教”,而是说“教养”,教养包括教导,但教导不一定包括教养,这方面的意思,教育学家用了很多时间才发现其中的分别。圣经在提及“教养”时有三方面。

在本节经文中, “教养”包括例证、指导和训练。经文强调,这样的教养必须以基督教的伦理为基础,如果不用基督徒的生活为例证,不用基督教的真理来教导,以及不使用基督徒应有的操练来受训,则不可能为 神“教养”孩童。这原则无论在家庭中、教会中,或甚是社会里都应是一样的。

1)家庭教育(弗六4)

“你们作父母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弗六4)。消极方面,父母不应惹儿女的气,他们不应以坏脾气,或以不良的行为,或不断对儿女有无理的要求,因此惹怒儿女。很多时候,我们的脾气、不理智的思想、偏见,均使我们的儿女误入岐途,其实这是对今日父母的控诉。在积极方面,作父母的必须在主内教导养育儿女,这就是说,父母必须以神的爱为根基,训练及引导儿女,发展他们的恩赐和品质。

“养育”一词包含“喂养”和“护理”,其意是以温柔和关怀的态度喂养儿童和青少年,同时也包含了操练他们,这方面,今日社会不推广,因为怕所谓体罚存在,但在圣经里,操练与管教有其实际需要的,为一个虔诚的家庭所应有的(参看箴十三24,十九18,廿三13-14)。如果我们真希望我们的儿女成为良善的人,我们以祷告,凭至诚之心,对待他们,那么管教之“杖”是应有的。

“主的警戒”,意思是“指导”,保罗称赞提摩太,说他早年得到他母亲和他外祖母的教导,使他自幼明白圣经(提后一5,三15)。

在撒母耳记上记载以利是一位好祭司,他为人仁慈善良,但他却不是一位好父亲,他没有尽父亲的责任,没有好好的管教他的两个儿子,因他知道儿子作孽,他都不重视,没有禁止他们(撒上三13),在信仰方面,他也没有尽责教导他们,圣经记载他的儿子们“不认识耶和华”(撒上二12),所以他们有不信悖逆的行为,幼稚的表现,从献祭的人身上取利。

因此,我们必须明白,家庭教育何等重要。

3.举例说明

2)教会教育(可十14)

“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神的国的,正是这样的人”(可十14)。我们很少见到主这样发义怒的,我们的主在此却是强烈地表达出祂的感受。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主要门徒明白神之道所要求的,就是要有小孩子纯真的品格,因为孩童被带到救主面前,门徒以为主不会喜欢这事,所以禁止这些小孩子来到主的面前。但主却极为不满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神的国的,正是这样的人”(可十14)。

教会的任务,其实就是要借着例证,指导和训练,将小孩子带到救主面前来。但我们目前的情况却是有着不良的榜样,糟糕的教导和无力的训练,阻碍了小孩子来到救主的面前。所以我对我的主日学老师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神的国的,正是这样的人。”但我不会步任何一位老师的后尘,或以例子,教导和训练指点老师如何作,他们应该学习如何将小孩带到基督的面前来。

4.举例说明

3)世俗教育

“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沉在深海里。这世界有祸了,因为将人绊倒,绊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绊倒人的有祸了”(太十八6-7)。在俗世教育中,训练儿童一般是在小学,但不要忘记,其实我们有责任要使基督教的教育影响世俗教育,在教育史上这是确实的。

我们悲叹学校通常缺乏教导真正的道德价值观。孩童象一面镜子,映射他们周围的一切,我们的孩童在学校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当他们回家之后,就会表现出他们在现今的学校中所见所闻,所以,真需要神怜悯我们这一代的教育者。

耶稣说“凡使这信我的一个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沉在深海里”(太十八6)。其实救主在说,如果我们使孩子的信心忽略受挫,将会受到莫大的审判,主为了显示对这事的看重,他用了一个当时希腊文中非常严厉的方式,来责备当时门徒处理的不当,这样做,就好象把大磨石拴在一个人的颈项,然后把他丢进深海里,使其永远灭亡。

5.举例说明

三、基督教与教育目的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廿二6)。“当行的道”是什么样的道呢?在我们的人生中,只有一条正路,就是神为我们安排的,借祂儿子耶稣基督,我们得以进入这条生命之路。

1)得救之路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廿二6)。我们明白,每一个孩童都需要救恩,耶稣说,“你们在天上的父,也是这样不愿意这小子里失丧一个”(太十八14)。如果小孩子会失丧,也必一定有得救之徒,所以救主说“这信我的一个小子”(太十八6)。

保罗论及提摩太时说“并且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提后三15)。

神会排特别的使者,在救恩的道路上护卫孩子,操练引导他们于蒙救的路上,因圣经说“天使岂不都是服役的灵,奉差遣为那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吗?”(来一14)

6.举例说明

2)满足之路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箴廿二6)。这里可以译为“在他的道上”,我们要知道,神为每个小孩都有一个计划和目标。当我们来到新约时,我们发觉确实如此,保罗说“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豫备叫我们行的”(弗二10)。对于儿童本身或是父母、老师来讲,有什么比在孩子年少时了创造人类的 神在他们身上的旨意,更使人满足?能获得满足的秘诀,就是意识到“纯存可喜悦的神的旨意”,是使人和睦与喜乐的(罗十二2)。

7.举例说明

3)事奉之路

莫非特( Moffatt )将这句经文翻译为  “教养儿童,切合他们的需要,就是到老也不离开”。每一个父母或是老师,他们教养孩童的目的必须是使他们成为事奉神的人。

哈拿的例子,就是体现这个意义的一个最好例子。你还记得她如何为得着一个儿子而祷告吗?神因此应允她的祷告,赐她一个儿子。哈拿心中有一个打算,她说“我祈求要得这孩子,耶和华已将我所求的赐给我了,所以我将这孩子归与耶和华。”另一幅图画就是小撒母耳在圣殿里,圣经记载“童子撒母耳在以利面前事奉耶和华”(撒上一27-28,三1)。

无论是教会的事工,或是在其它方面的呼招,神对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计划,有一个事奉的预备为他们安排,所以,好好教养孩童,待其长大后事奉神,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多么重要的事。

结语

我已尽可能地表明基督教与学校教育的联系,可以看见我们的责任是何等重要,但其成功之后的满足又是何等的快乐。所以,应该  “教养‘你自己’的孩童,使他/她走当行的路,就是到老也不偏离”。


附加评注

1.举例说明

在英国伦敦的博物馆里有一块坚硬如铁的石头,在石头上却有一双小鸟的脚印。这是在这石头仍是柔软的三合土时,被印上去的,历久而不磨灭。人类也是一样,当年少时,这是他们的柔软期,是最好接受外来教养的时期。俗语说:  “小树容易折,但大树又如何?”   ( from 1200 Notes, Quotes and Anecdotes published by Pickering & Inglis, Used by permission )

2.举例说明

“美国纽约州郡法官莱保为兹( Judge Sam Leibowitz )曾说,‘有一件最严肃的事,就是当我任职作审判官的十四年内,我看见犯罪的年龄有下降的趋势,一度被带到我面前的盗贼都是四五十、五六十岁的老手,过去往往有漫长的被囚的历史。而今天我所宣判的犯人却很可能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他们和以往的罪犯一样刚硬,甚至有时更甚。’” ( Encyclopedia of 7700 Illustrations )

3.举例说明

大布道家葛培理  ( Billy Graham )  在麦迪逊广场花园 ( Madison Square Garden )  讲道时曾提出六点,说明如何处理年幼时的不良行为:( 1)多花时间在孩子身上,(2)为孩子树立好榜样,(3) 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4) 为孩子计划够多的活动,(5)管教你的孩子,(6)教导他们认识神。  (United Press, from Encyclopedia of 7700 Illustrations)

4.举例说明

美国总统甘乃迪( John F. Kennedy )被暗杀之后,有一个浸信会的主日学老师,非常难过的写了一封信给达拉斯( Dallas )日报,说出这个暗杀总统的人,曾是他们班上的一个学生,名叫奥斯瓦尔德( Lee Harvey Oswald ),当日没有好好带领他认识并接受耶稣基督,以至今日致此地步。

五年之后,在加州帕萨迪纳( Pasadena )有另一位拿撒勒人的主日学的老师难过地说,他们班上有一个十二岁的黑人男孩退学,退学前老师忽略了向他讲解耶稣基督救恩之事,这名男孩名叫瑟汉( Sirhan Sirhan ),他就是杀死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 Robert F. Kennedy )的凶手。( Encyclopedia of 7700 Illustration )

5.举例说明

如果我们在大石上作雕刻,有一日,它会消失,如果在铜片上,时间会将它磨灭,如果高举殿宇,它会跌得粉碎;但如果我们花时间在不朽的思想上,教导他们敬畏神,教导他们神的爱,这样,他们不单存于今生,也存到永恒里。  ( Daniel Webster, Encyclopedia of 7700 Illustrations )

6.举例说明

有一个这样的统计,二十五岁以后得救的,一千人中只有一人,三十五岁以后得救的,五万人中只有一人,四十五岁以后得救的,二十万人中只有一人,五十五岁以后得救的,三十万人中只有一人,而七十五岁以后得救的,七十万人中只有一人。

查普曼博士( Dr. Wilbur Chapman )  曾经在一个聚会中作过以下的计算:

十岁以下得救的有四百人

十至十四岁以下得救的有六百人

十四至十六岁以下得救的有六百人

十六至二十岁得救的有一千人

而三十六岁以后才得救的只有二十四人

而当中仍有一千八百七十五人尚未得救。

这统计显出一个重要的情形,无论在那里,愈早传福音给人们,就愈容易把人带到基督面前,接受基督。  ( from 1200 Notes, Quotes and Anecdotes published by Pickering & Inglis. Used by permission )

7.举例说明

欧福德牧师  记忆说,我们夫妻二人决定不为我们的两个孩子约拿单( Jonathan )和大卫( David )的前途作任何的按排,因为自他们出生,我们已经将他们献给神,但我们会留意他们每个成长的阶段,然后给予相应的教导。我们非常清楚知道,如果不是为了  “纯存可喜悦”的神旨意而努力,人生是毫无益处的。

惟此能满足基督心意,又能满足人的期望。其实使徒早已经说过  “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二10)

回到最前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