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讲章大纲

系列:生命的诗歌

主题:与神相交的基础

经文:诗十五

引言

诗篇十五篇是当时的人在一星期的头一天颂唱的,因此很适合作为主日颂唱的诗歌。当我们“以圣洁的妆饰敬拜耶和华”(诗廿九  2)时,我们须要了解有哪些因素决定信徒是真正与神相交。

一、信徒的行为必须与神相配(诗十五  1-2)

1)他必远离坏人( 诗十五4)

2)他必亲近好人( 诗十五4)

二、信徒作的工必须与神相配(诗十五  1-2)

1)为神作工必须具有道德诚信( 诗十五4)

2)为神作工必须符合法律要求( 诗十五5)

3)为主作工必须具有道德责任( 诗十五5)

三、信徒的说话必须与神相配(诗十五  1-2)

1)说诚实的话( 诗十五2)

2)说造就人的话( 诗十五2)

结语

能时刻鉴察自己与神关系的人,总能与神相交及保持和谐的关系。


44 讲章大纲阐释

系列:生命的诗歌

主题:与神相交的基础

经文:诗十五

引言

绝大部分学者同意,诗篇十五篇和廿四篇写于大卫与下属把约柜从基列耶琳搬运到耶路撒冷之时。在这个重大的旅程中,乌撒因触摸约柜而给主击杀,这实在是一个重要的功课(撒下六  1-23)。毫万疑问,当时大卫提出问题时,必是心里念及这件事,“耶和华啊,谁能寄居你的帐幕,谁能住在你的圣山”(诗十五1)。接着,他借着回答自己的问题,指出与神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诗篇十五篇是当时的人在一星期的头一天所唱。这篇诗篇实在非常适合作为主日,基督徒星期天或复活节时颂唱的诗歌。我们既“以圣洁的妆饰敬拜耶和华”(诗廿九  2),就须要了解决定信徒与主建立真切关系的因素。从本诗篇可见:

一、信徒的行为必须与神相配

“耶和华啊,谁能寄居你的帐幕、谁能住在你的圣山。就是行为正直、作事公义,心里说实话的人”(诗十五  1-2)。“行为”一词指我们在神和人眼中的品行。诗人告诉我们,我们的行为是以正直来判断。

行为正直的人会:

1)他必远离坏人

“他眼中‘藐视’匪类”(诗十五  4)。正直人尊敬那些敬畏神的人,拒绝那些无耻、品行坏的人。换句话说,他会按人的道德素质加以赞美或谴责。或在俗世社会里或是在教会里,我们都找到两种不同的友谊:一种是值得珍惜的,另一种则使人坠落的。耶稣是众罪人的朋友,但他与人交朋友的目的是要拯救世人。同样,我们也要常常和还没归主的人交朋友,为要使他们认识主耶稣。另一方面,有一种友谊是没有价值的。“与世俗为友”,雅各说:“就是与神为敌”(雅四4)。与这个钉死救主的世俗谈情,可能会出卖了我们与神的关系。雅各把这样的调情称为属灵上的“淫乱”,这样的路当然与买赎我们的神不相配了。

1.补充说明

2)他必亲近好人

“他……尊重那敬畏耶和华的人”(诗十五  4)。在玛拉基的时代,信仰生活陷于低潮。神发怨言,指出连先知、祭司及子民都偷取十一奉献和供物,以不配的祭物污染了祭坛。然而,在那黑暗的世代,仍有一群余民,就是敬畏耶和华的人彼此谈论,耶和华侧耳而听,且有纪念册在他面前,记录那敬畏耶和华思念他名的人”(玛三16)。同样,即使在属灵衰败混乱的日子,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寻找那些敬畏神的人,与他们相交。

2.补充说明

二、信徒作的工必须与神相配

“耶和华啊,谁能寄居你的帐幕,谁能住在你的圣山。就是行为正直、作事公义……的人”(诗十五  1-2)。作公义的事在4至5节已描述出来——“虽然自己吃亏,也不更改。他不放债取利、不受贿赂以害无辜。”以下是我们为主作工的三个道德原则:

1)为神作工必须具有道德诚信

“他发了誓,虽然自己吃亏,也不更改”(诗十五  4)。这是一个宝贵又透彻的信息。大卫告诉我们,正直人守诺言,即使吃亏也愿意。他或许承担的责任已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但因他已作出承诺,故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去兑现承诺。我们若能重新抓紧这节经文的精义,并其中描述的那分诚信,我们的教会生活及人际关系便可得复兴。我们可以真诚的这样说吗?“……他发了誓,虽然自己吃亏,也不更改”(诗十五4)。

3.举例说明

2)为神作工必须符合法律要求

“他不放债取利”(诗十五  5),这是错误花钱的方法。放债取利即以高息借钱或货物给人,这为律法所禁止(出廿二25;利廿五36;申廿三19)。收取高息的不良影响包括:穷人会被剥削及不法商人会涌现。耶稣其中一个比喻表扬那些借钱给殷商,而后来经营得成功的人,但在这里,诗人谴责的是那些从社会有需要的人身上取利,这是律法所禁止的。换句话说,他指的是那些不为神所接纳的工作。

我们可以委身,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这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然而,在我们个人,并工作岗位上都要有职业道德,否则会影响我们与神与人的关系。

4.补充说明

3)为神作工必须具有道德责任

“不受贿赂以害无辜”(诗十五  5)。在大卫的时代,贿赂和贪污的问题跟现在同样严重。贿赂不是新鲜事,当有人无辜被告,收受的不是审判官就是证人。这节经文的教导是道德上的责任。这项美德是仁义的果子(腓一9-11),基督已拯救我们,不是从律法中拯救我们,而是“使律法的义,成就在我们这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的人身上”(罗八4)。有些基督徒以为神有恩典,可包容人的罪,犯罪愈多,神恩更显多。然而,这种反律法主义,是推御道德的责任。

5.举例说明

三、信徒的说话必须与神相配

“耶和华啊,谁能寄居你的帐幕?谁能住在你的圣山?就是……心里说实话的人”(诗十五  1-2)。大卫在此诗篇所提出的,也许就是与神建立关系最富挑战性的要求。我们都知道自己的行为、或工作会绊倒别人,我们的本性不知不觉会从说话中表现出来。使徒雅各宣称:“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三2)。因为诗人指出,若我们的舌头与神相配,我们要这样说话:

1)说诚实的话

“就是……心里说实话的人”(诗十五  2)。商业社会常常强调“广告要反映真理”,这里要求的是说诚实话。真理就是实话,是没有谬误的说话或不作夸张的言词。没有人能靠自己的力量可达到这标准。当主耶稣居于你心,说:“我就是……真理”(约十四6),才能“将……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林后十5),爱的真理也是如此(弗四15)。在这依赖传媒的世代,基督徒说诚实话是何等宝贵和需要呢!

6.举例说明

2)说造就人的话

“就是心里说实话的人”(诗十五  2)。表里一致是十分重要的。人有时口是心非。我们的说话必须是一面清晰的镜子,能反映出我们的心思意念。要适当地说造就人的话,大卫告诉我们就要用爱心说诚实话,“他不以舌头谗谤人,不恶待朋友,也不随伙毁谤邻里”(诗十五3)。

7a.举例说明

7b.举例说明

结语

我们已经看见,倘若信主的人在主的坛前或在主面前感觉好象置身家中,他必能在行为、工作、说话上讨神喜悦,与主相交。大卫以劝勉的话作结:“行这些事的人,必永不动摇”(诗十五  5)。换句话说,能时刻鉴察自己与神关系的人,总能与神相交及保持和谐的关系。让我们一起祷告:

与主相交,

不受罪污,

与俗世为伍,

私欲心中滚流。

我主,应允我的呼求吧,

求主居于我心,

按你圣洁的话,

在完美和谐中相处。

求主清洗我罪过,

我的说话、我的行为,我的工作,

求主帮助我,

叫我不隐藏己错。

求主与我相交,

使我平静。

在你光中得见光明,

生存为赞颂主名。

( S.F.O.)


附加评注

1.补充说明

指出要避免与经文中提及的人来往(雅四  4;罗十六17;帖后三14)

2.补充说明

阐述基督徒生活与主真正相交的意义(摩三  3;玛三16;徒二42;约壹一6-7)

3.举例说明

德瑞克 ( Derek Kidner )指出:“第一印象被视为伪善的人(诗十五  4),实际上可能是最忠实的人。”此人不把自己与别人比较,而是表决自己的立场,表明他欣赏什么人,看不起什么人。创世记十四章17至24节记载亚伯兰对两位君王的不同态度已清楚说明这点及要付出的代价。”

4.补充说明

引用耶利米书四十八章  10节的原则。

5.举例说明

欧福德牧师分享他的经历:教会负责收奉献的一个肢体被发现偷取献金。他被捉拿时从容的说:“主必会宽恕我!”旁人花了好些时间说服他这个罪的严重性,要他负上责任,使他逐步改过。

使徒保罗问:“我们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显多么?”其实就是指上述那些人。然后他补充:“断乎不可”(罗六  1-2)。用我们今天的说话就是:“打消这个念头吧!”

6.举例说明

一位文盲的老修道士彭宝( Pambos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因为他不懂看字,就请别人教他一篇诗篇。他学懂了诗篇十五篇  2节后,接着说:“我要留心当行的路,不以舌头犯罪。”六个月后,我们再问他,又多年后,再问他为何仍不学其它经文的教导,他说:“我连这个还没有做好。”

7a.举例说明

“愿我在你面前常保持诚实,凡事毫不隐藏,或尝试隐藏。”这是泰莱( Donald Taylor )其中一篇常见的祷文,在他死后才为人发现。他察觉内心说谎的危险,故不想心口不一。

7b.举例说明

“汉娜摩亚( Hannah More )有一套好方法对付散播流言的人。每当有人告诉他一些诽谤别人的话时,她每次都这样说:“来,我跟你一起问问看,看看到底是不是真的?”结果有时十分痛苦。散布流言的人会退缩,或结结巴巴,或大事化小,盼人家不留神。但汉娜受不了,她会带此人到被诽谤的人那里质询、看看哪个版本是对的。因此,没有人再敢第二次对汉娜说别人的闲话了。”

“若你被诱,

复述人家的故事;

人家的事,由它传过去,

三思再说才是。

三扇窄门:第一扇,真有此事?

第二扇,真有此需要?

答案在脑中,是就说是。

第三扇,亦是最后最窄的一扇,动机是否良好?

若最后到你口中,

能通过此三扇门,

你因此可传去

不怕结果会如何。”

德班维 ( Henry Durbanville )

( From 1200 Notes, Quotes and Anecdotes published by Pickering & Inglis  ,获准使用  )

 回到最前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