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讲章大纲

系列 :五旬节的能力

主题:圣灵的安慰

经文:徒九  22-31

引言

当初期教会受逼迫而使司提反身亡后,就经历了一段喘息和满有恩典的时期。第  31节描述当时教会的平安、信心和圣洁的特色,而今天教会的聚会亦应当这样。这种状况的秘诀是“圣灵的安慰”,它包含在三项独特的事工之内:

一、劝勉的事工  (徒九31)

1)全面地表述真理(  徒九31;提前四13;提后四2)

2)怜悯地表述真理(  徒九31)

3)具挑战性地表述真理(  徒九31)

二、安慰的事工  (徒九31)

1)对教会的奉献(徒四36-37)

2)对一个备受怀疑的初信者(  徒九26-27)

3)对一个新的行动(徒十一22-23)

4)对一个隐藏的仆人(徒十一25-26)

5)对一个优秀的助手(徒十三2-5)

6)对一个青年人的过失(  徒十五37-39)

三、代求的事工  (徒九31)

1)被圣灵激励(罗八26-27)

2)被圣灵启迪(罗八26)

3)被圣灵解释(罗八27)

结语

“圣灵的安慰”泛指由圣灵引发的劝勉、安慰和代求。“当学会了这些教训后,教会从内部纷争和分歧会得到怎样的‘平安’、怎样的启发、怎样的迅速倍增和全球遍传!” (  皮雅逊   A.T.Pierson  )


28 讲章大纲阐释

系列 :五旬节的能力

主题:圣灵的安慰

经文:徒九  22-31

引言

当司提反被迫害致死后,接着是一段平静和充满恩典的时间。按路加记述,这是一段意义重大的日子。他说:“那时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各处的教会都得平安,被建立。凡事敬畏主,蒙圣灵的安慰,人数就增多了” (  徒九31)。这里描述教会的平安、信心和圣洁,是多么令人心感温暖,而“圣灵的安慰”这片词总结了达至这光景的秘诀。

一、劝勉的事工

“那时  ……各处的教会……被建立。凡事敬畏主,蒙圣灵的安慰,人数就增多了”(  徒九31)。在新约圣经里,“安慰”一词常翻译作“劝勉”,因此,为要在教会完成安慰的事工,圣灵常会使用劝勉的恩赐。这个字在圣经里有不同的用法,清楚显示劝勉包括了:

1)全面地表述真相

“蒙圣灵的安慰” (  徒九31)。使徒保罗写信给一位年轻传道人时说:“你要以宣读、劝勉、教导为念,直等到我来”(提前四13);以及“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并用百般的忍耐,各样的教训,责备人,劝勉人”(提后四2)。劝勉明显不能脱离教义;而事实上,教义或指导乃进行劝勉事工的基础。

今日讲道的事工最大的缺欠,就是有太多没有直接引用圣经真理的劝勉。这种滥用圣经权威的做法,令人对经文的回应变得肤浅,亦缺乏可信性。说及圣灵的安慰时,路加指出教会被建立,“凡事敬畏主” (  徒九31),乃极具意义。当时的教会被建立,是由于他们从“百般的忍耐和各样的教训”中得着劝慰。

1.举例说明

2)怜悯地表述真相

“圣灵的安慰” (  徒九31)。这词流露着热诚和怜悯。查看新约圣经时,我们有趣的看到“劝慰”一词亦可翻译为“劝”(罗十二1)、“央求”(可五17)、“劝”(路十五28)、“安慰”(徒二十12)、“请”(徒廿八14),以及“说话”(徒廿八20),它们都清楚证明劝慰的事工包含温暖、爱和热情。事实上,没有不带着热忱的传道。摩根博士  ( Dr. G. Campbell Morgan )  这样为传道定义:“三个字的统称——真理、热诚和清晰”。由于圣灵的果子是至高无上的爱,因此劝慰应包含以怜悯的心肠将真理表明出来,乃非常合理的。

2. 举例说明

3) 具挑战性地表述真理

“圣灵的安慰” (  徒九31)。此处我们再看“安慰”一词在不同处境的用法,使人印象深刻的是劝慰要求行动。劝慰除了包括指导和怜悯外,它亦强调应用和激励。这是传道的一项素质,它要求得到印证。当圣灵真实地掌管劝慰的事工时,受劝慰的不会无动于中或表现冷淡,却会作出反应或回应。

3.补充说明

二、安慰的事工

“那时  ……各地的教会都得平安,被建立,凡事敬畏主,蒙圣灵的安慰,人数就增多了”(  徒九31)。在新约圣经中,“安慰”一词再次与“劝慰”交换使用。不过,为方便讲解,我们将集中看一个人物,他的生命是“劝慰”一词的表征。在使徒行传四章36节,我们看见“有一个利未人,生在居比路,名叫约瑟,使徒称他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来,就是劝慰子)”。这人明显被劝慰师掌管,以致他的整个生命都散发着劝慰和爱。

麦考利博士( Dr. J. C. Macaulay )在他的著作《灵里生命》  ( Life in the Spirit )  一书里,曾对圣灵在巴拿巴身上所展现的恩典作了极有启发性的研究。他指出在使徒行传中至少有六个事例,显示巴拿巴是执行劝慰的职事,而圣灵亦恩惠地为我们留下这些纪录,让我们可更了解何谓圣灵的安慰。

1)对教会的奉献

“有一个利未人,生在居比路,名叫约瑟,使徒称他为巴拿巴  (巴拿巴翻出来,就是劝慰子)。他有田地,也卖了,把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  徒四36-37)。巴拿巴原名约瑟。使徒称呼他为巴拿巴,因为他明显是被圣灵充满的人。安慰和鼓励的恩典从他的个性中散发出来,因此没有其它更好的名字更配得上他。在教会历史的最初期,约瑟的新名字曾受到考验。路加告诉我们当时耶路撒冷城极为贫穷,而著名学者如罗拔逊博士  ( Dr.A.T.Robertson )  亦坚称,当时的教会陷入经济困境,因为无数信徒纷纷招聚在耶路撒冷,希望能学习更多福音的真理,以回到他们的原居地,面对为主作见证这项重大的工作。

巴拿巴又如何回应这困境呢?非常明显,上下文提及他是一位富有的地主,且甚具影响力。但经文告诉我们,巴拿巴当时没半点犹疑便将他的田地变卖,“将价银放在使徒脚前” (徒四37)。

4.举例说明

2)对一个备受怀疑的初信者

“扫罗到了耶路撒冷,想与门徒结交,他们却都怕他,不信他是门徒。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领去见使徒,把他在路上怎么看见主,主怎么向他说话,他在大马免,怎么奉耶稣的名放胆传道,都述说出来” (  徒九26-27)。当我们读到扫罗曾经对基督的教会怀有极大憎恨,并且大肆逼迫教会,便不能怪责当时的门徒都对他存有戒惧之心,就算对他已信主的说法,亦可能是谣言。不过,“神的劝勉之子”却主动接触这位初信者,介绍他给使徒认识,并设法令教会相信神的恩典确已临到这位曾是十字架敌人的身上。

5.补充说明

3)对一个新的行动

“这风声传到耶路撒冷教会人的耳中,他们就打发巴拿巴出去,走到安提阿为止。他到了那里,看见神所赐的恩就欢喜,劝勉众人,立定心志,恒久靠主” (徒十一22-23)。福音从耶路撒冷传开,传遍撒马利亚、犹大,甚至去到地极。其中一个为神所得之地是安提阿。饱受逼迫的信徒直捣这“敌人”要塞,借着圣灵膏抹的传道,将这地方完全改变过来。不过,这里的事工并没有使徒的正式授权,令耶路撒冷的教会质疑安提阿的复兴是否真正圣灵的工作。这确是一个微妙的处境,需要作出调查,而究竟使徒应差遣谁去呢?他们作出了清晰和明智的选择,就是“劝勉之子”。我们看到,巴拿巴抵达该地,眼见神的恩典便欢喜,并劝勉当地信徒要立定心志,恒久靠主。

6.举例说明

4)对一个隐藏的仆人

“他又往大数去找扫罗,找着了,就带他到安提阿去。他们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会一同聚集,教训了许多人。门徒称为基督徒,是由安提阿起首”(徒十一  25-26)。这确是一次美丽的相遇。扫罗从愤怒的敌人手中逃脱,到了他的家乡大数。不过,当安提阿出现新的事工时,巴拿巴实在不能想到有比扫罗更适合的人选,去牧养当地的信徒,因此经文说他前去大数找扫罗。

“找”的字义是“搜寻”,由于巴拿巴看到这位“积极进取”的使徒的恩赐和承诺,令他确信值得花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搜寻年轻的扫罗,并在新的事工上给予他勉励。满有恩典和劝勉恩赐的人,总有知人善用的本领,发掘出潜藏的能人异士,并为达成神最高的心意而鞭策他们。

7.举例说明

5)对一个优秀的助手

当圣灵说:“要为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作我召他们所作的工”时,路加告诉我们:“有约翰作他们的帮手” (徒十三2、5)。虽然经文没有特别指明巴拿巴拣选了年轻的约翰,以强化他们的宣教队伍,但从其后的一些事迹,便绝对有理由相信这位“劝勉之子”,又再一次察看出约翰马可的潜质和恩赐。正如我们刚才留意到,这是一种罕见的恩赐,巴拿巴不单能发掘出为主作工的仆人,更能用爱心提携他们,特别是当涉及助手之时。

6)对一个青年人的过失

“巴拿巴有意,要带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但保罗,因为马可从前在旁非利亚离开他们,不和他们同去作工,就以为不可带他去。于是二人起了争论,甚至彼此分开。巴拿巴带着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 (徒十五37-39)。要辩论这次争论谁是谁非并无意义。无疑保罗和巴拿巴都各有他们的理据。但这次争论很激烈,两人情绪十分高涨,最终要彼此分开,而有趣的是,巴拿巴一直带着马可在身边。若当时巴拿巴把马可撇下,会使马可跌倒并妨碍他的成长。马可无疑有可责之处,但巴拿巴坚持带着他,直至他成为主有用的仆人。

8. 补充说明

三、代求的事工

“那时  ……教会都得平安……蒙圣灵的安慰”(  徒九31) 。根据词源学,“安慰”和“代求”两字并非完全相同,但两词有密切的关系。事实上,布慕博士( Dr.Wick Broomall )  指出:“安慰者”一词带有“劝慰、安慰、代求和维护”的意思,代求的事工是祷告的其中一环,代表“监察人心的,晓得圣灵的意思,因为圣灵照着神的旨意替圣徒祈求” (罗八26-27)。

1)被圣灵激励

“况且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 (罗八26) 。若没有圣灵的帮助,我们便会丧失决心,陷于绝望。译作“帮助” 的字原意指借着分担重担而施予援助。这事工何等光荣!因圣灵帮助和激励我们,分担为别人代求的重担。若没有这样的代求,教会便不能“被建立”和“增长”。

9.举例说明

2)被圣灵启迪

“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罗八26)。在一个团契相交中,可能有一些需要是我们未必会觉察得到,但只要我们全然倚靠圣灵,祂会指引我们当如何祷告,即使那是无法用言语仔细表达的内心重担。我们不都是经历过,为他人代求时根本未完全明了他/她的需要,但圣灵却常常叫我们惦念着这人的需要,恳切地为他/她代求?

10.举例说明

3)被圣灵解释

“鉴察人心的,晓得圣灵的意思。因为圣灵照着神的旨意替圣徒祈求” (罗八27)。虽然我们并非经常都能充分地表达自己,但满有恩典的圣灵,却会在神的宝座前按着神的旨意,为我们的恳求作出解释。值得留意的是,这项代求的事工是为“圣徒”而设的。

11.注解

结语

今天我们看过“圣灵的安慰”这句丰富而美丽措辞的意思。它包含所有受圣灵膏抹的劝慰、安慰和代求。毫无疑问,这是在主内得着安息、信心、圣洁和果效的窍诀。得着新的领悟后,让我们齐声唱颂布图  ( Frank Bottome )  的诗句:

安慰师已经来临,

安慰师已来临!

来自天堂的圣灵,

是天父赐予我们的应许;

噢,将这喜讯传开,

到每一角落的人——

安慰师已经来临!


附加评注

1.举例说明

有一次,摩根博士  (Dr.Campbell Morgan)  询问英国伯明翰公理会 的戴尔博士 (R.W. Dale)  ,他如何预备在主日早上讲这些硬性的教义。摩根问道:“你的会友对这些硬性教导有何反应?”而戴尔博士则回答:“我从不问他们!”

要附加的是,当摩根博士发问时,他正指到戴尔博士所写一书《赎罪》  (The Atonement)  的内容而言。阅读这书就能明白会众每周日所接收的教导之性质。戴尔博士的《赎罪》今天仍是一本经典著作。

2.举例说明

指出为着丧失,心伤,失望及失意的人益处,所有会众皆需要安慰之言。

3.补充说明

指出劝勉的挑战在以下情况如何被使用:使徒行传二章  40节,十一章23节,十五章32节。在这些情况中,从上下文皆能明显的看出,在劝勉的话之后,听众皆期望这个行动。

4.举例说明

用历史的例子指出教会面对饥饿、贫穷及其它人生需要的挑战时如何兴起。使用经文如雅各书二章  14至17节或约翰壹书三章16至18节。

5.补充说明

指出牧养刚信主基督徒需要这种精神。

6.举例说明

麦考利博士  (  Dr.J.C. Macaulay  )讲述迈尔  (F.B.Meyer)  怎样达致事奉的位置。他说:“假若我为自己的羊群祷告,神会祝福我,填满我教会的座位,使我们复兴,而我就会得福;但当我为教会右边的司布真  (Spurgeon  )弟兄的教会祷告,神就祝福他;或为教会的另一边的摩根弟兄的教会祷告,神就会祝福他,而我就确定可得到祝福,因他们的福杯满溢,充满了我的小桶。”   (Life in the Spirit, Moody Press, Chicago, Ill., 1978, p.115)

7.举例说明

谢贝利  (  George Beverly Shea  )讲述昔日为新纽约加略山浸信会  (Calvary Baptish Church)  牧师,现任慕迪圣经学院  (Moody Bible Institute)  院长的休顿博士  (  Dr. Will Houghton)  ,如何有作巴拿巴的恩赐。他为有才华的新人时常探查基督教界,并为基督的国度使用所发掘的人。谢贝利说:“若没有休顿,我就永不会踏上事奉基督的道路。”当我们思想谢贝利的话,以及神使用他的方式时,我们就应为休顿而赞美神。

8.补充说明

指出这为神的荣耀和事奉的益处如何实行(参看提后四  11)。

9.举例说明

从个人经历指出神在你自己教会如何使用代求的事奉。

10.举例说明

从个人经历。

11.注解

罗马书八章  27节指出,“照着神的旨意……祈求”的真正意思。罗拔逊(  A.T. Robertson  )在他的著作《新约圣经的字语》(  Word Pictures in the New Testament  )中说:“圣灵是另一位‘保惠师’(约十四16),求神与我们同在,正如基督是我们父里的保惠师一样(约壹二1)。但此处更真确的是,圣灵向神解释我们的祷告,并‘照着神的旨意替我们祈求’”(第377页)。注意:“照着神的旨意”的希腊文是   Kata Theon   (参看林后七9),即是“照着神”——“按一个神性粪别;按神的方法;‘神的方法与人的方法和魔鬼的方法相反’”〔溥鲁枚  Plummer  〕(第  240页)

至于“祈求”一语,可比较罗马书八章26至27节、34节和希伯来书七章25节。  (A.T.Robertson, Word Pictures in the New Testament, Nashville: Broadman Press)

 回到最前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