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讲章大纲

系列:恒心遵守

主题:基督的教训

经文:徒二  42;约贰7-11

金句:“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 (徒二42)

引言

那些在五旬节悔改的信徒,非常渴慕“使徒的教训”。他们恒心遵守使徒的教导与训诲,包括:

一、在世上活出真道  (约贰8)

1)今日的见证(约贰8)

2)将来的赏赐(约贰8)

二、在教会里勤习真道  (约贰9)

1)  用信心恒守圣经的教训(约贰9)

2)  用信心恒守实际的职事(约贰9)

三、在家庭里爱慕真道  (约贰10-11)

1)不接待异端者(约贰10)

2)不向异端者问安(约贰10)

结语

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便一定要在这世上活出真道,在教会里勤习真道,及在家庭里爱慕真道。唯有如此热爱真道,基督徒的性情才有力量和稳固。

13 讲章大纲阐释

系列:恒心遵守

主题:基督的教训

经文:徒二  42;约贰7-11

金句:“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 (徒二42)

引言

圣经记载了五旬节悔改归主的门徒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这件事,他们恒守我们今天所说的“基督的教训”。那个时代,年轻的信徒只能倚靠使徒的教导与训诲。现在就不同,我们有整本圣经可阅读,那么,我们理当更能深入理解圣经的真理,然而,我们知道,事实却是恰巧相反。

为什么早期的信徒能够每日恒心遵守基督的教训呢?那些经文对他们的生命有影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研读约翰贰书的经文。

一、在世上活出真道

“你们要小心,不要失去你们所作的工,乃要得着满足的赏赐”(约贰8)。事实上,使徒约翰是在说,注意你的生活,不要跌倒。

1)今日的见证

“不要失去你们所作的工” (约贰8)。  莫非特( Moffatt )  作出了这样的结论:“你不可失去你正在作的工。”很明显,使徒与信徒是不断为真道作见证。使徒约翰深知这世界有许多欺诈之徒,他担心真理的见证会被一些微不足道的错误所摧毁,而这种细微的错误当时正在滋生,因为这世界总在不知不觉间使信徒离弃他们的信仰。有人曾说:“偏离正道是最容易的、最平静的,也最使人愉快的死亡方式。”

1.举例说明

2)将来的赏赐

“你们要小心……乃要得着满足的赏赐” (约二8)。这里所说的是神属天的赏赐,是神给那些在这敌对的世界上,能够恒心遵守基督教训的信徒。天上的赏赐有不同的分量,但它与接受赏赐的人之  容量相称。每个器皿都要装满,器皿较大的,所装载的也较多。我们的  容量可借着把神的话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西三16)而扩展。主耶稣曾说:“因为有的,还要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可四25)。换句话说,如果你扩展了你的  容量,你会得赏赐,相反地,如果你失去了你的  容量,你也就失去了赏赐。

2.补充说明

二、在教会里勤习真道

“凡越过基督的教训不常守着的,就没有神;常守这教训的,就有父又有子”(约贰9)。在教会里勤习真道需要:

1)用信心恒守圣经的教训

“凡越过基督的教训不常守着的,就没有神” (约二9)。这是很严重的话,意思说凡不信圣经里有关基督的启示,就不属神。我们必须紧记基督的教训不是一个进化的过程,象有些神学家与哲学家告诉我们的,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相反地,它如犹大所说,是“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犹3)。有人说这时代常常会有些前卫分子,离弃基本的道理,当不得逞时,就销声匿迹了。使徒约翰警告他的信徒说,这些所谓前卫分子事实上是披着羊皮的狼(太七15)。

3.举例说明

2)用信心恒守实际的职事

“常守这  (基督的)教训的,就有父又有子”(约二9)。常守教训的意思就是诚心顺从真道,并亲身体验真道。耶稣用很具体的方式把这道理表达出来。“人若立志遵着他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或是出于神,或是我凭着自己说的”(约七17)。当你不愿意顺从的时候,或许当你感觉不到基督的真实时,你就会停止遵守基督的教训。所以使徒约翰说:“常守这(基督的)教训的,就有父又有子”(约二9)。

4a.举例说明

4b.举例说明

三、在家庭里爱慕真道

“若有人到你们那里,不是传这教训,不要接他到家里,也不要问他的安;因为问他安的,就在他的恶行上有分”(约二10-11)。家是私人的地方,也是与人交往的地方,家里的言行会严重影响家里各人的生活与思想。为此,要不惜代价来阻挡不正当的教训进入家里。实际上是这样:

1)不接待异端者

“不要接他到家里” (约二10)。也就是说,不要象接待基督徒一样接待异端者。接待一个异端者,就等于是赞同他所信所传的,我们必须牢牢紧记,基督徒与异端者要分别出来。经上说:“你们务要从他们中间出来,与他们分别,不要沾不洁净的物,我就收纳你们”(林后六17)。

5a.补充说明

5b.补充说明

2)不向异端者问安

“也不要问他的安” (约二10)。当时的问安不单单指到临别的祝福,也包括道义上或金钱上的支持。“因为问他安的,就在他的恶行上有分”(约二11)。如果你爱慕真道,你就不会支持那些破坏真道的人或行为。我们不可忘记,我们在神的事工上与祂有分。保罗说得很清楚,“在道理上受教的,当把一切需用的供给施教的人”(加六6)。我们要照自己的进项  每星期抽出来留着(林前十六2)。我们的奉献千万不可浪费在不高举基督或非圣灵引导的工作上,在家里爱慕真道与接待、问安有很大的关连,所以我们应该接受前人的劝诫,小心谨慎。

6.举例说明

结语

恒心遵守基督的教训,必定要在世上活出真道来,在教会里勤习真道,和在家庭里爱慕真道。如此热爱真道,在过去塑造了  人的性情,今天,这仍然是塑造现代人性情的良方。


附加评注

1.举例说明

纽厄尔 (R.W. Newell)  说起有一次开车经过尼加拉瓜大瀑布,发现一只华丽的大游艇搁浅在激流瀑布崖顶的石头上,他就停车问一个警卫,这游艇怎么会跑到那么危险的地方,那警卫说,有一个富翁跟他的朋友在瀑布的上游游船河,其间他们把船泊在岸旁,上岸去了,回来时游艇已不知所踪。原来那位泊船的工人忽略了水流的冲力,只是随便把船系在一旁。在基督徒的生命里,我们决不可马虎行事,我们要实践承诺,否则就会随流失去了。

2.补充说明

仔细研读启示录三章11节。

3.举例说明

列举现今世上某些宗教虚妄的教训。

4a.举例说明

一位系统神学教授曾说,如果在圣灵的大能下,你所得的教导不能使你感到基督的真实,那么一定是你的生命不够顺服,要不然就是你所得的教导不够深入。

4b.举例说明

当不可知论的学者休谟(  David Hume)  被人问起为什么他常去听苏格兰的布朗牧师  (Rev. John Brown)  讲道时,他说:“我不相信他所说的一切,但是他深信他所说的。我喜欢至少每周一次能听一个人讲他所相信的话。”布朗牧师的教导率直而真实,确是听道的人最好的考验。

5a.补充说明

仔细研读哥林多后书六章  14至18节。

5b.举例说明

使徒约翰在这里提出很严重的警告,相传老约翰有一次在公共浴室洗澡,听见有人说克林妥 (  Cerinthus  )那位异端论者也在那里,他等不及洗完澡就跑出浴室了,大声叫着说,这屋子一定会塌下来,因为有敌对真理的人在这里。

6.举例说明

举出实际的例子,说明如何可以做主的好管家。


进深研究书目

H.A. Ironside,  Address on the Epistles of John and an Exposition of the Epistle of Jude ,  (Neptune: Loizeaux Brothers, 1931, 1949, 1962).

Robert Law,  The Tests of Life ,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68).

Plummer,  The Epistles of St. John ,  Cambridge Greek Testament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86).

A.T. Robertson,  Word Studies in the New Testament ,   vol. 6, (Nashville: Broadman Press, 1943), pp. 199-266.

Alexander Ross,  The Epistles of James and John ,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4).

David Smith,  The Epistles of John ,  The Expositor’s Greek Testament ,   vol.5., ed. William Robertson Nicoll,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1).

John R. W. Stott,  The Epistles of John ,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9).

Lehman Strauss,  The Epistles of John ,  (Neptune: Loizeaux Brothers, 1962.

B.F. Westcott,  The Epistles of St. John ,   (Cambridge: The Macmillan Co., 1892).

Kenneth S. Wuest,  In These Last Days ,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4).

 回到最前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