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講章大綱
系列 :外傳的行動
主題:外傳的福音
經文:羅一 1-17
金句:「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 (羅一16)
引言
當保羅寫信給羅馬時,說明了一個已經成熟的思想,和經歷神的豐富經驗,他相信福音是人類一切問題的答案,試看看保羅的勸告:
一、基督福音的主權性 (羅一16)
1)是高於人類公義的
2)是高於人類智慧的
3)是高於人類能力的
二、基督福音的滿足性 (一16)
1)這福音足能順服人類的思維(羅一16)
2)這福音足能改變人類的心(羅一16)
3)這福音足能改善人類的意志(羅一16)
三、基督福音的單純性 (羅一17)
1)用信心接受(羅一17)
2)用信心實踐(羅一17)
3)用信心更新(羅一17)
結語
神透過耶穌基督賜給我們的,是一個何等奇妙的福音。是一個以單純的信心去接受的好消息。
49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 :外傳的行動
主題:外傳的福音
經文:羅一 1-17
金句:「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 (羅一16)
引言
當保羅寫信給羅馬時,說明了一個已經成熟的思想,根據他理論上的學習,他的到處遊歷,和他所受的苦難,加上他經歷神的豐富經驗,他相信福音是人類一切問題的答案,所以我們可以見到保羅在這裡的結論,他以羅馬書的一章十五和十六節為引言,跟著來的章節就是這主題的發揮,現在我們同樣可以由保羅的看見,瞭解保羅為何有這樣的喜樂。
一、基督福音的主權性
「我不以福音為恥」 (羅一16)。使徒在這裡使用了一個消極的句子,帶出了一個積極的真理。他希望向他的讀者所傳遞的,就是不要以值得驕傲的福音為恥,因為這福音正是這混亂世界所需要的。
昔日的世界,可以展示出三個中心:
耶路撒冷 ----代表猶太宗教(公義方面)
雅典 -------代表希臘哲學(智慧方面)
羅馬 -------代表羅馬帝國(權力方面)
雖然世界可以列為這樣的形式和代表,保羅積極地宣告說「我不以福音為恥」 ( 羅一16)。因他明白福音是:
1)人類公義的最高標準
耶路撒冷以其儀式、宗教和形態,都不能使人類在神面前獲得稱義。人類的稱義在過去的日子失敗了,在未來的日子裡也注定是失敗的,以賽亞說「我們都像不潔淨的人,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我們都像葉子漸漸枯乾,我們的罪孽好像風把我們吹去」 (賽六四6)。幾百年之後,保羅也說「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 神的榮耀」(羅三23)。人類的希望就只有在基督福音裡,來到神的面前,才有希望。「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羅一17)。
今日也是一樣,人的道德破產,只有愈早發現,愈早來到神面前的人,才早得稱義,所以向大家挑戰:
現在,現在就與神和好,
如何,神會教你如何去做,
來到為我們流血的基督面前,
在十字架前與神和好。
翰威特 ( E.E.Hewitt )
2)人類智慧的最高標準
雅典,以其智慧哲學等著名,但智慧不能為人類的救恩創造一條道路,也不會因為哲學,或者是人類的聰明思想,為今日人類的的困境提出任何答案。所以,人如果用其它方法,不使用信耶穌的方法,去找另一個得救之道,必定無法得到。因為只有基督的福音才是人類最高的智慧 (參看林前一30)。我們得知「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愚妄人藐視智慧和訓誨」(箴一7)。
3)人類權力的最高標準
羅馬,是地上一切能力和權威的所在地,但卻沒有能力可以搶救一個人的靈魂脫離罪的捆綁。自使徒時代至今,都沒有任何人可以做得到。人類的能力雖然可以不斷增強,也可使用外界的力量協助,但卻仍無法使人脫離罪的奴役。如果我們不接受神的恩賜,繼續走自我毀滅的道路,肯定無法得解脫。只有來到主耶穌基督裡,才可以找到人類的希望,解決罪所帶來的捆綁,因為「這福音本是 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羅一16)。
保羅致哥林多書說「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 (林前一18)。這就是保羅為什麼以基督福音的權威自豪。他肯定地說「我不以福音為恥」(羅一16)。
1.舉例說明
二、基督福音的滿足性
「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 (羅一16)。
在基督福音的滿足性上,我們可以看到三方面的特性:
1)這福音足能順服人類的思維
這是「神的大能」 (羅一16)。是神親自做成這得救之工的,使罪人能醒悟悔改,信靠和順服神,脫離罪的奴役。因為世上只有神的能力,可以毀滅罪的攔阻,擊破世上背叛神的假哲學和理學的謊言,賜信徒有能力去活出一個得勝的基督信仰來。神的全能藏於福音裡,這福音的中心就是述說至高權能的復活得勝主。
耶穌基督的福音,顯示了神的大能,可以改變你的思想,你感受到嗎?如果你的生命仍未得到這樣的大能,則無話可說了。如果你與神之間仍存在恐懼的攔阻、偏見,或驕傲,你要立刻將這些交在神手中,求他以大能大力幫助你除去這些,賜你平安和順服的思想。
2)這福音足能改變人類的心
這是神的大能「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羅一16)。新約中這個救贖的福音,在神的救恩計劃裡,涉及一切所需要的行為和過程,只有救贖的福音,才能改變人類的心靈。
司可福 (C.I.Scofield) 在其羅馬書註釋的註腳這樣寫道「『救恩』的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的意思是拯救、安全、保護、醫治和好名聲:『救恩』說明了『福音』的包容性,是包括一切有關救贖所必須的行動和過程,正如:稱義、救贖、恩典、和解、責任、赦罪、成聖和榮耀。『救恩』有三方面的時態: [1] 基督徒已經從罪中被救出來,而且基督為他們的罪付了代價(路七50;林前一18;林後二15;弗二5、8;提後一9),這樣的基督徒已經『安全』了。[2] 這類基督徒正處於被拯救的階段,就是拯救他們脫離他們目前受罪奴役的地步(羅六14,八2;林後三18;加二19-20;腓一19,二12-13;帖後二13),[3] 這一類的信徒,在主再來時將會被拯救,脫離我們這敗壞而且受罪轄制的身體,神要治理這個充滿罪惡的世界(羅八18-23;林前十五42-44),然後把信徒帶進基督的國度裡(羅十三11;來十36;彼前一5;約壹三2),救恩是因著信而以致於信,是完全不用工作,就可以白白獲得的恩典(羅三27-28,四1-8,六23;弗二8)。神的次序,首先是救恩,然後才是工作(弗二9-10;提前三5-8)。」 (From The New Scofield Reference Bible, p 1211 @ 1967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2.舉例說明
3)這福音足能改善人類的意志
「這福音本是 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 (羅一16)。福音對於你是一個猶太的宗教人士也好,或者是一個有良好的希臘知識的人也好,或者說是一個野蠻人也好,他們都要作出一個選擇,就是接受基督福音或者是拒絕基督福音,福音的要求是清楚而明確的,必須作出一個決定。對信徒來說,福音是大能,對非信徒來說,福音是他們的咒詛,因為福音的要求是人意志的完全降服。
你的意志如何,願意得著福音的好處嗎?如果你願意,你在基督裡的滿足,就可以在主耶穌身上彰顯出來。
三、基督福音的單純性
「因為 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羅一17)。我們要清楚的是,福音的單純性表示什麼?在這裡,保羅所強調的,不是福音的內涵,而是福音的應用。福音的內涵是超乎人類所能瞭解的,但其應用卻是小孩子也懂得的。
在此,保羅告訴我們,神給人類的正確生活方式,不是一種道德的註釋,也不是一套人生活的規範。而是具體地表現出救主的一種生活來,因救主的生命,俱備了神對稱義所要求的一切條件,就如祂的生命,祂的死亡,祂的復活,祂現在正等待,讓藉著每個願意來到祂那裡的人,也透過他們,在每日的生活裡,活出神的公義生活來。很簡單的,只要在基督裡,就可以活出神所要求的公義生活來。
1)用信心接受
「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 ( 羅一17)。當我們接受基督之後,基督一切的美善,就是神的公義,都會賜給我們,只有這樣,我們罪人才能站於神的面前。
你是否已經借信接受了基督?祂是「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或作「耶穌是為我們的過犯交付了,是為我們稱義復活了」) (羅四25)。
2)用信心實踐
本於信以至於信 (參看羅一17)。這是一個藉著信,一步一步地稱義的過程,當神公義的基督,慢慢在信徒心中「成長」時,就如有一首偉大的詩歌所言:
基督,耶穌,今天仍然活著,
祂與我談,祂伴我走,生命窄路同過,
基督,耶穌,救恩臨到萬邦,
若問我怎知祂活著,祂活在我心中。
(@ 1933 by Homer A Rodebeaver, copyright renewed 1961 by The Rodeheaver Co., [a division of Word,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International copyright secured, 獲准使用 )
當永活的基督住在你心中時,你是否瞭解如何實踐祂的信仰生活呢?
3)用信心更新
「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羅一17)。這個意思,是說明了信徒每日所經歷的公義生活,是經驗基督住在信徒心中的生活。保羅寫給加拉太教會的信中,他這樣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 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二20)。
多麼簡單的生活,我們不是要,也不需要,完全依基督昔日的生活模樣來生活,因為那是二千年前的事。我們今日所活的,其秘訣是單純地靠著信心,住在復活的基督裡,每日經歷內心基督的更新,這個個人的經歷,就是向外表達了基督的真理。
3.註解
結語
當我們思想了福音的外傳工作,請記住福音的超越性,是我們傳揚福音,不要以福音為恥,記住福音的滿足性,它能滿足人類一切的需要,認識福音的單純性,是藉著信心來到基督裡,接受基督就可以活出公義的生活來。現在就要接受基督,讓祂住在你心,然後走到外面,向眾人表達出基督在你心中的一切更新,信靠祂,祂必成就你一切所行的,你願意以基督的福音為生命嗎?
附加評注
1.舉例說明
芝加哥曾經有一次宗教會議,在其中一節,來自波士頓的庫克博士 (Dr Joseph Cook) 突然站起來說:「各位,我這裡有一位經歷大困難的婦人,她手上沾滿了殺人的血痕,她無法『除去』這罪,因她碓實殺了人,她為她的罪行後悔,她感到沒有希望。各位,我們今日的宗教會議可以幫助她嗎?」當場寂靜下來,彼此觀望,希望有人提出答案來,但沒有人回答。
庫克博士然後大聲叫喊「我問另一個問題,約翰 (一位在場的弟兄),你能告訴這女人如何可以脫離她的罪嗎?」等了一會,說:「請聽約翰說『他兒子耶穌的寶血,要洗淨我們一切的罪』(約壹一7)。」
東方的宗教或西方的文化,都沒有任何辦法解決人的罪,世人所說的沒有希望,只有耶穌基督的福音才是解決人類罪惡的根源,有罪的人類需要加略山上的血。 (The Evangelist, quoted in Encyclopedia of 7700 Illustrations, @ 1979 by Paul Lee Tan Rockville, Md: Assurance Publishers, p1193)
2.舉例說明
有一位宣教士回憶,當他第一次到斐濟群島宣教時,第一件事他做的,就是埋葬喪生在食人族餐桌下的八個犧性者的手腳,但後來我卻與這班食人族一同吃主的聖餐,借此記念主的愛、主的復活和記念以前在此犧性了的宣教士。
3.註解
在羅馬聖約翰大教堂的鄰旁,有一座著名的『聖梯』,傳說是當日主耶穌在彼拉多面前受審後,離開時走向十字架時所步下的梯。在四五百年前,曾經有一位著名的修士,名叫馬丁路德 ( Martin Luther ) ,他有機會來到羅馬,當他走在這聖梯時,他聽到一個聲音說『人必因信稱義而生』,這是神要馬丁路德回家之後,再次研究他所聽到的聲音,因信稱義是什麼意思。幾年之後,他接受了三個偉大的信息:
[1] 人必須因信而稱義,
[2] 每一個人都能直接來到神面前祈禱,
[3] 聖經就是因信稱義的權威來源。因此,在1517年10月31日,他在威丁堡( Wittenberg )的教堂門前釘上了著名的九十五條問題,挑戰當時的羅馬天主教的教義。這行動成了日後改教運動的基石。
進深研究書目
William Barclay, The Letters to the Romans, rev.ed.,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75).
Donald Grey Barnhouse, Expositions of Bible Doctrines, Taking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as a Point of Departure, 10 vol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8-1964).
F. F. Bruce, The Epistle of Paul to the Romans,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8).
Frederic L. Godet, Commentary on Romans, (Grand Rapids: Kregel, 1977).
Robert Haldane, Exposition of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Evansville, Ind.: The Sovereign Grace Book Club, 1958).
William Hendriksen, Exposition of Paul』s Epistle to the Romans, 2 vols. In 1,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Baker, 1980).
H. A.. Ironside, Lectures on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New York: Loizeaux, 1962).
Alan F. Johnson, The Freedom Letter, 2 vols., (Chicago: Moody).
Martin Luther,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 of Roman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60).
Handley C. G. Moule, The Epistle of St. Paul to the Romans, (Fort Washington, Pa.: Christian Literature Crusade).
William R. Newell, Romans Verse by Verse, (Chicago: Moody, 1938).
John Phillips, Exploring Romans, (Chicago: Moody).
James M. Stiffer,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Chicago: Moody, 1960).
W. H. Griffith Thomas, St. Paul』s Epistle to the Romans: A Devotional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