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講章大綱

系列  : 基督徒的挑戰

  

主題:基督徒的儆醒

經文:路廿一  34-36

金句:「你們要謹慎,恐怕因貪食、醉酒,並今生的思慮累住你們的心,那日子就如同網羅忽然臨到你們,你們要時時警醒,常常祈求, 使你們能逃避這一切要來的事,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 (路廿一34、36)

引言

有關救主再來的最完備先知預言,我們的救主在橄欖山上的訓勉中早已說明了。請參閱符類福音  (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耶穌解答昔日門徒的發問時,祂從歷史,預言以及比喻等課題來強調救主再來的重要性,與及信徒應在本課題上儆醒等候。

  

一、我們猜想主再來之日  (路廿一34)

1)那日的到來是不為人知的(路廿一34)

2)那日的到來是突然間的(路廿一34-35)

  

二、如果我們逃避就會危險  (路廿一34)

1)浪費的生命(路廿一34)

2)激勵的生命(路廿一34)

3)事奉的生命(帖後三10)

  

三、我們要承擔的責任  (路廿一36)

1)守望(路廿一36)

2)禱告(路廿一36)

  

結語

請留心,神正向我們說話,讓我們對主再來提高警惕,儆醒等候,耶穌隨時會再臨!


43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  : 基督徒的挑戰

  

主題:基督徒的儆醒

經文:路廿一  34-36

金句:「你們要謹慎,恐怕因貪食、醉酒,並今生的思慮累住你們的心,那日子就如同網羅忽然臨到你們,你們要時時警醒,常常祈求, 使你們能逃避這一切要來的事,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 (路廿一34、36)

引言

這一節聖經可以稱說是「橄欖山的訓勉」,這是主耶穌基督在上十字架前所預言的宣告,這裡的記載也同樣在符類福音,即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中。耶穌在回答祂的門徒的問題時,非常強調主再來的歷史、預言與比喻三方面的重要性。

歷史性方面:門徒正在談論聖殿的高牆,金的圓頂,以及其宏偉,可能是世上七大奇跡之一。但耶穌卻說預言它將會被毀,這個歷史事實終於在主後七十年實現了。那時,整個耶路撒冷毀壞不堪,全被推倒,沒有一塊石踏在另一塊石上,有十萬人被殺,另十萬人逃走了,這是一個歷史事實。

預言性方面:一切預言的事必須成就,有某些事且已成為歷史。二十至廿八節,耶穌說明當祂第二次再來前的一些事情將會發生。例如「日月星辰要顯出異兆,地上的邦國也有困苦,因海中波浪的響聲,就慌慌不定。天勢都要震動,人想起那將要臨到世界的事,就都嚇得魂不附體」 (路廿一25-26)。雖然這樣的「橄欖山的訓勉」所談及的事是屬教會被提時要發生的事,但每件事都相繼發生,這就是事實。學者們對這節有不同的解釋。有些說到太陽、月亮和星星是代表統治、能力和王權。另一些則相信占星術,以此說明主再來的各類天象的變化。現在,我們則已經可以看見這些現象的發生,有些還已經成為事實,成為歷史。「使人困惑的」一詞的希臘文,意思是「沒有出路」。用這個詞來描述今日世界上所發生的事,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比喻方面:由歷史到預言,現在來看比喻,第廿九至卅三節,所描述的是今日的以色列,說到無花果樹的比方,今日所講的預言,沒有什麼比以色列能在  1948年復國這預言的成就使人稱奇。這真是世界舞台上一個大預言的成就。

在廿一章的後部說到我們的救主向信徒發出了最大的儆醒性警告「你們要謹慎,恐怕因貪食、醉酒,並今生的思慮累住你們的心,那日子就如同網羅忽然臨到你們,因為那日子要〔這樣〕臨到全地上一切居住的人。你們要時時警醒,常常祈求,使你們能逃避這一切要來的事,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 (路廿一34-36)。在今日,主耶穌提醒我們要留意:

  

一、我們猜想主再來之日

「你們要謹慎,那日子就如同網羅忽然臨到你們」 (路廿一34)。「那日子」要來是無可置疑的,但主說到「那日子」時,有兩方面要注意:

1)那日的到來是不為人知的

「你們要謹慎,恐怕因貪食、醉酒,並今生的思慮累住你們的心,那日子就如同網羅忽然臨到你們」 (路廿一34)。這是說及賊如何破門入屋偷東西的情況,是趁著屋主不醒覺時入屋的,又如那些從背後以狡猾的手法,趁著你不為意的時候,就搶了你的東西。黎明要來之時,不要以吹響號筒來提醒你,相反的,卻是偷偷的溜進來。幾小時之後,「晚霞就要劃過長空」,正如詩人說,為夜幕來臨而安排。試想想人生,昨日你還是孩童,不久便來到青少年了,你正在享受中成長時,黃金年華的你已來到了。無論你的人生如何,當你不留意之時,歲月總慢慢地爬入你家。

2)那日的到來是突然間的

「你們要謹慎,恐怕因貪食、醉酒,並今生的思慮累住你們的心,那日子就如同網羅忽然臨到你們;因為那日子要〔這樣〕臨到全地上一切居住的人」 (路廿一34-35)。高德(  Goday  ) 和麥格拉奇  (Alexander Maclatch)  同樣說,用獵人捕鳥的情形來比喻這節經文最恰當不過了。捕鳥的人,走到森林中,放下網羅,然後躲在樹後或大石之後,等候飛鳥來。開始飛鳥下來時,東張西望,看沒有危險了,就吃那些谷粒,但此時捕鳥人立刻拉下網羅,蓋在飛鳥上,這樣飛鳥就被捕了,這說明了「陷阱」是突然之意思。

以前傳道人都願意講解主再來的信息,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但時到今日,人只拚命地關心他們所忙碌的事,忘了主再來預言所涉及的危險。今日,已經沒有多少傳道人再關心這方面的信息了。我們要儆醒「那日子」的隨時來臨。

二、如果我們逃避就會危險

「你們要謹慎,恐怕因貪食、醉酒,並今生的思慮累住你們的心,那日子就如同網羅忽然臨到你們」 (路廿一34)。這裡有三方面的危險。第一是「貪食」,第二是「醉酒」,第三是「思慮」。或者說是「飲」、「食」和「工作」。

1)浪費的生命

「你們要謹慎,恐怕因貪食  ...累住你們的心,那日子就如同網羅忽然臨到你們」(路廿一34)。讓我們面對這個危險。吃是我們人類項最喜愛的活動之一,正如聖經腓立比書所說「他們的神就是他們的肚腹」(腓三19)。我們的救主勸我們不要暴食,意思是我們不要浪費我們的生命。你有想過,你一生用了多少時間在食物上呢?每週多少?每月又多少?每年共用了多少?有人曾這樣估計,如果人有七十歲,他就是用了六年來吃食物,這是一個人正常的餐食,但相對於我們用在讀神的話,我們的吃食物時間就太多了。東方人花在餐食上的時間是過多的,每餐所食的,其量可以維持一人六個小時或甚至多到三星期。作為基督徒,我們需要儆醒,否則我們的靈命就浪費了。

1.舉例說明

2)激勵的生命

「你們要謹慎,恐怕因醉酒……累住你們的心,那日子就如同網羅忽然臨到你們」 (路廿一34)。前教授湯恩比(  Arnold Toynbee)  曾指出,一個國家之所以衰落,是因為其國民太瘋狂。為何人會酗酒?因為要找尋刺激,許許多多的例子告訴我們,人開始可能是尋找刺激,但最後卻走上了吃鎮靜劑的地步。經文中「醉酒」之意包括了酒精、毒品、性愛、過量操勞或其它不良的習慣,這就是「醉酒」的意思了。

作為基督徒,需要用什麼來維持我們的「刺激」?哪些能持久?我們會感到奇怪,為什麼我們的嗜好,最後會使我們成為其奴僕呢?

2.舉例說明

3)事奉的生命

「你們要謹慎,恐怕因……今生的思慮累住你們的心,那日子就如同網羅忽然臨到你們」 (路廿一34)。「思慮」的意思是使你「被引往不同方向」,或者說「令你產生憂慮」。這包括了你一生所經營的事。神給你的事業是健康的,事實上聖經說「我們在你們那裡的時候,曾吩咐你們說,若有人不肯作工,就不可吃飯」(帖後三10),聖經教導我們,工作是神給人其中之一種恩典。亞當在伊甸園時,他的工作是看守園子(參創二15)。神賜人本是富有工作的創造力的,但人因過量使用,致令人類陷於精神崩潰和精力耗盡的地步。神永不會強迫我們對這世界過度思慮,但我們卻太多的思慮,以致我們感到困難。有時我們為主工作,會過度熱心而不自覺,我們需要「提高警覺」,否則我們只是在忙於工作。又如英國一位偉大的聖經教師這樣說「小心你的事奉會毀了你的靈命!」因為信徒的事奉可以變成一種宗教的活動主義,最後使我們靈命窒息。

所以,讓我們保持基督徒的醒覺,這日子已快來了,如果我們不理會其來臨,我們會陷入危險,讓我們小心留意這些事情會隨時發生,讓我們留意神在我們生命上的工作,不要太忙,以致我們不醒覺神的心意,這些忙亂的工作會蒙蔽了救主的面,使我們看不見「那日子」的來到。

三、我們要承擔的責任

「你們要時時警醒,常常祈求,使你們能逃避這一切要來的事,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 (路廿一36)。當我們正在等候主再來時,我們可能會期望主給我們一連串的指導,讓我們有所遵循,但我們救主只把這些指導,綜合起兩個字「警醒」和「祈求」。主常用「警醒」,「祈求」和「工作」在末世論的信息中出現,這些信息有二方面,是基督徒應有的責任。

1)警醒守望

「你們要時時警醒」 (路廿一36)。警醒的意義有三方面是需要說明的:

a)盼望

「等候所盼望的福」 (多二13)。每個基督徒都靜候主再來臨,盼望主今日回來。到審判之日,必須把我們是否真心等候主再來的行為揭露出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提後四8)。如果我們真心等候,我們就會有獎賞(參看提後四8)

b)純真

「凡向他有這指望的,就潔淨自己,像他潔淨一樣」 (約壹三3)。盼望帶出我們的真情表露,我們來到神面前的人,必被神的光光照,我們的內心就必表露無遺。

c)活動

「我們得救是在乎盼望;只是所見的盼望不是盼望,誰還盼望他所見的呢(有古卷作「人所看見的何必再盼望呢」)?但我們若盼望那所不見的,就必忍耐等候」 (羅八24-25)。詩人密爾頓(  Milton  )說「那些站立及等候的人必得服事」。「警醒」不是無事地等,而是一種服事,有行動的。這在彼得後書三章12節有說明,其中的希臘文,指出等候神的日子的心情是活潑的。如何?是努力服事神,不是為主工作,而是在主內工作。

3.舉例說明

2)警醒禱告

「你們要時時警醒,常常祈求,使你們能逃避這一切要來的事,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 (路廿一36)。雖然這經文是對昔日忍耐等候主來的信徒說的,而其原則也適用於今日的信徒。

a)一定要常常禱告

「常常祈求」 (路廿一36)。主強調祈禱,祂說「要人常常禱告,不可灰心」(路十八1)。「要」是沒有語氣的詞字,不是一種感情,或環境的反應,或者理性的反應。我們欠向神祈禱,我們也欠自己,我們也欠教會,我們對這滅亡的世界是虧欠的。不禱告就沒有能力,我們對於禱告的態度,太隨便了,許多時我們說「算了吧,放心吧!」。問題是我們不會放心,除非我們去禱告。當我們想到什麼問題時,我們會先作考慮,計劃,但我們卻不會想到禱告。保羅向我們挑戰,他鼓勵我們說「不住的禱告」,更有進者,「不住地禱告……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警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帖前五17;弗六18)。

b)以禱告來得勝

「你們要時時警醒,常常祈求,使你們能逃避這一切要來的事,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 (路廿一36)。在未來的日子,除非我們曉得在神面前屈膝,否則我們站立不住,沒有禱告的事奉是沒有果效的。拯救人靈魂的事工,缺乏禱告就沒有果子,只有得勝的禱告才勝過試探、誘惑和這世界上各種情慾的引誘。

4.舉例說明

結語

這裡說明基督徒的儆醒,神對我們說,那日子要來,我們要預備,因是什麼時候來,無人知道,會突然來到的,像賊一樣。如果我們不理會,只是不斷在浪費,尋刺激,和為生活忙亂,這是十分危險的。以純真和不斷等候的心態來取悅救主,以不斷而得勝的禱告來到人子面前。讓我們留心,讓我們警覺和儆醒,等候祂的再來,耶穌好可能今日就回來。


附加評注

  

1.舉例說明

有一匿名作者寫出他為了適應這多變的世界,生活了一段時日後,發現自己在虛渡光陰,他說:「我是多麼的愚笨,我的生命就這樣瘋狂地過去了,當太陽仍在光照大地,月亮仍每日運轉,星星仍是在閃爍時,我卻是在浪費生命,是在捕風和捉影。我要醒過來,活出一個有目標的人生。」

2.舉例說明

在麥格非文摘  (McGuffy』s Readers)  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個吝嗇的財主,把他的金幣與銀幣收藏在地下室中,有一日,他去地下室數算他的金銀幣,突然間大風把那扇門關上了,而這門的開關是在外面才可以開的,這人就這樣與他的「神」為伍。幾年之後,有人下拆這地下室,才發覺這人的骨頭躺在金銀幣准之中,這人使自己成為了這些金銀幣的奴隸,而這些「神」卻毀了他的生命。

在我們的社會,人們有用木石製造他們所拜的偶像,但時到今日,很多人敬拜的是金屬性的偶像,例如汽車、房屋、古董、卅一寸的大彩電等。我們今日的世代已浸入了偶像的洪流中。  (From the article "Modern idolary", by Harold S Martin, Pulpit Helps , published by AMG International , Chattanooga, Tenn. 37422, may, 1982, p10)

3.舉例說明

有一日,如果你到訪法屬的加拿大城市魁北克( Quebec ),你會看到那裡的亞伯拉罕平原,那裡曾由英國將軍烏爾夫  (Wolfe  )從法國人手中征服過來的。這城在非常危險的懸崖上,本來不易攻下,但為什麼烏爾夫會成功呢?因為這城的守城軍隊領袖,他認為應該沒有人能攀上這座城來攻打的,所以他放鬆警誡,飲酒作樂,毫不防守,守軍又不儆醒,所以最後被人攻下。今日我們作基督徒的也是一樣,若不儆醒主耶穌的再來,我們都要「失敗」。  (Joseph Harris, in Sunday School Times, quoted in Knight's master book of New Illustrations, by Walter B Knight, @1956 by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p 605, used by permission)

4.舉例說明

馬丁路德( Luther )曾說「我現在很忙,如果我每日不用二、三小時禱告,我不能熬過這日。我不能一日沒有禱告,否則我會失去一切信心的火。」 (Link and Visitor, quoted in Knight's Master Book of New Illustrations , p489 used by permission)


進深研究書目

William Barclay, The Gospel of Luke,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75).

Frederic Godet, A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of Luke, Trans. By E. W. Shalders and M.D. Cusin, 2 vols. 1875,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Zondervan).

H. A. Ironside, Addresses on Luke, (New York: Loizeaux, 1947).

William Kelly, An Exposition of the Gospel of Luke, (Minneapolis: Klock & Klock, 1981).

G. Campbell Morga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Luke, (New York: Revell, 1931).

Leon Lamb Morris,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Luke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4).

J. C. Ryle, Expository Thoughts on the Gospels (Luke), 2 vols. (Fort Washington, PA: Christian Literature Crusade, 1956).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