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講章大綱

系列:基督徒的挑戰

主題:基督徒的款待

經文:來十三  1-13

金句:「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 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 (來十三2)

引言

關於如何待客,聖經有許多的教導。聖經最早記載有關如何對待陌生客旅和窮人的律列  (參看利十九33-34;申十五7)。例如舊約的人物:亞伯蘭、羅得、流珥、瑪挪亞,他們都熱情地款待過客旅。耶穌所講的好撒瑪利亞人也是一樣。使徒的書信也非常強調信徒應熱情地款待客旅,事實上,這是作領袖的一種氣質(參看羅十二13;提前五10;多一8;彼前四9)。

  

一、基督徒款待的動機是神性的  (來十三1)

1)有血緣關係的弟兄姐妹(徒十七26)

2)有弟兄姐妹的屬靈本質(來三1)

  

二、基督徒款待的行為是神性的  (來十三2)

1)盡心地對待我們的客旅(來十三2)

2)友情地款待我們的客人(來十三2)

3)盡可能幫助有需要的客人(來十三2)

  

三、基督徒互相照顧是神性的  (來十三2)

1)互相照顧的行為能加強彼此的關係(來十三2)

2)互相照顧的行為能加強彼此的操練(來十三2)

  

結語

讓我們成就我們的神性服事,要知道我們這服事,作在我們最小的一個弟兄身上,就是作在主身上,而且必定得蒙報償。


40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基督徒的挑戰

主題:基督徒的款待

經文:來十三  1-13

金句:「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 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 (來十三2)

引言

基督徒待客是神心意的一部分,因為天堂早已被描繪為天父的家,神的心意是要在這世界創造一處充滿盛情及友善的地方。

關於如何待人,聖經有許多的教導。聖經最早記載有關如何對待陌生的客旅和窮人的律列  (參看利十九33-34;申十五7)。例如舊約的人物:亞伯蘭,羅得,流珥,瑪挪亞,他們都熱情地款待過客旅。耶穌所講的好撒瑪利亞人也是一樣。使徒的書信也非常強調信徒應熱情地款待客旅,事實上,這是作領袖的一種氣質(參看羅十二13;提前五10;多一8;彼前四9)。

  

一、基督徒款待的動機是神性的

"你們務要常存弟兄相愛的心」(來十三1)。在商業性的社會裡,很難有因為出自神的愛而誠心接待客人的行為,因為沒有基督的生命在內,使徒保羅對款待客人的事這樣說「務要常存弟兄相愛的心」 (來十三1)。聖經中有關「弟兄」的意思是有兩方面的:

1)有血脈關係的弟兄姐妹

聖經說神「他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本」有古卷作「血脈」),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准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  (徒十七26)。由於每一個被創造的人最終歸於同一個源頭,所以世人因著環境和各種機遇將有彼此愛顧的存在,保羅告訴我們,我們要「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加六10)。神知道,血脈手足之愛也可能成就於那些對主耶穌基督的福音不聞不問的人。

1.舉例說明

2)屬靈關係的弟兄姐妹

希伯來書的作者這樣寫「同蒙天召的聖潔弟兄啊,你們應當思想我們所認為使者、為大祭司的耶穌」 (來三1)。這個關係是屬於那些在神裡的一切信徒(參看太廿三8-9)。基督是我們長兄(參看羅八29)。而聖靈內住在各人心裡(參看弗四4)。如果我們不愛這些在主內的弟兄,我們根本不是一個基督的門徒,因此,藉著這個關係,我們理應愛和款待我們的弟兄姐妹,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曾說我們應視我們為一個泉源,神的愛首先流入我們心中,再由我們流向其他弟兄姐妹。

二、基督徒款待人的行為是神性的

「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 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 (來十三2)。對於基督徒的款客,有三個詞句,可綜合出神要我們在款待客人方面的要求。這三個詞就是「盡心」、「友情」和「幫助」。

1)盡心地對待我們的客旅

「不可忘記」 (來十三2)。這個「盡心」的意義,最好的說明就在下一節「要記念被捆綁的人」(來十三3)。不要只想款待那些對我們好的鄰舍,對待那些對我們好的朋友,或同伴,這樣的行為沒有什麼可誇的,不能說是「盡心」,這裡的要求是要我們「接待客旅」和「接待那些被捆綁的」。如何盡心款待這些正在水深火熱中的陌生人,才是我們真正的考驗。

在今日缺乏彼此關心的世界裡,很難找到關心他人的人,神在此命令我們要敏感世人的需要,特別是愛的需要,願我們每日都這樣禱告說:

「賜我一個憐憫而溫柔的心

耶穌啊!就像你一樣,

讓我憐愛那些在我們周圍的人

讓我們充滿你神性的愛。」

2.舉例說明

2)友好地款待我們的客人

「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 (來十三2)。正如以上所說,我們不需特別盡量款待那些對我們好的朋友,但卻應盡心用神的愛去款待那些陌生人、困苦人,這就是款待的精義。查考一下新約聖經,看聖靈如何感動信徒在款待的功課上盡心,然後反省我們自己,是如何完成這神聖的責任的。是否有些慚愧呢?

3.舉例說明

3)盡可能幫助有需要的客人

「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 (來十三2)。在希臘文的意思是說「要愛你的陌生人」,英文翻譯更清楚「不要忘記用愛心款待那些陌生的人」。在聖經時代,這些款待包括了為客人洗腳,膏油他們的頭,給他們換衣服,供給他們食物和睡眠的地方。無論我們的款待是有賞賜的,或者是免費供應給客人的,都要顯出款待的誠意來。

4.舉例說明

三、基督徒互相照顧是神性的

「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 (來十三2)。正如聖經所記有亞伯拉罕、流珥、瑪挪亞等人,這裡所說的,當然不單只說舊約的人物,耶穌在新約說「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 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廿五40)。我們不知將來神如何賜福新約時接待客人的信徒,但馬太福音這裡說得清楚,我們將來都要在審判台前受審(參看林後五10)。

1)互相照顧的行為能加強彼此的關係

「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 (來十三2)。款待客人會帶給我們回報的,如果有神的僕人來探訪我們,我們的日子如何地蒙恩.是永不磨滅的。有學者這樣說過「世上再沒有比與人交友更為有價值的了」。

2)互相照顧的行為能加強彼此的操練

「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 (來十三2)。

有一個中國的古老故事,說一個衣著破爛的老人進了一個村子,請求一個有錢的婦人收留他一宿,但那富有的婦人卻生氣地趕走了他。他又來到另一個窮婦人的家,也請求住宿一夜,這窮婦人好心地收留他,給他吃,用一些稻草做一個地方給他睡覺。第二天早餐後,婦人要去市場做工作,又順路帶這老人出市場,老人與婦人分手時,這老人對婦人說「我要走了,希望你工作順利平安。」回家之後,這窮婦人發現她家正在織的布好像多了很多,就量一量,發覺真的多了許多,而且愈量愈多,沒有停止,這一夜,這婦人多了一屋子的美布,原來那位老人是個神仙。雖然這只是一個神仙故事,但卻有其教訓。

神不一定答應我們,供應我們豐富的物質生活,但當我們打開家門和心門來接待客人時,神卻不斷地賜福我們,例如給我們健康和平安,這兩樣卻是世上難求的。

結語

我們應明白什麼叫做基督徒的款待,就是論到屬靈動機,神的要求,和神性的照顧。讓我成就我們的神性服事,要知道我們這服事,作在我們最小的一個弟兄身上,就是作在主身上,而且必定得蒙報償。


附加評注

  

1.舉例說明

有一個打雷的晚上,打雷聲驚醒了一個小女孩,小女孩哭了。她的父親就跑來抱住她,安慰她說不要怕,神會看顧她的,因為神愛她。這小女孩卻對父親說「我知神愛我,但我更希望現在有人抱住我,就如你現在所做的一樣。」其實神愛我們,時刻都「抱著」我們。  (Sermons Illustrated, Holland, Ohio, 12/11/85)

2.舉例說明

我們大家都知道有一部電影,名叫「火戰車」 (  Chariots of Fire  ),故事說主角林德(  Eric Liddell)  ,他不在星期日競賽,理論上失去了一枚奧林匹克的金牌,但他卻蠃得了另一枚「金牌」而使世界驚歎。後來他更從眾人的目光中悄悄退下而成為一位獻身中國的宣教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被捉入日本軍營,成為俘擄  (他於1945年死在那裡)。在俘擄軍營中他成了傳奇人物,都是因為他是基督徒,以基督的精神去生活,去服務大家。克裡夫(  Norman Cliff  )的書( Courtyard of the Happy Way )  記載說,有關在俘擄軍營中的生活,林德完全活出了基督的榜樣,就視他仍在中國作宣教一樣,他為周圍的人做苦工,幫助他們。另一體育作家湯姆森  (  A.A.Thomson)  在《  Rugger My Pleasure  》一書說「林德在他最為困苦的戰俘生活中,他盡自己的能力去鼓勵和安慰其他人。」 (Adapted from The Flying Scotsman, by Sally Magnusson, London: Quarter Books , Ltd 1981 pp 163, 180 )

3.舉例說明

有一窮小子,被人嘲笑說「如果神愛你,為什麼他不給你吃,不看顧你呢?為什麼神不叫其他人給你一雙鞋和一些衣服呢?」那窮小子想了一會,淚水要開始滴下,他說:「我相信神已經告訴了某人,那人可能忘了。」神的計劃是在各人身上,但實行計劃的就是那些願意為主關心別人的人。  (Sermons Illustrated, Holland, Ohio, 10/25/85)

4.舉例說明

弗格森  (  Gordon M Ferguson)  在菲律賓的一個循道會主教的會議上說出他的經歷,他記得學生時代,他剛到北美時,有一早上,他的室友拿了兩把雨傘在等他,要請他去崇拜。他說這個室友的靈命影響了他,所以後來的四年,他都去教會參加崇拜,最後他就進了杜如神學院  (Drew Theological Seminary)  幾年之後,他成了循道會的一個主教。  (Sermons Illustrated, Holland, Ohio 10/19/85)

一個小小的友誼和幫助,能帶出永遠的影響力。


進深研究書目

William Barclay, Letter to the Hebrews,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57).

John Brown, The Epistle of the Hebrews, (London: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61).

F. F. Bruce, The Epistle of the Hebrews,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4).

M. R. DeHaan, Hebrew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59).

Philip Edgcumbe Hughes,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to the Hebrew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7).

H. A. Ironside, Studies in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and the Epistle to Titus, (New York: Loizeaux, 1958).

Homer A. Kent Jr.,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A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Baker, 1972).

G. H. Lang,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London: The Paternoster Press, 1951).

J. C. Macaulay, Expository Commentary on Hebrews, (Chicago: Moody, 1948).

F. B. Meyer, The Way Into the Holiest: Exposition of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London: Marshall, Morgan & Scott, n.d.).

G. Campbell Morgan, The Triumphs of Faith, (London: Pickering & Inglis, n.d.).

Andrew Murray, The Holiest of All: An Exposition of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London: James Nisbet, 1895).

William R. Newell, Hebrews Verse by Verse, (Chicago: Moody, 1947).

John Owen, An Exposition of Hebrews, (Evansville, IN: Sovereign Grace Publishers, 1960).

Charles F. Pfeiffer,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Chicago: Moody, 1962).

Arthur W. Pink, An Exposition of Hebrews, 2 vols., (Grand Rapids: Baker, 1963).

Joseph A. Seiss, Popular Lectures on the Epistle of Paul the Apostle to the Hebrews, Reprinted – Lectures on Hebrews, (Grand Rapids: Baker, 1954).

W. H. Griffith Thomas, Hebrews: A Devotional Commentary,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62, n.d.).

W. E. Vine, Hebrews, (London: Oliphants, Ltd., 1952).

Arthur S. Way, Letter of St, Paul and Hebrews, (London: Macmillan & Co. Ltd., 1935).

B. F. Westcott, The Epistle to the Hebrews: The Greek Text with Notes and Essays, 3rd ed., 1903,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55).

Kenneth S. Wuest, Hebrews i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for the English Reader,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47).]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