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講章大綱

系列:進入天國的鑰匙

主題:活在愛中的鑰匙

經文:太廿二  34-40

金句:「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 太七12)

引言

基督在登山寶訓中,這段經文是最為高潮的,是為登山寶訓的中心。耶穌在講完禱告生活方面之後,祂專心談論以愛為基礎的生活,或者可以稱為「生命和生活中的黃金定律」。耶穌用下列三方面來談論以愛為基礎的生活的特質:

  

一、深而廣的神性之愛  (太七12)

1)神性之愛是一種恩賜(約三16;弗五25;加二20)

2)神性之愛是一種寬恕的表達(太六14)

  

二、相互性的神性之愛  (太七12)

1)相互性需要屬靈的敏感(林前十三4)

2)相互性需要屬靈的回應(約壹三18)

  

三、超然性的神性之愛  (太七12)

1)神性之愛的積極性(太廿二37、39)

2)神性之愛的震撼性(羅五5)

  

結語

願我們的人活著,能活出神性之愛的深廣度、相互性和超然性。


32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進入天國的鑰匙

主題:活在愛中的鑰匙

經文:太廿二  34-40

金句:「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 太七12)

引言

基督登山寶訓中,這段經文是最高精華的,是登山寶訓的中心。這也是舊約教訓的綜合精神,也是新約一切教訓的實踐。巴克萊博士  (  Dr William Barclay  ) 說,「這節經文在耶穌的一切言行中,最為著名的,這是社會道德的最高峰,是一切德育教導的『喜瑪拉亞山』。」(  Gospel of Matthew vol 1 The Saint Andrew Press 1959 p276-777)  在談論禱告生活之後,主耶穌現論及愛心,或者可以說這就是生活中的『黃金定律』。人只要來到神面前,靠聖靈的幫助,才能活出這樣的高道德標準的生活。要明白生活在愛中的性質,我們必須明白耶穌在這裡所說的意思。

  

一、深而廣的神性之愛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   (太七12)。宏觀看這節經文,我們可以發覺其中神性之愛的深廣度,這裡表達一個觀念,就是又大,又高貴,又自由。只有神可配得說出這樣的話,所以要明白這裡的意思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事,其主旨如下:「如果我們問一下自己,我們希望別人怎樣對我們,其實就是期望他們怎樣愛我們。」

世界上再沒有別的事比被愛更為重要,問題就是什麼是愛?聖經對愛的定義就是付出與寬恕雙方面。

1)神性之愛是一種恩賜(約三16;弗五25;加二20)

聖經非常清楚說「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約三16),以及「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弗五25)和「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二20)。邦納( Horatius Bonar )曾說「祂愛他們,祂愛……這愛是沒有條件沒有盡頭的,是昨日,今日,直到永遠的。祂愛我們,以致祂將自己給了我們,這愛是偉大的,祂是偉大的,因為祂就是神。這愛也屬人性的,因為祂也是人,這愛的長闊高深是不可限量的。」 (Used by permission Gospel Folio Press, Grand Rapids Michigan)

愛就是一種付出。約翰在他的書信裡告訴我們「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 (約壹三16)。這裡所說的愛是一種自我付出,自我倒空的愛,是屬神兒子的愛。這是神性之愛的表達,當我們看見十字架上的基督時,我們不能不喊叫「愛是何等的奇妙,何等地神性啊!」

愛不但只屬於一種倫理,也是很物質的。約翰繼續寫道「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神的心怎能存在他裡面呢?」 (約壹三17)這愛不單有屬靈方面的表現,也有實際的行動。保羅寫道「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林後八9)。愛是有行動的,沒有什麼比耶穌付出這愛時所帶給人物質豐富的供應,使我們富足。這愛也是一種自我傾倒的愛,能給予凡稱自己是神兒女的人。或者說,這愛是屬靈的,屬天國裡的人的。

2)神性之愛是一種寬恕的表達

「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 (太六14)。這節經文本是登山寶訓中有關禱告生活的最後記載,但卻是緊接在本課題之前,所有真正的愛必具備付出和寬恕。耶穌基督在祂的事工上常不斷地表露出這愛來,祂對瘋子說「你的罪赦免了」(路二5)。祂被釘十架時,能為那些釘祂的人禱告,求赦免他們,這就是因為祂愛這些人的緣故。從加略山上十架上的迴響,主能展露出神的恩慈和愛,是如何相配在一起的。「父啊!赦免他們……」(路廿三34)。無疑,神性之愛最大的表達就是十字架上的愛,只要任何人願意成為基督徒,他們必定獲得這個愛。這就如保羅常寫道「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譭謗,並一切的惡毒(或作『陰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弗四31-32)。馬克吐溫( Mark Twain )說,「寬恕就如紫羅蘭散發出馨香之氣一樣。」

1.舉例說明

二、相互性的神性之愛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 太七12)。這句話充滿挑戰,我們心態如何想別人對待我們,但我們對別人如何,則是另一回事。如果我們談論到自己的需要時,我們對別人需求就是大的,但我們有沒有用這樣的愛心去愛別人呢?這就是本節經文的重要意思。

1)相互性需要屬靈的敏感

在一首愛歌中,保羅這樣寫「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恩慈」是屬靈敏感度的證據,當使徒保羅寫這偉大的愛章之前  (參看林前十三),他說出每個肢體都應具備「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林前十二26)。這就是我們作肢體彼此相顧,彼此相愛的敏感度,因著感到其他肢體的需要而發出愛心的事。如果我們對於其他肢體毫無感覺,我們則沒有神的愛在我們裡面。對他人的愛其實是「雙軌」的行為。這不單展露我們期望別人如何對我們,也表示我們會怎樣地去關心別人。教父特土良(  Tertullian  )曾說:「我們如何愛那些無助的人,就顯出我們所說的愛是真的,這其實也是掩住了仇敵的眼,因他們說『看他們如何彼此相愛,看他們如何為對方而願意犧性』。」 (Illustrations for Biblical Preaching , Baker p 225)

2.舉例說明

2)相互性需要屬靈的回應

「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   (約壹三18)。對於愛心我們應行動多於言語,我們必須有實際的行動。耶穌說「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約十四15),當復活的耶穌來到提比利亞海時,祂挑戰彼得,祂希望彼得從悔改之後能顯出真正的行動來配合,每一次,彼得回答主向他所發的問題時,主就給他一個命令「你餵養我的羊」(多次的,參看約廿一15、16、17)。所以一個真正的愛,必須有實際的行動,或者說,一個神性之愛的相互性,必須有屬靈的敏感度和回應兩方面。

當不信者希臘作家陸西安 ( Lucian, A.D.120-200)發覺團契裡的基督徒彼此有愛時,他說「如果這個被愛心包圍的團契,他們根本沒有彼此幫助,這真是難以置信,而且他們的主還稱他們為兄弟。」 (Illustrations for Biblical Preaching, Baker p225)

三、超然性的神性之愛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太七12)。這裡看出當時所謂的「黃金定律」不是由耶穌提出來的,早在耶穌之前已有類似的原則定律出現,只是在耶穌出來講道時,才流行起來,而耶穌提出這些原則定律時,更超過他們的道德標準。當時人所提出的全是負面性的原則,只有耶穌提出的定律是積極的,是正面的。可以將耶穌所講的與當時流行,而且是耶穌之前的哲學家提出的作比較。

希列( Hillel )——希伯來人的哲學家,說「不要理會那些憎恨你的鄰舍」;蘇格拉底( Socrates )——希臘哲學家,說「不要理會那些令你們生氣的人」;亞理士多德( Aristotle )——另一位希臘哲學家,寫道「我們應善待那些對我們好的人」;孔子——中國教育哲學家,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從上述例子,我們可以見到人的哲理都屬消極的,只有耶穌提出的是積極的。所以我們可以在經文中找到許多耶穌所表達的神性之愛。先知的定律是多麼的真,新約聖經所說的也是清晰的。

1)神性之愛的積極性

「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 神。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 (太廿二37、39)。雅各也同樣說,「經上記著說:『要愛人如己』。你們若全守這至尊的律法,才是好的」(雅二8)。為了要達到神在我們生活中最高的要求及目的,無怪早期教父這樣說「要以喜悅的良心來愛你的神」,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真正的愛神,結果能影響此人的人格、社會道德及服務的精神。如果一個人真心愛神,他必定同時也是顧念及憐憫別人的人。

2)神性之愛的震撼性

「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 (羅五5),此「黃金定律」是聖靈的應許,我們應明白及注意其重要性,前些日子我們已經知道天父給我們的東西是「好」的。其實就是聖靈本身(參看路十一13)。沒有人會期望神性之愛,而不要求其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震撼」的。希列( Hillel )、蘇格拉底( Socrates )等人所宣告的是消極的,因為他們基本上不明白神性之愛的意義。他們提出要求的答案,但卻缺乏震撼的結果。

但當我觀看「先知的定律」時,我們可知神說「非勢力,非才能,乃是靠我的靈方能成事」 (亞四6)。當我們來到新約,我們讀到「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8),只有那些被聖靈引導的人才能與主合一地生活,因為主有從上頭來的愛,是衡量這「黃金定律」的標準,神的靈在舊約感動眾先知,在新約也就正如信徒經歷聖靈的同在及引導一樣。

3.舉例說明

我們知道,當羅馬皇帝在羅馬鬥獸場競斗表演,娛樂民眾時,他們會打開那些封了許久的香膏,使香氣飄溢全個會場,在未打開這些香膏之先,沒有人會知道這些香氣是如何的,但一打開,全場都可以臭到其香氣。基督徒也是一樣,神的愛深藏在各人心裡,人是不留意的,但聖靈來了,打開了我們的心,藏在我們心裡的神神性之愛,就散發出馨香之氣。

告訴我們「一個有生命力,有愛心的基督徒,其實就是不可辯駁的基督教教義」。

結語

願我們的人活著,能活出神性之愛的深廣度、相互性和超然性。

願主耶穌的愛充滿我,

如大水流入海洋,

祂的高昇,祂自我的降卑,

就是得勝。

 威爾金遜( Kote B Wilkinson )


附加評注

  

1.舉例說明

在韓戰時期,一個年輕的共產黨主義軍官要處死一個平民基督徒,他發覺這個基督徒卻是做了許多善事,就如開設孤兒院,看顧無衣無靠無住的兒童,所以這個共產黨員決定不處死這個基督徒,但卻拉了他的兒子來處死頂罪。日子過去了,時勢剛好反過來,這個共產黨員被捕,判以戰爭犯。準備執行死刑,但這個兒子被殺的基督徒,去求不要求殺這戰犯,把他帶回家收養,教他基督的愛,最後這位共產黨員被感動,接受了救主,日後成了有力的傳道人。這表明神性之愛能結好果子。  (Henry G Bosch , Our Daily Bread, @1980 Radio Bible Class, Grand Rapids Michigan 49555 March 8)

2.舉例說明

有一回,北韓軍方捉住間諜船「普韋布洛」( USS Pueblo 的八十二個人員,他們全被關進一間非常惡劣的監獄中。有一日,十三人被選出,被命令嚴地圍繞一張桌子坐著,數小時都不准動,經過幾小時之後,突然房門被人打力推開,原來北韓守衛進來,他拿起他的手槍,用槍柄打坐在第一張椅上的那人,第二日,第三日也一樣,只打第一位,同樣的一個人。第四日,有另一人改坐了第一張椅,那北韓守衛進來了,也是一樣,不管坐在第一張椅的是誰,只是用力打了就走了。這樣,這十三人日後就輪流坐在第一張椅上。這種犧性的愛,是不會被打倒的。最後這守衛也放棄打人了。  (Illustrations for Biblical Preaching , 1982 1985, 1989 by Michael P Green,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p226-227)

3.舉例說明

戈登·康威爾神學院( Gordon - Conwell Divinity School )其中之一的創辦人戈登( A.J.Gordon )。有一回,他從家中往外面的田野望去,見他屋的附近有一個人用力的用手不斷泵水,沒有絲毫顯示出慢下來,也不會停止。戈登感到奇怪,於是走過去看看,這個人為什麼會充滿力量,不停地泵水。當他走近時,他發覺那個並不是真人,是一個木偶,再看下去,也不是這個木偶在泵水,而是這個井是個噴泉,水不斷湧上來,撞著那木偶,所以,這樣看下去就好像有一個人在不斷的打水。同樣的,當人為神工作時,不是人在工作,而是聖靈在他裡面工作,不是人促成結果,是神自己做的人,人只有將手扶在把柄上即可。  (Illustrations for Biblical Preaching p190  )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