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講章大綱
系列:進入天國的鑰匙
主題:使人和睦之人的福分
經文:太五 1-9
金句: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太五9)
引言
八福不僅有一個嚴格的神學思想順序,而且還有實際的經歷。因此,一個人在可以走進世人中間去傳講神的平安之前,他必須通過接受耶穌進入他的心和生命中,而在十字架下找到與神在一起的平安。使人和睦的三個方面要求我們注意:
一、使人和睦者的需求(太五 1-9)
1)基督在出生時帶來了和平(路二10-11、14)
2)基督在世間時傳講了和平(太十一28-29)
3 )基督以祂的死成就了和平(西一 20 )
二、使人和睦者的本質(太五 1-9)
1) 人和睦過程中的真實的本質(太五9)
2) 使人和睦過程中的主動的本質(太五9)
三、使人和睦者的名(太五 1-9)
1)神性相似的意義(太五9)
2)神性職責的意義(太五9)
結語
我們已經看了關於使人和睦者的需要、本質和名的一些事。在我們所知曉的亮光中,讓我們努力,藉著住在我們中間的和平之子的大能,去明白那擁有、維護和宣稱 「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腓四7)的祝福。
11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進入天國的鑰匙
主題:使人和睦之人的福分
經文:太五 1-9
金句: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太五9)
引言
正像我們之前所指出的,八福不僅有一個嚴格的神學思想順序,而且還有實際的經歷。一個人在能夠成為使人和睦者之前,必須首先承認他的需求,並且要在基督身上看到神完全的公義,憐恤和聖潔。同樣地,在我們能夠 「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西一20)之前,我們必須首先要知道我們從那各各他的和平之子身上得到的是什麼,然後再走到世人中間去傳講「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腓四7)。在聖經中,使人和睦從未被視為是被動的事,它是主動的。使人和睦的三個方面我們要注意:
一、使人和睦者的需求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太五9)。隨著世上罪的進入,也帶來了使人和睦者的需要,因為哪裡有和睦破壞者,哪裡就有和睦製造者。因此我們得知基督來到世間帶來了神平安的恩賜。聖經教導我們:
1)基督在出生時帶來了和平
耶穌出生的那一刻,天使的聲音在夜空中響起,「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 ……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路二10-11、14)以賽亞在此之前曾預言:「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土、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賽九6)。因此救主的到來給那些正與自己的同胞,與造物主為敵的人們帶來了和平。
1.舉例說明
2)基督在世間時傳講了和平
平安不僅可以在祂的泰然自若中見到,也可以在祂平靜、安慰的對話中看到,例如「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太十一 28-29);還有:「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十四27)。祂知道人心是為平安而造,並且永不會滿足直到神的平安住在其中。奧古斯丁說的好,「你為了你自己的緣故造了我們,我們的靈魂只有在你裡面才能找到真正的平安。」
3)基督以祂的死成就了和平
在歌羅西書一章 20節,保羅告訴我們耶穌「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西一20)。不是和平成就了神,而是神成就了和平。人的罪與神的公義之間的長期爭戰已經藉著基督的十字架結束了,並且現今和平能夠成為他們所相信的一部分。
在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充滿爭鬥,衝突的世界裡,是多麼需要和平啊!事實上,和平是時間的一個流行詞。個體和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尋求著和平:個人,社會,國家和國際上。然而,當男男女女試圖在人的觀點上通過使用組織機構的標準去保護和平,悲劇便產生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戲劇性結束的那一刻,麥克阿瑟將軍 ( General Douglas MacArthur ) 所說的話提醒了一個等待中的世界。他說,「人在一開始便尋求和平,軍事同盟,權力平衡,國家聯盟,到最後卻全都失敗了,人們離開那唯一的正道而去經過這殘酷的戰爭之路。我們已經得到了我們最後的機會。如果現在我們不去設計出更大更多的公正系統,哈米吉多頓 (世界末日善惡決戰的戰場)就在我們門前。這是基本的神學問題並且包括人靈裡的復甦與長進。只有靈才能拯救我們的肉體。」 ( Quoted in Sermons Illustrated, Holland: Ohio, #3017, 8/88.6 )
一個在現今時代裡非常流行的詞是公開化。「它將向世界展示了俄國的和平意圖的證據。但是請記住,在蘇維挨的詞彙中,『和平』本身是指『目的』—共產主義的陣營。永遠不會有一個共產主義的烏托邦存在。只有當基督再來並掌權時,才將會有世界性的真正和平。」 (The Challenge of Marxism, Klaus Bockmuehl, InterVarsity press, 1980, p.97)
和平只存在與歡迎和敬拜和平之子的地方。除非人們悔改歸向神並且接受祂的愛子,否則他們將永遠不知道與神一起的平安或神的平安。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心中和家中有平安的話,他是沒有任何權力成為一個使人和睦者的。主的話語與此是多麼的息息相關啊,「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太五9)。
二、使人和睦者的本質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太五9)。為了明白和平製造者的本質,我們必須查考以下內容:
1)在使人和睦過程中的真實的本質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太五9)。許多非使人和睦者想要和睦。例如,有一個渴望平安的人卻麻煩纏身,因為他拒絕面對環境和採取適當的行動。這個聖經稱為「有福」的平安來自於面對問題,處理問題並且控制問題。
此外,使人和睦不是一個氣質,性情的問題。一個人可以有一個和睦的性格傾向,但仍會對神的平安毫無知曉。就像人們高喊,「『平安了!平安了!』其實沒有平安」(耶六 14)。
使人和睦的真實性不是屬於意識形態的而是屬於神學的。本質上,是主耶穌。只有當祂真正的作為一個使人和睦者在我們裡面時,祂才會通過我們作一個使人和睦者。
2) 在使人和睦過程中的主動的本質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太五9)。應當注意,使人和睦者是這樣的一種人:他要面對諸多問題甚至是鬥爭,直到和平被持守住。使人和睦要有行動。它不僅僅是一些熱愛和平的和盡其所能試圖去保護和平的人的態度。它更多的是一個有負擔去製造和睦並且促進和睦的人的行動。希伯來書的作者寫道,「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來十二14);彼得信徒激勵去「尋求和睦,一心追趕」(彼前三11)。哥林多前書四章12至13節是保羅在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在為使人和睦而努力的見證。他寫道,「被人咒罵,我們就祝福;被人逼迫,我們就忍受;被人譭謗,我們就善勸。直到如今,人還把我們看作世界上的污穢,萬物中的渣滓」(林前四12-13)。這是一個這樣的人:在神至高旨意的最大支配下,為與別人和睦相處而努力工作。
2.舉例說明
三、使人和睦者的名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太五9)。還有什麼比被稱為神的兒子更讓人得榮耀呢?這是那些尋求和平之福的人的特權。這個名字或頭銜有兩個意義:
1)神性相似的意義
「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太五9)。這並不是暗示任何人只要通過積極的使人和睦就應該得到神賜與的身份。這一福的教導是說,一個真正的使人和睦的人會借他所做之事的緣由而具有神賜與他的地位的證據。「稱」這個字翻譯為「承認」比較好。那麼這一福可以讀為,「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被承認為神的孩子」(太五9)。
按照屬靈的經驗,我們可以做這樣的遞推:如果神是我們的父,基督是我們的救主,聖靈是我們中間的居住者,那麼作為神的兒子,我們的生命應該會有和睦的性格存在。這就是天父被稱為「賜平安的神」的意義。(羅十五 33;帖前五23;來十三20),基督,我們的救主被稱為「和平之子」(賽九6),和住在我們中間的聖靈結出的「果子就是……和平」(加五22)。所以,如果我們全然是神的兒子,我們必會擁有神的相似之處並且成為使人和睦者。
2)神性職責的意義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太五9)。英皇欽定本 ( King James version ) 的聖經說使人和睦者「必被成為神的兒女」,但是按原文的字面意思,使人和睦者是「將被承認為神的兒子」。注意到緊張、衝突和分歧發生在不成熟、幼稚的地方既是有益處的,也可使人變得清醒。在寫信給缺乏神的恩賜,又充滿了分裂與混亂的哥林多的教會時,使徒保羅不得不說,「弟兄們,我從前對你們說話,不能把你們當作屬靈的,只得把你們當作屬肉體,在基督裡為嬰孩的。我是用奶餵你們,沒有用飯餵你們。那時你們不能吃,就是如今還是不能。你們仍是屬肉體的,因為在你們中間有嫉妒、分爭,這豈不是屬乎肉體,照著世人的樣子行嗎?有說:『我是屬保羅的』,有說:『我是屬亞波羅的』,這豈不是你們和世人一樣嗎?」(林前三1-4)要明白,兒女與兒子是有區別的。前者意味著不成熟和幼稚,後者則指成熟與屬靈。兒女不會成為使人和睦者,但是兒子卻是被稱為使人和睦者。兒子名分的考慮帶來了職責的整體概念。
新約大量談到了作為使人和睦者我們應盡的職責。
a) 作為神的兒子我們應擁有和睦
這意味著不單單要知道「與神相和」(羅五 1)。它還包括經歷「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腓四7)。只有那些知道自己的心思意念由主耶穌—和平之子支配掌管的人才會享受到這平安。非常假冒偽善的情況的其中之一是:一個人談論和睦或者試圖促使和睦,但卻無和睦之心。我們常常被一些政客的高談闊論所困擾,他們大喊著「正義產生和平」,而他們的個人和家裡的生活與他們所宣揚的卻是完全自相矛盾!
b) 作為神的兒子我們應持守和睦
在很多經節中,信徒被忠告去持守和睦。寫信給在羅馬的信徒時,保羅勸戒他們,「所以我們務要追求和睦的事」(羅十四 19);還有,「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十二18);就世界而言,這要求為和睦禱告,在提摩太前書二章1至4節中,有很清楚的指示給我們,「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這是好的,在神我們救主面前可蒙悅納。他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提前二1-4)。顯而易見,我們對世界和平的最大貢獻就是為人禱告並且引導他/她們知道救恩和真理。
3.補充說明
就教會而言,要求為和睦事工——「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弗四 3)。和睦是神給祂的子民的恩賜。因此,它不是我們求來的,而是我們通過「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弗四1)的實踐得來的。我們要允許主耶穌存在於內心中的平安,透過我們在地方教會的肢體傳講祂的道,生命,期待和祂的愛。在世上在教會都努力持守和睦的使人和睦者是有福的。他是神的和平隊中的一員。
c) 作為神的兒子我們應顯露和睦
隨著祂的復活,主耶穌向祂的門徒顯現並且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二十 21)。在這個由和平之子頒布的使命上我們能做的只有向前去「又用平安的福音當作預備走路的鞋穿在腳上」(弗六15)和傳講「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最偉大的和平信息的宣傳者往往是那些被人輕視的宣教士和基督徒的見證。既然和睦絕不會來臨直到人真正的被神滿意,在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上,就沒有什麼能比傳平安的福音更值得做的或更有價值了。這包括教授聖經(參看西三12-17),傳講福音(參看西一20;弗二16-17)和影響群眾(參看賽五二7)。作為基督的使者,我們的職責是懇求人們與神和好(參看林後五20)直至耶穌掌管支配他們的心。只有當我們如此行,我們才真正是使人和睦者,配得「神的兒子」(太五9)這個稱號。
4.舉例說明
結語
我們已經查考了使人和睦者的需求,本質和名。讓我們藉著和平之子的大能,努力的去知曉那擁有、持守和宣講「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腓四 7)的蒙福的積極行為。
附加評注
1.舉例說明
阿根廷與智利兩個國家的人民為了兩國邊境問題而爭吵多年,兩個國家也飽嘗猜疑之苦。一九零零年,當衝突最大化時,一些市民懇求他們的領袖去請愛德華七世國王調停這場爭端。在一九零三年五月二十八日,兩國政府簽訂條約終止了這場衝突。在隨後的慶祝其間,一個阿根廷貴族夫人設想了一個想法:建一個和平紀念碑。今天,在安第斯山上,兩個國家的交匯點聳立著一座基督的銅像。它的底座是花崗岩,輪廓被設計成為一座大炮——曾一度使智利人驚恐萬分的大炮。這座銅像作為一個標誌,提醒人們只有基督才能為世界帶來和平。 ( Gospel Herald, quoted in Encyclopedia of 7, 700 Illustrate, 1979 by Paul Lee tan Rockville, MD.: Assurance Publishers, P.90 )
2.舉例說明
西非的某一座山上有一個食人族部落,他們把山作為天然屏障而固守在那裡。軍隊試圖穿越那座山但失敗了。一天,一個宣教士獨自一人走進去,很平靜的爬上了那座山並且抵達到了另一面。後來,他遇到了軍隊的上尉。「你是說你穿過了那未開化區?」上尉問道,「你是如何做到的?」宣教士回答說,「很簡單,你是作為一個戰爭人去的,而我則是作為一個和平人去的。」 ( Sunday Companion, quoted in Knight』s Master Book of New Illustrations, by Walter B.Knight, Grand Rapids: Wm.B.Erdmans Publish Co., 1956, p.464.Used by permission )
3.補充說明
我們要為這世上的每一個國家每一種文化禱告。中國、伊朗;黑人、白人和其它膚色的人。我們每隔多久才會為這些事禱告?我們會很快的批評或譴責政策和程序,卻遲緩的為那些由我們選舉出來負責國家事物的人禱告。我們應該為那些無信仰自由之地的獨裁者和暴君們禱告。如果我們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的家中,我們的教會中,我們的國家中看到祝福與和平,我們必須做應首要做的事。使徒保羅告訴我們,首先,必須有禱告的人。
4.舉例說明
麥居理 ( Ed McCully )是一九五六年在厄瓜多爾被澳卡印第安人殺害的五個宣教士其中之一。麥居理 的父親 ( T.E.McCully ) 在那事件之後做了一個簡短的禱告,「主啊,容我存活足夠長的時間直至可以見到殺害我們的孩子們的那些人在將來得救,這樣我就可以張開雙手抱住他們並且告訴他們我是愛他們的,因為他們愛我主基督。」這是最偉大的愛—使人和睦者的心跳。 ( Quoted in The Pastor』s Story File, no.21, Saratoga, Calif.:Saratoga, July 1986, p.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