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講章大綱

系列:進入天國的鑰匙

主題:憐恤人之人的福分

經文:太五  1-5

金句: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太五7)

引言

韋氏字典對「憐恤」或「仁慈」的定義是「親切柔和的心」。對於一個極難翻譯成我們的語言的字來說,這個解釋已經很貼切了。當撒迦利亞預言主的到來時,他描述那根本的原因是「我們神憐憫的心腸」(路一  78)。所以我們稱這第五福為「憐憫之人的福分」是合理的,因為這是來自於滿有基督的聖潔和豐盛的生活。

一、神憐憫的啟示(太五  7)

1)永恆的憐恤(詩一零三17)

2)功效的憐恤(多三5)

二、神憐憫的責任(太五  7)

1)感受憐憫的責任(耶六23)

2)分享憐憫的責任(林後一3-4)

3)展示憐憫的責任(羅十二8)

三、神憐憫的補償(太五  7)

1)憐恤的人性反映(太五7)

2)憐恤的神性延伸(太五7)

結語

我們已經明白當耶穌說「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太五7)這句話時,祂的意思是什麼了。神賜給我們眼去看祂憐憫的啟示,賜給我們心去感受祂憐憫的責任,賜給我們生命去展示祂憐憫的補償。


9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進入天國的鑰匙

主題:憐憫之人的福分

經文:太五  1-5

金句: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太五7)

引言

韋氏字典對「憐恤」或「仁慈」的定義的其中之一是「親切柔和的心。」 對於一個極難翻譯成我們的語言的字來說,這個解釋已經很接近原意了。當撒迦利亞預言主的到來時,他用一個詞來描述那把救主帶到這世上的原因—「我們神憐憫的心腸」(路一  78)。所以我們稱這第五福為「憐憫之人的福分」是有道理的,這是來自於滿有基督的聖潔和豐盛的生活中。讓我們思想當主耶穌說這話時的意思。

一、神憐憫的啟示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太五7)。憐恤是神的一個的特性,除祂之外無人明白。貫穿整本聖經,我們可以找出幾處相關的經文:

1)永恆的憐恤

「主的憐憫是從永恆到永恆」(五  7);又有一處,「神…喜愛施恩」(彌七18)。就像神祂自己一樣,憐恤的啟示是無窮無盡的,並且在神的憐憫與公義之間沒有任何矛盾與衝突。新舊約詞語的溶通說明公義和愛是有著緊密不分的關係。我們知道在耶穌和祂的十架上這兩者永遠表示和諧,都是值得稱頌的。詩人發出讚美,「慈愛和誠實,彼此相遇;公義和平安,彼此相親」(詩八五10)。所以在永恆的慈愛中,我們有神對罪和可憐的罪人的公義和憐恤。

2)功效的憐恤

作為一個已得赦免的罪人,使徒保羅寫道,「並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義,乃是照他的憐憫,藉著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多三  5)。貫穿整本聖經,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功效憐恤的啟示,它帶來了罪的悔改和赦免,及生命的轉變。然而,在我們顯示憐憫之前,我們必須要經歷神永恆和功效的憐恤。當我們能與保羅一起說,「『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然而我蒙了憐憫,是因耶穌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他一切的忍耐,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樣」(提前一15-16),那對憐憫之人的福分就臨到我們的生活當中。詩人費伯  (Frederick W. Faber)  是這樣把我們和他的詩聯在一起的:

神的憐憫沒有盡頭,

就像那無邊的大海;

祂的公義慈愛,

多過自由與好處。

1.舉例說明

二、神憐憫的責任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太五7)。彌加書中有一句經文講的非常透徹,非常具有教育意義,「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六8)。要「好憐憫」是神的要求。因此我們有責任找出什麼情況下需要行慈愛憐憫,然後聽從主的旨意行出來。做到完全理解「溫柔憐恤」的概念,以下至少三個要求:

1)感受憐憫的責任

在講訴猶大國的沒落時,耶利米說,「他們拿弓和槍,性情殘忍,不施憐憫」(耶六  23)。雖然這時沒有條件去顯示憐憫的心,但這是與我們的主耶穌所傳講的這個福相違背的。「憐恤」在希伯來文中,意思是「進入其他人的內心深處,直到能夠以別人的視野來看事物,以別人的思想來思索和以別人的感受來感受的一種能力。」 ( Barclay, Gospel of Matthew, vol. 1, The Saint Andrew Press, 1959, P. 98 )  總之,這涉及到憐憫。這就是神為了向我們展示祂的憐恤所做的事。祂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用我們的眼睛去看,用我們的頭腦去思考,和用我們的心去感受(參看約一  14)。

主耶穌講過一個非常奇妙的故事來闡明憐憫的品質。耶穌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來,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有一個祭司經過,看見他卻不理會就從旁邊過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旁邊過去了。但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幫助了他。耶穌問祂的聽眾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人的真正朋友和鄰舍,答案是「憐憫他的」(路十  37)。那個撒瑪利亞人的行為是我們的神的憐憫慈愛的另一個寫照,神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為了拯救我們脫離危難。

這是多麼透徹啊!我們常常在對主的服事上是那麼的疏遠和冷漠!我們對寬容,謙和知道很少或是完全不知道。神憐恤我們!

2.舉例說明

2)分享憐憫的責任

「願頌讚歸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神,就是發慈悲的父,賜各樣安慰的神。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林後一3-4)我們都會時常面臨患難,既然神賜給我們的一切所需,我們也應該與其他人分享神的慈愛與憐憫。的確,新約聖經一貫地教導說,只有慈悲才能顯示憐恤。雅各提醒我們「那不憐憫人的,也要受無憐憫的審判」(雅二13)。這多麼要求有憐憫的寬恕精神啊!「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太六12),我們不如此說,是永遠不能重複主的禱告的。

為了說明這一點,耶穌做了個比喻:有一個欠了主人的債的僕人,被要求還債。這個僕人沒有錢還,就乞求主人免他的債。他的主人十分憐憫他,便免了他所有的債。離開主人的家後,這個僕人遇到了他的一個同伴,欠了那僕人一些錢,數目微不足道。那僕人要求同伴還錢。同他一樣,同伴也是乞求再多些時間,並發誓之後會全部還清。但是那僕人卻不聽還拉那可憐的人入監直到他全部償還為止。這個惡劣的行為被報告給房子的主人。主人大為生氣,把那惡僕送進了監直到他償還所有的債為止。在這個故事中,耶穌總結道,「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太十八  35)。

3.舉例說明

3)展示憐憫的責任

當保羅放下所有的職務而繼續一個完全降服生命時(參看羅十二),他說一個人如施行憐憫,「就當甘心」;經文是「治理的,就當慇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參看羅十二  8)。作為信福音的人,我們如此的反對社會福音以至於我們已經忘記了施與憐恤。在基督的審判台前,我們將被問到為什麼我們負了救主的名,為什麼我們不去探訪病人,為什麼不送衣服給衣不遮體的人穿,為什麼不提供食物給食不果腹的人吃,為什麼不去探訪坐監的人(仔細閱讀太廿五31-46)。

4.舉例說明

神要求我們應該用這種方法熱愛憐恤,如果我們不去感受,分享和展示神在祂的愛子,我們的主耶穌的身上向我們所顯示的憐憫,我們就會令祂相當失望。

三、神憐憫的報酬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太五7)。在這裡要斷然聲明這並不是「好處」神學是十分重要的。耶穌不是說如果我們做了憐恤的舉動,我們就將有理由可以向神要憐憫。耶穌是說神總是獎勵那些有憐憫的心和在祂永恆,功效的憐恤上有所回應的人。一個人不首先經歷過一個悔改,破碎和虛心自己的靈,是不會施憐憫給他人的。這樣的靈總是在以下兩個方面上能得著補償的:

1)憐恤的人性反映

「他們必蒙憐恤」(太五7)。我們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反映是一個生活常識。如果我們排斥,不關心別人;別人反過來也會排斥,不關心我們。如果別人看到我們關心他們,他們就會同樣以關懷來回應我們。這一點即使在對立和迫害的時候也真實有效。當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禱告時,兩個罪犯的其中之一馬上作出了回應。主耶穌禱告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廿三34)。

同樣的事也發生在司提反身上。當時他遭到眾人用石頭猛烈擊打,司提反「又跪下大聲喊著說:『主啊,不要將這罪歸於他們!』」(徒七  60)神通過這件事,在一個年輕人,掃羅(後來的保羅)的身上產生了影響。

不見得保羅和西拉在獄卒的家中應該被當作客人招待,使徒行傳十六章提到,在獄卒需要時他們並沒有首先向他施與憐憫。

然而,就一切情況而論,人只能反映通過我們的主耶穌在神身上首先看到和表現出的。

5.舉例說明

2)憐恤的神性延伸

「他們必蒙憐恤」(太五7)。我們愈多的在我們生命裡展示主的憐恤,神就愈多的施加祂的憐恤給我們。當主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太十三12)時,祂表達出了這個原則。這是在能力和責任兩者上成長的事。對那些施憐憫於他人的人來說,這是多麼大的蒙福的回報啊!當保羅意識到神在一個「褻瀆神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人身上的恩典和憐恤時,他表達出了那憐恤的延伸。他說,「然而我蒙了憐憫,是因耶穌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他一切的忍耐,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樣」(提前一13、16)。

結語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太五7)。我們已經知道主耶穌說這話時的意思。神賜給我們眼來看祂憐憫的啟示,賜給我們心來感受祂憐憫的責任,賜給我們生命來展示祂憐憫的補償。然後—只有然後,我們將知道憐憫之人的福分。


附加評注

1.舉例說明

當一位前紐約市市長幫助一個貧窮,沮喪的社會流浪者時,遭到了地方檢察官的指責:「那個流浪漢不是什麼好人,他罪有應得。」聽到這這裡,市長微笑著打斷這個無情的檢察官的話,「你聽說過這個故事嗎?一個母親為了她被判為有罪的兒子來求見拿破侖  ( Napoleon )  。皇帝告訴她,她的兒子因犯了兩次同樣的罪,要受到公正的懲罰,已被判為死刑。『但是陛下,』這母親乞求道,『我並不求公正,我只求憐憫。』『他不配,」』拿破侖回答說。『是的,他不配,』母親承認說,『如果他配得,那就不是憐憫了。』『你是對的!』這個統治者很快的說,『我將接受你的請求,並且施憐恤給你的兒子!』」 ( Sermons Illustrated, Holland: Ohio, #2300, 7/28/86 )

2.舉例說明

1956年二月,赫魯曉夫( Nikita Khruschew )  在一份給前蘇聯中央委員會的報告中說,「一個共產黨員沒有權力只是做一個旁觀者。」基督徒更應如此啊!我們被呼召出來不是去作觀察者,而是要成為世上的積極參與者—滿有愛心,服侍於人,活出生命力。那麼,這迷失的世界就會在我們身上看到基督的工。  ( Preaching III, no. 2, September-October, 1987:44 )

3.舉例說明

法國路易十二世在擁有王權之前,曾被投入監牢並拷以鎖鏈。後來當他成為國王后,有人極力勸他進行報復,但他拒絕了。相反,他準備了一份名冊,在上面他列出了反對他的人的名單。在每一個名字後面,他都用紅墨水打了個叉。那些人聽說了這事十分驚恐紛紛逃走。後來國王解釋說,「我在每個名字的後面所打的紅叉並不是要懲罰的記號,而是為了那十字架上的救主所施與的一個赦免的保證。救主在十字架上原諒了他的敵人並且還為他們禱告。」 ( Sermons Illustrated  ,   Holland: Ohio, #892, 3/7/86 )

4.舉例說明

布萊科特博士  ( Dr. Brackett )  是一個有獻身精神的內科醫生,在一個西南小鎮裡服事。他花很多時間免費幫助窮苦人。他常常穿越幾英里到有所需要的家庭。他一生未婚,只有一次曾同一個女子墜入愛河。但婚禮當天,他被召喚出去為一個墨西哥嬰兒做接生。那女子隨即取消了婚禮,並聲稱為了一個墨西哥嬰兒而寧願推遲自己的婚禮的人是不適合作她的丈夫的。

布萊科特博士七十時去世,他的葬禮在那小鎮是空前的。人們開始爭論如何去紀念博士,但毫無結果。然而,有一對夫婦不願再等下去—他們是那博士以自己婚姻為代價換得出生的墨西哥嬰兒的父母。一貧如洗的他們走向布萊科特博士在鎮上的辦公室,然後拿走了一快兒長年擺在那裡的銅牌。第二天早晨,這快兒銅牌被發現豎立在博士的墓上,周圍堆滿了鮮花,銅牌上有一些字:

 布萊科特博士

 辦公室在樓上

正如沈思德 ( W.E.Sangster )  所評述的一樣,「人無論在何處從事基督的聖工,關心病人和貧窮的人,並且是為愛的緣故而行事,那麼他  /她們就是為耶穌走十字架之路。」( W.E.Sangster, 「The People Who Ministered to Him,」 They Met at Calvary, Quoted in Preaching III, no. 2, September-October, 198:46 )

5.舉例說明

有一個美國女孩和她的弟弟被土耳其人捉到成為俘虜。一個土耳其士兵當著她的面殺了她的弟弟。後來她逃了出去並成為一名戰場醫院的護士。一天,她震驚的發現一名送進她所在的醫院的受傷戰俘與殺她弟弟的土耳其士兵竟是同一個人。她的腦中有個聲音在大喊「復仇」。但有一個更有力的聲音在呼喚她要去愛。她精心護理那個士兵直到他康復。最後,哪個傷癒的士兵問她,「你為什麼不讓我死呢?」她回答說,「我是在效仿神所說的話,『你們的仇敵,要愛他!恨你們的,要待他好!』(路六  27)她的回答深深打動了哪個士兵的心,他說,「我以前從未聽過這樣的話。多告訴我一些,我需要這樣的信仰。」 ( The Clergy Journal, quoted in Pulpit Helps, published by AMG International, Chattanooga, Tenn. 37422, July 1984 )

 回到最前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