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講章大綱
系列:給年青人的真理
主題:年青人的禮物
經文:約六5-14
金句:「在這裡有一個孩童。」(約六9)
引言
每個福音書作者也記述了餵飽五千人的神跡。這孩童的故事,使這神跡在主的工作中產生一個特別關切的意義。在這難忘時刻所發生的事,顯明瞭救主的救恩有憐憫,供應和計劃。請思想在我們面前這個故事所引申出三方面顯著的教訓:
一、孩童的可用性(約六9)
1) 孩童願意尋求耶穌 ( 約 六 9)
2) 孩童等候服侍耶穌 ( 約 六 9)
二、孩童的潛質 (約六9)
1) 成就主旨意的潛質 ( 約 六 10-11)
2) 供應人需要的潛質 ( 約 六 12)
3) 促進福音傳播的潛質 ( 約 六 14)
三、孩童的責任 (約六9)
1) 孩童將一切獻給救主 ( 約 六 11)
2) 孩童完全信任救主 ( 約 六 11)
結語
我們已看這年青人禮物的意思。神所要的是,預備獻上一切的人之可用性,潛質及責任。若我們盡上本分,神會成就其餘的事,世界就會得福了。
40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給年青人的真理
主題:年青人的禮物
經文:約六5-14
金句:「在這裡有一個孩童。」(約六9)
引言
每個福音書作者也記述了餵飽五千人的神跡。這事實強調了在主的工作中,這事實強調了在主的工作中,這事件擁有特別的重要性及屬靈的意義。在這難忘時刻所發生的事件中,我們看見救主的救恩有憐憫,供應和計劃。神有憐憫,因為耶穌不會拒絕飢餓的人。祂問道:「我們從那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 ( 約 六 5) 。神有供應,因為祂用創造的能力倍增了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是以使「吃的了婦女孩子,約有五千」 ( 太十四 21) 得飽。神有計劃,因為耶穌使用一個不知名的孩童,並透過祂的方法,不單祝福了加利利海的群眾,更祝福了歷世歷代無數的人。這個孩童的故事,使這神跡在我的生命中產生了關切的意義。請思想在我們面前這個故事所引申出三方面顥著的教訓:
一、孩童的可用性
「在這裡有一孩童」 ( 約 六 9) 。你曾否想這為何那個孩童在那日在加利利海附近?他在合適的時間,在合適的地點,為了合適的目的成為合用的器皿,何解?有雙重答:
1)孩童願意尋求耶穌
「在這裡有一孩童」 ( 約 六 9) 。故事並沒有告訴我們是什麼驅使這孩童跟從群眾,為要見耶穌一面。他可能有敬虔的父母,而他們鼓勵他尋求主。在另一方面,他可能聽開一些救主所施行的奇異醫治,故就跟從群眾,盼可目睹其它神跡。這只是推測而已。但清楚確定的是,當耶穌需要那孩童時,他就在那裡,並且他有願意尋求主的心。以這方式尋求耶穌的人,必能找到祂。耶利米書廿九章 13 節告訴我們:「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更加重要的是,福音書啟示出耶穌來到世上,「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 ( 路十九 10) 。當尋找人的救主與尋求神的罪人相遇,那就是真理的時刻。假若你尋求耶穌,你就將會得到祝福。
2)孩童等候服侍耶穌
「在這裡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 ( 約 六 9) 。故事顯明他非常關注基督,以致當要求他將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與人分享時,他就隨即順從。
在歷世歷代中,對於年青人這是不變的事實。詩人說:「當你掌權的日子,你的民要以聖潔的妝飾為衣,甘心犧牲自己。你的民多如清晨的甘露」 ( 詩一一零 3 ;傳十二 1) 。神今天使用年青人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渴望能服侍。假若我們以為這代並不關注當前的問題,我們就作了錯誤的判斷。實際上,現今世界所面對的每個主要問題皆由年青人去處理。雖然他們的方法並不經常獲得讚賞,而他們的熱心往往被誤導,但他們渴望服侍的心是不容置疑的。
我們是否預備好被耶穌使用呢?我們是否願意尋求祂,等候服侍祂呢?
1. 補充說明
二、孩童的潛質
「在這裡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 ( 約 六 9) 。這陳述極具暗示性。五個大麥餅代表了最貧窮猶太家庭的糧食。大麥餅一般是用以喂驢,騾及其它生蓄的。只有窮人才吃大麥餅,因為主要的糧食是由小麥所造。亦有兩條可能在加利利海捕捉的小魚,現已煮熟捲縮了。這是那孩童所有的一切,但在主的手中卻極有潛質。「當神臨在時,微小的東西就變成豐富了」這句話是何等真實。當我們查看這敘述故事時,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顯然有:
1)成就主旨意的潛質 (約六10-11)
耶穌說:「你們叫眾坐下。」稍後我們看到祂「拿起餅來,祝謝了,就分給那坐著的人。分魚也是這樣,都隨著他們所要的」 ( 約 六 10-11) 。主所關注的是去餵飽群眾。祂有這種憐憫的心,以致不願他們帶餓離去。祂在孩童的午餐中看見能餵飽群眾有餘的潛質。事實上,經文告訴我們他們將剩下的收起,裝滿了十二個藍子 ( 約 六 13) 。世界上沒有任何事比起成就主的旨意令人羨慕。
2)供應人需要的潛質 (約六12)
「他們吃飽了」 ( 約 六 12) 。一個孩童,五個大麥餅,兩條魚,五千多人就得到滿足。真是一個神跡﹗這正是我們預備將一切呈獻給神時,祂所作事。
當我們的救主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 ( 可十六 15) 時,祂並非使用修辭或誇張法。祂意即所說的——「普天下 …… 給萬民。」門徒非常重視這些話,以致在三十多年後的五旬節,福音就傳遍了那時所知的世界了。
今天人的基本需要,仍是我們主耶穌的救贖恩典。比起分享生命之糧,我們沒有其它更迫切及重要的事奉。噢,我們可以回應說:「在這裡有一個孩童」 ( 約 六 9) 。
3)促進福音傳播的潛質 (約六14)
我們讀到「眾人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跡,就說這真是那要到世間來的先知」 ( 約 六 14) 。二千年來,這故事一而再被述說;因著一個孩童願意獻上他的午餐,福音傳播就得以促進。這事件有著永恆的效用,以致神認為合適將它記述在福音書內。在神的眼中,我們為耶穌基督所做的一切將會永遠存留。以下的說話是何等真實:
只活一次,生命會成過去,
只有為基督所作的才會存留。
三、孩童的責任
「在這裡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 ( 約 六 9) 。除非那孩童完全願意,否則主耶穌永不會從他手中取去那些餅和魚。在此,那孩童處身於責任感之中。當安得烈指出那孩童時,他知道可以服侍,故就迅速行動。責任被定義為「我們對主能力的回應。」這孩童可能知道在救主的手中,那份細小的食物可被潔淨及倍增,故當安得烈將他帶到救主面前時,他就以完全的責任感行動。
1)孩童將一切獻給救主 (約六11)
「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分給那坐著的人。分魚也是這樣,都隨著他們所要的」 ( 約 六 11) 。請注意在那一刻餅和魚並沒有改變或倍增。此處乃強調基督願意接受那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
對於一切眼見耳聞的人,這真是榮耀的一課﹗耶穌基督接納我們的奉獻。奉獻有多微小全不相干:祂接納我們所擁有。只要我們的才能在祂手中,祂就會用淨化生命及愛的能力去潔淨。我們讀過這故事後,就沒有借口留下我們的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我們可能自覺毫無價值及充滿罪惡,但真正重要的是我們願意將一切獻給耶穌。
2. 舉例說明
2)孩童完全信任救主 (約六11)
「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就分給那坐著的人。分魚也是這樣,都隨著他們所要的」 ( 約 六 11) 。在分配時,神跡就發生了。當祂將餅擘開時,減少變成倍增;一個孩童的午餐成為五千多男女和小童的膳食 ( 看太十四 21) 。生命之主用創造的能力,將要用數月才自然發生的事,壓縮在一剎那內發生。這就是神跡的所在。這故事的重要性是,這神跡所涉及那孩童的信心。那孩童覺察到救主用他的午餐去餵飽群眾,是顯然易見的;而他毫不猶疑將一切獻給基督,完全信任祂。神看重這種單純的信心,而飢餓的得以吃飽有餘。
3. 舉例說明
結語
我們已看過年青人禮物的意思。神所要的是,預備獻上一切的人之可用性,潛質及責任。若我們盡上本分,神會成就其餘的事,世界就會得福了。
附加評注
1. 補充說明
何謂人生意義?是否長壽、可以成名,或退休時有豐厚的積蓄?耶穌說衡量人生的準則乃是我們的事奉,為他人所作的善行。基於這種精神,基督教的書院和學校,孤兒及慈惠工作就在世上出現。偉大的浸信會講員杜列 (George W. Truitt) 曾說:「並非才華使人偉大,無論它們有隴輝煌;並非廣泛研究使思想和生命有精神上的滿足;並非光彩的社會特質;並非確保平安和聲譽的財富屯積。按神的衡量準則而言,偉大並不在這一切之內 …… 真正的偉大在於運用才能,無私地服侍人。」 (Sermon Illustrated, Holland, Chio : 12/19/86)
2. 舉例說明
在英國牛津附近舉行了一個關乎建立一座新教會的會議,講員滔滔雄辯,呼籲奉獻基金,催促會眾獻上他們所有的。眾人受感,而當收取奉獻時,有一個孩童將一個陀螺和五粒彈子放在奉獻盤裡。之後在附屬室裡,一位招待員譏笑那孩童的奉獻,但主席卻說:「我會給你二十磅換取那陀螺,並將彈子帶去牛津,叫我的五位朋友,每人用五磅換取它們。」他開了二十磅的支票,之後寄上其餘的二十五磅。在奠基禮時,那個陀磥和五粒彈子被放在主石之下;而那是孩童所獻上的一切。故此,給耶穌的微小奉獻會被祂變成豐富。 (The Family Herald and Weekly Star, quoted in 3000 Illustration for Christian Service, by Walter B. Knight, Grand Rapids : Win 、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2, P.305 。獲准使用 )
3. 舉例說明
一個學童感到需要開始他之為的「芥萊種計劃」。他招集了一組孩童,開始求神給他們如芥萊種籽的信心。那男孩就是親岑多夫 (Count Zinzendof) ,而他的小組就是最終成為莫拉維運動的前身,而這運動是普世宣教的先鋒。另有一個男孩在農場從事擠牛奶卑微工作時,已將祂一切奉獻給耶穌。神使用這生命,在這一代透過他所接觸的人比任何人更多。那小孩就是我們今天所認識的布道家葛培理 (Billy Graham) 。
進深研究書目
William Barclay, The Gospel of John, rev. ed.,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1975).
H. A. Ironside, Addresses on the Gospel of John, (Neptune, N. J. : 1942).
J. C. Macaulay, Expository Commentary on John, (Chicago: Moody, 1978).
G. Campbell Morga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Westwood, N.J. : Revell).
Aruthur W. Pink, Exposition of the Gospel of John, 3 vol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1945).
R. V. G. Tasker,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John,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78).
Merrill C. Tenney, John: The Gospel of Belief,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69).
W. H. Griffith Thomas, The Apostle John: Studies in His Life and Writings, 1923, (Reprinted –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3).
B. F. Westcott,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 Co.,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