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講章大綱

系列:給年青人的真理

主題:年青人的軛

經文:哀三22-35

金句:「人在幼年負軛,這原是好的。」(哀三27)

引言

耶利米哀歌包含了神對祂子民計劃的深度及寶貴揭示。先知逐章指出,縱然每一天都有試煉和眼淚,但神從未為自己在愛中停止計劃。在我們面前的經文,耶利米憶述他年青的日子,並記起神如何考驗他,以致他能成為當代神所指派的用人。從經文中我們得知  :

一、幼年負軛的切望(哀三27)

1 )神所給予的軛  (  哀三  25)

2 )人所需要的軛  (  哀三  26)

二、幼年負軛的束約(哀三27)

1 )緘默的束約  (  哀三  28)

2 )順服的束約  (  哀三  29)

3 )受苦的束約  (  哀三  30)

三、幼年負軛的計劃(哀三27)

1 )神對生命的應許  (  哀三  31)

2 )神對生命的目的  (  哀三  32-33)

結語

當我們仍存活在地上時,我們就像年青人般處於一個不斷發展和訓練的過程中。神昐望我們可接受這個軛,因為它是  「好」 的。神賜予它,而每個人也需要它。讓我們不要對這軛憤慨,卻要欣然接受它,並順服地將它帶上。


39 講章大綱闡釋

系列:給年青人的真理

主題:年青人的軛

經文:哀三22-35

金句:「人在幼年負軛,這原是好的。」(哀三27)

引言

耶利米哀歌包含了神對祂子民計劃的深度及寶貴揭示。先知逐章指出,縱然每一天都有試煉和眼淚,但神從未為自己在愛中停止計劃。在我們面前的經文,耶利米憶述他年青的日子,並記起神如何考驗他,以致他能成為當代神的發言人。他說, 「人在幼年負軛,這原是好的」(  哀三  27)  ——這些話在今天社會並不受歡迎,但對於正確瞭解神對年青人生命的計劃,卻是必要的。請注意  :

一、幼年負軛的切望

「人在幼手負軛,這原是好的」(   哀三  27)  。第廿五、廿六、廿七節三次提及「好」 字,而它的意思並不難理解。耶利米曾經是年青人,但現在已老邁了。當他回顧神所引導他的腳步時,他聲言, 「人在幼年負軛,這原是好的」(  哀三  27)  。耶利米憶述他的  「軛」 是神教導和訓練他的方法。正如有人指出, 「早年的訓練可生出成熟的信賴性。」 之後,他給我們兩個理由去接受那軛  :

1)神所給予的軛

「凡等候耶和華  ……  耶和華必施恩給他。」 神的禮物往往是值得切望的,因為神的道說, 「他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  詩八四  11)  。耶利米沉醉於這個事實。他讚歎, 「我們不至消,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他的憐憫不至斷絕」(  哀三  22)  。假若我們得到我們所應得的東西,神在我們未成年之前就已消我們了。事實上,他繼續說,「他的憐憫不至斷絕,每早晨這都是新的」(  哀三  22-23)  ,或更按字義翻譯為」 適切到每天的需要。」 之後,他表明, 「你的誠實,極其廣大」(  哀三  23)  。對他來說,耶和華成為他的  (  參看哀三  24)  ;故此,他對這位守約的神有絕對信心。由此觀之,他確認神所預備的軛,不單只值得切望的,對他的生命更是絕對需要。

當主耶穌說,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太十一  28-30)  時,祂必定正想著這些話

1.  舉例說明

當我們被試探要將軛挪開時,讓我們緊記這個事實。非常明顯,從救主的話得知,這個神所預備的軛包括了福音的邀請——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之後是福音的責任——  「你們當負我的軛」 ;而最後是福音的教育——  「我心裡柔和謙卑  ……  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太十一  28-30)

2)人所需要的軛

「人仰望耶和華,靜默等候他的救恩,這原是好的」(  哀三  26)  。缺少了神所預備的軛,就沒有人——不論老少——可以經歷或享受一切相信祂的人所提供的全備救恩。按新約聖經的話語來說,這軛不單音指與基督聯合,更指與基督相交;不單是救恩的事實,更是救恩的豐盛。故此,幼年的軛是值得切望的。你是否預備好接受這個神對我們生命計劃的軛呢  ?

二、幼年負軛的束約

「人在幼年負軛,這原是好的」(  哀三  27)  。毫無疑問,耶利米觀看農夫加軛在牛身上去犁田溝,拉水或運重擔。在他的思想裡,軛基本上是一種束約工具,而這在經文中清楚顯明  :

1)緘默的約束

「他當獨坐無言,因為這是耶和華加在他身上的」 ;或更按字義翻譯為  「當耶和華將軛加在他身上時,讓他獨坐無言」(  哀三  28)  。年青人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對束約的反叛;它是一個在每個人生階段也可找到的問題。耶利米要學習在人生中芋些時間,在緘默中接受束約。

沒有人比起我們的奇妙主和救主耶穌基督,更能顯明這點以賽亞告訴我們, 「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  賽五三  7)  。彼得提醒我們, 「他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只將自己交託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  彼前二  23)  。之後,當站在彼拉多面前時, 「耶穌仍不回答,連一句話也不說,以致巡撫其覺希奇」(  太廿七  14)  。當一位年青人明白神曾經及經常在愛中默默地為他計劃一切時,他會停止反叛並安靜順服地接受束約。

2.  補充說明

2)順服的束約

「他當口貼塵埃,或者有指望」(  哀三  29)  。這是東方人表達順服的方式。它是一幅東方臣民俯伏在君王面前的圖畫。他的面貼塵埃,以致不能用口回答。對於完全順服耶穌基督的主權,的確意味深長。沒有人確認基督的主權而不會接受祂的軛。這要求在生活每個層面順服救主。在家裡,兒女  「要在主裡聽從父母」(  弗六  1)  。在教會裡,年幼及年老的也要  「依從那些引導你們的,且要順服」(  來十三  17)  ;而彼得清楚指每個基督徒  「為主的綠故,要順服人的一切制度」(  彼前二  13)  。你曾否接受順服的軛呢?它是一個耶穌呼召我們的束約。

3)受苦的哀

「他當由人打他的腮頰,要滿受凌辱」(  哀三  30)  。這真是符合我們救主在登山寶訓中的話, 「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  太五  39)  。這正是耶穌堅定地面對耶路撒冷並上十字架時所作的。  惡人蒙住祂的眼,並用杖打祂。  他們從祂的頰拔去毛髮,唾吐在祂面上;但面對一切苦難時,祂卻從不報復。

在年青人的生命中,沒有什麼東西比起接納受苦而不報復或怨恨的束約,更加嚴厲及高要求。這是作門徒之道。耶穌說, 「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  路十四  27)  。十字架不單象徵緘默和順服的束約,更像微受苦的束約。直至人能欣然及順服接受這種束約,他才配得事奉耶穌基督。

3.  舉例說明

三、幼年負軛的計劃

「人在幼年負軛,這原是好的」(  哀三  27)  。假若這個陳述是正確的話,在這個生命必經歷中,就顯然有一個隱藏及聖神的計劃了。答案並不難發現。在這段落的總結,我們清楚勾畫出神的計劃。幼年負軛是年青及年老人可藉以經歷以下事情的途徑  :

1)神對生命的應許

「因為主必不永遠丟棄人」(  哀三  31)  。這些話乃引自至少兩篇詩篇  (  詩九四  14  ,七七  7)  。耶利米在他的預言中使用了相似的字眼  (  參看三  5-12)  。他深信一件事  :  當他仍負軛時,神會繼續工作,直至祂使他成為完美  (  參看詩一三八  8)  。這是一個極重要的思想。當我們接受神性束約的軛時,神會在我們的生命成就祂所應許的一切。這不單影響我們的性格,更會影響我們的品行;不單影響我們的救恩,更影響我們的事奉。我們對神的用處,與我們對祂的降服成正比。神祇會使用負軛的人。大衛很完滿的指出, 「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並倚靠他,他就必全」(  詩卅七  5)  。使徒在以弗所書二章十節附和著同一的思想——  「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裡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 年青人特別關心自己將來的事業。只要他們預備接受基督的軛,就不需為這方面焦急和擔心。應許是明確的,「主必不永遠丟棄人」 (哀三  31 )。神可能看似丟棄了我們,但祂實際上在愛中默默地為我們計劃著。

2)神對生命的目的

「主雖使人憂愁,還要照他諸般的慈愛發憐憫,因他並不甘心使人受苦,使人憂愁」(  哀三  32-33)  。這些確實是寶貴之言。它們啟示出神對我們生命的目的,乃是一個不斷對祂的愛的瞭解。當落在神的束約中,我們經常想抱怨訴並甚至產生疑惑,但事實上  「主所愛的,他必管教。」 這樣做到的原因是使我們  「在他的聖潔上有分」(  來十二  6  、  10)  。當然,這種聖潔乃符合  「他兒子的模樣」(  羅八  29)  。保羅說, 「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  羅八  28)

我們談及所經歷到的悲傷及痛苦,但那卻不是以與天父所經歷到的悲傷相比。再次參看第  32  至  33  節, 「主雖使人憂愁,還要照他諸般的慈愛發憐憫,因他並不甘心使人受苦,使人憂愁。」 當外科醫生拿起刀作切割時,他不願意使人受傷或痛苦。縱然涉及了痛苦,他的目的乃去醫治及拯救生命。

幼年負軛的神性計劃不單只證明在我們生命中神的救恩及事奉的全然奇紗,它更證明了祂使我們更像祂兒子——我們主耶穌基督——一事中的愛之目的。

4.  舉例說明

結語

我們仍活在地上時,我們就像年青人般處於一個不斷發展和束約的過程中。無論我們是孩童,年青人或作父親的,神也盼望我們可接受這個軛,因為它是  「好」 的。神賜予它,而每個人也需要它。讓我們不要對這軛厭煩,或逃避,卻要欣然接受它,並順服地將它帶上。


附加評注

1.  舉例說明

法斯  (John T.Faris)  講訴了一個男人搬運一個沉重的籃筐的故事。他的兒子做幫手。那位父親找了一條大棒子,並將它穿過籃的手柄。向他的一端非常短,而向兒子的一端則有三至四倍長。他倆緊握自己的一端,將籃提起來搬運。兒子與父親一同背負擔子。他發現自己的工作輕省也容易,因為他的父親擔起了貨物較重的一端。我們為耶穌而話時亦是如此——  「當負我的軛,學我  ……  因為我的軛是容易,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太十一  29-30 )。  (Ray O. Jones, qusted in encyclopedia of 7, 700 Illuctrations, c 1979 by Paul Lee Tan, Rockville, Md. : Assurance Publishers, p.1184)

2.  補充說明

我們對批判者的最佳回答往往是  「不作回應。」 學習保持緘默比起學習發言更困難。假若指控是正確,你就沒有什麼可回答;假若它不正確,它就不需回答。若你作了有價值的事,你就會被人談論。假若沒有人談論你,即表示你從未作過任何借得談論的事。有人曾說, 「不要介懷他們說你什麼,只要他們談論你即可。」 只用緘默回答誹謗者,是一個難以學習的功課,但卻是最有價值的。假若有人向你擲泥——等待直至它干了——並將它擦去。當它仍是濕時,切勿把它擦去——給它時間變干。一個詩人曾寫到,有一個充滿敵意的仇敵,用苦毒的舌頭向全世界說他的不是。那詩人回答,「由他吧!他對全世界說我的不是,總好過全世界對說我的不是。」 學習以緘默回答你的指控者。  (Our Daily Bread, Grand Rapids: Radis Clast, n.d.)

3.  舉例說明

韋化( Richard Weaver )是一個基督徒工人,在煤礦上謀生。然而,他非常看重將救主及祂使靈魂甦醒的道,介紹給他的同事。大部分人漠不關心,但有一位卻被他的見證觸怒,最後咆哮說,「我厭惡你經常講道。我很想掌摑你的面!」 韋化回答,「若它會使你舒服些,那就做吧!」 那人立刻打他一拳。那個基督徒沒有報復,卻將另一邊轉向他。那個不信者再打他,之後走開了口中還咒罵他。韋化對他說,「我會原諒你,並仍祈求主拯救你!。」 次日早上,那個敵人等候韋化返工。他激動地說,「嗅,你是否真的原諒我昨天所作的事?」 韋化伸出手說,「當然。」 當韋化再講述救恩的信息時,神開啟那人的心,而他就接受了基督。( Sermon Illustrated, Holland, Ohio:6/12/86 )

4.  舉例說明

在古羅馬人打穀方法的圖畫中,總見到一人在攪動滑車論,而另一人則乘著裝了滾動條而非車輪的粗糙二輪馬車。尖銳的石及粗糙的馬銜附在這些圓筒上,以助分隔外皮與谷粒。這個簡單的二輪馬車被稱為  tribulum  ——衍生出  「苦難」 一詞。當重大苦楚臨到我們時,我們往往以為自己被惡劣境的殘酷壓力撕碎了。沒有打穀者單是為了攪動滑車輪而加軛在二輪馬車上,他是為去磨出寶貴的谷粒。同樣地我們慈愛的救主從不會無緣故將我們放在悲傷和失望的厭力下。  (Sermans Illustrated, Holland, Ohio, 5/3/86)


進深研究書目

David M. Howard, Words of Fire, Rivers of Tears: The Man Jeremiah, (Wheaton, Ill. : Tyndale, 1976).

H. A. Ironside, Notes on the Prophecy and Lamentations of Jeremiah, the 「Weeping Prophet,」 (New York: Loizeaux, 1906).

F. B. Meyer, Jeremiah: Priest and Prophet, (London: Morgan & Scott, 1847).

G. Campbell Morgan, The Analyzed Bible, 10 vols., (new York: Revell, 1907~1911).

 回到最前一頁